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484
0
袁隆平
...
名字 : 袁隆平
出生日期 : 1930年9月7日
出生地 :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
民族 : 汉族
别名 : 杂交水稻之父
代表作品 : 《袁隆平论文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
人物故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本描写的是对农村闲适生活的热爱,但在袁老的心里却是流绪微梦。金黄田野,稻升云霄,穗满枝头,花花卧旁,梦里的场景是这样轻松惬意。在袁老的故事里,禾下乘凉梦,已经做了整整一生了。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省的一所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老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图:袁隆平在田间;图源:趣历史

袁老一生荣誉无数,但这都止不住他探索农业进步的脚步。手持穗稻,忧国忧民是他生命的常态。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此生不悔入农门”,究其本源,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虽受家寄,始末不渝

袁隆平家境殷实。祖父袁盛鉴饱读诗书,文采了得,曾高中举人,研习儒家经典文化,同时精通诗书礼仪,为袁氏一族增添一抹浓郁书香。

父亲袁兴烈,在袁盛鉴的辛勤培养之下,成功考入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之后,奔赴县城小学任教,任县城小学的校长。后遇见了袁隆平的母亲华静——一位知书达理的英语老师,两人暗生情愫,终成眷属。然而,在他的一生中,袁隆平受到母亲的教化是最多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这样说道: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我一辈子。

年幼时,华静就会给袁隆平讲尼采的哲学,引用西方经典来为其答疑解惑,让他体会到世界各个地方的价值观;教他拉小提琴,教他游泳,拓宽视野开阔眼界。

也正是母亲,让袁隆平在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能流利的与外人进行英语对话,能自行阅读各种先进英语书籍,快速吸收新鲜知识。此外,华静经常带他去家附近的“神农洞”祭拜,去农田游玩,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农学家的种子。

在他的幼年时期,即受到了传统经典影响,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熏陶,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1949年,袁隆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委婉拒绝了父亲想让他从政的想法,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

 

图:稻香情;图片来源:摄图网

 

稻菽千层浪,禾下好乘凉

但是,成为一名出色农学家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他经历过苦,所以才懂得创造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饥饿席卷了这片华夏大地,饿殍遍野,满眼荒芜。竟连学校都无法安心上课,这种情形令袁老甚为痛心。接受党的号召,袁老和学生们一起下乡支农。生产队的队员给袁老说:袁老师,听说你们在搞科学实验,能不能研究研究怎样提升水稻产量啊,让咱们都不再挨饿,摆脱这种看不到头的苦日子啊。这句话,唤醒了童年深埋于心的梦想,一颗名为“让所有人远离饥荒”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1964年,袁隆平第一次提出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时,便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的质疑甚至嘲讽。区区一名教师想来搞研究,简直是痴人说梦。外界的否定,恶劣的环境,简陋的条件,残缺的理论,这些对于当时的袁隆平来说,无疑都是雪上加霜。可即便如此,袁隆平也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刻苦。

探寻之路何其艰辛漫长!被人破坏了实验田,就地毯式搜寻幸存育苗;找不到新的培育思路,就苦究书本,探求方法;风里雨里,酷暑寒冬,只要是在稻田里,哪都有袁隆平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被称为“杂交水稻母本”的“野败”引入眼帘,这一事物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为“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突破口。自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袁老实践中的不断总结,理论依据的全新发展,育苗技术愈发娴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一些欠发展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参考范本。

图:好好吃饭;图片来源:摄图网

若没有袁老的步履不缀,石赤不夺;若没有袁老挽起裤腿走稻田,手捻果穗系苍生,又怎来今日一国的河清海晏?他啊,不过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童心未泯,所遇皆甜

浪漫繁星下,葱葱稻田里,藏纳着独属于袁老的幽默与风趣。

最为广大群众熟知的是,一段采访中,记者问袁老,会不会带博士生?袁老连忙摇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麻烦得很,会死脑细胞的。后来,还有一个采访,记者询问:您团队下面都是精英,好不好管?这可真是一个世纪难题,把袁老愁得直挠头。

诸如此类,不甚繁多。袁老见到河里游的鸭子,会眼中闪星光,学着嘎嘎嘎叫;喜欢吃甜的香的以及小零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袁老时常在水中畅游;一双满是农作老茧的手,会在金黄的稻田里,拉出一首首悠扬动听的曲子;赢球时欢呼雀跃,输球时垂头丧气,孙子在旁观战时还会故意用球轻轻砸他。

童心未泯,在袁老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然,终是好景不长在。

 

山河恸动,星辞九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022年5月21日,袁老长眠,与世长辞。我和许多人一样,数不清是第几次为一个素未谋面之人,流下泪水。也许,这不算一面未见,我与他,在飘香的米饭中,在课本的文章里,在报道的新闻上,都曾相见过。

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在这一刻,我属实有些难以苟同。半世纪以前,万人空巷的大街人们含泪送行周总理;如今,十里长街人们告别袁老,悲伤的心理感同身受。

灵车驶出,紧紧相送,鸣笛致哀;三束水稻,泥土未干,撑立门前;墓前打伞,深感怀念;比肩继踵,鞠躬致谢;稻穗状的云,神明的存在;稻穗的烟花,代表了我们对袁老的无限思念;故事与他,久难释怀。

图:缅怀袁老;图片来源:摄图网

袁老此生唯有两愿,一愿禾下能乘凉,二愿水稻覆青天。善良的袁老,竟连愿望都是这样简单质朴。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安康;国士无双,风范常在。我们缅怀光,也会继承光。纪念袁老的最好方式便是追随他的脚步,奋斗出更美好的未来。愿这世间景深,不负袁老的稻浪金黄!

 

参考文献:

【1】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等】编,《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出版社,2007年。

【3】姚昆仑,《走进袁隆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永远的袁隆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

【5】图片来源: 趣历史、摄图网

 

作者:李铁柱


2
0
484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