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611
0
祖父与被忘却的杨经曲先生
向岩家族圈 家族回忆录

作者:向虎雏

辛亥志士杨经曲先生是鲜为年轻人所知的悲剧人物。我是从祖父撰写的“杨经曲涂云庵二先生六十寿序”中早就知道他的名字,这组4页“寿序”手稿至今已保存了68个春秋。1995年战地记者、老作家李大年赠给我封面印有杨老清晰照片的长篇纪实文学《刀丛剑下》,该书记述着杨经曲等辛亥老人从汪伪军中成功拉出一支2500人抗日队伍的艰难历程,自身也实践着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被李先念誉为“震动鄂豫边区的政治伟绩”。但是,中原突围时杨老被俘了,在国民党特工人员“精心设计”的电台中“发表”所谓的“广播讲话”,从此背负莫须有的“变节”十字架,成为被忘却的悲剧性人物。

1943年冬,向岩为辛亥革命两同志杨经曲、涂云庵作六十寿序

1943年12月1日上午,鄂豫边区暨新四军第五师直属机关干部和各军分区各县代表共140人,聚集在一幢高大的三合头房屋内,隆重而热烈地为两位辛亥革命老人,鄂豫边区行政公署杨经曲、涂云庵副主席庆祝六十寿诞。祖父是边区行政公署的委员,已72岁古稀高龄,长他俩12岁,欣然命笔作“杨经曲涂云庵二先生六十寿序”祝贺。寿序回顾杨老当年挂县府印,叩军营门,祖父倒屣欢迎的战斗友情:“予以丁己(1917年)由鄂经湘莅蜀,洞庭夜月哀乾坤之荡浮,五溪蛮烟仰踮踮分鸢堕,间关千有余里,忽次秀山。秀山蜀郡东南之鄙遐也,桥胴荒藤,鸺鹠怪音,滩声雷吼,群盗如毛,而吾友杨君经曲,为宰于兹邑,意气勤勤恳恳,爱我逾骨肉。忽别后,予走渝,与滇西叶君香石(护法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提一旅孤军,与贼将吴光新(段祺瑞的妻弟,北洋皖系军阀,陆军上将)、王都庆(王占元部属,将军府亮威将军,陆军中将)、孟昭月(孙传芳部属,将军府敦威将军、陆军中将)等,战于大江之北,巴峡以东。而吾经曲乃挂冠而来,叩谒军门,予惊为天降,倒屣欢迓。而吾经曲虬须赤足,出入弹雨血泊中,无惴无恐,杰魁人也!”

祖父特别赞赏杨经曲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1940年在武汉敌后刀从剑下居然创造了从汪伪军中成功拉出一支2500人抗日队伍的奇迹,认为这是辛亥革命志士的光荣。杨经曲(1884-1951),湖北省武昌县人,早年就读于武昌府师范学堂、存古学堂、湖北高等巡警学校,在存古学堂读书时与董必武同学。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4年在上海加入中华革命党。先后担任过湖北省财政厅总务科长,宜昌警察局长,恩施县县长、来凤县县长。抗战爆发后,杨经曲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遵照老同学董必武的建议,去灰色武装“中国人民自卫军”工作,在日、伪、顽军犬牙交错的鄂中地区周旋以实现对武汉的战略包围。1940年7月,鄂豫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张执一持董老给杨老的电报(因来不及请示董老,代董老拟此电报),只带了二十多名警卫人员,冒险在汉阳蔡甸附近的官塘角与杨老会面。张执一认为江汉地区水网纵横,不利于我大部队作战,希望杨老依靠已打入汉奸汪步青伪军内部的地下党,发动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敦劝黄人杰、杨寅弃暗投明,举行起义。杨经曲运用辛亥老人的革命资历和“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率一旅又一团计2500人,于同年8月起义,北渡襄河,穿越敌占区,进入革命根据地,旋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第一纵队,杨经曲任司令员,张执一任政治委员。李大年的长篇纪实文学《刀丛剑下》记述这一幕:政治伟绩,鄂豫边区搏击狂澜砥中流;刀光剑影,辛亥志士再谱民族抗战歌。1943年冬,杨经曲担任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

纪实文学《刀丛剑下》封面中图戴帽虬须者为杨经曲

解放后,祖父年事已高,两耳重听,外出开会赴宴把我作为随身“小拐杖”带着,祖父礼佛吃斋,宴会厅每次都专为他一个人准备一桌素菜。我认识很多辛亥革命老人,他们或是人大代表、或是政协委员、或是政府参事、或是文史馆员,极受党和人民的尊重,享受较高政治、生活待遇,安度着晚年,唯独不见杨经曲老先生。我问父亲向刚,杨经曲对革命作了那么大的贡献,为什么政府不用他也不养他?父亲无不惋惜地告诉我:杨老被捕过,还在电台公开“发表”所谓“变节”的讲话。中原突围前,李先念说,你们这些抗战的辛亥革命老人如有损失,我们向人民怎么交待?因此必须事先安全送出重围。杨经曲对李师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非常敬佩,1946年4月初董必武来宣化,他仅将老伴和幼子托董老转移到南京,自己决定和女儿晓阳随部队突围。杨经曲和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刘亚生两人在化装突围途中遇险,刘亚生牺牲,杨老被俘。父亲气愤地说:杨经曲一直是以新四军为家的,全家40人都跟随共产党,即使他一人被俘,怎么会叛变呢?国民党特务一贯下作,搞什么电台“变节讲话”鬼把戏,纯为反共内战制造舆论。父亲又说:新中国成立,他的老领导五师师长李先念是湖北省主席,他的纵队政治委员张执一是中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解放伊始百废待兴日理万机,杨老是很有修养的读书人,不愿意为自己的事情打扰他们,于1951年郁闷而终。

杨经曲的政治委员、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1955年给向岩的信

还杨经曲先生清白,需要揭露当年国民党特务导演的电台“变节”讲话的黑幕,今天似有可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的《老照片·第62辑》刊发“吴满有的故事”,作者徐宗懋特别提供了1948年9月杨经曲和吴满有被囚的三张照片,不过照片说明中把杨经曲和吴满有的名字注释反了。

吴满有何许人也?在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他的画像曾和毛泽东、朱德并排挂在起,事迹则被拍成电影、写入长诗,名字甚至成为一种香烟的品牌。他曾是毛岸英的种地老师,65年前,毛岸英在吴满有家的窑洞一住就是7个月。这个被《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提及的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其知名度只有后来的陈永贵可堪比拟。但是,一代风云人物成了新闻史上的失踪者,吴满有生命轨迹的戏剧性转折,缘于他在国共战争中的意外被俘。胡宗南如获至宝,将吴满有与已被俘的新四军第五师第一纵队司令员、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杨经曲用飞机送到南京。在国防部安排的记者会上,吴满有表示对自己的过去“深怀悔意,痛改前非”。吴满有的讲话和脱党宣言,以及受优待的生活照片被胡宗南的“爱国青年训练总队”刊物《爱国青年》编成“吴满有专号”,用飞机在解放区上空散发,吴满有“叛变”的消息,一时间传遍解放区。直到1995年,当年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开展吴满有运动》执笔人、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李锐公开撰文,认为吴满有并未叛变投敌,这个被历史的尘埃封存许久的昔日明星,才再度跃回人们的视野。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李锐指出,国民党在广播时做了手脚:“我是吴满有,共产党对穷人好。”吴满有刚说出第一句话,就被一个姓吕的国民党军官一把将他推开,由青训第一大队训育干事汪铿清代讲,因为汪是口音与他相同陕北人。此时,坐在旁边的就是杨经曲。吴满有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捎话:“如果听到广播的话,那是假的,不是我本人。”1949年国民党在撤退之前,释放了吴满有和杨经曲。1950年3月吴满有回到家乡延安县柳林乡,一提起被俘后的事就以泪洗面地说:“不能提,冤枉事一肚子装着。算了,不提了。”延安县委在柳林乡召开党员大会,宣布开除吴满有党籍。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成立高级社时,柳林乡7个村就吴满有一个人顶着不人社,他孑然一身地在山上放着羊儿。吴满有曾三次给党中央写信申诉自己的冤屈,均无回音。1959年3月,66岁的吴满有含冤去世。

1948年9月,杨经曲(右)与吴满有(左)在南京国防部政工人员陪同下,举行记者会,交出一份事先写好的自白书,杨神色凝重。《老照片·第62辑》/冯克力 主编

李锐的文章只字未提杨经曲,但从《老照片·第62辑》提供的照片知道,杨经曲和吴满有同囚一室,同在南京国防部政工人员的陪同下参加记者会,国民党在广播时给吴满有做了手脚,同样也会给杨经曲做手脚,这在数学上叫强线性相关。不同的是,杨经曲是鄂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是隐忍报国的辛亥革命志士,是通晓历史的智者,他不会向人倾诉内心世界的冤屈,更不会为自己的事情打扰昔日新四军的领导和战友,就这样拖着没等组织作结论,于1951年1月郁闷而终,享年67岁。

杨经曲(左)、吴满有同住一室,尽管此时解放军势不可挡,江山易帜在即,他们却只能低头不语。7个月后,解放军渡江攻入南京,国民党军队撤出之前,并没有杀害或带走他们,而是把他们“交还”给共产党。《老照片·第62辑》冯克力 主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李先念、张执一从未忘记杨经曲这位建立“震动鄂豫边区的政治伟绩”的革命先行者。杨老被俘后,党通过我祖父找到西北农学院匡厚生教授全力营救,这也是国民党没有杀害杨老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湖北省汉川市田二河·二河人文网页,可见“1946年秋,匡厚生曾出谋掩护鄂豫边区副主席杨经曲脱险”的字样。匡厚生,湖北汉川田二河人,与祖父自幼同砚,同赴日本求学。匡老长期辅佐杨虎城镇守西安,还为杨氏父辈撰写《一门三贤卷》。1936年,应杨虎城之聘,任陕西省政府顾问,参与谋划“西安事変”。杨虎城被迫下野后,匡老亦辞顾问职,去西北农学院任教,是陕西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名人。1937年祖父秘密访问延安时就住在匡家,并决定将次子向仲豹和匡老之子匡福华一起送到延安参加了革命。匡厚生1957年12月31日病逝,享年84岁,葬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学院之公墓。

家父向刚生前感慨说:杨经曲老先生的人生真谛是义不负心,忠不负死,把保持气节看成天大的事,最后还是在做人底线上因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节”蒙羞,实为悲剧!

1987年李先念在中南海寓所接见杨经曲的女儿晓阳(右二)、女婿北沙(右一)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在中南海寓所亲切接见了杨老的女儿晓阳同志,这就是对杨经曲先生革命一生所作的组织结论。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被忘却的杨经曲老先生终于回到辛亥革命志士行列,受到人们的尊敬。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0
0
611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