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751
1
新民学会(一):青年毛泽东,探索救国路
时光故事汇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被知识分子唤醒的中国,他们誓死拥护德赛两位先生,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也是被青年托举起来的中国,他们不惧强权、不畏生死,以青春之热血创建青春之民族。

先进知识和青年热血的碰撞推动了一批“新青年”的崛起。他们虽身在湖南长沙,但却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开的新文化运动同频共振,共同寻找着拯救中国的药方。

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群意气风发的湖南青年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相聚成立新民学会,共同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之中,力求唤醒中国人民的救国之心。

图: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图源:全历史

然而,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这一进步团体也逐渐认识到凭借“唤醒民众觉悟、革新学会风气”远不能够驱散中国社会的黑暗,只有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才能迎来拯救中国的光明。

因此,在1921年1月,新民学会将宗旨更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会内成员为此目标奔走一生,用生命发出振聋发聩的“建党先声”。

新民学会虽仅存续了三年多,但却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生,后又如涓涓细流般汇入“中国共产党”这片汪洋大海,真正地救人民于水火,创中国之兴旺。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新民学会便培育了41位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这里还先后走出了10位中共中央委员,7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个进步团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成员们的辛勤付出。其中,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新民学会中的发起者,对新民学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涌现了许多进步社团,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高潮。

这阵新文化运动的东风也为身在湖南长沙的毛泽东提供了前行的方向,他与蔡和森等共聚于长沙岳麓湘江西岸,相约成立新民学会。

这个学会的成立并非热血青年们的临时起意,而是许多青年思虑奋斗多年的结果。毛泽东就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青年毛泽东 图源:全历史

时年22岁的毛泽东,用一份《征友启事》开启了聚集湖南长沙的热血青年的道路,也拉开了建立新民学会的序幕。

1915年夏,这份以二十八画生为署名的《征友启事》映入长沙各校学生的眼帘。上面写道,“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希望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有志青年。

然而,这次征友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被某女校校长误认为“借此到学校谈恋爱”。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总有着不可言说的缘分,毛泽东还是通过这次征友交了“三个半人”。其中的“半人”是李立三,因为当时的李立三并没有明确表态,毛泽东把他暂时视为自己的半个朋友。

但这并没有使毛泽东气馁,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经常与同学和朋友谈论时政,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的观点看法。

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也不断展现。他目光长远,观点深刻,其所撰写的文章更是颇受同辈称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毛泽东在24岁时所写的一段文字,短短几句写出奋斗之乐,尽显青年意气。

许多青年都被毛泽东其人吸引,常常主动和他读文章、谈观点。时间一长,毛泽东身边的朋友也就渐渐多了起来。

此时的毛泽东,身边既有初到湖南第一师范时结交的旧友,如蔡和森、何叔衡等,又有后续不断结交的新朋友,如罗章龙、邹鼎丞等。他们同以匡时济世为志向,从不谈论儿女情长和身边琐事,只谈论国家大事,探讨拯救中国人民的良方。

随着新文化运动不断深入,毛泽东意识到青年们不能只局限于讨论国家大事,更要行动起来组成一个有体系,有组织的团体,进而召集更多的热血青年,不断壮大救国救民的力量。

这个想法一出便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响应。于是,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开始组织和筹办建立学会。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与邹鼎丞共同制定学会会章。

1918年4月,新民学会应运而生。

图:新民学会旧址 图源:全历史

毛泽东不仅在新民学会初创之时做出巨大贡献,还在新民学会的后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重大作用之一就是组织和推动新民学会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新民学会也紧跟时代潮流,商讨决定“会友向外发展”,组织会内青年赴法学习知识,寻找救国之路。

此时的毛泽东虽没有赴法留学的打算,但为帮助会内成员顺利赴法学习,他也参与到筹集资金,争取更多赴法勤工俭学名额的行动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侨工局将湘省贷款留学名额增至70余人,并专门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湖南留法预备班。这一举措不仅惠及了新民学会会员,更使许多湖南长沙的学生拥有了宝贵的留法机会。

毛泽东对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付出令众多成员感动。其中,会员罗学瓒在家书中评价毛泽东道:“此次在长沙招致同学来此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 才智、学业均同学所佩服。”

然而,当新民学会的成员踏上赴法的邮轮时,毛泽东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在祖国的这片沃土上寻找拯救中国的火种。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为新民学会做出了另一重大贡献——创办《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是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联合会共同创办的报刊,毛泽东任此刊物的编辑和主笔。

他为《湘江评论》撰写创刊号,言辞恳切精炼,内容直指人心,上面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此创刊号发售即空,还获得了北京《晨报》的较高评价,《晨报》称其“内容完备”“魄力十分充足。”

此外,毛泽东不仅自己写文章,还自己排版、印刷报刊,有时甚至自己上街卖报。

不难看出,《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倾尽全力之杰作,更是他为新民学会做出的重要贡献。《湘江评论》虽只存续了一个多月,却极大影响了湖南的热血青年,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湖南的革命运动之中。

当时,在军阀张敬尧的黑暗统治下,湖南地区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因此,毛泽东带领新民学会,发动湖南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在实践上践行新民学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学会随之停止活动。毛泽东也乘“新民学会”之船行至“中国共产党”的汪洋,踏上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救亡黑暗中国的荆棘之路。

 

二、为民救国心,启于父母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农民家庭,从小在乡村传统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

这是其父毛顺生的决定,目的是让毛泽东学会读书识字,帮助他管理农田、记账和撰写地契等。

可毛顺生没想到的是,南岸私塾不仅教会了毛泽东读书识字,还推动了毛泽东正义感和反叛精神的形成。

在南岸私塾学习期间,毛泽东格外喜欢被老师封为禁书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他十分崇拜这些打破制度禁锢的水浒英雄们,这也促使他产生了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和扶危济困的正义感。

图:《水浒传》 图源:全历史

毛泽东虽然不喜繁文缛节,但在这段学习时间里也加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这在其荡气回肠的诗句中便显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其父毛顺生阴差阳错地推动了毛泽东正义感和反叛精神的形成,对他的个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青年毛泽东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文七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怀菩萨心肠,待人十分耐心宽容。

毛泽东晚年回忆她道,“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 为人慷慨厚道, 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 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 常常送米给他们。”

毛泽东也深受母亲影响,对人总怀宽容之心。他面对穷得吃不起饭的同学,慷慨地将自己的午饭分给对方一半。文七妹在得知事情原委后,特地为他准备两份餐食,以此来支持毛泽东帮助同学。

这种仁慈之心也促使毛泽东拥有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推动他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众,踏上为人民谋幸福的救国之路。

毛泽东在吊唁双亲时道,“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不信什么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 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 我下次再回来, 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不难看出,毛泽东的父母亲对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培养了他坚强刚毅、不畏强权,随时愿为国捐躯的英雄人格,促使他走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之路。

毛泽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更没有辜负新民学会的期待。在新民学会存续期间,毛泽东逐渐将年少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相融合,对其以后的革命征程具有基础性作用。如今,新民学会旧址犹存,吾辈未忘青年之责,定将续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家康.毛泽东的青少年记忆[J].红岩春秋,2016(06):28-33.DOI:10.16684/j.cnki.hycq.2016.06.014.

[2]胡湘荪. 毛泽东与新民学会[C]//.红色记忆-雨花党史丛书第一辑.[出版者不详],2015:68-80.

[3]文茂琼.机遇和平台——新民学会与毛泽东[J].船山学刊,2014(02):117-123.

[4]刘思驿.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J].湘潮,2022(07):61-62.

[5]高菊村,胡蓉.青年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28(06):63-66.


1
1
751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