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行业: 家族事记
教育经历: --
自我介绍: 好好学习
恭喜!写咱家故事,得现金奖励!
时光故事汇
​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是一段不该被抹去的历史,都是值得铭记的家族记忆。 这是「家族事记」始终秉持的理念。 一、什么是“咱家的故事”? 故事,往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或一段历史的方式。于是我们翻看史书时,总会惋惜于那些没有被留下姓名、没有留下更多记载的人物。因为他们的人生不能被完整地还原,他们的秘密永远沉寂在过去。 如今,我们拥有了发达的记录手段、丰富的记录方式,可是历史仍然悄悄地在我们身边流逝。 你是否知道爷爷奶奶的名字、爸爸妈妈的故事呢? 平时沉默寡言的爷爷,或许几十年前曾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爱看电视剧的妈妈,或许年轻时是学校话剧社的风云人物;吊儿郎当的爸爸,当年为了家庭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你的故事,或许也是下一代想听到的「家族历史」…… 其实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正在经历着历史。别让家族的历史永远沉寂,家人的名字和故事也可以永远留在名为家族的纪念簿上。   在家族事记平台上,我们一起见证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家族故事: “闻”到的母爱:永远欠在心里的那一口肉 没有真正经历饥饿的人,不会懂得感恩 金婚背后,是老一辈最有智慧“爱情法则” 念那座城,念那个人 南山:爷爷离不开的故乡 思念是一辆归乡的绿皮火车 故乡的老宅:内心安放的地方   点击标题,就能阅读这些温暖的文字。我们期待着你也能在这里留下关于家族的美好记忆。 为鼓励大家积极创作,我们准备了现金奖励! 您可在家族事记官网「时光故事汇」专栏自主发布碎片化的真实家族故事,或者以家族为单位创建「家族回忆录」,和您的家人一起共写家族回忆篇章。(点击了解:几类文章专栏有何区别?)(点击了解:如何创建家族回忆录,并录入文章?)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QQ: 1690656372 官方微信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相关事宜);文章通过后,工作人员将微信联系作者提供稿费发放所需材料。   二、奖励规则 文章达到 2 篇——奖励 30 元; 文章达到 5 篇——奖励 100 元; 文章达到10篇——奖励 300 元; 10篇以上按每篇30元计。 创建家族另外奖励10元。可接受非首发的原创内容参与活动。邀请家人一起撰写家族文章,将会更快达成目标,获得奖励! 长期投稿者可获得平台免费整理家庭回忆录/故事集一次!包括排版成册,印刷成纸质纪念版。 ​ 三、作品要求 1.原创纪实家族文章,主题自拟,比如以家族故事、家族人物、家人间的情感为主题等。文字生动,感情真挚,能与他人共情,避免泛泛而谈,不低于400字。不符合标准的文章将不计入奖励篇数。 文章是否符合标准将在一周内尽快告知,结果由平台编辑商议决定,可参考前文推荐阅读的文章。(多在文中插入自摄照片是加分项哦!) 2.如涉及版权、肖像权、名誉权等问题责任自负。避免政治敏感话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禁止的不良信息内容。 3.在发布内容时,主办方有权根据需要,对作品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并拥有作品使用权。   四、发布流程 在“家族事记”官网注册账号,个人发文操作如下图。 ​(文章类型处可以按需选择「时光故事汇」或「家族回忆录」) 提示:用户已上线且获得现金奖励的文章一律不得自行删除,若后期需要需要修改部分内容,可重新编辑该文章后再次提交。 建议收藏此文,以便随时查阅~欢迎踊跃发布文章,更多惊喜奖励,敬请期待!
  • 1
  • 2487
  • 3
  • 3
林语堂
人物百科
这两天,谁手里没捧着一根来自“东方甄选”的玉米? 转行做直播的新东方又火了,其中最“出圈”的,是一位神似兵马俑,出口惊四座的奇男子——董宇辉。 点进董宇辉的直播间,撩动肾上腺素的套路统统不见,听到的是信手拈来的双语典故,感受到的是和风细雨般的情感慰藉。 “好的东西就是想分享于你,譬如朝露,譬如晚霞,譬如三月的风六月的雨,譬如九月的天和十二月的雪,世间美好都想赠予你。” 出口成章,风度翩翩,若非他自己透露,没人能想到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而百年前,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从乡野中走上了华语文学的殿堂,以一己之力,培养出一个诗书世家。 他,就是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来源:全历史网   慈父如灯 董宇辉曾说过,虽然父亲只是一介落魄农民,但他爱看书的习惯和与人为善的性格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无独有偶,文学大家林语堂也有这样一位如同明灯般的父亲。 林语堂出生在漳川西郊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之中。漳川地处沿海,他的父亲林至诚较早的接触了外来文化,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乡间传递福音,林至诚就在此时加入了教会,因为学习刻苦,还得到了进入神学院深造的机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牧师。 早年的务农经历让林至诚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1887年,他在家乡创建了当地最早的西式学堂——铭新小学,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睁眼看世界”,林语堂也正是在这所新式小学中为后来的求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童的眼睛-林语堂;来源:全历史网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林至诚精通双语,林语堂“青出于蓝”,英语著作《生活的艺术》面世即大卖,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教科书”。 父亲林至诚怜惜弱势群体,常常向之施以援手,林语堂的作品中也常能看到他对苦难之人的悲悯心。 林至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了林语堂的人格,开拓了林语堂的视野。他就像林语堂生命中的灯塔,在冥冥中引领着前进的方向。   豁达人生 在人生中,总会有风浪与波折,但只要把豁达当做底色,再苦难的日子,也能滋养出鲜花。 青年时,林语堂自由恋爱未果,和廖家二小姐廖翠凤走进了旧式婚姻。婚后的林语堂并未嫌弃“不够新潮”的妻子,在他看来,“婚姻要想长久,就得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他和发妻从婚姻中培养爱情,相伴白头,成为了让人羡慕的伉俪。                                                         廖翠凤与林语堂;来源:全历史网   中年时,林语堂创办的杂志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恶评如潮。林语堂并未气馁,在受邀访问美国期间,他用流利的英语写下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向西方人介绍真正的中国,成功的在西方掀起一股中国热。书评家皮特·普罗克特甚至评价道:“看完书后,让我很想跑到唐人街,遇到每一个中国人,都向他深鞠躬,表示感谢!” 晚年时,大女儿因家庭不睦,罹患抑郁,上吊身亡。林语堂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在所难免。这位一生达观的老人没有沉溺在痛苦中,而是斩钉截铁的对伤心欲绝的二女儿说道,“活着,就要快乐,就要学会发现生活的艺术!” 观林语堂的一生,他随遇而安,随境而喜,始终在用艺术的方式消解苦难。风浪临头仍含笑,人生何处不青山,他用达观的态度,把每一分苦都酿成了诗。   家风传承 对林语堂及族人来说,从田野走向殿堂并非新鲜事。 林语堂同辈人中,大哥行医,开办“保元大药房”,为群众施诊看病,有时不收分文。二哥林和凤治学,曾赴牛津留学,抗战胜利后在厦大西文系担任教授,深受学生爱戴。三哥林和清活跃于上海文坛,同进步文人鲁迅、郁达夫等人来往频繁,曾担任《宇宙锋》主编,被巴金先生称为“忠诚的爱国者”。 林语堂下一代的故事也同样精彩。林语堂育有三位女儿,大女儿林如斯少有才名,曾任台北故宫馆长助理,二女儿林太乙长期担任美国《读书文摘》总编辑,出版多部小说,和丈夫合出的文集也颇受欢迎。三女儿林相如潜心治学,出版学术专著七十多部,曾任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 林语堂与女儿太乙;来源:全历史网   林语堂的侄子侄女中,有人为了革命,以身殉国;有人苦学技术,科技强国;有人钻研医术,行医卫国;还有人埋头学术,理论兴国…… 林语堂曾笑言,“林至诚的遗传因子极强……第三代、第四代林氏家族的子女都没有冲淡多少”。 这种遗传因子,其实并非指智商,而是一种默默流淌在血液中的家风,勤学敏行、好学善思,这才能做到“代有才人,各领风骚”。 林语堂;来源:全历史网   “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林语堂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这两句话,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林语堂先生的人生启示也能带领我们突破庸常,找到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许志勇. 林语堂的家族[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4):37-38. [2]朱立友. 林语堂生平及其著作目录[J]. 福建图书馆学刊(内刊), 1996(3):6. [3]出身贫寒林语堂却能保有赤子之心,童年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富足. 今日头条 [4]林语堂之父林至诚,一个乡村牧师如何造就一代文学大师.今日头条 [5]林语堂:有趣,是一个男人的顶级魅力.今日头条 [6]幽默作家林语堂:用艺术的姿态,把苦难活成快乐.今日头条 图片来源:全历史网
  • 0
  • 374
  • 0
  • 0
袁隆平
人物百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本描写的是对农村闲适生活的热爱,但在袁老的心里却是流绪微梦。金黄田野,稻升云霄,穗满枝头,花花卧旁,梦里的场景是这样轻松惬意。在袁老的故事里,禾下乘凉梦,已经做了整整一生了。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省的一所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老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图:袁隆平在田间;图源:趣历史 袁老一生荣誉无数,但这都止不住他探索农业进步的脚步。手持穗稻,忧国忧民是他生命的常态。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此生不悔入农门”,究其本源,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虽受家寄,始末不渝 袁隆平家境殷实。祖父袁盛鉴饱读诗书,文采了得,曾高中举人,研习儒家经典文化,同时精通诗书礼仪,为袁氏一族增添一抹浓郁书香。 父亲袁兴烈,在袁盛鉴的辛勤培养之下,成功考入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之后,奔赴县城小学任教,任县城小学的校长。后遇见了袁隆平的母亲华静——一位知书达理的英语老师,两人暗生情愫,终成眷属。然而,在他的一生中,袁隆平受到母亲的教化是最多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这样说道: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我一辈子。 年幼时,华静就会给袁隆平讲尼采的哲学,引用西方经典来为其答疑解惑,让他体会到世界各个地方的价值观;教他拉小提琴,教他游泳,拓宽视野开阔眼界。 也正是母亲,让袁隆平在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能流利的与外人进行英语对话,能自行阅读各种先进英语书籍,快速吸收新鲜知识。此外,华静经常带他去家附近的“神农洞”祭拜,去农田游玩,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农学家的种子。 在他的幼年时期,即受到了传统经典影响,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熏陶,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1949年,袁隆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委婉拒绝了父亲想让他从政的想法,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   图:稻香情;图片来源:摄图网   稻菽千层浪,禾下好乘凉 但是,成为一名出色农学家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他经历过苦,所以才懂得创造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饥饿席卷了这片华夏大地,饿殍遍野,满眼荒芜。竟连学校都无法安心上课,这种情形令袁老甚为痛心。接受党的号召,袁老和学生们一起下乡支农。生产队的队员给袁老说:袁老师,听说你们在搞科学实验,能不能研究研究怎样提升水稻产量啊,让咱们都不再挨饿,摆脱这种看不到头的苦日子啊。这句话,唤醒了童年深埋于心的梦想,一颗名为“让所有人远离饥荒”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1964年,袁隆平第一次提出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时,便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的质疑甚至嘲讽。区区一名教师想来搞研究,简直是痴人说梦。外界的否定,恶劣的环境,简陋的条件,残缺的理论,这些对于当时的袁隆平来说,无疑都是雪上加霜。可即便如此,袁隆平也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刻苦。 探寻之路何其艰辛漫长!被人破坏了实验田,就地毯式搜寻幸存育苗;找不到新的培育思路,就苦究书本,探求方法;风里雨里,酷暑寒冬,只要是在稻田里,哪都有袁隆平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被称为“杂交水稻母本”的“野败”引入眼帘,这一事物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为“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突破口。自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袁老实践中的不断总结,理论依据的全新发展,育苗技术愈发娴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一些欠发展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参考范本。 图:好好吃饭;图片来源:摄图网 若没有袁老的步履不缀,石赤不夺;若没有袁老挽起裤腿走稻田,手捻果穗系苍生,又怎来今日一国的河清海晏?他啊,不过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童心未泯,所遇皆甜 浪漫繁星下,葱葱稻田里,藏纳着独属于袁老的幽默与风趣。 最为广大群众熟知的是,一段采访中,记者问袁老,会不会带博士生?袁老连忙摇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麻烦得很,会死脑细胞的。后来,还有一个采访,记者询问:您团队下面都是精英,好不好管?这可真是一个世纪难题,把袁老愁得直挠头。 诸如此类,不甚繁多。袁老见到河里游的鸭子,会眼中闪星光,学着嘎嘎嘎叫;喜欢吃甜的香的以及小零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袁老时常在水中畅游;一双满是农作老茧的手,会在金黄的稻田里,拉出一首首悠扬动听的曲子;赢球时欢呼雀跃,输球时垂头丧气,孙子在旁观战时还会故意用球轻轻砸他。 童心未泯,在袁老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然,终是好景不长在。   山河恸动,星辞九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022年5月21日,袁老长眠,与世长辞。我和许多人一样,数不清是第几次为一个素未谋面之人,流下泪水。也许,这不算一面未见,我与他,在飘香的米饭中,在课本的文章里,在报道的新闻上,都曾相见过。 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在这一刻,我属实有些难以苟同。半世纪以前,万人空巷的大街人们含泪送行周总理;如今,十里长街人们告别袁老,悲伤的心理感同身受。 灵车驶出,紧紧相送,鸣笛致哀;三束水稻,泥土未干,撑立门前;墓前打伞,深感怀念;比肩继踵,鞠躬致谢;稻穗状的云,神明的存在;稻穗的烟花,代表了我们对袁老的无限思念;故事与他,久难释怀。 图:缅怀袁老;图片来源:摄图网 袁老此生唯有两愿,一愿禾下能乘凉,二愿水稻覆青天。善良的袁老,竟连愿望都是这样简单质朴。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安康;国士无双,风范常在。我们缅怀光,也会继承光。纪念袁老的最好方式便是追随他的脚步,奋斗出更美好的未来。愿这世间景深,不负袁老的稻浪金黄!   参考文献: 【1】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等】编,《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出版社,2007年。 【3】姚昆仑,《走进袁隆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永远的袁隆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 【5】图片来源: 趣历史、摄图网   作者:李铁柱
  • 0
  • 491
  • 0
  • 2
汉武帝刘彻
人物百科
他在位期间,中原王朝首次向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封狼居胥、禅姑衍山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他在位期间,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新疆、甘肃西部纳入中国版图,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宗主地位; 他在位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在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 他在位期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国际交流,同时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 他就是开启了汉武盛世的汉武帝。 图:汉武帝(图片来源:全历史)   少年天子 传说汉武帝尚在其母王娡腹中时,其父汉景帝刘启在一次睡梦中梦见汉高帝刘邦亲自给汉武帝赐名——“彘”,因此汉武帝少年时期名为刘彘。 图:王娡与众朝臣(图片来源:全历史)   汉景帝虽宠爱刘彘,但仍然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册封了长子刘荣为太子。按理说,刘彘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且当时已有太子,他断是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但当他的姑母馆陶长公主问他,觉得阿娇表妹如何?四岁的刘彘笑得天真烂漫:“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就这样,他得到了长公主的青睐。 在母亲和姑母的助力下,刘彘赢得了这次夺嫡之战。公元前153年,当时的皇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没过多久,刘彘更名为刘彻,继任皇太子。 刘彻即位时年仅16岁,放到现代来,也就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而对刘彻而言,他所要思考的是一个国家的前途、百姓的生计,以及自己作为领导者,如何带领汉王朝走向强大、繁荣、昌盛。   君临天下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朝中外戚势力盘根错节,他对此稍作隐忍,同时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祖母窦太后去世后,他得以完全掌权,终于有了足够的底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汉武帝刘彻深知诸侯王势力增长对中央王朝的威胁,因此他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诸侯管辖的区域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诸侯国的势力大大减小,中央集权被大大加强。 同时,汉武帝规定,在经济上,冶铁、酿酒等民间生意统一归中央管辖,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而且为后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思想上,他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学千年的正统地位。 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图片来源:全历史)   在军事上,汉武帝刘彻不再依靠和亲维系与边疆的和平,从“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变成了“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在他的授命下,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将匈奴王庭赶至漠北地区,使得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扩大至漠北。 图:汉武帝时期疆域版图(图片来源:全历史)   外交上,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自此开始。这次的征程,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还从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葡萄等新物种。汗血宝马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而葡萄、苜蓿等新作物的引进,也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图:张骞出使西域(图片来源:全历史)   暮景桑榆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人总是会老的,哪怕他是皇帝也不例外。汉武帝刘彻晚年在白天的一次小憩中,梦见了有人要袭击他,猛然惊醒,自此便身体不舒服。 汉武帝刘彻宠臣江充利用汉武帝梦魇这件事,诬陷与自己有嫌隙的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江充指示胡巫檀何对汉武帝说:”您之所以得病,全是因为宫中有人用巫蛊之术害您,若不除掉这人,您的病就不会痊愈。”后江充搜查太子刘据的住处时,刘充命人将木头人藏在太子住处,成功陷害给太子。 太子为自保杀了刘充,又被诬告谋反。汉武帝大怒,命丞相率兵平反,刘据所带兵力不敌,于是逃离了长安。太子刘据在逃亡途中走漏了消息,自知无法逃脱,于是自缢而亡。 图:巫蛊之祸图——江充与众臣(图片来源:全历史)   后来汉武帝刘彻经过多方调查,发掘刘据并未谋反,当时惶恐不安才离开长安,又有大臣为刘据诉冤,遂幡然醒悟。于是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刘氏家族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同时也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代子孙。 众所周知,刘邦能够在项羽手中夺天下,离不开他身边的萧何、韩信等睿智之人的辅佐。而能让这些人才追随刘邦的原因,离不开刘邦知人善用的优点,而这也是刘氏这个帝王家族的一贯作风。 比如,汉武帝刘彻的祖父汉文帝刘恒修养生息在位期间,就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将中原人口迁徙到边境地带。这一举措既开垦了荒地,又增强了边境兵力。还有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发生吴楚七国之乱,他命周亚夫为太尉,很快便平息了战乱,自此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后世还将汉文帝父子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也知人善用,他重用霍去病、卫青,两人也为汉王朝出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彻去世后,其幼子刘弗陵继位,他在位期间,也任人唯贤,采取与民休息、轻税赋的政策,开启了“昭宣中兴”的良好局面。 到了元始五年,西汉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随着最后一位帝王汉平帝刘衎的去世,西汉王朝自此灭亡。 回顾汉武帝汉武帝刘彻的一生,从政治上“受制于人”到军事上“北击匈奴”、政治上“推恩令”的成功推行、文化上的“独尊儒术”,开辟了一个独属于他的汉武盛世。刘氏家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光彩。 图:汉武帝(图片来源:全历史)   参考文献: [1]刘彻.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30日:https://mbd.baidu.com/ma/s/ZNqCuCHD [2]汉王朝:国内四分五裂,外战强力抗敌.今日头条.引用于2022年7月30日:https://m.toutiao.com/article/6900405283286237704/ [3]图片来源:全历史   作者:梅筝
  • 0
  • 490
  • 0
  • 0
冰心
人物百科
她赞美爱与纯真,她的作品清新隽永却韵味深长;她颂扬"爱的哲学",她的文字中饱含着最质朴的情感与希望。在她将近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诗歌《繁星》《春水》、散文《小橘灯》等。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在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她是诗人、著名作家、优秀翻译家,更是一位母爱赞颂者和读书爱好者。 图:冰心   成长轨迹 在冰心三岁时,其父谢葆璋在烟台筹办海军学校,将年幼的冰心一起带去了烟台。在烟台,冰心开始了她与书为友的生活。她7岁便开始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尤其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并且也阅读了《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冰心十八岁就读于协和女子大学医科,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弃医从文,投身学生运动,并开始发表散文。1919年8月,她发表了自己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并首度用"冰心"这个笔名发表了小说《两个家庭》,由于小说超前地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后冰心决心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在燕京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后,她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后来,她又将在海外求学的所见写所闻写成散文进行发表,这本散文集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寄小读者》。 在冰心二十九岁时,她完成了出嫁这件人生大事。她与丈夫吴文藻志趣相投,婚后两人共同前往欧美游学,在这期间,她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图:冰心与丈夫吴文藻   家风传承 冰心的祖父谢銮恩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毕生于福州光禄坊道南祠讲学。冰心经常能在祖父的书桌旁看到一副对联,上面写着"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谢家的家风,更是祖父对她的期待。祖父告诉她,追求真知时,要有无穷的欲望、永不满足,而对于身外之物,则要知足常乐。这也影响着冰心后来对于文学与人生的态度。 冰心秉习了祖父崇学尚俭、谦和自持的言行。冰心小时候极其喜欢看书,母亲担心她过于用功伤了脑子,便把她平时喜欢的书都藏了起来。不过小冰心每次都能找到,但为了躲避母亲的责骂,她总是偷偷地看。 谦逊好学,是冰心的个人优良品格,也是她对子女的期望。 冰心与吴文藻育有两子一女,分别是长子吴平、长女吴冰和次女吴青。接受过西式思想教育的冰心懂得因材施教,她并不似一般父母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而是把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 图:冰心   但看似对孩子言听计从的冰心却有自己坚持的基线,她要求孩子必须遵守两条铁律:一是诚实、讲真话,二是不能以强凌弱。 “内诚于心,外诚与人”,诚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民族的存亡之根。因此冰心非常看重,让孩子从小便培养优秀的品德。 恃强凌弱,乃人性之恶,与冰心所笃信的”爱与纯真“相违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冰心才给孩子们定下不得恃强凌弱的规矩。 冰心对待孩子很温和,却并非不讲底线,一味纵容。孩子们犯错了,她惩罚起来一点也不含糊。她的惩罚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独创的一种方法:让孩子喝奎宁水。奎宁是治疗疟疾的,其味道苦涩至极。如此几番下来,孩子们都不敢再犯错了。 得益于冰心的苦心教导,她的孩子们均学有所长。长子吴平专注于建筑装饰的设计专业,长女吴冰从事美国文学研究,次女吴清后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一直致力于选民维权活动。冰心的孩子们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离不开优良家风和她的教导。   百卉千葩 中国文联曾这样评价冰心,认为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图:冰心 冰心的留下的作品很多,无一不受到人们的好评,在1995年,她获得经黎巴嫩共和国的国家级雪松勋章。 冰心先生,是赞颂爱与美的伟大作家,更是深明大义的社会活动家。 作为爱国的社会活动家,抗战期间,冰心在云南昆明义务授课;新中国成立后,她为希望工程、中国的妇女教育事业捐献自己大部分的稿费;国家需要人才,她便从日本回国,投身国际交流。 同时,冰心作为人大代表,身体力行,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冰心先生似一弯明月,清丽典雅的作品,是“给祖国人民的最大奉献,是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冰心先生更似一支婀娜的墨梅,有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度。   参考文献: [1]浅议冰心翻译观.道客巴巴.引用与2022年7月23日:https://m.doc88.com/p-7078643549692.html# [2]冰心.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23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B0%E5%BF%83/114339?fr=kg_general [3]友谊、背叛与对决.知乎.引用于2022年7月23日:https://www.zhihu.com/answer/1947106057 图片来源:全历史   作者:梅筝
  • 0
  • 482
  • 0
  • 0
郑和
人物百科
滇池碧碧木盆黄,童梦成真浩气扬。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七律 郑和下西洋》 今天我想介绍的就是开创七下西洋盛举,促进明朝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航海第一人——郑和。 图:郑和   赐姓的荣耀:名字的由来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和(马三保),云南人。在燕王和建文帝争夺天下的郑村坝战役中他作战优秀,立下战功,被燕王朱棣重用,引为心腹并赐姓“郑”,从此之后马和便改名为郑和。   与航海的不解之缘:扬帆起航 郑和是元朝贵族后代,居住于云南,儿时的梦想就是出海航行。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疑问:云南地处山区,四面都是山并不适合下海而且当时中国并不重视航海为什么郑和会把航海作为自己的梦想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郑和的祖父和父亲了。郑和跟他的祖父、父亲一样都信奉伊斯兰教,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最大的梦想就是跨越西洋到圣城麦加去朝拜,所以他自小就对航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洪武四年(1381)的云南尚是元朝蒙古残余势力的地盘,屡屡危害明朝统治。劝降不成后,朱元璋为一举平定云南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出兵讨伐。在这场战争中,郑和的父亲和许多元朝贵族被处死,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郑和就是其中一个。 之后,郑和加入了明军,跟随他们度过了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五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那个人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还是燕王时就很欣赏郑和,并挑选了他做自己的贴身近卫。后来郑和接受了朱棣派遣给他的远洋航行的任务。这次航行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靖难之役后平白消失的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也是为了宣扬国威,推动明朝与印度、非洲等国的友好往来。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西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奉朱棣之命远下西洋,开始了他的远航。   惊艳历史的航行: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福建五虎门起航。他船队的主力舰是宝航,高约三米,舵业有三层楼之高,在今天被亲切地称为“航空母舰”。看到这儿有人不禁会发出疑问:这支舰队真的是去寻人或是办外交的吗?该不会是去征服侵略的吧?之后的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船队所到之处只有和平与友好而没有人们所害怕的鲜血和战争。 早在几百年前的汉朝,中国就奉行和平友好往来的外交政策,“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友好往来。就像今天的“一带一路”“陆海丝绸之路”一样,中国用和平与友好征服着世界,做到了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足以可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图:郑和下西洋   郑和舰队向南航行,先后到达占城、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最终到达了航行的终点-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郑和成功完成了明成祖朱棣交给他的给古里统治者发放诏书并将其封为国王的任务。此后,古里就成为了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和落脚点。回航途中,郑和遭遇了陈祖义海盗部队的抢劫但最终郑和率领船队成功地解决了这场危机并顺利返航,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赞赏和热情招待。 后来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年)率领船队六下西洋,加上之前的航行共七次,史称“七下西洋”。 图: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西方探险家也曾进行过远洋航行,但都不及郑和对历史的贡献。而且西方航海家们在经历了最初航行的艰险之后,面对着金银财富的诱惑,他们渐渐失去了传播文化的初心。他们使用暴力、武器和野蛮,杀人放火,侵略没有强大军事实力作保障的国家,抢夺属于当地人的财物,却还不知耻地高唱和平的圣歌。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而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和某些高喊传播福音实则带给人们侵略与灾难的西方人相比,郑和率领船队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他们坚持与西洋各国积极交流并开展友好的贸易往来,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远航。除此之外郑和也发现了新航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还拜访过今天的索马里、肯尼亚等地区,完成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 不幸的是,郑和在最后一次的返航途中生了一场大病,一病不起,最终在古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郑和二十年前第一次抵达古里,在这里刻下“刻石于兹,永昭万世”的豪言壮语。二十年后,他在这里死去。古里的人们再也没能见到大明的船队,大明也再也没有郑和出使西洋。就像梁启超说的那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但是郑和为人类航海史所做的贡献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他将会一直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1]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一点总结.豆丁网.引用于20222年7月22日  https://www.docin.com/p-443863544.html [2]郑和下西洋.360百科.引用于20222年7月22日 https://baike.so.com/doc/5368399-5604206.html [3]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4]图片来源:趣历史,全历史   作者:雁落南山
  • 0
  • 638
  • 0
  • 1
蔡文姬
人物百科
《三字经》中有提到:“蔡文姬,能辩琴”、“彼女子,且聪敏”。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国的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   图:蔡文姬   回顾蔡文姬的一生,可谓是曲折坎坷。她年幼时聪颖好学,成年时家道中落,后被匈奴掠走,足足嫁与匈奴人生活了十二年,归汉时已人到中年。 不少文人墨客都说她一生飘零,但她的才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让她能安享晚年,而这一切都与她的家族息息相关。   文人传承 东汉蔡家书香门第,世代为官。蔡文姬的世祖、爷爷、父亲,皆是情操高尚、两袖清风,为国家效力的忠诚之士。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大文学家、书法家,此外,他在音乐、天文方面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也因为他出众的才能,当时的朝廷三番五次请他为朝廷效力。 图:蔡邕   在文学方面,蔡邕最擅长辞赋,其中有一百多篇作品流传至今。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乱散失,大多没有保存下来。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祝文、章表、书记,共104篇传于世。 蔡邕还在写辞赋的过程中,自创了“飞白书”字体,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代书法品鉴著作《书断》就评价其“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除了父亲。蔡文姬的祖父蔡携,曾任一县之长,曾祖父蔡勋,曾任县令,后来归隐山林之中。 正是这样的书香世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蔡文姬耳融目染成长为了一位才华横溢、闻名远扬的千古才女。   家庭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而蔡文姬的父亲就是最好的人生导师。 蔡文姬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自小被夫妻二人捧在手心里,只要是父亲蔡邕教学的,她都愿意认真聆听。 据说,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不敢相信,又故意弄断第四根弦,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高超,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不幸遭遇,创作出了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图:文姬听琴   除了琴艺方面,她的书法就如她人一般,自由且端庄,独特有个性。就连苏东坡都评价:“蔡琰诗笔势似建安诸子”。 有人称:“人但知有姬,方知有蔡邕”,年级轻轻,能得到世间这样的评价,这都离不开父母的细心教导。   婚姻坎坷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种考验,而蔡文姬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便毅然回到娘家,这便是她的第一次婚姻。 后来,军阀混战,匈奴人看蔡文姬貌美便掳走,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蔡文姬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阿迪拐,一个叫阿眉拐。这是文姬的第二次婚姻。 图:蔡文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 起初二人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 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图:蔡文姬向曹操求情   苦尽甘来 艰苦的时光终究会过去,坚强的人必定苦尽甘来。 蔡文姬被匈奴人掳走后,在匈奴生活了整整十二年,这也是蔡文姬人生当中最黑暗的十二年。其间,蔡文姬所做的《悲愤诗》中讲到:“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表达了她所处的异域被蹂躏、被践踏,但她依旧不屈服,不放弃。 图:文姬归汉   蔡文姬归汉后生了一儿一女,她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景皇后传承了母亲蔡文姬的聪慧贤德,以恭谨孝敬的优良品德名扬天下,谥号“景献皇后”。 她的一生,可谓是受尽了命运的捉弄,经历了别人几辈子才能经历的不幸。她有着杂草般的生命力和平凡女子所没有的坚强,正是这份韧性,让她在乱世中活成了一个奇迹。 即使战乱的生活将一代才女的尊严和骄傲碾得粉碎,她也从未真正屈服过,在那个只属于男人和皇族女性的汉末时代,留下了蔡文姬独一无二的身影。   参考文献: [1]米晓燕.蔡文姬简论[J].学院学报,2007(10):5. [2]乱世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一生.知秀网.引用于2022年7月11日: https://m.izhixiu.com/a/211575.html [3]一代才女蔡文姬命运多舛的一生.百度.引用于2022年7月11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424152798673096 [4]图片来源:全历史网.   作者:琪琪
  • 0
  • 326
  • 0
  • 0
周瑜
人物百科
他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俊美儿郎。他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事奇才。他是精音律的周郎。他,是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吴名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随孙策平定江东,协孙权稳定政局。以三万水军逼退曹操二十万大军。挽救江东父老于水生火热之中,在历史上留下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赤壁之战。  图: 周瑜   周瑜是不少文人骚客吟诗称赞的英雄,可在罗贯中笔下,他却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在民间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极其善妒,气量狭小。但正史记载的周瑜却识大体,待人温和宽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城周家,回望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如何在家族的熏陶之下一步步成长,成为赫赫有名的千古英雄。   忠君的基因血脉 周家先后出现多位东汉高官,周瑜的高祖父周荣,历任两朝尚书令。曾祖周荣官至太尉。父亲周异,担任洛阳令。他们身上流淌着世官忠君的血液。 东汉末年,政局不稳,皇权旁落之际,周瑜之父周异不辞艰辛,一直陪伴在小皇帝刘协身侧。从洛阳-长安-洛阳-许昌-洛阳,他们为了逃避战乱,不断往返奔波。周异不离不弃,只为心底里一个“忠”字。 汉灵帝中平六年,董卓派出精兵绞杀周家族人。周瑜九死一生,汉室名存实亡。他为报仇雪恨,振兴国家而励精图治。周瑜年少结识孙策,为其提供人员和物资上的帮助,助力单势微的孙策在江东打下一片天地。也无怪乎孙策曾感慨,“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后来孙策英年早逝,将权力交给弟弟孙权。周瑜也谨遵孙策遗愿,和张昭同掌吴国大小事务,帮助年少登基的孙权稳定局势,共抗曹贼,此可谓衷心耿耿。 由此可见,周异骨子里流淌着的忠义血脉,在其子周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优越的家族条件 一个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条件扶持。优越的家庭条件为周瑜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周瑜家族的建筑地盘非常辽阔,总面积约90000平米。还设有“练三墩”,专供族中子弟演习骑马、射箭、排兵布阵使用。 周家世代喜识名人雅士,喜好大量招揽门客,在江东一代广有声誉,是舒城的世家旺族。周家的家塾师傅,也都是家族精心挑选的名家大儒。 小周瑜一边学习儒家经典,一边学习排兵布阵,六岁熟诵诗经,七岁调令兵,十岁演习兵法,可谓世间奇才。 周瑜的父亲周异还为周瑜四处寻找德隆望重的老师。后来周异在京城找到了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除了教授弟子文学、书法外,每天还安排一炷香的时间陶冶情操,专门教授弟子琴艺。后来周瑜在蔡邕的教导之下,熟读诸子百家,能舞文弄墨的同时还精通音律。 周瑜借助良好的家庭条件,获得了不错的教育环境,最终在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的奇才。   德才兼备的周郎 在周瑜刚出生时,族中长老周忠传给他一块玉璧。这也是周瑜名字的起源。在古代,“瑜”寓意为像美玉一样拥有品德的男子。由此可见,族中长辈从小就给予了周瑜厚望。后来周瑜也不负众望,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程普居功自傲,多次羞辱周瑜。可周瑜每次被羞辱时都能忍下,并且放低身份对待和他有矛盾的程普。最终,周瑜宽宏的肚量感动了程普老将。两人“化敌为友”,酣谈畅饮。由此可见周瑜品德高尚,是一个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待人的君子。 图:周瑜墓   周瑜品德高尚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上:大公无私。周瑜临死前推荐鲁肃接替他的职位和部队,而不是自己的家族后代。即便当时两人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周瑜主张先对外扩张地盘,鲁肃主张先发展国家内部经济。周瑜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他知道鲁肃为人稳重,顾全大局,能一心一意辅佐孙权。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周瑜时刻都把国家大事放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家族私欲之后。 历史上不乏有才之人,但很多人有才无德,这类人对国家的危害往往更大。周瑜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他恢宏的气度和识大体的见识,巩固了江东局势,促进吴国发展。 周瑜辞世之时,年仅36岁。他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那一年,江东举国悲哀,其主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岁月悠悠,他的肉身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但他不朽的英雄伟绩会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C].华中科技大学,2011. [2]陈存选.周瑜家族的变故与兴.引用于2022年7月24日:https://mp.weixin.qq.com/s/abvLO5I33WpKcY2JPgwWxQ. [3]图片来源:全历史.   作者:刀笔小吏
  • 0
  • 396
  • 0
  • 1
欧阳修
人物百科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被百姓爱戴的太守。他,是用音乐治愈疾病的老翁。他,是欧阳修。 图: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北宋时代有名的文人、政治家。他在官期间,筑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溉农田。这些善举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还充分挖掘了颍州西湖的美景,使其成为一方名胜。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修建书院,教授寻常人家的子弟读书识字。这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还促进了颍州地区的教育发展。 欧阳修一生为官作实事,为百姓谋福利,他的行为值得后人称赞。这一切要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说起。   不断传承的家庭教育 欧阳修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富裕,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从小就和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母子两人虽然生活艰苦,但郑氏依旧没有轻视欧阳修的教育。因为家中贫寒,郑氏便用芦苇、木炭在泥地上写字,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教欧阳修识字。 在母亲的教导之下,欧阳修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喜欢阅读。因为家里贫寒,欧阳修就到了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久而久之,他也因此锻炼出了极强的记忆力,有时候借阅的书籍还没抄完,他就能背诵了。在这样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之下,欧阳修少年时就能吟诗作赋,并且文笔老练。 欧阳修的母亲给予了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欧阳修也将这一传统传承下来,他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尤为重视。为了教导其子欧阳奕读书学习,他写下《诲学说》。这篇文章后来也成了欧阳修的家训之一,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欧阳修以"玉"喻"人",用巧妙的比喻告诫儿子努力学习。玉器经过工匠精心雕琢之后才能更加完美,人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刻苦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后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此可谓诲学有道,这句金玉良言后来也成为了当代家长教育孩子的名言警句。   举贤任能的良好品德 嘉佑二年,欧阳修是这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这一届科举考试中,出现了许多人才,如理学大师程颢、文学奇才苏轼,儒学大家张载……据统计,这一年一共出了八个文学大师,九个宰相。这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也被称为“千古龙虎榜”,又称“天下第一榜”。 欧阳修作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他慧眼识珠,赏识人才。他曾说第一次读到苏轼的文章时,就不由自主地流汗,感觉读他的文章十分痛快。欧阳修甚至还说,三十年后,他们这一代人都会被人忘掉,大家以后谈论的将都是苏轼的文章。后来果真如此,苏轼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但欧阳修也没有被后人遗忘,士大夫们都称赞他爱才荐贤,慧眼识珠。 图:欧阳修   另外,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还发生了一件事。主考官欧阳修本来打算把《刑赏忠厚之至论》定为第一,可是后来他又觉得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就故意将这篇文章降为第二。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审核科举试卷时,没有刻意包庇自己的学生,甚至对自己的学生更加严格。   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从上面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欧阳修为官任职期间品德高尚。可是自古以来,品德高尚君子往往会因为不会趋炎附势,而不适应官场作风。欧阳修做官的时候因为直言上谏,被贬谪数次。被贬谪后,欧阳修拜孙道滋为师,学习琴艺。他每天和音乐为伴,最后乐而忘忧,甚至用音乐治好了自己的幽忧之疾。 被贬源州任太守的时候,欧阳修还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修建起一座小亭,这就是著名的醉翁亭,欧阳修还因此写了名篇《醉翁亭记》。在那些被贬谪的日子里,赏花、吟诗、作曲成为了欧阳修的日常活动。我们甚至可以打趣地说,别人贬谪是趣受苦受难,欧阳修被贬谪是来养生度假的。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感慨说,虽然他现在被贬到穷乡僻壤,但他曾经在洛阳享受过像花朵一样绚烂的⻘春,这一生还有什么不能困难承受呢?从他所写的诗词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图:欧阳修陵园   他的精神,藏于后人为他作的传记之中,藏于他乐观豁达的诗词文章之内。他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随着历史的印记慢慢消逝,反而随着岁月打磨更加耀眼夺目。现在时间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可欧阳修曾经留下的事迹仍然被后世传诵,被后人争相模仿。那个写过《醉翁亭记》,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憨态老者,将一直活在后人心中。   参考文献: [1]齐夫.欧阳修与“千古龙虎榜”[J].检察风云,2022(11):88-89. [2]原所贤.大文豪欧阳修的养生“法宝”[J].中医健康养生,2022,8(02):75-77. [3]张明华.明清五种《颍州志》中欧阳修及其家人之传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5.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6.01. [4]田宇轩. 翻译部分:宋史·欧阳修传[D].复旦大学,2011. 图片来源:全历史   作者:刀笔小吏
  • 0
  • 485
  • 0
  • 2
岳飞
人物百科
他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他是宋朝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是岳飞。 图:岳飞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生于1103年,卒于1142年。他只活了39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如他笔下所写的《满江红》那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用一生守护南宋边境,常年远驻边关,一生南征北战。   治军严明 北宋宣和四年,二十岁的岳飞参军应募,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在和敌人数十年的拼杀中,大大小小的战役让岳飞目睹了鲜血和无情的杀戮,也让他下定决心抵抗敌人。岳飞在与金军十三战中,所向披靡,每战皆捷。岳飞组建的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在当时的战场上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和威望,和组织他们的将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岳飞治军严明,刚柔并济。他以钢铁一般的军纪约束士族部下,其中有一条军律是,如果有军队里有士兵拿了百姓一钱,就将私自收取钱财的士兵斩首示众。除此之外,士兵路过田地的时候也不能践踏百姓的庄稼。后来,岳家军甚至以“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而著称。 金人将领完颜纲也曾对于岳飞表示肯定。虽然他和岳飞处于敌对阵营,但他依旧被岳飞卓越的军事才能折服,发出“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的感慨。 图:岳飞在战场上    惠母教诲 不用多说,岳飞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和历史上大多数名将不同的是,岳飞的出生和门第可能和我们想得不太一样。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力田为业” 的普通家庭,既没有门第的加持,也没有优渥的环境。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岳飞最后却成长为一代能文能武的名将。他之所以会如此优秀,离不开他的母亲姚氏的悉心栽培。 岳飞曾说他“幼失所怙,鞠育训导,皆自臣母”。岳飞的母亲在岳飞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教导他要多读书,岳飞谨记母亲的教诲。他一边在邻居家充当佃客,一边抽空读书。史传中称他“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儿时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一直跟随着他。后来岳飞在军营中也常备着书本,时刻学习。岳飞的孙子岳珂回忆祖父时曾说,岳飞读书涉猎广泛,非常喜欢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经常一读就读一个通宵。 岳母对岳飞的教导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宋史本传》中曾记载“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的母亲害怕岳飞为官之后,和朝堂上的奸佞之臣结成党羽,做出不忠于国家的事情,于是在岳飞的脊背之上刺下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以此来时刻警示岳飞,精忠为国,不忘初心。 图:岳母刺字   从后期岳飞对抗金敌,誓死保卫国家中可以看出,他确实谨遵母命,不惧生死,在战场上挥洒热血,只为报效祖国。了解岳飞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其母对他的教导后,我们不难发现,岳母对岳飞从小的训导和培养,对其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严父孝子 从上文可以看出,岳飞的母亲十分重视教育孩子。岳飞也和他的母亲一样,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岳飞有五个儿子,他平时不准他们喝酒,称酒色误人。岳飞还让儿子们种田耕地,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百姓疾苦。 有一次,岳飞的长子岳云训练时不小心从马上跌落下来。岳飞本想按军法处置岳云。在众人求情下,岳飞减轻了对岳云的惩罚,只打他一百军棍,以此警戒。除此之外,岳飞从来不向朝廷报告岳云的战功,并多次拒绝朝廷给岳云加官晋爵,告诉子孙勿贪功,要多做实事。 图:岳云   因为战乱,岳飞常年未能回家探望,所以和家里人断了联系。后来他四处奔波,费劲心思才找到了母亲,并亲自照顾母亲,真正做到了“尝药进饵、衣服器用,视燥湿寒暖之”。岳飞的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油盐未进。后来因为战争,他奔赴前线抗金,虽然未能为母亲守孝三年,却用一生坚持母亲对他的教导——精忠报国,可谓侍母至孝,侍国至忠。 只可惜人心难测,赵构担心岳飞在外作战名声太盛,容易损害君王的威信。于是他发布了十二张金字卡诏书,让岳飞归来。当时以秦桧为主的投降派也看不惯主战派的岳飞。因此,君王和朝臣沆瀣一气,共同在岳飞回京后,合力架空了他的军权。然而,他们的恶意不止于此。 绍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奸臣秦桧诬陷岳飞试图反叛。岳飞因此入狱,最后也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施以死刑。至此,一代名将就此陨落,逝年三十九岁。可悲的是,岳飞一生戎马,为国家的太平四处奔波,最后却死在小人手上。他的子孙后代也因受到牵连被流放。直到绍兴三十一年,宋高宗才为岳飞平反,赐谥岳飞为“忠文王”。 岳飞的一生是短暂而悲惨的,大半生都在为国家在战场上奔波,最后却因为没有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含冤而死。抛去悲惨的结局不谈,他的军旅生活是十分耀眼的。岳飞一生在战场上创作了很多首诗词,也通过战争收复了许多土地,在战场上的英勇作为也保护了边疆百姓免遭金人的屠杀。岳飞是一位优秀的民族英雄,精忠爱国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民族气节也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韩秀峰. 宋元时期岳飞传记研究[D].河北大学,2021.DOI:10.27103/d.cnki.ghebu.2021.000727. [2]安国楼.从岳飞的素养看宋代家族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15-119. [3]图片来源:全历史.   作者:刀笔小吏
  • 0
  • 337
  • 0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