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太婆婆向德馨
向岩家族圈
父亲的外婆,我称之谓太婆婆,乃一代名门向岩之长女。 老太爷向岩(1872—1959),湖北汉川田二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孙中山设立的东京陆军东斌学校。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毕业后回国,赴川任陆军速成学堂教官,兼督练公所编译制度等科一等科员。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起义,以川南宣抚使名义发布《谕巴蜀檄》。1912年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后以裁军去职。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曾回国在襄河组织反袁斗争。护法运动期间,任靖国军联军第八军参谋长兼第二混成旅旅长,转战鄂蜀秦陇滇黔七省。1922年参加北伐,任广东韶关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北伐军第五路司令等职。1925年任国民军第三军左翼督战官、游击司令。1926年在鄂组织北伐军别动队。1937年抗战全部爆发后,向岩任汉川县长,不畏日寇多次上门威胁利诱,始终战斗在抗战第一线。向岩利用社会声望,营救出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学生,为创建天汉抗日根据地作出特殊贡献,使汉川成为鄂豫边区的战略支撑点、战斗桥头堡、给养生命线;在家接受史沫特莱的采访及陶铸的造访。1949年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湖北省政协特邀委员、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太婆婆之生母陈氏,育有子女六个而夭死者四,肝肠寸断,不久抑郁成疾而亡,留下一双儿女。女儿德馨1894年生,自幼乖巧伶俐,甚得家人喜爱,父亲向岩思想开明,教她识文断字,尚留有一双解放脚。儿子伯虎(又名向浒)1898生,1924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与刘伯承、吴玉章等人受中国共产党派遣赴苏联学习 。1941年在列宁格勒参加苏联卫国战争 。战后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著名油画家约干松教授 ,与徐悲鸿结为挚友。1948年毕业,参加苏联艺术家协会 。1955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老太爷向岩续弦再娶蒋氏,相继有了二儿子仲豹、三儿子叔貎(又名向刚)、小儿子德渊,二女儿德昙(又名向捷)、小女儿德曼。仲豹、向捷作为青年学生由董必武介绍,分别于1937年、1938年前往延安,零距离现场聆听过毛泽东的报告,解放后留在陕西从事党政机关、教育工作;向刚、德渊分别在武汉、北京教育战线任职;德曼在湖北黄石国有企业就职。太婆婆德馨是向岩七个孩子中唯一留守在农村务农的子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个年代,即便是名门望族家的千金大小姐,也是早早定下娃娃亲,没有特殊变故和意外,便会顺理成章嫁过去。太婆婆的娃娃亲是方圆几十里的有钱的种田大户汪家少爷汪新洋。女孩子出嫁,嫁妆是必备的。一般人家给自家女儿的嫁妆,多为绫罗绸缎床单被褥、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而向岩老太爷给爱女德馨的嫁妆却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两大箱藏书。那时结婚,新娘坐在大花轿里,嫁妆由人挑着随行。挑惯了女红用品的挑夫,这次可真是受累了:两大箱书实在太重,得四个壮汉轮换抬着。大户人家小姐出嫁,围观者众多,看着挑夫们吃力地抬着,自然推测里面是非常值钱的金银软细;断然不会想到是书,因为书在种田人看来,当不得吃也当不了穿,过日子是没用的。 婚后的太婆婆贤淑稳重,孝顺公婆,辅佐丈夫,操持家事。育有四男三女。大儿子博学不满二十就出走闯荡,后从军,当年部队途经当阳与家人偶遇过,留下二块银元,第二天清早部队离开,再后生死不明,无音无信;二儿子博爱在湖北汉川沉湖夏家塔,生有一女,不幸夭亡;三儿子铁钧在湖北当阳,育有两子(其正、其林)一女(其贵);大女儿腊芝(我奶奶)在湖北汉川中州农场,嫁刘家有四子(国祥、毛志、能祥、权林)二女(望英、桂英);二女儿正安在湖北汉川回龙金家会上,嫁金家有二子(运川、东平)二女(全玉、双双);小女儿伏芝在湖北汉川田二河陡埠头,嫁林家有五子(树明、树坤、大双、小双、杰钜)一女(小明);小儿子博文在湖北汉川中州农场,家有二子(传发、天祥)四女(冬贵、年贵、友贵、彩贵)。 太婆婆德馨1976年离世,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二岁。儿女们也多高龄离世,最小的儿子博文如今还健在,今年八十八岁。 太婆婆德馨是兄弟姊妹中唯一的农民,她的儿女们也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尽千难万苦。但无论生活怎样艰辛,身为辛亥革命者之后裔,太婆婆一直不忘祖训,严格要求子女,将老祖宗向岩遗留的的家族精神传承下去。这是一个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后辈努力拼搏,人才辈出。有寒窗苦读奋发图强跳出农门的学子,有硬创硬干风声水起的生意人,有坚守故土不忘初心的工农兵……他们遍布海内外及全国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继承先辈遗志,为日益强大的祖国添砖加瓦! 纵观历史风云人物,为革命舍小家,他们留在小家的妻子儿女做出了多少牺牲!老太爷向岩留学东洋,陈氏夫人替他养老扶小,六个孩子夭折了四个,何等悲切!那些默默为革命者做垫脚石的人们,他们心怀善念,不会为自己申辩,但更值得我们讴歌,他们也是革命的功臣!太婆婆德馨就是一颗闪光的垫脚石[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后补:我是2016年才偶然获悉太婆婆德馨系向岩之长女;前几天我才得以拜读武汉大学教授向虎雏(向岩之长孙)精心编写的《向岩纪念集》(在此感谢北京的表叔林森亲情转赠[抱拳]),作为向岩老太爷第五代人,如今也已是年过半百之人,总算有幸通过文字寻根问祖,终于知道“我从哪里来”,非常感谢向虎雏爷爷!🙏🙏🙏读及136页老太爷第八封家书之处:子女六人而夭死者四……死后用舟载其小棺,埋于堤畔,其情其境实令人酸透心骨也;这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的场景,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太婆婆德馨一辈子默默无闻含辛茹苦,父亲的光环没有罩住她,她却谨记祖训,和父亲一样吃斋念佛,安于平凡守得清贫,严格要求并用心教育子女(记忆中的奶奶还有姨婆她们与一般乡野之妇最大的不同就是温文尔雅不说粗口;不重男轻女,重视女孩子的教育,家族男女大学生旗鼓相当👍👍👍,我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撰写此篇《太婆婆向德馨》,乃随性而为之,为那些辛苦劳作一辈子远不及世人眼中的高官厚禄、身份卑微渺小如蚂蚁般的苍生悲切的同时,更为他们的无怨无悔扎根黄土地、坚守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所撼动! 老太爷向岩是我们的自豪,太婆婆德馨是我们的骄傲!  
  • 1
  • 685
  • 1
  • 2
保卫列宁格勒的黄埔四期生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虎雏 1957年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7月25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长篇纪念文章《南昌起义前后》,回顾自己如何从常德逃出虎口,经长沙跑到武汉的经历,深情款款地写道:“党组织十分重视这批新生力量,派了坚强的政治、军事干部来领导。记得当时(教导队)大队长是孙树臣(成)同志,副大队长是申朝宗同志,中队长是向浒、李鸣科(珂)等同志。”其中,向浒就是我的大伯父。粟裕回忆的教导队4位老师都是黄埔出身的共产党员:李鸣珂,四川南部人,和伯父系黄埔4期步兵队的同学,他是隐蔽战线的英雄,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930年4月19日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于重庆朝天门,年仅31岁;孙树成,江苏铜山人,黄埔1期生,1927年10月牺牲于广东大埔三河坝战役,年仅27岁;申朝宗,江苏铜山人,黄埔3期生,1928年被捕牺牲,年仅25岁。   向浒(李铁根)和他荣膺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 一 伯父向浒,字伯虎,湖北汉川人,他还有一个名字李铁根,是1927年底到苏联后,共产国际赠给他的俄文名НиTкин的中文译名。我的祖父向岩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史沫特莱敬重的辛亥志士、抗日英雄。伯父自幼受祖父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春在上海大学由刘华和徐梦秋(此人后叛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常到附近的中华书局工人宿舍散发党的宣传品,与邓中夏一起被学校开除。1925年,经祖父举荐,伯父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1团8连。由于学习刻苦,其野外演习笔记被印成教材供全校使用,毕业后分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当排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各地进步学生涌进尚未公开反共、还算革命的武汉。当时,驻汉的叶挺24师是共产党掌握的部队,立即成立教导队收容这些年轻人,不到半个月就有了一千多名学员,粟裕就是其中一员。学员们住在武昌宾阳门外一所大学里(即现在的武汉市第15中学)。武汉的夏天特别热,粟裕在文章中写道,经过教导队严格的军事训练,“再也看不出在一、两个月以前,我们还是自由散漫的学生了”。 1957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粟裕撰写的文章《南昌起义前后》。 向浒(右一)和他黄埔军校的战友。 需要说明的是,1997年,我携史料到南昌参观刚刚维修一新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受到热情接待,馆长特为我一个人从一楼讲解到四楼。在纪念馆后院一间会议室休息时,军事史专家陈洪模先生拿出一篇李逸民将军写的回忆文章,指着上面描述教导队的文字——“大队长孙树成,党代表李鸣珂。……我所在的第三队辖三个排,队长叫向虎,三个排长都是共产党员。”他认为向虎就是我的伯父向浒。后来我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发现粟裕1957年的这篇文章,顿感陈先生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教导队只有三个中队,不会再有第二个也姓向的中队长;向浒字伯虎,浒、虎同音极易混淆。时隔久远,两篇文章之间三个人的名字均有差异(臣与成、科与珂、浒与虎),这种差错在所难免。不过粟裕的“向浒”是准确的,因为他和后文中刘伯承致伯父的书信是一致的。 教导队的军事训练非常紧张,武汉的风声更紧张。7月中旬,利用武汉汪精卫政府“东征讨蒋”之名,教导队奉命向南昌集结。从武昌开拔时大雨滂沱,坐木划子过江到汉口,战士们浑身湿透,挤进轮船底层货舱抵九江,再换乘刚卸下牲口的闷罐车到南昌,伯父用他的战马驮起病倒的学员,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当历史的时钟指向1927年8月1日凌晨二时整,三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伯父颈系红领巾、臂扎白毛巾和他的中队参加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东方破晓时,鲜红的旗帜在江西大旅社楼顶高高飘扬,“八一”南昌起义胜利了!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此时,蒋汪宁汉合流,公开勾结,联手反共,形势十分险恶。起义军主动放弃南昌,伯父随主力部队迅速南下,在会昌城附近经数小时激战击溃敌军。夜幕降临,叶挺命令教导队搜查敌人的指挥部。伯父和李逸民带领战士,在一城隍庙内发现敌人的师部,进去一看,满地丢着文件,桌上的烤鸭、炒鸡蛋还冒着热气,敌人逃跑了。伯父命令部队火速追赶10余里,枪一响,敌人如惊弓之鸟四处逃散,枪支弹药丢了一地。年轻的战士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洋财”,捡枪的捡枪,捡弹药的捡弹药,竟让敌人跑光了。当他们每人背着四五条枪回到会昌城,自然受到叶挺的批评:“你们捡这些破枪干什么?主要是消灭敌人,你们打死多少敌人?”伯父说打死了不少。“到底多少?”叶挺较真起来,“派几个人去数一数,再向司令部汇报。”叶挺又问伯父:“你们俘虏了多少?”伯父胸脯一挺:“抓了两名排长。”叶挺笑着说:“太少了!”会昌一战,缴获钱大钧部5000多条枪,都由粟裕带的一个班装上船,运往东江,最后也搞丢了。 起义军在广东遭遇敌人围追堵截,已是25师74团团长的孙树成就牺牲于梅州大埔三河坝战役,年仅27岁。三河坝战役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但终因敌强我弱,起义军在潮汕地区被打得人员散落。瘦成皮包骨的伯父辗转来到上海,在街头险被叛徒认出。找到组织后,党中央决定选送他与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乘船赴苏联学习。 二 刘伯承被分配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伯父则学习炮兵。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给中共中央组织部亲笔信中写到:“向浒同志(同)在南昌起义,同到苏联学习,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都是事实。吴老(吴玉章)可能还记得,恩来同志可能也记得,其人当时是个较胖的人,做事较稳重,现在还可以(在)脑子中回忆过来。” 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信。 刘伯承提及的“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是指1929年夏秋之交,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东铁路事件”。 “中东铁路事件”后,伯父和刘伯承留在远东工作。1930年夏,伯父与刘伯承在中俄边境的红河握别,伯父独自一人送刘伯承回国统帅千军万马。伯父擅长绘画,曾在远东党委机关报《红星》发表过宣传画作品,远东党委爱惜人才,1932年送伯父进了久负盛名的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向浒儿时习画的启蒙教材——123年前出版的《汊湖渔子画稿》(已捐汉川市博物馆)。 徐悲鸿致李铁根的信,称其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伯父学画,具有很大偶然性。其实我家并无习画的传统,但我们老家湖北汉川近现代出了个大画家黄石(1861-1898,亦名汊湖渔子)。黄石隐居刁汊湖区,致力诗画,笔触酣畅,构图新颖,登门求画者不绝。后经他的学生赞助,其《汊湖渔子画稿》全册72幅,于1897年在上海刊发面世。次年6月3日,黄石先生因贫病交加逝世,年仅38岁。我祖父有感于家乡这位才华横溢画家的英年早逝,即购《汊湖渔子画稿》一本留作纪念。没想到这本画册与祖父留学日本期间寄回的彩色明信片一起,为孩提时代就喜爱木匠手艺的伯父开启了一扇艺术之窗,使他爱上了画画。《汊湖渔子画稿》是伯父学习绘画的第一本启蒙教材,伯父终身珍藏,曾把它带到苏联27年。伯父逝世后,我在清点遗物时,发现了这本《汊湖渔子画稿》,并于2014年8月7日,将这本123年前出版的画册捐赠给汉川市博物馆。 1935年,伯父以列宾美术学院预科毕业,转入该院本科专攻油画。1934年,徐悲鸿赴欧洲举办巡回画展,次年6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展出,并应邀到列宾美术学院学术交流,从而结识了伯父并成为挚友。伯父传给我保存的7封半徐悲鸿的书信中,徐悲鸿称他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伯父在列宾美术学院拥有正式的学籍,同时担任该校附中党支部书记,按月领取工资,享受分配住房等待遇,苏共把他作为特殊干部储备,在执行特殊任务时才抽调使用。1936年春,伯父娶俄罗斯女子克拉娃为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的短暂时光。 当时,日本侵略军谬称长城是其羽翼下的伪满洲国的国界,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险。1937年4月,伯父奉苏共中央令,告别新婚妻子,再次通过万里茶道到达与伊尔库茨克隔贝加尔湖相望的赤塔军区作军事特派员,训练秘密派遣伪满洲国收集情报的侦察人员。 在赴赤塔途中,伯父望着列车窗外一派北国春色,思绪万千,第一次尝试着将俄罗斯名诗《春水》翻译成汉语,表达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水 雪还在田野白着, 春水已经响了, 跑呀,响呀,惊醒着沉睡的边岸。 他们跑,流着汗,到处叫喊: “春来了,春来了! 我们是新春的飞报员, 她派我们向前!” 春来了,春来了…… 红紫光华的轮舞, 快乐地涌现在她后面。 1938年,伯父圆满完成任务,从赤塔返回学校,此时,家中已喜添女儿飞霞。哪知天有不测风云,5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伯父突然被捕,未经审讯直接投入监狱,罪名是诗人肖三请伯父帮助一个名叫王洪(又名胡满,系鲁迅生前所托)的人进美院,还要解决其住宿等生活问题,几个中国人因此多聚了几次。原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遇刺,全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此事至今仍是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疑案)。而号称“铁手套”的公安部长叶若夫在“肃反”斗争中搞扩大化,成千上万的人被处决、人间蒸发,外国人首当其冲成为怀疑对象,伯父因此遭到了迫害。 危难时刻见真情,列宾美术学院伸出了营救之手。伯父经一年的牢狱之灾终于逃过一劫,于1939年5月无罪释放,恢复了党籍、军籍,还应邀到列宁格勒市公安局帮助工作。为此,他一生对美术学院心存感激。可是,他的患难之妻克拉娃因病于这年的春天撒手人寰,伯父独自抚养女儿飞霞,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三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突然向波兰发起“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伯父向共产国际要求回国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共产国际解散了,卫国战争爆发了。伯父决定放弃回国的打算,同苏联人民一起并肩战斗。他在《四十一年》俄译汉的诗中写道:时局更恶化,战云满欧亚,决心回祖国,四十一年夏,信刚送莫京(莫斯科),大战即爆发,留守列宁城,勒缰回意马,爱我新故乡,誓死保卫她。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曾经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的莱布元帅率领70万北方集团军群,配备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按罪恶的“巴巴罗萨”计划,从东普鲁士出发,迅速驰越涅曼河,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妄图于7月2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为中央集团军群北攻莫斯科廓清后顾之忧。希特勒叫嚣,届时他将亲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还要在该城“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庆功宴,甚至连宴会的菜谱都拟定好了。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众志成城,粉碎敌人惯用的闪击战术伎俩,遏制了强盗的嚣张气焰和疯狂进攻。希特勒恼羞成怒地切断列宁格勒与各地之间的交通线,实行长达900天惨绝人寰的封锁,旨在饿死300万城内军民。法西斯向该城发射雨点般的炮弹,还丧心病狂地从飞机上倾泄大量破铜烂铁和建筑垃圾,扬言要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抹掉这座伟大的城市。 向浒收集剪贴的卫国战争海报。 我有一本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的海报剪贴册,这是伯父当年收集、剪贴、装订制作的,其中的56幅海报呈现出卫国战争的场景,伯父把它传给了我,成了我的反法西斯战争教科书。2014年6月19日,在武汉《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会上展出。 伯父将女儿飞霞送到远离列宁格勒的岳父母家,他身着红军军装、拿起枪,随部队转战各个战场。8月下旬,德军兵临城下,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誓死坚守,决不交出“卢加防线”这把列宁格勒城大门的“金钥匙”。9月10日,斯大林起用朱可夫为列宁格勒最高首长。朱可夫甫抵列宁格勒,当即中止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掉两名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制定守城计划。朱可夫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击溃德军企图迂回强攻的阴谋,重创顽敌,迫使德军终结战略进攻。希特勒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从而转入列宁格勒战役第二阶段——在封锁中死守城市。 由于伯父参加过中国“八一”南昌起义,又两次到远东伯力、赤塔“做军事工作”,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10月,奉命担任列宾美术学院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全权维护辖区内的战时秩序,保美院一方平安,这是俄罗斯人对他这位中国人的最大信任。此时,全城粮食奇缺,最困难时,士兵工人每天只有250克黑面包,居民只有125克。正如伯父在《保卫列宁城》诗中描述的“罗雀掘鼠尽,吃草草不深”,全城找不到一只活着的狗和猫,连麻雀和老鼠也捕来充饥,树皮草根吃得一干二净。死神随时夺走人们的生命,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警察饿死在岗亭里,抢救危重病人的医生饿死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市民饿死在购粮途中……仅从1941年11月至次年12月间,饥饿夺去了63万列宁格勒人的宝贵生命。 但是,列宁格勒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伯父亲口向我讲述当年街头感天动地的一幕:老人们捧着赖以活命的125克食物,四处寻找带枪的年轻人,并将黑面包塞到战士手里,看着他们吃下,才返回家中坐以待毙。列宁格勒人从未放弃有尊严的生活,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影剧院天天夜晚开演,彩色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学校里书声琅琅。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作为“防空监视队”的普通一兵,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作出气势恢宏的《列宁格勒交响曲》,1942年3月5日由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对全世界现场直播,鼓舞士气,弘扬国威,获得当年“斯大林奖”。 着苏联红军军装的李铁根。 “保卫列宁城”诗手稿。 伯父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没有一粟一粥被接济的可能,每天全靠250克黑面包维持生命。他率先垂范,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构筑工事、扑灭火灾、搬运物资、抢救伤员,体能严重透支,终于被饥饿击倒。40岁的壮年人,满口牙齿一夜之间全部脱落,终身再也不长新牙。1942年7月5日,苏共中央认为,列宁格勒城内人口不应超过80万,妇女、儿童、伤病员及珍贵文物必须尽快撤离。重病中的伯父谢绝了疏散城外的生存机会,决心留在城中与列宁格勒共存亡。 “拉对湖,结成冰。妮娃河,并不深。为什么钢甲铁翅,飞不过列宁城?这座钢墙铁壁,英雄骨肉造成。”列宁格勒人神奇地在拉对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之路”。这条通道亦称“死亡之路”,向城内运送物资的卡车随时可能由于炮轰造成的冰层开裂而沉入湖中,所以司机开车时不关车门,以便随时跳车。视死如归的80万列宁格勒人依靠拉对湖“生命之路”的补给,挺过了长达900天的艰难岁月,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军事计划,且牢牢牵制了敌人重兵,为夺取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5月9日胜利日画稿。(李铁根1945年绘于列宁格勒) 刘伯承1955年12月29日致向浒的信。 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鉴于伯父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表现出的献身精神,他荣获了这份当之无愧的荣誉。伯父的画作《胜利日》,描绘了5月9日这一天列宁格勒庆祝胜利的景象——到处是迎风招展的红旗,人们含着喜悦的泪花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跑上街头,“乌拉!列宁格勒!”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老祖父的强烈召唤下,党中央和苏共中央联系,恢复了伯父的中国国籍和中共党籍。伯父只身回到阔别27载的祖国,回到武昌花园山麓幽静的家。如同列宾那幅著名油画《不期而至》描绘的情景一样:八旬祖父见到万里归来的长子流下欣慰的泪水,而8岁的我却相见不相识。 当时,刘伯承在南京办军校,由于师资缺乏,他不仅请来苏联专家,甚至力排众议,把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请上讲台以礼相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类教官占全校800余名教师的一半以上。当他得知伯父人还健在已经回国的消息,喜出望外,老战友向浒学过炮兵,谙悉俄文,正是军校急需的人才呀!刘伯承热情邀请,期待着伯父来南京一起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遵照刘伯承的指示,通知伯父赴南京军事学院报到。可是,伯父却给刘伯承去信,畅叙离别思念之情后,坦诚相告自己的身体状况经医生诊断,已不再适合军旅生活,希望以绘画作为晚年的职业,他想通过创作油画表达对列宁格勒艰难岁月的缅怀和眷恋。12月29日,刘伯承复信,不无遗憾地同意伯父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伯父回国后重建新家庭,又生一子取名飞星,这是他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不幸的是飞星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智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伯父增添了极大的困难。1983年伯父病重,伯母将要独立抚养智障的儿子,感到万分恐惧,她瞒着伯父向国家主席李先念书面报告了家庭实情。李先念才知道李铁根原来就是抗战时期鄂豫边区敬重的汉川县县长向岩先生的长子向浒,感叹辛亥革命家庭出了这样一位传奇的共产党员,并立即指示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务必在伯父辞世前,解决好其残疾儿子生活保障问题。 作者向虎雏在《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上留影。 伯父弥留之际,思念远在俄罗斯的女儿飞霞,我带着5岁的女儿向菲来到北京医院,在病榻前侍奉多日,想给他些许安慰。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伯父与飞霞失联,直至伯父离世,也未恢复联系。所以伯父去世后,他的重要遗物全部由我带回武汉保管。 1983年8月19日3时,伯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伯父历经国内外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从不沽名钓誉,从不居功自傲,甘当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的国际主义战士,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意。 如今,伯父逝世35年了,他的残疾儿子飞星在国家照顾下,无忧无虑地生活了27年,已于2010年故去。我时常想起伯父唯一的后人——我的堂姐飞霞,如今她应是80岁了,不知飞霞姐今安否?飞霞姐是知道我这个比她小8岁、从未谋面的弟弟的,记得伯父办理回国手续期间,在大人们的安排下,刚上小学的我还和飞霞姐通过书信。 飞霞姐,你是个苦命人,如果人还健在,今生今世我俩能够见上一面吗? 飞霞姐,你是俄罗斯的女儿,也是中国的女儿,我在万里之遥的东方、中国武汉呼唤着你!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0
  • 487
  • 0
  • 2
列宾美术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富有传奇色彩的李铁根
向岩家族圈
作者:晨朋 留学俄苏,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洋美术技法的一条重要渠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公派到苏联学习美术的各类留学人员共有30余人。他们活跃于中国画坛,一时成为主流,影响及于今日。综观今日的中国画坛,几代画家手下的作品,如果仔细品察,总会产生一种感觉:在基本功、技法、风格等方面,相通相近之处,隐然其间,绵延半个世纪,不绝如缕,这已是业内同仁共认的事实。俄苏油画、俄苏美术对中国的影响若何,这个题目很大,或许作一专门的讨论,更为合适。我在这篇短文里只介绍一位最早留学苏联,最早到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的前辈学人,他一生行事低调、鲜为人知。他的名字是李铁根。 李铁根(1898-1983),原名向浒,字伯虎。1905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川一位民主革命者之家。他的父亲向岩(1872—1959),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加入讨清檄文,于当地影响很大。后回湖北担任鄂军第八军参谋长。1926年,在湖北组织北伐别动队,参加北伐。向岩大半生以“军旅为事”,在我们梳理李铁根早年经历的时候,明显地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 1955年,57岁的李铁根,进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4月份,他撰有《自传》一份。据他自存的手稿,我们可以了解他前半生的大致经历。曲折跌宕的岁月,折射出来的全是强烈的时代色彩。 李铁根小的时候,因父亲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很少顾家,不能进学校读书,只在乡学念了几年旧书,跟随母亲下地种田才是常事。遭逢天灾水患,他离家外出当木匠、当货郎、教乡学,多方维持生计。一直失学的李铁根,在1923年,辗转到达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半工半读。在这里,出现了他的人生拐点。他先参加了共青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是为第四期学员。1926年毕业,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自传》告诉我们,1927年,李铁根调到“中共中央直属秘密军事教导大队任第二队队长”,并在这时候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他随军南下,在广东地区又与敌舰,因力量悬殊,在汕头地区失败。队伍失散之后,历经磨难,李铁根再次辗转到达上海。 李铁根的人生第二个拐点跟着到来。1927年底,他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随同吴玉章、“八一南昌起义”时指挥部参谋团的参谋长刘伯承等40多人,潜往苏联。他们一行人,先乘船到达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后辗转到达莫斯科,这时已是1928年。抵达苏联后,许多人都换用俄罗斯名字。李铁根的俄文名字全称是:弗拉基米尔·克拉斯诺维奇·尼特金。弗拉基米尔是列宁的名字,表示了他对列宁的崇敬;克拉斯诺维奇,含有“红色”意思;李铁根则是俄文的音译。自此以后,李铁根替代了他的中文名字向浒。 到达莫斯科之后,刘伯承进入莫斯科髙级步兵学校,半年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吴玉章进了东方大学,即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先学习,后任教,其间,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8年回国。李铁根被分配到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后来因脑病,也转到东方大学。 1929年,由苏共中央派遣,李铁根来到远东边疆军区,在刘伯承领导下,负责政治宣传工作。1930年,刘伯承回国,李铁根送他直到中苏边界,二人依依告别。 留在苏联远东的李铁根因健康原因,脱离了职业军人生涯,走到他新的生活拐点。伯力(哈巴洛夫斯克)国家出版部的《图书事业》出版社给他提供任职机会。在这里,他给工人教科书画插图,也给党委机关的《红星》报画宣传画。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领导的关注。 李铁根没有科班学画的经历。他说,他的绘画知识来自三个方面:小时候,当过木匠,练就一双灵巧的手;看过一些日本出版的明信片,上面的图画引起了他画画儿的兴趣;湖北当地一位不太有名的画家黄石的一本画册《汊湖渔子画稿》,成了他学画的启蒙教材。潜往苏联时,单薄的行囊里就藏有这本画册。戎马倥偬几年,原来他都带在身边,可见是其真情的喜爱,这本画册后来随他在苏联27年,不曾离身。 远东地区毕竟有点艺术沙漠的味道,他在插图里闪现出的一点艺术光芒,成为他日后攀登艺术髙峰的第一个阶梯。 1932年,苏共远东边疆领导机关党部送李铁根去列宁格勒绘画雕刻建筑学院、即现在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入学本科的考试,他没有通过,只得进入预科。1935年预科毕业,升入油画系本科。他的老师是鲍利斯·弗拉基米罗维奇·约干松(1893-1973),即后来那位鼎鼎大名的苏联油画家。在油画系学习期间,李铁根还兼做学院附属中学的党务工作。 在读预科、本科期间,发生两件小小插曲。一是1937年,强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又发动卢沟桥事变,占领华北。紧邻中国北方的苏联感到紧张,来自中国又有军事经历的李铁根,被列宁格勒城党部派到赤塔军区司令部作军事特派工作,为时半年。是年年底,他返回美术学院继续油画学业。 更早发生的一件事是他接待到访苏联的徐悲鸿。1934年春,徐悲鸿携带美术作品到欧洲五国巡展,最后一站来到苏联。在列宁格勒,徐悲鸿与李铁根两位同行异国相遇,由此订交结谊。这次相遇,徐悲鸿得知李铁根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对李铁根来说则预伏下后来去苏归国、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机缘。上个世纪的50年代之初,他们频有书信往来。李铁根的后人存有徐悲鸿写给李的7封信件,信中内容说到其中经过。 两段插曲过去,回头续说身在列宁格勒的李铁根。 接着到来的是狂风暴雨。20世纪30年代,正是苏联大清洗的年代。1938年5月,李铁根因一件小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据李铁根在《自传》中说,他因协助初到列宾美院的胡蛮、为他安排食宿活动受到怀疑而被捕。 胡蛮,原名王敏鸿’又名王钧初。他是第二位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中国人。胡蛮在国内,曾是左翼文化大同盟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进步艺术团体《糊涂画会》,在文艺界是个活跃人物。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胡蛮发出通缉。1936年,经鲁迅、宋庆龄的介绍和资助,他去往苏联,躲避追捕。 胡蛮到达列宁格勒之后,进入列宾美院,但食宿生活没有着落。在莫斯科的作家肖三写信给李铁根,请他与当地几位中国人联系,共同安顿胡蛮的生活。他们为此聚会了几次。这种聚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怀疑,几位中国人先后被捕入狱,李铁根即在其中。这是1938年5月发生的事。多亏列宾美术学院出面营救,李铁根幸运地获得释放,其时已是1939年5月,他的牢狱生活整整一年。 在这里,我们一面看到列宾美术学院接受了第二位中国学生胡蛮,感到欣喜;想不到的是,它的代价竟是以第一位学生的一年铁窗之苦换取得来。这在中国人留学俄苏史上实在是特殊的一笔。 侥幸出狱的李铁根另有不幸到来,他的妻子克拉夫季娅去世了。他们结婚三年,留有不足一岁的女儿飞霞。此后,生活在列宁格勒的李铁根,16年过的都是孤独一身的日子。我们在他遗留的文稿中,看到他有不少诗作。他以深情的文字,怀念心爱的妻子。 1941年6月卫国战争开始后,列宁格勒处于围困和轰炸之中。900个日日夜夜的饥俄、寒冷、炮火、缺医少药和不断埋葬死者;900个日日夜夜的坚持、劳动、挖战壕和相互鼓舞。列宁格勒人阻挡了来势汹汹的德军,德军的凌厉锋芒挫折殆尽。 此时李铁根的身体很弱,甚至住进医院。他本应随同美院师生一起疏散到安全地区,但他拒绝了。后来,美院远迁中亚萨马尔汗的时候,他正饿得无力行动,但他因出身军人,虽然虚弱,也愿留守列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战事最紧急之际,自动投入军中”。他把女儿飞霞送到住在古城奥洛浬茨的外婆家,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了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列宁格勒瓦西里耶夫岛防空指挥部任命他为社会治安指挥部的政治指导员,负责美术学院的防空大队指挥部工作。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为表彰他的献身精神,给李铁根颁发了“列宁格勒保卫者”军功章。 战后,李铁根继续美术学院的学业,1948年毕业。此时,李铁根已经50岁。他的毕业创作是《中国的女爱国者》,获得“及格”的评语。据悉,列宾美院还收藏有他的《缝军衣》—画。我们屈指一算,从1935年进入列宾美院油画系本科计起,李铁根修得这个学士学位,前后花费了13年的时光。其中,牢狱1年,战火4年,奉调校外服务半年,除去这些公务缘由,还有他自己的冤屈遭遇,家庭不幸,骨肉分离等精神上的打击折磨,倶在其中。25岁才进入本科的李铁根,与大半从列宾美院附中考来、早倶基本功的学生同班受教,难免吃力。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这13年中,首先是李铁根的坚忍毅力,同时也有列宾美院的宽厚包容。美院对他的课外的贡献,一丝一毫不计入学业成绩,军功学业,一码归一码,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列宾美院多年固有的学风。应当说,毕业作品得“及格”的评语,无论对李铁根,无论对列宾美院,都是刚刚好,都是恰如其分。 1948年,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李铁根,应聘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讲授中国语言。在列宁格勒,汉语热的兴起,还是后来的事。这个时候他的学生不多,课堂就设在他的家里。学生中有几位有名的汉学家,如叶·克恰诺夫、尤.克罗尔等。 1955年,李铁根只身回到阔别27年的故乡武汉,他唯一的女儿飞霞留在了苏联。稍后,他告别家乡和父亲,登车北上,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到油画系任副教授。 话说回来,他之离苏归国,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曾为他多番奔走,操办数年。完成这个手续,难度非同一般。可惜的是,当他走进美院教室执掌教鞭的时候,老朋友徐悲鸿已经去世两年多,殁存异畛,无缘相见。 李铁根的老战友、老领导刘伯承元帅对他回国感到高兴,本来有意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后来得知美术是他的志趣爱好,表示尊重,打消了自己的建议。 李铁根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创作活动,还待发掘和整理。目前,我们已知的作品不多,《长征的路上》,是参加庆祝建军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之作。在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为老干部油画培训班任课多年。授课期间,他的学生王文彬,用左手作有速写《李铁根铅笔速写像》(1956)。这张速写,历尽沧桑而保存至今,也属不易。 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李铁根住在中央美术学院南宿舍,与画家冯真相邻。1959年暑假,留学列宾美术学院的冯真回国收集毕业创作素材,在她返校时,曾受李铁根之托,给留居列宁格勒的女儿飞霞,捎去一件呢大衣。飞霞来取大衣,在我们女生宿舍小有停留。我们中国留学生,包括我,都跑来相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她身高约1.65米左右,黑发,面孔白净,有点苏联少数民族的模样。过去近60年了,搜索不出更多的记忆了。 李铁根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28个春秋,一向行事低调。他对自己的身世、经历,从不张扬。包括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对他的历史都了解甚少。李铁根默默一生,献给了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的崇高品格,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李铁根于1983年8月19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5岁。遗体捐赠医院。 李铁根的亲属向虎雏先生给我提供了大量资料,包括未经发表的资料;林诗尧、周思旻、李富军和俄罗斯友人在中国、俄罗斯多方查找、核对资料,本文才得以完成,谨向各位致以深深的感谢。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0
  • 717
  • 1
  • 1
武汉英雄向浒保卫列宁格勒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虎雏 2015年5月9日的莫斯科,激昂的战歌在红场上空回荡,欢呼声响彻云霄,国家主席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在这里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万众瞩目中,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队伴着《喀秋莎》乐曲,雄赳赳,气昂昂通过红场。“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阅兵式结束后,习近平主席等来到长明火炽烈燃烧的无名烈士墓,向为正义与和平献身的烈士们献花。 向浒(李铁根)和他荣膺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 70多年前,德意日轴心国悍然挑起第二次世界战争,东方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西方战场的俄罗斯卫国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5月9日是欧洲战胜德国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我的伯父向浒(李铁根)当年参加了卫国战争保卫列宁格勒的全过程。这场俄罗斯人民付出2700万条宝贵生命,历时1418个日日夜夜,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殊死战斗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是座永恒的山,让我们挽紧臂膀,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伯父向浒,字伯虎,湖北汉川人,李铁根是到苏联后共产国际赠给他的俄文名Нимкин的中文译名。伯父受祖父向岩思想影响,1924年春在上海大学由刘华和徐梦秋(此人后叛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常到附近的中华书局工人宿舍散发党的宣传品,与邓中夏一起被学校开除。1925年经祖父联系,伯父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1团8连,由于学习刻苦,其野外演习笔记被印成教材供全校使用,毕业后分配到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当排长。 向浒(右一)和他黄埔军校的战友合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各地进步学生涌进尚未公开反共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当时驻汉的叶挺24师其实是我党掌握的部队,立即成立教导队收容这些年轻人,不到半个月就有了一千多名学员,粟裕就是其中一员。1957年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在建军30周年之际,于7月25日同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纪念文《南昌起义前后》,他回顾自己如何从常德逃出虎口经长沙跑到武汉的经历,深情款款地写道:“党组织十分重视这批新生力量,派了坚强的政治、军事干部来领导。记得当时大队长是孙树臣同志,副大队长是申朝宗同志,中队长是向浒、李鸣科等同志。”学员们住在武昌宾阳门外一所原来的大学里(即现在的武汉市第15中学),武汉的夏天特别热,经过教导队严格军事训练,粟裕接着写道:“再也看不出在一、两个月以前,我们还是自由散漫的学生了。” 粟裕:南昌起义前后(载1957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需要讲述的是,1997年10月我利用出差机会携史料到南昌参观刚刚维修一新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受到热情接待,馆长专门为我一个人从一楼讲解到四楼。在馆的后院一间平房会议室休息时,军事史专家陈洪模先生拿出一篇李逸民将军写的回忆文,指着上面教导队“大队长孙树成,党代表李鸣珂。……我所在的第三队辖三个排,队长叫向虎,三个排长都是共产党员。”认为向虎就是我的伯父向浒。后来我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偶尔发现1957年刊载粟裕文章的这张报纸时,顿感陈先生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教导队只有三个中队,不会再有第二个也姓向的中队长;向浒字伯虎,浒虎同音极易混淆;时隔久远,两篇文章间三个人的名字均有差异(臣与成、科与珂、浒与虎)在所难免,不过粟裕是正确的,因为他和后文中刘伯承的记忆是一致的。 教导队的军事训练非常紧张,武汉的风声也日益紧张,有人要收缴他们的枪。7月中旬,利用武汉汪精卫政府“东征讨蒋”之名,教导队奉命向南昌集结。从武昌出发时大雨滂沱,战士们浑身湿透就挤进轮船底层货舱抵九江,又换乘刚卸下牲口的闷罐车到南昌,伯父用他的战马驮起相继病倒的战士风雨兼程一路前行。当历史的时钟指向1927年8月1日凌晨二时整,三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伯父颈系红领巾、臂扎白毛巾和他的中队参加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东方破晓时,鲜红的旗帜在江西大旅社楼顶高高飘扬,“八一”南昌起义胜利了,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此时,宁汉合流已成定局,蒋汪公开勾结联手反共,形势十分险恶,起义军主动放弃南昌,除朱德率一部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外,伯父随南昌起义主力迅速南下。在会昌城附近经数小时激战击溃敌军,夜幕降临,叶挺命令教导队搜查敌人的指挥部。伯父和李逸民带着战士,在一城隍庙内发现敌人的一个师部,进去一看,满地丢着文件,桌上摆着的烤鸭、炒鸡蛋还冒着热气,敌人逃跑了。伯父命令部队火速前进10余里追上敌人,枪一响,敌人如惊弓之鸟四处逃散,枪支弹药丢满一地。年轻的战士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洋财”,捡枪的捡枪,捧弹药的捧弹药,竟耽误了追击敌人的时间,让敌人跑光了。当他们每人背着四五条枪回到会昌城,自然受到叶挺的批评:“你们捡这些破枪干什么?主要是消灭敌人,你们打死多少敌人?”伯父说打死了不少。“到底多少?”叶挺较真起来,“派几个人去数一数,再向司令部汇报。”叶挺又问伯父:“你们俘虏了多少?”伯父胸脯一挺:“抓了两名排长。”叶挺笑着说:“太少了!”会昌一战,缴获钱大钧部5000多条枪,都由粟裕带的一个班装上船,运往东江,最后也丢掉了。起义军在广东遭遇敌人围追堵截,终因敌强我弱于潮汕地区失败打散。瘦成皮包骨的伯父辗转来到上海,在街头邂逅党的叛徒,险被认出。经党中央研究决定,选送他与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乘船赴苏联学习。因为在海参崴过的年,苏联认为他们是1928年入境的。 刘伯承分配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送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伯父则学习炮兵。1929年他俩“同到远东作军事工作”,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亲笔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道:“向浒同志(同)在南昌起义,同到苏联学习,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都是事实。吴老(吴玉章)可能还记得,恩来同志可能也记得,其人当时是个较胖的人,做事较稳重,现在还可以脑子中回忆过来。” 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信(复印件) 刘伯承提及的“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是指1929年夏秋之交发生的“中东铁路事件”。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它是沙俄侵华的产物,由沙皇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铁路支线。根据1924年的条约,中东铁路仍旧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这条铁路年年盈利,苏方局长主张用于建设,修建新的铁路;中方铁路督办吕荣寰则要按股分红,以饱私囊,于是怂恿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铁路。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效仿其父张作霖1927年在北京武装搜查苏联驻华大使馆,把李大钊送上绞刑架的做法,也武装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挑起“中东铁路事件”。张学良调动10个旅的兵力挑战,苏联则派出“远东军魂”布柳赫尔的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应战。布柳赫尔是1935年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曾化名“加伦”两次来华担任孙中山的军事总顾问,在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还指导中国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这次冲突双方投入兵力共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从7月一直打到11月,持续近5个月之久。结果张学良败北,苏共中央为了息事宁人,急迫从正在莫斯科学习的众多中国共产党员中,遴选出伯父和刘伯承,穿越万里茶道赶到远东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做军事工作”,以求和平解决两国武装冲突。被打怯了的张学良不得不在12月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恢复中东铁路中苏两国共管的原状。此事以后,苏共对张学良的任性耿耿于怀,从不原谅他。“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在欧洲旅游,曾提出访问莫斯科,遭到苏联拒绝;张学良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又被苏共控制的“共产国际”断然否决。 “中东铁路事件”平息后,伯父和刘伯承留在远东工作。1930年夏,伯父与刘伯承在中俄边境的红河握别,伯父独自一人送刘伯承回国统帅千军万马。而他自己则因为在远东党委机关报《红星》发表了宣传画作品,人们才知道他有绘画的才能,远东党委惜才,1932年送伯父进久负盛名的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向浒儿时习画的启蒙教材———1897年出版的《汊湖渔子画稿》(已捐汉川市博物馆) 伯父学画,具有很大偶然性。其实我家并无习画的传统,但我们老家湖北汉川近现代出了个大画家黄石(1861-1898),亦名汊湖渔子。黄石隐居刁汊湖区,致力诗画,笔触酣畅,构图新颖,登门求画者不绝。后经亲友学子赞助,其《汊湖渔子画稿》全册72幅,于1897年在上海刊发面世。次年6月3日,黄石先生因贫病交加逝世,年仅38岁。我祖父向岩有感于家乡这位才华横溢画家的英年早逝,当时就购《汊湖渔子画稿》一本作为纪念。没想到这本画册与祖父随后到日本留学4年期间寄回的彩色明信片一起,为孩提时代的伯父开启了外面精彩世界之窗,触发了他的兴趣,从小爱上画画。《汊湖渔子画稿》是伯父学习绘画的第一本启蒙教材,伯父终身珍藏,曾带到苏联27年。伯父逝世后,我在清点遗物时,发现《汊湖渔子画稿》,并于2014年8月7日将这本118年前出版的画册捐赠汉川市博物馆。 1935年伯父预科毕业,转入该院本科专攻油画。1934年徐悲鸿赴欧洲巡回举办画展,次年6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展出,并应邀到列宾美术学院学术交流,从而结识了伯父并成为挚友。伯父传给我保存的7封半徐悲鸿书信中,徐悲鸿称他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徐悲鸿致李铁根的信,称李铁根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伯父在列宾美术学院拥有正式的学籍,同时担任该校附中党支部书记,按月领取工资,享受分配住房等待遇,苏共是把他作为该党储备干部在执行特殊—291—任务时才抽调使用。1936年春,伯父娶俄罗斯女子克拉娃为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的短暂日子。可是,日本侵略军荒谬宣称长城是其卵翼下的伪“满洲国”的国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7年4月,伯父奉苏共中央令,告别新婚妻子,再次通过万里茶道到达与伊尔库茨克隔贝加尔湖相望的赤塔军区作军事特派员工作,为收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训练侦察人员,然后秘密派遣潜伏伪“满州国”。 在赴赤塔万里茶道途中,伯父望着列车窗外一派北国春色,思绪万千,第一次尝试着将俄罗斯名诗《春水》翻译成汉语,表达人们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共同美好愿望。 俄罗斯著名诗歌《春水》 《春水》(李铁根译) 雪还在田野白着, 春水已经响了, 跑呀,响呀,惊醒着沉睡的边岸。 他们跑,流着汗,到处叫喊: “春来了,春来了! 我们是新春的飞报员, 她派我们向前!” 春来了,春来了…… 红紫光华的轮舞, 快乐地涌现在她后面。 1938年伯父圆满完成任务,从赤塔返回学校,喜添女儿飞霞。哪知天有不测风云,这年5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伯父突然被捕,未经审讯直接投入监狱。罪名是诗人肖三请伯父帮助一个名叫王洪的人(又名胡满,系鲁迅生前托付的)进美院,还要解决其住宿等生活问题,几个中国人无非多聚了几次。原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遇刺,全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此事至今仍是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疑案。而号称“铁手套”的公安部长叶若夫在被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称之为“大疯狂”的肃反斗争中大搞扩大化,成千上万的人被处决,人间蒸发,外国人首当其冲成为怀疑对象,伯父遭到了迫害。危难时刻见真情,列宾美术学院伸出营救之手。伯父经一年的牢狱之灾终于逃过一劫,1939年5月无罪释放,恢复了党籍、军籍,还应邀到列宁格勒市公安局帮助工作。为此,他对美术学院心存感激了一辈子。可是,他的患难之妻克拉娃因病已于这年的春天撒手人寰,伯父又当爹来又当妈,与女儿飞霞相依为命。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伯父向共产国际要求回国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共产国际解散了,卫国战争爆发了。伯父决定放弃回国的打算,同苏联人民一起并肩战斗。他在《四十一年》俄译汉的诗中写道:时局更恶化,战云满欧亚,决心回祖国,四十一年夏,信刚送莫京(莫斯科),大战即爆发,留守列宁城,勒缰回意马,爱我新故乡,誓死保卫她。 1941年6月22日也是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曾经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的65岁莱布元帅率领70万北方集团军群,配备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按罪恶的“巴巴罗萨”计划,从东普鲁士出发,迅速驰越涅曼河,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妄图于7月2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为中央集团军群北攻莫斯科廓清后顾之忧。希特勒叫嚣,届时他亲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还要在该城“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庆功宴,甚至连宴会的菜谱都拟定好了。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众志成城,粉碎敌人惯用的闪击战术伎俩,遏制了强盗的嚣张气焰和疯狂进攻。希特勒恼羞成怒地切断列宁格勒与各地之间的交通线,实行长达900天惨绝人寰的封锁,旨在饿死300万城内军民。法西斯向该城发射瀑布般的炮弹,还丧心病狂从飞机上倾泄大量破铜烂铁和建筑垃圾,扬言要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抹掉这座伟大的城市。 我有一本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56幅海报的剪辑集,这是伯父当年亲自收集、剪辑、整理装订成册传给我的反法西斯战争教科书,具象记录着卫国战争的场景。2014年6月19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开幕式上,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陶米恒看后说:“真是太珍贵了!” 向虎雏保存的其伯父卫国战争56幅海报剪辑集中的4幅 伯父将女儿飞霞送到离远列宁格勒的岳父母家,他拿起枪杆参加近卫民兵军,随部队转战各个战场与匪徒战斗。8月下旬,德军兵临城下,英勇的保卫者们誓死坚守,决不交出“卢加防线”这把列宁格勒城大门的“金钥匙”。9月10日,斯大林在最危急时起用“全国只有一个人敢反对自己”的朱可夫为列宁格勒最高首长。朱可夫临危受命,一到列宁格勒,当即中止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制定守城计划: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登陆上岸和军事院校士官生组建数个步兵旅;预备民兵补充正规部队;各阵地深挖战壕,埋设地雷、架设电网,构筑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调部分射击敌机的防空高射炮,对地面德军坦克直接实施致命平射轰击。在“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的口号鼓舞下,朱可夫15日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击溃德军企图迂回强攻的阴谋,重创顽敌,迫使德军终结战略进攻。希特勒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从而转入列宁格勒战役第二阶段———在封锁中死守城市。 着苏联红军军装的李铁根 由于伯父参加过中国“八一”南昌起义,又两次到远东伯力、赤塔“做军事工作”,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在艺术家成堆的美院里,他临危受命,10月奉命任列宾美术学院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全权维护辖区内的战时秩序,保美院一方平安,带领全校师生度过列宁格勒保卫战艰难的900天,这是俄罗斯人对他这个中国人的最大信任。此时,全城粮食奇缺,最困难时士兵、工人每天250克黑面包,居民只有125克。正如伯父在《保卫列宁城》诗中描叙的:“罗雀掘鼠尽,吃草草不深”一样,全城找不到一只活着的狗和猫,连麻雀和老鼠也捕来充饥,树皮草根吃得一干二净。死神随时夺走人们的生命,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警察饿死在岗亭里,抢救危重病人的医生饿死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市民饿死在购粮途中……仅从1941年11月至次年12月间,饥饿夺去了63万列宁格勒人的宝贵生命。 李铁根的1941年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任命书 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吠:列宁格勒将出现人吃人的场景!列宁格勒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伯父亲口向我讲述当年街头出现感天动地的一幕:老人们捧着赖以活命的125克黑面包,四处寻找带枪的年轻人并将黑面包塞到战士手心看见他们吃下,才返回家中坐以待毙。列宁格勒人从不放弃有尊严的生活,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影剧院天天夜晚开演,彩色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学校书声琅琅。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作为“防空监视队”的普通一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气势恢宏的《列宁格勒交响曲》,1942年3月5日由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对全国及世界现场直播,鼓舞士气,宏扬国威,并获得当年“斯大林奖”。 李铁根诗:保卫列宁城 伯父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没有一粟一粥被接济的可能,每天全靠250克黑面包维持生命。他率先垂范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构筑工事、扑灭火灾、搬运物资、抢救伤员等繁重工作,体能严重透支,终于被饥饿击倒。40岁的壮年人,满口白牙一夜之间全部脱落,终身再也不长新牙。1942年7月5日,苏共中央认为,列宁格勒城内人口不应超过80万,妇女、儿童、伤病员及珍贵文物必须尽快撤离。重病中的伯父谢绝疏散到城外的生存机会,决心留在城中与列宁格勒共存亡。“拉对湖,结成冰。妮娃河,并不深。为什么钢甲铁翅,飞不过列宁城?这座钢墙铁壁,英雄骨肉造成。”列宁格勒人神奇般地在拉对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之路”。这条通道亦称“死亡之路”,运送城内物资的卡车随时可能被德军炮轰造成湖面冰层的开裂而沉入湖中,所以司机开车是不关车门的,以便跳车。视死如归的80万列宁格勒人在列宁的名字鼓舞下,依靠拉对湖“生命之路”的补给,从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长达近900天的孤立中解放出来,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军事计划,紧紧牵制着敌人重兵,为夺取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鉴于伯父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表现出的献身精神,他荣获了这份当之无愧的荣誉。伯父创作的《胜利日》,表现了5月9日这一天,人们含着喜悦的泪花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跑上街头,到处是迎风招展的红旗,“乌拉!列宁格勒!”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的胜利景象。 5月9日胜利日画稿(李铁根1945年绘于列宁格勒) 冯天瑜先生赞颂祖父向岩是辛亥志士、抗日英雄。“七七事变”后,祖父秘密访问延安,一是送次子向仲豹参加八路军,二是寻找长子向浒,受到党中央的精心接待。当得知伯父健在,祖父十分高兴,回到湖北,就以古稀高龄助创天汉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受到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的战地采访和敬重。新中国成立,由于祖父的强烈召唤,党中央通过和苏共中央联系,伯父携恢复了的中国国籍和中共党籍,只身回到阔别27载的祖国,回到武昌花园山麓幽静的家。如同列宾那幅著名油画《不期而至》出现的情景一样:8旬老祖父见到万里之外归来的长子,流下欣慰的泪花,而8岁的我相见不相识。我看见祖父高兴之余还有遗憾,因为伯父没给老人家带回他的长孙女飞霞。老祖父担忧:这个一岁丧母、现又与父亲生离的具有二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孙女将会如何生活下去?伯父从苏联归来没有什么金银财宝,除了书籍还有一只油画箱。他拿起画笔给祖父作画,老祖父当模特的时间一长,就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至今这幅油画仍挂在我的卧室,成为永久的记念。祖父礼佛,长年食素,在湖北人士中有“向菩萨”的美誉。伯父请他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欧洲百岁老人的故事成功地劝说祖父喝上牛奶、蜂蜜,还吃上近50年没吃的鸡蛋。伯父讲话时已有电影中外国人摊手耸双肩的习惯,他特爱小院的那口井,一天要到井旁擦几次澡,仿佛找回了儿时的记忆。伯父在等待,等待着老战友刘伯承的最后意见。 1955年12月29日刘伯承给向浒的信 刘伯承在南京办军校,缺的就是师资。当他得知伯父还健在已经回国的消息,喜出望外,向浒学过炮兵,谙悉俄文,正是军校急需的难得人才呀!1930年伯父一个人一直把他送到中苏边界线回国时,两人红河岸边握别的一幕浮现在刘伯承元帅眼前,刘伯承热情邀请,期待着伯父来南京一起工作再续友谊。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伯父赴南京军事学院报到。可是,伯父却给刘伯承去信,畅叙离别思念之情后,就坦诚相告自己的身体状况经亲自给列宁治过病的名医诊断,已不再适应军旅生活,希望以油画作为晚年最后的专业,因为油画最适宜他对保卫列宁格勒900个艰难日日夜夜的缅怀和眷恋。12月29日刘伯承复信,不无遗憾地取消他以前的建议,同意伯父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1965年,我考上武汉大学物理系,伯父非常高兴,给我写来一封3页长信,表示祝贺。他回顾自己年轻时的艰难求学经历,告诫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刻苦学习,戒骄戒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向虎雏2014年在《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上 伯父回国后重新建立新家庭,又生一子取名飞星,这是他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不幸的是飞星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智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伯父增添极大的困难。1983年伯父病重,伯母将要独立面对智障儿子,感到万分恐惧,她不得不向国家主席李先念书面报告了家庭实情。李先念才知道李铁根(向浒)原来就是抗战时期鄂豫边区敬重的汉川县长向岩老先生的长子,感叹辛亥革命家庭出了这样一位传奇的共产党员,并立即指示文化部长朱穆之务必在伯父谢世之前,解决好其残疾儿子生活保障问题。 伯父弥留之际,我带着5岁的女儿向菲来到北京医院,在病榻前侍奉多日,想给他些许安慰,因为伯父思念远在俄罗斯的女儿飞霞。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与飞霞失联,直至伯父离世,也未恢复联系。所以伯父去世后,他的重要遗物全部由我带回武汉保管。 1983年8月19日3时伯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国这位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的国际主义战士,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意。 如今,伯父逝世32年了;他的儿子飞星也于2010年故去;不知道77岁的飞霞今安否?飞霞姐知道我这个比她小8岁,从未谋面的弟弟的,记得我刚上小学、伯父办理回国手续期间,在大人们的安排下,我俩还通过书信。 飞霞姐如果还健在,今生今世我俩能够见上一面吗?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在万里之遥的东方———中国武汉呼唤着你!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0
  • 485
  • 1
  • 1
荆楚名人向浒——保卫列宁格勒的武汉英雄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虎雏   着苏联红军装的向浒(李铁根) 这张泛黄老照片中着苏联红军装的不是俄罗斯人,他是我的伯父向浒(伯虎),又名李铁根。李铁根是到苏联后共产国际赠给他俄文名Нимкин的中文译名。伯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保卫列宁格勒战役的全过程,历时1418个日日夜夜的殊死战役的硝烟虽然散去,但它留给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 年轻时入党并参加南昌起义 受祖父向岩影响,伯父1924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分配到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当排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各地进步学生涌进尚未公开反共的武汉。当时,驻汉的叶挺24师教导队收容了这些年轻人,粟裕就是其中一员。1957年,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在建军30周年之际,发表长文《南昌起义前后》,回顾自己从常德逃出虎口经长沙跑到武汉的经历。他深情写道:“党组织十分重视这批新生力量,派了坚强的政治、军事干部来领导。记得当时大队长是孙树臣同志,副大队长是申朝宗同志,中队长是向浒、李鸣科等同志。”教导队学员住在武昌宾阳门外一所原来的大学里(今武汉市第15中学),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 7月中旬,利用武汉政府“东征讨蒋”之名,教导队奉命向南昌集结。1927年8月1日凌晨二时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伯父颈系红领巾、臂扎白布率领他的中队参加了战斗。后来,伯父随起义的主力部队南下,到广东潮汕地区被打散。瘦成皮包骨的伯父辗转来到上海,在街头邂逅党的叛徒,险被认出。党中央决定,选送他与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乘船赴苏联学习。 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刘伯承分配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伯父则学习炮兵。1929年他俩“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给中组部亲笔信中写到:“向浒同志在南昌起义,同到苏联学习,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都是事实。吴老(吴玉章)可能还记得,恩来同志可能也记得,其人当时是个较胖的人,做事较稳重,现在还可以脑子中回忆过来。” 1932年,伯父被苏共远东党委送进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伯父学画,具有极大偶然性。是祖父在上海买的一本1897年出版的汉川籍大画家黄石的《汊湖渔子画稿》和祖父日本留学4年期间寄回的彩色明信片,为伯父开启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之窗,从小爱上画画。1934年徐悲鸿赴欧办画展,次年6月19日巡展至列宁格勒,到列宾美术学院作学术交流,与伯父结为挚友。伯父传我保存的7封半徐悲鸿书信中,徐称伯父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徐悲鸿墨宝,称伯父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伯父在美院学习,同时担任该院附中党支部书记,按月领取工资,享受分配住房等待遇,苏共中央把他作为储备干部。 1937年4月,伯父暂别新婚的俄罗斯妻子,奉令远赴贝加尔湖的赤塔军区作军事特派员工作,为收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训练侦察人员,秘密派遣至伪“满州国”。伯父完成任务后次年返回美院,喜添女儿飞霞。 那知天有不测风云,伯父突然被捕,罪名来得突然。原来,中国左联常驻苏联代表诗人萧三,请伯父帮助一个名叫王洪 (又名胡满,系鲁迅生前托付的) 的人进美院,还解决了他的住宿等生活问题。当时,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遇刺,全城顿时紧张,到处搜捕凶手,外国人首当其冲,伯父即遭到迫害。危难时刻见真情,美术学院伸出营救之手,伯父经一年的牢狱之灾逃过一劫,1939年5月无罪释放。可是,他的妻子已于这年的春天撒手人寰。 参与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武汉英雄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妄图于7月2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伯父将女儿飞霞送到远离列宁格勒的岳父母家,他拿起枪杆参加近卫民兵军,随部队转战与匪徒战斗。 8月下旬,德军兵临城下,英勇的保卫者们誓死坚守,决不交出“卢加防线”这把进出列宁格勒城大门的“金钥匙”。 9月10日,斯大林在最危急时起用“全国只有一个人敢反对自己”的朱可夫为列宁格勒最高首长。朱可夫一到列宁格勒,当即中止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制定守城计划。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登陆上岸和军事院校士官生组建数个步兵旅;预备民兵也补充到正规部队。在“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的口号鼓舞下,朱可夫9月15日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击溃进攻的德军,迫使其终结了战略进攻。纳粹德国军队进攻不成,对列宁格勒实行了长达900天惨绝人寰的封锁。 我有一本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56幅海报的剪辑集,这是伯父当年亲自收集、剪辑、整理装订成册传给我的反法西斯战争教科书,具象记录着卫国战争的场景。2014年6月19日辛亥革命博物馆《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开幕式上,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陶米恒副馆长看后惊叹“真是太珍贵了!” 1941年,李铁根的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任命书。 1941年,伯父临危受命,任列宾美术学院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此时,全城粮食奇缺,士兵工人每天250克黑面包,市民只有125克。伯父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日夜繁重工作,体能严重透支,满口白牙一夜之间全部脱落。 正如伯父在《保卫列宁城》诗中描叙的:“罗雀掘鼠尽,吃草草不深”一样,全城找不到一只活着的狗和猫,连麻雀和老鼠也捕来充饥,树皮草根吃得一干二净。死神随时夺走人们的生命,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警察饿死在岗亭里,抢救危重病人的医生饿死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市民饿死在购粮途中……仅从1941年11月至次年12月间,饥饿夺走了63万列宁格勒人的宝贵生命。 希特勒得意忘形狂吠:列宁格勒将出现人吃人的场景!但是,列宁格勒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伯父亲口向我讲述当年街头出现感天动地的一幕:老人们捧着赖以活命的125克食物,四处寻找带枪的年轻人并将黑面包塞到战士手心看见他们吃下,才返回家中坐以待毙。 李铁根诗稿:保卫列宁城 苏共中央认为,列宁格勒城内人口不应超过80万,妇女、儿童、伤病员及珍贵文物必须尽快撤离。病中的伯父谢绝疏散城外的生存机会,决心留在城中与列宁格勒共存亡。 “拉对湖,结成冰。妮娃河,并不深。为什么钢甲铁翅,飞不过列宁城?这座钢墙铁壁,英雄骨肉造成。”列宁格勒人神奇般地在拉对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 通往外界的“生命之路”。这条通道亦称“死亡之路”,运进城内物资的卡车随时可能被德军炮轰造成湖面冰层的开裂而沉入湖中,所以司机开车是不关车门的,以便跳车。视死如归的80万列宁格勒人在列宁的名字鼓舞下,依靠拉对湖“生命之路”的补给,从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长达近900天的孤立中坚持战斗,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军事计划,紧紧牵制着敌人重兵,为夺取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向浒(李铁根)和他荣膺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 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鉴于伯父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表现出的献身精神,他荣获了这份当之无愧的荣誉。  195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给向岩的信。 淡泊明志的老布尔什维克 新中国成立,由于祖父的强烈召唤,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联系,伯父携恢复了的中国国籍和中共党籍,1955年只身回到阔别27载的祖国,回到武昌花园山麓幽静的家。 此时,刘伯承正在南京办军校,缺的就是师资。当得知伯父人还健在已经回国的消息,喜出望外——老战友向浒学过炮兵,谙悉俄文,正是军校急需的难得人才呀!1930年伯父把他送到中苏边界回国时,两人红河岸边握别的一幕浮现在元帅眼前,刘伯承热情期待伯父来南京工作再续友谊。中组部遵照元帅的指示,通知伯父赴南京军事学院报到。可是,伯父却给刘伯承去信,坦诚相告自己的身体经苏联医生诊断不再适宜军旅生活,希望以油画作为晚年最后的专业。12月29日刘伯承复信,无不遗憾地取消他的建议,同意伯父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刘伯承元帅1955年12月29日给向浒的信 伯父历经国内外长期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沽名钓誉,甘当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1983年8月19日伯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中国这位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的国际主义战士,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意。 如今,伯父已经逝世37年了。飞霞就是伯父的唯一后人,不知道我这半个俄罗斯血统的堂姐今安否?她是个苦命人,如果人还健在,今生今世我俩能够见上一面吗? 飞霞姐,你是俄罗斯的女儿,也是中国的女儿,我在万里之遥的东方中国武汉呼唤你!   文章来源:人文武汉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0
  • 458
  • 0
  • 1
祖父与被忘却的杨经曲先生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虎雏 辛亥志士杨经曲先生是鲜为年轻人所知的悲剧人物。我是从祖父撰写的“杨经曲涂云庵二先生六十寿序”中早就知道他的名字,这组4页“寿序”手稿至今已保存了68个春秋。1995年战地记者、老作家李大年赠给我封面印有杨老清晰照片的长篇纪实文学《刀丛剑下》,该书记述着杨经曲等辛亥老人从汪伪军中成功拉出一支2500人抗日队伍的艰难历程,自身也实践着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被李先念誉为“震动鄂豫边区的政治伟绩”。但是,中原突围时杨老被俘了,在国民党特工人员“精心设计”的电台中“发表”所谓的“广播讲话”,从此背负莫须有的“变节”十字架,成为被忘却的悲剧性人物。 1943年冬,向岩为辛亥革命两同志杨经曲、涂云庵作六十寿序 1943年12月1日上午,鄂豫边区暨新四军第五师直属机关干部和各军分区各县代表共140人,聚集在一幢高大的三合头房屋内,隆重而热烈地为两位辛亥革命老人,鄂豫边区行政公署杨经曲、涂云庵副主席庆祝六十寿诞。祖父是边区行政公署的委员,已72岁古稀高龄,长他俩12岁,欣然命笔作“杨经曲涂云庵二先生六十寿序”祝贺。寿序回顾杨老当年挂县府印,叩军营门,祖父倒屣欢迎的战斗友情:“予以丁己(1917年)由鄂经湘莅蜀,洞庭夜月哀乾坤之荡浮,五溪蛮烟仰踮踮分鸢堕,间关千有余里,忽次秀山。秀山蜀郡东南之鄙遐也,桥胴荒藤,鸺鹠怪音,滩声雷吼,群盗如毛,而吾友杨君经曲,为宰于兹邑,意气勤勤恳恳,爱我逾骨肉。忽别后,予走渝,与滇西叶君香石(护法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提一旅孤军,与贼将吴光新(段祺瑞的妻弟,北洋皖系军阀,陆军上将)、王都庆(王占元部属,将军府亮威将军,陆军中将)、孟昭月(孙传芳部属,将军府敦威将军、陆军中将)等,战于大江之北,巴峡以东。而吾经曲乃挂冠而来,叩谒军门,予惊为天降,倒屣欢迓。而吾经曲虬须赤足,出入弹雨血泊中,无惴无恐,杰魁人也!” 祖父特别赞赏杨经曲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1940年在武汉敌后刀从剑下居然创造了从汪伪军中成功拉出一支2500人抗日队伍的奇迹,认为这是辛亥革命志士的光荣。杨经曲(1884-1951),湖北省武昌县人,早年就读于武昌府师范学堂、存古学堂、湖北高等巡警学校,在存古学堂读书时与董必武同学。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4年在上海加入中华革命党。先后担任过湖北省财政厅总务科长,宜昌警察局长,恩施县县长、来凤县县长。抗战爆发后,杨经曲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遵照老同学董必武的建议,去灰色武装“中国人民自卫军”工作,在日、伪、顽军犬牙交错的鄂中地区周旋以实现对武汉的战略包围。1940年7月,鄂豫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张执一持董老给杨老的电报(因来不及请示董老,代董老拟此电报),只带了二十多名警卫人员,冒险在汉阳蔡甸附近的官塘角与杨老会面。张执一认为江汉地区水网纵横,不利于我大部队作战,希望杨老依靠已打入汉奸汪步青伪军内部的地下党,发动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敦劝黄人杰、杨寅弃暗投明,举行起义。杨经曲运用辛亥老人的革命资历和“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率一旅又一团计2500人,于同年8月起义,北渡襄河,穿越敌占区,进入革命根据地,旋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第一纵队,杨经曲任司令员,张执一任政治委员。李大年的长篇纪实文学《刀丛剑下》记述这一幕:政治伟绩,鄂豫边区搏击狂澜砥中流;刀光剑影,辛亥志士再谱民族抗战歌。1943年冬,杨经曲担任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 纪实文学《刀丛剑下》封面中图戴帽虬须者为杨经曲 解放后,祖父年事已高,两耳重听,外出开会赴宴把我作为随身“小拐杖”带着,祖父礼佛吃斋,宴会厅每次都专为他一个人准备一桌素菜。我认识很多辛亥革命老人,他们或是人大代表、或是政协委员、或是政府参事、或是文史馆员,极受党和人民的尊重,享受较高政治、生活待遇,安度着晚年,唯独不见杨经曲老先生。我问父亲向刚,杨经曲对革命作了那么大的贡献,为什么政府不用他也不养他?父亲无不惋惜地告诉我:杨老被捕过,还在电台公开“发表”所谓“变节”的讲话。中原突围前,李先念说,你们这些抗战的辛亥革命老人如有损失,我们向人民怎么交待?因此必须事先安全送出重围。杨经曲对李师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非常敬佩,1946年4月初董必武来宣化,他仅将老伴和幼子托董老转移到南京,自己决定和女儿晓阳随部队突围。杨经曲和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刘亚生两人在化装突围途中遇险,刘亚生牺牲,杨老被俘。父亲气愤地说:杨经曲一直是以新四军为家的,全家40人都跟随共产党,即使他一人被俘,怎么会叛变呢?国民党特务一贯下作,搞什么电台“变节讲话”鬼把戏,纯为反共内战制造舆论。父亲又说:新中国成立,他的老领导五师师长李先念是湖北省主席,他的纵队政治委员张执一是中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解放伊始百废待兴日理万机,杨老是很有修养的读书人,不愿意为自己的事情打扰他们,于1951年郁闷而终。 杨经曲的政治委员、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1955年给向岩的信 还杨经曲先生清白,需要揭露当年国民党特务导演的电台“变节”讲话的黑幕,今天似有可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的《老照片·第62辑》刊发“吴满有的故事”,作者徐宗懋特别提供了1948年9月杨经曲和吴满有被囚的三张照片,不过照片说明中把杨经曲和吴满有的名字注释反了。 吴满有何许人也?在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他的画像曾和毛泽东、朱德并排挂在起,事迹则被拍成电影、写入长诗,名字甚至成为一种香烟的品牌。他曾是毛岸英的种地老师,65年前,毛岸英在吴满有家的窑洞一住就是7个月。这个被《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提及的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其知名度只有后来的陈永贵可堪比拟。但是,一代风云人物成了新闻史上的失踪者,吴满有生命轨迹的戏剧性转折,缘于他在国共战争中的意外被俘。胡宗南如获至宝,将吴满有与已被俘的新四军第五师第一纵队司令员、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杨经曲用飞机送到南京。在国防部安排的记者会上,吴满有表示对自己的过去“深怀悔意,痛改前非”。吴满有的讲话和脱党宣言,以及受优待的生活照片被胡宗南的“爱国青年训练总队”刊物《爱国青年》编成“吴满有专号”,用飞机在解放区上空散发,吴满有“叛变”的消息,一时间传遍解放区。直到1995年,当年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开展吴满有运动》执笔人、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李锐公开撰文,认为吴满有并未叛变投敌,这个被历史的尘埃封存许久的昔日明星,才再度跃回人们的视野。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李锐指出,国民党在广播时做了手脚:“我是吴满有,共产党对穷人好。”吴满有刚说出第一句话,就被一个姓吕的国民党军官一把将他推开,由青训第一大队训育干事汪铿清代讲,因为汪是口音与他相同陕北人。此时,坐在旁边的就是杨经曲。吴满有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捎话:“如果听到广播的话,那是假的,不是我本人。”1949年国民党在撤退之前,释放了吴满有和杨经曲。1950年3月吴满有回到家乡延安县柳林乡,一提起被俘后的事就以泪洗面地说:“不能提,冤枉事一肚子装着。算了,不提了。”延安县委在柳林乡召开党员大会,宣布开除吴满有党籍。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成立高级社时,柳林乡7个村就吴满有一个人顶着不人社,他孑然一身地在山上放着羊儿。吴满有曾三次给党中央写信申诉自己的冤屈,均无回音。1959年3月,66岁的吴满有含冤去世。 1948年9月,杨经曲(右)与吴满有(左)在南京国防部政工人员陪同下,举行记者会,交出一份事先写好的自白书,杨神色凝重。《老照片·第62辑》/冯克力 主编 李锐的文章只字未提杨经曲,但从《老照片·第62辑》提供的照片知道,杨经曲和吴满有同囚一室,同在南京国防部政工人员的陪同下参加记者会,国民党在广播时给吴满有做了手脚,同样也会给杨经曲做手脚,这在数学上叫强线性相关。不同的是,杨经曲是鄂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是隐忍报国的辛亥革命志士,是通晓历史的智者,他不会向人倾诉内心世界的冤屈,更不会为自己的事情打扰昔日新四军的领导和战友,就这样拖着没等组织作结论,于1951年1月郁闷而终,享年67岁。 杨经曲(左)、吴满有同住一室,尽管此时解放军势不可挡,江山易帜在即,他们却只能低头不语。7个月后,解放军渡江攻入南京,国民党军队撤出之前,并没有杀害或带走他们,而是把他们“交还”给共产党。《老照片·第62辑》冯克力 主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李先念、张执一从未忘记杨经曲这位建立“震动鄂豫边区的政治伟绩”的革命先行者。杨老被俘后,党通过我祖父找到西北农学院匡厚生教授全力营救,这也是国民党没有杀害杨老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湖北省汉川市田二河·二河人文网页,可见“1946年秋,匡厚生曾出谋掩护鄂豫边区副主席杨经曲脱险”的字样。匡厚生,湖北汉川田二河人,与祖父自幼同砚,同赴日本求学。匡老长期辅佐杨虎城镇守西安,还为杨氏父辈撰写《一门三贤卷》。1936年,应杨虎城之聘,任陕西省政府顾问,参与谋划“西安事変”。杨虎城被迫下野后,匡老亦辞顾问职,去西北农学院任教,是陕西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名人。1937年祖父秘密访问延安时就住在匡家,并决定将次子向仲豹和匡老之子匡福华一起送到延安参加了革命。匡厚生1957年12月31日病逝,享年84岁,葬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学院之公墓。 家父向刚生前感慨说:杨经曲老先生的人生真谛是义不负心,忠不负死,把保持气节看成天大的事,最后还是在做人底线上因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节”蒙羞,实为悲剧! 1987年李先念在中南海寓所接见杨经曲的女儿晓阳(右二)、女婿北沙(右一)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在中南海寓所亲切接见了杨老的女儿晓阳同志,这就是对杨经曲先生革命一生所作的组织结论。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被忘却的杨经曲老先生终于回到辛亥革命志士行列,受到人们的尊敬。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611
  • 0
  • 0
读《羊城晚报》,忆爷爷与抗日怪将王劲哉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晓梅、向妙萍 2009年春夏,南国深圳、广州相继热播32集电视连续剧《中天悬剑》,好评如潮,观众急切追问剧中肖弋这个谜一样的抗日名将真有其人吗?2009年6月5日《羊城晚报》以醒目标题——《中天悬剑》再现抗日传奇王劲哉,揭示了谜底,肖弋的原型就是在湖北与日寇独立正面作战整整6年之久的抗日怪将王劲哉。该剧编剧王学伟是湖北人,他说:“在湖北土生土长的人,很少人不知道王劲哉,所谓中天悬剑’,就是当年老百姓送给王劲哉的头衔,即中国天空高悬的一把抗战利剑。我从来没想到能引发观众这么大的反响,这个传奇历史人物在沉寂这么多年后,如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此剧一刀未剪,审査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顺利登上荧屏,王学伟自己也觉得“意外”。令人不解的是,该剧在湖北武汉播放时,反应却冷冷清清,给人湖北开花广东香的感觉。我们是辅以网上及时补看的办法,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全剧,因为我们的爷爷向岩和王劲哉之间有故事。 2009年6月5日的《羊城晚报》 陕西籍国民党陆军一二八师中将师长王劲哉是毁誉各半身,红白两道人,但抗日绝对是英雄好汉。1938年10月,武汉弃守,湖北28个县相继沦陷,山河破碎,一片狼藉、,汉平原一夜间冒出许多形形色色的游击司令,群龙无首。时势造英雄,王劲哉这个7岁就能屠狼的血性关中汉子,自信“南方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决计摆脱蒋介石的节制和羁绊,自主开辞一块地盘,与日军独立正面作战。战争,尤其是孤军奋战,考量着统帅的智慧和意志。正如贺龙选择在洪湖领导农民闹革命一样,王劲哉也一眼相中江汉平原这块风水宝地。是年冬,他带着被汤恩伯挤兑得仅剩200余人的残部一头钻进洪湖,采取硬吃、诱降等手段,铲平山头,收编武汉会战的溃散部队。约一年时间,一二八师就扩充到3万人马,依仗河湖港汊同日军作战,屡战屡胜。据《湖北抗战》记载,仅在施家港与日军的阵地战中,王创造了一役歼敌1800人,击毙少佐川岛、青濑,缴获坦克4辆的战绩。和当年“徽章误事”的北洋政府陕南镇守使管金聚一样,王劲哉也是“个人崇拜”的自恋者,在一二八师独立王国里,他的人头画像要和蒋介石平起平坐并排挂。两侧还高悬着他自撰的标语口号式对联:你蒋委员长如能抗战到底,我王劲哉誓死不当亡国奴!王劲哉自称,当今除毛泽东、蒋介石外,他是中国的“半个抗战领袖”。王劲哉内修“政治”,实行铁腕统治,他从不指望蒋介石会施舍军饷粮秣,走的是自给自足的税收路线。他征收田赋公粮,规定佃租金为农产物总收量的37.5%,地主敢不执行,一律枪决,田产充公。他遍设关卡征收商税,又鼓励商人有利多图,使商人甘冒风险到敌占区进货,甚至代购枪弹、西药、食盐、布匹等重要物资。他建立乡保联甲制,修筑防御工事,办兵工厂,兴学校,盖医院,垦农田,浚河道……还大演打鬼子的天沔花鼓戏,制造出国难时期罕见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景象。王劲哉君临荆楚大地,笑傲江汉平原,誓死抗战到底,又反对蒋介石,同时也排斥共产党,就是不祸害老百姓,人称“湖北王”。 1939年1月,李先念遵照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主要工作应放在战区和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率160人的游击队挺进华中,开创鄂豫边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同年底,避居鄂西年近古稀的爷爷向岩,继批判蒋介石“如龟如鳖”的不抵抗政策后,又自荐担纲桑梓汉川县长,战斗在抗日烽火的最前线。陶铸赞扬说:“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他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爷爷送给新四军300条人枪,使李先念的第四团队迅速壮大成拥有千余条人枪成建制的正规部队。1940年3月,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冒着倾盆大雨赴汉川田二河对爷爷战地采访,将爷爷坚持守土抗战和誓死殉职报国的事迹写进她的代表作《中国的战歌》。 田二河,汉川的西大门,与近在十里之遥的天门干驿相映成伴。这一带交通便利,历为商贾必经之地,税源丰富且税率高,素有“小银行”之称,时为李先念第四团队的活动范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王劲哉对这对姊妺镇垂涎欲滴,早想挤走第四团队。他自以为精通兵法,挑选800名精兵强将,扮成土匪在干驿镇上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故意闹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天门商民组成“跪哭团”到汉川田二河来恳请爷爷发兵剿匪,为民除害。慈悲为怀的爷爷和边区党委研究决定命令第四团队李人林团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主任)、汉川国民兵团谢威副团长(原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率队直驰干驿,未见匪情。有人报料,土匪刚逃窜至竹桥,李、谢又策马追进竹桥,仍无动静。突然机枪、迫击炮和步枪声四起,李、谢还以为误入日寇的伏击圏。后从俘虏口供得知是王劲哉使的计:先在干驿装土匪敲山震虎引出我军主力,继而在竹桥设下口袋企图吃掉第四团队。汉川国民兵团一中队指导员、共产党员汪潮等积极请战,他们巧妙利用地形地物,越过300米宽的开阔地,一举打掉河堤高处的敌人指挥所,敌军顿时乱成一团。战斗持续6小时,天色已晚,正当两军进入短兵相接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天门老百姓冲进战场送茶送饭,抢运动员,一二八师以为是我军增援部队,惊慌失措,丢盔卸甲,仓惶溃逃。我军大获全胜,但年轻的汪潮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2011年清明节,向晓梅、向妙萍(左)在向岩墓前 王劲哉兵败竹桥,这对旧职业军人而言是件很失体面的事情。这位连日酋都谈之色变的堂堂陆军中将大为光火,他怒斩献计的高参,并给新四军亲下战书,不决雌雄,誓不罢休。边区党委接到党中央的复电“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与我方有过合作关系,要以忍让做团结争取工作。”遂请爷爷利用与爱国名将杨虎城的深情旧谊出面调解。1949年杨虎城惨遭杀害,爷爷作《挽杨虎城将军联》: 临潼首义,巴郡成仁,华夏同哀,芬苾千秋矣!追思往事,慷慨磊落赴庐山,早与椒山遥相辉映。 夫竟活埋,妇同饿死,儿则腰斩,草菅众命焉;发掘阴谋,罪恶贯盈纵贼羽,实彼贼魁自速灭亡。 原来王劲哉是杨虎城西北军四十九旅旅长,受杨的影响曾对共产党颇为友好,西安事变前,李克农在富县王劲哉的军营架设过电台,为方便进出延安的人员和物资设立交通站。 早在1924年直奉交恶时,爷爷持孙中山密令赴陕北榆林指导井岳秀、杨虎城谋捣幽燕曹锟、吴佩孚。适逢杨虎城大病,特请爷爷代其统领远驻各地的部队,此时的王劲哉乃是帐下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官佐。爷爷是日本东斌陆军学堂科班出身,文韬武略,能征善战,早年长驱500里生擒管金聚的儒将风采王劲哉记忆犹新。如今他乡遇故人,又在湖北重逢,“孤独”的王劲哉倍觉温馨,故常来书信,时赠礼物,对爷爷执弟子礼。但西安事变时属于激进派的王劲哉对延安方面不杀蒋介石的主张极不理解,因而对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产生怀疑,为此顶撞杨虎城,还受到杨虎城一记响亮耳光的训斥。蒋介石从此对这个王劲哉记恨在心。 向刚1982年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的竹桥事件函稿及文物入馆凭证 根据边区党委的恳请,1940年5月12日爷爷致信王劲哉: 劲公赐鉴: 慨自芦沟事变至今,日本人之对于我中国,自有人类以来,所不忍言,不忍思之残酷,无所不用其极,以绝国人,肝脑齑粉,流血成渠。而天汉尤甚,水淹六载,室如悬罄,村里丘墟,虫沙满地,我公闻之,应亦同声一哭也。 ……惊叹天门竹桥发生事变,现我公与此间驻军,不免发生误会,历有年所。故人叶香石(即1920年援陕时的护法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杨虎城、匡厚生诸先生与岩情同骨肉。其他各地父老昆仲,谊若乡人。关中,即岩之第二故乡也,我公亦岩之故乡亲友也。此番误会,至祈我公垂念民众之无辜,本平时胞与为怀,有数无类之旨,不咎既往,期有将来,则抗战前途,利赖无穷。 恃爰冒渎,毋任惶悚。 专肃敬颂 钧绥 岩 额手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二日 这一纸书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同月28日,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与组织部长杨学诚又联名给王发出“希以民族革命伟业为重,共策前途”的信函。谈判在田二河镇举行,双方达成各守防区、互通情报、团结抗战的协定。王劲哉撤除了对我军的戒备,一心一意战倭寇,聚精会神打鬼子,一二八师这支抗日劲旅的威声大震。爷爷与王劲哉间的特殊关系是历史形成的一种宝贵资源,对团结抗战积极有益。它调整着国共两党两军的矛盾,缓解和避免新四军主力与一二八师的正面冲突,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1943年2月,侵华日军为了打通中国大陆南北走廊通道,由第十一军团中将司令官横山勇启动全歼一二八师的江北战役,他调集5万兵力在60架飞机掩护下,由叛徒汉奸古鼎新带路,从三路合围这支部队。一二八师将士在师长指挥下,同日寇展开27天的殊死战斗,终因力量悬殊,全军覆灭。王劲哉本人被俘,敌人劝其投降归顺,王勃然大怒:我是中国人,誓死不做汉奸!日军有感于这位义勇无比的中国真正军人,竟然长期不杀,留作供研究使用的“活标本”。 西安纪念王劲哉诞辰110周年 抗战胜利了,蒋介石要报私仇了,王劲哉被骗押解南京,途中在户县机场如厕时,年近半百的王劲哉凭借年轻时练就的一身好功夫撕檩揭瓦破顶而出,神奇般地从胡宗南眼皮下逃脱蒋介石的魔掌,避免了杨虎城惨遭杀戮的结局。他给毛泽东写了封个性张扬简短豪放的信: 毛主席: 啥都不说了,咱只有一句话:王劲哉要去延安,但只是一个光杆司令,你要不要? 王劲哉 敬书 毛泽东果然派专人接他,当面委任他为“陕西人民自卫军纵队”司令。1948年经中共西北局批准,王劲哉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渭南军分区副司令、陕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常委,1968年去世,终年71岁。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768
  • 1
  • 0
张难先与武汉大学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虎雏 向虎雏在张难先题写的“莽苍庐藏书”书柜前 倘佯在“物外桃源”的珞咖山,细心的学子在布达拉宫式的老斋舍、、六一纪念亭前等多处都会发现地面都多了块直径为10厘米的不锈钢,上面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GPS点”精美图案。它镶嵌在黑金砂石中央,内圆外方,黑白映衬,熠熠生辉。这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保护管理委员会和GP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国家文物保护要求,为学校15处全国重点文物量身定做的GPS保护标志,其卫星定位精度达厘米级。面对这群总建筑面积为54054.52平方米,具有重大艺术科学价值不可移动的早期建筑,人们自然想起了石瑛、刘树杞、李四光,因为他们的大幅照片都高高悬挂在学校档案馆里。此外,还有那位著名的美国建筑设计师凯尔斯。但是,不应忘却我祖父向岩的朋友——张难先,这是石瑛、刘树杞二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沪杭请回的“财神爷”。正是他在湖北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任上,不畏权势,严惩贪官,慎选廉吏,整顿厘税,国库渐盈,才保障了建设武汉大学的巨额政府拨款。 张难先(1874-1968)是我祖父向岩的挚友,湖北沔阳人氏。武昌反清团体日知会主要成员,“辛亥耶稣”刘静庵先烈丙午案的幸存者,身陷囹圄写下“我佛一生居地狱,中原何日净胡尘”,以明其志。他一生为官,刚正不阿,愤世嫉俗,特立独行,世人盛传他大白天提着灯笼找蒋介石,讥讽“暗无天日”的故事。武汉解放前夕,白崇禧欲炸张公堤、武泰闸、水电厂,他闯进华中“剿总”,手杖在地板上击得咚咚响,直面小诸葛,厉声训斥:你要炸武汉,就把我这条老命绑在炸药包上,一起炸掉吧!白慑服张老凛然正气,最终不敢挺而走险,从而保全了大武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张难先就是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之一。同月6日,国民党常委219次会议决定永远开除宋庆龄、张难先等国民党党籍。翌年2月,他婉言谢绝周恩来邀其担任监察部长一职,回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仍任中央政府委员并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驻会常委,系行政三级国家干部,定居京华。 1966年秋,祖母蒋佛元嘱我到北京要上园恩寺14号看望张老。这座位于胡同深处,与小学校毗邻的昔日王府由不在同一条轴线,用假山石分隔的两重院落构成。其中比梅兰芳故居还要大的幽静前院中,五彩的回廊把错落有致不同功能的辅助配房连通在一起,庭院中央突兀的雕梁画栋的歇山顶宫殿古建筑,才是德高望重的主人办公、会客、生活起居的“旦庐”,旭日始旦,意寓天亮了,解放了。我造访时起居室已改装成病房,93岁高寿的耄耋老人在病榻上欠身欢迎我这年仅20岁的小晚辈,他详细询问我祖父去世后祖母的生活状况。我告知:湖北省遵照您的指示,已由省人委办公厅每月直接给祖母发放辛亥遗孀生活费40元。我又说:您寄的“搀手才三月,别去九泉矣;吾侪剩几人,又弱一个焉”亲笔挽联收到后就挂在祖父生前书房里。我还说:您抗战时为我家用篆体书写的“莽苍庐藏书”的大书柜至今还用着呢,字写得真漂亮!老人耳背重听,那是武昌起义奔走革命时,一连19天没有睡好觉落下的病痛,我们交谈的音量自然是大分贝的。当我介绍到自己正在武汉大学物理系读书时,老人家的听觉突然异常敏锐,从他慈祥目光中我捕获到一丝特殊信息,似乎我不经意触动了他长期存放在珞珈山上的奶酪。他声音洪亮地告诫我:“我和你的祖父算尽到自己时代的责任。你很年轻,又上武大,前途无量,但决不要贪图安逸,要尽好建设新时代的责任。”他的长女已是七旬老太太,年轻时肯定受过良好教育,盘着旧式发髻,踮着尖尖小脚热情接待着我。吃饭时,她感激地说:“我父亲今天见到你是难得的兴奋,和你谈了这么久,居然还能靠着枕头坐上一会儿。他一生对两所大学感情最深:一是1921年夏,每晚去听杜威、罗素讲学的北京大学;二是1928年在珞珈山要建你们的武汉大学,当时没有钱,愁钱呀!……原来张难先和武汉大学还有如此深的渊源。 那是1927年,北伐军裹创苦斗,终于推翻长达17年之久的北洋军阀统治。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篡夺革命果实,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宁汉合流。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才算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也想有番作为。次年7月,大学院决定建国立武汉大学,且任化学家刘树杞为筹委会主任、代理校长。有别于私立或教会学校,所谓国立大学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要靠政府埋单。初人仕途贵为省教育厅长的一介书生刘树杞难为无米之炊,满脸愁云,遂问计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石瑛。熟谙官场痼疾,深知惩贪艰难的石瑛指点迷津:解决建校巨额资金,非张难先莫属!是时,这位政绩卓尔不凡,蜚声琼穗的南国“张青天”刚力辞卸掉广东省府委员兼土地厅长,回到河阳故里,忽闻又要担任湖北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张老自愧尚缺乏近代经济学知识,怎能总理一省之财,乃远走沪杭,闭门谢客,静心读书,学养倍增,湖北虽多次函电催其到任仍数月不归。 石瑛与刘树杞东下江南,亲顾茅庐,诉说筹办武大急需资金的苦衷,并以同作进退为盟,劝其走马上任。张老这才知晓老友蔡元培要改组阅马场东厂口(今省教育学院,省图书馆一带)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武汉大学,激动地说:早年我在新军工程八营当兵时,对面就是东厂口的方言学堂,石先生您在那里还当过校长。这地方虽好但太小,囿于武昌城内,无大发展空间,应跳到城外新择佳址。湖北人爱读书也会读书,我们要在九省通衢的首义圣地办所最好的新式大学校,使其成为中国腹地传播薪火的支点,让“唯楚有才”在传承中延续。至于资金嘛,有句老话叫‘湖广熟,天下足’,待我到职后举全省之力办一所大学的钱是会有的,但必须邀上李四光。想当年,李四光16岁,是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留日又留英,现已成就为大地质学家,武大选址,他是首席专家。” 1928年12月19日,张、石、刘、李4位拓荒者登上珞珈山,为后人选定国立武汉大学校址。张老现场拍板,拨25万银元立即启动工程,待理顺全省厘税后,据实再拨。刘树杞沉醉在筹备工作正式点火的喜悦中。李四光戏言:张厅长,你是运粮官,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呀!长他俩10余岁的石瑛则紧锁双眉:理顺厘税,谈何容易,贪官污吏,盘根错节,张难先要动真格的了。 人们知道,厘金制始于湖北巡抚胡林翼征收税金,充当军费,伙同曾国藩一起镇压洪秀全的太平军,尔后70余年一直演变成统治者剥削百姓的合法工具。大汉口,通商口岸,租界成片,商贾云集,本是省财政税收的主要金库。但汉口征收局长白崇墨为非作歹,称霸一方,民众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因为白崇禧是他嫡亲兄弟。张难先平生最厌恶这类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鼠辈。他一袭长衫,微服私访,很快弄清月薪仅120元的白局长,养妻妾8房,日开支超百元,大量鲸吞国家税金的犯罪事实后,亲率全副武装的税警,直捣汉口征收局,一举罢免白崇墨。白崇禧隔岸观火不敢救场,他深知这位曾威震海南、广东,桀骜不驯的辛亥元老在“九头鸟”的本土执法是任何人不能阻挡的,只好痛骂乃兄“瞎了眼!”时人无不拍手称快。 向岩(前排中)与张难先、李书城诸老人1957年摄于武昌 鄂西的厘金局也臭名昭著:宜昌县官桥稽征所、鹅公颈征收局两处收税不裁票,沙市太师渊地方司员做假账……状纸告到省厅,缺人办案。适被张难先誉为“天地正气,人间元气”的祖父(向岩)刚脱下北伐军第5路司令战袍,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祖父公开反蒋退出政界赋闲在家。张老登门请祖父助其一臂之力,屈任荆宜施鹤催收专员兼宜昌征收局长。祖父大刀阔斧整顿税收秩序,日进税金银元4万,悉数上缴国库。祖父一文不染,两袖清风,童世光曾撰文感叹:若他人能当一日之局长,就能“垂手万万利! 张老主政省财政厅,言忠信,行笃敬,办银行,定税制,惩厘蠹,涤腐朽,任廉吏,倡守常,筹巨款,建武大,弹精竭虑,造福桑梓。查武大建校经费的零星资料,当年财政拨款总计300万银元之说尚待考证,但整体建筑能够一气呵成,决不是因资金短缺的“烂尾工程”或“豆腐渣工程”,张难先功不可没。1929年12月19日蔡元培致书张老,对他这段政绩给予了公允评价与赞誉: “……一年前饫闻整理湖北财政之成绩,始信廉洁与认真,无事不可奏效。十力先生到鄂后来函,尚感念先生之成绩不置也。……社会本不能有完全满意之状况,能全部较为清明,自是美事。必不得已,有一部分清明,亦可差强人意矣。” 张老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志趣高洁,擅长丹青,尤爱书法。武汉市民今夏已经欣赏到他“一生知已是梅花”的闲章,其实他正以画梅见长,泼墨洒脱,彩韵盎然。张老的书法更为一绝,铁画银钩,遒劲俊逸,倍受当时读书人推崇;贫困潦倒之时,可以鬻字疗饥。其墨宝在武汉仅存东湖九女墩碑文,那是1953董必武撰、张难先书的联袂之作。张老对武大一往情深,当年从浙江省主席一职挂冠而归,特在珞珈山由他拨款盖的用于引进名牌教授的18栋小洋楼附近结草庐“思旧庵”。门前贴联:“看山感旧欣先死,筑土为庵当活埋”,以期长年守望着身受1400鞭酷刑的刘静庵长眠的卓刀泉,现“思旧庵”不复存在。我一直寻觅张老遗留在武大的痕迹,受老斋舍民国19年落成、碑传为燕树棠书的启发,15年前在台湾《珞珈》130期《GPS长江三峡恋》中提出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后的“文法理工农医”6个篆字系张难先书的假说,至今未受诘问。它与我家书柜上的“莽苍庐藏书”5个篆字何其相似乃尔。张老的篆书含有隶书元素,故其作品不生涩,无怪异,结构紧凑,圆转自如,柔中见刚,极富金石古韵。这是他的朋友、张大千的老师、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李瑞清,别号清道人,在上海教给张老写字的要诀:古篆要吸纳隶书温润平和之气息。 祖父向岩是史沫特莱敬重的中国老人,“莽苍庐”是1940年春,鄂豫边区党委为感谢他对创建天汉抗日根据地的特殊贡献,由统战部长陶铸亲自送3000元为我家盖的小楼。张老闻讯送来亲笔书写的楹联和书柜篆字志贺新楼落成。如今,小楼不见了,唯“莽苍庐藏书”5个篆字因雕刻在木板上才留存下来。深为遗憾的是,40年前上北京拜谒张老,当时我们老少二人相谈甚欢,我完全有时间,却没有当面求证“文法理工农医”6个篆字是老人家的真迹与否。以至日后一直结成困扰心中的谜团,好在通过现代笔迹鉴定技术是可以得出科学结论的。 今天,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了。驻足“文法理工农医”6个大篆字下,思绪就会穿越时空隧道飞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代人杰张难先对武汉大学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忘却的。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745
  • 0
  • 0
祖父向岩布置我的世纪作业——看刘静庵墓
向岩家族圈
作者:向虎雏 半个世纪前,88岁的祖父又一次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对我说:“你长大后,一定要去多看看这座墓!”老人家重听,但视力特好,读书看报从不使用花镜,这是1935年他和几位老人在革命先烈刘静庵墓前的合影照片。当时,我在武昌候补街小学上六年级,才13岁,我爱听祖父讲两军作战人仰马翻等打仗的故事,还真听不懂刘静庵冤死囹圄情节复杂的故事。 梁钟汉、向岩、殷子恒、吴昆、刘公开、张难先诸老人在刘静庵墓前合影(自左而右)。时为1935年 认真开始寻找刘静庵墓是我上中学以后的事,此时祖父已去世几年了,城内所有的山上都没发现任何线索,还专程到城外洪山宝通寺一带查找过两次无功而返。1965年三天紧张高考一结束,我和谢吉麟、郑天桢三人从实验中学步行几十里路到花山人民公社班团支部书记丁齐旭(当年,省实验中学面向全市城郊招生)家中体验农村生活,做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吧。武汉夏日,骄阳似火,我们途经卓刀泉按计划作休整,寺院井中的甘泉清凉解暑,胜过玉液琼浆,令人流连忘返。我是第一次进卓刀泉,信步穿过正殿登上伏虎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奇迹终于发生了,刘静庵墓就在左侧的高坡上。两年前,我和湖北省政协刘志成处长做向导,陪同潜江市政协领导一行,从省林科院迂回到卓刀泉正殿后,凭吊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因为李汉俊系潜江人氏,大家兴致勃勃地盘点潜江名人:蜚声中外的戏剧家曹禺、李汉俊的胞兄李书城等……我指着高坡上的刘静庵墓说,还有“辛亥耶稣”刘静庵也是潜江人。潜江的同志先愕然,继而欢呼意外发现了本市新的人文资源。虽然刘静庵的名字上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看来,熟知他事迹的人并不太多。姑且不谈革命和政治,仅就刑法论,他蒙受的千古奇冤,是典型的清末版“佘祥林”冤假错案,而且比佘祥林还要冤。湖北京山佘祥林“杀妻案”因其妻的复活而平反昭雪并获得国家赔偿;刘静庵案的主体是刘静庵本人被指鹿为马诬定为通缉的刘家运,后来真正的刘家运抓捕归案并关押在同一座监狱,此事报馆还同步跟进报道过,世人皆知,刘静庵却难逃厄运。可见满清王朝腐朽黑暗透顶,难怪武昌首义一声枪响,摧枯拉朽,千年帝制,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孙中山是知道这起案件的,但只知刘家运,而侪刘静庵乌有虚无之列。此事见于孙中山《建国方略》:“……而武昌则有刘家运接洽,约同同志之军人在教会之日知会开会,到会者众,闻新军镇统张彪亦改装潜入。开会时各人演说,大倡革命,而法国武官亦演说赞成,事遂不能秘密……后刘家运等则以关于此事被逮而牺牲也”。 刘静庵所书的条幅 是年,湘赣一带洪水肆虐,哀鸿遍野,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出现“十八、九,二十岁成人之女以八斗麦易之”的惨事。孙中山因势利导在日本领导同盟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萍浏醴武装起义,遭清政府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四处逃散。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即悬赏捕杀革命党人,其“鄂督张札臬司文”计开赏格:……刘家运(系湖北全省会首),朱子龙……拿获以上各匪者,各赏银五百两。但名单上是没有刘静庵的。 刘静庵纯洁沉毅,自幼聪慧好学,手不释卷,擅长书法,爱在潜江东荆河梅家嘴的家中阁楼上读书,不到父母弟弟叫他吃饭不下楼。晚上还要闭目静思一天所学功课,父母以为他累了,催他早点睡觉,他回答:不是疲倦,而是思有所悟。1903年夏,青年秀才刘静庵来到省城武汉,投笔从戎,到黎元洪马队任书记,因黄兴用隐语写给他的密信被发现,被迫离开军营。曾组织策划王汉、胡瑛行刺清户部侍郎铁良。1905年3月,王、胡两人由汉口跟踪铁良至河南彰德车站,胡临阵萌退意,王汉说:“吾不敢强死也,君可别寓一旅店,待吾死后,设法收吾尸,以死状告武昌同志足矣。”遂独承担起刺杀使命。王汉选一有利地点,对准铁良,举枪猛射。由于平时不习射击训练,致使连发不中,卫队即行追捕,遂投道旁井自殉。1905年刘静庵入圣公会在武昌附设的日知会为司理,积极增购革命书报,抨击时政,吸引革命同志,联络军学界,发展会员。在他的努力下,日知会由普通的阅览室发展成为一个以教会机构为名义而从事革命活动新的组织。1906年2月召开革命团体日知会成立大会,刘静庵识趣深远,言动不苟,为同志敬服,被推举为总干事。日知会实行正确“抬营主义”,摒弃冒险的“暗杀主义”,派遣革命党人潜入新军,运动新军,掌握新军,在新军中发展组织,所以,日知会一直没有发生无谓的流血事件。时同盟会日本东京总部遣湖北分会会长余诚抵鄂,刘静庵与余紧密合作,即以日知会为活动基地,以日知会为基本队伍,发展吸收的同志名义上是日知会员,实际上是同盟会湖北分会会员,使日知会成为同盟会的分支机构。5月,法国革命党人欧几罗(Oxil)受孙中山委托,专程来到日知会所在地的圣约瑟学堂操场上,在慷慨激昂的演说中宣讲“法国革命之经过及中国不得不革命之理由”及“日知会为中国大陆唯一之革命团体”,被清吏密探侦破。昔季雨霖、梁耀汉谓静庵公开欢迎欧几罗为粗鲁,几误事。这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日知会正红火的时候,为什么丙午年受到那么大的损失?原因是出了叛徒郭尧阶。 1906年5月,刘静庵在武昌圣约瑟学堂操场主持欢迎欧几罗大会,中座持扇者为刘静庵 我常比较,孙中山和列宁是同时代人,列宁非常重视干部和接班人问题的研究,但孙中山在识别、选拔干部上似无标准和机制可循,常带个人色彩的实用主义,如蒋介石就是最大的错误人选。奸人郭尧阶,与宋教仁尤昵,颇得宋的信赖,郭从日本回国,宋致信刘静庵谓湖北党务须与商洽。郭尧阶,沔阳人,是张难先沾亲带故的小同乡,张告诫刘静庵,郭猥琐浮薄,蝇营狗苟,非可与计大事者。刘静庵坦然答,图大事须推赤心于人之腹,岂可厚疑天下人。郭尧阶好冶游,成天泡在汉口妓院花天酒地快活,欠日商4000金,被追得东躲西藏,债主告到官府,夏口厅拘其兄作人质。郭尧阶无计可施,见“鄂督张札臬司文”悬重金通缉刘家运,丧尽天良,竟向刘静庵下毒手。他深悉革命党务内情,以姓同、事同、时同牵合,串通巡警道冯启钧,追到黄陂乡下胡兰亭会长姐姐家中抓捕刘静庵,指鹿为马诬告刘静庵即为被通缉的湖北会首刘家运,骗领赏银五百两。同时被捕的除张难先、殷子恒、梁钟汉外,还有朱子龙、吴贡三、季雨霖、李亚东、胡瑛等9人,史称“丙午党狱案”。 清按察使梁鼎芬会同司道鞫讯,逼令刘静庵自承为刘家运,并供同党。刘静庵第承己为革命党,不涉谁何,慷慨言中国危亡状。梁怒笞之。静庵怒,詈梁。梁益笞之。静庵益益詈,梁益益笞之。鞭笞一千四百,自顶至踵无完肤,濒死者数。稍苏,仍詈不绝口,终不承为家运,誓死捍卫着人格尊严,被誉为“辛亥耶稣”。后来,真正的刘家运在湖南被捕归案,递解湖北,与殷子恒还关押在同一监室。丁未二月十四日《汉报》题为《湘省又获刘家运》:“去岁在黄陂拿获之刘家运,研讯数次,自供为刘静庵,仅认为革命党,不认为刘家运。现闻湘省又拿获一刘家运,竟孰真孰伪,将来必有水落石出之一日也。”人们拭目以待。但满清王朝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故作鸵鸟,刘静庵在劫难逃,他在《九月初七日移新监作》中使用元朝戏剧家关汉卿《窦娥冤》剧中,窦娥临刑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的“六月雪”,即六月正夏,三伏降雪,表达自己受屈蒙冤的强烈悲愤心情: 向前已是惨凄极,那信惨凄更有深! 六月雪霖河海冻,半天云雾日星昏。 中原有士兆民痛,上帝无言百鬼狞。 敢是达才须磨炼,故教红炉泣精金。 刘静庵等9人卒成定谳,期二月八日(丙午十二月ニ十六日)行刑。其父和弟弟也无辜受株连,母亲金氏“在家受大苦”,但是对爱子刘静庵的生死十分牵挂,“屡至(文华)书院求恩惠帮助他。”武昌圣公会胡兰亭、黄吉亭请美籍主教吴德施、牧师孟良佐联电北京美国公使乐克希,为直于外务部。同时彭养光亦驰至北京请吴禄贞、程家柽条陈肃王善耆,主勿杀党人,免増满汉恶感。于是由外务部电鄂督,有“关于圣公会之日知会刘静庵等从缓办理”等语,静庵等9人得不死。电到时乃刑期前夕,亦云险矣。延至丁未六月,刘静庵判为永远监禁。 刘静庵不愧是革命洪炉冶炼出来的精金,怀着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度过5年铁窗生活。他在恶劣的牢狱生活条件下,始终坚持读书学习,真正做到对己学不厌,对人诲不倦。他的治学内容,从现存的读书笔记来看,有经学、史学,有音韵训诂之学,有宋明义理之学。他的治学态度谨严,尽管是读书笔记,也丝毫不苟。其书法遒劲,亦令人仰慕。至于他的律己功夫,更是人所难能。潘寄贞说他坐如铜铸,行如满傤船,虽病甚,不昼寝;虽紧急,仍从容;暴烈之容,不见于面,叱咤之声,不出于口;人喜亦喜,人忧亦忧。莫不敛容相对。一日纳一囚,狞狰凶悍,吏卒畏惮,移与居,久之,和易过他囚。 刘静庵的理想是天下一家,无洲界,无国界,无种族界,无富贵,无贫贱,无强弱,无尊亦无卑,人人各尽天职。他对殷子恒说:“予持耶稣之名,求救中国之言,身在缧絏,心在天堂也。”狱中五年,他是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期待中度过的。终因伤病摧残,卧床不起,殷子恒与他移居一室,熬药煎汤,精心护理,在70多个日日夜夜里,一刻也不曾离开,直到刘静庵于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的五月十六日(即1911年6月12日)在狱中赍志而殁,終年37岁。难友以至狱卒扶尸痛哭,基督教中西牧师同至狱中收殓。他的母亲赶至狱中,看其骨瘦如柴、须发尽白的遗体,竟不能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儿子,悲恸欲绝。 殷子恒1907年与真正的刘家运同囚一室,1911年又与病危的刘静庵移居一室,见证了刘静庵案的全过程。抗战时,殷老作《题刘静庵画像》: 昔者与我同居牢狱, 今日唯公独往陪都。 千山万水珍重前途, 恨未能送公伴坐车舟。 公别我去谁与我为俦? 昂首西天含泪和愁。 乞公之灵保佑黄帝胄, 忙把失地收,永远得自由, 绵延我族,光大神州。 小时候,我陪祖母多次造访殷子恒老先生家,殷老家在武昌昙华林马道门,毗邻昙华林小学,是一处坐东朝西带简易甬道都市里的柴门农舍。殷子恒是黄冈地区最早最纯粹的革命党人,曾影响过李四光及其父亲李卓侯两代人。即使盛夏酷暑,殷老腰部也缠着厚厚的绑带,那是丙午年坐牢时逼他证明刘静庵就是刘家运使用“弸子”刑落下的伤,他是“丙午党狱案”活着出狱的受刑最重者。 张难先请人绘制的刘静庵画像,由殷子恒保存,抗战时送往重庆。 1912年祖父从四川回汉,有感于辛亥首义牺牲惨烈发起公祭,为湖北先烈刘静庵等请恤。在首义周年祭辛亥烈士会上,祖父说:“吾为诸烈士悲,又为诸烈士幸,吾为生者幸,又不禁为生者悲”。“揽权窃位者流,又复淫刑以逞,不恤舆论,吾恐幸存之身,不被戳于党祸,即见枉于非法”。张难先当年从浙江省主席挂冠而归,特在武汉大学珞珈山麓筑草庐“思旧庵”,门前贴联:“看山感旧欣先死,筑土为庵当活埋”,以期长年守望着刘静庵长眠的卓刀泉。 2011年4月7日向岩先生长孙向虎雏在刘静庵先生墓前 每年清明节我要做三件事:同汉川田二河祭扫祖父母墓,去石门峰祭扫父母墓,上伏虎山祭扫刘静庵墓。刘静庵终生未娶,所以祖父给我布置了这份“一定要去多看看这座墓!”的世纪作业。我工作生活在武汉大学,散步到伏虎山刘静庵墓前只需一个小时,刘静庵先烈离开这个世界整整100年了,我年年去看望他安息的地方,每次都有新的感触。我认为先生酷爱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学习追求真理,身陷囹圄从不落寞,始终都充满着美好理想,也应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443
  • 1
  • 0
真水无香,我们的曾姥爷向岩
向岩家族圈
作者:冯梦梦、杨琪 轻轻地拂去历史的浮尘,虔诚地点击缅怀的鼠标,让遥远的岁月重现。百年前,我们的曾姥爷向岩老先生为推翻满清帝制,东渡日本求学,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被袁世凯通缉,历尽千难万苦,濒死者数矣。抗日战争时期,他利用特殊身份,对开创天汉抗日根据地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湖北省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及省政协委员,1959年去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陶铸和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对他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向岩1954年、1958年连续两届当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 曾姥爷是一部我们解读不尽的书,静读老人家的著作、诗文和家信,字字柔情,句句锵锵,振耳发聩,令人热泪盈眶。 向岩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任命通知书 1898年,曾姥爷村里一贫农娶妻成家,邻村财主霸占新娘:曾姥爷只因主动为这个贫农写了张状纸,并递进县衙门,但没钱孝敬县太爷。财主闻讯连夜用钱买通官府,第二天一群衙役涌进村子要抓捕他和那个贫农,曾姥爷事先逃脱,而贫农下落不明,不知死活,新娘子也上吊自尽,家破人亡,喜事反成丧事。曾姥爷由此认识到要拯救中国,必须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推翻帝制,萌生出国学本事的念头。 1906年11月,同在日本求学的李寿萱流露苦闷消沉心情,曾姥爷赠诗一首,雄放激昂,自誓为国捐躯,以“炼石补天”互勉,诗云:“男儿生已卅余年,未复国仇心欲然,雌月尤光强可挽,雄峰之顶藤能缘。拼将马革吾尸裹,笑和虫吟君耳传,请急还山炼白石,待同磨斧补苍天。” 1908年因口口口劫金30元而不还偿,清明未至,坐使家中食用俱空,老弱受窘。曾姥爷在日本愤斥口口口只可以欺死友,不可以欺龙跳虎跃之活少蒨也;只可以骗富翁、不可以骗毁家救国,万里求学,老亲幼子,忍饥耐寒之穷少蒨也。是年,竭力支持他出国留学的父亲向纯金老先生逝世,联想此前出国三年,连夭三女,曾姥爷悲痛不已自责曰:吾不孝不义,无端凭半点热潮,竟自忘家力之困乏,亲之老而子之幼,携一囊一履一剑一书,披发东游三载于兹,苟非父亲大人竭力经划于内,几何不葬穷骨于荒岛哉! 1912年曾姥爷在《自请为公仆之通告书》中自荐中华民国大总统道:“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并发誓:“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时袁世凯为总统,老人家敢以笔伐,为此受到袁迫害。他在《丙辰除夕述怀百韵》诗中记载袁世凯甲寅(1914年)对他的追杀:甲寅八月初,亭午日移晷,贼谋密擒予,罦罿正离雉,居然脱漏飞,衔予天凰嘴。1918年又在《哭(胤)丹文》文中通过母子对话,再次回忆袁对他的迫害:犹忆甲寅八月,男患创初起,脱险出走之前一日,阿母杖竹伛行而问男曰:儿患处愈乎?贼袁氏不踪迹儿乎?男谨答回:母,儿愈矣,贼袁氏谅不释然于儿矣。 冯梦梦大学毕业照 在曾姥爷影响下,其长子向浒1924年春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和苏联卫国战争。1937年又亲自赴延安送次子向仲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参加革命。在老人家的直接教育下,外祖父向刚等一代均成为共产党人。 1940年3月,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慕名冒着倾盆大雨前往汉川田二河镇对曾姥爷作战地采访,高兴地举起相机,精心为老人拍摄一幅手捧诗卷读书照,并将他的事迹写进其代表作《中国的战歌》。 抗战时,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亲临我们家看望曾姥爷并赞扬说:“您是革命的老前辈,您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并送金3000元,为老人盖了一栋住房作为国共合作、闭结抗战的纪念。 1943年曾姥爷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委员,因距边区政府甚远,不便从汉川县去边区收府所在地的京山县上班,却因担任该职,推脱不掉按期送来的生活费和办公费。曾姥爷认为这是坐享俸禄,尸位素餐,乃致信郑位三、陈少敏诸公,请辞边区行政公署委员一职也! 杨琪和妈妈向新蕖 1949-1950年间致李先念捐献田产书的手稿特別珍贵,它不仅记录着李先念鼓励曾姥爷争做新中国“百岁老人”的一段佳话,而且真实记录着全国解放后,老人家积极拥护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从自己做起,主动践行“平均地权”,捐献寄托着对其先祖深厚情感的64亩4分田产连同其坐落在武昌花园山麓的庭园住宅,经济上不要任何补偿的心路历程和伟大胸怀。曾姥爷文韬武略,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留下许多经典华章,其文采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极强的穿透力。每次拜读老人家的这些文章,心情都会时而悲恸,时而沉思,时而感悟,时而激昂,曾姥爷爱国情愫,跃然纸上。 人生是需要一定物资基础,要想抵御物资的诱惑,直至捐完赖以生存的全部祖业,这是一种什么境界!敬爱的老人家哟,我们好难读懂您。听母亲回忆,曾姥爷常讲述一段小故事:古时有东西相邻二家,西边的一家建新房,因超越原面积而发生纠纷,其东边房主对家人说:“西边邻居要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革命,革别人的命可以气势磅礴,革自己的命又该如何?曾姥爷用自己的行为作了最为极致的注释。盖因我们才疏学浅,不能理解他的精神世界有多深?有多大?我们试图用“国家”、“革命”、“责任”、“良心”、“慈善”、“价值”……等多把尺子去丈量您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找不出起始点,找不到半径。实在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曾姥爷智信佛学,看透一切功名利禄,真水无香,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蕴含生命的真谛。感谢上帝的安排,赐给我们如此伟大的老祖宗。今天,作为辛亥革命志士的第四代后裔,我们分别出生于1987年和1988年,是标标准准的80后,但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他老人家的基因。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从不迷茫,从不困惑,同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已经或正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将继承曾姥爷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争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 0
  • 440
  • 1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