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行业: 家族事记
教育经历: --
自我介绍: 好好学习
“神州大布衣”自荐当总统
向岩家族圈 家族回忆录
作者:裴高才 向岩(1872-1959年)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四川同梁耀汉运功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出任川南宣抚使,并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促成四川独立。南北统一后,以“神州大布衣”的平民身份,自荐竞选担任大总统,开民国民主之先河。继而,投身反袁、护法、北伐与抗日战争,美国著名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曾对他战地采访并为其拍摄照相。 向虎雏和作家裴高才(右)在一起 “渝巴蜀檄”震四川 向岩原名寿荫,字少蒨,佛名音深,同治辛未腊月初六生于湖北省汉川市田二河镇神灵村垸子台一个耕读世家,5岁丧母,赖其祖母鞠养长大。自幼随父读书,向往新学,学成后执教于乡邑。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他立志以身报国,毅然投笔从戎。1905年10月,在父亲向纯金的支持下,东渡日本,入东斌陆军学堂专攻兵科,并任该校学生同志会会长。次年由余念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6年5月初,他目睹日本明治天皇在靖国神社例祭阵亡军士,而神社内以甲午海战掠夺中国之物最多,还有一块李鸿章所书“海军公所”匾额……顿时,向岩“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复仇之念勃然而起”[1]。 同年秋,向岩预科毕业转入本科求学,时孙中山派朱子龙、梁钟汉、胡瑛速回国策应萍浏醴武装起义。他在家信中及时通报,此次革命党“檄文明书不侵犯百姓,不仇杀外教”。望父老乡亲“切勿无端惊恐,以为将有兵燹之厄也”。 1908年8月中旬学成回国,正值其父辞世,他办完丧事就在武汉秘密运动革命,因起事泄密而避走四川,任陆军速成学堂兵学教官兼督练公所一等科员。时同乡党人梁耀汉,亦因丙午日知会党狱案逃入四川,二人因此协力同心在四川共谋革命。四川官绅蒲殿俊、朱庆澜即在官方文书中称:“四川新军,业经梁耀汉、向少蒨运动成熟。”[2] 辛亥武昌起义成功后,向岩受命担任川南宣抚使,他不辱使命,及时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十九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司令西部长向奉军政府命檄告我国民》。文中首述满清奴役人民,次叙起义情形,末尾强调指出:“本部长客于西土,亦纠合精英,冶铸国魂,满族及汉军安心归化者,军政府一视同仁。”此檄文出后,对川南清官吏大起分化作用,促使人民倾向民军。 四川军政府统一全川各地之后,向岩与梁耀汉奉命返回湖北。归途中,梁耀汉立于船头,行至奉节,忽被乱兵流弹所害,向岩悲痛不已。 向岩抵汉时,受到热烈欢迎,钟祥籍革命党人赵鹏飞[3]作《欢迎向岩先生》诗纪事: 清风飒飒柳深深,士女争看大旆临。 万叠青山生佛面,一江白水故人心。 雄兵出峡空天地,豪气千霄无古今。 手举太阿光似月,沉潭定可老龙擒。 1912年初,向岩出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师长系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为了悼念阳夏战争烈士,向岩首先发起公祭活动,继而致电中央稽勋局湖北调査会,为湖北革命先烈刘静庵、朱元成、余仲勉、梁耀汉、刘立群、王恕涛、宋开先等人[4]请恤。在首义周年祭辛亥烈士会上,他慷慨陈辞:“吾为诸烈士悲,又为诸烈士幸,吾为生者幸,又不禁为生者悲”。“揽权窃位者流、又复淫刑以逞,不恤舆论,吾恐幸存之身,不被戳于党祸,即见枉于非法”。 神州大布衣”自荐当总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为换取南北统一,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袁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后,对湖北实行裁军,向岩、季雨霖等一批党人去职。为此,向岩在1912年秋天,以天下为己任,毅然以“神州大布衣”的平民身份,挑战北洋军阀袁世凯,自荐担任大总统。他在发表的《自请为公仆之通知书》中,把前任与现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与袁世凯评论一番,认为自己比孙、袁更胜任。他说:“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弃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 1913年3月,袁世凯阴谋刺杀宋教仁,又不惜出卖主权,大搞善后大借款,以此购买武器镇压南方革命党。为此,向岩同年6月在著述的建国奇书《新中华民国》中,旗帜鲜明抨击袁世凯:“中华民国者,犹胎产初堕地呱呱而泣之小儿也,袁氏、黎氏非其生母,故不甚爱惜之;夫既不甚爱惜矣,又安能望其乳养之,长成之!”又作《哀中华民国》诗一首: 独登帕米尔,矫首时东望。 衰象古国古,长蛇强邻强。 河海千年塞,伊蒙万里荒。 喧啾失母鸟,孤骞来凤凰。[5] 这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向岩赴南京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与师长王宪章原属旧好,相得甚欢。他们协力同心,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举击溃盘踞于雨花台的敌军,袁世凯的“十三太保”之一、敌军骁将雷震春被打得凫水落荒而逃。由于各地讨袁步调不一致,有的甚至倒向袁氏,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向岩因此被袁政府通缉,再逃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讨袁工作。 正是包括向岩等有识之士的不懈斗争,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也遭到国会议员的反对。在同年10月6日举行中华民国国会正式选举大总统中,前两轮选举,袁世凯得票均不足法定人数。在第三轮选举中,投票是在袁世凯和黎元洪之间对决。为此,袁氏一手鼓动京师报界制造舆论,一手行使他的法宝,策动军队及各省都督向国会施加压力,同时收买部分议员,最后才勉强当选。 向岩回国后,于1914年至1915年间在襄河流域组织农民讨袁。袁世凯帝制自为,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向岩立即建议成立中、朝、琉、台反侵略大同盟,同时发表讨袁檄文:“檄告全国父老、昆弟、诸姑姐妹及我海陆军人:鸣呼!惟天降袁贼,祸我邦家,复昕夕沉迷于帝制,用颠复我艰难缔造之共和,不惜国亡种灭,以求遂其私欲。稽古今中外奸宄篡逆,未有若袁之甚;又征我汉满蒙回藏人,其数逾五百兆,岂其使一夫肆虐于上,而卒莫敢谁何,不亦大为祖宗羞,永为万国所腾讪乎?今者西南诸省先张义旗,本总指挥亦以我有众,恭行天罚,我众士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一十四年大中华神武军总指挥。” 袁世凯暴毙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向岩上书黎,请速定国家大计,于内政、外交、军事、教育、经济、交通诸端,言之甚详。黎虽称其善,只是无力采用实施。 护法北伐建奇功 护法军兴,向岩出任靖国军联军第八军参谋长兼混成旅长,与军长叶荃合力同心,转战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各省再回师四川、贵州、云南,屡建奇功。尤其是在陕西境内一役,长驱500里生擒、后又义释北洋政府陕南镇守使管金聚,尤为世所称道。时孙中山在桂林讲军人精神教育,向岩获悉后,再次毛遂自荐上书,请“委以‘大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旗下狙击队统率者’十九字名义,谨率虎贲貔貅之士,荡扫妖氛,长驱河洛,直捣幽燕,一吐胸中数十年未吐之奇气,以安我数百兆惨怛无告之同胞”。又说:“自留日学陆军,加入同盟会,二十年来,仗三尺之剑,提一旅之师,呼号奋斗于大江南北及秦陇滇黔之境,虽志士未逮,而为国杀贼,为民请命之心,一息向存,不容稍懈。” 1922年,北伐军兴,他在广东韶关任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复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次年随许崇智军入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1925年至河南任国民第三军左冀督战官,黑石关一战打得直系军阀刘镇华部憨玉昆师长狼狈逃窜自杀身亡。且在追击中,拾得吴佩孚所制豫、鄂、皖三省十万分之一军用地图一份,向立派专人送广州粤军参谋长李济深备用。 此间,向岩长子向浒因1924年春在上海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与邓中夏一起被学校开除回汉。次年,经向岩介绍其进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去的还有邻村书香子弟胡宗墉和四弟胡宗堃(黄埔四期)。后来,向岩到学校检査三人学习情况,见校内用白竹布拉满条幅,上面写着马列、孙中山的语录。 为实现北伐在湖北会师,向岩于1926年回鄂组织北伐别动军,扰敌后路出奇兵,为北伐军成功攻克武汉清除了障碍。 大革命时,革命浪潮激荡全国,向岩于此时撰《衣食住》一文,称马克思为阿弥陀佛。又撰《大同之新义》一书,说马克思、恩格斯是知者,列宁、斯大林是行者。以马列之知行,镕铸出无古无今,宜中宜外之新黄金世界。1928年,张难先生主持湖北财政,邀其屈任荆宜施鹤催收专员兼宜昌征收局长,当时日进银元4万,向岩一文不染,两袖清风。1930年充汉冶萍债捐处董事[6]。1934年任天、汉疏浚河工委员会委员长,襄河视察专员。 “向菩萨”之“莽苍庐” 在九一八事变至卢沟桥事变期间,他特撰《忧危论》二十一篇,其中对苏联备致赞扬,在发表对日见解时,主张积极抗日,坚决反对所谓缓冲、协调、共荣圈等论调。他在文中将蒋介石当局的不抵抗政策讥讽为“如龟如鳖”。他说:“抗之云者,小国对于大邦,遇其暴力之来,抖擞挣扎之辞也。我巍巍华夏,际彼蕞尔小邑,僭窃入寇之秋,直斥逐之已耳,诛讨之已耳,抗云乎哉……其对国人也威以猛,其对外人也宽而柔,其对内战也如彼其勇,其对外战也若此其怯。待国人之威猛刚于铁。待外人之宽柔软如棉。勇于内战,如熊如罴,怯于外战,如龟如鳖。”[7] 1937年,他以看望留日同学、长期辅佐杨虎城的匡厚生的名义,携次子向仲豹前往西安,继而只身一人秘密访问延安。董必武亲自接待,并反复叮嘱炊事员:向岩先生礼佛,是我们湖北的“向菩萨”,炒菜时锅一定要刷洗干浄,不能有荤腥。同时,董赞赏向再次亲送次子参加革命的举动,指示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迅速接收向仲豹和匡厚生之子匡福华来延安学习。向岩参观抗日军政大学时,对董表示,回到湖北后,自己也将投身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大业,炼石磨斧补苍天。 抗战期间,鉴于向岩具有留日背景,日人丸山少尉曾函邀其见面,他断然复信拒绝,说:“予万不得已时,杀身成仁,义如泰山之重,非可苟安已也。”[8] 1939年,年近古稀的向岩,带着“在汉川搞一个国共合作的典型,为全国军民示范”的蓝图,决计出山,自荐请缨担纲汉川县长,同时兼任县兵团团长。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认为,这位辛亥老人的到来,将使“边区政治形势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转折”,于是在田二河组织4万群众参加的“拥戴向岩”大会。向岩用高昂声调,慷慨陈词:“抚今昔兮,蹉跎!瞻国事而长吁……今后,惟有追随吾挺公、念公(即叶挺、李先念),及诸大豪杰大名士之后,风翥鸾翔,龙骧虎步,为吾中华民国最后写一页有声有色有趣有味之光荣史也”!万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赞扬说:“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他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9] 向岩上任伊始,就任命中共天汉工委书记、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生童世光为主管武装保甲的一科科长;又破除国民政府县兵团不设副职的清规戒律,特别任命共产党员、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吴师筑为副团长。尔后,因吴轻率枪杀混入国民兵团的两名痞子兵,一生以呵护黎民百姓生命财产为己任的向岩对此非常生气,边区党委遂另派李先念部第六团政治部主任谢威接任吴的工作,这样从组织上保障了共产党直接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合法性。不久,向岩又决定原汉川县直区属8个中队尚剩的300条枪,统一参加新四军整编,创造了在无成建制大部队为依托的条件下,李先念部第四团迅速扩充为拥有千余条枪的正规部队。 1940年春天,豫鄂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启程前往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并出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临行前,陶铸特地前往田二河给向岩拜年,随行的有县政府科长童世光。两人徒步走到垸子台,进入一栋三间低矮狭窄、阴暗潮湿的小瓦房,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陶铸首先对向岩说:“您作为汉川的县长,为抗日救国做了许多工作,真诚地与我党合作,我们党和人民感谢您!”向则谦恭地说:“我为抗日救国能做一点事情,这是共产党和爱国人士支持的结果,做得还不够,我很抱歉。”陶铸惊叹辛亥老人的住所如此简陋,当即叮嘱陪同的童世光,回边区行署提款三千,盖一小楼供向岩安度晚年。楼盖好后,向为此楼赋名“莽苍庐”,寄寓着他“心事浩荡连广宇”的情怀。[10] 当天晚上,向岩夫人特意为陶铸准备了高铺高枕,陶却婉言谢绝了,竟自己动手,在堂屋中间地面上铺了两捆稻草,住了一夜。次日清晨,向夫人又请客人吃了荷包蛋下的清汤面。向岩送到村头分别时,亲切地对陶铸说:“慢走,慢慢走,抗日胜利后我们再见面!” 史沫特菜访谈录 1940年阳春三月,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菜,冒雨赴田二河对中国战区作最后一次的告别战地采访,受到向岩的盛情款待。当向岩在欢迎词中,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时,翻译却卡了壳。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引领大家高唱起《国际歌》。史沫特莱高兴地举起相机,精心为老人拍摄一幅手捧诗卷读书照,在重庆时面交陶铸珍藏,历经枪林弹雨,终于保存下来。史沫特莱在其代表作《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是这样描写这次采访的: 三月中旬,我在敌后作了最后的一次旅行,穿过湖泊,在倾盆大雨中去访问年高德劭的老县长向岩。这位老人已经建立了一支非常坚强的地方武装,尽力用他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我在田二河见到他,这是座荒凉凄惨的集镇,反复多次被日寇扫荡过。老县长和他的县政府过着戎马倥偬劳苦勤奋的生活,国民党县政府的车轮还在运转,与他坚持守土抗战和誓死殉职报国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给我看了一个名叫丸山的日本军人写来的一封乖巧的劝降信,赞扬老人经世卓识,学贯古今,皇军佩服得五体投地,有请大驾出山,“走马上任”屈长汉川傀儡政府。……老县长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用一首古体诗,给予轻蔑傲然的回绝。复函中写道“予万不得已时,杀身成仁,义如泰山之重,非可苟安己也。”风骨凛然,日寇虽暴,奈何以死惧之?[11] 同年农历五月初五拂晓,隐藏在一二八师的汉奸、杀人不眨眼的古鼎新三八四旅2000余人,突袭田二河。田二河镇顿时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县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有的被害,有的被迫离开田二河,向岩的县长生涯宣告结束。这就是鄂豫边区史上的“田二河事变”[12]。 解放后,向岩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后转任湖北省人委参事室参事,湖北省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委员。1956年和1957年,著名辛亥革命史学家贺觉非曾两次造访其武昌宜孝巷寓所,见室中供奉佛像,8只书柜藏满儒、释、道各家书籍,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则置于书桌近处。贺觉非是这样评价他的:“可见其原以佛治心,以法治事,而后归于马列主义。就其一生言行看来,真如金刚化身,反清、反袁、护法、北伐,以及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抨击蒋介石政权等,非有卓识大勇,安能如此。”李先念多次鼓励向岩争做新中国的“百岁老人”,但因沐浴着凉,于1959年1月24日无疾驾鹤西去,享年88岁。 向岩为人无疾言厉色,晚年尤温厚可亲,擅长诗文。他写诗不是叹老嗟卑,也非吟风弄月,而是关心民瘼,其传世代表作《斯民》就是一例。全诗云: “三步一起佇,五步一却顾,问余何独然?为念斯民故。复露无广厦, 蔭暍无樾树,拯溺无慈筏,救寒无厚布,疗病乏医药,疗饑乏橡芋, 以兹心不宁,痴立孤若鹜。安得秦蒙恬,北筑长城固,拔剑斩封豕, 边境得依怙。安得古神禹,导水使东注;江河不泛滥,人得干土住。 安得慧日出,照破诸妖雾,铸鼎象其形,魑魅魍魉惧。安得亢旱时, 大雨滂沱澍,千畦复万垅,嘉禾普畅遂。垒垒粟如山,废疾穹饿哺。 耳边断哀鸣,吾罪庶乎恕。”[13] 向岩育四子:伯虎、仲豹、向刚、德渊,三女:德蓉、向捷、德曼。长子伯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和苏联卫国战争,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奖章。1955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伯虎娶苏联妻克拉娃,生一女名飞霞,留俄罗斯。次子仲豹由其亲自送到延安,1938加入共产党,历任兵工厂厂长、西安市经委主任。三子向刚,共产党员,湖北省航运学校校长。唯一健在的四子德渊,共产党员,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享受国家首批政府津贴教授,现和子女居美国。 向岩一生著有《新中华民国》《大同之新义》《忧危论》《弭战痛书》《拔剑擎柱阁诗稿》《莽苍庐文稿》《念三红树草堂诗文集》等,其中《忧危论》《弭战痛书》毁于“文革”。 辛亥百年之际,其嫡孙、武汉大学教授向虎雏撰《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向岩》一文,将收入《武昌首义纪实》一书上。   [1] 向虎雏提供的向岩于1906年的家信。 [2] 见《中华民国公报》蒲殿俊、朱庆澜致鄂军政府电。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南充人,与湖北汤化龙为同科进士,任四川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被推为都督,兵变弃职。汤化龙任教育总长,蒲曾任次长,后依四川军阀以终。朱庆澜,字梓桥,以第十七镇统制任四川副都督,解职出川,历任黑龙江、广东省长,后以办慈善事业终老。 [3] 皮明床、何浩:《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赵鹏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所列诸人,均有传。刘立群附见梁耀汉传中,籍贯未详。 [5] 向岩:《新中华民国》,南京印刷局,1913年6月版。 [6] 汉冶萍公司例向湖北省缴纳捐税,逐年积累,因成立债捐处进行清理,至解放后不了了之。 [7] 向虎雏:《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身岩》。 [8] 贺觉非:《辛亥革命湖北人物传·向岩(注释),湖北省档案馆档案资料编辑室、湖北省地方志资料室合编,1983年版。 [9] 向虎雏:《辛亥老人助创天汉抗日根据地》,《长江日报》2002年7月29日第10版。 [10] 向虎雏、向妙萍:《史沫特莱敬重的中国老人》,《长江日报》1987年1月13日第4版。 [11] 王晓鸣、杨乃伦:《向岩对开创天汉抗日根据地的贡献》,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合编《湖北抗战》,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 [12] 吴金香:《田二河时间始末及其影响》,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合编《雄师奇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 章绍嗣、张晓钟:《中华百年爱国诗词·向岩·斯民》,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原载于《辛亥首义百人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 0
  • 572
  • 1
  • 1
与爷爷向岩共同生活的快乐童年
向岩家族圈 家族回忆录
作者:向菊畹、向佛苏 爷爷88岁去世时,我俩一个9岁,一个才7岁。记忆中颀秀矍铄的爷爷常年着长衫,扎裤管,穿布鞋;腰板笔直,步履平缓;话不多,声不高,语速较慢;和顔悦色,温文儒雅。 上山下乡时的俩姊妺向菊畹和向佛苏(左) 学贯天人 爷爷酷爱读书,印象中爷爷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读书,他一般不使用老花镜,可以边看边用毛笔圈点批注。爷爷极爱惜书,老人家案头的书报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稍有卷曲即用铜镇尺压平,如有破损自己动手及时修补。武汉人有农历六月晒衣物的习惯,俗称“六月六,晒龙袍”。为保养好大量的书籍(多为线装书),每年爸爸向刚也会在适宜的时候帮爷爷晒书,年幼的我们当然也少不了夹在当中“帮倒忙”。记得为防晒防风,平时很少戴帽的爷爷会头顶一块方中,坐在古书堆中随手拿起一本书,一边慢慢翻动,一边轻声诵读。但老人家的“手动”与“口诵”并不同步,往往一本书没翻动几页,全书的诵读业已完毕。于是,又换一本,继续……回忆沉醉于读书之中的爷爷那份怡然祥和的神情,至今仍会让我们有一分新的感动。 听奶奶讲,爷爷年轻时,家道并不殷实。但曾祖父非常重视对他的培养,竭力支持爷爷到日本求学,竟把家中赖以生存的田地中旱涝保收,质量最好的16亩田给卖了。这在当时无异“败家”之举,令爷爷一直深感内疚。多年后,这16亩地的买主因家中有难,急需现金,冒雨连夜赶到我们家,恳求我们的爷爷和奶奶回购这块田。爷爷急人所急,也为了却心疾,便让奶奶变卖首饰,四处湊钱。听妈妈讲,还请来买卖双方的族长作证,在曾祖父的牌位前焚香叩首,说明缘由,立字画押,极其慎重地将这份“祖业”重新请回。然而,就是那些寄托着爷爷对其先祖深厚情感的64亩4分田产连同其坐落在武昌花园山麓的庭园住宅(该院坐落于胭脂路尽北端,东临胭脂路与原湖北医院大门相峙,北靠花园山路和武昌天主教堂相望,西毗黄家巷,南邻正觉寺,东西两端立有莽苍庐地界石碑各一块,长近100米,南北宽50余米,呈长方形状。此庭园住宅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医院和武汉长虹模具厂的家属楼),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爷爷无偿捐献给国家,从自己做起,主动践行“平均地权”。联想抗战时,中共鄂豫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莅临我家看望爷爷时,爷爷告之,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心底无私天地阔”是做人的快乐,其“大君子”的大仁大义情怀可见一斑。 爷爷年轻时读书十分刻苦,寒冬腊月只用一床薄被,垫一半,盖一半,为的就是能晨夕少眠、最大限度挤出时间多学习。爷爷对我们孙辈的学习极其重视。记得小时候我们每天放学都必须及时回家向爷爷汇报在校的一日所学,爷爷会不时插话提问对我们进行测试。其间,贪玩的哥哥虎雏偶有“卡壳”,那是会被爷爷在脑门上重重敲一“栗子”的。刚上学的我们则对能与哥哥姐姐挤在一起排队等候接受爷爷的抽查,并期待得到老人家表扬的过程十分享受,而且这似乎成了稚气的我们每天上学努力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了。 说起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启蒙教育,我们还是从爷爷那儿最早得到的呢!爷爷书桌上摆着两块至今也不知是由什么材料,用怎样的工艺制作成的风景小画匾,一为“平湖秋月”,一为“三潭印月”,镂月裁云,极为精致。记得有一天,我们正缠着爷爷讲有关画匾的故事时,爸爸因要到上海出差,照例到爷爷这里来接受“过庭之训”。一旁的我们从爷爷与爸爸的交谈中听到“精彩世界”一说,马上兴奋地叫起来:“多好啊,到处都是花的地方!我们也想去。”爷爷慈祥地拍着我们的头笑我们傻,而后就从小小两块风景匾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的美景,直至万里长城的雄伟、故宫的辉煌、日本富士山的樱花,以及他护法战争时作的诗《过平武东境尽处爱其山水佳绝志之》:香入马蹄花正妍,娟娟好竹映清川,奇横况乃石无数,邂逅于茲我欲颠(即今天称之为神奇的九寨沟)。当然还有“花花世界”大上海的繁华,激励我们从小好好学习知识,好好锻炼身体(小时的菊畹体弱多病,外号“病壳子”),长大看大好河山,看精彩世界。第一次听到的“奇山异水”、“名胜古迹”等词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让我们对爷爷的“多见广识”无比羡慕,同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幻想和憧憬。 爷爷研文史,修佛学,从《史记》《汉书》到《共产党宣言》,从《孙子兵法》到《论持久战》无一不在老人的阅读范围内,直至去世前,还在看报,关心时事。细读爷爷百年前撰写的《新中华民国》,更加敬佩老人家的博学。我们清楚记得,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伊始,已是87岁高龄的爷爷兴致勃勃地领着全家人随着浩浩荡荡的人群步行通过长江大桥,与三镇百万市民一起欢庆“天堑变通途”。 敬畏生命 爷爷敬畏生命,深恶杀伐。解放前,爷爷曾冒险救过很多人的性命,其中有不少爱国的仁人志士,也不乏鳏寡孤独的可怜人,甚至还有自己的敌人。爷爷早年在陕西长驱500里生擒北洋陕南镇守使管金聚,后又义释之,颇具传奇色彩。 不仅是人,就连花鸟鱼虫爷爷也不会随意伤害,被友朋称作“走路怕踩死蚂蚁的活菩萨”。爷爷终年素食,故不与家人同桌用餐,但每次餐前必先做两件事:一是到我们的大餐桌前依次清点几个孙辈,那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哥哥的手臂骨折”、“佛苏因肺炎住院”等家庭“大事故”均是在“餐前点名”时被爷爷发现的;再是将自己的素食装满一勺,开窗扬酒天空,给按时前来“赴宴”的鸟儿们喂食。久而久之,我们家窗前的鸟儿格外多,而且还不太怕人。爷爷经常教育我们要爱护鸟,尤其是春天的鸟儿,因为春天空中每一只飞鸟的巢中都会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鸟,伤了一只等于毁了一窝,并特别警告顽皮的哥哥虎雏绝不准爬树掏鸟窝。爷爷还曾让我们写过“没有鸟,没有树木花草,这个世界会怎样?”的命题作文呢。后来社会上轰轰烈烈开展“除四害,灭麻雀”的运动,爷爷禁止我们参加。年事已高的爷爷严肃地告诉我们:“老天爷不是只准人活在世上的,天地间,万物皆在老天的庇护之下,你们绝不可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现在想来,这其实是老人家在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 爷爷悲悯弱者,老家垸子台有个叫显权的苦命乡亲,自幼丧失父母,由其祖母含辛茹苦拉扯大。一天赶集,被国民党为打内战抓了壮丁。显权担心一家老小,冒险逃跑,不料又被抓回。国民党为杀鸡骇猴,把他五花大绑,欲作为逃兵当街枪毙。得知消息的爷爷顾不得避“因几个儿子参加了共产党,正被国民党叫嚣要格杀勿论”的风头,出面斡旋,终将显权从枪口下救回,从而拯救了一家人。 奶奶还给我们讲过爷爷年轻时在云南带兵打仗的一个神奇故事:一次出征前,爷爷发现一位经常在校场边卖烟卷的老太太匍匐在地上痛哭。经打听,原来不知是他部下的哪个士兵,用一块假银元骗买了她的烟卷,使得做小本生意的老太太几乎崩溃。得知详情的爷爷非常生气,由于战事紧迫,爷爷一边向老太太检讨自己带兵不严,一边用真银元换回她的假银元,并随手将假银元装进自己上衣左胸前的衣袋里。战毕归来,勤务兵发现爷爷上衣的左胸部有一个枪眼,仔细察看,原来是那块假银元挡住了一颗射中爷爷的子弹,使老人家逃过一劫。也许,这就是爷爷常说的:你能帮人是天在照应你,你肯帮人是自己在照应自己。 爷爷待人仁德宽厚,一个大雪天,爷爷和我们一帮孩子在厅屋里围着火盆正烤着糍粑,聊着故事,妈妈买菜回来,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抱怨说:“真是大雪纷纷下,柴米油盐都涨价,今天洪山菜薹又涨若干。”妈妈话音刚落、爷爷就很认真地对我们说:“天冷下雪,大家都知道把手缩到袖口里取暖,农民要扒开雪窝一棵棵地摘菜,我们吃这样来的菜,多给点钱,不该吗?”说得妈妈偷偷地对我们做鬼脸。受老人家的影响,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家也会善待上门乞讨的人。就像奶奶教育我们的一样:宁愿人向我伸手,我不能向人伸手。 含饴弄孙 爷爷自己吃长斋,但却经常督促奶奶要买鱼肉给我们吃。老人家不满意让我们啃骨头较多的肉食,总是说:“别买这些跟狗打架的东西给孩子们吃,小孩在长身体,需要营养,应该吃些正正经经的鱼肉。”每年一入,爷爷就催奶奶和妈妈给我们腌制腊鱼腊肉。爷爷说话特逗:“进腊月了,街上叫花子(乞丐)都会腌条狗腿子过年,你们为什么还不开始,让孩子们过年吃什么。”而奶奶则总会笑爷爷瞎操心,回想起这些,心中无比温馨。 家中那张爷爷专用的嵌着骨雕花的赭色大书桌曾经是调皮小家伙的庇护所。小时候,不管谁闯了祸,都会尽快钻到书桌下,靠着爷爷的双腿,以躲避责难。在这方面,聪明调皮的哥哥虎雏最令我们佩服。因为他在这“逃亡”的过程中,竟然总能不忘夹带几本连环画。记得有一次,我们和哥哥偷偷把爸爸出差刚带回来的玩具小汽车大卸八块无法复原,于是争先恐后钻到爷爷膝下寻求保护。但书桌下的空间有限,爷爷就一边问:“又怎么啦,又怎么啦?”一边笑咪咪地撩起长衫,盖在我们头上,掩护我们过关…… 今天当我们看到满大街奔跑的小轿车,还时常会谈起小时候那些有关“卧车”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那时候,家中时常会有一些前来看望爷爷的客人,可能出于对爷爷的尊重,常把乘坐的卧车停在巷子口,再下车步行到我们家。要知道,这些当年停在巷口的卧车是特别打眼的,而就是它们让在外玩耍的孩子知道,家中又来了客人及客人们带来的礼物——糕点。于是,我们兄妹会马上停止游戏,飞奔回家,安静地守在爷爷房门外,等待“访谈”结東。因为爷爷送客只送到里屋门口,而将客人送出外屋、送下楼梯则是奶奶的任务。所以,当爷爷在里屋与客人或拱手或鞠躬道别时,就知道该我们上场了。每次奶奶还在楼梯口送客,爷爷就在里屋高提着客人送来的糕点盒,手心向上微笑着向我们招手。我们这些“小馋猫”就会悄悄地鱼贯溜进爷爷的房内,看着爷爷慢慢用一把裁纸刀剪断包装绳,揭开盒盖,给我们分食那个年代不多见的“高级点心”。好几次,奶奶送客回来嘲笑我们:“哎呀,看你们祖孙几个!万一客人要是落下什么东西,折返回来取,撞见你们这样,多不好意思。”爷爷则假装一本正经地为我们辩护:“怕什么,送来就是吃的嘛。”其实,那时由于僧多粥少,每人分得的糕点真的只有“一口”,不过那个香甜呀,直沁心头。 记忆中,还有一辆油光锃亮的绿色脚踏三轮车,经常会由一矮个老伯骑到我们家来。那老伯只要把车骑进巷口,就会不停地欢快地按着车铃,惹得一帮半大小子跟在车后追,直到我们家门口。孩子们学着老伯的口音高叫:向婆婆(我们的奶奶),拿章子(私人印章)!街坊邻居都知道是给向爹爹(我们的爷爷)送工资或送文件来了。我们则会从奶奶手中抢过文件,匆匆跑上楼,爷爷早就笑盈盈地等在楼梯口,有时还会给我们一些糖果作为犒赏。等老伯办完事,孩子们还会跟着车追到巷口,车铃声、欢笑声洒满一路。 智信佛教 奶奶是虔诚的佛教徒,家里供着许多菩萨,每日三柱香,恭恭敬敬地上着,对佛界的一些“大事”及各位神灵的生日都十分上心。她还经常带我们到汉阳归元寺礼佛,有时,由北京回汉休假的叔叔向德渊也会一起去。但叔叔会在奶奶磕头拜佛时领着我们悄声念叨“南无阿弥陀佛,牛肉红烧萝卜……”来逗奶奶。奶奶生气了,回家会向爷爷告状,爷爷笑笑说:“莫气,莫气,生气容易伤身体。” 爷爷亦信奉佛教,但我们只见爷爷研读经书,而从未见过爷爷擦火柴爇香拜佛。老人家倒常开导要外出朝香的奶奶:“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就在灵山塔下修。” 家中神案上的菩萨多为铜质、瓷类,也有一些用石膏雕成的小菩萨,拿取方便,使用顺手。有时,玩“跳房子”游戏,这些石膏小菩萨就会委屈地被顽皮的我们偷出来当作“石笔”。久之,“石膏菩萨”的脑袋都变成了多角形。奶奶急得直说“罪过、罪过!”还要责罚我们,而我们照例会躲到爷爷的书桌下。 奶奶每天清晨首件大事是烧水泡茶,然后洗手给菩萨上香供茶。我们几个小兄妹在外面疯玩累了,渴了,这佛祖面前的“供茶”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清凉饮料。爷爷看到我们偷喝“菩萨”前的供茶,关切地叮嘱:“慢点,慢点,别呛着。” 2011年的俩姊妹向菊畹和向佛苏(右) 爷爷研佛读经,戒杀食素;但大敌当前,又披挂上阵,勇往直前。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年过八旬的爷爷还叫奶奶帮他把长衫剪成短褂,要上前线保家卫国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奶奶劝他服老,让他安心待在家里。爷爷却正色道:“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无国之人,怎会有家?我帮别人当了一辈子参谋长,没有打过败仗。现在,我仗是打不动了,但为保家卫国出谋划策总还是可以的嘛。” 慈悲与勇猛同为爷爷人格魅力的闪光点。我们常困惑,爷爷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什么?他的人生追求又是什么?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爷爷的逐步全面了解,对于这个从儿时一直困扰的问题,我们有时似乎清楚了,有时又似乎更糊涂了。对此,兄姊嗔之愚钝,小辈笑之纠结。现保存于湖北省政协文史办、著名辛亥革命史学家贺觉非写的《向岩老人访问记》,生动地记录了1957年他们两个小时长谈中祖父一段精彩讲话。《访问记》写到:他晚年寓武昌宜孝巷,我曾两次造访。他的室内有佛像,桌子上摆着铜佛,书架上有佛经,也有儒家和法家的著作。毛主席的相片和著作,放在他的座位附近。我首先说明来意,希望知道一些他在辛亥革命时的经历。老人大为兴奋,一说就是两个小时。最后我见于他所陈列的书籍因而叩问其对各家学说的看法。他说佛家以慈悲为本,慈悲出于爱,爱身才能保身,爱家才能保家,爱国才能保国,不足之处是态度消极,其结果成了达官贵人的逃避所,一般群众的麻醉剂。中国儒家繁文缛节,无补时艰。法家注重耕战,但长期为人所曲解。马列主义最后出,从唯物史观出发,总结了人类全部斗争经验,所以后来居上,任何别的学说在马列主义面前都黯然失色。毛主席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真是中国人民的大幸。孙中山吃亏就在于他的“博爱”,把敌人当作朋友,结果吃了大亏。由此可见,他的治学治事,杂有中国儒法两家影响和佛家慈悲之说,最后服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60年贺觉非先生重新整理上述1957年的札记时,特感叹标注:“我认为是保存了一宗很有价值的史料”!倒是在北京大学工作的、菊畹的女儿梁晶晶对着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曾外祖父铜雕塑像,亦庄亦谐的一席话方让我们释然:知道吗,我的曾姥爷是智信,不是迷信,是积极入世,而非消极避世。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423
  • 0
  • 0
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向岩
向岩家族圈 家族回忆录
作者:向虎雏 向虎雏与祖父向岩先生铜像 辛亥百年,实地寻觅家祖父护法战争时在陕南秦岭深处的战斗足迹,是对他老人家的最好纪念,拜谒张良庙则是途中计划外增加的项目。口子头役,祖父右腿中弹负伤不下火线,仗剑麾师,所向披靡,战宝鸡、击马营、攻大散关、破红花堡、克草凉驿、夺白石铺,长驱500里于1920年5月6日在山河秀美的风县生擒北洋陕南镇守使、陆军15混成旅旅长管金聚。祖父念其系先贤管仲的后人乃义释之,此举倍受世人称颂。祖父时任护法靖国军第八军参谋长,与军长叶荃(字香石)情同手足,率部从云南北上经黔湘鄂川陇应邀援陕,共商攻打西安讨伐陈树藩大计,管却趁混战之际渔人得利侵占宝鸡,故歼灭之。其实,管金聚是可以逃匿的,但这个土皇帝拥兵万余,为控制军心,大搞个人崇拜,要求部属人人必须佩戴印有他本人头像的徽章。凤县溃败,管化装自称是行医的郎中,欲逃遁被抓获。祖父摘下其士兵胸前的徽章一经比对,管的庐山真面目暴露无遗,只好束手就擒,成为史上“徽章误事”的笑柄。 凤县殷勤的店老板告诉我,邻县留坝有座张良庙,管金聚在庙里按帝王御碑的规格立了块“英雄神仙”大碑,成为镇庙之石,连周总理都去看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坝张良庙,学名汉张留侯祠,面巴蜀而背秦川,有9座院落,屋宇156间,是祭祀汉高祖刘邦开国谋士张良的祠庙。走进庙内,游客簇拥着一块普通黑碑听导游高声讲解,原来碑上署名刻着“陆军少将旅长冯玉祥”,看来冯当年是很在意“少将”这个军衔的。冯是16旅旅长,与15旅旅长管金聚交往颇深,曾密签《管冯军事协定》,打算一起公开支持孙中山。拾级步入北花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3.5米、宽近0.9米花岗岩碑。碑冠镂雕二龙戏珠上面赫然刻着“英雄神仙”四个颜体大字,署名: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敬书,时在己未(注:即1919年)仲秋。算起来,管树此碑到被祖父生擒不足一年时间。1940年5月,周总理从延安返重庆途经汉中参观张良庙,肃立在“英雄神仙”碑前说:“中国历史发展少不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些英雄人物,今后也需要这些英雄人物,但不要神仙。”管金聚推崇张良为“英雄神仙”,唱椎秦建汉英雄开国事业,羡急流勇退神仙隐居生活。管被祖父释放后,冯玉祥跑到宝鸡鼓动他东山再起,但管无意恋栈江湖,遂将残部送给冯,也退隐到开封吃斋念经做寓公,1927年去世。   向虎雏2010年夏在张良庙“英雄神仙”碑前 我伫立在张良庙“英雄神仙”碑前,思绪万千,眼前浮现祖父90年前捉放管金聚的画面,只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小片段。正如辛亥革命史学家贺觉非对祖父的评价:“就其一生言行看来,真如金刚化身,反清、反袁、护法、北伐,以及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抨击蒋介石政权等,非有卓识大勇,安能如此。” 一 负笈东瀛 加入同盟会 祖父向岩(1872-1959),曾用名寿荫,字少蒨,佛名音深,湖北汉川田二河人。出身耕读世家,5岁丧母,赖其祖母鞠养长大后,执教乡邑,传道授业。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慈禧还无耻献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祖父目睹清廷腐朽,列强横行,毅然投笔从戎,在曾祖父向纯金的竭力支持下,1905年10月东渡扶桑,入东斌陆军学堂专攻兵科。他担任该校学生同志会会长,次年由余剑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00多年前,祖父从日本发回的家书现存51封。他在1906年6月1日家信中记录着见到明治天皇和参观靖国神社的愤慨:4月30日全校师生从东斌学堂所在地麻布区笄町79番地列队前往青山练兵场参观天皇阅兵式,受阅部队5万之众。“天皇乘马车衣戎服,面目微黑而瘦,与其画像不同”,因其车无帷幄,对这位创造“明治维新”奇迹的异国君主的尊容倒也看得清楚明白。5月初,天皇又在靖国神社例祭战亡军士,祭前数日“命人将柏叶缚为半球形,上树红日之旗,以电灯为经纬线,隐寓东亚霸主之意”。神社内以甲午海战掠夺中国之物最多,还有一块李鸿章书写“海军公所”四个字的匾额……予观之“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复仇之念勃然而起!” 1906年(丙午)湘赣一带洪水肆虐,哀鸿遍野,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出现“十八、九,二十岁成人之女以八斗麦易之”的惨事。岁末,祖父在家信中通报全国灾情且明告“革命党已占领湘潭、醴陵、浏阳三县,长沙正在围攻中”,其“檄文明书不侵犯百姓,不仇杀外教”。望父老乡亲“切勿无端惊恐,以为将有兵燹之厄也。”这就是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萍浏醴武装起义。此时,祖父预科毕业正在办理本科入学手续,孙中山亲自派朱子龙、梁钟汉、胡瑛速回国在武汉策应这次起义。结果遭清政府镇压,朱、梁、胡及刘静庵等九志士被捕,史称“丙午党狱案”。刘静庵大义凛然声明我就是革命党人刘静庵,但宁受1400鞭酷刑,也绝不承认是奸人郭尧阶为骗领500两赏银,指鹿为马为张之洞悬赏通缉的会首刘家运,誓死捍卫着人格尊严,被誉为“辛亥耶稣”。小时候,在祖父带引下,我曾有幸见到此案中解放后健在的三位老人——张难先、殷子恒、梁钟汉。特别是家住昙华林马道门的殷老,记得有段时间祖母天天去他家探望,原来他在一纱厂做工的女儿失踪,老人急疯了似的登报满世界寻人。殷子恒是黄冈地区最早最纯粹的革命党人,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同他交往密切,还帮其鸠译书舍印刷的反清小册子润过色。殷老被捕后,李卓侯因受牵连逃往南京避乱多年。李卓侯同情革命党,在李四光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火种。殷子恒从乡下带出来的13岁侄儿殷海光,后来成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大师,被李敖称为“五四之后中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即使是盛夏酷暑,殷子恒老先生腰部也缠着厚厚的绑带,那是他坐牢时落下的伤,“丙午案”中,他和刘静庵受刑最重。 1907年12月,祖父送同乡好友冯亚佛、陈克钦赴南洋为同盟会筹措经费,赠诗中曰:“眼底无王侯,胸中有乾坤,今朝飞轮去,万里天南天。”冯亚佛抵爪哇末且达,回赠《寄怀东京向少蒨》,表达驱除鞑虏捉单于的共同决心: 皇冠缟履素襟裾,且把寄愁托鲤鱼。 报国欲提三尺剑,思君只有数行书。 阶前蹀躞虫吟后,客里凄凉月上初。 翘首中原同怅惘,几时报道捉单于。 但友人李寿萱留学毕业先期回国,作诗索和,流露苦闷消沉情绪: 潦倒名场复二年,抚心自问亦怆然。 始信人生如幻泡,却从海外证因缘。 诸君各有千秋业,贱子竟无一字传。 回首故园秋色老,蓼红苇白断肠天。 祖父唱和一曲,雄放高昂,自誓为国捐躯,以《炼石补天》与之共勉。 男儿生已卅余年,未复国仇心欲燃。 雌月无光力可挽,雄峰之顶藤能缘。 拼将马革吾尸裹,笑和虫吟君耳传。 请急还山炼白石,待同磨斧补苍天。 二 喋血辛亥 著《新中华民国》 1908年8月中旬祖父学成回国,曾祖父终归等不及享用他从日本买回的“八十光”老花镜与世长辞了。祖父怀着悲痛和内疚的心情办完丧事就投入湖北新军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事泄,避走四川。祖父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任教官兼督练公所一等科员,邂逅梁钟汉之六弟梁耀汉(又名梁栋)。梁家是汉川马口极具太平军传奇色彩、富甲一方的大户,殷子恒在黄州的鸠译书舍印刷反清宣传品时,梁家慷慨出资,赞助颇多。由于“丙午案”抄出梁耀汉与刘静庵、孙中山派来考察的法国人欧几罗拍摄的照片,清政府认为梁耀汉是最危险的主犯。梁耀汉虽然逃离湖北,但梁家连抄五次,财产洗劫一空。此次,祖父和梁耀汉四川相逢,联手深入四川新军宣传革命,运动官兵举事。《中华民国公报》辛亥10月12日载:四川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庆澜电鄂军政府,“此次川军起义,早由新军梁栋、向少蒨运动成熟。”是时,祖父任川南宣抚使,他发布《谕巴蜀檄》,先列清廷劣政,再述起义形势,最后谓:“本部长客于西土,纠合精英,冶铸国魂,满族及汉军安心归化者,军政府一视同仁。”对分化川南官吏军队,安抚百姓发挥很大作用。 武昌首义后,湖北召唤祖父、梁耀汉回汉。为此,钟祥籍革命党人赵鹏飞(注:原安群公益社襄理。1936年,作为国大代表,在南京出席国民代表大会时因车祸遇难,时年57岁)特作《欢迎向岩先生》诗记之: 清风飒飒柳深深,士女争看大旆临。 万叠青山生佛面,一江白水故人心。 雄兵出峡空天地,豪气千霄无古今。 手举太阿光似月,沉潭定可老龙擒。 归途中,梁耀汉立于船头,行至奉节,忽被乱兵流弹所害。身没名存,夔郡从兹留异迹;功高祸烈,岷江犹作不平鸣。1912年,祖父回汉即任新成立的鄂军第八师参谋长,师长也是“丙午案”九志士之一的季雨霖,季雨霖于阳夏鏖战之际,临危受命,以安襄郧荆招讨使的名义,在张难先等帮助下,历时三个月沿途征编地方武装组建了该师。祖父有鉴于辛亥首义牺牲惨烈,发起公祭,并致电中央稽勋局湖北调查会,为湖北先烈刘静庵、梁耀汉等请卹。在首义周年祭辛亥烈士会上,祖父说:“吾为诸烈士悲,又为诸烈士幸,吾为生者幸,又不禁为生者悲”。“揽权窃位者流,又复淫刑以逞,不恤舆论,吾恐幸存之身,不被戳于党祸,即见枉于非法”。 《哭(胤)母文》 民国肇始,乱象丛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施展反革命两面手法,挟制清帝退位,孙中山妥协,不足三个月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务。1912年3月,袁窃取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又不惜出卖主权,以盐税作抵押,向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孙中山才发动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是年,祖父赴南京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与师长王宪章原属旧好,相得甚欢。祖父运用巧妙战术,大败敌军于雨花台,袁世凯的骁将雷震春凫水落荒而逃。祖父于戎马倥偬间,上下苦求索,写就《新中华民国》,1913年由南京印刷局印行出版发行。《新中华民国》旗帜鲜明反对袁世凯:“中华民国者,犹胎产初堕地呱呱而泣之小儿也,袁氏、黎氏非其生母,故不爱惜之,又安能望其乳养之,长成之!”当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诞生,连俄国十月革命都没爆发,祖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根据“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朴素思想,在《自请为公仆之通知书》中,自荐当总统,称:“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弃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从而遭到袁世凯的通缉和迫害。祖父在《丙辰除夕述怀百韻》诗中记载袁世凯1914甲寅年对他的追杀:“甲寅八月初,亭午日移晷。贼谋密擒予,罦罿正離雉。居然脱漏飞,衔予天凰嘴。”1918年祖父在《哭(胤)母文》中通过母子对话,再次回忆袁世凯对他的迫害:犹忆甲寅八月,男患创初起脱险出走之前一日,阿母杖竹伛行而问男曰:“儿患处愈乎?贼袁氏不踪迹儿乎?”男谨答曰:“母,儿愈矣,贼袁氏谅不释然于儿矣。” 民国来了,中国人还不习惯过没有皇帝的生活。有人估计,当时知道民主、自由、共和为何物者,“千万之一比例耳”。学者们认为,祖父自荐当总统是一缕清新的社会文化生态气象。父亲向刚却根据祖父书中一句“此书去岁曾经付梓,被多数友人挠阻,未克刊布”,想起了马克思1875年写《哥达纲领批判》最后用的那句话:“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祖父在书中最后附《哀中华民国》诗一首: 独登帕米尔,矫首时东望。 衰象古国古,长蛇强邻强。 河海千年塞,伊蒙万里荒。 喧啾失母鸟,孤骞来凤凰。 这本大红封面的《新中华民国》,我家原有很多本,全毁于十年浩劫。外甥侯超、谢向强在上海图书馆多次仔细查找,才知此书幸存于世。 三 斥蒋如龟鳖 秘密访延安 1922年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改编入闽的粤军为东路讨贼军,辖三个军,许崇智任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祖父任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与此同时,蒋介石、冯亚佛分别担任总司令部的参谋长,秘书长。这是祖父唯一一次与蒋介石共事,果然发现蒋身上旧上海滩上的不良习气,联想当年蒋伙同陈其美在上海广慈医院刺死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卑劣行径,认定此人必成国人祸害,不可深交。而在总司令部与蒋介石朝夕相处的冯亚佛见蒋拉帮结派,独断专行,愤然离去。后来蒋飞黄腾达,冯老夫人感叹,真是先走的赶不上后爬的!儿时,我陪祖父散步常去胭脂路口冯老家中“辛亥沙龙”小坐。冯家临民主路街面的前屋用于修理钟表,后屋专供辛亥老人聚会,一年四季,天天宾客满座,但从未见殷子恒老先生参加过。有一次,老人们谈及当年蒋介石放话“如果亚佛出山,我自有安排”时,我听见冯亚佛老先生斩钉截铁地说:“这辈子饿死也不向姓蒋的低头!” 受祖父潜移默化影响,大伯向浒1924年春在上海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宣传马列主义,与邓中夏一起被学校开除回汉。经祖父介绍,大伯1925年入广州黄埔军校,邻村书香子弟胡宗墉和四弟胡宗堃都是积极向上的好青年,向祖父表示要求革命,都一起送进黄埔四期学习。后来,祖父到学校检查三人学习情况,见蒋介石在校内用白竹布拉满条幅,上面写着马列、孙中山的语录,煞有介事。1926年毕业后,大伯分配到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后参加南昌起义,去苏联学习。宗墉分配到韶关国民革命军20师政治部,宗堃则任广州黄埔同学会宣传科副科长。1927年春宗墉到广州看望四弟,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5日胡氏兄弟在黄埔同学会馆同时被捕,次年4月两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同时杀害于广州“南石头惩戒场”,解放后,均追认为革命烈士。噩耗传回,宗墉的妻儿悲痛欲绝,可怜被胡汉臣嫂称为“四妈”的宗堃未迎娶的媳妇成了“望门寡”。蒋介石屠杀革命青年激起祖父极大愤慨,至此彻底认清其反共本质。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沦陷,祖父奋书《忧危论》21篇,痛斥蒋介石如龟如鳖: 抗之云者,小国对于大邦,遇其暴力之来,抖擞挣扎之辞也。我巍巍华夏,际彼蕞尔小邑,僭窃入寇之秋,直斥逐之已耳,诛讨之已耳,抗云乎哉!抗且犹不可说,而况不抗乎哉!……其对国人也威以猛,其对外人也宽而柔,其对内战也如彼其勇,其对外战也若此其怯。待国人之威猛刚于铁,待外人之宽柔软如棉。勇于内战,如熊如罴,怯于外战,如龟如鳖。 1933年,李济深发动抗日反蒋的“闽变”,来信邀祖父速赴福建参加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途中祖父闻事败,乃伪游普陀山并由高僧为其取佛名“音深”。其所著《普陀游记》和相关信函,也毁于文革那场浩劫。几年前,我为建立广东GPS控制网,走遍该省每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去过虎门蒋光鼐二层西式小楼的家,也到过粤西北罗定乡村蔡廷锴中式建筑的故居,他俩都是当年“闽变”时和李济深一起的主要发难者。 1936年西安事变,在武昌中华大学附中读高中的二伯向仲豹是热血青年,主张杀蒋,为民除害。祖父虽然一辈子瞧不起蒋介石,却不同意杀蒋,因为亲日派的何应钦上台更加祸国殃民。他赞同共产党和平解决事变,联合抗日的正确主张。二伯于是大胆提出:我受不了在蒋管区的精神压抑,要去延安。去延安寻大伯向浒本是祖父多年的心愿,俩人不谋而合,当即答应了二伯的请求,并再三提醒他:此事对祖母绝对保密。次年,祖父以看望自幼同砚,同赴日本求学,长期辅佐杨虎城的匡厚生名义携二伯到西安,再只身一人辗转秘密访问延安。党中央非常重视祖父作为辛亥老人的私人来访,生活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全。有朋自故乡来,不亦悦乎!董必武亲自接待并反复叮嘱炊事员:向岩先生礼佛,是我们湖北的“向菩萨”,炒菜时锅一定要刷洗干净,不能有荤腥。董老告知中央经多方调查落实,向浒于1927年底与刘伯承等一道去了苏联,人还健在的消息,祖父流下欣慰的泪水。董老赞赏祖父再次亲送次子参加革命的举动,指示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迅速接收向仲豹和匡厚生之子匡福华来延安学习。祖父参观抗日军政大学,游览着市容,早在1924年他受孙中山秘密派遣赴榆林时就来过延安,那是一座荒芜的古城。如今看见北平、上海的男女青年历经千辛万苦,汇聚在宝塔山下,延水河旁的蓬勃气象十分喜人。他向董老表示,这次延安之行寻长子又送次子参加八路军,回到湖北后自己还要亲自为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大业炼石磨斧补苍天。 四 古稀请缨赴前线 国共团结战倭寇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主要工作应放在战区和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避居鄂西的祖父年近古稀,带着“在汉川搞一个国共合作的典型,为全国军民示范”的蓝图决计出山,1939年请缨担纲桑梓战区县长,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鄂豫边区党委认为祖父的到来将使“边区政治形势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转折”,在田二河组织4万群众参加的“拥戴向岩”大会,祖父用高昂声调,慷慨陈词:“抚今昔兮,蹉跎!瞻国事而长吁……今后,惟有追随吾挺公念公及诸大豪杰大名士之后,凤翥鸾翔,龙骧虎步,为吾中华民国最后写一页有声有色有趣有味之光荣史也!”万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赞扬说:“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他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 祖父上任伊始,就任命中共天汉工委书记、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生童世光为主管武装保甲的科长;又破除国民政府县兵团不设副职(团长由县长兼任)的规定,特别任命共产党员、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吴师筑为副团长。尔后因吴轻率枪杀混入国民兵团的两名痞子兵,祖父为此非常生气,边区党委另派李先念部第六团政治部主任谢威接任吴的工作,这样从组织上保障了共产党直接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合法性。祖父又决定原汉川县直区属8个中队尚剩的300条人枪统一参加新四军整编,创造了在无成建制大部队为依托的条件下,李先念部第四团迅速扩充为拥有千余条人枪的正规部队,为鄂豫边区的武装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自称是中国“半个抗战领袖”的陕西籍国民党128师中将师长王劲哉十分不满李先念收编汉川的军队。他遴选800名精兵强将扮成土匪在竹桥敲山震虎企图引出我军主力,再设下口袋吃掉李先念的第四团。结果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被新四军打得落花流水。拥兵3万的王劲哉是连日酋都闻之色变的抗日将军,对竹桥惨败大为光火,他给新四军亲下战书,誓决雌雄。祖父心急如焚,担心国共两军将为此酿成更大军事对抗。边区党委遵循党中央复电“128师师长王劲哉与我方有过合作关系,要以忍让做团结争取工作”的指示,遂请祖父利用与爱国名将杨虎城的友谊出面调解。 原来王劲哉是杨虎城西北军49旅旅长,1924年直奉交恶时,祖父持孙中山密令赴陕北榆林指导井岳秀、杨虎城谋捣幽燕曹锟、吴佩孚。适逢杨虎城大病卧床不起,特请祖父代其统领远驻各地的部队,此时的王劲哉仅是帐下名不见经传的下层官佐。何况祖父是日本东斌陆军学堂科班出身,文韬武略,能征善战,当年长驱500里生擒管金聚的儒将风采王劲哉有所耳闻。如今他乡遇故人,又在湖北重逢,“孤独”的王劲哉倍觉温馨,故常来书信,时赠礼物,对祖父执弟子礼。根据边区党委的恳请,1940年5月12日祖父致信王劲哉: 劲公赐鉴: 慨自芦沟事变至今,日本人之对于我中国,自有人类以来,所不忍言,不忍思之残酷,无所不用其极,以绝国人,肝脑齑粉,流血成渠。而天汉尤甚,水淹六载,室如悬罄,村里丘墟,虫沙满地,我公闻之,应亦同声一哭也。……惊叹天门竹桥发生事变,现我公与此间驻军,不免发生误会,历有年所。故人叶香石、杨虎城、匡厚生诸先生与岩情同骨肉,其他各地父老昆仲,谊若乡人。关中,即岩之第二故乡也,我公亦岩之故乡亲友也。此番误会,至祈我公垂念民众之无辜,本平时胞与为怀,有数无类之旨,不咎既往,期有将来,则抗战前途,利赖无穷。恃爰冒渎,毋任惶悚。 专肃敬颂 钧绥 岩 额手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二日 这一纸书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同月28日,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与组织部长杨学诚又联名给王发出“希以民族革命伟业为重,共策前途”的信函。谈判在田二河镇举行,双方达成各守防区,互通情报,团结抗战的协定。王劲哉撤除了对我军的戒备,一心一意战倭寇,聚精会神打鬼子,128师抗日劲旅的威声大震。祖父与王劲哉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团结抗战是积极有益的。它调整着国共两党两军的矛盾,缓解和避免新四军主力与128师的正面冲突,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五 陶铸赠款筑莽苍庐 史沫特莱战地采访 祖父出国留学离开家乡后,几十年来一直在外奔走革命,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他心田慈悲,嫉恶如仇,体恤民瘼,清正廉洁,有人私下偶露忤词毁伤之,张难先当即制止:“向岩乃天地正气,人间元气,应共珍崇。”童世光撰文回忆大革命失败,祖父屈任荆宜施鹤催收专员兼宜昌征收局长,日进银元4万,祖父一文不染,两袖清风。旧社会里,他人若做一日局长,就能垂手万利!此次,祖父英雄暮年回归故里主政抗日,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得借用胡宗墉烈士家的三片小屋栖身。 竹桥之争甫息,陶铸去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临行前特莅临我家看望祖父。是日,阳光明媚,桃红柳绿,可陶铸一进门惊叹老人住所低矮狭窄、阴暗潮湿,即嘱陪同的童世光回边区行署提款三千,盖一漂亮小楼供祖父安度晚年。祖父为此楼赋名“莽苍庐”,寄寓他“心事浩荡连广宇”的情怀。陶铸赞扬祖父的爱国主义精神,感谢他对新四军鼎力襄助,并祝老人健康长寿。那年月,生活条件差,祖母只能拿得出清汤面、荷包蛋招待。晚上,尊贵的客人就睡在我家堂屋用草铺就的地上。次日晨,祖父送到村头,对陶铸说:“慢慢走,慢走!”祖母说:“哦!他就是陶先生,真像个斯文秀才师爷哩!” 陶铸赴延安途径陕南,也参观了张良庙并赋诗《过留坝谒留侯庙》: 停车闲步瞻遗容, 敢效亡秦抒所衷。 遥望延城光万丈, 轮声欲起夕阳红。 陶铸一定见过“英雄神仙”那块醒目大碑,但不一定知道祖父20年前在这里捉放树碑人管金聚的故事。 父亲向刚当年有篇美文记述着“筑庐”的故事: ……而吾鄂豫边区副指麾陶铸任淘先生适以指麾军队路过寓庐,吾父邀其小憩,相与叙欢,天渐晚乃止宿焉。陶叹所居湫隘已甚,吾父笑曰:吾乡十年八水,田售不出,小儿女辈学膳诸金催缴颇甚,遂撤旧庐以价之,此盖寄居友朋家中耳。陶怃然,翌晨遣县府一科童科长往诣边区行署提款三仟圆,嘱迅料理代造一屋为吾父半生革命之纪念。吾父坚辞弗许,陶强置而去。未几,吾母鸠工庀材,于莽苍庐之故址,复构斯庐,历时二月余乃成。 斯庐也,不琢不饰,求足蔽燥湿寒暑而已。绕庐而望,翠竹婀娜兮三两竿,怪石揭蘖兮拿虎豸。涤平场击剑,驰浅草调驹,临清溪垂钓,拓荒野樵苏。妙湛寂兮父跏趺,焚香檀兮母礼佛,音琳琅兮吾诵经史百家之书,天真烂漫有吾雏弟兮,独自弯弓驸矢射杀狾犬与孽狐,此庐内外吾家之乐也!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1940年春,她来到硝烟弥漫的大别山,应“妳70岁的朋友——向岩”邀请,冒雨赴田二河对中国战区作最后一次的告别战地采访,受到祖父热情款待。史沫特莱检阅着由谢威副团长指挥,经过军事整训和整治改造后,由我党掌握,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汉川国民军团。晚上,童世光送给她缴获的日军香烟,她边吸边谢:“战利品,很好,谢谢!”童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操起久未使用的英语与她彻夜长谈。他从祖父鼎力支持我党抗日救国和怒斥日寇诱降的民族气节介绍到村民直选乡、保长,建立自卫队,发展“抗日十人团”,真正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民抗战……英语中偶夹少许中文。次日,祖父为这位国际友人举行宴会,欢迎词中引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童不知如何翻译卡了壳,随后声唱道: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人们报以热烈掌声。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书中这样描写着祖父: 三月中旬,我在敌后作了最后的一次旅行,穿过湖泊,在倾盆大雨中去访问年高德勋的老县长向岩。这位老人已经建立了一支非常坚强的地方武装,尽力用他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我在田二河见到他,这是座荒凉凄惨的集镇,反复多次被日寇扫荡过。老县长和他的县政府过着戎马倥偬劳苦勤奋的生活,国民党县政府的车轮还在运转,与他坚持守土抗战和誓死殉职报国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给我看了一个名叫丸山的日本军人写来的一封乖巧的劝降信,赞扬老人经世卓识,学贯古今,皇军佩服五体投地,有请大驾出山,“走马上任”屈长汉川傀儡政府。……老县长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用一首古体诗,给予轻蔑傲然的回绝。复函中写道“予万不得已时,杀身成仁,义如泰山之重,非可苟安己也。”风骨凛然,日寇虽暴,奈何以死惧之? 史沫特莱被祖父崇高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举起相机,精心为老人拍摄一幅手捧诗卷读书照。感谢陶铸老一辈革命家,历经70个春秋保存下这张珍贵的图片。 六 涅槃 祖父送给新四军300条人枪,真心实意企望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却被国民党政府横加“年老昏庸,勾结共匪”的罪名欲“酌给撤职”。党内个别基层干部片面理解边区党委关于汉川县印是全边区唯一可以掌握的合法斗争“法宝”的精神,让安琳生等人荷枪实弹闯进我家“夺”走县印,造成很坏影响。这显然违背了陶铸关于“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要尊重老人,在工作中,首先要保证他有职有权”的重要指示,也违反了党的统战政策。襟怀坦荡的老祖父谅解了这群年轻人的鲁莽行为,对共产党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寄托。可是,国民党却借“夺”印事件攻击共产党首先破坏抗日统一战线,致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向虎雏在祖父向岩先生墓前 1940年农历五月初五,隐藏在128师的汉奸、杀人不眨眼的古鼎新384旅2000余人拂晓突袭田二河。童世光身陷重围,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汉川县政府之印”不能丢,这是边区党委的“法宝”,急将铜质县印藏置竹篮底,上覆盐蛋和粽子,扮成送端午茶的模样向汈汊湖新四军方向撤去。突然从大树上跳下古鼎新布的瞭望哨,很快搜出县印,不由分说押解旅部。童被捕的消息闪电般传开,祖父力排众士绅对刚伤害自己感情“夺”印事件的非议干扰,修书具保,又恐一纸书信施救有误,亲自策马从旅部追到程权五768团。祖父进门就见童五花大绑摁在地面,便先声夺人:“今日端午,敝县备酒,着令童科长接团座过节气。”程见是师长敬重的老县长亲自登门请客吃饭,二话不说松绑放人奉还县印。王劲哉的陕西籍贴身副官、知书达理的房尚志主动迎上前来全程陪护祖父,出入军营时都用身子板紧贴在祖父肩头,祖父困惑不解。事后,祖母说这是房副官在保护你的安全,怕古鼎新向你打黑枪。与此同时,田二河商会陈锐夫会长置酒十余桌,赴宴的人物形形色色,酒桌上随时都能惹发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事端。祖父见童处境险恶,令其持自己的手令以检查民哨为由中途退席。酒过三巡,王劲哉才从沔阳峰口师部下达“就到处决”的命令,但为时已晚,童世光凭着祖父的手令一路畅通无阻逃离虎口。 嗜血成性的古鼎新大开杀戒了。端午节置酒“犒劳国军”的陈锐夫,因秘密护送陶铸赴延安事被告发,古以开会为名将其拘捕,次日晨,共产党的忠诚朋友陈锐夫先生被枪杀在竹桥附近的胡家月子河边,陈尸示众三天,年仅30岁。一起遇难的还有共产党员张怀宽、杨荣树等同志。古放火焚烧成片民房,严禁老百姓进村救火,人们无家可归,田二河镇一片白色恐怖。县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不得不作战略退却,被迫离开田二河。至此,以祖父为县长的县政府宣告结束,这就是鄂豫边区史上的“田二河事变”。 敌人的屠杀阻挡不住人民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反而加速了天汉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进程。“七•七”事变三周年之际,原县政府爱国人士和全县65%乡的代表汇聚汈汊湖畔,公推德高望重、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委员的祖父为参议长。参议会选举产生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政权——汉川县行政委员会,原县政府科长、中共天汉工委书记、虎口逃生的童世光任主席,使用的仍是那颗视为“法宝”的“汉川县政府之印”铜质县印。凤凰涅槃,实现了祖父的国民党县政府向共产党行政委员会新政权的嬗变。 辛亥百年,岁月如歌,在华中抗战史上由辛亥革命老人向岩先生襄助的天汉抗日根据地,曾经是鄂豫边区抗战斗争的战略支撑点、战斗桥头堡、给养的生命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779
  • 1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