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825
0
刘慈欣:“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时光故事汇

今年可谓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影视元年”,电影《流浪地球2》的上映斩获春节档票房排行榜第一,电视剧《三体》播出,拿下豆瓣评分8.3的高分,同时,根据他的另外三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全频带阻塞干扰》《超新星纪元》《微纪元》,也已经通过备案、立项,正在筹备之中。

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个成长于山西阳泉这座边远小城、在娘子关电厂这样偏僻的地方当工程师的人,是如何创下了连续八年斩获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成为“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的。

图:《三体》荣获银河奖   图源:全历史  

让我们走进刘慈欣的少年时代,发掘他封存在记忆里的那些模糊的往事,探究他的成长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他的科幻之路的。

 

“我是一个喜欢进取精神的人,或许跟我童年时候文化的贫乏有关。”

刘慈欣出生于北京,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在他三岁时,他的父亲,因为一封信,就从北京煤炭设计院,被下放到山西阳泉当了煤矿工人,母亲也从复员军人变成了小学教师。后来,常年的井下工作令他的父亲积劳成疾,在65岁便去世了。刘慈欣成长在这种颠沛流离的动荡时期,早早地目睹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由此也激发了他执笔向生活抗争的欲望。

图:矿井内景  图源:Pexels

在当年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受生活条件所限,刘慈欣的童年并没有多少可以津津乐道的趣事,他跟其他的小男孩一样顽皮,自制过火枪、弹弓,还打过群架。他也曾下过几次矿,亲眼目睹了井下恶劣的环境,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作品《地火》中有所体现:主人公刘欣的父亲是矿工,因长期在井下工作,煤灰附着在肺里造成尘肺,最后被活活憋死。

1970年4月24日,刘慈欣7岁。那天晚上,他在故乡河南省罗山县的村庄前,和一群人仰望着夜空,看到了漆黑的天幕中,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大人说人造卫星和地球不一样,它是在地球之外飞。这对于当时饥肠辘辘、精神生活贫瘠的他来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

这段难忘的经历也被他写进了《三体》英文版后记中,作为《三体》这本书的溯源。

图:东方红一号卫星   图源:全历史

后来,他在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第一次知道了“光年”这个概念。巨大的恐惧和敬畏将他吞噬,他也自此发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些远超出人类感官范围的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和存在,在别人看来就是数字而已,而在我的大脑中却是形象化的,我能够触摸和感受到它们,就像触摸树木和岩石一样。

正是这种独特而真实的感受,促使他挣脱了童年时文化的贫乏,陷入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和探索的世界。

 

“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刘慈欣自幼喜欢看书,当小学老师的妈妈也会给他买各种课外书,鼓励他在书中积累知识,开拓眼界。那个年代的很多书都是繁体字,看书的时候,他的手边放本字典,边查边看,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一天,刘慈欣在家里翻找书的时候,发现父亲床下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有厚厚一摞自己从未听说过名字的书:《地心游记》《太空神曲》《仙女座星云》《寂静的春天》……那是他与科幻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他顿时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

第一次读到《地心游记》时,他就像被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一样,“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父亲告诉他:“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他表示“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图:《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三部名著      图源:全历史

因为父亲简短的几句话,他对科幻小说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就是要将科学与创作紧密结合,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构出让人读起来无比真实的故事。就如同此刻读的《地心游记》一样,能让读者痴迷和向往于书里构建的各种场景里,仿佛置身其中一样。

那时候还处于特殊时期,这类书被归为“毒草”,可以说是人们的阅读禁忌。父亲知道刘慈欣爱看这些书,便也不再一味地阻拦,表现出默许的样子。由此,刘慈欣才有机会挣脱时代的桎梏。靠着父亲从北京带回的这摞书,他冲破了以往的重重认知障碍,朝着天马行空的宇宙展开了盛大的探索。

自此以后,如同龟裂已久的大地突然迎来了暴雨一般,他贪婪地吮吸着各类科幻小说带给他的“精神滋养”,在字里行间里,他的内心世界构建起了一个个盛大而绮丽的外太空,他可以在里面自由翱翔,忘却一切现实生活中的贫瘠和纷扰。那时候的他,在外人看来,好像是一座孤岛,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早已在那个庞大而神秘的科幻世界里日益丰盈,肆意生长。

之后,他牢记着父亲的这句话,在15岁时,便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并一直坚持到今天。他曾在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提到,“我当初创作科幻小说就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图:科幻作品里的世界  图源:全历史

科幻小说拯救了在精神世界里“奄奄一息”的他,他也在之后,以自己的诸多作品反哺了科幻小说。

可以说,没有父亲带回的这一摞书,没有父亲的那几句话,刘慈欣未必会与科幻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我只是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刘慈欣是一个很早就对自己有着清醒认知的人。在他的个人传记《我是刘慈欣》中提到,小时候的他跟很多人一样,梦想将来有一天能当科学家。

图:刘慈欣   图源:全历史

但是,他的成绩和他的人一样中规中矩,不上不下,他也自知智商没到当科学家那个水平。考大学时,因为分数上不了航空院校,他就填了有把握的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了水电工程专业。

毕业出来找了电力工程师的工作,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可以保障他在有固定收入的同时,发展自己在科幻领域的兴趣爱好。

虽然当不了科学家,但是他可以通过文字勾勒他心里的科学世界。他也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这么选择,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人。

图:刘慈欣和电影《流浪地球》演员们的合影  图源:全历史

也许是因为少年时期的那些带着伤痛的经历让他对安定的渴求无比强烈,他比其他同龄人成熟得更早,也早早地明白了要先解决生存问题,才能谈论理想。

刘慈欣在少年时代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然后做出了规划并一步步实现,直至今天,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科学家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慈欣. 我是刘慈欣[M].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9.

[2] 刘慈欣.【荐读】刘慈欣:童年的星空. 新华网. 引用于2023年2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27/c_129510202.htm

[3] 汤俏. 敬畏头顶的星空,探索未知的世界.《光明日报》. 引用于2023年2月14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9-11/15/content_46649.htm

[4] 姜猛.名人传记 | 刘慈欣:宇宙的故事一生也说不完.《扬子晚报》. 引用于2023年2月13日:http://news.yangtse.com/content/671869.html


0
0
825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