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即使生生不见,也愿岁岁平安”
每年清明节,建刚都拎着一大包装有彩带,鲜花和香火的袋子,来到一个嵌有漂亮姑娘相片的墓碑前。 他慢慢地系好红色的彩带,摆放鲜花水果,上好香火后,连鞠了3个躬,还不忍离开,嘴里仍在自言自语些什么。 这场面不是我亲眼见到的,而是我在叔公和奶奶的聊天的时候,趴着墙角听来的。   建刚是我表叔,他每年刮风下雨都上山去看望的,是他二十年前在医院认识的女朋友,名叫小萱。 “好好地一个姑娘,就没了。”“她母亲气疯了,事情发生两年后就去世了,她爸后悔了一辈子,经常打自己的耳光说‘是我害死了女儿’。” 叔公讲起这件事就连声叹气,话语里充满了可惜,下面就是我听到的叔公的讲述。 图源:unsplash ......   早年间,我因为厂里的生产事故,手骨折住了院,我的管床护士就是王萱。 有天下午,工友王师傅领了一大袋水果来医院看我,他是我原来技校的老同学,好多年没见了,直到那年调到我们厂,我俩才好不容易叙了叙旧。 他看到正在给我打吊针的小萱护士说:“小萱,这是我老同学,你要好好照顾,争取早点康复出院!”小萱点头说:“爸,我会的,你就放心好了。” 我才知道原来小萱是王师傅的女儿,先前只听他说有个女儿在医院工作,没想到就是小萱。我连忙说:“你真的养了个好姑娘,她平常工作可认真了,细心负责,谢谢你们父女俩,等我出院之后,一定请你们来我家做客。”   小萱护士长相青春靓丽,漂亮单纯。我儿子建刚很孝顺,天天来医院看望我,他有职大学历,在厂里是个生产骨干,从小模样就长得干净秀气,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帅哥,他们两人一见钟情,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两个年轻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相处久了就无话不谈,感情更加深切,小萱因为经常要在病房值班,总是忙得顾不上吃饭,建刚就时不时从家里给她带饭过去。 因为我们家离医院不远,走路也就10分钟的路程。她上中班的时候,建刚就从家里带两份中饭来医院,一份喂给我吃,一份带给小萱。她值晚班的时候,就会在早上下班后来我家吃个早饭,休息一下。 住在我们小区的大多都是厂里的工友同事,他们俩这一来二去的,谈恋爱的事情就传到了王师傅的耳朵里,结果问题就来了……   我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小萱和建刚把我照顾的很好,日常用手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很就出院回家了。我心里总惦记着泡杯珍藏好久的茶,做顿好饭好菜,请王师傅他们一家来作客,但出院之后正好碰上厂里上级要求工作考核,我一时忙得脱不了身。 有天我正在车间里忙,王师傅急匆匆跑过来叫我出去,我说我做完手上的事就去找他,让他在外面等我一下,但他还是拽着我往外走。 图源:unsplash 车间里很吵,正常说话都听不见声音,所以他大声地跟我说:“我有大事,有急事,你现在就跟我出来一下!” 走到外面之后,安静了许多,王师傅很严肃的看着我,压低声音说:“你知不知道建刚和小萱在谈朋友!”“我知道,才不到1个月呢。”“1个月?几天也不行!你好好管住你儿子,不许和我女儿谈朋友!” 我说:“我回去问问他俩处的怎么样了,但两个孩子都大了,工作生活和感情都是自己做主了,他们的选择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啊,你说是吧?” 王师傅听到我说这些更生气了:“我不听你说那些大道理,你不管是吧,我来管,我女儿就是一碗水泼出去,也不会让他和你儿子谈朋友!”说完就气冲冲的走了。 我也很无奈,但我怕这事如果当面跟建刚和小萱说了,小萱会跑回去和家里人吵架,我就私下和建刚讲了些大概,让他先和小萱两个人好好商量一下,别伤了感情。   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左右,他着急地跑来找我,上气不接下气:“医院其他护士说小萱有3天都没去上班,好像是被她父母锁在屋子里了!我怎么也联系不上,怎么办?她父母在家里我也不能去救她呀!” 我一下子也慌了,没想到事情变得这么严重,冷静下来仔细考虑了之后说: “我晚上带你去王师傅家里,跟他们道歉说我已经不让你和小萱交往了,让他们别再关着她了,好好劝一劝。现在救小萱出来是最要紧的事!”建刚难过得很,但他还是答应了。   晚上,王师傅和他爱人听我说完后气消了不少,看着建刚很着急小萱的情况,就让我一起跟着王师傅去小萱房间安慰安慰她。 但门锁打开后,房里没有人,房间对面是楼道的一个狭窄的走道。我走到小萱房间的后窗户看,窗户和那个走道之间有1米多一点的空隙,凭感觉,一个大男人是能够抓住窗旁的扶手趴过去的,但不知道小萱能不能。 我趴在窗户上外下看,发现小萱倒在了楼下的血泊里,我吓傻了,她父母哭疯了,建刚魂都没了,救护车的鸣笛声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哭吼。 图源:unsplash   ...... 听到这里,奶奶他们和墙角偷听的我都沉默了。 后来,警察和医生都赶到了现场,调查显示确实是摔落致死的,救护车送去医院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 但直到今天,他们都不知道小萱是想要逃出去结果没抓住摔下去的,还是感到绝望自己跳楼的。叔公也没说,王师傅为什么拼了命似的硬要拆散他们,我们也不愿再多问了。   奶奶后来问叔公,“建刚在墓前跟小萱说了什么?”, “他说,宁愿当时永不相见,也希望你能岁岁平安。” 表叔如今已经结婚十几年了,他和表嫂是相亲认识的,叔公说他们两个都是格外重感情的人。 表嫂隐约知道些小萱阿姨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多问,还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提前买好鲜花让表叔带去;表叔向来是个闷葫芦,但前些年回老家的时候,得知家里要重修家谱,特地找来了修谱师傅,说服家里人让他把表嫂的名字加上去。 他们都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的家,不敢让它散了。 图源:unsplash
  • 0
  • 225
  • 0
  • 0
超级版“六边形战士”谷爱凌:家族传承给我的精神,远比财富更重要
今年2月8日,是谷爱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摘得自己首枚冬奥金牌一周年的日子。她发文回忆:“一年前的今天,我打破了自己的界限,成为了奥运会大跳台历史上第一个金牌获得者。感恩滑雪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更让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去追求热爱,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谷爱凌凭借出类拔萃的高分获得金牌,她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人们在惊叹于她高超的滑雪技术之时,也被她优异的学业成绩、接受采访时高情商的回复深深感染,人们不禁开始好奇,这个年仅18岁的小姑娘背后有着一个怎样的家族?她为何可以活成人人羡慕的超级版“六边形战士”,在人生的多个领域都做到出类拔萃,近乎完美? 图:谷爱凌    图源:全历史   家族传承给了我拼搏奋进的精神 其实谷爱凌的祖父辈就已是精英,她的外公谷振光是中国住建部最受赞誉的首席电气工程师,且运动基因发达,年轻的时候是运动员,一直到晚年还保持着运动的习惯。75岁高龄时,还参加了大学足球队,学习滑雪、打高尔夫。谷爱凌的“奶奶”冯国珍(单亲家庭的原因,谷爱凌总是称呼外婆冯国珍为奶奶),毕业于上海交大,是交通运输部的退休干部,原交通部体改司高级工程师,年轻时是上海交大的女篮名将,身体素质一流,80多岁还能坚持跑步。 谷爱凌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离婚了,她的父亲是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母亲谷燕也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学霸:毕业于我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22岁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学习金融,并留在华尔街投行工作。接着她自己创办了一家风投公司,是妥妥的女强人。当然,除了事业非常出色,她也遗传了祖辈的运动基因:因为热爱滑雪,她甚至直接把自己练成了滑雪教练。 谷爱凌7岁时,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很多女性会选择的竞速,另一个则是基本上被男性占领的领域——滑雪。有统计表明,滑雪在造成膝盖韧带损伤的三大高风险运动中排名第一。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膝关节损伤、扭伤、摔伤、关节韧带拉伤、挫裂伤等。出于安全性考虑,母亲和奶奶也曾劝阻过谷爱凌,但她还是毅然选择了滑雪这项高危运动,因为她早已立志,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性也可以在男性“统治”的领域拥有出色的表现。 于是,在其他孩子正在温室里玩耍时,8岁的她就毅然进入滑雪队,开始日复一日地在冰天雪地里接受各种艰苦卓绝的训练。从10岁起,她就拿遍了全美13岁以下年龄组的各项滑雪赛事的冠军。为了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她需要接受之后长达20个月的滑雪训练,所以不得不加速学业,成为她所在高中历史上首位提前一年毕业的学生。由于当时疫情严重,大学入学考试在美国多次取消,她只能辗转去日内瓦参加考试。考试当天下雨打不到车,为了抵达考场,她在雨中奔跑了一公里。尽管如此,她的发挥依然出色,获得了1580分(满分1600)的优异成绩,高于世界上99.8%的考生。 图:滑雪中的女性    图源:unsplash 她也曾表示:“我一点也不轻松,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直在训练,期间只能睡10分钟。3个小时的训练量,我最多要滑50趟,非常非常累。但我不想强调这些,因为我是运动员,成绩不好就要努力,艰苦是应该的。” “至于天赋,或许只是1%。但我想让所有人知道的是,我不是只靠天赋,否则就太不公平了,因为我非常非常努力。” 和很多家庭富足的孩子不一样的是,她从未仗着自己的良好家世而觉得自己理应拥有特权或是高人一等,对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名用实力说话的运动员。在纪录片《谷爱凌,我,18》中,刚刚13岁的她在参加完前一场比赛后大病一场,身体极其难受,持续发烧并且嗓子疼到大哭,吃药后也不见好转。然而,昏睡一整晚、身体稍微恢复一点之后,她便马上坐在电脑前认真研究起下一场比赛的赛前资料。当谷妈妈心疼地安慰道:“你还生病着,再说咱们之前没跳过这种跳台,所以先适应就行”,谷爱凌却不假思索地回复:“比赛的时候人家不管谁跳过没跳过”。 这就是谷爱凌,永远全力以赴,从不为自己寻求不努力的借口或托词。尽管曾三次摔成脑震荡,数次骨折,甚至摔断过锁骨和手臂,她依然热爱着自己的这份事业,从不被骇人的伤痛、残酷的竞技击垮。 试问,大部分抱怨“她一出生就在罗马”的人,真的能做到拥有她的家境时,还能像她这样全力拼搏,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砺吗?大部分人其实都做不到。是的,她一出生便拥有优渥的生活条件,她完全有资本“躺平”,依托家族背景做一个岁月静好的“小公主”,但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坚毅与拼搏奋进的精神,令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比而言最艰难的那一条路,并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个人价值。   “祖母给了我追求胜利的动力和渴望,而妈妈给了我去实现的工具。” 谷爱凌曾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妈妈和奶奶是她迄今为止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她们就是‘充满能量的女性’定义本身,极致典范。” 当谷爱凌钢琴刚刚考到三级,奶奶便夸她“弹得跟十级一样好”;当谷爱凌参加跑步比赛暂列第二名时,奶奶便带着一群人在旁边大喊“Eileen NO.1,Eileen NO.1!”。在谷爱凌跨越人生中的一道道障碍时,谷奶奶一直都在她身后,信心满满地鼓励着她力争上游。 做什么事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奶奶对谷爱凌长久以来的教育理念。因此,谷爱凌明白了,只要决心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追求卓越,而奶奶对她热情洋溢的加油打气,是她自信心的来源和奋斗下去的不竭动力。 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学历世家,谷爱凌从小就有着无形的压力。因为爷爷和妈妈都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好强的她在6岁时,便立志要考上斯坦福大学。 图:斯坦福大学外景    图源:全历史 谷妈妈听到这话却并没有喜出望外,而是淡淡回道,没必要非要上斯坦福,无论上什么学校,只要你自己喜欢就行。但是有一点,就是一辈子不要放弃学习。豁达开明的谷妈妈让谷爱凌在幼年就明白了:读书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为了学校的名头而读,也一定不要被家人之前的履历所束缚。每个人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而你喜欢什么,能不能为之持续不断地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带给她的这一理念也贯穿了谷爱凌之后的人生旅程,并升华成为了她信奉的人生信条之一。她曾说过“我不是为了比奥运会而滑雪,我最初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喜欢,然后顺便开始比赛,顺便开始赢,这让我更喜欢它,再接着去做。”“同样,我也不是为了考斯坦福而学习。” 热爱冰雪运动的谷妈妈,即使只是孩子的陪练,也并未对自己放宽要求。谷爱凌也曾表示,她的妈妈是唯一能在陪练中跟上运动员速度的家长。每个周末,谷妈妈都会开车八个小时,带谷爱凌去训练场滑雪,这种强大的毅力和决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而每当谷爱凌选择一件事,谷妈妈都会教她将这件事一步一步分解,如何利用科学的步骤达成目标,并沉浸其中地去完成它。 谷妈妈教会了谷爱凌,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先是热爱,其次是科学分解,最后是专注。 在女性体育ESPNW峰会接受采访时,记者提到她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的选择引起了广泛争议,问到她对此的感受,她从容不迫地答道: “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世上没有对和错,只有你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标就是以我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好,如果有人不认同,没关系,那我鼓励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让世界更好。” 无论在什么场合,她总能凭借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地、滴水不漏的措辞机智地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窥一隅而见全貌,只言片语的背后,展露了她作为一名高知女性接受过的良好家庭教育和由此得来的开阔眼界、闪光的人格魅力。   见贤思齐,传承宝贵的家族资源 袁采《世范》中曾有一句话,可与君共勉: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 很多人往往很乐意将他人的成功归结于阶级、家境、财富等外在条件,以此来侧面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开脱,这是一种很省事而又不易被反驳的理由。然而,这世上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却依然失败的人,或是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而依然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却选择充耳不闻或选择性失忆。为什么要立榜样?为什么要自我反省?为什么要学习成功人士身上的闪光点?因为他们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从榜样身上学到一点点长处来不断完善自身,比昨天的自己更进一步,就已经是一大幸事了。 谷爱凌的家族传承的不仅是物资财富,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学习、运动基因,上一代人的学识眼界、经验资源等,而谷爱凌的专注、自律、坚毅、韧性与这些传承息息相关。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不需要一分钱,却是可以伴随一个人终生的无价之宝。我们可能在物质上无法与谷爱凌匹敌,但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拿来好好揣摩借鉴,并积极吸纳其中的精神养分,让自己这株“禾苗”生长得越来越旺盛,也让我们的后代能传承这些优良的资源,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冯冀. 《谷爱凌:我,18 (2022)》. [Z/OL]. 腾讯视频. 引用于2023年2月5日: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t8durr8/f0042ubg7vo.html [2]思源谈生活.《谷爱凌晒出“全家福”,祖孙三代都是精英美女,妈妈谷燕也很优秀》.网易.引用于2023年2月7日:https://m.163.com/dy/article/H7MK18DD0552ZD78.html
  • 0
  • 250
  • 0
  • 0
新民学会(四):萧三,革命一生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有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曾与毛泽东同窗;和陈乔年共译《国际歌》;同邓小平创办报刊…… 他青年时加入新民学会,由此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迈出了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第一步。 他的一生是为革命奋斗的一生,更是与文字勾连的一生。他播下文化的种子,使其绽放革命之花。 他是为毛泽东写传的第一人,其所撰写的《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流传日、德、英、印地、捷克等国,首次让毛泽东思想在异国散发光芒。 这个人就是萧三。 图:萧三  图源:全历史   一、革命一生的文化战士 萧三,原名萧子暲,幼时好学,十分喜爱古书,善于吟诗作对。 他在少年时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也是在这里结识了伟大领袖毛泽东。 图:毛泽东 图源:全历史 两人的相识起源于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如二者的革命人生般富有传奇色彩。 当时的毛泽东满怀着一腔热血走出乡村、来此求学,目光中带着对于英雄的向往。因此,当他得知萧三手中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时,便迫不及待地向萧三借阅。 彼时的萧三是家中殷实的富贵子弟,面对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心里面有点瞧不起他。于是,萧三对毛泽东说,“我的书有三种人不能借,一是无真才实学者,二是庸庸小人者,三是自己出联而不解答者。” 毛泽东并没有因为萧三的有意为难而退却,反而是主动提出要对对子。 萧三出口上联,“目旁是贵, 瞆眼不会识贵人。” 毛泽东随即咏出下联,“门内有才, 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罢,瞬间红了脸,低头向毛泽东道歉,表明自己因为出身看低人才的歉意,并马上把这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借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接连道谢,两个人相视一眼,随即握手大笑。 萧三知过必改的爽快和毛泽东不计前嫌的慷慨共同铸就了这一段珍贵的友谊。在此之后,两人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几年后,两人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相遇,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此时,萧三常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相约听思想进步的教育家徐特立的讲座,其心中的爱国思想逐渐强烈,革命信念愈发坚定。 在毕业后,萧三经由同学介绍,来到黄氏族学任教。他并没有因为毕业而与毛泽东等人失去联系,反而关系越发要好。 1918年4月14日,萧三来到蔡和森在岳麓山下租住的“为痴寄庐”,和毛泽东、蔡和森、邹鼎丞等人相约建立“新民学会”,开启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萧三对新民学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参加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帮助湖南人民寻找清明政治;他为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撰稿, 发表许多小品文、散文和白话诗, 如《节孝坊》、《你也作贫农得了》、《崇拜英雄的人》等,以深刻辛辣的文章痛斥了封建旧礼教,助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新民学会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他还推动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 在新民学会成立不久,萧三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就受“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提出要发展一批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之道。 1923年,萧三也亲自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 在法国读书期间,他和陈乔年共同翻译《国际歌》,把“国际工人阶级将是人类”的伟大理想传递到祖国;他和邓小平共同创办《少年》报刊,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激励中国青年运动。 此后的几年间,萧三常常在苏联和中国往返,学习苏联的先进思想,从事无产阶级文学活动,用笔墨宣传无产阶级文化,真正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图:苏联 图源:全历史 1949年,萧三更是撰写《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一书,成为撰写毛泽东传的第一人,使毛泽东的思想传遍世界各地。 此后,萧三也一直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续写自己革命与诗的一生。   二、优良家风永传承 萧三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斗士,这离不开其父亲的殷勤教导。 无产阶级文化斗士必然需要浓厚的文化底蕴。萧三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便以民歌为唱本,善于吟诗作对,为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积淀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他是这样写工人,“拿着锤子,钳子,斧头,刀,一面流汗,一面留神……我一锤锤碎了束缚我们的锁链,我一锹掀下了资本家那顶高礼帽。” 他是这样写农民,“一点点一滴滴的血汗,一朵朵一堆堆的棉花,通通归大地主,资本家……” 他的文字沉稳有力量,只言片语便描写出工人阶级的勤劳与伟大。这铿锵有力的文字背后,是其父亲的殷殷教诲,是家族注重文化教育的家风结出的硕果。 萧三家族不仅有文化底蕴,更有红色革命家风。 他和他的哥哥萧子升共同投身革命,两人虽然政见不同、道路不同,但却共同为国为民不懈奋斗,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创造美好未来。这也为萧三家族增添许多革命之风。 萧三更是一生为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而奋斗,创造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诗人,更成了撰写毛泽东传的第一人。 这种注重文化教育和勇敢无畏家风也融于萧三子女的骨血之中。 在家庭的影响下,萧三的儿子萧立昂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底摄影师。他不惧大海深处的危险与黑暗,用摄影机记录下海底的美丽。 另一子萧维佳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却继承了父亲爱好文学的天赋,十分喜爱文学,还帮助父亲整理了回忆录,在吉林大学任俄文教授。 萧三曾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我们家下一代总算出了一个教员,还是一个搞文的,还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大学教授!” 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他的子女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在新时代创造出建设国家的新硕果。萧三家族注重文化教育的家风激励着后代砥砺前行,其传承的勇敢的革命精神更是坚定了后代奋斗初心。萧三家族注重教育、勇敢奋斗的家风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唐振南.“有其父必有其子”——记萧三的两个孩子萧立昂、萧维佳[J].湘潮,2002(02):58-61. [2]吴国奇.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J].新湘评论,2012(21):40-42. [3].诗人萧三的五次婚姻[J].共产党员,2008(22):21. [4]叶介甫.萧三: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人[J].党史纵览,2012(11):37-40. [5]朱权利.为毛泽东写传第一人[J].人才资源开发,2013(04):107-108. [6]萧维佳.萧三与《国际歌》[J].民主与科学,1999(02):35-38.
  • 0
  • 645
  • 0
  • 1
新民学会(三):何叔衡,从清末秀才到“新民”先锋
何叔衡是最年长的新民学会会员。 时年四十二岁的他身着一件长衫,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面上蓄着两撇胡子,看起来一副旧式“老学究”的模样,似乎与“新民”这两个字毫无关系。 图:何叔衡影视剧形象 图源:全历史 但这最年长的“何胡子”偏偏有着如青年般的朝气蓬勃和热血澎湃,不仅成为新民学会的骨干,还成为中共一大的代表,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那何叔衡又是如何燃起革新热血,如何与新民学会结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呢?   一、从清末秀才到“新民”先锋 何叔衡在加入新民学会时已是四十二岁,比起正处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他自然拥有着更多的故事。 何叔衡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家中排行老五,又是在1876年端午节出生。正所谓,“男子要午又得五,逢五就是福”,村里的父老乡亲都说他是一个有福之人,全家认为他将来必成就一番大事业,节衣缩食也要省钱供他读书。 或许真是如此,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他在12岁时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在26岁时考中清末的秀才。这么来看,何叔衡的确是有福之人,凭一己之力使农民家庭跃升到官宦人家。 然而,何叔衡不想要给自己“求福”,只想要给人民大众“求福”。 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绝上任主管钱财的官吏,反而回家种地,当上了收入微薄的乡间私塾先生。他也因此成为了乡亲眼中不识好歹的“穷秀才”。 在此期间,何叔衡与同为秀才的谢觉哉、姜梦周和王凌波三人成为了拜把子兄弟。就这样,这四位身着长袍马褂的清末秀才组成“宁乡四髯”,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寻求拯救中国的道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叔衡立即剪下头上的辫子,褪去身上的封建气息。他看到守旧妇女不愿意解开裹脚布,说道:“看来只动笔动嘴不行,还要动手动刀。”之后,他就亲手操刀将家中的裹脚布当众砍烂。 何叔衡虽然是从封建礼教走出的秀才,却有着封建秀才没有的革命精神。 他发觉自己应该走出宁乡县,去到更广阔的城市,接触新文化、新思潮,找到一个充满光明的前路。于是,在1913年,37岁的何叔衡来到湖南长沙求学,成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中年龄最大的学生。 在求学期间,何叔衡积极参与青年活动,做事谨慎却又不失热忱。他还结识了毛泽东,并与其成为了“忘年之交”。 何叔衡敬佩毛泽东的韬略,毛泽东亦欣赏何叔衡的能力,亲切地称他为“何胡子”。 两个人虽年龄相差甚多,但贵在理想相同。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何叔衡也在毛泽东的劝说和邀请下加入新民学会,成为学会中最年长的会员。 图: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图源:全历史 何叔衡为新民学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任新民学会执行委员长,因为人真诚、处事老练,被毛泽东称赞道:“叔翁做事可当大局,非学问之人,乃做事之人。” 在后续新民学会领导组织的“驱张运动”中,何叔衡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冲在游行示威的最前方,带领着学生高喊“张毒一日不出湘,学生一日不返校,教师一日不受聘”的口号;他亲自奔赴衡阳,动员并组织衡阳的各界人士进行示威游行活动,推动人民革命热情的高涨;他巧妙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驱逐腐败军阀张敬尧的一省之事扩大成为反抗北洋军阀腐朽统治的一国之事。 在全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驱张运动”取得胜利。 何叔衡在新民学会存续的期间真正成为了一名“新民”先锋,成为了一名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的革命者。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叔衡和毛泽东作为湖南省党组织的代表参加中共一大。 当时,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为28岁,时年45岁的何叔衡又成为了年纪最大的中共一大代表,真正踏上了解放中国的革命之路。   二、革命圣火,勤勉家风 何叔衡不仅是一个为国为民的革命斗士,更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好父亲。 近代中国“重男轻女”的旧恶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何叔衡家里接连诞生三个女儿,这可让其妻子袁少娥愁苦万分。 然而,何叔衡却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三个孩子。他根据三姐妹在何家家族同辈排行次序地谐音,为她们取名。 大女儿排行十一,何叔衡为其取名为“实懿”,寓意其“将来成为女中典范”。 二女儿排行十三,何叔衡为其取名为“实山”,寓意其“成为实实在在、顶天立地的人”。 三女儿排行十四,何叔衡为其取名为“实嗣”。 当时,何家人都以袁少娥接连三胎都是女婴一事来怂恿何叔衡纳妾。面对封建陋习,何叔衡宁死不从,并为三女儿起名为“实嗣”,无声地向所有人证明“有女就是有后,女儿也可以作为一家之继承者”。 何叔衡思想开明的教育之风不仅体现在给女儿们的起名上,更体现在对她们的培育上。 他是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者,对封建陋习更是深恶痛绝,这在其对女儿们的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的女儿不必遵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想,可以踏入学堂增长眼界。 他的女儿可以开心就大笑,有话就大声讲,把“笑莫漏齿,话莫声高”的封建礼训通通抛之脑后。 他的女儿不需要为“三寸金莲”的美感而裹脚缠足,身体康健才是真正的美。 何家三姐妹有这样思想开明的父亲,也逐渐成为了不让须眉的“女斗士”。 在校读书时,她们带头剪辫子,带领同学们一起与封建传统制度对抗,展现出其心底的革命风骨。 实山和实嗣两姐妹更是先后踏上了革命道路,用一生点燃着革命圣火。 何叔衡就是两姐妹在革命道路上的最好榜样。 1935年,红军长征后,中央派人互送何叔衡前往闽西,不料意外遭敌人围剿。 此时,何叔衡已年近六十,体力也不似少年时,他只能在战友的保护之下缓慢前进。 他深知自己的存在会拖慢整个队伍的速度,甚至会让战友们因此失去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以一人亡换众人生,毅然决绝地坠身悬崖,以生命践行着“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的革命初心。 与此同时,他的女儿正在狱中受尽酷刑,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盼君归。他们全然不知,自己心心念念的亲人已经为了信仰而奉献了生命。 有这样以身作则的父亲,实山和实嗣两姐妹又怎能敢于平凡。 在建国前,姐妹俩一直勤勤恳恳地负责敌后工作,也曾被敌人抓捕入狱,经历过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在被营救出来后,两人又义无反顾地投入敌后工作中,跟她们的父亲一样,为国为民不惜一切地努力奋斗着。 建国后,两姐妹在基层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践行着何叔衡家族的革命家风,发扬其骨血中的爱国精神。 图: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图源:全历史 何叔衡一生勤勉,犹如“老黄牛”一般,为革命奉献了一切。他的三个孩子虽是女儿身,却是巾帼不让须眉,为国为民劳碌奔波了一生。何叔衡爱国心无人不知,何叔衡家族的革命之风永世留存。   参考文献: [1]杜若原.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J].共产党员(河北),2021(Z1):73-74.DOI:10.14061/j.cnki.cn13-1033/d.2021.z1.007. [2]张晓飞.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J].党建,2021(06):69. [3].爱女如命何叔衡[J].初中生,2011(19):4-6. [4]余玮.何叔衡:行无愧党享威声[J].党史博采(上),2021(03):10-14. [5]赵赓.中共“一大”代表、革命长者何叔衡[J].文史春秋,2011(07):19-23. [6]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552
  • 1
  • 1
新民学会(二):青年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第一人
新民学会有两位主要发起人,一位是毛泽东,一位就是蔡和森。 这两人志趣相投,同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成为学友;相约建立新民学会,成为会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战友。 导师杨昌济曾称赞他们道:“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世人皆知,毛泽东终成为一代伟大领袖,带领人民解放全中国。那当时与其共担“救国二子”之名的蔡和森究竟又有怎样的风华? 图:蔡和森  图源:全历史   一、与友共约建新民,赴法留学发党声 任何优秀团体的建立,都离不开优秀的发起者。毛蔡两人的相聚可谓是创立新民学会的关键点。 1913年,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并结识了同级生毛泽东。由于两人都以“读书救国”为理想,他们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图:毛泽东 图源:全历史 两人的才华不仅得到了彼此的欣赏,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老师杨昌济赞二人为“救国二子”,同学们更是把两人奉为青年的表率。 随着《新青年》杂志的问世,这种“恰同学少年”的读书生活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蔡和森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逐渐萌生了建立青年团体的想法,力求聚集有志青年,共同为救国救民而奋斗。 这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随即开始筹建团体。 1918年4月14日,在众多有志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在蔡和森的家中召开,新民学会应运而生。 蔡和森既是新民学会的发起者,也是新民学会的命名者。据李维汉回忆,蔡和森最先提出新民学会之名。他取《礼记·大学》中“在明明德在新民”之意和梁启超推崇的“新民为当务之急”的思想为此团体命名。 在新民学会成立后,蔡和森又积极推动新民学会的发展。他先是和毛泽东一起创办《湘江评论》,后又积极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他只身来到北京,先后拜见杨昌济、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向其陈述湖南青年希望赴法勤工俭学的心愿,寻找解决经费、语言等问题的方法。 1919年底,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奋斗,蔡和森和许多湖南青年共同登上了赴法留学的轮船,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 在留法期间,蔡和森逐渐被马克思主义吸引,整日“猛看猛译”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著作,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图:马克思著作《资本论》  图源:全历史 1920 年 8 月,远在法国的蔡和森已经系统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并深刻指出,“中国要成立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由此,蔡和森也成为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 蔡和森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高举起了实践的大旗。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有理论就必须有行动”。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先后领导掀起了三次中国青年运动的浪潮。 为赢得留学生的生存权、求学权,让中国赴法学生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蔡和森组织并领导了“二·二八运动”,这也使得驻法公使陈箓被迫妥协,并向学生们借款维持学业;为反对北洋政府以国家主权为抵押,向法国借款并将其用于购买军火、扩大内战的行为,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人领导发起了“拒款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反抗里昂中法大学禁止勤工俭学的学生读书,却让国内官绅子弟进入学校学习的双面举措,蔡和森组织并发起了“占领里昂中法大学”运动,后被法国武装警察拘捕入狱。 而后,蔡和森等人因“无钱、无学、革命党”的罪名被遣送回国。至此,蔡和森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涯结束。 蔡和森在回国不久后便经陈独秀等人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所领导的新民学会逐渐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家庭”,他也一起踏上了救亡黑暗中国的荆棘之路。   二、一家三代同求学,蔡氏家风永犹存 蔡和森在少年时立志读书报国,这与他的家族,尤其与她的母亲息息相关。 蔡母名为葛健豪,是一个拥有进步思想的女性。她深深仰慕女革命家秋瑾,欣赏其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有这样的母亲以身作则,其子女又怎能甘于平凡,无视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 在母亲的影响下,蔡和森年少就树立报国之志。但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上学,来到辣酱作坊当学徒。可他并没有放弃读书救国的志向,即使是在作坊里没日没夜的赶工,也抓住一丝一毫的空闲时间来读书。 当时,辣酱店老板是蔡和森的亲大伯蔡广祥,他是个典型的生意人,对待蔡和森并没有几分慈爱。 蔡广祥一看到他晚上点油灯看书就立马吹灭油灯,而后对着他破口大骂,认为蔡和森浪费灯油钱,还耽误白天做工。 等三年学徒期满,蔡和森就立刻离开了这个压迫工人的辣酱作坊,毅然决然地选择读书救国。 然而,蔡和森三年学徒的工钱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寒,也没有攒下读书的经费。但是蔡母葛健豪十分支持蔡和森,便决定变卖家产,送蔡和森到初等小学读书。 如果说,蔡和森在母亲的帮助之下一步一步走上了救国之路;那么,其母亲和姐妹也在蔡和森的引领下走向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蔡和森在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后就萌生了改变母亲和姐妹们悲苦命运的想法。 他给母亲发电报,希望母亲和姐妹们能够来到省城一起求学。接到消息的蔡母葛健豪十分欣喜,不顾蔡父的反对,毅然带着女儿庆熙、咸熙和外孙女千昂来到了省城求学。一时间,湖南省城流传着蔡氏“一家三代同求学”的佳话。 后来在蔡和森赴法留学时,他也带着母亲和妹妹远渡重洋,奔赴异国他乡接触新文化、新思潮。 图:蔡和森的妹妹蔡畅  图源:全历史 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蔡母选择赴法留学成为一时美谈,所知者都觉得这位“小脚老太”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举动了不得。 此外,蔡和森家族不仅有浓厚的求学进步之家风,还有不畏牺牲的革命家风。 蔡和森是一位心怀家国大义,不畏敌人压迫,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 1931年,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的蔡和森不幸被捕。国民党特务为得到其他中共党员的情报,对蔡和森进行了两个多月的严刑拷打。他们将蔡和森的“双眼戳瞎、双耳割去,并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妄想以此让蔡和森屈服投降。可蔡和森又怎会背叛组织、背叛信仰,敌人的刀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丝毫撼动不了他的坚强意志。在受尽折磨之下,蔡和森英勇就义。 这位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三十六岁,这位与毛泽东共为“救国二子”的伟人,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再也没有机会看看新中国的这一片盛世。 毛泽东曾回忆蔡和森道,“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先生未见盛世,这盛世却如您所愿。蔡和森的儿女就是在这盛世下安度晚年,他们坚定革命家风,一生继承父亲意志,为国为民不断奋斗。 如今,世人回望中国近代革命史,依旧能忆起蔡和森青年时建立新民学会的风华,铭记蔡和森于国于民的极大贡献,传承蔡和森家族追求进步和革命的优良家风。   参考文献: [1]朱明辉.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第一人[J].北京档案,2021(12):52-54. [2]徐鲁.蔡和森:心向光明 母子同行[J].奇妙博物馆,2021(Z2):26-29. [3]刘占龙.蔡和森立志求学报国[J].少年月刊,2022(22):4-5. [4]史克己.蔡和森: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急先锋[J].传记文学,2019(05):32-40. [5]郝鑫.蔡和森与新民学会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5):38-39.
  • 0
  • 550
  • 1
  • 1
新民学会(一):青年毛泽东,探索救国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被知识分子唤醒的中国,他们誓死拥护德赛两位先生,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也是被青年托举起来的中国,他们不惧强权、不畏生死,以青春之热血创建青春之民族。 先进知识和青年热血的碰撞推动了一批“新青年”的崛起。他们虽身在湖南长沙,但却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开的新文化运动同频共振,共同寻找着拯救中国的药方。 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群意气风发的湖南青年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相聚成立新民学会,共同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之中,力求唤醒中国人民的救国之心。 图: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图源:全历史 然而,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这一进步团体也逐渐认识到凭借“唤醒民众觉悟、革新学会风气”远不能够驱散中国社会的黑暗,只有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才能迎来拯救中国的光明。 因此,在1921年1月,新民学会将宗旨更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会内成员为此目标奔走一生,用生命发出振聋发聩的“建党先声”。 新民学会虽仅存续了三年多,但却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生,后又如涓涓细流般汇入“中国共产党”这片汪洋大海,真正地救人民于水火,创中国之兴旺。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新民学会便培育了41位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这里还先后走出了10位中共中央委员,7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个进步团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成员们的辛勤付出。其中,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新民学会中的发起者,对新民学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涌现了许多进步社团,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高潮。 这阵新文化运动的东风也为身在湖南长沙的毛泽东提供了前行的方向,他与蔡和森等共聚于长沙岳麓湘江西岸,相约成立新民学会。 这个学会的成立并非热血青年们的临时起意,而是许多青年思虑奋斗多年的结果。毛泽东就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青年毛泽东 图源:全历史 时年22岁的毛泽东,用一份《征友启事》开启了聚集湖南长沙的热血青年的道路,也拉开了建立新民学会的序幕。 1915年夏,这份以二十八画生为署名的《征友启事》映入长沙各校学生的眼帘。上面写道,“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希望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有志青年。 然而,这次征友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被某女校校长误认为“借此到学校谈恋爱”。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总有着不可言说的缘分,毛泽东还是通过这次征友交了“三个半人”。其中的“半人”是李立三,因为当时的李立三并没有明确表态,毛泽东把他暂时视为自己的半个朋友。 但这并没有使毛泽东气馁,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经常与同学和朋友谈论时政,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的观点看法。 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也不断展现。他目光长远,观点深刻,其所撰写的文章更是颇受同辈称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毛泽东在24岁时所写的一段文字,短短几句写出奋斗之乐,尽显青年意气。 许多青年都被毛泽东其人吸引,常常主动和他读文章、谈观点。时间一长,毛泽东身边的朋友也就渐渐多了起来。 此时的毛泽东,身边既有初到湖南第一师范时结交的旧友,如蔡和森、何叔衡等,又有后续不断结交的新朋友,如罗章龙、邹鼎丞等。他们同以匡时济世为志向,从不谈论儿女情长和身边琐事,只谈论国家大事,探讨拯救中国人民的良方。 随着新文化运动不断深入,毛泽东意识到青年们不能只局限于讨论国家大事,更要行动起来组成一个有体系,有组织的团体,进而召集更多的热血青年,不断壮大救国救民的力量。 这个想法一出便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响应。于是,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开始组织和筹办建立学会。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与邹鼎丞共同制定学会会章。 1918年4月,新民学会应运而生。 图:新民学会旧址 图源:全历史 毛泽东不仅在新民学会初创之时做出巨大贡献,还在新民学会的后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重大作用之一就是组织和推动新民学会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新民学会也紧跟时代潮流,商讨决定“会友向外发展”,组织会内青年赴法学习知识,寻找救国之路。 此时的毛泽东虽没有赴法留学的打算,但为帮助会内成员顺利赴法学习,他也参与到筹集资金,争取更多赴法勤工俭学名额的行动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侨工局将湘省贷款留学名额增至70余人,并专门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湖南留法预备班。这一举措不仅惠及了新民学会会员,更使许多湖南长沙的学生拥有了宝贵的留法机会。 毛泽东对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付出令众多成员感动。其中,会员罗学瓒在家书中评价毛泽东道:“此次在长沙招致同学来此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 才智、学业均同学所佩服。” 然而,当新民学会的成员踏上赴法的邮轮时,毛泽东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在祖国的这片沃土上寻找拯救中国的火种。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为新民学会做出了另一重大贡献——创办《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是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联合会共同创办的报刊,毛泽东任此刊物的编辑和主笔。 他为《湘江评论》撰写创刊号,言辞恳切精炼,内容直指人心,上面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此创刊号发售即空,还获得了北京《晨报》的较高评价,《晨报》称其“内容完备”“魄力十分充足。” 此外,毛泽东不仅自己写文章,还自己排版、印刷报刊,有时甚至自己上街卖报。 不难看出,《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倾尽全力之杰作,更是他为新民学会做出的重要贡献。《湘江评论》虽只存续了一个多月,却极大影响了湖南的热血青年,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湖南的革命运动之中。 当时,在军阀张敬尧的黑暗统治下,湖南地区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因此,毛泽东带领新民学会,发动湖南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在实践上践行新民学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学会随之停止活动。毛泽东也乘“新民学会”之船行至“中国共产党”的汪洋,踏上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救亡黑暗中国的荆棘之路。   二、为民救国心,启于父母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农民家庭,从小在乡村传统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 这是其父毛顺生的决定,目的是让毛泽东学会读书识字,帮助他管理农田、记账和撰写地契等。 可毛顺生没想到的是,南岸私塾不仅教会了毛泽东读书识字,还推动了毛泽东正义感和反叛精神的形成。 在南岸私塾学习期间,毛泽东格外喜欢被老师封为禁书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他十分崇拜这些打破制度禁锢的水浒英雄们,这也促使他产生了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和扶危济困的正义感。 图:《水浒传》 图源:全历史 毛泽东虽然不喜繁文缛节,但在这段学习时间里也加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这在其荡气回肠的诗句中便显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其父毛顺生阴差阳错地推动了毛泽东正义感和反叛精神的形成,对他的个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青年毛泽东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文七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怀菩萨心肠,待人十分耐心宽容。 毛泽东晚年回忆她道,“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 为人慷慨厚道, 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 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 常常送米给他们。” 毛泽东也深受母亲影响,对人总怀宽容之心。他面对穷得吃不起饭的同学,慷慨地将自己的午饭分给对方一半。文七妹在得知事情原委后,特地为他准备两份餐食,以此来支持毛泽东帮助同学。 这种仁慈之心也促使毛泽东拥有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推动他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众,踏上为人民谋幸福的救国之路。 毛泽东在吊唁双亲时道,“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不信什么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 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 我下次再回来, 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不难看出,毛泽东的父母亲对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培养了他坚强刚毅、不畏强权,随时愿为国捐躯的英雄人格,促使他走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之路。 毛泽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更没有辜负新民学会的期待。在新民学会存续期间,毛泽东逐渐将年少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相融合,对其以后的革命征程具有基础性作用。如今,新民学会旧址犹存,吾辈未忘青年之责,定将续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家康.毛泽东的青少年记忆[J].红岩春秋,2016(06):28-33.DOI:10.16684/j.cnki.hycq.2016.06.014. [2]胡湘荪. 毛泽东与新民学会[C]//.红色记忆-雨花党史丛书第一辑.[出版者不详],2015:68-80. [3]文茂琼.机遇和平台——新民学会与毛泽东[J].船山学刊,2014(02):117-123. [4]刘思驿.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J].湘潮,2022(07):61-62. [5]高菊村,胡蓉.青年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28(06):63-66.
  • 0
  • 709
  • 1
  • 1
春节过后,家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随着温度的升高,能感觉到春天已在慢慢到来,回家过年才只是不到1个月前的事儿,就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一场花了365天才能入睡的梦,我们却久久不愿醒来。 一位外婆在孙女离别后说的话让人瞬间破防,“娃儿,你一直朝前走,家婆在后面看了你好久,你都没回头看一眼哦。”忙碌之余,请回头看一眼家人吧,再回头忆一份团圆,这也正是家族记录所存在的意义。 春节期间,家族事记在公众号上发起了话题征集活动 #一张照片证明你回家了,我们荣幸地收到了500余个真实的照片和故事,在此精选整合成文章,与大家共享精彩。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照片进入梦境,重拾家乡的团圆,感受每一份感动。 图:您可扫码关注家族事记公众号   一、童年的荡秋千,随记忆一直晃到现在   01  @养一只小月亮 | 山西 弟弟们一起给妹妹看初中题,几个人一起讨论也讨论不出来,现在的数学题真的很难。 02  @ pp. | 江西 这是家旁边的一个小菜园,时间是今天下午4:00左右。 小的时候,经常和家人在里面烤红薯种菜,跟父母在这片小菜园里度过了一整个童年。   03  @一飘 | 江苏 我老家的山和这个很像,我常在山上玩,不愿回家,妈妈说我是山的孩子,以后就去山里上班吧! 04  @夕拾 | 黑龙江 大寒节气的前夜,家里又下了雪,不知道这是今年冬天的第几场雪了。除夕早上是回到家的第一个清晨,马路上的环卫工人还在辛苦地劳动着。 我路过熟悉的公园,在路边看到了一个铲雪车,发动着的机车,吐着白色的雾气,在冷但无风的环境中,俨然像一个蒸汽机车,这是在东北最北的黑龙江的一个小镇的冬季特色。   05  @钟凌 | 福建 我家旁边的小树林,小时候经常在这边玩,夕阳的天空特别美。 我曾经不止一次,下午到这里玩耍,然后观看这美丽的夕阳,直到被父母叫回家吃饭。   06  @Sikc | 河南 过年回老家了,昨天跟我朋友一块聚一聚,还都是些高中同学,现在大学了,好久没见了,叙一叙高中情。   07  @Sunburst | 广东 老家的山,小时候总爱到这里爬山,因为这里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可是现在长大了,当时陪我们爬山的人还是他们吗?   二、春节习俗大不同,你知道几个?   08  @Q | 山东 腊月2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蒸包子,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蒸馒头包子一起过大年。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鼠年顺利,一切平平安安,兔年行大运。   09  @省郑 | 山东 拍摄于2023年1月21日下午,我们张氏家族集体上坟,这个也许就是每年才有的一次家族聚集,难得!   10  @a孙悟空 | 山东 2023年1月20日,徐庄镇赶集,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人山人海,一望无际,挺壮观的!   11  @阿坤 | 江苏 过年给我爷我奶烧纸。我们弟兄俩一个上班一个上大学,平时没时间回来陪陪我爷我奶说话。   12  @常温可乐 | 江西 大年初一,一起去拜祠堂。这个祠堂已经有百年历史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13  @麻瓜 | 湖南 农历一月一日早上7点半,早起吃团圆饭,这是我们湖南的习俗,一家和和气气,开开心心的!   14  @抚里德里克 | 广东 我和叔叔凑在一起写对联。我们觉得每年老是买对联没意思,不如自己写一副,这样子才有贴对联的意义。   15   @离笙 | 广西 拍摄于1月20日晚上,我们家乡过年有包粽子祭祖的习俗。每逢准备过年,妈妈都会包,今年我终于学会包了!   三、说好不哭的,我还是哭了   16 @阿漂 | 浙江 没有回得去家,公司加班,晚上下班起夜雾了,空荡荡大马路就只有我一个人,顿时就觉得落寞了,想家啊,想家!   17 @也许的也许 | 广西 小时候要帮忙做饭烧水,用柴草烧火,结果弄到烧了厨房。现在回家,父母都不在了。   18  @威荔 | 福建 初一在家里,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过年的氛围,回不到孩童时的快乐了   19 @迈扣耳·焦蛋 | 广西 有很多年都没有回过家了,思乡的情绪这一刻达到了顶峰,不过很无奈。   20  @阿白 | 福建 拍摄的时间是2022年的暑假,地点是老家的小公园。 这次春节没回家,因为22年的暑假回过家了,这张照片就是带小孩去公园玩时的场景。因为工作原因,这次春节需要值班,只能通过这样照片来想想家里的孩子了。   四、停下脚步吧,好好享受生活   21 @烟花三月 | 河北 临近过年,自己制作了一个灯笼。虽然没有卖的好看,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样很好! 22 @ haiyu | 江西 带着儿女在城市广场玩了一圈。儿子说这是第一次,有爸爸带着去玩。感觉有点心酸啊,光顾着挣钱,没有好好的陪着你。   23 @阿宇 | 山西 每年回家都需要扫家里的院子,每年只有过年时候才会让院子一尘不染,今年,直接把我的裤子烧了个洞。 24  @VOZ | 福建 今年的春节比前几年都更加热闹,家里的鞭炮很大(看看和一个拳头的对比),哈哈,从12点打到1点。 25 @Z | 四川 我们刚回老家没多久,家里几年来第一次下雪,在楼下堆的雪人,带上侄儿和儿子一起拍照。   26 @信尔 | 广东 我家在搞一个除夕联欢晚会,大家好开心!   27 @ nini | 广西 大年初五,和小孩出去摘草莓。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和小孩团聚,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家,只想让小孩开开心心,看着孩子笑一切都值得。   28 @冰 | 河北 回家了,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我弟弟给我拍的,很有新年的味道哦!预祝所有人新年快乐!   五、新年逢喜事,快来吸欧气!   29 @云哭了会下雨 | 河北 大年三十,在老家。出去溜达突然看到房子上面有两只喜鹊,感觉特别好,但是我拍摄能力不行。 30 @长虹 | 广东 拍摄于前天(除夕当日),地点在家附近。每当看到这熟悉的天空还有双彩虹,我的心情都会好起来,这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觉得很有意义   31 @ヤ℡笨娃娃〃| 山西 小家伙会骑车了,开心地玩,开心地笑,真的很幸福,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32 @翻跟斗的胡图图 | 山东 早上作为伴郎去参加婚礼,很开心很高兴,虽然起的很早,但是感觉很有意义。   六、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   33 @吴金洋 | 辽宁 年夜饭,烟花起,敬此年,贺新岁:一贺父母安康,二贺兄妹吉祥,三贺爱人幸福,四贺儿女成才,五贺亲朋如意,六贺自我甜美! 祝愿爱我的人我爱的人新的一年所得皆所愿,所行皆无憾![玫瑰][玫瑰]   34 @山橘月 | 江西 记忆中的过年是忙碌的厨房,长大后依然是,最大的烟火就是厨房的忙碌,越来越爱了!   35 @LV | 山西 拍摄于2023年腊月三十的除夕夜,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在爷爷奶奶家!! 我们总是怀念小时候,可曾想小时候总想长大,那时候可真傻呀。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并没有集齐,因为两位姐姐已经出嫁啦。但是我们都有分享各自的“年”,拍摄各自的“家”。 你要问我家是什么?家就是一顿能够全家人一起吃的饭;家就是一声“爸妈我回来啦”的呐喊;家就是饭后一起唠的家常。 其实不一定要过年,在平时的日子里我们的嘘寒问暖,互相关心都是在证明我们这个家的存在。总之我能在我们这个家里,就是拿任何都换不来的幸福!!   36 @南风 | 内蒙古 大年三十中午,家中老人在医院住院,简单吃了一些饭,然后就去陪床了,有老人在就是过年。   37  @ Sherry | 山东 妈妈为了除夕的年夜饭忙活了一整天,我一直问自己有什么能帮忙的,好心疼妈妈,也很感谢妈妈!长大了之后才发现,每年的春节似乎是所有妈妈的“劳动节”。妈妈们,您们辛苦啦!   38  @清梦往矣 | 河南 家乡的窝子面,特别好吃,回到老家总要吃上一口才觉得有意义,非常的怀念   七、回到最初的起点,重启再出发   39  @黎明 | 湖南 在火车站拍的,准备坐上回家团圆的火车。 以前就是坐着火车从家里出去的,现在一样坐火车回去。   40  @My-Yh | 河南 时间是腊月二十二下午,在高速站口拍的。因为一直在外工作,所以只有年底才能回家,这个高速站口出去就是自己的家   41  @Uddi | 湖北 刚刚回家的路上拍摄的,曾经到处是山路的家乡也逐渐有了新建的道路,望着越来越好的家乡,心情也越来越好   42  @樱花草 | 河南 家乡的拦水坝,家乡这些年的河流治理了,以前污染严重都是臭水沟,现在开始发展旅游了。   43  @ CC大厉害 | 湖北 大年三十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放起了久违的炮竹和烟花。真的很有年味,一家人在外面放自己家的烟花,又看别人家的烟花,特别开心。 对着美丽的烟花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鞭炮声驱逐一年的邪祟,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健康。疫情之后,我们更加渴望健康平安的日子,也更加珍惜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愿我们新年胜旧年,将来赢过往。 春日已到来,请带着家的力量,奔向下一个团圆。 真心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参与,「记录家族故事,就在家族事记。」
  • 0
  • 435
  • 0
  • 10
刘慈欣:“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今年可谓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影视元年”,电影《流浪地球2》的上映斩获春节档票房排行榜第一,电视剧《三体》播出,拿下豆瓣评分8.3的高分,同时,根据他的另外三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全频带阻塞干扰》《超新星纪元》《微纪元》,也已经通过备案、立项,正在筹备之中。 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个成长于山西阳泉这座边远小城、在娘子关电厂这样偏僻的地方当工程师的人,是如何创下了连续八年斩获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成为“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的。 图:《三体》荣获银河奖   图源:全历史   让我们走进刘慈欣的少年时代,发掘他封存在记忆里的那些模糊的往事,探究他的成长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他的科幻之路的。   “我是一个喜欢进取精神的人,或许跟我童年时候文化的贫乏有关。” 刘慈欣出生于北京,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在他三岁时,他的父亲,因为一封信,就从北京煤炭设计院,被下放到山西阳泉当了煤矿工人,母亲也从复员军人变成了小学教师。后来,常年的井下工作令他的父亲积劳成疾,在65岁便去世了。刘慈欣成长在这种颠沛流离的动荡时期,早早地目睹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由此也激发了他执笔向生活抗争的欲望。 图:矿井内景  图源:Pexels 在当年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受生活条件所限,刘慈欣的童年并没有多少可以津津乐道的趣事,他跟其他的小男孩一样顽皮,自制过火枪、弹弓,还打过群架。他也曾下过几次矿,亲眼目睹了井下恶劣的环境,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作品《地火》中有所体现:主人公刘欣的父亲是矿工,因长期在井下工作,煤灰附着在肺里造成尘肺,最后被活活憋死。 1970年4月24日,刘慈欣7岁。那天晚上,他在故乡河南省罗山县的村庄前,和一群人仰望着夜空,看到了漆黑的天幕中,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大人说人造卫星和地球不一样,它是在地球之外飞。这对于当时饥肠辘辘、精神生活贫瘠的他来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 这段难忘的经历也被他写进了《三体》英文版后记中,作为《三体》这本书的溯源。 图:东方红一号卫星   图源:全历史 后来,他在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第一次知道了“光年”这个概念。巨大的恐惧和敬畏将他吞噬,他也自此发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些远超出人类感官范围的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和存在,在别人看来就是数字而已,而在我的大脑中却是形象化的,我能够触摸和感受到它们,就像触摸树木和岩石一样。” 正是这种独特而真实的感受,促使他挣脱了童年时文化的贫乏,陷入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和探索的世界。   “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刘慈欣自幼喜欢看书,当小学老师的妈妈也会给他买各种课外书,鼓励他在书中积累知识,开拓眼界。那个年代的很多书都是繁体字,看书的时候,他的手边放本字典,边查边看,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一天,刘慈欣在家里翻找书的时候,发现父亲床下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有厚厚一摞自己从未听说过名字的书:《地心游记》《太空神曲》《仙女座星云》《寂静的春天》……那是他与科幻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他顿时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 第一次读到《地心游记》时,他就像被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一样,“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父亲告诉他:“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他表示“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图:《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三部名著      图源:全历史 因为父亲简短的几句话,他对科幻小说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就是要将科学与创作紧密结合,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构出让人读起来无比真实的故事。就如同此刻读的《地心游记》一样,能让读者痴迷和向往于书里构建的各种场景里,仿佛置身其中一样。 那时候还处于特殊时期,这类书被归为“毒草”,可以说是人们的阅读禁忌。父亲知道刘慈欣爱看这些书,便也不再一味地阻拦,表现出默许的样子。由此,刘慈欣才有机会挣脱时代的桎梏。靠着父亲从北京带回的这摞书,他冲破了以往的重重认知障碍,朝着天马行空的宇宙展开了盛大的探索。 自此以后,如同龟裂已久的大地突然迎来了暴雨一般,他贪婪地吮吸着各类科幻小说带给他的“精神滋养”,在字里行间里,他的内心世界构建起了一个个盛大而绮丽的外太空,他可以在里面自由翱翔,忘却一切现实生活中的贫瘠和纷扰。那时候的他,在外人看来,好像是一座孤岛,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早已在那个庞大而神秘的科幻世界里日益丰盈,肆意生长。 之后,他牢记着父亲的这句话,在15岁时,便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并一直坚持到今天。他曾在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提到,“我当初创作科幻小说就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图:科幻作品里的世界  图源:全历史 科幻小说拯救了在精神世界里“奄奄一息”的他,他也在之后,以自己的诸多作品反哺了科幻小说。 可以说,没有父亲带回的这一摞书,没有父亲的那几句话,刘慈欣未必会与科幻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我只是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刘慈欣是一个很早就对自己有着清醒认知的人。在他的个人传记《我是刘慈欣》中提到,小时候的他跟很多人一样,梦想将来有一天能当科学家。 图:刘慈欣   图源:全历史 但是,他的成绩和他的人一样中规中矩,不上不下,他也自知智商没到当科学家那个水平。考大学时,因为分数上不了航空院校,他就填了有把握的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了水电工程专业。 毕业出来找了电力工程师的工作,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可以保障他在有固定收入的同时,发展自己在科幻领域的兴趣爱好。 虽然当不了科学家,但是他可以通过文字勾勒他心里的科学世界。他也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这么选择,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人。 图:刘慈欣和电影《流浪地球》演员们的合影  图源:全历史 也许是因为少年时期的那些带着伤痛的经历让他对安定的渴求无比强烈,他比其他同龄人成熟得更早,也早早地明白了要先解决生存问题,才能谈论理想。 刘慈欣在少年时代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然后做出了规划并一步步实现,直至今天,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科学家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慈欣. 我是刘慈欣[M].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9. [2] 刘慈欣.【荐读】刘慈欣:童年的星空. 新华网. 引用于2023年2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27/c_129510202.htm [3] 汤俏. 敬畏头顶的星空,探索未知的世界.《光明日报》. 引用于2023年2月14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9-11/15/content_46649.htm [4] 姜猛.名人传记 | 刘慈欣:宇宙的故事一生也说不完.《扬子晚报》. 引用于2023年2月13日:http://news.yangtse.com/content/671869.html
  • 0
  • 825
  • 0
  • 0
迁新房随笔
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给新房搬完家后,我和妻子开玩笑到:现在房子大了,有点不习惯,找东西都不好找了,妻子说是啊,以前一直住的都是单间,现在三室一厅,自然是大了许多。但开心之余的我,却愈发怀念起来老家的房子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爸妈带着在武汉做生意,那时懵懵懂懂的我对这边颇有印象,等到97年我到了上小学年龄,因为在城里读书花销太大,就把我送回了老家给爷爷奶奶照看,记得在汉川老家的房子是又老又破的黑色的砖瓦砌的房子,年迈的奶奶佝偻着身子,总是在门口等着我,在我上完学中午回家时从珍藏的红色铁糖果盒里拿出一个鸡蛋给我炒油油饭吃。   那时老家的房子坐北朝南,北面的厨房外有两颗大桑树,每到夏天偶尔就能看到落在地下的一粒粒桑葚,沾着路边的沙灰。房子南边有一条小河供平常洗衣取简单的生活用水,因为我家河边就有一个石墩做成的台阶便于下水,所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经常从我家门口下河游泳,以至于河边总会变得浑浊,奶奶这时会生气的从房子里出来骂一句“短命鬼”,我勉强够用的一身狗刨式游泳技能也是在这条小河里慢慢淹会的,大堂哥下河总会骗我趴在他背上,然后离了岸边就开始潜水淹我。而今这条河也早已浑浊不堪,家里有时拖地的时候会在里面透一下拖把。 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母亲也渐渐受不了这样的危房了,那时每逢下雨天父母的房间都会漏雨,需要用盆接上,周围的其他邻居都已经改了三间的二层楼,让母亲也备觉没面,终于在一个夜晚,后院的院墙被强风吹倒,父亲也知道需要盖新房子了,家里经济尚不宽裕,勉强盖了两间3层的楼房。新的楼房换了个方向坐南朝北,原来在老房子后面的两颗桑树现在因为影响地基也不得已锯掉了,门窗都是不知从哪淘的旧货,直到上十年后彻底不能用才慢慢换掉。那时的我尚不会察言观色,但现在想来,爸妈能够拼尽全力给一家人盖一套体面的房子的喜悦应该也不亚于如今的我。 盖了新房之后,原来需要和爸妈挤在一个房间的我也有了楼上单独的卧室,楼道的声控开关不久就坏了,一个人在乌漆嘛黑的夜里上下楼有时甚是害怕,躺在楼上的木板床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能看到外面黑沉沉的天空,小河对面的铁路上,火车每隔十多分钟就会疾驰而过,会感到房子有轰隆隆的震动,但时间久了反而感到莫名的静谧,就连夏天此起彼伏的蛙声也成为美妙悦耳的催眠曲。前几天和妻子说新房这边的卧室紧邻高架,晚上噪音很大,调侃道,你在老家听火车的轰鸣声都习惯了,这点噪音算啥。 爷爷奶奶彼时已搬到二伯家空荡的新房子里去住,那几年前后家里种棉花,夏秋之际,爸妈一大早就去田里摘棉花,雪白的棉花夹在黑褐色的壳子中间在堂屋铺满了一堆,一家人从下午就开始剥棉花一直到晚上,剥好再放到门口晒,晒的很泡,收棉花的时候有时会一屁股坐在里面躺着,收好的棉花会等到九月底一批批卖掉。有时也会跟着爸妈一起下地拣棉花,后来学习比较紧张爸妈也不让我去了。 终于到了初三的时候,转学到了汉北河对岸的中学,在那边第一次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一周才回家一次,上学的路挺远的,因为汉北河很宽,过河很麻烦,村村通的路也没有修上,如果等到阴雨天或者夏天河里涨水,路上就更难走了,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是离开家的开始,到后面上高中,大学,工作,再也没有在家久住过了。 工作后,每次回家我都喜欢上家里的三楼,从阳台远望铁路对面,一块块农田阡陌纵横,或是翠绿的稻苗,或是金黄的秸秆,一排排小楼房组成的小村落散落在视野各处,再远一些,能看见两个高高的烟囱冒出的黑烟,那是远方的汉川电厂,秋高气爽的时候,骑着车去汉北河上走一圈,枯黄的野草铺满了河堤旁边的斜坡,秋风猎猎,一片片干枯的芦苇随风飘曳,缓缓流动的河水也泛起一阵阵涟漪,回头望去,偶尔有列车从远处的铁轨疾驰而过。就和那首歌中的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而今我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对我而言,它不如农村老家的房子那般宽敞自在,风景独秀,这边是高楼商圈林立,夜晚万家灯火,但我想,如果我的孩子在这长大,待他成年后,这里应该也会让他有着不一样的回忆与羁绊,正如我的农村老家一般。
  • 2
  • 344
  • 1
  • 6
看黄梅一中110年校庆话当年
晚上看黄梅一中110周年校庆学生文艺表演,可与春晚相媲美,小品,歌舞,乐器演奏个个节目都充满青春活力,精彩无限,舞台布景,服饰,表演风格美仑美奂,确实值得欣赏。一中确实是人才济济,学生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祝福一中越办越好!     我老爸六十年代初一中毕业的,我弟弟,妹妹也是一中毕业的。我弟弟当年和他濯港区中同班同学包揽全县文科一,二名。我女儿本来也能考上一中,差了二分,英语对话会话五分她一分都没得到,英语老师在班上找个搭档男同学,那男同学简直不会开口,不会回答也不会提问,小姑娘当时就哭了。  小姑娘闷闷不乐半个月,黄梅学子都有一个一中梦。 我边看节目视频边问我儿子,你读一中期间有没有参加校庆表演呢?他回答,肯定有参加呀。蛮自信哦。全校那么多学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表演的。我问:表演什么呢,那肯定是演小品。当年农村娃歌舞吹拉弹唱没条件培养的。他上了大学后,还一直留恋一中,说一中早点好丰富,想吃什么都有,食堂又大又干净。 他高考分数比武大录取线多了八分,为把握起见上了武汉理工大学。他很想上南京理工,招生老师也说了,你这个分数南京理工会优先录取。我们想的是武汉离家近些,我弟弟家也在武汉,上学条件好些。     我家公子当年在分路中学也是学霸,那时候我和他爸在外打工,临近中考回来陪考几天,一进学校,学校表扬栏里贴着我家公子帅照,全校十佳学生之一,全校初三年级考试一至三名里转,班主任老师寄予厚望,希望他考上黄高。中考的时候,交卷铃一响,我儿子班的学生立马走到他桌边,希望瞄一眼他卷子,对一下答案,一两分是很重要的事情。监考老师经验丰富,从第二场考试开始,之后几场都是这样,交卷铃一响,先径直走到我儿子面前,收走卷子,还说,你成绩好啊。我儿子那时候还没满十五岁,也腼腆胆小,当时有些懵,心想,我怎么得罪监考老师了。这种情况也多少影响了他正常发挥,学生多少都是有些敬畏老师的,再加他前面有位考生也精,送他两瓶饮料,叫他别把试卷捂严,我儿子说考试时那学生频频回头望,好烦,怕监考老师连他一起罚。结果分数出来,班主任很失望,还想你考黄高,离黄高线差了一大截。     刚进一中时,他在班上分数排名第四。我父母亲住十里,交学费进校打点事情都是叫我父母帮忙,每个月放假一次,我儿子也回我父母家住两天,外公外婆就想心思煮些好菜招待外孙。我和他爸常年在外打工,女儿在分路上初中,她爷爷奶奶在家。小姑娘刚进初中住读一把鼻涕一把泪,她哥刚好初中毕业去城关上学,平时也没回家,爸妈又不在家,一个人好孤单,唉……我们在外面何尝不是天天牵挂家里。 她最盼望寒暑假,她哥哥带她坐火东去和我们相聚一段时间,她再回来又是眼泪汪汪。当时去火车站时间快到了,她还在午休熟睡,她哥大些,早醒了睡不着。她回老家之后,听她奶奶讲,经常关门在房间落泪,唉,小小年纪尝尽离别苦。虽然没好吃好穿的,小时候也是公主般万分宠爱,十岁以前每晚都是搂着我脖子睡,十几岁后跟我睡,还靠过来,想重温童年梦,老妈象个老牛不理,哎,小姑娘,你总是要长大的,老妈不能一直伴你宠你了。     我儿子念到高二,我妈妈说,这孩子这段时间又黑又瘦,学习用功刻苦了。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蔡嗲,你这个外孙要好好叮嘱,他晚上出校打游戏,快高考了,这么行法呢。我老爸立马到学校去,千叮咛万嘱咐:伢啦,不能再出去玩,么能玩游戏,要学习,马上要高考,别人熬夜学习,你熬夜玩游戏,还有时间玩斗个东西。不能再出去玩。这小子低头连应,不玩不玩。 晚上下自习,他随校外住宿生一起出校门,玩到天亮再回校。有次被班主任老师看见了,老师起了疑心,这伢多早从哪回来的。然后叮嘱同宿舍同学留心,发现他晚上照例又出去玩。训斥一下,隔三天又出去了。高二期中考试从进班第四名掉到三十几名。马上升高三了,老师无计可施,打电话跟我爸讲:你这个外孙要狠狠吓一下,蔡嗲麻烦您过来,把他桌子搬回去,一个礼拜后,想通了再回来,想不通就莫回来。我老爸说:对不起老师啊,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一把年纪了,每礼拜六先到张湖买肉,买回来,我灶下烧火,他外婆在灶上炒菜,再买箱牛奶,从十里骑三轮车送到学校,是为么事呢,为克好好读书,克不晓得学,拉回其放牛。我家有亲戚在一中当老师,我老爸熟人多,进校门哈是熟人。 老爸去搬桌子嫌丟脸,打电话叫爷爷过来。爷爷也是:哼一哼一哼,将是么样办呢,这伢多重玩瘾。火急火急骑个自行车到分路街,再坐汽车一路哼到县城,再问路到一中。这孩子看到他爷爷,哭了,十七,八岁了,自尊强哦,黑抹漆塔的七十岁小个子爷爷过来搬桌子,全班帅哥靓妹都在看着,情何以堪,他最害怕的是被开除了,没书读了。     外公在校外用三轮车接应,书重哦,这孩子哭着回外公外婆家。一个礼拜后,老师打电话问,想通了么,还玩游戏不?不玩,不玩,坚决不玩。这吓一下,确实有用,高三成绩又上去了一些,高考分数在班上排名第十名。外公外婆是风雨无阻,每到礼拜天送好吃的过去,我儿子说,同学们很羡慕,当年留守学子们多,父母好多在外打工。黄梅老话,家婆疼外孙冷水洗脚跟一点都不错,家婆拿些一元硬币给他买零食吃,他攒了一百元硬币给他奶奶买东西吃。 玩游戏这都是后来听我妈讲的,当时都没给我们打电话,怕我们担心。过年我女儿偷偷说:哥哥玩游戏,考三十几名,不是外婆说的十几名。我就打电话问我妈,我妈就说了真实情况。过年过来为快乐开心,也没跟我儿子提起他玩游戏的事,只是叮嘱他高三要努力冲刺,好好学习。     老师为学生也是日夜操劳,一次课间休息时间,男生厕所传来悠扬口琴声,吹了半夭,上课铃响了还在吹,吹琴人进入忘我状态。有老师发现一学生在迷迷地吹琴,这孩子掩耳盗铃活学活用。老师问是哪班的,最后班主任把我儿子的琴,围棋呀都收走了,说了,先帮你保管,高考后还给你。 他在一中念三年书,我和他爸没去过学校,临近高考十天,我回去陪考,附近租间房子,白天煮下饭吃。考完试,学生们彻底放松了,书从宿舍楼上往下扔,我儿子整个都飘逸了,激动的脚不点地,语不搭句,说:你和外公先回去。我们同学们约好了,今晚不困醒,尽情玩耍。哦荷,这帮孩子是压抑了多久呀。 这些孩子分数还没出来先尽情嗨皮一下。这跟古代及第故事有些象。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唐代,曾有一批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们,强烈地想要纾解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众筹的方式举办了各种名目的喜庆宴会,如相识宴、樱桃宴、牡丹宴、看佛牙宴、曲江宴、杏园宴等等。还相互参与无数迎来送往的交际应酬,直到大家分别返乡之时,其间的日子不是在宴席之中畅饮,就是在赴宴的路上奔走,陶醉之情尽付于杯酒之欢。(唐朝人比较富足,仕女图都是胖嘟嘟的,穷书生应该不多)     他估分600分,还是有588分,也可以。我儿子天赋聪颖,但贪玩,不是老师们,长辈们管教,可能回去捋牛尾巴去了。上大学,哪有老师盯着你学习,大学四年平平过,毕业后,靠一己之力工作换工作,有些泯然总人矣。问他你那位要好同学在哪高就,他说不知道,平时也不和他们聊。现在工作之余仍痴迷打游戏,我们这做家长的没能创造好条件给他,都是叫他早点睡,听不进。我们这老人家们现在也是半夜刷抖音的,确实也痴迷网络了,也学坏了的,玩的头晕眼花,唉,也要自我检讨。现在很佩服不玩手机的人。晚上11点至1点是肝排毒时间,熬夜严重透支身体。 草原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寻不过来,从他上大学开始直至工作,如果有人象初中,高中老师那样教导他,辅导他(这只是个想法),这孩子也应该会创造出一番事业来。现在的生活是平常的生活,毕业后期间就是几次投简历,换工作,赚工资,还房贷,油盐柴米。心不要贪,能顾上这些就不错了,父母家单底薄,要自力更生。 我儿子名字叫孟,从很小时候,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至现在,大家都是喊孟哥孟哥,儿媳妇也是喊他孟哥,现在孙女也会叫他爸孟哥,孟哥可能也有一个梦想,他喜欢吃他老婆炒的菜,也喜欢上饭店吃饭,他最想的应该是什么时候可以天天去饭店吃大餐呢。     黄梅一中简介(文,来自网络) 黄梅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12年,1956年被列为湖北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被定为黄冈市重点中学,2004年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黄梅一中历揽世纪风云,应和时代节拍,一路风雨,一路高歌,成为享誉荆楚的“鄂东明珠”。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法制建设示范学校”“湖北省平安示范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十多项。百年桃李芬芳,从这里走出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石亚华、余争平、刘胜,京派小说创始人、文学家冯文炳(笔名废名)等一批各界精英。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的纪念馆坐落于校园之中。黄梅一中自2002年9月由黄梅镇东街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校址,占地面积210亩,环境优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现开设教学班78个,在校学生4200多名,在职教职工391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66人,省特级教师2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执行国家“双减”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育改革,狠抓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实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连续26年荣获黄冈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2021年首战新高考,全校600分以上310人、一本上线人数1007人,其中录取清华、北大2人,录取985高校161人,录取211高校431人。展望未来,黄梅一中将顺时势而启未来,聚浩荡而击中流,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追求幸福教育,打造品牌学校,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文章来源:公众号“乡音远方”
  • 0
  • 347
  • 0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