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首页
家族回忆录
名人堂
时光故事汇
家族百晓生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current)
登录
李铁柱
关注
0
粉丝
0
文章
11
发私信
关注
所在行业:
学生
教育经历:
set
-
自我介绍:
一个写作爱好者
文章
相册
杨炯,心怀天下的文弱书生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3-03-29
在我国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唐代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唐代文学是唐朝闪耀的一颗星,如果将唐诗比作一片海,那么“初唐四杰”可以说就是这海的源头。 四杰里排行第二的是杨炯。有人曾这样评价他:“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可见世人对他评价之高。事实证明,这称赞于他而言,名副其实。 图:初唐四杰 朝乾夕惕,一举成名 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图:杨炯画像 杨炯出身于“关陇门阀八大姓”之一的弘农杨氏家族,该家族自西汉大儒杨雄起即为名门望族。三国中让曹操恨得牙痒痒的杨修,隋朝两位皇帝杨坚杨广,以及武则天的母族都是出自弘农杨氏。 杨炯的曾祖、伯祖都是达官显贵,但是到了杨炯父亲这一代,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其父并无官职。不过终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家族没落,但其名声、家风等都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家族。 杨炯自己曾说:“吾少贱也。”意思就是,年少的时候生活的很是清贫,可尽管如此,杨父还是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 父亲对于杨炯有着莘莘期盼,每日天不亮就叫醒杨炯温习书本,每至深夜几许才让杨炯去休息。路过他家门前,人们老远就能听见杨炯“之乎者也”的背诵,实是刻苦努力。 在杨炯还不及书桌高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识字写字,杨炯也十分聪慧,天资过人。5岁始背《孝经》,7岁时熟《论语》,10岁考中童子举,进弘文馆,“神童”一称,名嗓一时。想当初王勃在十四岁时上书言政,才被唤作“神童”,相比之下,确实杨炯更胜一筹。 可能会有人困惑,进入弘文馆怎么就厉害了呢?那这就得好好说说弘文馆的历史了。弘文馆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建,是当时的“国家藏书之所”,其中收纳了近20万册的藏书,总共在全国招收38个学生,汇集天下名士的地方。说的更直白一点,这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加中科院再加少年班一样配置,这样看来,进入到弘文馆岂不是羡煞旁人? 就这样,杨炯带薪被编到弘文馆中。年纪尚小的杨炯,在弘文馆中每天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沉溺书海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最高享受。为了更加方便自己看书,他还发明了“卧读神器”,躺着便能翻书,岂不美哉?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日子持续一两年还可以,可是杨炯一下子就在弘文馆里待了16年。对于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神童”来说,这小小的图书馆怎么能装的下他的雄韬伟略。 仕途不顺,勤政为民 杨炯时刻准备着正式入仕,但当时的社会条件实在是不允许。武后统治时期,身边重用之人皆是自己的心腹,对于旁人鲜少问津。可怜杨炯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而后杨炯应试及中,补秘书省校书郎,但这也仅仅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 到了公元682年,经人推荐再加上自己着实优秀,杨炯才从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升任到七品官员。然而过了几年,一件与他不相关的事,像一盆冷水一样泼到杨炯的身上,又让其跌落谷底。杨炯的堂兄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讨伐武氏,不幸行动失败,杨神让父子被斩,杨炯受此牵连,贬至巴蜀。 直到公元690年,被贬期满,杨炯才重回都城。他作了一篇《盂盆兰赋》,文中毫不吝啬对武后的夸奖,深得武后喜爱。虽然此文章不排除对武后“献媚”的可能,但它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容都使得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士佳作。于是在这年秋天,杨炯被授予盈川令。 在杨炯当盈川令时,民间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杨炯管辖之地,遇到罕见的大旱。田地荒芜,庄稼枯萎,百姓求神拜佛,于事无补。身为县令的杨炯心急如焚,想尽所有办法,终是无解。随即决定自己的生命换雨水,于是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与水火枉哉焉。”为求甘霖,纵身跳入井中。顷刻间,暴雨倾盆,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其修建祠堂,常年祭拜。虽然这一说法太过天马行空,实际上杨炯于公元692年死于银川县令任上,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杨炯是一个清正为民的好官。 图:杨炯 文学成就,不可估量 细看杨炯的一生,充斥着郁郁不得志的愤懑经历,为杨炯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之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因此杨炯虽然有着艰难曲折的仕途,但在文学上的成就是相当突出的。 首先,在诗歌方面,杨炯冲破了初唐之际上官体风格,形成了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诗歌体,一改往日浮夸柔美的宫廷风,为诗歌注入别样活力,例如《从军行》。 《从军行》是结合杨炯的自身经历而写成。几经波折的杨炯,通过考试当上了一个九品小官,但心中烦闷无处发泄,从此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一直伴随着他。在此寂寥没落之时,突厥和吐蕃等外来夷族对中原虎视眈眈。当大军整装待发出征讨敌时,杨炯恨不能立马随君征战、建功立业,于是在悲愤中写下千古名篇《从军行》。 其中,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最为惊人。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竟能写出如此杀气腾腾的热血之作。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历经千帆,杨炯归来,仍是少年。 除此之外,杨炯也极为擅长写赋,每每心中抑郁或者遇到大事都要写上一写,其中以《盂盆兰赋》歌颂武后功德最为著名。 杨炯的一生,看似平淡实际上却充满了难言之味。十载等待,怀才不遇,飞来横祸,危在旦夕,其中滋味,冷暖自知。 固然杨炯一生都没能受到重用成就一番事业,既做不了机关算尽的将,也成不了翻雨覆雨的相,但他的文才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刘昫,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 [2]《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袁世硕、陈文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3]年少有为却抑郁半生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跌宕一生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2月16日:https://ml.mbd.baidu.com/r/RDtvAc2GAM?f=cp&u=9cb9f58b10eef058 [4]图片来源:全历史
0
181
0
0
官场遗珠王子安,一文绝唱滕王阁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3-03-29
每当我们提及唐诗,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白。余光中曾称赞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然而,这仅是一个盛唐。在初唐时期,同样有盛名在外的诗人,他们以诗文齐名,在骈文和赋上,都有着颇深的造诣,故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通常我们为了方便记忆,将他们成为“王杨卢骆”。 排在第一的王勃(字子安),他可谓是天才中的天才。许多人都说,若不是这位天才英年早逝,他的文采都可引领整个大唐文学的走向,就连李白都要淹没在他的光环下。那么他这短暂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呢? 图:王勃画像 家风蔚然 世代传承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有“诗杰”之称。 王勃出身名门望族,是隋末时期大儒家王通的孙子。王通,人称“文中子”,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能和老子,庄子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家族文学氛围代代传承,王勃祖父的思想影响着王勃的父亲王福畴。 王福畴,德才兼备,曾任太常博士,同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对王勃影响最深的当属他的父亲。王福畴爱好诗书,并且造诣颇深。年幼的王勃在父亲的教导下,于诗歌骈文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小小年纪的王勃,便有着发狠学习的劲。在六岁时,他便才华早露,识字读书通通不在话下,写起文章来也是下笔流畅,一句“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使他走进大众视野,被人赞为“神童”。其九岁时,通读颜氏《汉书》,并写了《指瑕》来订正这本书中出现的差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未及弱冠,即入仕途,成为了当朝最年轻的官员。 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的王勃,耳濡目染,受此熏陶,他的文学才能甚至都不用刻意培养,就已经浑然天成。他志向远大,渴望一飞冲天,成为国之栋梁。 从这时起,世人都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诞生而惊叹时,王勃也开启了自己辉煌的文学生涯。 仕途不顺 命运多舛 王勃年纪轻轻,名声在外,受到了皇子沛王的赏识,成为了其府上的修撰。但少年得志,却无人提点,不免要走些弯路。 当沛王和英王在一起斗鸡时,王勃非但没有劝诫,反而是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来为他们二人加油打气。此篇文章,一经发表,便惹得高宗勃然大怒,斥责王勃是奸佞小人。 也许这时有人会纳闷,不就是一个游戏,在一起玩玩很正常,写一篇文章助兴,也没什么的,怎么就会惹的皇帝不高兴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篇檄文上。檄文是指声讨敌人或者逆贼的文章,堂堂皇室子孙,被人称为逆贼,这让皇家颜面往哪搁,就算写的是英王养的鸡,也不行。更何况,政治场上变化莫测,这样的文章,迟早会被有心人拿来谈论,挑拨两位皇子的感情,哪怕是玩笑,皇帝也不会允许的。就这样,王勃丢了官职,成为了一个闲散之人。 可怜的王勃因为一篇檄文自毁前程,但他在仕途上的不顺也没有因此结束。 第二次贬职是在他担任虢州参军时期。因为他藏匿了一个官奴,后来发现这个官奴曹达是一个罪犯,为了自己不被连累,情急之下将其杀害。错上加错,实在不该,诏书一道,死罪难逃。此番作为,也牵连他的父亲也被贬职。 也许是他的命不该绝,王勃在等待执行期间,被释放了出来。这一次,他对仕途心灰意冷,决心好好创作。在他出狱后一年,因为思父心切,便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旅途。当他路过江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继续南下。 到第二年秋天,他乘船从广州渡海前往交趾时,溺水而亡,年仅27岁,一位文坛天才就此陨落。 一字一珠 不落言笙 王勃的离去,像这初唐一闪而过的流星,初见乍惊欢,离时相亦难。像初见时的心动,分别时难过之情涌上心头。这氤氲千年的青天弥雪,浇出了谪仙客,覆盖了浅俗词。他笔下的真实,给人直接冲击,其中,一篇《滕王阁序》流传万世,经久绝唱。 星分翼轸滕王阁,肆意千古王子安。坐落在江西南昌赣州岸边的滕王阁,由大唐滕王所建。高宗上元二年,南昌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广邀四方学者来此,进行一个深入的学术交流。 这时的王勃已经小有名气,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足以确定他的江湖地位。恰巧王勃这会也在此地,阎都督就赶忙派人去请王勃。本意是想拉着他到这充个面子,谁料,他还是低估了王勃的实力。 再看这宴会之上,高朋满座,众星云集,酒过三巡,好不快活。阎都督提议,让大家以滕王阁作序,来为这场宴会增加点乐趣。你以为阎都督的真正目的就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他早先就让自己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写好了一篇文章,就等着在这大放光彩,一鸣惊人。 宴会上的人,早就心知肚明了这一点,所以大家都推辞着不写,正当吴子章洋洋得意时,只见一位青衫白衣、满眼颓废的年轻人缓缓走来,大声喊到:“让我来!”旁边的人不免有些幸灾乐祸,王勃这人怎么这么没有眼色,看不出来这时早就安排好的一场秀? 图:滕王阁下的王勃雕像 这下气的阎都督直接当场离席,拂袖而去。他是真的气不过,就让手下人去前面打听,看看这个王勃到底能写出点什么花样。此时的王勃坐那就开始写第一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看到这里,阎都督冷笑一声,这说的不就是滕王阁在哪里吗,常识问题还敢拿出来显摆,这水平也就一般般吧。 接着,另一个手下又拿来了第二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下,阎都督不淡定了,这王勃怕不是要来个大动作,可能今天女婿要栽了! 随即手下又送来一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此时的阎都督是彻底坐不住了,一边惊叹与王勃的才华,一边又碍于面子不好去前厅。王勃见都督为难,又恭维了一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阎都督是彻底坐不住了,揉了揉被自己拍肿得大腿,去往前面的会客厅,亲眼见证名篇的诞生。此时的王勃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面对滔滔江水,无边秋色,沉吟不语,毛笔着手,随后,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彻底让阎都督和在场的各位震惊,不免感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骈文发展到唐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道理,骈文到唐朝,已是师老兵疲,强弩末矢。没有生命,没有内容,只是一味追求格式,造成了骈文的没落。 王勃的《滕王阁序》不论是从音律、对仗、典故,还是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上来讲,整体上有着凌云之气,读完给人豁达之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图:滕王阁牌匾 见状,吴子章大怒,这本是我出彩的大好时候,却被你王勃抢了去,便讥讽王勃说:“这是我写的,你抄袭。”见大家都不信,张口就把这篇文章背诵出来。王勃反而不慌,笑问道:“吴兄过目不忘的本领真是厉害,你可知这文章后还有一首序诗。”一首小诗应运而生。 众人皆拍手叫好,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乃王勃所作! 图:滕王阁序 王勃有他骄傲的资本,他挥笔及墨便可成章,凌风一笔便是绝唱。恃才傲物,是因为有才可恃。纵使短命,前年仍是天才少年。 王勃的肆意,是我们最想拥有却始终得不到的。回顾他的短暂一生,气宇轩昂的少年时代就已经成为了善文作诗的神童。早早踏入官场,却因不谙世事被一贬再贬,错失了一展才华的大好时机。他像烟花一样划过夜空,终将消失在黑色的夜幕里。 “初唐四杰”是唐朝文学史上四颗耀眼的明星,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文学天才。但天妒英才,他们集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却又被早早的夺去生命,英年早逝。我们在惋惜前辈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传世之作,在经典中汲取营养,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1]《旧唐书》,刘昫,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2]王勃:蹭了别人一顿饭,用一首诗和一篇文章,让一座楼火了上千年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12日:https://mi.mbd.baidu.com/r/RpAwW0LPAQ?f=cp&u=4a5f54d677d6eb6f[3]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如果不是因为早逝,估计李白杜甫都难出场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12日:https://ml.mbd.baidu.com/r/RpAQhjHXTa?f=cp&u=95db69b376cef4cb[4]图片来源:全历史
0
446
0
0
邓稼先——心至苍穹外 暮尽星河远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3-03-22
祖国,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呢?是“以心中红星,献礼盛世中华”;还是“以心寄华夏,点亮簇簇火花”;更或是“望旭日升空,绘出最美图画”。然而我们只看到它最光辉亮丽的一幕,鲜少得知背后为其默默奉献的那群人。 如果要在其中找一个代表,一定少不了“国士”邓稼先的名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还记得,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冲破云霄,直升天际,万人空巷土坡上,回响的是中华儿女的阵阵欢呼声——“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啦!世界奇迹由我们缔造!” 邓稼先便是这场景背后的辛勤耕耘者之一。 我一直有个疑问,到底是什么驱使邓稼先前辈,数十年如一日的泡在实验基地,面对黄沙莽莽,斗大风石,不为所动。而后,当我了解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的社会背景后,这些谜底也就一一知晓。 图:邓稼先 肝脑涂地 忠心报国 邓稼先生活在一个战火纷起的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社会关系相当混乱,国不是国,家不成家。 图: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铁蹄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使得华夏大地上的学子没有一处安静的学习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人中也包括对知识求饥若渴的邓稼先。他辗转多地为寻得一方良土以求精心研学,可偌大的中国,竟无一地。 在行走奔波的路上,他看到空中的密密麻麻的炸弹,纷然落地,一时间,硝烟漫天,哀嚎遍野。这使他更加明了,一个落后的国家,如若自己不强大,那面对的只有欺凌宰杀。 于是他愈发地用功读书,发奋学习。1941年秋,邓稼先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西南联大。这虽然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但硬件设施仍差缺太多。他们住的是简易宿舍;吃的是掺灰的大米;穿的是廉价背心。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半分希望。 后来,邓稼先去了美国留学,因为他的惊人天分与勤奋,教授想让他继续深造学习。是继续在发达国家研习深造,还是回到什么都没有的祖国过苦日子,这是个令人难抉的选择题。 然而,邓稼先并未有半分犹豫,毅然决然带着妻女响应祖国的召唤,突破重重阻拦,回到祖国。面对美国的核威胁,苏联的讥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启动了。邓稼先确定好设计方案,团队成员加班加点,熬夜算结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于1964年10月16日,属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炸出。空中一声巨响,所有华夏儿女终扬眉吐气! 如果说,邓稼先的成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一个必然结果,那么,他的家庭教育的渗透同样也占据着重要的因素。 松风水月 书香致远 邓稼先在安徽省怀宁县出生。据史料记载,邓稼先的家族是典型的书香世家,都说翰墨世家出人才,事实上的确如此。 邓稼先的祖先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有“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相传,其为人处事十分公正公道,颇有原则。 图:邓石如 其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省教育部长,在当时的安徽省教育界颇负盛望。 而其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同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邓以蛰为人淡泊名利、不阿权贵,为人正直,高风亮节。由于邓以蛰本人亲身经历过清廷腐败,军阀混战,所以,他的毕生所愿皆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也使得邓稼先对祖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 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邓稼先自小就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础。孩提时期的邓稼先便开始阅读海外名家的小说,背诵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渐渐他形成了敏而好学的品性。 邓家正堂上方挂的“松风水月”四字牌匾,许多年来从未更换。目的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松风般清朗,似水月般明洁”。显然,邓稼先不负所望,他做到了。 尽我所能 爱你所有 从前,路程很远,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思念良多,纵使隔着千山万海;承诺等待,并无半分懈怠。 他们相识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上,那时,他是老师,她是学生。其实,这不是他们二人的第一次相见,邓许两家是世交,他们的父亲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久而久之两家也熟悉了起来。 邓稼先是浪漫且富有文采的人,许鹿希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对于他们的结合,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婚后,他们生养了一子一女。然而好景不长,邓稼先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是国家的最高保密项目。当他和妻子说不知归期时,许鹿希只有四个字相送,我支持你。 从那以后,邓稼先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鹿希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孩子们会追着问爸爸去了哪里,街坊邻居的猜忌此起彼伏,但这并未击倒许鹿希,二十八年来,她含辛茹苦、战战兢兢地经营着她们的小家。如果不是许鹿希的理解与奉献,邓稼先很难这样后顾无忧去研究祖国核武器。 图:《人民日报》刊登有关原子弹的消息 当《人民日报》刊登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许鹿希这才隐约知道,她的丈夫这些年来都在做什么。然而,天妒英才,在一次试验中,邓稼先没有做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年轻人,只身上前捡起碎片,致使身体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1986年去世。 在邓稼先去世后的28年间,她写下了《邓稼先传》,以此缅怀她的挚爱。 总而言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必趋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大批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才有今天的强盛中国,才有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从不居功索取,只为默默奉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参考文献: [1]“两弹元勋”邓稼先:有一种爱,叫许鹿希的等待.百度.引用于2022年8月1日: https://mq.mbd.baidu.com/r/Kf4gBLRocg?f=cp&u=a885b50acd15d7bc [2]许鹿希,《邓稼先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3]杨振宁,《邓稼先》,《人民日报》,1993年。 [4]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
0
422
0
0
淝水之战(终):英雄豪杰辈出,名扬后世万里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27
三国鼎立的局面没持续多久,历史就进入了两晋时期。北方大小政权频出,前秦的出现算是短暂的结束了北方的战火,形成南北方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苻坚亲自率领前秦军队,跨过汉江,来到东晋边境,企图征服晋国,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 然而事与愿违,历史的走向并未如苻坚所愿,淝水之战谢安以自己独特的见地,完胜苻坚,让苻坚输的一败涂地,就连他之前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也全都付之东流。 淝水一战诞生了许多智勇双全的将领,他们不畏牺牲,守卫国土,势必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一方百姓平安。有勇有谋的谢安,凭借着自己对局势的稳定分析,快准狠的解决外来入侵者;忠君爱国的朱序,即使被敌方收入麾下,却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曾动摇;文武双全的苻坚虽然最后因为自己的自大,使得前秦败落,但是在他执政期间,给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不失为一代明君。 除此之外,王猛、谢玄、苻融都为这场战争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时光流转,日月更替,伟人的光辉历程,穿过前年,缓缓向我们走来,与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王猛 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 图:王猛 王猛出生于五胡乱华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出生于不把汉人当人的时期。平日里的王猛因为是汉人,少不了被别的部落的人嬉笑嘲弄,于是,他便从小立志,势必要出人头地。 王猛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儒学经典,而是兵书史料。他从那些史料中寻找可用案例,进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基本的排兵布阵,战略要术。在当时那个战乱年间,越是拥有卓越军事才能,越有可能会受到统治者器重。 于是许多人都想请王猛出山,但他都没有答应。直到遇见了苻坚,他才愿意出仕,死心塌地跟着苻坚。说来也是有缘,苻坚因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儒学经典甚是喜爱,而且苻坚在众多文化中,最偏爱的就是汉文化,而王猛恰好是汉人,且对汉文化研究颇深。自然就有许多话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看法观点都非常一致。 二人一拍即合,一起共事。他们商议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诛灭荒淫无度的苻生,建立自己的政权。随着苻坚的强大,王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步步升。 图:王猛漫画形象 据史料记载,在王猛担任宰相期间,执法严明,从不徇私舞弊,一切按照法侓法规办事;而且,王猛重用贤才,不论家庭出身,唯才是举,这大大的扩充了前秦官僚后备军;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王猛熟读兵书,帮助苻坚出谋划策完成北方大一统,堪称治世一绝。 但王猛在职期间,过于操劳,朝内外大大小小之事,都得他操心。不久便积劳成疾,抱恙在床。许是王猛发觉了自己大限将至,便嘱托苻坚,切不可对东晋下手。北方虽然表面上实现了统一,但终究是根基不稳,南方的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他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较难攻破。然而,当时的苻坚并未特别在意王猛的忠告,在几年后毅然南下,讨伐东晋。 结果显而易见,前秦完败,王猛帮助苻坚打下的天下,被姚苌夺取,建立后秦政权,至此前秦结束。 回首过往,苻坚之所以能够发动淝水之战,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着非常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然而这样的底气,毫无疑问,就是王猛给予他的。 苻融 苻融,字博休,北城略阳郡(今甘肃秦安)人。前秦政治家、文学家。 苻坚是前秦宗室大臣,苻坚幼弟。他善骑射通诗文,是个不可多得好苗子,故而深受苻坚喜爱。苻坚从小就把苻融带在身边,紧跟自己,传授给他兵家知识,培养他的治国才能。后来遇到王猛,又将其交于王猛培养,可见对苻融的重视。 在和王猛学习的几年里,苻融不仅学会了许多政治运作手段,还增长了自己的学识。即王猛去世后,朝中一时没有可掌权的大臣,这时,苻融的出现就是这冰霜里的火光,耀眼非常。 苻融掌权后,实行“萧规曹随”之法,意为按照前任的规章制度办事,通俗一些讲就是陈陈相因。所幸王猛留下来的章程具有前瞻性,一味守旧并没有太大偏差。往后的几年里,前秦依旧是发展状态良好,百姓安居乐业。 当苻坚提出要征讨东晋时,苻融其实是极力反对的,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攻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仍旧是架不住苻坚的坚持。在淝水一战苻融担任征东大将军,却在最后关头,意外摔落下马身亡,享年仅有四十四岁。 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苻融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即便生死未卜,即便世事难料,苻融都会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其爱国情值得后人铭记一生。 谢玄 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帮东晋赢得淝水之战的谋士谢安之侄。 图:谢玄 谢玄自小便聪明异常,理解力更是惊人。父亲常年在外为官,对他的关心甚少,他便只有跟随不做官的叔叔谢安和堂兄谢朗一起读书。谢安尽管不在朝务工,但是也很关心天下事,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政事,培养其政治才干。 有一次,谢安问他们:“像我们这样的士族,只凭借着门第关系便可成为高官,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好好读书呢?”谢玄随即便回答道:“因为我们都像芝兰玉树一样,一定要生在显眼的地方,这样才能引人注意,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学有所长,才能光耀门楣。”此话一出,谢安就对谢玄刮目相看,小小年纪便能说出如此优美的成语,前途不可限量。这也就是芝兰玉树成语的出处。 公元377年,在谢安的举荐下,谢玄担任将军主要监管江北诸兵事。也是在这时,他发现北方游民中有许多骁勇善战的人,他们整日无所事事,不如将他们组建起来,打造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以备不时之需。这支军队,也就是后来在淝水之战上东晋的主力军——北府兵。 北府兵凭借着能征善战,不怕吃苦不惧艰辛,成为整个晋朝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他们士气高涨,使秦军主力见了,都望而生畏。 待淝水之战结束后,谢玄辗转征战多地,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不久便在上任新官的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六岁。 谢玄文武双全,立志挽救危亡。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他为祖国呕心沥血,为人民争取和平,在他为国捐躯的生命背后,是我们所不能遗忘的英雄赞歌。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论是东晋将领还是前秦勇士,他们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国征战。抚今追昔,一瞬浓缩千年,追溯往昔,涓滴汇聚江河。 这炙热而深沉爱国情怀啊,正是我们冲破阴霾的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1]《东晋风流淝水之战》,姜正成,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7月[2]王猛堪称诸葛亮在世,曾帮助前秦苻坚一统北方,为何拒绝讨伐东晋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9日:https://me.mbd.baidu.com/r/RfHtao1488?f=cp&u=7010d9427d8fe0b3[3]图片来源:全历史
0
132
0
0
淝水之战(三):苻坚麾兵伐秦,大秦功败垂成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27
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欲一统中国。不料却被东晋区区不到十万人马击败,因此淝水之战就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此战让谢安名声鹊起,成为一代将相,而战败者苻坚也因此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历史是非常残酷的,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现在听到的“草木皆兵、抽鞭断水”都是有关于他的反面教材,大家对他的雄才伟略提及甚少。 不过历史也教会我们用辩证思维去看待一个人。尽管苻坚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的辉煌事迹确值得我们去探索一番,了解之后,也许会对他有所改观。 怀瑾握瑜 代代相传 公元338年,五胡作乱,政权分列,群雄争霸,硝烟四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苻坚出生于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 说起来,整个家族对苻坚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苻洪。苻洪是前秦的奠基者,能在战乱中建立起国家,不论是从学识上还是在军事见地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苻坚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倍受祖父宠爱。在苻坚八九岁这年,他便向祖父提出,请一名家庭教师来教自己儒学经典的请求。祖父听后,十分震惊,说到:“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是在马背上谋生存,都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如今你想求学,那真是太好了。” 于是,苻坚就在祖父的帮助下,跟着家庭教师开始了他的漫漫求学路。苻坚学习也很刻苦,他开始悉心钻研史书典籍,从中获取了不少大道理。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他立下济世救民的宏大理想。为此,他开始和当世豪杰广泛结交,很快在朝野上享有盛誉。 除此之外,祖父还教给苻坚别样的道理——对待社会上的妇孺,不要欺压,心怀仁慈,乐善好施;教会苻坚骑射,锻炼他骁勇善战的能力;带着年幼的他,去各个战场上历练,培养他的谋略才能。 在祖父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苻坚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雄才大略,骁勇善战的人。祖父对他的影响和历练,都为他日后曲线救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乱世枭雄 有勇有谋 事实证明,祖父对苻坚的培养是成功的。 图:苻坚 苻坚所处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是历史上的大乱世。北方战乱不断,百姓死伤惨重。尤其是对汉人来说,简直是炼狱。因为在羯族人眼中,汉人女子就是军队的“储备粮”,一旦军粮吃完,她们就会被当做食物活生生地吃掉。然而,这样残忍的制度,在当时的社会里仅是之一。这时,苻坚的出现,就可谓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当时苻坚的堂兄弟苻生在位期间,荒淫无度,凶狠残暴,滥杀无辜,祸乱朝纲,百姓们对此忧怨颇深。为了百姓们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前秦不葬送在无能之人的手中,公元357年,苻坚造反,斩杀苻生,自立为王,称“大秦天王”。 上位后的苻坚开始采取一系列整改手段,由于苻坚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对汉文化十分感兴趣,所以尊儒崇汉是苻坚政权时期的一大特点。 正是这样的惊世之才,才能让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王猛,死心塌地的跟着苻坚打天下。 王猛是何许人也?人送“功盖诸葛第一人”,可见他的成就。王猛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好读兵书,善用谋略,文武双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军事上,安稳平定五胡之乱,率兵攻占前燕都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严整贪官吏治,修堤筑坝扶持农桑,发展经济稳定局势。在王猛辅政时期,北方社会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图:王猛画像 苻坚上位后,在王猛的辅助下,把前秦打理的井井有条。 图:苻坚 政治文化上,苻坚推行仁义,打压强豪。先是对吏治进行整顿,消除以往肆意作为的风气,整改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问题;随后又开始推崇礼治,大力兴办学校,提高全民素质。在此期间,前秦的人民逐渐摆脱了迷信武术的思想,竞相读书,管理层的官吏懂得多了,自然就会带动各个地区的百姓学习。苻坚此等做法,不仅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僚后备军,甚至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 经济上,其改良土地,劝事农桑,将农业发展作为国家首要任务去执行。为了农业能够快速开展,苻坚甚至亲自去农田耕种,起表率作用,带领农民一起种地。他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帮助农民提高收成,并对成果好且产量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基于此,前秦的经济实力迅猛增长。 经过苻坚近二十年的整顿,前秦不仅在军事上兵强马壮,在经济上更是实力显著。在苻坚统治期间,前秦国力日盛,出现了短暂的生平景象,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放眼天下,只有将位于东南一角的东晋成功征服,那么天下对于前秦而言,就是唾手可得。 这样的政治经济实力,还不许苻坚小小的骄傲一下吗?巧了,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似乎没拿捏好狂妄的度。虽说现在的前秦是比之前发展的好,但是东晋可不是个软柿子,说捏就捏。 在盲目自信之下,苻坚不听群臣之言,擅自调离军队,向南进发,开始伐晋。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前秦大军先是征战襄阳,顺利的是,他们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以为这会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并未赐死朱序,而是给他官职,让他为自己效力。殊不知,这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虽然东晋皇帝是一个平庸的主,但是他会任用贤才,让谢安担任此次战争的主帅。 谢安能在前秦大军压境之紧张局面里,气定神闲的处理自己国家内部矛盾,同时在军队上稳固人心,形成同仇敌忾的境况,甚是了不起。 图:谢安 事情到了这里,苻坚就应该认清,东晋虽然人少,但是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大家都会拧成一股绳,合力对敌。而自己这边恰恰相反,北方统一没几年,集结的士兵都是北方各个国家混在一起的,大家都没有一定的默契,也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所以,这场仗注定难打,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但在苻坚看来,前秦打这场仗有着十足的把握,他认为我们前秦有着百万大军,辎重的武器堆起来如山一般高,难道这样还灭不了晋?我方部队到达东晋边境,不费吹灰之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轻松取胜,有何理由不打?就这样,苻坚不顾群臣劝阻,征召壮丁,向南进发。 事实证明,刚开始的前秦确实势如破竹,所踏之处净是凯旋之音。他们先后攻克了寿阳、郧城,士气大振。苻坚本以为这样的好运会一直持续下去,不料转折悄然来临。 图:淝水之战形势图 当晋军首领趁着前秦军没有集结好,直接向苻坚提出,让地半里,助我渡河,生死较量,就在此刻的决议时,苻坚被胜利蒙蔽了双眼,也没有过多的考量,随即答应,这就掉到了对方设好的圈套中,一发不可收拾。 结局就是淝水之战,前秦败的一塌糊涂,这雄心勃勃的苻坚啊,不仅损失了许多将士,自己还不幸被流矢所伤,落得个仓皇而逃的下场。 图:淝水之战战争情景 此战之后,前秦实力大减,原先被征服的部落纷纷反叛,前秦又变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当鲜卑族占领长安城,苻坚被逼到绝路,退无可退之时,羌族首领姚苌,趁着苻坚大败,元气尚未恢复,下令抓获苻坚并将其斩杀,可怜的苻坚就这样结束了他这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 图:淝水之战后南北方形势图 为何苻坚这样强大,却在淝水之战后落得这样惨淡的下场,原因有三。其一是苻坚尊崇的儒学,只教会了他仁义,却并未告诉他当断则断,只是坚守着自己所谓的“信义”,却不曾为自己审慎考虑。例如襄阳之战后厚待战败俘虏朱序,假意归顺却野心勃勃的北方贵族羌族姚氏。 其二是重臣王猛的过早离世,朝中与其信念相同的可用之臣少之又少。开始的前秦确实重儒学推行休养生息,提升了国家整体实力。可到了后期,苻坚的统治开始偏离正确轨道,极端的要求德治,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导致一些野心勃勃的家伙胆大包天,一直以来都对着皇位虎视眈眈,贼心不死。 从羌族首领姚苌抓到落败而逃的苻坚,不帮助苻坚反而强迫苻坚交出传国玉玺,不交就将其绞死来看,一味地仁心并没有换来别人的感恩,反而在危难关头,被人背后捅一刀。这样的“宅心仁厚”实属不该。 其三是苻坚本人过于自大。在淝水之战上,他本可以拒绝东晋的提议,采取强攻,却因为自负,使得这场战争打的十分被动。 总之,若是苻坚没有这么仁慈,采取恩施并重的手段,或许历史将会被重新修改,南北方也不用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战乱。 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努力奔赴美好的同时,别忘向后看看,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我们饱受前辈熏陶,踔厉奋发,收拾行囊,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苻坚大帝淝水之战》,司马光,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6月 [2]《晋书》,房玄龄,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 [3]因为仁义而亡国的皇帝——苻坚,证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8日:https://ml.mbd.baidu.com/r/RavNYSZ0Gs?f=cp&u=ba86fbb04913bdd1 [4]「陇上人物」苻坚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8日:https://mr.mbd.baidu.com/r/Raw9yfMLjW?f=cp&u=e491cdb2edbf5f47 [5]图片来源:全历史
0
106
0
0
淝水之战(二):朱序助晋攻秦,前秦分崩瓦解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27
西晋时期,王朝覆灭,战火连天,狼烟绵绵。这一时期的眼光长远者都看到了“乱世称王”的希望。 北方各个民族,在前秦领袖苻坚的带领下逐步走向统一,基本上完成了整合。而苻坚是一个有着雄韬伟略的君王,他想一统天下,做这中原的王。于是乎,举全国兵力,向东晋进发。 可惜的是,纵有“千军万马”,终是抵不过对方指挥官的技高一筹。淝水一战,东晋全胜。 在东晋取胜的背后,除了谢安谢玄等人的出色指挥外,还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算是淝水战场上东晋的头号助攻。他就是朱序。 被迫降秦 蓄势待发 公元378年初,前秦领袖苻坚在一统北方后稍作修整,便向东晋展开攻势。 攻打襄阳,是苻坚行动的第一步。襄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期的关羽就曾攻打襄阳,水淹七军,天下震动,进而迫使曹操迁都。可见襄阳地理位置之特殊。 东晋皇帝命朱序镇守襄阳,一是对其重视,二是对其能力的信任。 然朱序也不负所托,在坐镇襄阳的时间里,整顿军纪,稳固局势。当前秦大军来此进攻时,朱序凭借着良好的军事素养,屡屡击退进犯的秦军,让他们多次无功而返。 这样的境况是苻坚最不想看到的,他勃然大怒,决定势必要夺下襄阳,击败朱序。于是集结近十七万人马,向襄阳进发。这确实能看出,苻坚多想要战胜朱序了。要知道,淝水之战秦军实际人数也只有二十万左右,不过是为了虚张声势,诈称八十万。 襄阳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汉江。北方政权若想灭亡南方政权,必须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水军。然而苻坚也是熟读兵法的一位出色军事家,他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进攻襄阳时,率先让骑兵乘船横渡汉江。由于朱序的判断错误,襄阳外城被攻陷。 朱序拼尽全力坚守内城,负隅顽抗。襄阳之战陷入相持阶段。 这场战事是个持久战,双方大抵消耗了近一年有余。事情的转机是襄阳护督李伯护父子叛变投敌。在他们二人的“指引”下,前秦军顺利进入襄阳,内城城破。 襄阳沦陷,朱序被俘。由于苻坚本人格外欣赏朱序,并未将其斩杀,而是给他加官晋爵,赐其良田。 图:苻坚 朱序被俘后,为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投于苻坚麾下,但他仍旧不忘故土,心念家国。苻坚以为朱序有意投诚,十分信任他,却不想他是未来淝水之战中的巨大隐患。 里应外合 淝水立功 几年后,朱序跟着苻坚南征。淝水之战前夕,苻坚派朱序去东晋当说客,意在劝降谢石。苻坚本想着朱序一去,必能成功,谁知这都是苻坚自作多情的产物罢了。朱序谢石,二人多年未见,可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简单的叙旧后,就步入了正题。 朱序不仅没有劝降,还给谢石出招,提出了打破秦军的计谋。 他说:“趁着现在秦大军还未集合,我们兵分几路逐个击破,若要等他们都集结完毕,恐以我们的兵力,难以敌之。” 谢石谢安都觉得此举可行,随采取行动。 谢石先派出使者,与苻坚商议。说是:“你方让我晋军渡河,我们在岸上光明正大的打。若是我方不渡河,这样的仗属实是无趣了些,不如你方让我们一些地,待到我们双方站在一起再交战,这样岂不有趣?” 苻坚自大,听此建议,寻思着自己定能取胜,随即便答应了这个提议。 于是,晋军派出一路人马,上岸与秦军一决生死。 秦军后撤,阵型大乱,再加上人数太多,消息不通,此时朱序便在后面的队伍高喊:“秦军败矣!秦军败矣!”,来动摇军心。不一会,秦军士兵,逃的逃散的散,很是慌乱,全线崩溃。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朱序,帮助东晋取得胜利,此战他功不可没,是一大功臣。随后,朱序名扬朝野,回到了东晋,继续为其南征北战,威震四方。 子承父业 步步高升 朱序为何能够深入敌营却不曾有片刻动摇的念头,这还得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说起。 朱序是义阳郡平(今河南)人,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将的家庭。 他的父亲朱焘是朝廷命官,当时的州刺史,绝对是手握大权的官臣。在当时那个封建官僚体系中,父去子继是保证家族世代辉煌的先决条件。 于是,朱序在父亲的各方打点下,算是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一步步成为了朝廷大将。 许是因为父亲的缘故,朱序从小就是和父亲在练兵场上讨日子,练就了他极好的身体素质。再大一些的时候,就被父亲带在身边,进入军中磨练,上战场历练。 父亲教会他军事哲理,教他排兵布阵,更是教会他如何灵活运用军事法则,在变幻莫测的战场上一招制敌。回想起朱序在襄阳一战被俘后,没有因为羞愧自尽,而是选择蛰伏,可能这也是他对敌的一大策略。 常年在这名利场游走的父亲告诫朱序,对待上级要毕恭毕敬,就算不谄媚,也要学会灵活变通。或是关系复杂了些,朱序对待这样谋取来的高官厚禄,嗤之以鼻。后来,硬是凭借着自己自身过硬本领,征战沙场,屡立奇功,步步高升,成为东晋名将。 总而言之,朱序在淝水之战上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铭记。他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穿过千年悠悠历史,向我们缓缓走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战役战争:淝水之战》,王荣珍 金开诚,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1月 [2]《淝水之战》(连环画),徐正平 汪玉山,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10月 [3]朱序:扭转淝水之战之人.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3日: https://ml.mbd.baidu.com/r/QX6ED18bVm?f=cp&rs=747155494&ruk=1OF0xv3A6qphy7zjO_2fDA&u=770ce043c80ec756&urlext=%7B%22cuid%22%3A%22g825agal-aYQav80g82xili6Hi0OuBfolavY8_ud2fKu0qqSB%22%7D [4]朱序:改变淝水之战结局的人.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2月3日:https://mr.mbd.baidu.com/r/QX752Jf8NG?f=cp&rs=281877967&ruk=1OF0xv3A6qphy7zjO_2fDA&u=f3771fd911c7ab48&urlext=%7B%22cuid%22%3A%22g825agal-aYQav80g82xili6Hi0OuBfolavY8_ud2fKu0qqSB%22%7D [5]图片来源:全历史
0
247
0
0
淝水之战(一):谢安指挥抗战,捍卫华夏文明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27
史书有言:“前秦百万浸淝洋”。淝洋,说的便是这淝水。淝水之上,回顾往昔,然有淝水之战矣...... 公元383年,前秦在一统北方之后,势力空前强大。前秦天王苻坚欲进而称霸天下,遂不断向南扩张。于是他集结军队,数十万雄狮浩浩荡荡,向东晋进发。 战火纷飞硝烟起,乱世豪杰代代出。在这场历时四个月的战争里,有许多英雄登上历史舞台,被载入史册。例如,坐镇一方分析局势的谢安,不忘家国忍辱负重的朱序,有勇有谋但狂妄自大的苻坚等。 本文的主人公便是,淝水一战帮助东晋王朝取得最后胜利的谢安。 图:谢安像 临危不乱 一举成名 当前秦大军兵临城下,马蹄踏过之处寸草不生,将士行军之路黑压无数,不免让人不寒而栗。 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谢安丝毫不慌,甚至在出征的前还和朋友去山里游玩。他之所以这么淡定,是因为他已经稳定分析当时形势,明确指出既然要想打赢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不能只依靠蛮力,必须出奇致胜,一招制敌。 图:淝水之战形势图 谢玄等人先是在其不远处立营坚守,静待时机。当前秦前锋梁成与主力军脱离后,他们根据朱序的建议,及时调整作战方案,抓住敌人漏洞,让刘牢带着五千人马在夜间突袭,攻敌不备、出其不意。 可喜的是,首战告捷,由此淝水之战拉开序幕。 而后谢安派出谢玄、谢琰等人带着八万兵马,水陆并举,对抗前秦主力军。东晋将士们整顿有肃,昂首挺凶,其士气高涨,让河对岸的秦军看到不免心中恍惚,畏惧之感尤然而生。 接着谢玄又利用苻坚的求胜和自大的心理,采用诱敌之计。他派出使者与其商议,让苻融往后撤一撤,腾出些地方来让晋军过河布阵,双方再决一死战。那时苻坚便可在陆地这边观看两军交战,岂不美哉? 秦军诸将听后都认为此举不妥,虽然秦军势力庞大,但是也不能轻敌,河流能制约晋军伸展拳脚,不让其渡河,是万全之策。 但苻坚始终自大地认为,堂堂秦军,就没有战败一说,况且兵力悬殊,让其渡河又如何,秦方不可居于“不欲战”之地,于是同意晋军渡河。 图:谢玄像 此举成功让不擅水的晋军先一步占领上风,水战改为陆战。秦军一退半里,阵势大乱,人心惶惶,不可复止。谢玄趁此情形,展开猛攻。 更有朱序在阵后高呼“秦兵败矣”,火上浇油。刹那间,秦军不战则降,如溃穴之蚁四散而逃。 秦军主将苻融欲安抚军心,然已无望,跌落战马,被晋军砍去首级。 历时四个月的淝水之战以晋军获胜而终结。 而得知晋军获胜的谢安又在做什么呢?《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和朋友正在下棋,传来前线捷报的消息,谢安仅是淡淡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继续博弈,直到旁边的人沉不住气,询问谢安,这时谢安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大获全胜”,期间,他依旧面色不改。 你说这是他城府极深吗,其实并不见得。不过是他早都算清局势,鸟瞰全局的必然结果罢了。从主观上来讲,谢安在这场战事中采取的镇之以静的政策,不仅能稳固朝堂,还能安抚民心,这是东晋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 其次,本次战争中,谢玄领导的北府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北府兵大都是由北来侨民组成的,他们本身就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怀恨在心,因而在整个打仗期间,一直都是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这为淝水一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最后,谢安任用贤才,指挥得当,沉着冷静,遇强不慌,促使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彻底胜利。 图:淝水之战战后形势图 四十出仕 东山再起 要说起谢安为何能指挥这场战争,这还需从他入朝为官伊始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那个依靠门第关系的年代里,谢安并不想凭借所谓的出身去谋取高官厚禄。他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宁愿退居山林做个隐士,也不愿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在隐居的日子里,他与王羲之交好,两人一见如故。在外二人捕鱼打猎,好不快活;在家两人吟诗习字,悠哉游哉。 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谢安祖父、父亲相继去世,谢安堂兄战败而逃,贬为庶人。谢氏的朝堂地位开始飘摇。为挽救谢家于危难之际,谢安在四十不惑的年纪,不得已出仕,入朝为官。 当时的皇帝年幼,且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东晋政权岌岌可危。内忧即为大将军桓温权势滔天,企图谋反;外患则是胡人多次来犯,侵其领土。是谢安的忠心辅佐,才使得东晋在这乱世中不被吞并,尚留有一席之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谢安深受司马氏皇族信任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的谢安,已经是尚书仆射,算得上身居要职,但司马皇帝似乎觉得这样的官职,对这位爱卿而言仍旧不够。 于是,诏书一道,让他担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这样的官职就相当于,谢安掌管了整个东晋的军政大权,绝对是东晋王朝顶梁柱般的存在。 那这个中心骨在危难来临时,势必要有所作为的,恰好谢安也是可用之材。 面对前秦的宣战,当时东晋在朝的官员们,大都信心了无。不论是从国家实力,还是从战士数量上来看,这都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即便是当时前线指挥官谢玄,在出征的前一晚也是惴惴不安。 只有谢安稳定分析局势,安抚人心,镇定迎敌。如若不是谢安,有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大概是要重写了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谢安的出仕,促进了东晋王朝取得淝水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也改写了东晋王朝的命运。 陈郡谢氏 天下无双 为何谢安能正确指导这场战争的胜利,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这就不得不提及谢安从小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 谢安出身于陈郡阳夏的一个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位至国子祭酒。他时任洛阳太学校长,主要传承汉朝传统,教的是孔孟思想,学识渊博。尽管年少时候的谢安,过的是隐士生活,但在和那些文人墨客饮酒作诗时,却丝毫不落于下风,可见祖父对谢安的影响。 其大伯谢鲲,自幼饱读诗书,通晓儒学经典,但他是个“识时务”的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实际上是崇尚老庄玄学,进而改学,并将二者融会贯通,增进技艺,成为当时社会的“名士”。谢安之所以能够在出仕之后,顺利融入东晋朝堂,或许也有大伯对谢安学习玄学的教导。 其父亲谢裒,官职太常卿,早年间跟随司马一家南渡,立下赫赫战功。父亲教给谢安军事道理,带他见识变化莫测的战场。谢安能够在淝水之战中出奇制胜,屡建军功,想必也离不开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 在族中亲人的影响下,谢安自小便见闻习染,精通史学典籍,通晓大道理。他举止大方,通乐律行书法,加上从小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使得谢安在德行、学问、风仪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 他不仅有文才,还懂军事,是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名臣。 图:谢安《八月五日贴》,收入《宝晋斋法帖》 家族与个人的影响是相互的。沉浸书香的谢氏家庭给谢安一个良好发展基础,而谢安也凭借个人能力让谢氏一族拥有一个更光明美好的未来。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大获成功后,陈郡谢氏的声望更上层楼,并成功跻身豪门顶流行列。 淝水一战后,北方前秦陷入混乱,东晋有长江这样一道天然屏障,数十年来没有大规模战争爆发。 图:淝水之战后到北伐时期南北疆域图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乱世纷纷之年,战火连绵不休,各路英雄辈出,谢安仅是其一...... 谢安能够淝水一战大获全胜,名扬朝野,一方面达到了他出仕的目的——振兴谢氏;另一方面,也为谢氏子孙的仕途铺好了前路。尽管后来谢氏一族家道中落,但良好的家风会伴随着这个家族一直传承下去,风雨无阻他们将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刘义庆,崇文书局,2020年6月 [2]《柏杨白话资治通鉴》,柏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3]《晋书》,房玄龄,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 [4]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达到了家族巅峰,为何眨眼之间便跌下神坛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1月30日 https://mr.mbd.baidu.com/r/QMVyeupNVm?f=cp&u=b7eb97c13af16e19 [5]图片来源:全历史
0
554
0
0
新文化运动(终):“先驱者”李大钊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12
李大钊出生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同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有一颗拳拳爱国心。满清皇朝统治的百年间里,“天朝上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根深蒂固的印象。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通透认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眼里。中国的路何去何从,尚无人知晓。 面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李大钊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青年时期,他只有爱国心,没有系统阐述出自己的情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西方倡导的理想主义,对于中国而言有着诸多不可实施的前提,这才促使李大钊更加坚信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图:李大钊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1914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日本相识。在这一时期,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联络,只是互通信件,交流思想。而后,两人在北大教书期间,才正式开始共事。 1916年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回国,同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和封建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 图:《新青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倍受鼓舞,此刻他坚定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正能救中国的,他开始着手撰写并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新纪元》等文章。 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脱离贫困,走向富强的道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时代。”这是李大钊在《新纪元》中的一句话,他以笔为武,唤醒暗夜中沉睡的心灵。 他认为,在以后的中原大地上,必定都是赤旗飘扬的场面。这让他看到了中国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希望。 图:《共产党宣言》 李大钊在宣传的过程中,仍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个爱国先进者,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本《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阐述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见解,点燃中国万千年轻知识分子的爱国心。 他们对《新青年》进行改版,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来,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他们创办《每周评论》,理念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这为新文化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去各个高校发表演讲,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新文化运动引进新鲜血脉。 可惜的是,当年的他们并没有留下影视资料,但电视剧《觉醒年代》给我们还原了那样一个热血的年代。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李大钊与陈独秀二人,站在山顶之上,俯视这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他们同举右拳,眼神坚定,双目饱含泪水,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为了不让百姓流离失所,为了不让百姓忍受折磨,为了人民能够当家做主,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有尊严的想人一样活着,他们愿为之奋斗终身,誓将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有了这理论的靠山,李大钊和陈独秀于在1920年初,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相约建党。 图:陈独秀 响应之人,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李大钊便在北京迅速开展工作。一方面他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鼓舞人心;一方面他准备工人运动,反对资本主义的无端压榨。 星星之火 终会燎原 那如何“唤醒”工人,进行工人运动,就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李大钊最先提出,在产业落后的中国,工人是第一生产力,是这个国家最庞大的群体,我们应该将工作中心放在广大工人身上。 “工人是天”——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长辛店教授给工人们进步的共产主义思想,告诉他们,万恶的资本主义不会在意工人的生死,要想争取做人的权利,只有自己拯救自己。随即,李大钊和党内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长辛店创立补习学校,目的就是让工人们学会文化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斗争。在给工人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1921年春节前夕,李大钊来到了工人补习学校授课,他向工人们阐述了,资产阶级只会剥削工人、压榨工人,工人自己要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团结起来去争取做人的基本尊严的道理。 他在黑板上写出“工人”二字,启发大家将“工”和“人”字组合起来,那便是“天”字。两横代表天与地,中间的竖是工人,即能顶天又能立地,这便是伟大的工人阶级。由于工人们学到到了许多先进知识,因此思想深受启迪。 1921年,龙海铁路工人高举“争我人格,光我国体”的旗帜,率先举行罢工。自此,工人革命一发不可收拾。1922年,郑州工人俱乐部因为军警殴打工人,组织罢工运动。1923年,爆发了全国震惊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如此活动,不胜类举。 以此,“工运先驱”这个称号也非李大钊莫属。 李大钊青衣素布,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他带领的工人运动即承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又开启了革命暴动的新征程。 图:李大钊 可悲的是,北洋军阀愚昧无知,他们一味地守旧不思进取,甚至阿谀奉承来侵略的帝国主义,彻底惹怒了中国人民。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工人、市民等各界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当队伍到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情愿时,执政府卫队向请愿团开枪,造成47人死亡,100余人受伤,一时间,诺大的执政府门前,血流成河,横尸遍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后,整个北京城都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随即,李大钊等27名革命者在北京被捕入狱。尽管遭受着酷刑,却没有泄露半分党的秘密,慷慨赴死,大义凛然。同年,被押入绞刑台上,为革命捐躯。 厚积薄发 征程刻起 要说起李大钊的成才路,其祖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祖父李如珍早年里是经商的,因为他读过一些书,有一些见识,所以买卖做的格外的好些。不过李如珍膝下并无子嗣,为了延续香火,他从二弟那里过继了一个孩子名为李任荣,并将他扶养成人,助他成家立业。 但命运似乎为难人,刚新婚的李任荣便患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痨。没多久便撒手人寰,离开世间。当时李任荣的妻子已怀有身孕,她在丧夫之痛中,艰难的将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便是李大钊。据说,李大钊降生之日,有只百灵鸟一直盘桓在李如珍的肩头,任凭怎样拍打,都久久不肯离去,这必是大喜之兆。于是,根据此情景,李如珍便给孩子起名为“灵头”,但又怕给孩子叫傻,于是又改为“憨头”。 李如珍十分看中这个孙儿,在李大钊五岁时,便教他识字,背《三字经》《百家姓》。后又将他送往私塾,悉心学习,盼他知书达礼,通晓世事。李大钊也很用功,在读书这方面从不含糊,他的眼界和学识每次都能让老师对他有不一样的看法。 后来李如珍又将李大钊送往当地一所“名校”张家专馆就读,在里面老师赵辉斗的栽培下,李大钊很快便名嗓一时,成为当地的文童。 1905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李大钊,一举中第,并逐步通过了县试、府试。就在李大钊准备在院试中大展身手时,在中华大地延续了近千年的科举制寿终正寝了。这一制度的消亡对迂腐死板的读书人来讲,是断绝仕途;可对心怀天下的读书人来讲,确是新征程的开始。 于是,李大钊前往永平府中学就读,这里不同于以往封建的私塾,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真正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在这期间,李大钊逐渐意识到只有追求政治真理,才能实现远大抱负,可以说,只有这样才能救中国。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大钊一样不畏惧反动分子,不怕牺牲的前辈,在无数个黑暗的日日夜夜奋斗、摸索,才有了我们今日之盛世中华。他们自风雨中蹒跚走来,在前探索出一条通往胜利的路,我们走在他们的身后,无风无雨,奔赴黎明。 李大钊这短暂的一生,追求真理与光明,给黑暗的旧中国带来希望,同样也激励着后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赓续奋斗。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像李大钊一样的前辈,在前方不懈奋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的成功。这次运动的成功,促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1]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8日https://ms.mbd.baidu.com/r/NfH3H0NrWM?f=cp&rs=118891852&ruk=1OF0xv3A6qphy7zjO_2fDA&u=e7bf85fe9b945c42&urlext=%7B%22cuid%22%3A%22g825agal-aYQav80g82xili6Hi0OuBfolavY8_ud2fKu0qqSB%22%7D[2]李大钊:父母短命,祖父盼他长寿,22岁为志向改名,38岁英勇就义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8日https://mi.mbd.baidu.com/r/NYICCbtncQ?f=cp&u=e89d2c2b4e0c1868[3]《李大钊传》,朱成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李大钊全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人民出版社,2013年。[5]图片来源:全历史。
0
1173
0
0
新文化运动(二):“领旗手”胡适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12
图: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人的思想尤其是中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特别是,1917年10月的一场由钱玄同和刘半农“主演”的“双簧戏”,将新文化运动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成为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可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里,最不缺的便是响当当的人物。可要提起这文化魅力,众所周知且首屈一指的,还是当属胡适之。 生生不息 吐纳百代 图:胡适(右二)与友人的合影 要说起胡适之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那得娓娓道来。先说说他的诗歌创作方面,胡适的诗歌是中国现代诗的开山之作。他曾提出我们要摒弃那些代代相传的陈词滥调,杜绝无病呻吟、睹物伤情的观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打破陈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书写出了真情实感,让人一读就懂。 此外,在语言方面,他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用白话文作新文学”。一篇《文学改良刍论》在新文化运动中名嗓一时,为新文学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图:胡适书籍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写作,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他先是对中国通俗文学有了系统的阐述,接着再指出,白话文不是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着长时间的文化奠基,最后大力倡导白话文的使用。 然而,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并不仅在于文学、语言的方面。他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提出了个人自我拯救,反对包办婚姻,支持妇女解放,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都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一抹光亮。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然而,胡适之所以能在新文化运动中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其家庭教育是我们必须探究的一大重要源头。 了解胡适的人都知道,他常说自己是个没有享受过童年嬉闹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童年不幸福。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才培养了他爱好读书的好习惯,造就了一个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的他。 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胡适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等地任职。48岁时纳胡适的母亲为填房,而后生下胡适。 老来得子的父亲立誓,要好好培养胡适。在胡适两岁时,就教其识字,胡适也十分聪颖,很快就认了近一千字。胡适开蒙得早,这也为他日后读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四岁时离世,丢下了这孤儿寡母。胡适此后的教育重担便由母亲独自承担。 母亲做寡妇时仅有23岁,小小年纪便做了一家之长,既要哺育幼子,又要料理家庭,其中艰辛,旁人难以领会。她以特有的隐忍,才在这乱世中为她们母子二人谋求生路。因为无所可依,要强的母亲便从小就严格要求他。 每天,天蒙蒙亮,母亲就把胡适叫醒,让他开始晨读。不仅如此,母亲还不允许胡适去和别的小朋友玩耍,一来是因为他体弱多病,二来是要敦促他读书,因此胡适的童年都在“之乎者也”中度过。 胡适年少时的教育是在母亲身边完成的,他不仅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还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求学这一格言,早已印在胡适骨髓,深入胡适血液。 可以说,胡适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文豪,能够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展风采,冲锋在前,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惴惴教诲。 图:胡适 从无到有 彼此成就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胡适,却有着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但不同的是,在胡适的这段婚姻里,处处体现着他所倡导的革新。 图:胡适 胡适年轻的时候,长相英俊文采斐然,他看尽世间百态,阅览无数,怎么会甘愿和没有文化的冬秀厮守一生,这背后的原因一直令人费解。要说其这场婚姻,这可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尽管胡适极力反对,但扔抵不过“孝”的“束缚”。 婚后的胡适,用实际行动竭尽全力做好一个“好丈夫”的新角色。他用尽办法把江冬秀接到北平来,一有时间就带她去逛集市、看电影、吃东西,带她领略大都市的繁华绚丽,让她体验新式生活。 不仅如此,胡适还向妻子传输新文化的思想,长此以往受到胡适的文学熏染,江冬秀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她不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外人面前,很有自信。她迈着小脚,挺着胸脯,以女主人的姿态太出现在胡适的朋友面前,不造作不虚伪,由此也获得了别人的好感。 新式思想带给江冬秀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胡适能很好的解决婚姻中的新旧冲突,不仅促进了家庭和睦,更是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一抹别样风采。 图:胡适和江冬秀 纵观胡适的一生,他有先进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仍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从而与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分道扬镳。不得不承认的是,胡适在文学方面成就很高,但他在思想上故步自封,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愿意探寻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尽管在后来,他已认识到这一点错误,但为时已晚,他的生命已走到了终点。 总而言之,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以《新青年》为平台,倡导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以笔为枪向封建势力讨伐,以笔为旗带领中华儿女向前进发。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否认的。 图:新青年 参考文献:[1]胡适与江冬秀:不般配的婚姻,往往有别人看不懂的深情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6日https://mo.mbd.baidu.com/r/NPGajDwHjG?f=cp&u=101abb64d7688f1e[2]《胡适全集》,潘光哲,胡适纪念馆,2018年10月。[3]《胡适》,胡适,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3月。[4]图片来源:全历史
0
292
0
0
新文化运动(一):“急先锋”钱玄同
时光故事汇
李铁柱
2022-12-12
每当国家有重大变革时,就是百家文化缤纷炫起时。千年前,一场举世无双的百家争鸣崛起,千年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凯歌齐放。 19世纪末,满清皇朝渐落地平线下,同夕阳跌入海底,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对外,帝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华,于我国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境况,我国有志青年纷纷揭“竿”而起,用手中的笔、脑海里的知识、平生学识,力图救我中华。 百年前的今天,我们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际,如何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又如何去除我们传统文化的糟粕之处,是那时先贤们迫在眉睫的任务。他们保护着中国的尊严与气脉,竭力为中国谋求新出路。钱玄同就是这青年中的一位。钱玄同,原名钱夏,字徳潜,在五四运动前夕改名为钱玄同,是我国现代思想家,大文学家,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图:钱玄同 书香门第 文化世家 在所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中,钱玄同的身世算是显著的了。他出身于吴越钱氏,这是个典型的官宦世家。 其父亲钱振常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不过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很远,入朝为官进十载,久久不受重用,于是决定辞官南归,回乡教书。在他的学生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钱振常早年丧妻,后另娶一侧室,才有了钱玄同。老来得子的钱振常甚为高兴,决心要将钱玄同培养为出色的人才。因此,钱玄同自小便受到了父亲对他的严苛教育。 在钱玄同三岁时,父亲便要求他一遍遍地读《尔雅》,读不完就不准睡觉。年幼的钱玄同每每诵至深夜两腿僵直不能走路,都得由仆人抱回到房间。幼年时期的钱玄同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包括《说文解字》和《史记》,这也为后来钱玄同研究文字学和史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 据史料记载,钱振常在骈文方面颇有建树。骈文的特点就是要注重典故的积累与文字的作用,从这一层次来讲,钱玄同对文字的独特见解,以及在自己的文章中也爱用典故,想必这就是源头吧。 成长在这样知识氛围浓郁的家庭里,钱玄同满身才华。这样优秀的教育,奠定出的优秀文笔,才使得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展宏图。 图:钱玄同 巧唱双簧 轰动杏坛 要说起“一展宏图”,“巧唱双簧”可谓是钱玄同一鸣惊人的大事件。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思想变革,但想要彻底根除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可谓是难上加难。尽管前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论》打基础,但风波一过,反响不显。于是,“双簧戏”应运而生。 故事的开始是“王敬轩”用旧学派的口吻来攻击《新青年》的“新”。在他的信中,他坚持文言文的书写形式,拒绝使用新式标点,并列举了许多《新青年》杂志的“罪行”,说尽诋毁之话。 与之附和的是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此篇文章行文洋洋洒洒,与王敬轩的观点争锋相对。其中,他“强拉”林纾进来,针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提出批评,指名道姓,严厉痛斥。二者言辞激烈、相互攻击,如此文章一经刊登,便轰动社会。 就这样,一场轰天动地的“双簧戏”就此拉开帷幕。 接着,胡适、鲁迅纷纷发表文章,先后在文中理清新旧文学的界限。同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成为了新文化的奠基之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辩论中,保持沉默的林纾也不得不出来发声。1919年,林纾发表《荆生》和《妖梦》,含沙影射新文化运动。他斥责“王敬轩”是复辟之徒,走老路,犀利的言语给人猛烈一击。 如此,林纾的加入,正中钱玄同等人下怀,他们借势将新文化之流推往一层更高的台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是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年4月,林纾起草声明,承认之前的过激言论,双方以和平方式卫道。至此,历时一年之久的有关新旧文化界限的争辩就此落下帷幕。 钱玄同和刘半农放下了文人的矜持,不惜借助自我“炒作”,口诛笔伐,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番“双簧”,标志着改革派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立志思想变革 钱玄同对于新文化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反对“之乎者也”的老式语言模式,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率先在《新青年》里发表白话信,并敦促他人用白话文写作。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这样一段轶事:他时常劝说周氏兄弟用白话文撰稿,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来,很快,周作人的文章交了上来,周树人(鲁迅)的稿子却迟迟没有动静。 于是便有了那一场惊为天人的谈话。 钱玄同对鲁迅说:“你可以写点文章。” 鲁迅说:“现在的中国,就好比一个铁屋子,里面的人昏睡致死,仍不觉临死的悲哀。倘若有人高声一呼,却只能惊醒几个人。若他们看到这样的情形,反倒使这几个人有种无可救药的痛苦,你感觉这对得起他们吗?” 钱玄同回复到:“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的这句话直中要害,点醒了周树人,直接激发了周树人创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狂人日记》。 在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也是一名积极参与者。他早年间采用国际音标来制定汉语拼音字母,他反对文言文,并且态度十分坚决。他曾在《写作大纲》中提出改革大纲的十三件事,例如:规定语法词序,文章加标点符号,小学课本旁注注音字母等,从这些要点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改革和创新国语提出具的措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的《第一批简字表》为后来标点符号的发明提供了诸多参考。 图:钱玄同(右一)1920年参加苦雨斋聚会 同时,在思想主张方面,他既反帝反封建,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篇《关于反抗帝国主义》洋洋洒洒道出了他对这些黑暗势力的痛恨,他用民主科学的理念,来唤醒国人的良知,爱自己的祖国,是应该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认知。 图:钱玄同文集 而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确如此。旧时代里旧习俗势力猖獗,文人嫖娼是常有之事,但钱玄同从不做这些乌烟瘴气之事。 面对长期束缚人民的顽固的封建思想,钱先生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像我们证明了要敢于同陈旧的传统观念说不,去迎接一个全新的理念。在新文化运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生一世一双人 钱玄同的婚姻,是他的哥哥与同在朝为官的徐婠贞父亲定下的,没有经过钱玄同的同意,就定下了这门婚事,这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包办婚姻了。 虽然钱玄同追求自由恋爱,十分不认可这门婚事,但无奈之下还是和徐婠贞成了亲。不过钱玄同并没有因此将自己的无奈与怨恨转移到妻子身上,他知道封建社会的女人也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后的几十年间,他与妻子徐婠贞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逐渐培养出了超越爱情的亲情,一时传为一段佳话。 后来徐婠贞患有宫颈肿瘤,每天需要大额的费用治疗,钱玄同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徐婠贞还曾提议让钱玄同纳妾,钱玄同也坚决反对,他说我们整天在报纸上鼓吹一夫一妻制,自己却在背后纳妾,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我们不做这言行不一的学者。 如此看来,尽管钱玄同在包办婚姻上做出了让步,但他并没有忘记新文化的思想,始终以身作则地践行着这一理想。 另外,钱玄同与徐婠贞婚后育有六子,其中三子不幸夭折。但他们对子女都可谓是尽到了悉心照料、抚养成人的责任,孩子们各个都很有出息。 并且,钱玄同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他常常以新文化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女。钱玄同本人主张启发式引导,他会和孩子一起讨论读完书后的心得,引导孩子从书中获益,进一步启发孩子思考。其中在他的三个孩子里,最厉害的当属钱三强,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誉满天下。 其实细数民国时期的大师,身上有瑕疵的不尽其数,比如徐志摩的滥情,郭沫若的肆无忌惮,钱玄同算是比较完美的老师,完美的领袖,完美的父亲,因此他也能被世人成为一代大师。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非常,他反对“泥古”“蔑古”,辨真伪明是非,他不屈不挠,积极引领文化发展潮流,是那个时代成就最为卓越的学者之一。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来说,钱玄同不是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人...... 参考文献:[1]勇于身体力行,钱玄同,积极倡导与践行新文化运动与国语运动,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5日https://ml.mbd.baidu.com/r/NNaWU3aHsI?f=cp&rs=1024435314&ruk=1OF0xv3A6qphy7zjO_2fDA&u=d8d18d6a53e06c38&urlext=%7B%22cuid%22%3A%22g825agal-aYQav80g82xili6Hi0OuBfolavY8_ud2fKu0qqSB%22%7D [2]钱玄同:人活四十,不死就枪毙,不过你知道的他的两个儿子是谁吗?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5日https://me.mbd.baidu.com/r/NNb3riGoZG?f=cp&u=bfe15b4d9d167e1e [3]【风云人物 | 钱玄同、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中)】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5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968079?sdkver=44e1e982 [4]《民国名人传记丛书:钱玄同》,余连祥、孙郁,黄山书社,2013年。 [5]《钱玄同卷》,张荣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图片来源:全历史。
0
319
0
0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