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再读朱自清《背影》:我读懂了“父亲”这两个字
《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近日闲暇时,又重新品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儿时读它,只隐约读到浅层的对父爱的讴歌;成年后再读,感触颇多,仿佛在文中看到了我自己父亲的模样。 文章读来通俗亲切,老少皆宜,而其中一些细小的片段,极易让人产生共鸣。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文中提到,当时“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谋生的差事交付于他人,家中值钱的物件已经变卖典当用以偿还欠款,丧事也要靠借钱才能办成。父亲后在南京谋差事,异地谋生,正是需要多方奔走的阶段,难以抽身。他本已说定不送“我”回北京念书,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却还是不放心,要亲自送“我”上火车。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朱自清《背影》节选 为什么“他们去不好”?哪里不好呢?年少时读到这句话不以为然,长大后的我才领悟到,也许根本不是“不好”,只是父亲想亲自送“我”。很多时候,那些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不好”、“没事”、“我先抽根烟”,只是“我想送你”、“我不舍得”、“我再看看你”的同义词。我的父亲跟文中的父亲一样,即使心中有着对儿女的万般不舍,却从不敢在儿女面前吐露半个字,只会用默默无闻的行动来释放内心潜藏的关爱。 毕业后刚工作不久,因国外项目需要,我与另一名同事被派往斯里兰卡项目部常驻。虽两国距离遥远,但每半年左右可回国休假一次,倒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捱。父亲前段时间身体抱恙,也才刚刚恢复。于是我再三劝他,母亲来机场送我就行,不必专程请假搭车前往机场送我,但他还是说:“没事的,我一起过来。” 到机场后与父母见面,母亲一直不停叮嘱我出国相关各种事项,父亲在一旁默默听着。直到我和同事前往机场安检处时,父亲缓缓从身上拿出一个红包递给同事,拜托他在这一路照顾一下我,毕竟没有直达航班,中途要转机,总共要花费十几个小时才能到斯里兰卡,担心路上出了什么差错。同事再三推让,答应他一定会照顾好我,但红包绝对是不能拿的。我在旁边暗自好笑,我都二十多的人了,之前也坐了好多次飞机,还需要用红包请别人照顾自己吗?最终,在同事的一再婉拒下,他只好作罢,并再三嘱咐我,在顺利到达科伦坡以后给他发信息报平安。 抵达斯里兰卡科伦坡机场已经是北京时间凌晨3点多了,下飞机后,我迫不及待换上了当地的手机卡,打开了微信。父母这会应该早就睡了吧,我想了想,还是在全家微信群里发了一句:“爸妈,我已平安到斯里兰卡了。” “好的。”父亲秒回了一句。 没想到,身体尚在恢复中的父亲强忍着睡意守着微信几个小时,就只是为了等我报一声平安。简单的“好的”两个字背后,是天底下父亲对在外闯荡的儿女们难以言表的担忧和牵挂。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当作者上了火车找好位置坐定,跟父亲道别时,父亲不舍分离,往车外看了看,让“我”在车里等着,他去买几个橘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节选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爬上月台对于“我”的父亲来说这么艰难的呢?其实,在我们整日囿于自己的人生泥潭时,父亲一直都在悄然地老去。成年以后,每次与父亲相见,他都比上一次老了几分,并不是因为他老得太快,而是距上一次相见太久。我记忆里的父亲一直是身姿矫健,步履如飞的。却没想到那一日回家时,猛然发现父亲茂密的黑发变得稀稀落落,有点“地中海”的趋势,眼角间爬了几条皱纹,之前平坦的腹部也变成了“啤酒肚”,我忽然惊觉,父亲竟然已经老了这么多!我以为往后的时间还很多,我可以先干好自己的工作再来弥补之前对他的亏欠,却没想到,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父亲,他就老了。顿时我心里涌起一股伤感和后悔,也终于体悟到了文中的“我”为何会在看到父亲的背影后忍不住流泪。 我的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热爱武术、象棋、音乐、舞蹈,还会说几句英文。每逢老家元宵节舞狮,他是村里跟着舞狮队去每家每户表演打拳的能手,还多次在工作单位里登台献唱过歌曲。 后来父亲为了照顾家庭,慢慢放弃了一些曾经热爱的文艺爱好,平时也就下下象棋,看看电视的体育频道。但是他对于我的爱好,却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记得我读小学时,看到好友在一名老师家里报了绘画私教课,我也执意要学,殊不知当时一个月动辄好几百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工薪族家庭来说并不便宜。但是年少的我哪懂这些,单单因为对画笔、色彩的着迷,就吵闹着非学不可。这一学便学到了初中,其间家中也出现过筹钱买房、给爷爷治病等困难时期,但父亲从未考虑过中断这项费用。他虽明知道这类兴趣爱好将来也无法带来什么实际收益,却也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对我的那些稚嫩的画作不断给予着肯定,即使后来我因学业压力决意半途而废,他也并未责备过一句。直至后来我注意到他穿了多年洗的发白的外套,和家中出了问题却许久没换的电视机,才隐约感觉到当初家中的艰难。 天底下的父亲,曾经也都是斗志昂扬的少年,有着壮志凌云的梦想和想要奔赴的远方。但是,自他们成为父亲那一刻起,便卸下了曾经的张狂与骄傲,为了儿女甘愿兢兢业业地赚钱养家糊口,省吃俭用,即便再苦再累,也都靠男子汉的刚强硬撑着,从不说出口。不知从何时起,父亲的身形日渐发福,头发变得稀疏,手上布满老茧,往日对他而言再寻常不过的爬楼梯动作,也变得异常吃力。有的时候,远远望见父亲的背影不再似我们儿时那般魁梧高大,甚至有些许佝偻,不由得唏嘘不已,感叹时光的无情,岁月的残忍。他们为了家庭操持了一生,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点滴的付出,也许,我们的一个小小的拥抱,对他们而言,就是莫大的慰藉。 经典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在于它蕴含的跨越历史长河后仍经久不衰的人生哲理。《背影》一文发表距今已有约一个世纪了,但当我如今再次品读,仍会被其中细腻的文字打动而生发出新的感悟。它令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慢慢读懂了“父亲”这两个字背后承载的那份厚重的关爱。文字是有温度的,那些经受住了时光考验、历久弥新的文字,仿佛黑夜里大海边的一盏耀眼的灯塔,在我们迷失方向、茫然无助时,唤起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指引我们循着那份光,去接近那股人世间最纯粹、最温暖的力量。   图源:摄图网
  • 0
  • 355
  • 0
  • 0
年味记忆(二)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爷爷奶奶,我给你们拜年啦!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大年初一一大清早,我便被妈妈拉起来,换上叠放整齐的新衣服,来到大堂给爷爷奶奶拜年。当然,驱使我拜年的最大动力莫过于拜年红包了,当爷爷奶奶递给我红包的那一刻,简直开心得恨不得拔腿就跑去小卖部,终于可以买到我心心念念的那个玩具了! “开财门喽!”从紧闭的大门外,传来了一名中年男人熟悉的叫喊,瞬间门外响起一小挂鞭炮声,奶奶的脸上笑开了花,笑嘻嘻地穿过大堂,推开大门一看,是村东头的亮叔。奶奶拱手对着来拜年的男人说道:“恭喜恭喜,亮子,新年好啊!”然后俩人坐下攀谈起来,诉说着自己家里今年发生的一些家长里短,搜罗着心里最吉祥的话说给对方。桌上放着一个圆形餐盘,里面分格放着奶奶精心准备的蚕豆、瓜子、花生、糖果等小食,每次来人,奶奶都会热情地抓起一把递上。聊了几分钟,亮叔便起身说:“我得赶往下一家啦,您老先歇息,下次再聊!”没过几分钟,又有一名大人带着几个小孩热热闹闹地敲起了大门…… 此时,爸爸正带着我,在村里挨家挨户拜年,偶尔在小路间穿梭时碰到了其他人,都会互相拱手笑着祝新年好。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带领,大概从凌晨5点开始,大家就自发地从暖和的被窝里起身,在冬日刺骨的寒风中热情洋溢地赶往村里每家每户拜年,共赴这一场盛大的新年邀约,直到走遍了全村,才回到家中。大家走在路上,尽管雪还未消融,时不时会踩到冰渣,寒风阵阵袭来,但心里,却一直是暖洋洋的。 我质朴的同乡们用这种最纯粹的方式,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新年的第一份问候与祝福。而恰恰是它,胜过了一切浮华与绚丽的堆砌,最是打动人心。   年味渐淡 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新冠肺炎大流行病,如突至的湍流,将曾经残存的年味冲洗一空。犹记得2020年新年,新冠如猛兽般席卷而来,势如破竹,弄得人心惶惶,原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空无一人,即使在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宁愿闭门谢客也不敢接待前来拜年的亲友,唯恐增添一丝丝接触病毒的风险。 “大疫不过三年”,如今,三年刚过,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还在缓慢愈合之中。在疾病阴影的持续笼罩下,大规模的流动与聚集仍令人避之不及,以往那些喧闹的大型庆祝活动变成了凤毛麟角。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随着村里老人的接连离世,那些只有他们才熟悉的传统习俗也就这样后继无人了。 今年春节,我们只是在家里吃了个丰盛的年夜饭,看了会春晚。自从没有本山大叔以后,我看春晚的积极性也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完整地从头看到尾,说到底,推动我打开电视的,再也不是曾经对某些节目或某些演员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期待,只是多年来根深蒂固的习惯。以往每年春晚结束前都会如期而至的李谷一老师,今年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露面。屋外时不时传来稀稀落落的烟花燃放声,我猫在家里,努力试着找回曾经过年的喜庆氛围,却发现自己能做的,只有将电视音量调高,让喧闹的歌舞声回荡在家里,混合着亲人们打麻将的吆喝声,共同制造出一种虚空的喜庆景象。这一切像是被掏空了内核的核桃,外表坚硬无比,内里却不堪一击。 我是真的害怕,害怕这些带着浓厚文化色彩的春节风俗一天天消弭,直到后来人都认为春节也只是众多文化符号里较为显眼的一个。而到了那时候,曾经那个让我们无比神往的春节将“泯然众人”,再也无法散发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没有特地为大年初一准备新衣服的欢喜雀跃,没有踩上梯子抹上浆糊贴春联的小心翼翼,没有一大家子蹲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的专注,也再没有全村人走街串巷互相拜年的壮观景象……当这个节日再也不能让我们如当初那样满怀憧憬,心驰神往时,原本就艰难无力的人生,更是被硬生生地扯下了一份弥足珍贵、闪闪发光、鼓舞人心的期待。 渐行渐远的年味记忆,何时能回归?还是说……以后都不会回归了呢?     文章跳转: 年味记忆(一)     图源:自摄、摄图网、Pexels
  • 0
  • 106
  • 0
  • 0
年味记忆(一)
小时候,光是听到过年这两个字,就已经开心得想跳起来了。 因为只有过年可以理所应当地买新衣服新鞋,和一切可以置换的东西,还可以吃到平时爸妈舍不得买的鸡鸭鱼肉,美味的零食也终于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了。大家都在过年前的两三个月就开始张罗,热热闹闹地打年货、灌腊肠、逛集市、买春联、给家里做大扫除……快过年的那段时间,大街上都是汹涌的人潮,人人脸上笑逐颜开。放眼望去,满目大片喜庆的红色,心也跟着开始愉悦起来,这一年经历的酸楚,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毕竟充满希望的崭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临,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过年,就要穿新衣服!” “过年,就要穿新衣服!”这是我妈妈一直信奉的人生箴言。每年年前的一两个月,她就张罗着给家里人买新衣服,寓意就是,穿新的,人的精神面貌就是新的,来年才会是崭新的、充满希望的。 爸妈带着我刚回到老家,就看到村头的一群大妈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乐呵呵地聊着天: “你看,我刚买的这件棉衣!你们猜猜多少钱?”一位大妈从屋里拿出一件黄色短款棉衣外套,崭新的衣服在阳光下散发着夺目的光泽,愈发亮眼了。 “这得有一两百了吧?”围着的另一位大妈仔细看了看成色。 “没那么多!”大妈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100?”另一个声音将信将疑。 “哈,33块!开价199,我33块拿下!” 大伙一脸难以置信,不由得纷纷说道:“你这也太会砍价了吧!快教教我怎么砍的!” 接着大伙就一起叽叽喳喳地探讨起了砍价心得,你一言我一语的,慵懒的阳光似乎也在笑吟吟地附和着她们,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气氛。 以前,我们普遍吃不饱穿不暖,衣服只要够穿,大都不会浪费钱去买新的。所以,能穿新衣服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当这件事与过年绑定到一起之后,春节就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意味着一个名正言顺地犒劳自己的好机会。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近了,妈妈终于开始给我买新衣服了;盼望着,大年初一终于到了,终于可以摊开叠放在衣柜里早已摩挲了无数次的新衣服了,那一刻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将我从里到外包裹得严严实实。   “爸,对联贴反啦!” 通常从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开始,就要准备贴春联了。 爸爸和我每年都是贴春联的“铁杆主力军”。买好了心仪的春联,用面粉和清水做好了浆糊,爬上梯子,就可以开动了! “爸,对联贴反啦!这一联是最后一个字是仄音,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我急忙朝着站在梯子上正准备贴春联的爸爸喊了一声,用我手上的这联换下了他手上的。 “会读书还是很有用呀!其他很多人都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呢!”爸爸边贴着边自顾自地说。贴完以后,我们朝邻居家门口看了看,果然,邻居贴反了。哈哈哈!我们相视一笑,不过这也无伤大雅,主要是图个喜庆。 贴了春联的家门口,看起来气派了不少。“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念完之后我不由得感慨这对联写的真好!明年家里肯定会像对联里写的一样好运连连!   “赵本山来了,快看!” 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看春晚可是我家的必备项目之一,就跟吃年夜饭一样重要。不管手头有多少事,只要春晚的前奏声一响起,大家保准都会马上凑到电视机前,瞪大双眼盯着屏幕。 “宫廷玉液酒,180一杯~” “卖拐啦!卖拐啦!” “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 “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 还记得这些经典台词吗?是不是还能顺嘴接上一句呢? 犹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春晚我都会从头到尾一点不漏地看完,最期待的是什么节目呢?那当然是赵本山大叔的小品了! 在以前,可以这么说,没有本山大叔的春晚不能叫真正的春晚。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痴痴地守在电视前几个小时,就盼着本山大叔登场的那一刻呢。本山大叔的小品风格独特,包袱连连,动作表情夸张,将东北人骨子里的幽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禁。 “赵本山来了,快看!” 我突然指着电视屏幕大喊。叔伯姑嫂们,无论是在忙啥,全都放下手上的事,一股脑地凑过来,仔仔细细地盯着电视,唯恐错过任何一秒。小品开始后,人群中时不时发出哄堂大笑,大家无一不被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过年的气氛也被烘托到了高潮。 慢慢的,时钟的指针渐渐走近了零点,周涛、董卿、撒贝宁等老牌主持人带着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倒数“3!2!1!”之后,全国各地的空中瞬间绽放了无数形态各异、艳丽夺目的烟花,映得漆黑的天空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这一刻,在承载着十三亿中国人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全体国人都共享着这盛世的华彩乐章。 春晚接近尾声,优雅端庄的李谷一老师又如期而至。当熟悉的《难忘今宵》响起,我们便知道,除夕夜的最后一件事已经安排妥当啦,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迎接大年初一的好运咯!     文章跳转: 年味记忆(二)   图源:自摄、摄图网、Pexels
  • 0
  • 116
  • 0
  • 0
故乡的老宅:内心安放的地方
老宅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静静地看着家族里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他从未曾吐露一个字,但墙上剥落的墙皮、铁门上斑驳的锈迹、房顶上燕子筑下的巢……无一不是从他身体里流淌出来的气息。 每一个家族应该都有一幢老宅,承载着家族里的兴衰。自我记事起,我家的老宅就一直陪伴着我到现在,经历了几次翻修之后,他看起来似乎越来越气派,而实际上,却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苍老了。   一 那是一幢两层的楼房,老宅的院门早已从木门换成了铁门。进了铁门,是一个小院子,曾经的院子里,总能看到悠然自得地踱着步的一群小鸡和一条小狗,只要奶奶把饭盆里的食物一撒,它们马上一窝蜂地扑上来抢食,那画面好不热闹。 穿过院子,推开正对面的防盗门,走进去便是大堂和四周的卧室、厨房。大堂的房顶上,还有两处鸟巢,年幼时,也曾看到燕子飞进飞出,一旁的爷爷缓缓说道,燕子筑巢,是大吉大利之兆,说明宅子的风水好。 图:停憩的燕子     图源:unsplash 防盗门靠左是一间独立的灶房,里面还残存着几十年前爷爷奶奶做饭用的灶台和大铁锅,墙根还堆放着一批稻草,散发着浓厚的稻草气味。一些下地干活用的铁锹、锄头之类的工具也完好无损地立在墙边,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汗水与艰辛。 最左手边是走上二楼的楼梯,二楼的布局与一楼也大致相同。院子右手边是一间小屋,在我年幼时,这里是奶奶开的一间小卖部。听家里人说,我小时候贪吃,仗着奶奶开小卖部,经常闹着要奶奶给我拿各种我最爱吃的零食。那时候的我,想吃什么就能马上拿到手,应该还是很幸福的吧。 老宅后面,是奶奶亲手栽培的一方菜园子,面积不大,生活必备的瓜果蔬菜却应有尽有。每逢奶奶被接到儿女家里,住不了几天,奶奶便念叨着,老宅的菜该浇水施肥了,自己得回去看看它们了。   二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留下奶奶一个人守着这间老宅。奶奶当年产下了四男一女,我的父亲排行第四。如今,亲戚们都已成家立业,有好几家已经抱上了孙子。虽然大家目前都天各一方,在各个城市打拼,但每逢春节、中秋等各种节日,各位叔伯姑嫂都尽量抽出时间,不远千里,从各个城市出发,乘坐上十个小时的列车赶回老宅,看望还健在的奶奶,与兄弟姐妹们叙旧、谈心。 犹记得儿时的除夕夜,全家族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齐聚一堂,一起吃着糕点、瓜果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旦赵本山上场,谁的一句吆喝“赵本山来了!”就能引得所有人都立马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接着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 屋外,是万家灯火,绚烂的烟花在空中朵朵盛开,照得乡间小路宛如白昼。偶尔能看到披星戴月匆匆赶回家的旅人,一旦回到了家乡的老宅,见到了熟悉的亲友,吃上一碗家人端上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路途上再苦再累,都值得。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屋外的烟花鞭炮声便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每家每户都怀着最大的诚意参与到这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庆祝活动里。在他们的脸上,是对未来满满的憧憬和希望,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大有可为。 图:过年包饺子     图源:摄图网 如今,奶奶已到耄耋之年,仍耳聪目明,行动自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大伯曾说过,只要老宅在,奶奶在,大家在外无论多辛苦,都很安心。心安了,便能吃得了苦,便能心无旁骛地奋斗和打拼,我们家族也才会越来越兴旺。前几年,大家又一起凑钱把老宅重新翻修了一遍,看着焕然一新的老宅和喜笑颜开的奶奶,大家心里感受到了满满的温馨和幸福,这是平日里挣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三 然而,世事难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就业,留下空巢老人独自坚守。白日里的乡间小道上,来往的行人屈指可数;夜里的村庄,再也不复往日的灯火通明,只有远方偶尔传出的几声寂寥的蛙鸣,伴着村庄和老人进入梦乡。听闻家乡的村落已被规划为即将兴建的高铁线路,整个村庄不久后都得搬迁。奶奶虽没说什么,但我看得出她心里的悲伤。老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她的心血,如今,让她离开住了好几十年的老宅,重新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该如何开始呢? 如果此刻的老宅能开口说话,他会说什么呢?对即将分离的不舍?对家族人的感激?对大家的祝福?毕竟,他一直坚守在这方土地,静静地看着家族的沧桑变化,充当着整个家族温馨的港湾,他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心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却要硬生生地与它分离,这该是多么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或许多年以后,这方土地已经变成了一条高铁线路的一部分,而经过这里的旅客,又是否会知道,这方寸土地之间曾见证着一幢老宅里一个家族各种浓墨重彩的故事,而这一条线路周边,藏着无数个这样的老宅、无数种看似普通却又曲折离奇的命运。 时代的一粒灰, 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图:村里的老人     图源:摄图网 今年中秋,也许是家族人在这栋老宅的最后一次团聚。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奶奶还健在,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们还能像从前一样,在傍晚的老宅院子里赏着月,促膝长谈,就已经是最大的幸事了。老宅,是一块刻在家族人骨子里的印记,也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惟愿天下的每一个家族, 都能在中秋月圆夜里,回到熟悉的老宅,与挚爱的亲人们,共享这宝贵的天伦之乐。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3
  • 344
  • 3
  • 11
告别总是悄无声息
人生中的大部分告别,都是悄无声息的。有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那天你和他的相见,竟然是此生最后一面。   亲人阴阳两隔,大抵是这世上最令人撕心裂肺的事了。 那一年的正月十三,我们突然得到通知:爷爷走了。 而就在前一周,我们整个家族老小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里,规划着明年的蓝图。爷爷已经80多了,看上去虽然有些虚弱,但我们坚信,他肯定还能再陪我们好几年。   (一) 噩耗来得毫无征兆,我和父亲以及一位远房表叔及家人连夜赶回了老家。 到家时,已经有一群人在准备爷爷的后事。堂前有一位妇女头裹着白布在烧纸,她面前摆放着一具棺材,我知道,那里躺着不久前刚见面的爷爷。但是我怎么样都无法接受,曾经那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的爷爷,竟就在突然之间,变成了一具僵硬的躯体。那时候的我刚读高中,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巨大的恐惧让我不敢走上前,我害怕看到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我也不敢直面这么强烈的冲击。 我也在棺材前给爷爷烧起了纸,眼泪像奔涌的河流一样倾泻而出。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和爷爷坐在堂前的方桌边,吃完晚饭后,我静静地坐着听爷爷讲述他以前的经历或是讲抗战的历史。爷爷喜欢看各种历史书刊、杂志,看完以后就喜欢讲给我听。爷爷的声音字正腔圆且抑扬顿挫,就像古代的说书先生一样。只见他讲了一会,停下来,端起眼前的小酒杯,啜饮一口,然后用筷子夹上几粒花生米,便瞬间又有了精神,继续接着讲。有时候他讲起劲了,能讲一个多小时,开始我还觉得有趣,听多了我就直打哈欠,但是他还是自顾自地讲着,一点也不觉得累。   因为是正月十三,正值元宵佳节,村里一队人敲锣打鼓地经过家门口,那响亮的锣鼓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喜庆的气氛,与家里弥漫着的浓烈的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二) 灵车载着爷爷的遗体准备从家门口开出时,奶奶追出来,声嘶力竭地大喊:“你别走啊!老头!我们以后再也不吵架了,我都让着你,什么都听你的,你别走好吗?”奶奶奋力抓着车框,似乎只要抓住了它,就能把爷爷抓回来,他们就还能像以前那样,继续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永远不会分离…… 犹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总是一言不合就拌嘴,谁也不让谁,奶奶更是从不服输的主,总是拼尽全力搜罗最难听的话去气爷爷,直到最后两败俱伤。谁也没有想到,平日里那个一生要强的奶奶,居然可以卸下所有防备,露出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只为等奇迹出现,等一个明知道不可能回来的人再回来。 可是人啊,总是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 后来,我们每年清明节都会去陵园给爷爷祭奠,而奶奶就坐在家里,对着堂前挂着的爷爷遗像发呆,她从不说她思念爷爷,但是爷爷房间的一些遗物却一直保存着,被她摆放得整整齐齐。 奶奶也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去菜园子施肥,一个人去村里其他家吃喜宴,一个人上街置办生活用品,在傍晚逐渐暗下来的夜色里,一个人拴上门闩,孤独地躺在床上,被黑暗笼罩。   这种悄无声息的告别,带来的是生者对逝者长久的、无尽的思念。生离死别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人们总是不愿意直面它,却又猝不及防地在某一天,不得不与它正面交锋。然而,只有切身体会到这种沉重以后,才会让我们更由衷地珍惜眼前人,努力过好当下,避免在将来的某一刻懊悔不已。 爷爷,祝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图源:Pixabay, Unsplash
  • 1
  • 110
  • 0
  • 1
“妈,别着急,我等你!”
这世上的妈妈,有温柔的,有豪爽的,有可爱的,也有知性的,似乎各不相同。但是,她们在爱孩子这一点上,好像是一模一样的。   爱在妈妈的微信里 我换了新手机,把旧的苹果手机给了妈妈。因为妈妈之前用的安卓机,所以用起来不是很习惯。 “女儿,我的手机怎么静音了?听不到别人给我打电话呢?” “这手机屏幕怎么这么暗呀?啥都看不到呢。” “这手机上的字可太小了,我都看不清别人给我发的消息,帮我调调吧?” 妈妈逮着机会就把手机递给我,让我教她怎么用。像一名唯唯诺诺的小学生一样,对手机的各种功能求知若渴。 渐渐地,妈妈可以熟练地用微信发语音,发朋友圈了。每次我给她买了什么礼物,她都会兴奋地拍张照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因为不懂拍照角度和光线,所以只是对着目标“咔嚓”一下就完事,下面这张照片,已经是她拍的“质量很高”的一张了。 图:妈妈发的朋友圈 有一天,妈妈问我,怎么把微信收藏夹里的照片存到电脑,她照片太多,担心有一天手机坏了弄丢了。 我接过手机一看,发现里面密密麻麻都是我之前发的朋友圈里的照片。原来,我每次发的照片,妈妈都仔细地一张张收藏起来了。难怪有时候,不知道妈妈从哪翻出来了我的旧照,发到我们的三口之家小群,还加个注释:“女儿在国外参加活动照片。”我知道,妈妈又在想我了,所以才会一张张翻看我之前的照片。她记性不好,却可以清楚地记得每张照片的缘由,甚至比我自己还了解。   爱在妈妈送嫁时的眼泪里 出嫁那一天,当新郎背着我跨出家门时,妈妈哭成了泪人。 “不行,我女儿不能走啊!小黄你不准带走我女儿!都怪你把我女儿拐跑了!”妈妈站在门口,看着新郎背上的我,脸上的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般流下,她拼命挡住新郎,不让他移动半步。看到妈妈这么伤心,我的眼泪也像决堤的洪水,汹涌而下。我终于体会到了那种泪水不受自己控制,肆意地在脸上张狂的感觉。在闪烁的泪光中,我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小小的我死死抓住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不愿意离开妈妈……那一刻,我突然好想回到原点,好想对妈妈说:“妈,让我再回到小时候,重新当一回你的小棉袄,好吗?” 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上来劝阻:“别哭啊,你女儿还在武汉呢,隔得近的很,随时都可以见到。”“又不是嫁去外地了,你想见她一会不就见到了吗。”他们的语气尽量装作轻松,但是妈妈却哭的更厉害了。我知道,妈妈不舍的是,跨出了这个门槛,我就成了别人家的媳妇了,不再是从前那个专属于她的宝贝女儿了。 后来,新郎还是背着我走向了电梯,妈妈一把瘫坐在走廊上嚎啕大哭,谁劝都没用…… 我不敢回头,我怕自己会哭得更凶。 化妆师看到我哭花了妆的脸,只能重新给我上妆:“别哭了哈,再哭就真的不好上妆了,已经上了几层了。”我尽力抑制住泪水,不去回想过往和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图:出嫁 直到我被抱上车,妈妈都没有下楼来送我,我知道,她真的没有勇气面对这么残忍的分别。 此刻的妈妈肯定还在大哭,可是我明明离她那么近,却不能冲上去,为她拭去眼泪,告诉她:“妈,别哭了,我不走了,我要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   “妈,别着急,我等你!” 不知不觉中,妈妈随着岁月的流逝,行动没有以前那么敏捷了。我和妈妈出去逛街,并排走在路边,可是过了一会,我回头一看,原来我不小心把妈妈落在了身后,她正焦急地追赶上我的步伐。我停下来,对她说: “妈,别着急,我等你!” 我会等你淡定从容地徐徐迈着脚步向我走过来,就像你等我孩童时趔趔趄趄地跑向你那样;我会等你仔仔细细地琢磨手机里的每个功能,就像你等我咿咿呀呀地学叫爸爸妈妈那样;我会等你在白驹过隙般的岁月里优雅地老去,就像你等我在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一样。 我会等你,在每个朝夕。     图源:作者自摄、摄图网
  • 0
  • 94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