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史铁生母亲的心路历程:当儿子突然瘫痪,“我”应该怎么办?
当一位母亲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突然瘫痪失去行动能力,她应该怎么做?史铁生的母亲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她用自己的细腻、温情和牺牲,将儿子从自杀边缘拉了回来,日复一日地甘当他的“双腿”,为他奔波游走,“寻医问药”。最终,他变得乐观积极、阳光自信,并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这一切,都诠释了母爱的神奇与伟大。 图:史铁生 图源:全历史   不管儿子变成什么样,在“我”心中永远是最优秀的 1951年,“我”的儿子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中学时代就读于北京市重点中学清华附中的他,是全校女生心目中的“男神”,也是“我”最大的骄傲。 图:史铁生与母亲 图源:全历史 不仅在尖子生云集的学校里,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还是个身强体健的“帅小伙”,篮球、乒乓球、排球样样精通。每次运动会都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跳远和80米跨栏,他都拿过冠军。他对未来怀抱着满满的希望,但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的他在报名参加上山下乡后,由于持续性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引起并发症,后期又因有一次在山上放牛遭遇暴雨发高烧,送进医院后被诊断为脊髓炎。一年半的治疗完毕,他的双腿却失去了行走功能。 听到这个消息,“我”犹如遭到了晴天霹雳,他才21岁啊,就不得不在余生与轮椅为伴,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自由地跳跃、行走了。他曾经三次尝试自杀,万幸都被周围人及时发现并抢救回来了。“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脾气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每当这时候,“我”只能悄悄地离开他的视线,躲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小心地听着动静,不知不觉,“我”也因为心疼而眼角湿润起来。等到过一会,他的气消了,“我”再轻轻地走进去收拾残局,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问他:“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然而,他每次都不出所料地发牢骚:“不,我不去!”并狠命的捶打着自己的双腿:“我可活什么劲儿!”“我”忙扑上去握住他的手:“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即使光芒不再,他依然是“我”心中最优秀的儿子。 “我”放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心全意照顾他。为了治好他的双腿,“我”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四处求医问药,只要有一点点治愈的可能,“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尝试。 要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就要给他找点事情忙活起来。于是,“我”四处找人托关系,终于给他安排了一份在街道办的小工厂糊纸盒的工作。 虽然挣得不多,但当他把第一个月辛辛苦苦赚的工资19.5元递给“我”时,“我”感动得落泪了,因为,“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儿子的生活终于有盼头了。 发现铁生开始尝试写小说时,“我”欣喜若狂。“我”赶紧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支持他的写作上来,尽管对这方面不甚了解,“我”还是到处去为铁生借书、通过各种渠道咨询老师,只要他有个努力的方向,咱们做母亲的,肯定要想方设法为他圆梦。“我”从来不计较做的这些值不值得,因为这是做母亲的本能。   焦急不已,却又小心翼翼 双腿瘫痪以后,铁生喜欢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家附近的地坛。 每次他要动身,“我”就默默帮他上轮椅车,给他拿上出门必备的一些东西,然后看着他摇车拐出院子。有的时候,他已经拐出去好久了,“我”还一直愣在原地不知所措: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又行动不便,“我”很怕他会出意外,恨不得立马追上去跟着他。但是“我”转念一想,在家待久了,他应该是想一个人独处,不想被人跟着的吧?罢了,就让他自己去吧,在那边转悠转悠,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书,挺好的,过会他还没回的话,“我”再去寻他便是。 每当他在外面呆了快一天都没回家,“我”都会坐立难安,他的车轮子不会卡在地砖间的缝隙了吧?地坛那么大,他会不会是迷路了找不到出口?他会不会被其他人嘲笑,进而陷入自卑之中一个人生闷气?他会不会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越想越害怕,不行,“我”得赶紧去寻他。 于是,“我”偷偷地来到了地坛公园里,寻一个摇着轮椅的少年。有的时候,“我”远远地就瞟见了他的背影,便放心地悄悄转身回去,不让他发觉;而另外一些时候,“我”四处张望还是看不到他,“我”急了,他可千万不能出事!于是,“我”逢人便问“你好,请问你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路人纷纷摇头,那一刻,“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心里祈求上天保佑他平安无事。儿子啊,你知道吗,你的痛苦,在母亲这里会至少放大一倍,如果可以,只要你能好好活着,“我”宁愿瘫痪的是“我”。好在后来“我”在茂密的矮树丛里发现了他,也许他早已看到了“我”,但是出于男孩的倔强或羞涩,他没有叫“我”,这个年纪的男孩毕竟也想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我”没有权利去打扰他,只要确保他安全,我就放心了。 这园子很大,很静谧,但是“我”每次都无暇欣赏景色,只是步履匆匆地找着“我”的儿子。有他车辙的地方,一定也留下了“我”的脚印。“我”希望他能晓得,不管老天爷对他有多残酷,他的母亲永远都乐意做他的“双腿”,在他身后小心翼翼地呵护他。 图:史铁生和地坛 图源:全历史   对不起铁生,“我”不能带你去北海看花了 “我”平日喜欢侍弄一些花花草草,但是铁生瘫痪以后,便无暇顾及那些花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常常因肝病疼得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心里明白,自己可能撑不了多久了。但是为了不让铁生担心,“我”在他面前从未表现出任何不适。 那天,“我”看到铁生又独自坐在窗前,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飘落,想到以后跟他一起出门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忙不迭地提议道:“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那一刻,“我”特别害怕他像之前那样不耐烦地拒绝“我”。 许是他也看出了“我”的哀求,回了一句“什么时候?”“我”瞬间惊喜不已,赶紧说服他明天跟“我”一起去北海看花,然后去“仿膳”吃他小时候最爱吃的豌豆黄儿。然而,“我”一激动,不下心说到当年带他去北海时,他把杨树花当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这类字眼对他来说可是大忌,我立马噤声,悄悄走出去了。 没想到,这一去,“我”就永远地失约了:“我”突然感觉到一股剧烈的疼痛,开始不受控制地大口吐着鲜血,“我”看到周围人把“我”抬上三轮车,送到了医院。“我”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连呼吸都有困难,直到最后,“我”的心揪在一起无比疼痛,“我”一直在想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以后怎么办?谁来照顾可怜的他们?“我”用尽全力说道“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话未说完,便遁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铁生,对不起,妈妈不能带你去北海看花了,也不能继续照顾你了,你和妹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图:菊花 图源:Unsplash 妈妈坚信,你的作家梦一定能实现,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有才华又努力的人。 只是可惜,“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另外,“我”还没来得及对你说的是:不管你将来有没有成功,你永远是妈妈眼里最优秀的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孙智慧. 解读史铁生散文中的母亲形象[J]. 活力,2017(17):67. DOI:10.3969/j.issn.1007-6263.2017.17.060. [2]蒋长兰. 深沉的母爱,不尽的痛悔——论史铁生散文中母子感情双重错位的艺术魅力[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8):43-45. DOI:10.3969/j.issn.1008-8024.2012.08.022. [3]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史铁生. 合欢树[J]. 青年博览,2020(9):20-21.
  • 0
  • 500
  • 0
  • 0
《姥姥语录》:听央视主持人倪萍讲述一个小脚老太的大人生
提到“央视一姐”,现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马凡舒、董卿、周涛……却不知在这几位之前,还有一位连续主持13年春晚的“台柱子”——倪萍。 在30岁时,倪萍因为业余主持表现出众,从山东话剧院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她从央视主持人岗位功成身退,投入到拍摄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再次获得殊荣无数。 后来,她开始写书,一经出版便销售一空;年过半百后,她正式开始作画,又成为当今画坛中的一匹黑马。 夸张些总结,只要是倪萍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 而她却把自己所有成就都归给了姥姥,她说:“我这一生是姥姥无数句话把我高高地抬起。”在姥姥去世后,倪萍撰写《姥姥语录》这本书,留念她和姥姥共处的珍贵时光,记录下姥姥的人生智慧……   01我的老师是姥姥 倪萍并非主持专业出身,却终成为国家级主持人。这离不开倪萍的努力,也与姥姥的影响息息相关。 刚被调入主持行业的倪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但她从第一次拿起话筒做主持人时,脑子里就有姥姥的神情。 她的姥姥是一个小脚老太,靠着一副柔弱的肩膀,拉扯长大一大群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但这个小脚老太却有着旁人没有的刚毅,说的话也常常引人深思。 图:妇女裹小脚 图源:全历史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穿龙袍,妇女裹小脚_文章_全历史 (allhistory.com) 姥姥曾说过:“用心看着人,用心和人说话。别觉得自己比人家高,也别说自己比人家矮。” 这话通俗易懂,却又十分有哲理,可谓是倪萍主持生涯的指路明灯。 倪萍在自己二十年的主持生涯中,一直把姥姥说的话牢牢记在心底,在争取机会时不卑不亢,在主持节目时贴近百姓。 她说:“我始终要求自己把语言打碎了,把心放平了,把文字拆开了。”她一直坚持用最直接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最真实的信息和情感,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主持风格。 同时,姥姥教给倪萍的不仅是至理箴言,还有为人处世的哲学。提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件趣事。 有一次,倪萍带姥姥坐出租车,到下车的时候,司机愣是不收打车钱,嘴上一直说着,“倪大姐在电视上为我们服务了这么长时间,这点钱是肯定不能要的……” 图:出租车 图源:全历史互联网无法征服出租车_文章_全历史 (allhistory.com) 能说会道的倪萍劝了半天,这打车钱还是没有给出去,两个人拿着钱推来推去,一直没有结果。 最后,还是姥姥凭借两三句话让司机收下钱。 姥姥接过钱往司机手里一放,说道,“你这个同志,这是你的工作,哪好不收钱?要是上你家吃顿饭,你要钱俺也不给。工作是工作,你还得交单位钱,还得买汽油,你大姐挣钱比你多,你挣个钱不容易……” 姥姥把话说到了司机心坎里,司机也不好意思继续推脱,就收下了钱。 后来,倪萍再遇到不收钱的司机,就按照姥姥的这一套说法,说完准奏效。她在《姥姥语录》中写道:“在姥姥的面前,我的语言真是太匮乏了。” 这个匮乏不单单指语言表达,还指的是语言背后蕴藏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永远心里怀着人民,时时刻刻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做人做事的万能锦囊。 可见,姥姥不仅是倪萍主持生涯上的老师,也是她的人生导师。   02姥姥的教育方式 姥姥之所以能成为倪萍的老师,不仅因为她对倪萍的主持生涯有重大影响,还因为她具有智慧的教育方式。 倪萍的姥姥家在荣成水门口村。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都缺粮少食,收麦子就是天大的喜事。为了确保麦子收得干干净净,小孩子甚至要在大人收完麦子后捡剩在田里的麦穗。可当时麦子十分“金贵”,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硬是一棵剩麦穗都没有。 图:农民割麦子 图源:摄图网男子镰刀割麦穗高清图片下载-正版图片501611492-摄图网 (699pic.com) 小倪萍念着“姥姥说捡麦穗回来蒸大馒头”的许诺,略微动了点歪心思。她知道生产队的麦子不能拿,却又觉着拿了几个麦子没人看见,便从生产队的麦子跺上“捡”了几穗,回家交给了姥姥。 姥姥一开始就猜到了剩麦子从何而来,但是却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让小倪萍明白自己的错误。 姥姥不动声色地把小倪萍捡的麦子晒上,却没有做成馒头,而是拿着一小团生面故意对她说这个不能发面、蒸不熟,想让小倪萍主动承认。但小倪萍支支吾吾,最终还是没敢说。 过了几天,小倪萍还是没吃上馒头,而那团白面团慢慢地发黑,布满一层浅灰色的绒毛。 这次,小倪萍心里害怕得不行,哭着找姥姥坦白说,这是自己从生产队麦垛上捡的。 当天晚上,姥姥就给她蒸了一大锅馒头,但是这些馒头上都被点上了大大的红点,每个馒头都告诉着小倪萍,“公家的东西不能偷!” 这件事让倪萍记了一辈子,这个道理也让她终生难忘。后来,倪萍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还说着:“姥姥,你应该去教育部工作。” 面对只有五岁大、脑子里想着吃馒头的孩子,姥姥没有通过打骂让她长记性,反而是想尽办法让她自己承认错误,甚至在缺粮少食的年岁里,肯拿出一团面来进行教育,只为了让孩子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是倪萍姥姥的独特的教育方式,更是世人应该学习的教育智慧。   03写下这本《姥姥语录》 姥姥一生的智慧都被倪萍记录在《姥姥语录》这本书中,但这本书并不是倪萍在姥姥去世后才想写的怀念之作。 实际上,这本书是在姥姥生前时,倪萍就和她商量好的。然而,在她去世后,倪萍才开始动笔撰写。因为姥姥打心眼里觉得自己说的“糙话”算不得什么语录,像毛主席那样的伟人说的话才能叫语录。 因此,在倪萍试探着问是现在写,还是以后写的时候,姥姥连忙接话说:“等我死了再写吧,反正丢人我也不知道了。光着腚推磨,转着圈丢人,你自己丢去吧,反正你脸皮也厚。” 可她老人家没想到,这本书非但没丢人,反而是受到了无数好评。 书里虽然写的都是“人人都明白的理,家家都遇上的事”,但依旧值得被记录、被保留、被回忆。 很多人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属于“姥姥”的温暖,或是被这份“唠叨”勾起了属于自己和姥姥共度的幸福时光,或是从这份“唠叨”中学到了启迪一生的大道理,聆听和感受长辈的谆谆教诲。 这便是记录的意义,它用文字唤醒沉睡在心底的幸福回忆,保存长辈历尽一生来总结的人生经验。 你我的人生虽不像倪萍那样传奇,但在我们的记忆中,都有姥姥的慈爱模样,都留存着自己和老一辈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如果你想把这些故事记录在册,欢迎来到家族事记的官方平台。人的一辈子很长,但只有历经一生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寓意。如今,撰写一本只属于老人的回忆录,就是记载其人生智慧的最好方式。 在此过程中,您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到家族事记平台寻求帮助。只要您愿意记录,家族事记就在这里等待着您的到来,时刻准备聆听您的故事,期待和您一起共同感受属于老一辈人的温暖和智慧!   参考文献: [1]秦婷.质朴的人生哲学——读倪萍的《姥姥语录》有感[J].作家天地,2019(05):87-88. [2]施立夫.普通人不普通的人生哲学——读倪萍《姥姥语录》[J].中国职工教育,2014(17):76. [3]邢星.倪萍:我的老师是姥姥[J].人民教育,2011(05):51-54. [4]阿芝.倪萍的《姥姥语录》[J].药物与人,2011,24(05):61. [5]倪萍.《姥姥语录》. [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04. [6]图片来源:全历史、摄图网
  • 0
  • 180
  • 1
  • 1
杨炯,心怀天下的文弱书生
在我国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唐代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唐代文学是唐朝闪耀的一颗星,如果将唐诗比作一片海,那么“初唐四杰”可以说就是这海的源头。 四杰里排行第二的是杨炯。有人曾这样评价他:“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可见世人对他评价之高。事实证明,这称赞于他而言,名副其实。 图:初唐四杰   朝乾夕惕,一举成名 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图:杨炯画像 杨炯出身于“关陇门阀八大姓”之一的弘农杨氏家族,该家族自西汉大儒杨雄起即为名门望族。三国中让曹操恨得牙痒痒的杨修,隋朝两位皇帝杨坚杨广,以及武则天的母族都是出自弘农杨氏。 杨炯的曾祖、伯祖都是达官显贵,但是到了杨炯父亲这一代,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其父并无官职。不过终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家族没落,但其名声、家风等都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家族。 杨炯自己曾说:“吾少贱也。”意思就是,年少的时候生活的很是清贫,可尽管如此,杨父还是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 父亲对于杨炯有着莘莘期盼,每日天不亮就叫醒杨炯温习书本,每至深夜几许才让杨炯去休息。路过他家门前,人们老远就能听见杨炯“之乎者也”的背诵,实是刻苦努力。 在杨炯还不及书桌高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识字写字,杨炯也十分聪慧,天资过人。5岁始背《孝经》,7岁时熟《论语》,10岁考中童子举,进弘文馆,“神童”一称,名嗓一时。想当初王勃在十四岁时上书言政,才被唤作“神童”,相比之下,确实杨炯更胜一筹。 可能会有人困惑,进入弘文馆怎么就厉害了呢?那这就得好好说说弘文馆的历史了。弘文馆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建,是当时的“国家藏书之所”,其中收纳了近20万册的藏书,总共在全国招收38个学生,汇集天下名士的地方。说的更直白一点,这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加中科院再加少年班一样配置,这样看来,进入到弘文馆岂不是羡煞旁人? 就这样,杨炯带薪被编到弘文馆中。年纪尚小的杨炯,在弘文馆中每天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沉溺书海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最高享受。为了更加方便自己看书,他还发明了“卧读神器”,躺着便能翻书,岂不美哉?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日子持续一两年还可以,可是杨炯一下子就在弘文馆里待了16年。对于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神童”来说,这小小的图书馆怎么能装的下他的雄韬伟略。   仕途不顺,勤政为民 杨炯时刻准备着正式入仕,但当时的社会条件实在是不允许。武后统治时期,身边重用之人皆是自己的心腹,对于旁人鲜少问津。可怜杨炯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而后杨炯应试及中,补秘书省校书郎,但这也仅仅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 到了公元682年,经人推荐再加上自己着实优秀,杨炯才从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升任到七品官员。然而过了几年,一件与他不相关的事,像一盆冷水一样泼到杨炯的身上,又让其跌落谷底。杨炯的堂兄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讨伐武氏,不幸行动失败,杨神让父子被斩,杨炯受此牵连,贬至巴蜀。 直到公元690年,被贬期满,杨炯才重回都城。他作了一篇《盂盆兰赋》,文中毫不吝啬对武后的夸奖,深得武后喜爱。虽然此文章不排除对武后“献媚”的可能,但它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容都使得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士佳作。于是在这年秋天,杨炯被授予盈川令。 在杨炯当盈川令时,民间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杨炯管辖之地,遇到罕见的大旱。田地荒芜,庄稼枯萎,百姓求神拜佛,于事无补。身为县令的杨炯心急如焚,想尽所有办法,终是无解。随即决定自己的生命换雨水,于是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与水火枉哉焉。”为求甘霖,纵身跳入井中。顷刻间,暴雨倾盆,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其修建祠堂,常年祭拜。虽然这一说法太过天马行空,实际上杨炯于公元692年死于银川县令任上,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杨炯是一个清正为民的好官。 图:杨炯   文学成就,不可估量 细看杨炯的一生,充斥着郁郁不得志的愤懑经历,为杨炯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之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因此杨炯虽然有着艰难曲折的仕途,但在文学上的成就是相当突出的。 首先,在诗歌方面,杨炯冲破了初唐之际上官体风格,形成了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诗歌体,一改往日浮夸柔美的宫廷风,为诗歌注入别样活力,例如《从军行》。 《从军行》是结合杨炯的自身经历而写成。几经波折的杨炯,通过考试当上了一个九品小官,但心中烦闷无处发泄,从此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一直伴随着他。在此寂寥没落之时,突厥和吐蕃等外来夷族对中原虎视眈眈。当大军整装待发出征讨敌时,杨炯恨不能立马随君征战、建功立业,于是在悲愤中写下千古名篇《从军行》。 其中,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最为惊人。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竟能写出如此杀气腾腾的热血之作。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历经千帆,杨炯归来,仍是少年。 除此之外,杨炯也极为擅长写赋,每每心中抑郁或者遇到大事都要写上一写,其中以《盂盆兰赋》歌颂武后功德最为著名。 杨炯的一生,看似平淡实际上却充满了难言之味。十载等待,怀才不遇,飞来横祸,危在旦夕,其中滋味,冷暖自知。 固然杨炯一生都没能受到重用成就一番事业,既做不了机关算尽的将,也成不了翻雨覆雨的相,但他的文才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刘昫,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 [2]《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袁世硕、陈文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3]年少有为却抑郁半生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跌宕一生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2月16日:https://ml.mbd.baidu.com/r/RDtvAc2GAM?f=cp&u=9cb9f58b10eef058 [4]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160
  • 0
  • 0
官场遗珠王子安,一文绝唱滕王阁
每当我们提及唐诗,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白。余光中曾称赞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然而,这仅是一个盛唐。在初唐时期,同样有盛名在外的诗人,他们以诗文齐名,在骈文和赋上,都有着颇深的造诣,故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通常我们为了方便记忆,将他们成为“王杨卢骆”。 排在第一的王勃(字子安),他可谓是天才中的天才。许多人都说,若不是这位天才英年早逝,他的文采都可引领整个大唐文学的走向,就连李白都要淹没在他的光环下。那么他这短暂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呢? 图:王勃画像   家风蔚然 世代传承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有“诗杰”之称。 王勃出身名门望族,是隋末时期大儒家王通的孙子。王通,人称“文中子”,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能和老子,庄子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家族文学氛围代代传承,王勃祖父的思想影响着王勃的父亲王福畴。 王福畴,德才兼备,曾任太常博士,同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对王勃影响最深的当属他的父亲。王福畴爱好诗书,并且造诣颇深。年幼的王勃在父亲的教导下,于诗歌骈文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小小年纪的王勃,便有着发狠学习的劲。在六岁时,他便才华早露,识字读书通通不在话下,写起文章来也是下笔流畅,一句“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使他走进大众视野,被人赞为“神童”。其九岁时,通读颜氏《汉书》,并写了《指瑕》来订正这本书中出现的差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未及弱冠,即入仕途,成为了当朝最年轻的官员。 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的王勃,耳濡目染,受此熏陶,他的文学才能甚至都不用刻意培养,就已经浑然天成。他志向远大,渴望一飞冲天,成为国之栋梁。 从这时起,世人都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诞生而惊叹时,王勃也开启了自己辉煌的文学生涯。   仕途不顺 命运多舛 王勃年纪轻轻,名声在外,受到了皇子沛王的赏识,成为了其府上的修撰。但少年得志,却无人提点,不免要走些弯路。 当沛王和英王在一起斗鸡时,王勃非但没有劝诫,反而是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来为他们二人加油打气。此篇文章,一经发表,便惹得高宗勃然大怒,斥责王勃是奸佞小人。 也许这时有人会纳闷,不就是一个游戏,在一起玩玩很正常,写一篇文章助兴,也没什么的,怎么就会惹的皇帝不高兴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篇檄文上。檄文是指声讨敌人或者逆贼的文章,堂堂皇室子孙,被人称为逆贼,这让皇家颜面往哪搁,就算写的是英王养的鸡,也不行。更何况,政治场上变化莫测,这样的文章,迟早会被有心人拿来谈论,挑拨两位皇子的感情,哪怕是玩笑,皇帝也不会允许的。就这样,王勃丢了官职,成为了一个闲散之人。 可怜的王勃因为一篇檄文自毁前程,但他在仕途上的不顺也没有因此结束。 第二次贬职是在他担任虢州参军时期。因为他藏匿了一个官奴,后来发现这个官奴曹达是一个罪犯,为了自己不被连累,情急之下将其杀害。错上加错,实在不该,诏书一道,死罪难逃。此番作为,也牵连他的父亲也被贬职。 也许是他的命不该绝,王勃在等待执行期间,被释放了出来。这一次,他对仕途心灰意冷,决心好好创作。在他出狱后一年,因为思父心切,便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旅途。当他路过江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继续南下。 到第二年秋天,他乘船从广州渡海前往交趾时,溺水而亡,年仅27岁,一位文坛天才就此陨落。   一字一珠 不落言笙 王勃的离去,像这初唐一闪而过的流星,初见乍惊欢,离时相亦难。像初见时的心动,分别时难过之情涌上心头。这氤氲千年的青天弥雪,浇出了谪仙客,覆盖了浅俗词。他笔下的真实,给人直接冲击,其中,一篇《滕王阁序》流传万世,经久绝唱。 星分翼轸滕王阁,肆意千古王子安。坐落在江西南昌赣州岸边的滕王阁,由大唐滕王所建。高宗上元二年,南昌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广邀四方学者来此,进行一个深入的学术交流。 这时的王勃已经小有名气,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足以确定他的江湖地位。恰巧王勃这会也在此地,阎都督就赶忙派人去请王勃。本意是想拉着他到这充个面子,谁料,他还是低估了王勃的实力。 再看这宴会之上,高朋满座,众星云集,酒过三巡,好不快活。阎都督提议,让大家以滕王阁作序,来为这场宴会增加点乐趣。你以为阎都督的真正目的就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他早先就让自己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写好了一篇文章,就等着在这大放光彩,一鸣惊人。 宴会上的人,早就心知肚明了这一点,所以大家都推辞着不写,正当吴子章洋洋得意时,只见一位青衫白衣、满眼颓废的年轻人缓缓走来,大声喊到:“让我来!”旁边的人不免有些幸灾乐祸,王勃这人怎么这么没有眼色,看不出来这时早就安排好的一场秀? 图:滕王阁下的王勃雕像 这下气的阎都督直接当场离席,拂袖而去。他是真的气不过,就让手下人去前面打听,看看这个王勃到底能写出点什么花样。此时的王勃坐那就开始写第一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看到这里,阎都督冷笑一声,这说的不就是滕王阁在哪里吗,常识问题还敢拿出来显摆,这水平也就一般般吧。 接着,另一个手下又拿来了第二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下,阎都督不淡定了,这王勃怕不是要来个大动作,可能今天女婿要栽了! 随即手下又送来一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此时的阎都督是彻底坐不住了,一边惊叹与王勃的才华,一边又碍于面子不好去前厅。王勃见都督为难,又恭维了一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阎都督是彻底坐不住了,揉了揉被自己拍肿得大腿,去往前面的会客厅,亲眼见证名篇的诞生。此时的王勃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面对滔滔江水,无边秋色,沉吟不语,毛笔着手,随后,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彻底让阎都督和在场的各位震惊,不免感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骈文发展到唐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道理,骈文到唐朝,已是师老兵疲,强弩末矢。没有生命,没有内容,只是一味追求格式,造成了骈文的没落。 王勃的《滕王阁序》不论是从音律、对仗、典故,还是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上来讲,整体上有着凌云之气,读完给人豁达之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图:滕王阁牌匾 见状,吴子章大怒,这本是我出彩的大好时候,却被你王勃抢了去,便讥讽王勃说:“这是我写的,你抄袭。”见大家都不信,张口就把这篇文章背诵出来。王勃反而不慌,笑问道:“吴兄过目不忘的本领真是厉害,你可知这文章后还有一首序诗。”一首小诗应运而生。 众人皆拍手叫好,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乃王勃所作! 图:滕王阁序 王勃有他骄傲的资本,他挥笔及墨便可成章,凌风一笔便是绝唱。恃才傲物,是因为有才可恃。纵使短命,前年仍是天才少年。 王勃的肆意,是我们最想拥有却始终得不到的。回顾他的短暂一生,气宇轩昂的少年时代就已经成为了善文作诗的神童。早早踏入官场,却因不谙世事被一贬再贬,错失了一展才华的大好时机。他像烟花一样划过夜空,终将消失在黑色的夜幕里。 “初唐四杰”是唐朝文学史上四颗耀眼的明星,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文学天才。但天妒英才,他们集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却又被早早的夺去生命,英年早逝。我们在惋惜前辈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传世之作,在经典中汲取营养,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1]《旧唐书》,刘昫,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2]王勃:蹭了别人一顿饭,用一首诗和一篇文章,让一座楼火了上千年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12日:https://mi.mbd.baidu.com/r/RpAwW0LPAQ?f=cp&u=4a5f54d677d6eb6f[3]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如果不是因为早逝,估计李白杜甫都难出场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12日:https://ml.mbd.baidu.com/r/RpAQhjHXTa?f=cp&u=95db69b376cef4cb[4]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404
  • 0
  • 0
心怀家乡和美食的汪曾祺通过文字记录了什么有趣的人生经历?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人间烟火,草木在他的笔下都满富真性情。他写的家乡,有着江南水乡的温雅,也有着美食的诱惑,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家人的关系十分和睦,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相处起来都像是朋友和兄弟,这样的家庭关系令无数人惊羡。   “多年父子成兄弟”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小汪曾祺的降生给这个旧式地主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汪曾祺的爷爷是清末的秀才,奶奶是诗人之后,父亲汪菊生也多才多艺。 汪曾祺三岁时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但汪曾祺并不孤单,因为父亲汪菊生给了他满满当当的爱意。 汪菊生会写诗,会画画,也会各种乐器,是个极富才情的人。汪菊生不管是对汪曾祺还是对下人都非常温柔、和善,一点儿都没有封建大家长的架子,大家都很敬重、喜欢他。 汪菊生手艺精巧,常常给小汪曾祺扎各种各样的风筝和灯笼。当汪曾祺带着风筝在街巷里奔跑的时候,总是会引来邻里孩子的羡慕。 图:汪曾祺 与压抑孩子天性的封建大家长不同,汪菊生鼓励汪曾祺发展自己的爱好,他不仅在物质方面予以汪曾祺支持,在精神方面也给了儿子莫大的慰藉。 汪曾祺喜欢唱戏,汪菊生就拉胡琴给儿子伴奏。汪曾祺写情书的时候,汪菊生还凑在儿子身旁,帮他一起出主意。父子二人关系十分和睦,就像兄弟一般相处着。汪曾祺也在散文《慢煮生活》中写道:“多年父子成兄弟”。 到了晚年汪曾祺在文章里还会回忆起自己已逝的父亲,他或是直白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深厚爱意,亦或是在文章里婉转地叙述对父亲的思念。 汪曾祺曾对后人说:“我非常喜慰有这样一位父亲,我觉得有了攀泊,有了依靠。” 汪曾祺对父亲汪菊生的怀念也常落于笔尖,他曾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这样写道:你好,王淡人先生。 虽然用了化名,但读者们还是知道汪曾祺写的是:你好,汪淡如先生。淡如是汪菊生的字,在汪菊生离世22年后,汪曾祺通过文字跟父亲又打了一声招呼。 当亲人逝去,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字记述的方式来缅怀他们,回忆起与已逝亲人的美好记忆,让自己得到一份慰藉,想来这就是记录人生的意义所在。   家人口中的“老头子” 宽松温暖的家庭环境也让汪曾祺对自己的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爱意。 汪曾祺之子汪朗和他的孙女、外孙女们都爱喊汪曾祺“老头子”。汪曾祺听到这个外号后也不恼,反而乐呵呵的。 跟汪老一样,我们亦可以把自己和亲人之间有趣的“外号”写进自己的回忆录里。翻看那些有趣的文字时,想来不管是何人看到都会会心一笑的。 图:汪朗 图源:全历史 孩子们不但管汪曾祺叫老头儿,还经常当汪曾祺的“小老师”。 汪曾祺喜欢跟家人们聚在一起谈论他的作品,这引发了汪曾祺和孩子们之间的一件趣事。 图:汪曾祺作品集 图源:全历史 有一次后辈们都齐聚在汪曾祺家里的庭院里,大家谈天论地,对汪曾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孙女汪慧气鼓鼓地对汪曾祺说:“爷爷写的东西一点儿都不好,没词儿。” 当时汪慧正在上小学,老师让他们从作家的文集里找一些优美词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然而小汪慧将爷爷汪曾祺的书找了又找、翻了又翻,也没能找到符合老师要求的句子。 汪曾祺听完孙女的“批评”后一点儿都不生气,反而鼓掌哈哈大笑,嘴里反复呢喃:说得好,说得好! 汪曾祺面对后辈的批评欣然接受,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也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儿。   情寄故乡的吃货作家 汪曾祺一生写了很多部小说,在他众多小说里写得最多、最令人瞩目的便要属有关故乡的篇章了。 图:江苏高邮 图源:全历史 或许很多人从未去过江苏的高邮,但许多人都知道高邮的端午要吃咸鸭蛋,还要用筷子敲破“空头”,想来这都要归功于汪曾祺老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这样描述家乡的咸鸭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咸鸭蛋要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就冒红油。”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其实吃咸鸭蛋是很简单、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汪曾祺在文章中还是花了很多篇幅来写,可见汪曾祺对故乡、对高邮咸鸭蛋爱得深切。 汪老眼中的家乡高邮不仅仅有美味的咸鸭蛋,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 《夏天》中有这样的记述:“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其实西瓜哪都能吃到,但只有故乡的西瓜才让人吃得格外香甜……汪先生的文字里充满着对家乡的喜爱,我们在记录人生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情谊融入进去。 一个人的人生便是从故乡开始,回忆故乡是回首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生命中的许多习惯和选择或许都能在回首往昔时找到答案。故乡不仅仅是故乡,也是我们得以寄托的心灵港湾。 如果你也如汪曾祺那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意,对美食有着敏锐的味蕾,可以尝试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笔墨之香保存美好时光,这不失为人生的最好回忆。   作者:雁落南山 参考资料: [1] 汪朗:我家“老头儿”汪曾祺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4/354326.shtm [2]书写人间美好的老头儿——汪曾祺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45773865_6218842901900mda4.html [3]汪朗:我的父亲汪曾祺——老头儿的随和与固执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 https://www.douban.com/note/754657265/ [4] 当你觉得人生无趣,就看看汪曾祺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 https://mp.weixin.qq.com/s/YYXQmfIscIdScNflf5Iiaw [5]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176
  • 0
  • 0
周国平:一位从贫苦家庭走出的大哲学家,一位“爱女如命”的平凡父亲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知名学者,更是带领无数世人品味内心世界的哲学家。但脱下这层荣耀的外衣,他也是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他没有优于旁人的家境,反而是准贫民窟出身,贫穷的家庭赠予了他珍贵的财富。他是一位平凡的父亲,特别喜爱憨态可掬的女儿,恨不得将自己的全部都给予她。 若非要说这个普通人不平凡的地方,那就是他更爱记录。 他用文字记录人生的悲欢离合,向人分享最真实的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故事……这不仅抚慰了他自己,也激励了无数世人。 图:周国平    图源:全历史   01准贫民窟出身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一位哲学家的诞生少不了哲学世家的熏染,博学父母的教育,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然而,周国平只占了最后一点。他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他的家庭也没有什么文化传承。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讲,“我的家庭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周国平在上一辈的亲属里找不出一个读过中学的人,就连他只读过小学的父亲都成为了其中最有文化的人之一。 如此可见,周国平确确实实没有哲学世家的熏陶和博学父母的教育。但父母不博学,却不代表不会教育子女。周国平的家庭十分贫困,但他的父母从未因“穷”而争吵。他们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从来没有抱怨命运。这样勤勤恳恳的父母赠予了周国平许多的隐形财富。 他从不认为“节俭是一种痛苦”,更不会攀比物质,获得了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淡然和豁达。同时,他还获得了另一笔遗产——老实做人。周国平一生勤恳,从来没有与人争抢过什么。这种性情遗传给所有子女,我们兄弟五人都拙于与人争斗。”他在自传中回忆道。 值得一提的是,周国平的父母虽文化水平不高,却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业。周父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特地设置了“奖惩机制”,分数考得好就奖励五分钱,考得不好则扣五分钱。虽然付款的期限被无限推迟了,但这种方式确确实实刺激了小周国平的学习积极性。 不难看出,周国平最后能成为哲学大家,这是与他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   02一位“女儿奴”父亲   周国平作为哲学家必然是理性的,但他作为父亲却充满了感性。谁能想到,充满哲思的大哲学家,却也是一个“见了孩子就酥软”的超级奶爸。 他写过一本书《妞妞》,记录了他只活了一年半的小女儿。在这个生命诞生之前,周国平内心交织着激动、期待、幸福、欣喜……的复杂情感。在他看到妞妞第一面的时候,这种情绪很自然地攀升到了顶峰。 他说:“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小生命与我的联系犹如呼吸一样实在, 我的生命因此而圆满了。” 周国平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女儿奴”,他爱女儿超过他自己最喜欢的书卷。 他写道:“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但这个小精灵却少了几分上天的眷顾,她满月时就被确诊患有眼底恶性肿瘤,即使是手术也会有很大的风险。 在反复思索之后,周国平和他的妻子还是决定保守治疗,他们不愿让这个还没怎么感受世界的女孩,直接面临生与死的冰冷考验。他们不顾医生劝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建议,就似不知道妞妞患病一般,一如往常地悉心照顾她。 然而,噩耗还是来临了,妞妞只短短停留了一年半的时间,便离开了周国平的世界。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无力的,周国平也一样。他抱着妞妞的尸体,心里好似出现一道深深的裂缝,一时间没办法填补和治愈。那时的周国平“拒绝任何一种哲学上的安慰”。 他悲痛地写道,“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甚至想放弃一切荣耀来换回妞妞的生命。 后来,他把这种悲痛的情感化为文字,为妞妞写了一本书。周国平边写边想象着妞妞收到书时快乐的模样,“那时的你会像从前随手抓起一本什么书那样自豪地喊道:‘妞妞的书!”。于是,《妞妞》这本书诞生了,它承载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的真挚情感,也抚慰了许许多多有着同样经历的父母。   03 一位“有智慧”的父亲   上天似乎也心疼这位痛失爱女的父亲,让他再次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快乐。他的第二个女儿啾啾诞生了。 周国平53岁喜得一女,内心的欢喜不言而喻。“我可以没有一切, 不能没有你, 宝贝。我不能没有一切, 因为有了你, 宝贝。”周国平如是说。然而,行动似乎已经不能完整表达这位父亲深沉的爱,周国平又写了一本书《宝贝 宝贝》,来记录他和啾啾的日常生活。 他将此称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为他所爱的女儿写的一本书”。然而,其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不普通”,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情和哲学大师的教育智慧。 在啾啾小的时候,周国平就喜欢和她谈天说地。他就像一位朋友一样,和啾啾聊天,从“为什么爱爸爸妈妈”这样的小问题聊到了爱和生命这样的大问题,这无疑引起了啾啾对于世界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周国平也收获到许多,他发觉“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和哲人”, 啾啾的天真童言也让他从中读到了“未受污染的人类心智的原本”。这便是周国平的教育智慧,普通的父母教育孩子,而他却选择了和孩子相互学习、一同成长。 除了聊天,周国平还喜欢和啾啾一起看书。周国平和妻子都是爱读书的人,这样以身作则的父母自然影响了啾啾。她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习和读书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能力。 啾啾的班主任曾对她的优异成绩十分惊讶,忍不住问周国平,“你们是怎么教得孩子?”周国平仔细想了想说,“也没怎么教,大约得益于熏陶吧。” 图:周国平    图源:全历史 事实就如周国平所说的一般,他从不操心女儿的功课,更是连辅导班都不曾为啾啾报过。啾啾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还真的是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这只是周国平与啾啾相处的冰山一角,更多有趣的故事都被他写在《宝贝 宝贝》这本书中,供更多的人品读。 实际上,自传无需记录多么传奇的人生经历,它只需保留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 可能就如周国平的自传《岁月与性情》一般,记录自己的家庭,读书生活等等,或是如《妞妞》和《宝贝 宝贝》一样,单单记录自己与孩子相伴走过的珍贵回忆。 无论是什么内容,都值得我们铭记和回忆。如果您不善笔墨,或是不知从哪入手,欢迎来到家族事记平台。家族事记平台永远在此等候您,聆听您的故事,为您的记录提供帮助。 愿你我的故事都能被记录,在人世间留下不一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艾美华,韩婷.评周国平《妞妞》的生命对话——父爱情怀[J].文学界(理论版),2011,No.104(04):43-44. [2]陈斐.周国平的妞妞[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7(09):30-32. [3]周国平.《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03. [4]飙尘.作家周国平:与孩子做朋友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J].好家长,2018(01):4-5. [5]黄茨娅.亲近宝贝,奏响父爱华章——读周国平新作《宝贝  宝贝》[J].中国职工教育,2010,No.198(05):63. [6]明灯.一位痴情的父亲和他的宝贝——周国平《宝贝,宝贝》选读[J].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2,No.716(09):21-23.
  • 0
  • 918
  • 1
  • 2
画作价值十几亿的吴冠中,如何记录自己的传奇一生?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却为一个人打破了只展出文物的惯例,为其举办了个人画展。他就是吴冠中。 这只是他众多成就之一,但也能看出其在绘画界的卓越地位。实际上,他的人生也和他的画一样精彩,他亲自撰写自传《生命的画卷》,用笔墨记录下来自己家庭、求学经历、绘画趣事…… 图:大英博物馆        图源:全历史   01 父亲嫌他“没出息”   吴冠中父亲的同事经常夸吴冠中说:“茅草窝里要出笋。”这“茅草窝”指的是吴冠中的家庭,而这“笋”则是指吴冠中。这虽说是一句略带调侃意味的夸奖,但也能体现几分他的家庭背景。 他的家庭十分贫寒,他在自传中写道,“父亲是一位教书兼务农的穷教员,母亲是一位大家庭落魄户出身的文盲女子”。全家老小都靠着父亲每月领的微薄薪水过活。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梦想。而在他们生下的一大堆儿女中,最被期望成龙的孩子,便是家里的长子吴冠中。 图:儿童时期的吴冠中     图源:全历史 吴冠中从小成绩优异,家里也十分重视他,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完三年初中。显然,他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先是如愿考上师范高中,而后顺利进入更加难考的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学习。他每学期获得的奖学金大大减轻了家里的压力,也给他父母的脸上增了光。 然而,就在吴父的望子成龙梦要成为现实的时候,吴冠中却放弃了大好前途,选择从头开始学画画。这个改变发生在吴冠中17岁那年。他在大学为期三月的军训中,结交了一位在国立杭州艺专预科学习的朋友,这个人便是朱德群,一位影响了他终生的挚友。 图:朱德群画作      图源:全历史 在一个星期天,朱德群带吴冠中参观他们艺专学校。吴冠中在看到图画和雕像的第一眼,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感。他说,自己“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它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 艺术的美为吴冠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甘愿成为“被它奴役的俘虏”。他带着年轻人敢拼敢搏的劲头,一头扎进了名为“艺术”的苦海。因此,吴父的望子成龙梦破灭了,他十分气愤,竭力反对吴冠中去做“没有出路”的画家。但吴冠中的那颗被艺术俘获的心灵丝毫没有动摇,他的父亲也只好接受了这个难以置信的结果。 然而,世事难料,吴冠中虽然踏上了被自己父亲认为“没出息”的道路,但硬是闯出了大名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画家。 图:吴冠中自画像     图源:全历史   02 母亲激发他对美的感知   在他父亲的眼中,吴冠中学画画就是误入歧途。但实际上,他心中早就埋下了名为美的种子,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最终指引着他走这条绘画之路。而为他播下这颗种子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吴冠中的母亲对美十分敏感,他自己曾回忆道,“我的母亲是文盲,却非美盲。”她很善于搭配颜色,挑选的衣料也是最好看的。她利用各种杂色毛线织成的毛衣也具有一种别致的美。就连他表姐们在出嫁前都会特地来到家里,找母亲请教如何绣花。 这样具有审美天赋的母亲,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吴冠中,激发了他对美的感知。 不难看出,吴冠中半路学艺和他母亲的影响息息相关,而他也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谓是把绘画融进他的骨血,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 图:吴冠中写生照片      图源:全历史 提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件趣事。 那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的吴冠中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每日忙着种水稻、拉煤……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找到一个像样的绘画工具更是难上加难。但这却难不倒爱画画的吴冠中,他用一块钱买了农村简易黑板当画板,借房东家的粪筐做作画架,硬是凑出了一套绘画工具。 当时,吴冠中就如同农民一般,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整日见的都是庄稼地里的各种农作物。然而,这些高粱、玉米、冬瓜……也成了吴冠中作画的取材,一个一个地接连在粪筐架上画出来。他也因常常接老乡的粪筐当画架,一度被同学们戏称为“粪筐画家”! 这颗被艺术抚慰的心灵支撑吴冠中挨过了下放劳动的艰苦时光,让他感受到了苦难岁月里的甜蜜。 毫无疑问,这段经历是十分珍贵的。吴冠中曾回忆道,“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这让吴冠中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也让他的作品更加具有了平易近人。无论是大师,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他寥寥几笔中感受出广阔的意境。   03 妻子成全他一生的梦想   吴冠中在绘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离不开他妻子的默默付出。他曾说过:“我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凡·高和妻子。鲁迅给我方向给我精神,凡·高给我性格给我独特,而妻子则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他将自己的妻子和他精神导师鲁迅和绘画导师凡·高相提并论,可见妻子朱碧琴在他心中的分量。 朱碧琴和吴冠中的爱情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中途曾遭到过朱碧琴父亲的强烈反对。说来有趣,朱碧琴父亲反对的理由和吴冠中父亲不让他学艺术的理由竟出奇的一致——学画画穷,没出路!但朱碧琴不怕穷,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吴冠中。 图:吴冠中作品《年》       图源:全历史 在结婚之后,吴冠中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公费赴法留学的机会。朱碧琴非常支持他,甚至把母亲给自己的金手镯变卖,给吴冠中买了一块手表,为了让他在国外生活得方便一些。 因为怕吴冠中因穿得寒酸被人排挤,她又卖掉自己缎子夹袄,换来些红色毛线,赶在丈夫离开之前,紧赶慢赶为他织了一件红色毛衣。这件毛衣是朱碧琴爱意的结晶,对吴冠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在留学期间,和一位法国朋友乘一艘小船,一直沿着塞纳河写生。但在第一天的时候,他们就遭遇风暴,风卷起波浪,推翻了他们的小船。吴冠中是一个“旱鸭子”,丝毫不通水性,差一点就要被淹死。那时,他身上穿的就是这件红毛衣,戴着那只金表,怀里还时刻揣着妻子的相片。 后来,吴冠中把这件事情讲给妻子听,她心里不由得后怕,说道:“如果当时他死了,她也活不下去了!” 这是朱碧琴和吴冠中相伴时光中的点点碎片,更多温暖的故事被吴冠中记录在《他与她》这篇文章中,永远保留着彼此的宝贵回忆。这是他最深情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妻子的爱意,让无数世人都感受到他细腻真挚的情感。 然而,他记录自己人生的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人记录着和他的故事。他的学生、友人都纷纷用文字写下和他的相处的时光,留存当时的快乐滋味。 其实自传很简单,回忆录也很简单。因为究其本质,它们都是我们最直白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既淳朴又真挚,不含有一丝杂质。我们只需要有一颗体会温情的真心和勤于记录的双手,就可以将这份温暖永远保留下来。 你我可以像吴冠中先生一般,记录下自己和另一半的珍贵回忆,永远铭记这上天赐予的缘分。或者将人生的经历写入自传中,就如吴冠中先生的自传《生命的画卷》一样,用文字回味一生起伏。 你的故事永远值得被聆听,家族事记平台一直在这里等待着您的到来。希望您能在家族事记的平台上能够阅读更多的故事,记录下您家的宝贵篇章!     参考文献: [1]奕明.吴冠中:一生为画苦[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3(10):17-18. [2]张琳.“粪筐画家”的趣事[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03):20-21. [3]杨丽.吴冠中——丹青妙笔写人生[J].党员干部之友,2008(02):30-31. [4]吴冠中.《生命的画卷》.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 [6]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410
  • 1
  • 1
自传《苍炎》,是羽生结弦对滑冰的真诚表白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央视评论员借用《洛神赋》的名句极尽表达对他的赞美。洛神是风姿绰约的洛水之神,而他则是轻巧灵动的冰上精灵。 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未满24岁的羽生结弦以曼妙的身姿、轻盈的跳跃,在众多滑冰运动员中成功卫冕,创下冬奥会男子单人滑66年来的历史新纪录。 然而,这位连续两次赢得冬奥会男子单人滑冠军的“冰上精灵”,却在2022年宣布退役,正式告别了竞技赛场,奔向了更广阔的花滑舞台。他从花滑竞技运动员变成了职业花滑选手,二者不同,却又相通。 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羽生结弦对于花样滑冰的热爱。这种热爱除了表现在冰场上,还被他写成了文字,写进了自传《苍炎》中…… 图:羽生结弦    图源:全历史   01  每天都被老师轰出滑冰场的“小可怜”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羽生结弦是翩翩贵公子,更是冰上真勇士。但小时候的羽生结弦患有哮喘,体质并不好,学滑冰更是阴差阳错的事情。 当时,四岁大的羽生结弦看姐姐报了短期滑冰班,便兴致勃勃地跟大人说自己也要去!羽生结弦的父母为了让他增强体质,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隔三差五就送姐弟俩去滑冰。这已然成为羽生结弦开始滑冰的契机。 但这位极具天赋的“冰上精灵”,在小时候却是个总被老师轰出滑冰场的“小可怜“。 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每天都被老师轰出滑冰场。因为我自己总是喜欢蛮干乱来,从不好好听讲。”在滑冰训练场内,所有小孩子都跟着教练一板一眼地做动作,只有羽生结弦在其中自顾自地研究自己发明的动作。 他小小的身躯似乎装着用不完的力量,不断尝试着跟场上所有人都不一样的滑冰方式。这样的行为令羽生结弦看似格格不入,实际上,却是羽生结弦极具天赋的最好证明。 在儿时,羽生结弦就萌生了对花滑的独到见解和不断探索花滑的强大好奇心。这为他的花滑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推他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登上冠军的宝座。 图:羽生结弦      图源:全历史   02 不能随心所欲地练习时才知道,离开了滑冰果然是不行的   羽生结弦是“冰上勇士”,但曾经日复一日的训练也让小羽生结弦萌生过放弃的念头。 当时,不满十岁的羽生结弦已经参加过许多比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随之而来的,就是数不过来的滑冰训练。褪下荣耀的光环,羽生结弦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面对辛苦的训练,他也想要逃避,会忍不住想哭出来。 “当时一点儿都不想做滑冰的训练了。我跟爸妈说:‘我想打棒球’。”他在自传中自白道。可羽生结弦的父母并没有一口拒绝,呵斥他的不争气,反而是“不在意”地说了句:“那就别滑冰了。” 这也是羽生结弦父母的教育智慧所在。他们从不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想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们“轻描淡写”的样子的确引起了小羽生结弦的思考。 他自己出生在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母亲是一位在洗衣店和服装店兼职的家庭主妇。学滑冰的高昂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不得不节衣缩食。他热爱滑冰,全家人也努力支撑他走到了现在,“难道如今‘最快乐的事情’变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就不继续了吗?都努力坚持这么长时间了,现在说放弃算什么事?”在反复思索之后,羽生结弦终是选择了坚持。 他在父母的支持下,更加努力练习滑冰。终于,在小学四年级,他第一次参加全日本初级花样滑冰锦标赛就拿下了B组金牌!后来,羽生结弦一直用的训练冰场倒闭了,他不得不去更远的冰场训练,滑冰的时间更是少了许多,包场还总是预订不上。在这种情况下,羽生结弦自从拿到了初级花滑比赛B组冠军后,就“完全没有长进”。 他自己将这段时光称之为“最艰难的时候”。身边的同伴一个接着一个放弃,青少年男子组里只剩了他一个人,连队伍都组不起来。或许是他自己“都坚持这么久了,不能半途而废”的信念支撑着他,他一直坚持走在花滑道路上,再也没有萌生出过放弃的想法。 与此同时,因为训练时间变少,他越发体会到了训练的珍贵,真正感受到了滑冰的乐趣。他也在自传中写道,“当我不能随心所欲地练习滑冰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离开了滑冰果然是不行的。” 图:羽生结弦     图源:全历史   03 所有受过的伤都会化为耀眼的勋章   羽生结弦的生命里不能没有滑冰,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他日复一日地在滑冰场里做着自己最热爱的事情。这也让他在花滑竞技场上创下了不可泯灭的荣耀。然而,不断攀上高峰的过程也注定充满了汗与泪。 2012年,法国尼斯世锦赛,短节目赛前扭伤右脚,铜牌。 13年3月,加拿大世锦赛,在赛前训练时左膝受,在自由滑当天早上op右脚腕扭伤,第四名。 14年11月,大奖赛中国杯,与我国选手闫涵发生碰撞意外,下颌头部鲜血不断,全身多处挫伤,银牌。 2022年2月,在北京冬奥自由滑比赛前一天的公开训练上,摔倒、受伤。 …… 羽生结弦在2012年升入成人组后,赛场上受伤次数就有12次之多。可他选择了一直战斗,将所有受过的伤都化为耀眼的勋章。 正如赛场解说员点评那样:“命运对勇士说: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回答道:我,就是风暴!”羽生结弦就如风暴般,抵挡住所有的磨难,掀起独属于自己的狂风。 2022年7月,曾两度获得奥运金牌的羽生结弦宣布退役,结束了12年的成人组花样滑冰的职业生涯。他的花样滑冰的竞技生涯结束了,但是他对滑冰的爱永不消逝。 图:羽生结弦  图源:全历史   这细腻且柔软的情感都被他化成了文字,凝聚在他的自传《苍炎》当中,让世人能够再重温这位享誉世界的滑冰运动员的传奇故事。 如果你也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或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曾经,也可以像羽生结弦一样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的事迹虽不似羽生结弦的那般辉煌,但却能与其一样值得被记录。 时光会流逝,我们会变老,唯有记录才能在流动的时间中永恒。如何写下回忆?有什么写作思路?您或许能在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启发《把回忆写成文,收获一幅有注释的人生地图》。 我们正在开展“写咱家故事,得现金奖励”活动(点击了解),您可记录下碎片化的往昔岁月,发布至【时光故事汇】文章专栏;也可撰写家族和家人的故事篇章,发布至【家族回忆录】专栏。 家族事记平台都在这里一直等待你的到来。平台愿意成为你经历的聆听者、记录者、传播者。希望我们的故事也能与时光相伴而行,成为自己老时的抚慰,成为他人来日的回忆!     参考资料: [1]羽生结弦.苍炎 [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11-1. [2]彭永清.翩翩贵公子,冰上真勇士——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结弦[J].世界文化,2022(04):10-13. [3].破防!羽生结弦宣布退役,转战职业告别竞技舞台,北奥一吻成绝唱[J].体育风尚,2022(10):11-14. [4]大为.“冰王子”羽生结弦[J].新民周刊,2015(13):82-85. [5]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207
  • 1
  • 1
古人日记里都写了哪些夫妻恩爱的日常?
受诸多封建礼法限制,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很少有专门书写夫妻感情和家庭琐事的纪实作品,所以我们如今难以窥见古代平凡夫妻间的生活日常。 但凡事总有例外,再严格的约束,也抵挡不住真实又深切的人情味儿。 一旦打开话匣子,古人肉麻起来可一点不比现代人含蓄!什么甜宠文、高甜文,都是他们玩剩下的把戏。 仔细寻觅,古人日记里的浓情蜜意还得看冒辟疆和董小宛、沈复和陈芸夫妻。   01书生与艺伎的患难情深 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个是头牌艺伎,这组合看起来就像是话本小说里的男女主角,而作者往往会给他们安排一段曲折艰辛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生逢晚明乱世的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确就是这样一对才子佳人。冒辟疆还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部《影梅庵忆语》,用以纪念他们夫妻之间的患难真情。 图:才子佳人 崇祯十二年,冒辟疆到南京参加乡试,朋友告诉他有一位秦淮佳丽才色绝佳,足以称冠,此人便是董小宛。 董小宛这个名字可能不如柳如是、陈圆圆响亮,但她们当时都是南京城中最有名的艺伎,一同名列“秦淮八艳”。 冒辟疆听到朋友的消息后慕名拜访董小宛,但佳人却因事外出,两人未能相见。后来冒辟疆又数次前往董小宛居所,结果一直阴差阳错无缘见面,直到快要返乡,才终于得见佳人一面。 “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初次见面的冒辟疆毫不吝啬对董小宛的赞叹。 图:董小宛画像 然而这匆匆一面都见得如此艰难,或许便预示了两人一生注定坎坷。 几年后,冒辟疆在柳如是和其夫钱谦益的帮助下成功为董小宛脱籍赎身,董小宛随即嫁入冒家。经历了人世冷暖,董小宛十分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幸福,所以几乎毫无保留地为冒辟疆奉献自我。 冒辟疆勤于著书写作,董小宛便帮其“稽查抄写,细心商订”,时而还提出自己的慧解;冒辟疆爱吃熏肉腊鱼,董小宛便精心制作各式各样、营养均衡的肉菜,甚至把自己锻炼成了“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冒辟疆不善打理庭院,董小宛便悉心修剪、照顾花草,把苦难的日子过成了浪漫的诗…… 图:才女董小宛绘《仕女图》 后来清军入关,明朝覆灭,冒辟疆一家逃难时遭到清兵虐杀,全家仅剩8人。经此变故,冒辟疆身心皆遭受巨大打击,在之后的五年中生了三场大病,每一次都饱受病痛折磨,甚至严重到滴水难进,呕血数斗。 而董小宛则不离不弃地在一旁照顾冒辟疆—— “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边,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伸起伏为之左右翼。”(小宛仅仅铺了一张破席在我的塌边,天冷时拥我取暖,天热时为我扇风,我疼痛时为我抚摩。一会用身体为我当枕头,一会又用身体给我捂足,一夜起来又睡下数次,前后左右侍奉我。) 在医疗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一场大病或许就会夺人性命,但在董小宛不分昼夜的悉心照料下,冒辟疆每一次都能逢凶化吉,起死回生。 图:冒辟疆画像 只可惜,过度劳累也伤了董小宛的身子,待冒辟疆病情好转,董小宛却倒下了。还没等冒辟疆回报董小宛的深情付出,佳人便与世长辞。 临终前,董小宛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根金钏,上面刻着冒辟疆亲笔所提的“比翼”“连理”四个字。 董小宛离世后,冒辟疆悲痛万分,仿佛觉得白天再也不存在,自己也死去了一般。回顾两人相处的九年时光,冒辟疆恍然意识到:“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怀着悲戚与遗憾的心情,冒辟疆写下了《影梅庵忆语》,将两人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将董小宛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真实地展示在世人眼前,也将自己的血泪深情述诸于笔墨之间。   02 青梅与竹马的一见钟情 如果说冒辟疆与董小宛是乱世之中的患难情深,那么沈复与陈芸则是平淡生活中的琴瑟和鸣。 两人的居家乐事都被沈复写在《浮生六记》中,书中不乏平凡琐碎的小事,就连第一次相遇的情形,沈复都历历在目—— 那是乾隆乙未年七月,沈复跟着母亲回姥姥家探亲。在姥姥家,沈复第一次见到表姐陈芸,也看到了她所作的诗文,不禁深感陈芸才思隽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当年不过才13岁的沈复就跟母亲发誓:“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图:才子佳人 同年冬天,沈复与陈芸再次于舅舅家相遇。半夜沈复感到肚子饿,又嫌弃仆人给的枣脯太甜。这时,陈芸悄悄牵起沈复的袖子,把他拉到自己的闺房,拿出私下藏起来的暖粥和小菜招待沈复。 好巧不巧,陈芸的堂兄推门进来了。看到沈复正准备吃粥,堂兄眯起眼笑着调侃说,他刚刚想吃粥时被妹妹陈芸告知没有了,原来妹妹是留给自己的“夫君”了。 顿时,院子里的人都哄笑起来,两个年轻人觉得窘迫不已,都羞涩地跑开了。年少时青涩又甜蜜的感情就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逐渐升温。 图:《燕寝怡情》局部 几年后沈复和陈芸如愿成婚,早已芳心暗许的两人再见彼此还是会怦然心动—— 新婚当晚一起吃宵夜时,沈复在桌子下面悄悄握住陈芸的手腕,她的指尖温润暖和,让沈复“胸中不觉怦怦作跳”; 而在新婚第三晚,陈芸看《西厢记》入迷,还未休憩,沈复便贴身逗弄她,发现她的心口“亦怦怦作跳”,随后陈芸回眸莞尔一笑,沈复“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 这样的恋爱日记,谁看了能不说一声好甜呢? 图:《燕寝怡情》局部 除此以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沈复和陈芸之间的感情始终保持着相对的自由与纯粹,超越了封建世俗的禁锢。为了让陈芸能去体验禁止女子参加的庙会,沈复鼓励她穿上自己的衣帽,扮成男子出行。而后夫妻二人以兄弟相称携手同游,竟无一人发觉陈芸是女子。 像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在沈复笔下,陈芸不再是刻板印象下传统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难怪林语堂要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子。” 尽管在传统封建礼法的压制下,文人常常不敢多言男女之情,但冒辟疆和沈复偏偏无视了这样的铁律,毕竟感情本就是超越一切的存在。而文本记录作为载体,让这鲜活而浓烈的感情能够跨越时空与今人相见。 如今我们的记录已经没有了诸多限制,那么何不执笔写下与爱人、亲人之间的故事呢?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唯有隽永的文字和字里行间表露的情感不会褪色。 欢迎在“家族事记”留下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杨东铭.从《影梅庵忆语》看冒襄和董小宛的情缘与茶缘[J].农业考古,2021(05):135-140. [2]徐柏容.《浮生六记》与沈复陈芸[J].书屋,1996(06):57-59. [3]江中云.琴瑟相和、性灵摇曳的美妙乐章——论沈复《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2):90-92. [4] (明)冒襄,沈复,陈裴之,等.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M].长沙:岳麓书社,1991. [5]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
  • 0
  • 379
  • 0
  • 0
邓稼先——心至苍穹外 暮尽星河远
祖国,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呢?是“以心中红星,献礼盛世中华”;还是“以心寄华夏,点亮簇簇火花”;更或是“望旭日升空,绘出最美图画”。然而我们只看到它最光辉亮丽的一幕,鲜少得知背后为其默默奉献的那群人。 如果要在其中找一个代表,一定少不了“国士”邓稼先的名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还记得,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冲破云霄,直升天际,万人空巷土坡上,回响的是中华儿女的阵阵欢呼声——“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啦!世界奇迹由我们缔造!” 邓稼先便是这场景背后的辛勤耕耘者之一。 我一直有个疑问,到底是什么驱使邓稼先前辈,数十年如一日的泡在实验基地,面对黄沙莽莽,斗大风石,不为所动。而后,当我了解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的社会背景后,这些谜底也就一一知晓。 图:邓稼先   肝脑涂地 忠心报国 邓稼先生活在一个战火纷起的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社会关系相当混乱,国不是国,家不成家。 图: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铁蹄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使得华夏大地上的学子没有一处安静的学习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人中也包括对知识求饥若渴的邓稼先。他辗转多地为寻得一方良土以求精心研学,可偌大的中国,竟无一地。 在行走奔波的路上,他看到空中的密密麻麻的炸弹,纷然落地,一时间,硝烟漫天,哀嚎遍野。这使他更加明了,一个落后的国家,如若自己不强大,那面对的只有欺凌宰杀。 于是他愈发地用功读书,发奋学习。1941年秋,邓稼先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西南联大。这虽然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但硬件设施仍差缺太多。他们住的是简易宿舍;吃的是掺灰的大米;穿的是廉价背心。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半分希望。 后来,邓稼先去了美国留学,因为他的惊人天分与勤奋,教授想让他继续深造学习。是继续在发达国家研习深造,还是回到什么都没有的祖国过苦日子,这是个令人难抉的选择题。 然而,邓稼先并未有半分犹豫,毅然决然带着妻女响应祖国的召唤,突破重重阻拦,回到祖国。面对美国的核威胁,苏联的讥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启动了。邓稼先确定好设计方案,团队成员加班加点,熬夜算结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于1964年10月16日,属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炸出。空中一声巨响,所有华夏儿女终扬眉吐气! 如果说,邓稼先的成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一个必然结果,那么,他的家庭教育的渗透同样也占据着重要的因素。   松风水月 书香致远 邓稼先在安徽省怀宁县出生。据史料记载,邓稼先的家族是典型的书香世家,都说翰墨世家出人才,事实上的确如此。 邓稼先的祖先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有“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相传,其为人处事十分公正公道,颇有原则。 图:邓石如 其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省教育部长,在当时的安徽省教育界颇负盛望。 而其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同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邓以蛰为人淡泊名利、不阿权贵,为人正直,高风亮节。由于邓以蛰本人亲身经历过清廷腐败,军阀混战,所以,他的毕生所愿皆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也使得邓稼先对祖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 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邓稼先自小就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础。孩提时期的邓稼先便开始阅读海外名家的小说,背诵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渐渐他形成了敏而好学的品性。 邓家正堂上方挂的“松风水月”四字牌匾,许多年来从未更换。目的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松风般清朗,似水月般明洁”。显然,邓稼先不负所望,他做到了。   尽我所能 爱你所有 从前,路程很远,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思念良多,纵使隔着千山万海;承诺等待,并无半分懈怠。 他们相识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上,那时,他是老师,她是学生。其实,这不是他们二人的第一次相见,邓许两家是世交,他们的父亲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久而久之两家也熟悉了起来。 邓稼先是浪漫且富有文采的人,许鹿希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对于他们的结合,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婚后,他们生养了一子一女。然而好景不长,邓稼先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是国家的最高保密项目。当他和妻子说不知归期时,许鹿希只有四个字相送,我支持你。 从那以后,邓稼先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鹿希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孩子们会追着问爸爸去了哪里,街坊邻居的猜忌此起彼伏,但这并未击倒许鹿希,二十八年来,她含辛茹苦、战战兢兢地经营着她们的小家。如果不是许鹿希的理解与奉献,邓稼先很难这样后顾无忧去研究祖国核武器。 图:《人民日报》刊登有关原子弹的消息 当《人民日报》刊登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许鹿希这才隐约知道,她的丈夫这些年来都在做什么。然而,天妒英才,在一次试验中,邓稼先没有做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年轻人,只身上前捡起碎片,致使身体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1986年去世。 在邓稼先去世后的28年间,她写下了《邓稼先传》,以此缅怀她的挚爱。 总而言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必趋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大批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才有今天的强盛中国,才有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从不居功索取,只为默默奉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参考文献: [1]“两弹元勋”邓稼先:有一种爱,叫许鹿希的等待.百度.引用于2022年8月1日: https://mq.mbd.baidu.com/r/Kf4gBLRocg?f=cp&u=a885b50acd15d7bc [2]许鹿希,《邓稼先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3]杨振宁,《邓稼先》,《人民日报》,1993年。 [4]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
  • 0
  • 392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