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行业: 家族事记
教育经历: --
自我介绍: 好好学习
心怀家乡和美食的汪曾祺通过文字记录了什么有趣的人生经历?
时光故事汇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人间烟火,草木在他的笔下都满富真性情。他写的家乡,有着江南水乡的温雅,也有着美食的诱惑,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家人的关系十分和睦,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相处起来都像是朋友和兄弟,这样的家庭关系令无数人惊羡。   “多年父子成兄弟”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小汪曾祺的降生给这个旧式地主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汪曾祺的爷爷是清末的秀才,奶奶是诗人之后,父亲汪菊生也多才多艺。 汪曾祺三岁时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但汪曾祺并不孤单,因为父亲汪菊生给了他满满当当的爱意。 汪菊生会写诗,会画画,也会各种乐器,是个极富才情的人。汪菊生不管是对汪曾祺还是对下人都非常温柔、和善,一点儿都没有封建大家长的架子,大家都很敬重、喜欢他。 汪菊生手艺精巧,常常给小汪曾祺扎各种各样的风筝和灯笼。当汪曾祺带着风筝在街巷里奔跑的时候,总是会引来邻里孩子的羡慕。 图:汪曾祺 与压抑孩子天性的封建大家长不同,汪菊生鼓励汪曾祺发展自己的爱好,他不仅在物质方面予以汪曾祺支持,在精神方面也给了儿子莫大的慰藉。 汪曾祺喜欢唱戏,汪菊生就拉胡琴给儿子伴奏。汪曾祺写情书的时候,汪菊生还凑在儿子身旁,帮他一起出主意。父子二人关系十分和睦,就像兄弟一般相处着。汪曾祺也在散文《慢煮生活》中写道:“多年父子成兄弟”。 到了晚年汪曾祺在文章里还会回忆起自己已逝的父亲,他或是直白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深厚爱意,亦或是在文章里婉转地叙述对父亲的思念。 汪曾祺曾对后人说:“我非常喜慰有这样一位父亲,我觉得有了攀泊,有了依靠。” 汪曾祺对父亲汪菊生的怀念也常落于笔尖,他曾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这样写道:你好,王淡人先生。 虽然用了化名,但读者们还是知道汪曾祺写的是:你好,汪淡如先生。淡如是汪菊生的字,在汪菊生离世22年后,汪曾祺通过文字跟父亲又打了一声招呼。 当亲人逝去,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字记述的方式来缅怀他们,回忆起与已逝亲人的美好记忆,让自己得到一份慰藉,想来这就是记录人生的意义所在。   家人口中的“老头子” 宽松温暖的家庭环境也让汪曾祺对自己的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爱意。 汪曾祺之子汪朗和他的孙女、外孙女们都爱喊汪曾祺“老头子”。汪曾祺听到这个外号后也不恼,反而乐呵呵的。 跟汪老一样,我们亦可以把自己和亲人之间有趣的“外号”写进自己的回忆录里。翻看那些有趣的文字时,想来不管是何人看到都会会心一笑的。 图:汪朗 图源:全历史 孩子们不但管汪曾祺叫老头儿,还经常当汪曾祺的“小老师”。 汪曾祺喜欢跟家人们聚在一起谈论他的作品,这引发了汪曾祺和孩子们之间的一件趣事。 图:汪曾祺作品集 图源:全历史 有一次后辈们都齐聚在汪曾祺家里的庭院里,大家谈天论地,对汪曾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孙女汪慧气鼓鼓地对汪曾祺说:“爷爷写的东西一点儿都不好,没词儿。” 当时汪慧正在上小学,老师让他们从作家的文集里找一些优美词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然而小汪慧将爷爷汪曾祺的书找了又找、翻了又翻,也没能找到符合老师要求的句子。 汪曾祺听完孙女的“批评”后一点儿都不生气,反而鼓掌哈哈大笑,嘴里反复呢喃:说得好,说得好! 汪曾祺面对后辈的批评欣然接受,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也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儿。   情寄故乡的吃货作家 汪曾祺一生写了很多部小说,在他众多小说里写得最多、最令人瞩目的便要属有关故乡的篇章了。 图:江苏高邮 图源:全历史 或许很多人从未去过江苏的高邮,但许多人都知道高邮的端午要吃咸鸭蛋,还要用筷子敲破“空头”,想来这都要归功于汪曾祺老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这样描述家乡的咸鸭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咸鸭蛋要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就冒红油。”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其实吃咸鸭蛋是很简单、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汪曾祺在文章中还是花了很多篇幅来写,可见汪曾祺对故乡、对高邮咸鸭蛋爱得深切。 汪老眼中的家乡高邮不仅仅有美味的咸鸭蛋,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 《夏天》中有这样的记述:“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其实西瓜哪都能吃到,但只有故乡的西瓜才让人吃得格外香甜……汪先生的文字里充满着对家乡的喜爱,我们在记录人生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情谊融入进去。 一个人的人生便是从故乡开始,回忆故乡是回首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生命中的许多习惯和选择或许都能在回首往昔时找到答案。故乡不仅仅是故乡,也是我们得以寄托的心灵港湾。 如果你也如汪曾祺那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意,对美食有着敏锐的味蕾,可以尝试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笔墨之香保存美好时光,这不失为人生的最好回忆。   作者:雁落南山 参考资料: [1] 汪朗:我家“老头儿”汪曾祺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4/354326.shtm [2]书写人间美好的老头儿——汪曾祺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45773865_6218842901900mda4.html [3]汪朗:我的父亲汪曾祺——老头儿的随和与固执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 https://www.douban.com/note/754657265/ [4] 当你觉得人生无趣,就看看汪曾祺 引用于2023年3月14日 https://mp.weixin.qq.com/s/YYXQmfIscIdScNflf5Iiaw [5]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201
  • 0
  • 0
中国式家族是如何形成的?家族文化在当代有何意义?
家族百晓生
“一部中国的历史,就是放大了的家族史。” ——学者许烺光在其学术著作《宗族·种姓·俱乐部》中如是说。 家族,不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也是长久以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家族甚至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族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家族形态的转变对当代社会又有哪些影响? 图:中国式大家族   01 家族的形成与发展 家族这一形态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由不同的父系氏族组成。 其特点为家族成员拥有同一个男性祖先,子孙世代聚族而居,父亲在个体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这样的家族也被称为父家长制家族。据考古发现,距今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末期就已经形成了父家长制家族。 图:郭北平绘仰韶文化油画 父家长制家族还保留着原始社会平等互助的遗风。在家族内部,成员们集体劳作,平分劳动成果,一起参与祭祀活动,有着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在家族外部,不同的家族组成一个胞族或部落,不同的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再共同分享财物,因此家族中各个家庭的贫富差距逐渐产生,家族成员地位不再平等,成员被奴役的情况出现,于是父家长制家族逐渐转向了奴隶制宗法式家族。 同时,不同的部落间也会因为资源分配等原因发生战争。强大的部落征服其他家族与部落后,就拥有了对他们的统治权。随着家族、部落之间不断联盟与兼并,最终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家族联合体,而夏家族掌握着这一联合体的统治权,其统领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禹。 图:大禹治水 后来大禹没有遵循让位贤者的原始传统,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巩固了夏家族的统治地位。最终启建立了夏王朝,国家政权就此产生。可见最初国家形态的形成就与家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王朝与家族密切相关,王朝的统治也就带有浓厚的家族政治色彩,这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图:夏朝疆域图 最终这一政治体系维持了上千年,并在战国中期开始瓦解。但在随后的秦汉两代,有一些强宗大族式的家族仍然没有随着朝代、政权的更替而覆灭,反而势力越来越大,削弱了中央统治,使统一的帝国再次解体,开启了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统治时代。 而从魏朝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国家的实际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士族门阀的手里,国家的官员选拔只看家世出身,寒门学子没有出头的机会,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直到唐朝,科举制度的产生打破了世家大族统治国家的垄断局面,让庶民阶级的学子也有机会入朝为官,提高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发展,门阀士族在北宋时期彻底消亡,但与此同时,新的家族形态产生了——也就是我们更为熟知的封建家族。这时的家族不再只有豪门贵族,而是成为了深入乡间的、大众平民化的一种常规形态。 图:封建大家族 并且在科举制逐渐完善之下,明清两代涌现了许多科举家族——平民百姓世代耕读传家、聚族而居,有朝一日族员依靠科举入仕,再逐步壮大和稳固家族社会地位。据统计,明清时期的山东地区有200多个科举家族,其中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就有近70家;在江南地区,名门望族更是多达300多家。 可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虽然家族制度一直在变化,但家族这一社会组织却始终没有消失,并且与国家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联。 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封建统治的结束,传统家族没有了通过科考跻身上层社会的途经,家族经济来源也被切断,所以封建家族不可避免地迅速衰败了。   02 封建家族覆灭的影响 不可置否,封建家族制度有其弊端与局限性。传统的封建大家族通常都有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大家长,他掌管着家族的各种事务,有着说一不二的威严,一切以家族为先,压抑着族中众人的个性。就像巴金在《家》中描写的高公馆和高老太爷。 图:话剧《家》剧照 而在封建统治结束后,家族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人们很少再聚族而居,家中也不再有森严的等级制度。那么封建家族的覆灭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瓦解,不仅打开了国人的思想枷锁,推进了民主革命,促进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加快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让女性得到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但同时,家族形态过快的转变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科举制的消亡让原本依赖于科举入仕、光耀门楣的家族突然间失去了立家之本,于是家族随之瓦解,而随着家族一同瓦解的还有家族教育和乡村教育。 在科举制盛行的时代,地方也形成了一套相匹配的家族教育、乡村教育模式,各地家族甚至举全族之力为家族及同乡子弟提供系统教育,培养科举人才,为封建社会输送社会精英,弥补了国家正规教育的不足。 但在这条通道中断后,家族、乡村教育难以维持下去,地方百姓就缺少了一个接受教育的途经。据《冠县县志》记载,自改建民国后,全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千分之一二,普通读书识字的人还不到百分之十。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其中90%来自农村。 图:私塾旧照 此外,在封建时代,民众的道德教育通常也是由家族承担,但在反封建的运动中,传统道德精神也被一并否定了。固然传统道德观念有其糟粕之处,但突然间全盘否定,加上家族教育的缺失,对民众的道德观建立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据不少民国地方志记载,清亡之后,社会上的抢劫案、打架斗殴案等都发生得愈发频繁。 不过也并非所有家族都在时局动荡的年代衰败落幕,有一些家族顺应时代变化,积极转型,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比如绵延了四百余年的锡山秦氏家族,在清朝末年积极由科举为业向实干立家、投身革命转变,培养了不少留洋归国的实业家和革命家(跳转文章:转型成功的江南望族——锡山秦氏);还有一直坚持读出传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海宁查氏家族,直到近代还培养出了著名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和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跳转文章:培养出金庸、穆旦的百年世家——海宁查氏)。 可见,家族这一社会单元并不是限制个人发展、压抑个人天性的罪魁祸首,我们在摈弃封建社会思想的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家族文化的可取之处。那么在新时代,家族文化在当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03 家族文化的当下内涵 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家族这一形态从未退出历史舞台,深深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可以说,家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也同样影响着现在和未来。 封建的家族族规我们如今已经很少提及,但良好的家族家训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家训就是一个家族伦理的核心,代表着其家族中最为规范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家族文化的具象体现。它甚至树立了一个人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比如去恶从善、品行端正、勤奋读书、尊老爱幼……这些美好的品质不仅能帮助人在家族中与亲人和谐共处,也让人在与外界沟通时明事理、懂礼仪,从而推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正如近现代儒学大师梁漱溟所说:“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图:《颜氏家训》 另外,家族文化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古以来,家族和国家就密不可分,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情怀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之一。基于这种信仰,我们信任并团结同胞,共同维护着小家的和谐,大家的和平,共同建立稳定的社会形态。 无论社会怎么变迁,围绕着家和家人的生活仍然是继续的,家族文化也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家族观念早已摈弃了狭隘和封建的思想,家族文化的传承也不是地域、空间的隔绝所能阻碍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秉持着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家国信仰,发扬新时代的家族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牛磊.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审视[J].齐鲁学刊,2020(1):25-31. [2]郑国志.论中国家族文化的当代存在意义[J].文化学刊,2022,No.135(01):72-75. [3]王运萍.传统"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的现代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7-29. [4]李永芳.中国古代传统家族制度的历史嬗变[J].湖南社会科学,2022,No.209(01):164-172. [5]张华清.近代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5):118-125. [6]图片来源:趣历史、全历史
  • 0
  • 2221
  • 0
  • 1
女性传记是如何被书写的?
家族百晓生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也通常由男性书写,女性难以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女性作为家族与社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成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的历史应该被铭记,她们也应该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意识到这一点的清代女作家们,开始勇于挑战“历史由男性书写”的权威,以自己的视角书写了许多值得被记录的女性。她们情感真挚细腻,甚至有意识地将更多笔墨倾注于家人和仆从,打破了传记是名人记录的传统,让平凡人的故事得以流传。 图:古代才女图 那么历史上的女性传记到底是如何被书写的呢?女性传记作家又为哪些人做了传?   01 男性书写的女性 在中国古代,“传”作为一种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文本,不仅传递了传主的信息,也确立了传记作者的权威和判断。典型的传记作者都是文人士大夫,比如我们熟知的司马迁、司马光、刘向……这就意味着,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不能作为传记作者的身份存在。 最早记录女性传记的史书是由刘向编成于西汉后期的《列女传》,和由范晔编入《后汉书》中的《列女传》分部。两部史书影响深远,开创了女性传记列入正史的先河。作者选择了一些聪明仁智、能言善辩的女性立传,让女性也能留名青史。 不过出于封建社会的思想局限性,这样的女性只是一部分,另外大部分被选中的女性要么极度符合当时社会道德伦理要求,要么为人伦所不容。 图:刘向著《列女传》 比如被列入《列女传·贤明传》的女宗。其丈夫专宠外妻而冷落女宗,旁人都劝说她离开丈夫。但女宗却认为自己的丈夫是“士”,即使有两个妻子也合理,自己作为妻子要贞节顺从。 图:仇英绘《宋鲍女宗》 反之,被列入《列女传·孽嬖传》的妲己、褒姒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红颜祸水”,刘向在传记中对她们加以批判、讽刺,以教化和警诫当时的女性遵守伦理规范。 自这两部《列女传》始,后世许多朝代都保留了为女性立传的传统,但其动机却愈发封建,集中于贞操一项。甚至在元、明两代,《列女传》逐渐走向“烈女传”,大大增加了因贞节而殉夫、殉国的烈女篇幅。 图:清人绘《张烈女剖腹自明》 由此可见,在男性书写的传记中,作者往往借女性之口来讲述为人妻、为人母的道德规范,起到社会教化作用,女性的形象扁平无趣,没有自己的灵魂意志。   02 女性书写的女性 到了清朝中晚期,一些士绅家族不再拘泥于以传统封建的方式培养大家闺秀,而是鼓励家中女眷学习诗文。在这样的氛围中,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女性想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的心声越来越强烈。 图:《周氏女才德兼全》清代才女像 但女性写传记仍然充满了许多客观上的阻碍。对于女性而言,写作并不能带给她们职业上的成就和经济上的独立,更得不到权威的认可。因此,许多女性尽管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缺少写文章的训练,难以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 不过仍有一些女性作家突破了重重阻碍,在传记文学中留下了自己的笔墨。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延续男权视角对女性进行审视与诠释,而是意识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以女性的视角展开叙述。 比如清代女画家兼诗人曹贞秀就曾为其母亲林正撰写传记。在这篇传记的结尾,曹贞秀对标司马迁“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写下了“女史氏曰”,以自己作为女性史家的身份来发声。她总结了古往今来女性要成为传记主人公背后的严格标准,并加以讽刺:“妇人之有特传 ,妇人之不幸也 。”她藐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强调日常生活中女性的优秀行为品质也值得认可和记录。 图:《史记》中司马迁常以 “太史公”自居作史评 还有清代才女赵棻曾为著名女画家顾蕙立传。赵棻开篇并未立马介绍人物生平,而是先论述了一番女性文字的重要性,在对顾蕙的成就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作为传记作者的权威,挑战了由男性书写历史的传统。 而赵棻为其妹妹赵葇立传时,又一改权威性的语调,以深情悲戚的口吻悼念了一位天才少女的陨落。赵棻的妹妹年少时便作了许多有关儒学经典的篇章,或许将来能成为潜心学术的女学者,然而却在十八岁不幸染病去世。赵棻希望通过为她立传,让她的故事为世人所知,让妹妹不被遗忘。 图:古代才女图 另外,清代女性作家还会把目光投向与自己有深厚感情的仆从,跨越阶级阻碍来为仆从立传。才女陈尔士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与保母胡妪十分亲近,在胡妪去世后,陈尔士便为其写了一篇传记——这也是陈尔士现存文集中唯一一篇名为“传”的传记。想必她很清楚“传”这个术语的分量和意义,以书写传记来表达自己对保母的敬意与感恩。 无独有偶,徐叶昭也是一位为边缘人群立传的女性作家。徐叶昭的家庭并不显赫,家族众人也大多是平凡人,是绝不会留名正史的人物。她清楚如果她不主动撰写传记,那么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就会消逝于历史长河,但普通人也有美好的品质可以宣扬,底层百姓也有深厚的感情。于是徐叶昭以纪念和抒发感情为由,为家族亲人、贴身婢女甚至乡野村姑都撰写了传记,后编入《职思斋学文稿》之中。 图:古代才女图 由上可见,许多女性传记作家的视角是非常深刻且多元,她们并不拘泥于记录名人事迹,也不全然以教化为目的来创作,而是善于发现亲近之人的美好品质,赋予他们以人的个性,并寄托自己的情感。 实际上,这种创作理念已经非常趋近于现代人的思想。在破除了封建传统的现代社会,我们随时都可以写下文字来纪念亲朋好友、抒发感情,不以狭隘的伦理道德和严肃的传记传统来束缚自己表达的愿望。并且女性也可以自由书写自我的历史,书写女性的历史。 正如这些清代女性传记作家希望自己所爱所敬之人能够不被世人忘记一样,我们何不从现在起执笔写下亲朋好友的故事,让记忆深深镌刻在流动的时光中,永不褪色。 欢迎在家族事记留下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吴全兰. 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伦理思想[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65-69. [2]方秀洁.性别与传记:清代自我委任的女性传记作者[J].社会科学, 2020, No.473(01):179-191. [3]衣若兰. 女性传记与明清历史转折[C]. 中国明史学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第十七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明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Beijing Yanshan Press),2016:7. [4]列女传.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3年2月23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7%E5%A5%B3%E4%BC%A0?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5]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搜韵影映古籍、古籍插图库
  • 0
  • 419
  • 0
  • 0
古人如何写自传?
家族百晓生
自传,是一种以记叙自己生平事迹为主的文体,包括回忆录、日记、个人生平口述等形式。可以说,自传就是在书写自我的历史。 但它又不仅仅是个人历史文本。在人们书写自传时,少不了父母家庭、兄弟姐妹、子女子孙等基本线索,因此自传也是一部与家庭/家族有关的文本记录,甚至可以起到传承家风,承载家庭记忆的作用。 如今人们普遍接受的自传概念起始于西欧,代表作有卢梭的《忏悔录》、歌德的《歌德自传——诗与真》等。西欧式的自传通常从忏悔和自我告白出发,本质是自我省察,注重精神上的自我转变。 图:卢梭《忏悔录》 但实际上,早在公元800年左右的中唐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自传”这一说法,提出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而自传文学更是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 不过中国古代的“自传”和西欧概念下的“自传”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在内容呈现、精神内核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但也正因如此,中国的自传文化自成一派,独具魅力。 那么中国的古人都是如何书写自传的呢?又有怎样的特色?   01 剪不断的家文化 相比西方更追求自我意识表达,注重剖析自我,中国的自传则离不开家文化的表达。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自传形式写成的文章是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开篇就借其父司马谈之口回溯了司马氏的起源,讲述了司马先人的发家史,开创了回顾出身门第,称颂先祖功绩的先河。这一创举也获得了后世之人的认可,于是介绍家族的传统就保留了下来。 图:太史公司马迁 而这一传统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现。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引领着人们建立社会规范、道德意识。在儒家文化中,“家”是无法忽略的议题,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环。于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的情感成为中国人最深厚的羁绊,“孝顺”、“睦族”等维护家文化的行为也成为社会德行教化的根本。在儒学传统影响下,人与家的关系难舍难分,人们在写自传时便自然有了家文化的影子。 图:儒家圣人孔子 同时,中国文学素有“文以载道”的原则,即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所以人们在创作时就更加注重儒家文化的表达,自传中也便强化了家庭关系这一点。 不过在以纪实为本的自传文学中,儒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束缚了人们的表达,使中国古代自传有一些失实的表现,这也形成了中国自传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   02 隐讳失实的表达 在儒家文化中,“孝”与“忠”是对一个人于家、于国的基本要求。而为本人、尊者、亲者、贤者隐讳也是儒家传统之一。在封建社会,这样的伦理道德远远重要于历史事实,历史也要“服从伦理意识的管制”。 因此,常有史家在撰写涉及君主的事件时,虽直言其不足,但仍表示社会风气、治国安邦尚存。相应地,人们在回顾家族历史,评写亲族长辈时,也会隐去其不光彩之事,并就其他方面夸赞一番。 比如苏辙在其自传《颍滨遗老传》中写其父亲苏洵“隐居不出,老而以文名天下”,刻画了一个淡泊名利的文人雅士形象。但实际上,从其他史料考证发现,苏洵本人其实是热心功名的,隐居只是其科考失利后的无奈之举。苏辙就是利用了这样的虚美笔法维护了父亲的名声。 图:苏辙、苏洵画像 相反,若是违背了忠孝与隐讳的原则,便有可能被冠以有失教化之名。东汉思想家王充就是一位敢于挑战道德伦理的人。他在《论衡·自纪篇》中如实记录了其曾祖父和祖父仗势欺人、当街杀人的恶劣行径。但这一举动不仅没有获得后世文人认可,反而遭到了严厉斥责。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幾就认为王充盛赞自己而厚辱祖先的行为有失教化,是“三千之罪人”。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则认为王充这样的行为是为不孝。 图:王充与《论衡》 由此可见,古代的伦理纲常观念大大影响了自传文学的内容创作。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虚美笔法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虚构门楣以提高自己出身的现象。“诗豪”刘禹锡就曾在其《子刘子自传》中杜撰自己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不过也并非所有文人都热衷于用这种手法来创作自传。魏晋时期,“人”的意识觉醒,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一部分文人不再着重突出对家族的溢美之词,也刻意省略了自身来历的记载,转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追求。   03 理想化的“我” 尽管一部分文人开始侧重于表达自我追求,但是这种对自我的重视与西欧自传中的自我剖白仍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自传中的自我是虚构的“我”,是理想化的“我”。 我们熟知的《五柳先生传》就是这一类自传作品的代表。陶渊明创造出了“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虽看似虚构,却实则与作者本人关联密切。借展示五柳先生的潇洒为人、隐逸处世,陶渊明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达到的人生境界。而现实里,陶渊明确有隐者之风。所以这部自传既是虚构的,也是现实的;既是内心理想的显现,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图:陶渊明画像 此外,这种以虚构人物自称的方式,实际上是作者将自我“投身于物,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作者不是在面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审视与回顾,而是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共同体中,塑造出了一个与他人共有的人物形象。这一共同体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共同理解与追求的隐逸世界,这时的“我”就不再是不可替代的个体,而是在共同体中承担了某种寄托的角色。 正因如此,这种类型的自传文学才会引起其他文人的共鸣,成为不断被创造、接纳与流传的文体形式。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和陆龟蒙的《甫里先生传》无一不是对这种自传形式的沿袭与发展。 图:欧阳修、白居易、陆龟蒙画像 虽然书写理想化的“我”与西欧式自传中倡导书写真实客观的“我”背道而驰,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样的描述历来被视为代表性自传,人们也相信自传的内容取材于真实生活。这便是中国自传文学的特色所在。 综上可见,古人的自传风格、内容呈现和精神内核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对比西欧式的自传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无论是家族文化的传承,还是文人精神世界的传承。而这种传承跨越了时代,融入了文化。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我们逐渐摈弃了传统封建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的束缚,自传这种文体也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但传承精神仍然是不变的。 回忆家庭,是血缘亲情的传承;回忆时代,是文化历史的承接……这是平凡人也能书写的历史文本,是值得继续传承的共同记忆。 欢迎在家族事记留下您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川合康三. 中国的自传文学[M]. 蔡 毅,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06. [2]王莹. 中国自传文学传统的形成--先秦至魏晋自传中文人的自我呈现[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8-124. [3]陈军,江君.论中国古代自传的失实现象及其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20,32(03):47-51. [4]许菁频. 中国古代自传文学叙事观念之探微[J]. 江淮论坛,2003(4):91-95. [5]邓红.《王充新八论》序(1)(2). 科教论文网. 引用于2023年2月22日: http://lw.nseac.com/html/1059/536542_2.html [6]图片来源:全历史、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 0
  • 648
  • 0
  • 0
春节过后,家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时光故事汇
随着温度的升高,能感觉到春天已在慢慢到来,回家过年才只是不到1个月前的事儿,就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一场花了365天才能入睡的梦,我们却久久不愿醒来。 一位外婆在孙女离别后说的话让人瞬间破防,“娃儿,你一直朝前走,家婆在后面看了你好久,你都没回头看一眼哦。”忙碌之余,请回头看一眼家人吧,再回头忆一份团圆,这也正是家族记录所存在的意义。 春节期间,家族事记在公众号上发起了话题征集活动 #一张照片证明你回家了,我们荣幸地收到了500余个真实的照片和故事,在此精选整合成文章,与大家共享精彩。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照片进入梦境,重拾家乡的团圆,感受每一份感动。 图:您可扫码关注家族事记公众号   一、童年的荡秋千,随记忆一直晃到现在   01  @养一只小月亮 | 山西 弟弟们一起给妹妹看初中题,几个人一起讨论也讨论不出来,现在的数学题真的很难。 02  @ pp. | 江西 这是家旁边的一个小菜园,时间是今天下午4:00左右。 小的时候,经常和家人在里面烤红薯种菜,跟父母在这片小菜园里度过了一整个童年。   03  @一飘 | 江苏 我老家的山和这个很像,我常在山上玩,不愿回家,妈妈说我是山的孩子,以后就去山里上班吧! 04  @夕拾 | 黑龙江 大寒节气的前夜,家里又下了雪,不知道这是今年冬天的第几场雪了。除夕早上是回到家的第一个清晨,马路上的环卫工人还在辛苦地劳动着。 我路过熟悉的公园,在路边看到了一个铲雪车,发动着的机车,吐着白色的雾气,在冷但无风的环境中,俨然像一个蒸汽机车,这是在东北最北的黑龙江的一个小镇的冬季特色。   05  @钟凌 | 福建 我家旁边的小树林,小时候经常在这边玩,夕阳的天空特别美。 我曾经不止一次,下午到这里玩耍,然后观看这美丽的夕阳,直到被父母叫回家吃饭。   06  @Sikc | 河南 过年回老家了,昨天跟我朋友一块聚一聚,还都是些高中同学,现在大学了,好久没见了,叙一叙高中情。   07  @Sunburst | 广东 老家的山,小时候总爱到这里爬山,因为这里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可是现在长大了,当时陪我们爬山的人还是他们吗?   二、春节习俗大不同,你知道几个?   08  @Q | 山东 腊月2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蒸包子,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蒸馒头包子一起过大年。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鼠年顺利,一切平平安安,兔年行大运。   09  @省郑 | 山东 拍摄于2023年1月21日下午,我们张氏家族集体上坟,这个也许就是每年才有的一次家族聚集,难得!   10  @a孙悟空 | 山东 2023年1月20日,徐庄镇赶集,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人山人海,一望无际,挺壮观的!   11  @阿坤 | 江苏 过年给我爷我奶烧纸。我们弟兄俩一个上班一个上大学,平时没时间回来陪陪我爷我奶说话。   12  @常温可乐 | 江西 大年初一,一起去拜祠堂。这个祠堂已经有百年历史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13  @麻瓜 | 湖南 农历一月一日早上7点半,早起吃团圆饭,这是我们湖南的习俗,一家和和气气,开开心心的!   14  @抚里德里克 | 广东 我和叔叔凑在一起写对联。我们觉得每年老是买对联没意思,不如自己写一副,这样子才有贴对联的意义。   15   @离笙 | 广西 拍摄于1月20日晚上,我们家乡过年有包粽子祭祖的习俗。每逢准备过年,妈妈都会包,今年我终于学会包了!   三、说好不哭的,我还是哭了   16 @阿漂 | 浙江 没有回得去家,公司加班,晚上下班起夜雾了,空荡荡大马路就只有我一个人,顿时就觉得落寞了,想家啊,想家!   17 @也许的也许 | 广西 小时候要帮忙做饭烧水,用柴草烧火,结果弄到烧了厨房。现在回家,父母都不在了。   18  @威荔 | 福建 初一在家里,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过年的氛围,回不到孩童时的快乐了   19 @迈扣耳·焦蛋 | 广西 有很多年都没有回过家了,思乡的情绪这一刻达到了顶峰,不过很无奈。   20  @阿白 | 福建 拍摄的时间是2022年的暑假,地点是老家的小公园。 这次春节没回家,因为22年的暑假回过家了,这张照片就是带小孩去公园玩时的场景。因为工作原因,这次春节需要值班,只能通过这样照片来想想家里的孩子了。   四、停下脚步吧,好好享受生活   21 @烟花三月 | 河北 临近过年,自己制作了一个灯笼。虽然没有卖的好看,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样很好! 22 @ haiyu | 江西 带着儿女在城市广场玩了一圈。儿子说这是第一次,有爸爸带着去玩。感觉有点心酸啊,光顾着挣钱,没有好好的陪着你。   23 @阿宇 | 山西 每年回家都需要扫家里的院子,每年只有过年时候才会让院子一尘不染,今年,直接把我的裤子烧了个洞。 24  @VOZ | 福建 今年的春节比前几年都更加热闹,家里的鞭炮很大(看看和一个拳头的对比),哈哈,从12点打到1点。 25 @Z | 四川 我们刚回老家没多久,家里几年来第一次下雪,在楼下堆的雪人,带上侄儿和儿子一起拍照。   26 @信尔 | 广东 我家在搞一个除夕联欢晚会,大家好开心!   27 @ nini | 广西 大年初五,和小孩出去摘草莓。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和小孩团聚,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家,只想让小孩开开心心,看着孩子笑一切都值得。   28 @冰 | 河北 回家了,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我弟弟给我拍的,很有新年的味道哦!预祝所有人新年快乐!   五、新年逢喜事,快来吸欧气!   29 @云哭了会下雨 | 河北 大年三十,在老家。出去溜达突然看到房子上面有两只喜鹊,感觉特别好,但是我拍摄能力不行。 30 @长虹 | 广东 拍摄于前天(除夕当日),地点在家附近。每当看到这熟悉的天空还有双彩虹,我的心情都会好起来,这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觉得很有意义   31 @ヤ℡笨娃娃〃| 山西 小家伙会骑车了,开心地玩,开心地笑,真的很幸福,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32 @翻跟斗的胡图图 | 山东 早上作为伴郎去参加婚礼,很开心很高兴,虽然起的很早,但是感觉很有意义。   六、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   33 @吴金洋 | 辽宁 年夜饭,烟花起,敬此年,贺新岁:一贺父母安康,二贺兄妹吉祥,三贺爱人幸福,四贺儿女成才,五贺亲朋如意,六贺自我甜美! 祝愿爱我的人我爱的人新的一年所得皆所愿,所行皆无憾![玫瑰][玫瑰]   34 @山橘月 | 江西 记忆中的过年是忙碌的厨房,长大后依然是,最大的烟火就是厨房的忙碌,越来越爱了!   35 @LV | 山西 拍摄于2023年腊月三十的除夕夜,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在爷爷奶奶家!! 我们总是怀念小时候,可曾想小时候总想长大,那时候可真傻呀。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并没有集齐,因为两位姐姐已经出嫁啦。但是我们都有分享各自的“年”,拍摄各自的“家”。 你要问我家是什么?家就是一顿能够全家人一起吃的饭;家就是一声“爸妈我回来啦”的呐喊;家就是饭后一起唠的家常。 其实不一定要过年,在平时的日子里我们的嘘寒问暖,互相关心都是在证明我们这个家的存在。总之我能在我们这个家里,就是拿任何都换不来的幸福!!   36 @南风 | 内蒙古 大年三十中午,家中老人在医院住院,简单吃了一些饭,然后就去陪床了,有老人在就是过年。   37  @ Sherry | 山东 妈妈为了除夕的年夜饭忙活了一整天,我一直问自己有什么能帮忙的,好心疼妈妈,也很感谢妈妈!长大了之后才发现,每年的春节似乎是所有妈妈的“劳动节”。妈妈们,您们辛苦啦!   38  @清梦往矣 | 河南 家乡的窝子面,特别好吃,回到老家总要吃上一口才觉得有意义,非常的怀念   七、回到最初的起点,重启再出发   39  @黎明 | 湖南 在火车站拍的,准备坐上回家团圆的火车。 以前就是坐着火车从家里出去的,现在一样坐火车回去。   40  @My-Yh | 河南 时间是腊月二十二下午,在高速站口拍的。因为一直在外工作,所以只有年底才能回家,这个高速站口出去就是自己的家   41  @Uddi | 湖北 刚刚回家的路上拍摄的,曾经到处是山路的家乡也逐渐有了新建的道路,望着越来越好的家乡,心情也越来越好   42  @樱花草 | 河南 家乡的拦水坝,家乡这些年的河流治理了,以前污染严重都是臭水沟,现在开始发展旅游了。   43  @ CC大厉害 | 湖北 大年三十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放起了久违的炮竹和烟花。真的很有年味,一家人在外面放自己家的烟花,又看别人家的烟花,特别开心。 对着美丽的烟花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鞭炮声驱逐一年的邪祟,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健康。疫情之后,我们更加渴望健康平安的日子,也更加珍惜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愿我们新年胜旧年,将来赢过往。 春日已到来,请带着家的力量,奔向下一个团圆。 真心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参与,「记录家族故事,就在家族事记。」
  • 0
  • 449
  • 0
  • 10
把回忆写成文,收获一幅有注释的人生地图
家族百晓生
很多人听到“回忆录”三个字就倍感压力,觉得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花时间回忆过去,整理思路,还要有文采落笔成文。 其实,把回忆写成书,没有想象的这么复杂,你的故事,却比你想象的还要丰富。   一、什么是回忆录?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回忆录,就是留下我们曾存在的痕迹,获得专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历史。 “回忆录”指的是关于过往所经历的人、事、物的记录,它不像历史那样宏大,也不像小说和剧本那么严谨,既可以是个人回忆录,带有个人自传或人物代写的意味,也可以是家族回忆录,记录自己的小家庭或大家族。 把回忆写成书,以作者亲切的口吻,讲述自己最接近的生活:写历经风雨的自己,写出生和成长的家乡,写日常的家庭琐事,写亲情友情和爱情,写印象深刻的故事,写痛彻心扉的感悟。 图:品茶思过往      图源:unsplash   二、回忆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要回忆过去? 1.存储往昔记忆,留下存在的痕迹 老一辈喜欢在饭桌上侃侃而谈,他们有足够的经历,却缺乏记录和留存; 年轻人常常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成长,也总是在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如果记忆能被留存,就能拼凑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地图,为过去注解,为未来立意。 由于大脑存储记忆的空间有限,而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失真、零碎、消散。因此,不妨让文字成为记忆的存储器,留下美好的过往,记录收获的成长。 图:记录岁月的故事      图源:unsplash   2.回顾自我,沉淀人生 越到老越能发现,自己意识到了缺点,却不知从何而来,自己取得了不少成就,却难以总结经验,这些都源于缺乏对自我的复盘。 比如,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曾从教训中获得了什么成长?父母对我有怎样的影响?我还能如何前进等等。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回忆录的写作就是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集人生经验之大成,从看似繁杂平常的琐碎和偶然中得到启迪。 思想,情感,记忆,体悟等等经历都得以从中释放和沉淀,形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人生的笔记本。 如此回首一番,也许人生所有的因果都找到了它所在的位置。   3.与自我和解,向他人感谢 有一位84岁的奶奶,她年轻时被丈夫抛弃后独自把5个儿女拉扯长大,她在文章中详细的描写了被抛弃时撕心裂肺的痛楚;在孩子成人后,她也一点点回忆到自己结交朋友、报名参加读书班,一直到最终发现生命中的真爱。情绪倾注于笔下,她的心境也逐渐平和,她最终原谅了前夫,也看淡了曾经的那些过往。 很多事情,我们不愿向他人诉说,但刻板的情绪却积在心里,久久难以平复。与其等待救赎,不如自我治愈,让所有的情绪依托文本找到出口,释怀曾经的纠结,不快,焦虑。其实,人在写自己过去的负面经历时会释放情绪,思考的过程会让心情变得松弛,减少抑郁情绪,还会增加自我认知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最真诚的方式,告诉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我从不曾忘记你们,我始终心怀感恩,再多物质的给予,都不如多年的惦念和亲言的感谢,言微,情义重。   4.给后辈留点念想,传承家风家训 有句话叫做,“记忆比生命走得更远”。 著名主持人倪萍曾为家人写了一本《姥姥语录》,感怀五十年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日子。倪萍写这本书,是在姥姥生前就和她说定的。倪萍说,“记得第一次跟姥姥说这事的时候,她那个只剩下一颗牙的嘴里笑得都流出了哈喇子。‘人家毛主席说的话才能叫语录,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婆子说的些没用的话,还敢叫语录,那不叫人笑掉大牙?’” 在倪萍看来,姥姥是一个围着锅台转了一辈子的小脚老太太,是一个家家都有的老人,但她这些质朴的语录,看似普通却很受用,让她比“有文化的人活得还明白。书中的文字,就是倪萍老师记忆里的姥姥,更是适合几代人共读的故事。 一本回忆录,就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家书,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到自己或亲人的人生际遇和家风起源,让后代看到老一辈存在过的痕迹,收获点滴启发,少走弯路。 总之,个人回忆录的价值不在于写作者或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也不在于文字水平的高低,而在于真实记录亲身经历,反映眼中看到和内心感受到的世界。把个人的经历写出来,就是把历史的细节作如实地记录,并放大给别人看。 图:倪萍老师撰写的《姥姥语录》   三、普通人可以怎么写回忆录? 或许很多人就像倪萍老师的姥姥一样,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平淡,家庭很普通,没有突出的成就,也没有高深的感悟,是不是这样平凡的人生不值一提。 其实,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群的真实画像,但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真正的价值都是从寻常烟火气中窥见而来的。因此,回忆的内容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平凡的。   比如《请回答1988》《武林外传》《我爱我家》等经得住时间拷打的好剧,讲的就是普通的家人朋友和邻里乡亲,细致地刻画了真实的群像生活,那些看似寻常不过的亲情故事和平凡琐事,正是因为真实和温情才能引起共鸣,每一个角色的故事都是一本精彩的回忆录。 不是只有英雄和伟业才值得回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拥有无法复制的人生;每一个家族篇章,都是一段不该被忽视的历史。   回忆不止是历史的简单重现,情感和感悟才是更宝贵的礼物。在创作风格上来说,回忆录是一种真人真事的非虚拟写作,他必须以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故事做支撑。但往往记忆久远,历史难以复现,因此,我们可以在真实的故事里融入情感和感悟,“再回首”一番过往,常读常新,越品越悟,这也是记录回忆的意义所在。   回忆的组成可以是连续不间断的,也可以是拼凑的。我们既可以时间为轴,竖向梳理个人的生平或家族的历史,例如“个人奋斗史”,“家族演变史”;也可以像家庭情景剧那样,把零散的故事集合起来,独木成林,记录下每个印象深刻的人生片段。回忆的过程也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大到追忆整个人生,小到记录柴米油盐,还有童年的趣事,家庭的矛盾,想念的亲人,老旧的物件,难解的心结等等,人生的故事远比想象中精彩。   四、有没有什么写作的思路? 普通人的回忆录可以不像小说、剧本那样需要有严谨的结构,的文笔和宏伟的立意,它必须要足够的自由,才能表达出足够的真实。 天下文笔,独真诚不破;世间真理,唯生活所得。 只要提起笔,过去的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 回忆录的写作可以有多种角度的记录视角和故事主题,以下可供参考:(点击蓝字即可跳转往期文章) 1、个人生平回忆 童年的记忆,求学工作的足迹,爱情与亲情的故事,关键的人生节点……人生中所有的荣誉、坎坷和得失,共同铸成了无可复制的人生。 2、家族家乡故事 故乡是每个漂泊游子的根;记忆里的老宅总是多年不变的模样;每个寻常的人家都时刻上演着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的剧情;熟悉的家人或许有着从未知晓的传奇过往。 3、难忘的人生片段 例如,最惨痛的童年经历,最荒唐的一次恶作剧,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爱情,最想感谢的人和事...... 4、睹物思过往 每个人家里或多或少都留存着些怀旧的老物件,缝纫机、旧画报、老式自行车、泛黄的勋章……从老物件忆人生的过往,看时代的变迁,悟思想的变化。 5、记忆里的味道 儿时没吃上的那口肉却成为家人心里永远的痛;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家乡菜每逢节日就呼唤着你回家;家人身上总是有一种专属的味道,它总能让我们安心,也总会让人想哭。   图:家中珍藏的老物件      图源:unsplash 家族事记就是致力于打造“记录家族信息,增强家族成员联系”的平台,我们提供回忆录的专业代写与出版服务,也欢迎您自主登录家族事记官网,在线撰写您的回忆录文章,留下专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历史。
  • 0
  • 404
  • 0
  • 4
家谱中女性的缺失与复位
家族百晓生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然而在古代家谱中我们却鲜有看见女性的身影。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女性在家族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不能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地位,于是她们通常不能在家谱中拥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封建王朝覆灭,宗法制瓦解,家谱文化中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重视女性是家谱文化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图:家谱   一、家谱中女性的缺失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这就导致女性通常是失语群体,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于是,她们往往不能在家谱中留下姓名和事迹,就这样消失在历史当中。即便女性被登记在了谱牒上,也是满足了许多道德制约之后的结果。 对于女方的家庭来说,家谱一般不记录族女,她们是依附于夫家的。只有通过婚嫁生子,女方才具有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才能在夫家获得家族“祖先”的地位。然而即便获得了“祖先”地位,在民国以前的家谱中女性也仅仅被记录为“适某氏”、“配某氏”、“娶某氏”等,意为男主人的妻妾,她们连名字都不能拥有。偶有一些家谱再详细些,会记录女性的生卒年月和墓址。 此外,如果女性事迹要想被记录在谱牒中,则需要该女性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守贞节、婚姻当中未失格等。尤其是在守贞节方面,不少宗谱、家谱都有着详细的规定。例如《伍氏宗谱》中就写明了妇女若为亡夫守节三十年,则必定会被书写进家谱,死后还有可能入祀节孝祠,以表其苦志。 另有一些家谱会单独为贞烈之女列“小传”或“内传”,记录她们苦守贞节的事迹。通常这类小传中的女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孝顺父母、和睦妯娌、扶持丈夫等。也就是说,女性几乎需要一生都为家族服务才有可能在家谱之中拥有几句美言。 图:伍氏族谱 也正是因为传统家族对贞节的重视,不能守节者往往会被认为是为家族蒙羞的人,家谱中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比如一些家谱规定,因夫亡而改嫁的妻妾都将(在家谱中)被除掉姓氏,并被认为是有失贞节的。如此严格的规矩,现在看来有些不可理喻,可见当时女性想要在家谱中占据一席之位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导致了女性身份在家谱中的缺失。   二、家谱中女性地位的变化 封建统治结束之后,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女性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变化在家谱中也有所体现——关于女性的记载开始丰富起来,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字眼有所减少。 民国时期,不少家谱在记录女性成员时,不再只是简单概括其婚配情况和姓氏,而是将她们的贡献表彰于序言、凡例或人物传之中,与男性成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另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中还提到,许多修谱者摒弃了含贬义和具有等级含义的字眼,不再使用“配”、“续”、“妾”等字,还将“妻用小书”的格式改为“平列”,以显示家族对女性的尊重。 还有一种女性上谱的情况,即参与修谱。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就曾为《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撰写谱后跋;著名作家冰心也曾为横岭乡谢氏家谱撰写序言。虽然女性参与修谱的情况在当时还极为罕见,但这一变化的出现也代表着“社会部分男性成员对这种变化的承认与接纳”,这是家谱文化的一大进步。 家谱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一种文化才不会落后,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不过并非所有家谱的演变都是由轻视女性到给予女性关注的,满族家谱就是例外。   三、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对女性的记载从一开始就比汉族家谱更加详细,这也说明满族女性在家族中更加受到重视。满族家谱中,族人所娶之妻不仅有姓氏、生卒年和墓址的记录,还有其娘家所属旗分,其父、兄或祖父的职业、职位等记载。有的家谱还会记录族女婚嫁的时间和年龄,以及族女夫婿的信息,有时甚至会登记族女生育子女的情况。 例如叶赫那拉家族的家谱就详细记载了族人的婚配状况,以及他们子女形成的各分支的人员信息。也就是说,该家谱不仅登记了男性族人和其妻室、子女的信息,也记录了女性族人及其丈夫、子女的信息。并且在记录格式上,女性和男性一致,都是夫妻二人各占半页,合为一整页。 图:满族家谱 这部《叶赫那拉氏世系生辰谱》编撰于清朝,但形式上已经与近现代家谱相近,其家族对于女性成员的尊重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的。并且这种详细记录女性信息的家谱,还有助于人口学、社会学、家族及婚姻等方面的研究。因为缺失女性痕迹的家族是不完整的,所以其家庭结构、成员等级以及通婚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便无从考察,其家族史也是有缺憾的。 可见女性记载也是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的经历也是属于家族的一段历史,而每一段历史都值得被记录。   四、现代修谱中的女性复位 曾经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忽略了女性的价值,也忽略了女性作为家族成员所作出的贡献,以至于女性角色在家谱文化和家族文化中长期处于缺失的状态。但如今,女性上谱已经没有诸多禁忌,“女性外嫁不入谱”、“外姓子女不入谱”等旧时代思想观念不应当成为新时代家谱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2003年,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子世家开启了第六次续修家谱的工作,这次修谱他们便首次将女性后裔纳入家谱,并且女性后代的子女也同样可以入谱。孔子家族的实践告诉我们,尊重女性是家谱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孔子世家谱 或许有人会担忧女性入谱将增加更多的成员,增加修谱的工作量和复杂度。但这个问题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可以很好地解决——那就是通过移动端或网页端在线修谱。在线修谱可以快速方便地录入成员信息,建立世系关系,并从根本上解决纸质文本留存难、不能编辑修改的问题。 家族事记就是这样一个记录家族信息,增强家族成员联系的在线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家族事记为每个家族和用户提供在线记录家族重要事件、人物故事、历史变迁、族谱信息以及存储照片的服务。 记录家族生活,就在家族事记!欢迎大家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同在我们的官方网站保留下属于家族的美好记忆,浏览和记录更多关于姓氏、名人、家族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于海燕. 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D]. 江苏:扬州大学,2016. [2] 杜家骥. 满族家谱对女性的记载及其社会史史料价值[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0):75-84. [3] 修谱,为什么不让女性参与?https://www.163.com/dy/article/G6GPV7AA0538R1HE.html [4] 女子能入家谱吗?https://zhuanlan.zhihu.com/p/161304722 [5] 图片来源:趣历史网、全历史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0
  • 740
  • 0
  • 3
家谱是怎么写成的?到底有什么用?
家族百晓生
转载自知乎,作者:Jacksparrow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中描写了诗人自己风华正茂时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是啊,“客”到底从何处来呢?借用这一诗句,央视在2014年打造过一档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节目开篇便有着发人深省的独白:“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这似乎是围绕着人类亘古不变的问题。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而家谱,刚好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节目寻根过程中,家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谱包含有哪些内容✦   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家训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家谱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4、故居/村庄图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封图来源:摄图网
  • 0
  • 515
  • 0
  • 1
平凡人为何要书写家族史?
家族百晓生
您来讲述,我来记录:“咱家的故事”访谈活动
时光故事汇
在这个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信息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能够看到无数猎奇的高热度新闻,却也能看到无数平凡的普通人故事。   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是漂泊在北上广的大学生、是带着孩子创业的母亲、是背负一家希望的外卖小哥、是坚持探访战友的七旬老人……   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托举起了一个不凡的时代。而在互联网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多普通人的故事等待被发现,被记录。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启动了“咱家的故事”访谈征集活动。   我们身边看似“普通”的亲人,内心埋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贯厉行节约的爷爷,原来经历了吃糠咽菜的讨饭生活;身为人民教师的严厉老爸,年轻时曾有成为唱跳明星的梦想;做得一手好菜的姑姑,中学时竟然是驰骋绿茵场的足球干将……   平凡自有千钧之力,一支笔,一杯茶,让我们互换生命中的20分钟,听听这些不凡却不普通的人生。     活动介绍   1.面向人群:“咱家的故事”访谈活动面向所有有意愿记录家庭故事或个人经历的朋友开展。   2.活动形式:活动将以访谈的形式来征集大家的故事,成稿后文章将发布在家族事记官方平台上(包括但不限于官网、公众号)。对于已有记录家庭故事、个人经历的朋友,我们可以将您的稿件电子化,让您的记忆永远留存。   3.免费福利:后续我们可免费帮您整理家庭故事、储存、归档家庭/个人回忆录,并有机会编排出版成册。   4.联系方式:QQ:1690656372       每一个真实故事,都值得被耐心聆听,每一个家族篇章都是一段不该被忽视的历史。   也许人的记忆会褪色,但是留存下的记录不会被轻易抹去,它是存在的见证,更是情感维系的纽带。就让记忆著成篇章,让爱不留遗憾。   你来讲述,我来记录。愿您和您的家人在“家族事记”保留下属于家族的美好记忆。
  • 0
  • 1136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