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422
0
邓稼先——心至苍穹外 暮尽星河远
时光故事汇

祖国,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呢?是“以心中红星,献礼盛世中华”;还是“以心寄华夏,点亮簇簇火花”;更或是“望旭日升空,绘出最美图画”。然而我们只看到它最光辉亮丽的一幕,鲜少得知背后为其默默奉献的那群人。

如果要在其中找一个代表,一定少不了“国士”邓稼先的名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还记得,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冲破云霄,直升天际,万人空巷土坡上,回响的是中华儿女的阵阵欢呼声——“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啦!世界奇迹由我们缔造!”

邓稼先便是这场景背后的辛勤耕耘者之一。

我一直有个疑问,到底是什么驱使邓稼先前辈,数十年如一日的泡在实验基地,面对黄沙莽莽,斗大风石,不为所动。而后,当我了解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的社会背景后,这些谜底也就一一知晓。

图:邓稼先

 

肝脑涂地 忠心报国

邓稼先生活在一个战火纷起的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社会关系相当混乱,国不是国,家不成家。

图: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铁蹄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使得华夏大地上的学子没有一处安静的学习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人中也包括对知识求饥若渴的邓稼先。他辗转多地为寻得一方良土以求精心研学,可偌大的中国,竟无一地。

在行走奔波的路上,他看到空中的密密麻麻的炸弹,纷然落地,一时间,硝烟漫天,哀嚎遍野。这使他更加明了,一个落后的国家,如若自己不强大,那面对的只有欺凌宰杀。

于是他愈发地用功读书,发奋学习。1941年秋,邓稼先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西南联大。这虽然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但硬件设施仍差缺太多。他们住的是简易宿舍;吃的是掺灰的大米;穿的是廉价背心。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半分希望。

后来,邓稼先去了美国留学,因为他的惊人天分与勤奋,教授想让他继续深造学习。是继续在发达国家研习深造,还是回到什么都没有的祖国过苦日子,这是个令人难抉的选择题。

然而,邓稼先并未有半分犹豫,毅然决然带着妻女响应祖国的召唤,突破重重阻拦,回到祖国。面对美国的核威胁,苏联的讥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启动了。邓稼先确定好设计方案,团队成员加班加点,熬夜算结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于1964年10月16日,属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炸出。空中一声巨响,所有华夏儿女终扬眉吐气!

如果说,邓稼先的成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一个必然结果,那么,他的家庭教育的渗透同样也占据着重要的因素。

 

松风水月 书香致远

邓稼先在安徽省怀宁县出生。据史料记载,邓稼先的家族是典型的书香世家,都说翰墨世家出人才,事实上的确如此。

邓稼先的祖先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有“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相传,其为人处事十分公正公道,颇有原则。

图:邓石如

其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省教育部长,在当时的安徽省教育界颇负盛望。

而其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同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邓以蛰为人淡泊名利、不阿权贵,为人正直,高风亮节。由于邓以蛰本人亲身经历过清廷腐败,军阀混战,所以,他的毕生所愿皆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也使得邓稼先对祖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

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邓稼先自小就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础。孩提时期的邓稼先便开始阅读海外名家的小说,背诵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渐渐他形成了敏而好学的品性。

邓家正堂上方挂的“松风水月”四字牌匾,许多年来从未更换。目的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松风般清朗,似水月般明洁”。显然,邓稼先不负所望,他做到了。

 

尽我所能 爱你所有

从前,路程很远,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思念良多,纵使隔着千山万海;承诺等待,并无半分懈怠。

他们相识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上,那时,他是老师,她是学生。其实,这不是他们二人的第一次相见,邓许两家是世交,他们的父亲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久而久之两家也熟悉了起来。

邓稼先是浪漫且富有文采的人,许鹿希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对于他们的结合,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婚后,他们生养了一子一女。然而好景不长,邓稼先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是国家的最高保密项目。当他和妻子说不知归期时,许鹿希只有四个字相送,我支持你。

从那以后,邓稼先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鹿希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孩子们会追着问爸爸去了哪里,街坊邻居的猜忌此起彼伏,但这并未击倒许鹿希,二十八年来,她含辛茹苦、战战兢兢地经营着她们的小家。如果不是许鹿希的理解与奉献,邓稼先很难这样后顾无忧去研究祖国核武器。

图:《人民日报》刊登有关原子弹的消息

当《人民日报》刊登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许鹿希这才隐约知道,她的丈夫这些年来都在做什么。然而,天妒英才,在一次试验中,邓稼先没有做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年轻人,只身上前捡起碎片,致使身体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1986年去世

在邓稼先去世后的28年间,她写下了《邓稼先传》,以此缅怀她的挚爱。

总而言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必趋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大批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才有今天的强盛中国,才有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从不居功索取,只为默默奉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参考文献:

[1]“两弹元勋”邓稼先:有一种爱,叫许鹿希的等待.百度.引用于2022年8月1日:

https://mq.mbd.baidu.com/r/Kf4gBLRocg?f=cp&u=a885b50acd15d7bc

[2]许鹿希,《邓稼先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3]杨振宁,《邓稼先》,《人民日报》,1993年。

[4]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


0
0
422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