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760
1
列宾美术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富有传奇色彩的李铁根
向岩家族圈 家族回忆录

作者:晨朋

留学俄苏,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洋美术技法的一条重要渠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公派到苏联学习美术的各类留学人员共有30余人。他们活跃于中国画坛,一时成为主流,影响及于今日。综观今日的中国画坛,几代画家手下的作品,如果仔细品察,总会产生一种感觉:在基本功、技法、风格等方面,相通相近之处,隐然其间,绵延半个世纪,不绝如缕,这已是业内同仁共认的事实。俄苏油画、俄苏美术对中国的影响若何,这个题目很大,或许作一专门的讨论,更为合适。我在这篇短文里只介绍一位最早留学苏联,最早到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的前辈学人,他一生行事低调、鲜为人知。他的名字是李铁根。

李铁根(1898-1983),原名向浒,字伯虎。1905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川一位民主革命者之家。他的父亲向岩(1872—1959),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加入讨清檄文,于当地影响很大。后回湖北担任鄂军第八军参谋长。1926年,在湖北组织北伐别动队,参加北伐。向岩大半生以“军旅为事”,在我们梳理李铁根早年经历的时候,明显地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

1955年,57岁的李铁根,进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4月份,他撰有《自传》一份。据他自存的手稿,我们可以了解他前半生的大致经历。曲折跌宕的岁月,折射出来的全是强烈的时代色彩。

李铁根小的时候,因父亲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很少顾家,不能进学校读书,只在乡学念了几年旧书,跟随母亲下地种田才是常事。遭逢天灾水患,他离家外出当木匠、当货郎、教乡学,多方维持生计。一直失学的李铁根,在1923年,辗转到达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半工半读。在这里,出现了他的人生拐点。他先参加了共青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是为第四期学员。1926年毕业,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自传》告诉我们,1927年,李铁根调到“中共中央直属秘密军事教导大队任第二队队长”,并在这时候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他随军南下,在广东地区又与敌舰,因力量悬殊,在汕头地区失败。队伍失散之后,历经磨难,李铁根再次辗转到达上海。

李铁根的人生第二个拐点跟着到来。1927年底,他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随同吴玉章、“八一南昌起义”时指挥部参谋团的参谋长刘伯承等40多人,潜往苏联。他们一行人,先乘船到达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后辗转到达莫斯科,这时已是1928年。抵达苏联后,许多人都换用俄罗斯名字。李铁根的俄文名字全称是:弗拉基米尔·克拉斯诺维奇·尼特金。弗拉基米尔是列宁的名字,表示了他对列宁的崇敬;克拉斯诺维奇,含有“红色”意思;李铁根则是俄文的音译。自此以后,李铁根替代了他的中文名字向浒。

到达莫斯科之后,刘伯承进入莫斯科髙级步兵学校,半年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吴玉章进了东方大学,即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先学习,后任教,其间,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8年回国。李铁根被分配到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后来因脑病,也转到东方大学。

1929年,由苏共中央派遣,李铁根来到远东边疆军区,在刘伯承领导下,负责政治宣传工作。1930年,刘伯承回国,李铁根送他直到中苏边界,二人依依告别。

留在苏联远东的李铁根因健康原因,脱离了职业军人生涯,走到他新的生活拐点。伯力(哈巴洛夫斯克)国家出版部的《图书事业》出版社给他提供任职机会。在这里,他给工人教科书画插图,也给党委机关的《红星》报画宣传画。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领导的关注。

李铁根没有科班学画的经历。他说,他的绘画知识来自三个方面:小时候,当过木匠,练就一双灵巧的手;看过一些日本出版的明信片,上面的图画引起了他画画儿的兴趣;湖北当地一位不太有名的画家黄石的一本画册《汊湖渔子画稿》,成了他学画的启蒙教材。潜往苏联时,单薄的行囊里就藏有这本画册。戎马倥偬几年,原来他都带在身边,可见是其真情的喜爱,这本画册后来随他在苏联27年,不曾离身。

远东地区毕竟有点艺术沙漠的味道,他在插图里闪现出的一点艺术光芒,成为他日后攀登艺术髙峰的第一个阶梯。

1932年,苏共远东边疆领导机关党部送李铁根去列宁格勒绘画雕刻建筑学院、即现在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入学本科的考试,他没有通过,只得进入预科。1935年预科毕业,升入油画系本科。他的老师是鲍利斯·弗拉基米罗维奇·约干松(1893-1973),即后来那位鼎鼎大名的苏联油画家。在油画系学习期间,李铁根还兼做学院附属中学的党务工作。

在读预科、本科期间,发生两件小小插曲。一是1937年,强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又发动卢沟桥事变,占领华北。紧邻中国北方的苏联感到紧张,来自中国又有军事经历的李铁根,被列宁格勒城党部派到赤塔军区司令部作军事特派工作,为时半年。是年年底,他返回美术学院继续油画学业。

更早发生的一件事是他接待到访苏联的徐悲鸿。1934年春,徐悲鸿携带美术作品到欧洲五国巡展,最后一站来到苏联。在列宁格勒,徐悲鸿与李铁根两位同行异国相遇,由此订交结谊。这次相遇,徐悲鸿得知李铁根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对李铁根来说则预伏下后来去苏归国、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机缘。上个世纪的50年代之初,他们频有书信往来。李铁根的后人存有徐悲鸿写给李的7封信件,信中内容说到其中经过。

两段插曲过去,回头续说身在列宁格勒的李铁根。

接着到来的是狂风暴雨。20世纪30年代,正是苏联大清洗的年代。1938年5月,李铁根因一件小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据李铁根在《自传》中说,他因协助初到列宾美院的胡蛮、为他安排食宿活动受到怀疑而被捕。

胡蛮,原名王敏鸿’又名王钧初。他是第二位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中国人。胡蛮在国内,曾是左翼文化大同盟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进步艺术团体《糊涂画会》,在文艺界是个活跃人物。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胡蛮发出通缉。1936年,经鲁迅、宋庆龄的介绍和资助,他去往苏联,躲避追捕。

胡蛮到达列宁格勒之后,进入列宾美院,但食宿生活没有着落。在莫斯科的作家肖三写信给李铁根,请他与当地几位中国人联系,共同安顿胡蛮的生活。他们为此聚会了几次。这种聚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怀疑,几位中国人先后被捕入狱,李铁根即在其中。这是1938年5月发生的事。多亏列宾美术学院出面营救,李铁根幸运地获得释放,其时已是1939年5月,他的牢狱生活整整一年。

在这里,我们一面看到列宾美术学院接受了第二位中国学生胡蛮,感到欣喜;想不到的是,它的代价竟是以第一位学生的一年铁窗之苦换取得来。这在中国人留学俄苏史上实在是特殊的一笔。

侥幸出狱的李铁根另有不幸到来,他的妻子克拉夫季娅去世了。他们结婚三年,留有不足一岁的女儿飞霞。此后,生活在列宁格勒的李铁根,16年过的都是孤独一身的日子。我们在他遗留的文稿中,看到他有不少诗作。他以深情的文字,怀念心爱的妻子。

1941年6月卫国战争开始后,列宁格勒处于围困和轰炸之中。900个日日夜夜的饥俄、寒冷、炮火、缺医少药和不断埋葬死者;900个日日夜夜的坚持、劳动、挖战壕和相互鼓舞。列宁格勒人阻挡了来势汹汹的德军,德军的凌厉锋芒挫折殆尽。

此时李铁根的身体很弱,甚至住进医院。他本应随同美院师生一起疏散到安全地区,但他拒绝了。后来,美院远迁中亚萨马尔汗的时候,他正饿得无力行动,但他因出身军人,虽然虚弱,也愿留守列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战事最紧急之际,自动投入军中”。他把女儿飞霞送到住在古城奥洛浬茨的外婆家,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了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列宁格勒瓦西里耶夫岛防空指挥部任命他为社会治安指挥部的政治指导员,负责美术学院的防空大队指挥部工作。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为表彰他的献身精神,给李铁根颁发了“列宁格勒保卫者”军功章。

战后,李铁根继续美术学院的学业,1948年毕业。此时,李铁根已经50岁。他的毕业创作是《中国的女爱国者》,获得“及格”的评语。据悉,列宾美院还收藏有他的《缝军衣》—画。我们屈指一算,从1935年进入列宾美院油画系本科计起,李铁根修得这个学士学位,前后花费了13年的时光。其中,牢狱1年,战火4年,奉调校外服务半年,除去这些公务缘由,还有他自己的冤屈遭遇,家庭不幸,骨肉分离等精神上的打击折磨,倶在其中。25岁才进入本科的李铁根,与大半从列宾美院附中考来、早倶基本功的学生同班受教,难免吃力。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这13年中,首先是李铁根的坚忍毅力,同时也有列宾美院的宽厚包容。美院对他的课外的贡献,一丝一毫不计入学业成绩,军功学业,一码归一码,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列宾美院多年固有的学风。应当说,毕业作品得“及格”的评语,无论对李铁根,无论对列宾美院,都是刚刚好,都是恰如其分。

1948年,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李铁根,应聘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讲授中国语言。在列宁格勒,汉语热的兴起,还是后来的事。这个时候他的学生不多,课堂就设在他的家里。学生中有几位有名的汉学家,如叶·克恰诺夫、尤.克罗尔等。

1955年,李铁根只身回到阔别27年的故乡武汉,他唯一的女儿飞霞留在了苏联。稍后,他告别家乡和父亲,登车北上,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到油画系任副教授。

话说回来,他之离苏归国,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曾为他多番奔走,操办数年。完成这个手续,难度非同一般。可惜的是,当他走进美院教室执掌教鞭的时候,老朋友徐悲鸿已经去世两年多,殁存异畛,无缘相见。

李铁根的老战友、老领导刘伯承元帅对他回国感到高兴,本来有意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后来得知美术是他的志趣爱好,表示尊重,打消了自己的建议。

李铁根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创作活动,还待发掘和整理。目前,我们已知的作品不多,《长征的路上》,是参加庆祝建军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之作。在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为老干部油画培训班任课多年。授课期间,他的学生王文彬,用左手作有速写《李铁根铅笔速写像》(1956)。这张速写,历尽沧桑而保存至今,也属不易。

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李铁根住在中央美术学院南宿舍,与画家冯真相邻。1959年暑假,留学列宾美术学院的冯真回国收集毕业创作素材,在她返校时,曾受李铁根之托,给留居列宁格勒的女儿飞霞,捎去一件呢大衣。飞霞来取大衣,在我们女生宿舍小有停留。我们中国留学生,包括我,都跑来相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她身高约1.65米左右,黑发,面孔白净,有点苏联少数民族的模样。过去近60年了,搜索不出更多的记忆了。

李铁根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28个春秋,一向行事低调。他对自己的身世、经历,从不张扬。包括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对他的历史都了解甚少。李铁根默默一生,献给了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的崇高品格,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李铁根于1983年8月19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5岁。遗体捐赠医院。

李铁根的亲属向虎雏先生给我提供了大量资料,包括未经发表的资料;林诗尧、周思旻、李富军和俄罗斯友人在中国、俄罗斯多方查找、核对资料,本文才得以完成,谨向各位致以深深的感谢。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1
760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