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新文化运动(终):“先驱者”李大钊
李大钊出生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同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有一颗拳拳爱国心。满清皇朝统治的百年间里,“天朝上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根深蒂固的印象。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通透认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眼里。中国的路何去何从,尚无人知晓。 面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李大钊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青年时期,他只有爱国心,没有系统阐述出自己的情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西方倡导的理想主义,对于中国而言有着诸多不可实施的前提,这才促使李大钊更加坚信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图:李大钊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1914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日本相识。在这一时期,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联络,只是互通信件,交流思想。而后,两人在北大教书期间,才正式开始共事。 1916年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回国,同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和封建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 图:《新青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倍受鼓舞,此刻他坚定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正能救中国的,他开始着手撰写并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新纪元》等文章。 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脱离贫困,走向富强的道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时代。”这是李大钊在《新纪元》中的一句话,他以笔为武,唤醒暗夜中沉睡的心灵。 他认为,在以后的中原大地上,必定都是赤旗飘扬的场面。这让他看到了中国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希望。 图:《共产党宣言》 李大钊在宣传的过程中,仍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个爱国先进者,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本《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阐述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见解,点燃中国万千年轻知识分子的爱国心。 他们对《新青年》进行改版,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来,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他们创办《每周评论》,理念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这为新文化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去各个高校发表演讲,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新文化运动引进新鲜血脉。 可惜的是,当年的他们并没有留下影视资料,但电视剧《觉醒年代》给我们还原了那样一个热血的年代。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李大钊与陈独秀二人,站在山顶之上,俯视这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他们同举右拳,眼神坚定,双目饱含泪水,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为了不让百姓流离失所,为了不让百姓忍受折磨,为了人民能够当家做主,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有尊严的想人一样活着,他们愿为之奋斗终身,誓将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有了这理论的靠山,李大钊和陈独秀于在1920年初,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相约建党。 图:陈独秀 响应之人,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李大钊便在北京迅速开展工作。一方面他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鼓舞人心;一方面他准备工人运动,反对资本主义的无端压榨。   星星之火 终会燎原 那如何“唤醒”工人,进行工人运动,就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李大钊最先提出,在产业落后的中国,工人是第一生产力,是这个国家最庞大的群体,我们应该将工作中心放在广大工人身上。 “工人是天”——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长辛店教授给工人们进步的共产主义思想,告诉他们,万恶的资本主义不会在意工人的生死,要想争取做人的权利,只有自己拯救自己。随即,李大钊和党内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长辛店创立补习学校,目的就是让工人们学会文化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斗争。在给工人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1921年春节前夕,李大钊来到了工人补习学校授课,他向工人们阐述了,资产阶级只会剥削工人、压榨工人,工人自己要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团结起来去争取做人的基本尊严的道理。 他在黑板上写出“工人”二字,启发大家将“工”和“人”字组合起来,那便是“天”字。两横代表天与地,中间的竖是工人,即能顶天又能立地,这便是伟大的工人阶级。由于工人们学到到了许多先进知识,因此思想深受启迪。 1921年,龙海铁路工人高举“争我人格,光我国体”的旗帜,率先举行罢工。自此,工人革命一发不可收拾。1922年,郑州工人俱乐部因为军警殴打工人,组织罢工运动。1923年,爆发了全国震惊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如此活动,不胜类举。 以此,“工运先驱”这个称号也非李大钊莫属。 李大钊青衣素布,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他带领的工人运动即承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又开启了革命暴动的新征程。 图:李大钊 可悲的是,北洋军阀愚昧无知,他们一味地守旧不思进取,甚至阿谀奉承来侵略的帝国主义,彻底惹怒了中国人民。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工人、市民等各界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当队伍到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情愿时,执政府卫队向请愿团开枪,造成47人死亡,100余人受伤,一时间,诺大的执政府门前,血流成河,横尸遍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后,整个北京城都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随即,李大钊等27名革命者在北京被捕入狱。尽管遭受着酷刑,却没有泄露半分党的秘密,慷慨赴死,大义凛然。同年,被押入绞刑台上,为革命捐躯。   厚积薄发 征程刻起 要说起李大钊的成才路,其祖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祖父李如珍早年里是经商的,因为他读过一些书,有一些见识,所以买卖做的格外的好些。不过李如珍膝下并无子嗣,为了延续香火,他从二弟那里过继了一个孩子名为李任荣,并将他扶养成人,助他成家立业。 但命运似乎为难人,刚新婚的李任荣便患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痨。没多久便撒手人寰,离开世间。当时李任荣的妻子已怀有身孕,她在丧夫之痛中,艰难的将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便是李大钊。据说,李大钊降生之日,有只百灵鸟一直盘桓在李如珍的肩头,任凭怎样拍打,都久久不肯离去,这必是大喜之兆。于是,根据此情景,李如珍便给孩子起名为“灵头”,但又怕给孩子叫傻,于是又改为“憨头”。 李如珍十分看中这个孙儿,在李大钊五岁时,便教他识字,背《三字经》《百家姓》。后又将他送往私塾,悉心学习,盼他知书达礼,通晓世事。李大钊也很用功,在读书这方面从不含糊,他的眼界和学识每次都能让老师对他有不一样的看法。 后来李如珍又将李大钊送往当地一所“名校”张家专馆就读,在里面老师赵辉斗的栽培下,李大钊很快便名嗓一时,成为当地的文童。 1905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李大钊,一举中第,并逐步通过了县试、府试。就在李大钊准备在院试中大展身手时,在中华大地延续了近千年的科举制寿终正寝了。这一制度的消亡对迂腐死板的读书人来讲,是断绝仕途;可对心怀天下的读书人来讲,确是新征程的开始。 于是,李大钊前往永平府中学就读,这里不同于以往封建的私塾,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真正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在这期间,李大钊逐渐意识到只有追求政治真理,才能实现远大抱负,可以说,只有这样才能救中国。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大钊一样不畏惧反动分子,不怕牺牲的前辈,在无数个黑暗的日日夜夜奋斗、摸索,才有了我们今日之盛世中华。他们自风雨中蹒跚走来,在前探索出一条通往胜利的路,我们走在他们的身后,无风无雨,奔赴黎明。 李大钊这短暂的一生,追求真理与光明,给黑暗的旧中国带来希望,同样也激励着后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赓续奋斗。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像李大钊一样的前辈,在前方不懈奋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的成功。这次运动的成功,促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1]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8日https://ms.mbd.baidu.com/r/NfH3H0NrWM?f=cp&rs=118891852&ruk=1OF0xv3A6qphy7zjO_2fDA&u=e7bf85fe9b945c42&urlext=%7B%22cuid%22%3A%22g825agal-aYQav80g82xili6Hi0OuBfolavY8_ud2fKu0qqSB%22%7D[2]李大钊:父母短命,祖父盼他长寿,22岁为志向改名,38岁英勇就义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8日https://mi.mbd.baidu.com/r/NYICCbtncQ?f=cp&u=e89d2c2b4e0c1868[3]《李大钊传》,朱成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李大钊全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人民出版社,2013年。[5]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1173
  • 0
  • 0
新文化运动(二):“领旗手”胡适
  图: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人的思想尤其是中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特别是,1917年10月的一场由钱玄同和刘半农“主演”的“双簧戏”,将新文化运动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成为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可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里,最不缺的便是响当当的人物。可要提起这文化魅力,众所周知且首屈一指的,还是当属胡适之。   生生不息 吐纳百代 图:胡适(右二)与友人的合影 要说起胡适之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那得娓娓道来。先说说他的诗歌创作方面,胡适的诗歌是中国现代诗的开山之作。他曾提出我们要摒弃那些代代相传的陈词滥调,杜绝无病呻吟、睹物伤情的观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打破陈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书写出了真情实感,让人一读就懂。 此外,在语言方面,他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用白话文作新文学”。一篇《文学改良刍论》在新文化运动中名嗓一时,为新文学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图:胡适书籍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写作,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他先是对中国通俗文学有了系统的阐述,接着再指出,白话文不是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着长时间的文化奠基,最后大力倡导白话文的使用。 然而,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并不仅在于文学、语言的方面。他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提出了个人自我拯救,反对包办婚姻,支持妇女解放,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都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一抹光亮。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然而,胡适之所以能在新文化运动中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其家庭教育是我们必须探究的一大重要源头。 了解胡适的人都知道,他常说自己是个没有享受过童年嬉闹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童年不幸福。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才培养了他爱好读书的好习惯,造就了一个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的他。 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胡适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等地任职。48岁时纳胡适的母亲为填房,而后生下胡适。 老来得子的父亲立誓,要好好培养胡适。在胡适两岁时,就教其识字,胡适也十分聪颖,很快就认了近一千字。胡适开蒙得早,这也为他日后读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四岁时离世,丢下了这孤儿寡母。胡适此后的教育重担便由母亲独自承担。 母亲做寡妇时仅有23岁,小小年纪便做了一家之长,既要哺育幼子,又要料理家庭,其中艰辛,旁人难以领会。她以特有的隐忍,才在这乱世中为她们母子二人谋求生路。因为无所可依,要强的母亲便从小就严格要求他。 每天,天蒙蒙亮,母亲就把胡适叫醒,让他开始晨读。不仅如此,母亲还不允许胡适去和别的小朋友玩耍,一来是因为他体弱多病,二来是要敦促他读书,因此胡适的童年都在“之乎者也”中度过。 胡适年少时的教育是在母亲身边完成的,他不仅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还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求学这一格言,早已印在胡适骨髓,深入胡适血液。 可以说,胡适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文豪,能够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展风采,冲锋在前,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惴惴教诲。 图:胡适   从无到有 彼此成就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胡适,却有着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但不同的是,在胡适的这段婚姻里,处处体现着他所倡导的革新。 图:胡适 胡适年轻的时候,长相英俊文采斐然,他看尽世间百态,阅览无数,怎么会甘愿和没有文化的冬秀厮守一生,这背后的原因一直令人费解。要说其这场婚姻,这可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尽管胡适极力反对,但扔抵不过“孝”的“束缚”。 婚后的胡适,用实际行动竭尽全力做好一个“好丈夫”的新角色。他用尽办法把江冬秀接到北平来,一有时间就带她去逛集市、看电影、吃东西,带她领略大都市的繁华绚丽,让她体验新式生活。 不仅如此,胡适还向妻子传输新文化的思想,长此以往受到胡适的文学熏染,江冬秀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她不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外人面前,很有自信。她迈着小脚,挺着胸脯,以女主人的姿态太出现在胡适的朋友面前,不造作不虚伪,由此也获得了别人的好感。 新式思想带给江冬秀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胡适能很好的解决婚姻中的新旧冲突,不仅促进了家庭和睦,更是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一抹别样风采。 图:胡适和江冬秀 纵观胡适的一生,他有先进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仍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从而与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分道扬镳。不得不承认的是,胡适在文学方面成就很高,但他在思想上故步自封,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愿意探寻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尽管在后来,他已认识到这一点错误,但为时已晚,他的生命已走到了终点。 总而言之,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以《新青年》为平台,倡导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以笔为枪向封建势力讨伐,以笔为旗带领中华儿女向前进发。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否认的。 图:新青年 参考文献:[1]胡适与江冬秀:不般配的婚姻,往往有别人看不懂的深情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6日https://mo.mbd.baidu.com/r/NPGajDwHjG?f=cp&u=101abb64d7688f1e[2]《胡适全集》,潘光哲,胡适纪念馆,2018年10月。[3]《胡适》,胡适,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3月。[4]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292
  • 0
  • 0
新文化运动(一):“急先锋”钱玄同
每当国家有重大变革时,就是百家文化缤纷炫起时。千年前,一场举世无双的百家争鸣崛起,千年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凯歌齐放。 19世纪末,满清皇朝渐落地平线下,同夕阳跌入海底,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对外,帝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华,于我国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境况,我国有志青年纷纷揭“竿”而起,用手中的笔、脑海里的知识、平生学识,力图救我中华。 百年前的今天,我们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际,如何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又如何去除我们传统文化的糟粕之处,是那时先贤们迫在眉睫的任务。他们保护着中国的尊严与气脉,竭力为中国谋求新出路。钱玄同就是这青年中的一位。钱玄同,原名钱夏,字徳潜,在五四运动前夕改名为钱玄同,是我国现代思想家,大文学家,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图:钱玄同   书香门第 文化世家 在所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中,钱玄同的身世算是显著的了。他出身于吴越钱氏,这是个典型的官宦世家。 其父亲钱振常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不过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很远,入朝为官进十载,久久不受重用,于是决定辞官南归,回乡教书。在他的学生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钱振常早年丧妻,后另娶一侧室,才有了钱玄同。老来得子的钱振常甚为高兴,决心要将钱玄同培养为出色的人才。因此,钱玄同自小便受到了父亲对他的严苛教育。 在钱玄同三岁时,父亲便要求他一遍遍地读《尔雅》,读不完就不准睡觉。年幼的钱玄同每每诵至深夜两腿僵直不能走路,都得由仆人抱回到房间。幼年时期的钱玄同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包括《说文解字》和《史记》,这也为后来钱玄同研究文字学和史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 据史料记载,钱振常在骈文方面颇有建树。骈文的特点就是要注重典故的积累与文字的作用,从这一层次来讲,钱玄同对文字的独特见解,以及在自己的文章中也爱用典故,想必这就是源头吧。 成长在这样知识氛围浓郁的家庭里,钱玄同满身才华。这样优秀的教育,奠定出的优秀文笔,才使得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展宏图。 图:钱玄同   巧唱双簧 轰动杏坛 要说起“一展宏图”,“巧唱双簧”可谓是钱玄同一鸣惊人的大事件。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思想变革,但想要彻底根除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可谓是难上加难。尽管前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论》打基础,但风波一过,反响不显。于是,“双簧戏”应运而生。 故事的开始是“王敬轩”用旧学派的口吻来攻击《新青年》的“新”。在他的信中,他坚持文言文的书写形式,拒绝使用新式标点,并列举了许多《新青年》杂志的“罪行”,说尽诋毁之话。 与之附和的是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此篇文章行文洋洋洒洒,与王敬轩的观点争锋相对。其中,他“强拉”林纾进来,针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提出批评,指名道姓,严厉痛斥。二者言辞激烈、相互攻击,如此文章一经刊登,便轰动社会。 就这样,一场轰天动地的“双簧戏”就此拉开帷幕。 接着,胡适、鲁迅纷纷发表文章,先后在文中理清新旧文学的界限。同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成为了新文化的奠基之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辩论中,保持沉默的林纾也不得不出来发声。1919年,林纾发表《荆生》和《妖梦》,含沙影射新文化运动。他斥责“王敬轩”是复辟之徒,走老路,犀利的言语给人猛烈一击。 如此,林纾的加入,正中钱玄同等人下怀,他们借势将新文化之流推往一层更高的台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是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年4月,林纾起草声明,承认之前的过激言论,双方以和平方式卫道。至此,历时一年之久的有关新旧文化界限的争辩就此落下帷幕。 钱玄同和刘半农放下了文人的矜持,不惜借助自我“炒作”,口诛笔伐,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番“双簧”,标志着改革派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立志思想变革 钱玄同对于新文化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反对“之乎者也”的老式语言模式,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率先在《新青年》里发表白话信,并敦促他人用白话文写作。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这样一段轶事:他时常劝说周氏兄弟用白话文撰稿,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来,很快,周作人的文章交了上来,周树人(鲁迅)的稿子却迟迟没有动静。 于是便有了那一场惊为天人的谈话。 钱玄同对鲁迅说:“你可以写点文章。” 鲁迅说:“现在的中国,就好比一个铁屋子,里面的人昏睡致死,仍不觉临死的悲哀。倘若有人高声一呼,却只能惊醒几个人。若他们看到这样的情形,反倒使这几个人有种无可救药的痛苦,你感觉这对得起他们吗?” 钱玄同回复到:“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的这句话直中要害,点醒了周树人,直接激发了周树人创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狂人日记》。 在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也是一名积极参与者。他早年间采用国际音标来制定汉语拼音字母,他反对文言文,并且态度十分坚决。他曾在《写作大纲》中提出改革大纲的十三件事,例如:规定语法词序,文章加标点符号,小学课本旁注注音字母等,从这些要点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改革和创新国语提出具的措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的《第一批简字表》为后来标点符号的发明提供了诸多参考。 图:钱玄同(右一)1920年参加苦雨斋聚会 同时,在思想主张方面,他既反帝反封建,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篇《关于反抗帝国主义》洋洋洒洒道出了他对这些黑暗势力的痛恨,他用民主科学的理念,来唤醒国人的良知,爱自己的祖国,是应该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认知。 图:钱玄同文集 而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确如此。旧时代里旧习俗势力猖獗,文人嫖娼是常有之事,但钱玄同从不做这些乌烟瘴气之事。 面对长期束缚人民的顽固的封建思想,钱先生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像我们证明了要敢于同陈旧的传统观念说不,去迎接一个全新的理念。在新文化运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生一世一双人 钱玄同的婚姻,是他的哥哥与同在朝为官的徐婠贞父亲定下的,没有经过钱玄同的同意,就定下了这门婚事,这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包办婚姻了。 虽然钱玄同追求自由恋爱,十分不认可这门婚事,但无奈之下还是和徐婠贞成了亲。不过钱玄同并没有因此将自己的无奈与怨恨转移到妻子身上,他知道封建社会的女人也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后的几十年间,他与妻子徐婠贞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逐渐培养出了超越爱情的亲情,一时传为一段佳话。 后来徐婠贞患有宫颈肿瘤,每天需要大额的费用治疗,钱玄同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徐婠贞还曾提议让钱玄同纳妾,钱玄同也坚决反对,他说我们整天在报纸上鼓吹一夫一妻制,自己却在背后纳妾,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我们不做这言行不一的学者。 如此看来,尽管钱玄同在包办婚姻上做出了让步,但他并没有忘记新文化的思想,始终以身作则地践行着这一理想。 另外,钱玄同与徐婠贞婚后育有六子,其中三子不幸夭折。但他们对子女都可谓是尽到了悉心照料、抚养成人的责任,孩子们各个都很有出息。 并且,钱玄同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他常常以新文化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女。钱玄同本人主张启发式引导,他会和孩子一起讨论读完书后的心得,引导孩子从书中获益,进一步启发孩子思考。其中在他的三个孩子里,最厉害的当属钱三强,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誉满天下。 其实细数民国时期的大师,身上有瑕疵的不尽其数,比如徐志摩的滥情,郭沫若的肆无忌惮,钱玄同算是比较完美的老师,完美的领袖,完美的父亲,因此他也能被世人成为一代大师。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非常,他反对“泥古”“蔑古”,辨真伪明是非,他不屈不挠,积极引领文化发展潮流,是那个时代成就最为卓越的学者之一。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来说,钱玄同不是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人......   参考文献:[1]勇于身体力行,钱玄同,积极倡导与践行新文化运动与国语运动,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5日https://ml.mbd.baidu.com/r/NNaWU3aHsI?f=cp&rs=1024435314&ruk=1OF0xv3A6qphy7zjO_2fDA&u=d8d18d6a53e06c38&urlext=%7B%22cuid%22%3A%22g825agal-aYQav80g82xili6Hi0OuBfolavY8_ud2fKu0qqSB%22%7D [2]钱玄同:人活四十,不死就枪毙,不过你知道的他的两个儿子是谁吗?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5日https://me.mbd.baidu.com/r/NNb3riGoZG?f=cp&u=bfe15b4d9d167e1e [3]【风云人物 | 钱玄同、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中)】 百度百科 引用于2022年10月5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968079?sdkver=44e1e982 [4]《民国名人传记丛书:钱玄同》,余连祥、孙郁,黄山书社,2013年。 [5]《钱玄同卷》,张荣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319
  • 0
  • 0
恭喜!写咱家故事,得现金奖励!
​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是一段不该被抹去的历史,都是值得铭记的家族记忆。 这是「家族事记」始终秉持的理念。 一、什么是“咱家的故事”? 故事,往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或一段历史的方式。于是我们翻看史书时,总会惋惜于那些没有被留下姓名、没有留下更多记载的人物。因为他们的人生不能被完整地还原,他们的秘密永远沉寂在过去。 如今,我们拥有了发达的记录手段、丰富的记录方式,可是历史仍然悄悄地在我们身边流逝。 你是否知道爷爷奶奶的名字、爸爸妈妈的故事呢? 平时沉默寡言的爷爷,或许几十年前曾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爱看电视剧的妈妈,或许年轻时是学校话剧社的风云人物;吊儿郎当的爸爸,当年为了家庭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你的故事,或许也是下一代想听到的「家族历史」…… 其实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正在经历着历史。别让家族的历史永远沉寂,家人的名字和故事也可以永远留在名为家族的纪念簿上。   在家族事记平台上,我们一起见证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家族故事: “闻”到的母爱:永远欠在心里的那一口肉 没有真正经历饥饿的人,不会懂得感恩 金婚背后,是老一辈最有智慧“爱情法则” 念那座城,念那个人 南山:爷爷离不开的故乡 思念是一辆归乡的绿皮火车 故乡的老宅:内心安放的地方   点击标题,就能阅读这些温暖的文字。我们期待着你也能在这里留下关于家族的美好记忆。 为鼓励大家积极创作,我们准备了现金奖励! 您可在家族事记官网「时光故事汇」专栏自主发布碎片化的真实家族故事,或者以家族为单位创建「家族回忆录」,和您的家人一起共写家族回忆篇章。(点击了解:几类文章专栏有何区别?)(点击了解:如何创建家族回忆录,并录入文章?)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QQ: 1690656372 官方微信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相关事宜);文章通过后,工作人员将微信联系作者提供稿费发放所需材料。   二、奖励规则 文章达到 2 篇——奖励 30 元; 文章达到 5 篇——奖励 100 元; 文章达到10篇——奖励 300 元; 10篇以上按每篇30元计。 创建家族另外奖励10元。可接受非首发的原创内容参与活动。邀请家人一起撰写家族文章,将会更快达成目标,获得奖励! 长期投稿者可获得平台免费整理家庭回忆录/故事集一次!包括排版成册,印刷成纸质纪念版。 ​ 三、作品要求 1.原创纪实家族文章,主题自拟,比如以家族故事、家族人物、家人间的情感为主题等。文字生动,感情真挚,能与他人共情,避免泛泛而谈,不低于400字。不符合标准的文章将不计入奖励篇数。 文章是否符合标准将在一周内尽快告知,结果由平台编辑商议决定,可参考前文推荐阅读的文章。(多在文中插入自摄照片是加分项哦!) 2.如涉及版权、肖像权、名誉权等问题责任自负。避免政治敏感话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禁止的不良信息内容。 3.在发布内容时,主办方有权根据需要,对作品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并拥有作品使用权。   四、发布流程 在“家族事记”官网注册账号,个人发文操作如下图。 ​(文章类型处可以按需选择「时光故事汇」或「家族回忆录」) 提示:用户已上线且获得现金奖励的文章一律不得自行删除,若后期需要需要修改部分内容,可重新编辑该文章后再次提交。 建议收藏此文,以便随时查阅~欢迎踊跃发布文章,更多惊喜奖励,敬请期待!
  • 1
  • 2487
  • 3
  • 3
乡村爱情
多少年朝阳晨露下,夕照余辉中,从风华正茂到霜华染鬓,从腰杆挺直到背影佝偻,出去田地干活,义叔和香婶形影不离,扛着农具一前一后默契走着。干活回来义叔灶下烧火,香婶灶上炒菜。香婶去洗衣,义叔屋里屋外扫的干干净净。现在义叔七十六岁,四方长形脸,香婶圆形脸,七十二岁,年轻时也都是俊哥靓妹。 ​​   他们依然种着六,七亩田地,每年养几头猪,养一群鸡,一天到黑不停歇。义叔精气神不错,体格健,背不驼还是阔步向前,走路震的地球嗵嗵响。跟在义叔后面,香婶步伐慢了些,气色也好,腰还是佝偻了些,岁月不饶人。夫妻俩非常勤快,见人一脸笑,人缘极好。我们偶尔回去,就夸我们:一点冇老好年轻。人这一辈子走过再多的地方,见过再多的人,可其实好象熟悉的惦记的还只是故乡和那旮旯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故乡曾养育我们,是我们共同的根。故乡欢迎我们,长辈也笑着迎接我们,我们于十几岁小孩是陌生人了,上次我站我家门口,一小孩问:你是哪屋人呢?我是我屋人呢。 ​​ 他们生了二儿二女后,香婶本来计划了,后来又生了一个小儿子,有福人。那时义叔四十多岁了,月子里煮月子餐,换洗尿布,干农活呀,养猪养鸡,义叔都做得顺汤顺水。义叔侄女羡慕不得了:我叔叔真能干,把婶婶照顾真好,月子四十多天没让她下床干过活,好饭好菜端床上吃。 从前农村劳力普遍干粗活行,烧火了灶家务活哈不咋的,会做的也不愿做,爹不干家务活子也不干。水塘边有男的洗衣么,如有很可能是寡胡佬呢。寒冬腊月洗衣冰彻透骨哟,老一辈人老讲生孩子三天后,去水塘破冰洗衣,主要是婆婆没空洗,没一个老人怪男人不洗衣,传统哟。 义叔夫妻俩说话轻口细面,互敬互爱,一辈子没红过脸,吵过架,啥叫乡村爱情,这才叫乡村爱情。七仙女也只求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双宿双栖互敬互爱,互爱才有情。 ​   爱情的底层逻辑都是价值互换,价值互换才是最稳固的爱情真相。年轻人可约定一人煮饭一人洗碗,一人拖地一人洗衣。夫妻中一个人忙的滔滔转,一人悠哉悠哉,这爱情的天平不平衡。   义叔有一次摸黑干活,被毒蛇咬了脚,好久才好。腿肿成大象腿,难受的脸也憔悴了。正是棉花爆泡球时候,白如银,最怕过雨,过雨就是二,三级棉了卖价低些。香婶去捡棉花,义叔坐不住,怕香婶赶活赶累了,慢慢挪着肿胀的腿也去捡棉花,在地里一站一天。香婶回去热点饭送到地里吃,心疼义叔,一直叫他回去歇歇,义叔不回去。 ​   义叔大女十七,八岁时,义叔托人在九江介绍个工作上班,后来就嫁到九江市去了,再后来小女儿也去九江市上班,也在九江成家了,哈成了九江佬呢。九几年当时江北农村人能嫁到九江吃商品粮有工作有房子的人家,就是很荣幸,也是鲤鱼跃龙门了,人人羡慕了,义叔两女儿都俊俏贤雅呢。一个大队那么多女孩子,皆是嫁到农村多。两姐姐把三个弟弟也带到九江发展,现在都在九江买房成家立业了,江北人在九江混的好是最好的,离老家近,可以照应老家。义叔香婶儿孙满堂福嗲福奶呢。老记得九几年,义叔拿根柳条每天赶他二儿子上学情景。不走抽一柳条,抽的哇哇叫,跟到学校去,一赶五年,这孩子极不愿上学。人家说义叔想做状元爹,义叔说:冇做伊个梦,望他读书认得自家。会读书跟会赚钱不是一码事,会赚钱也要读些书那应该是肯定的。 ​   过年回家时,问义叔买了二只鸡,送鸡过来,还拎袋青菜过来,冬天老家青菜真甜呵。有年义叔香婶过年福四头猪,问有年肉买么,回答都让九江佬订了,还不够分,九江佬呢总是会吃些。儿女们在九江,九江熟人朋友多,年年土猪肉吃到了味,小猪崽时就订年肉。种的花生芝麻哈送儿女们吃了,当然,生日呀,过时过节呀,红包也大,反正义叔香婶不愁没钱花。红红火火的日子,相亲相爱的老夫妻。时光有两条隧道多好,一条可爱的小孩们快快长大,一条可敬的老人们慢慢变老。走遍天涯海角,最美的景是故乡炊烟袅袅升起。 ​   文章来源:公众号“乡音远方”
  • 0
  • 98
  • 1
  • 0
闲语瓜果
现在的瓜果是压撇了街,淘宝抖音上南国北疆高山平湖都在卖瓜果。国产的进口的,品种太多,爱吃的一般是最贵的都是壳壳果肉就几口,比如望刺兴叹的一种刺头水果,一只可买五十斤米,这独特味道再做成各种披萨,包点也是香饽饽。不吹牛,我还吃腻了一次,前几年在福州花五十元买一只七斤,八斤吧,那次特价,相公闻一下避之不及,不吃我多吃点,我吃两天硬没吃完。   小时候对瓜果最深的记忆是米枣,米枣又甜又脆很好吃。再就是西红柿,还有梨子,桃子,菜瓜。故乡是鱼米之乡,瓜果却是稀罕物。 童年时每年盼中秋,盼吃外婆家米枣跟吃麻古饼一样的,年年惦记着。中秋妈妈去送节都会带一挂包回来,小孩子们可以大把的抓的吃,吃个痛快。 ​ 有次我们几个小孩去送节,一路上也有惊险的,沿途有个村庄小孩子们会追我们,挺害怕的。到了外婆家,笑眯眯的外婆叫小舅去打枣,小舅比我大姐大五岁,也是个温顺腼腆大少年。这棵枣树长的真漂亮,树不高,象把巨大的伞,无数小枝条上密密缀满了枣。打了满满一脸盆枣,树下有口水井,小舅打水洗枣子,开吃,圆滚滚的小枣子真可爱,又甜又脆,一大盆枣吃的豪爽。 难忘的童年时光,外婆的笑容,甜甜的枣。 ​ 记得有年和老爸逛县城,当年城关供销社一屋子西红柿,只有西红柿,还很小。老爸笑着试探问售货员:买洋茄得能挑不?售货员懒懒抬下眼皮讲: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些。西红柿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在售的水果,生吃,现在煮汤炒蛋的西红柿,以前当水果吃。 同村香嬷家有棵高高梨子树,梨子不大,结的也不少,望梨止渴不知几回合。风雨天气后,小孩的我在树下蓼草丛转了一圈又一圈,多美的画面呀,硬是冇找到个梨子核,觉得好奇怪。现在明白了,之前大人小孩横向竖向耙了无数趟了。 八几年吧,对面村一老人担梨游村串巷贩梨卖,几个人耍他,围着他买,老头忙着称梨,有人抓了梨放进路边小水沟里,等老人走后,几个人忙走进水沟摸梨,都摸了几个哈笑哈哈,欺负老叟。   小时候老家有棵桃子树,冇打药没结桃子光长叶子,可能是自生的一棵桃子树。桃树粘倒是不少,我还经常抠下来玩,看着好吃,舌头舔一下平淡味道。现在叫桃胶,美容佳品贵着呢,煮的吃爽滑味道很不错。 ​ 这桃胶一点七,八元钱,尝鲜,好吃   做集体时候队上种了菜瓜,一块瓜田那么多人,好少吃瓜。菜园偶尔有野生瓜,咸味道,叫狗屎瓜。 上小学有买柿子吃,带子的老品种柿子挺好吃 或许小孩子们还尝了水果,大人们的水果有可能是地里带樱带泥的萝卜,吃萝卜吃一戳剥一戳,吃萝卜根嗝萝卜气,吃大麦……吃生苕,生莲藕,吃生莲藕才会看见藕断丝连。 ​ 八十年代后,老家人自己种荸荠,想吃就去挖点,大人会买点桔子,苹果,梨,桃子回来吃,比七几年时候大大改善好多。   九十年代末农村小孩子们水果也吃了些,菜园有种西红柿,不等西红柿熟透就摘了。我那时夏天种了几十棵西红柿,兄妹俩每天拎个篮子去菜园溜溜,也是为玩也为吃。   “蚕豆,小麦,换梨儿,苹果哎……″秋天,黄梅下乡村庄吆喝声悦耳动听,跟“炸香果哎……″一样,孩子们极其欢迎他们到来。一斤蚕豆换一斤青苹果,或一斤梨,一斤小麦换一斤青苹果,或一斤梨。上乡是稻谷换梨儿,苹果。左右邻居都端来三,五斤蚕豆或小麦换梨,苹果,大方的换十几斤也有。生涩青皮水果叫淘力啃。 ​​​ 近几年村庄也有卖水果的,一车子都是各种精品水果,价格和市场上差不多。这说明消费水平提高了。   现在水果和西红柿一样,普通,天天吃,还怕酸怕甜的。当然,好的水果也不便宜,进超市百把元冇看到么东西,钱不经花呀。 ​   文章来源:公众号“乡音远方”​
  • 0
  • 85
  • 0
  • 0
少年官梦(1986)
十五岁少年日记梦 [我想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建设家乡。假如我能考上学的话,我一定填写农业方面的,回到家乡,努力改变家乡现状,建设家乡,最好当家乡的领导人。 我要四处奔忙,为了更好的造福家乡和家乡人民,请有用的人才到家乡来,如医生、农技人员等,利用家乡的特点,搞好生产多种点杂粮,不单一的种水稻。 办加工厂,稻谷很便宜,就自己加工成各式各样的新食品,提高价格出售。全国有很多地方有专业户,我们这一家也没有,我要鼓动人们去搞专业生产。 我希望自己能懂医术那该多好。 要使朦胧星火变为明亮的星光,我必须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之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匆匆忙忙几十年,不容易,干点实事吧,我们虽不求名垂千古,但临走时也应是问心无愧。″农民企业家孙国兵。]   偶然翻到八六年写的日记,少年还挺豪情。当年以二分之差与中专失之交臂,三年挑灯夜读就为个中专梦,自此求学心灰意懒了。当年填志愿填了师范和卫校吧,目的很明确,有份工作作为生活保障,并没农业方面的,也许写日记是一时心血来潮。 走上社会后,如蚂蚁劳碌奔波,自顾不暇,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何谈忧国忧民造福家乡。 往后能养好自己就很0K了。   一九八六年,这个十五岁少年的日记还是值得点赞的。三十六年后,农村能人辈出,基本也是走少年日记中的经济路线,医疗还是跟不上。   文章来源:公众号“乡音远方”
  • 0
  • 290
  • 0
  • 1
衡阳: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
云收夏色,梧叶惊秋。带着凉意的秋风送走了夏日的炽热,天空上留下了大雁的痕迹。北方气温逐渐下降,而祖国的南方却保持着温暖。每逢秋季,鸟儿们便开始了南飞的旅程,大雁就是其中的一员。古人说大雁飞到南方的时候便会休息,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再飞回北方,衡阳就是鸟儿们南飞旅途中格外喜欢的一站。北宋范仲淹就曾有诗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说的就是大雁往衡阳飞去,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那么这么一个跟大雁有着不解之缘的美丽城市,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 图:衡阳   历史文化传统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因为地处衡山以南,属于阳面,所以得名为衡阳。衡阳历史悠久,它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境内的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盛名。衡阳茶产业十分发达,古代时南岳茶就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几乎每年都要大量上贡。除了皇室青睐之外,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十分爱喝南岳茶,饮南岳茶几乎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爱好。除此之外,衡阳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的种类十分多样,茶的品牌也颇负盛名,其中“云雾茶”和“塔山”两个茶品牌不仅历史悠久,二者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由此可见,茶文化无疑是衡阳的一张闪亮的代表名片。 除了茶文化之外,衡阳书院文化的历史底蕴也十分深厚,被誉为衡阳四大文化高峰之一。衡阳书院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它一路走到现在,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衡阳书院文化曾经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它们分别是初创阶段的滥觞之水、繁荣阶段的绚烂之花以及传承阶段的薪传之火。衡阳书院不仅起源早,它的数量也很多,曾国藩就曾对此赞誉道:“天下书院,衡为盛”。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明清时期,衡阳书院数量都在全国排名前列,宋朝时期衡阳书院数量更是全国排名第一,其中比较著名的石鼓书院、文定书院、南轩书院和双蹲书院都是在宋朝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中石鼓书院更是培养出了哲学大家王夫之和画家齐白石等在文学艺术领域大放异彩的名人。衡阳的众多书院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在现代也有深远的文化影响,从古至今都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与游人前来欣赏游玩。可以说,衡阳书院文化就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灿烂了衡阳的历史文化天空。 图:石鼓书院   人文景观 衡阳是一个南方城市,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当秋冬季北方冷风肆虐、气温骤降之时,衡阳一年四季的气温却普遍都在零摄氏度以上,十分适合南飞的动物们度过凉秋与寒冬。值得一提的是,衡阳多水又多鱼的环境为大雁提供了舒适的住所和充足的食物,十分适合大雁栖息。大雁“飞时疑是天上万朵云,落后恰似河边千堆雪”,实在是美得灵动而又如梦似幻。每到秋季北雁南飞之时,大雁几乎都会在衡阳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的回雁峰,衡阳也由此得一雅称——雁城。 除了雁城之外,衡阳还有抗战名城的美名,其境内有南岳忠烈祠,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青山埋忠骨,南岳祭忠魂”,南岳忠烈祠是中国最大的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在这里掩埋了无数为抗战胜利而英勇牺牲的将士和士兵。除此之外,南岳忠烈祠还与衡阳保卫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南岳忠烈祠 图源:摄图网 众所周知,我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进入了抗战的历史时期,在长达14余年的中国抗战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有胜利的也有失败的。在众多的战役中,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战役。衡阳保卫战发生于1944年,它是长衡会战的主要战役。在衡阳保卫战中,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由于日军拖住了前往衡阳的援军,衡阳第10军只能孤军奋战。在浴血搏杀48天之后,许许多多的士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衡阳第10军的士兵们重创了日本军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南岳忠烈祠中埋着他们的铮铮烈骨,他们的精神和勇气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著名人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衡阳的水土养育出了哲学大家王夫之。 图: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县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同时期的顾炎武、黄宗羲和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家”。在统治阶级号召僵化腐朽的程朱理学时,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他反对程朱理学所倡导的禁欲主义,转而支持人们解放自己的天性。王夫之被称为“哲学思想五百年来第一人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爱国思想、气一元论、知行之辩与人性论等等,这些思想在解放人们的僵化思维、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夫之也因此深受当时和后世人们的敬佩。 茶道文化、北雁南飞、红色大地、哲学大家......一个又一个的标识组成了绚丽多彩的衡阳,而衡阳也以独特又充满着魅力的形象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信息化大时代,衡阳永远是一座纯洁而又鲜红的城市,它的历史将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而它的将来,也将会是一片辉煌。     参考资料: [1]王科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应用研究——以衡阳地域文化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35-36+41. [2]刘志红. 衡阳石鼓书院文化内涵及价值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3]谭耀.衡阳历史文化与衡阳文化产业[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2):117-120.DOI:10.13914/j.cnki.cn43-1453/z.2010.02.040. [4]衡阳.搜狗百科.引用于2022年10月18日: https://baike.sogou.com/v179177.htm?fromTitle=%E8%A1%A1%E9%98%B3%E5%B8%82 [5]王夫之.搜狗百科.引用于2022年10月18日:  https://baike.sogou.com/v176399.htm?fromTitle=%E7%8E%8B%E5%A4%AB%E4%B9%8B&ch=frombaikevr [6]图片来源:趣历史、全历史、摄图网
  • 0
  • 346
  • 0
  • 3
“英雄”若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其缘由(下)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男主阿甘,来自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 阿甘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父亲早逝,由母亲独自带大。他先天弱智且天生残疾,从小便要带上腿箍才能正常行走。小阿甘经常被其他孩子霸凌取笑,在校车上,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坐,就连校长也让阿甘的母亲把他送去特殊学校。在外界看来,童年的阿甘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被老天抛弃的孩子。   图:《阿甘正传》男主阿甘的演员,汤姆汉克斯   但“傻里傻气”的小阿甘,从未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在原生家庭的土壤中倔强的成长。 阿甘学会了母亲对他的爱,于是他也很用心的守护着每一个他爱的人;小时候总有坏孩子边追赶边向他扔石子,他学会了一直不停的往前跑,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跑着跑着,他的双腿痊愈了,也作为体育特长生跑进了大学,跑进了白宫,就连越战的炮火也追不上他的步伐;阿甘天生智商只有75,所以他发挥着自己的“钝感力”,能够迅速忘却不愉快的事情,也能“傻傻地”盯着一个目标不放弃。 所以,阿甘扭转了原生家庭中的“不好”,把软肋变成了铠甲,他凭借着爱、专注和真诚,拥有了逆袭般的人生。 王小波说过:“我们无法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若英雄不问来路,则需思考其成功的缘由。可能有人会认为,阿甘是电影中虚构的人物,他“傻人有傻福”的成功经历并不能复制,那么莫言的成长过程,就是王小波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黑暗和苦难,是上帝的恩赐   2012年的10月11日,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诞生,但此时的莫言,正在山东高密老家看着电视,他也是从电视上才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是莫言从小成长的地方,1985年,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提到“高密东北乡”,那里土地闷热、贫穷、荒僻、蔓草荒烟。   图: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来自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管贻范曾上过4年私塾,在莫言的印象里,父亲一直都板着脸、脾气大,家里的几个孩子连听到父亲咳嗽两声都害怕得直哆嗦。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裹了小脚,17岁时嫁给父亲,结婚后就没了自己的名字。 童年时期的莫言一家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阶级斗争。饿得刨茅草根,抠榆树皮是常事,中农成分家庭的帽子也让莫言一家在外总是得忍气吞声,不敢惹是生非。   图:莫言旧居(山东高密市东北乡)   莫言小时候经常饿肚子,瘦瘦的身子,大大的脑袋,活像一个黄豆芽。他的相貌普通,甚至也可以说是丑陋,因此从小受到了不少同学的嘲笑。贫穷的农民家庭、没文化、暴躁的父亲、裹小脚的母亲、丑陋的模样。谁也想不到这样出身的人能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莫言,他就是做到了。   守护好自己的那片“土地”   莫言虽然从小害怕自己的父亲,但他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莫言曾在《我的父亲》一文中感恩过自己的严父:“如果没有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在莫言的眼里,父亲上过学,会识字,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于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别人看来可能是大家长制的父亲,但莫言却不这么认为。 “父亲虽然对待我们子女管教严厉,但那种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是父亲反复教导我的话,他的唠叨和提醒,对我做人和写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于是,父亲的“唠叨”鼓励着莫言在文学领域不断深耕,因为他知道,人外始终有人,天外还有更高的天。 在乡亲们的印象里,管贻范看起来总是对儿子的成就不屑一顾。2004年,大众日报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策划了主题报道“作家与电影”,莫言与电影《红高粱》被列入名单。有媒体记者到他的山东老家去采访,莫言父亲正在炕上看着莫言女儿管笑笑写的书,老人家说:“他(莫言)写的东西,我都不屑看。我看着俺孙女笑笑写的《一条反刍的狗》比他写得好。”   图:莫言和张艺谋接受采访   还有一次,当时著名导演张艺谋看重了莫言的《红高粱》一书,他带着巩俐、姜文等人来到了山东高密拍摄同名电影,乡亲们纷纷出来观望,好不热闹,也不断向老父亲夸赞着莫言的厉害。但管贻范却不去凑热闹,他撂下一句“地里的活还等着我呢!”就回到了土地上。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个做父亲的好像总是不认可儿子的成就,总是一副冷漠的样子。但是莫言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对于农民来说,脚下的土地了见证他们勤谨的一生,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觉得父亲的“冷漠”其实是作为普通农民的“本分”,不多言多语,始终保持平常心,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而对于莫言,写作就是他的“土地”。他也学会了父亲轻名利的坦然,面对获奖后的种种声音,他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我的所谓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而已。”   不是为农民写作,而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母亲没有文化,但莫言从母亲的身上学会了母性的善良和农民的隐忍。 在2012年文学奖的颁奖台上,莫言当众表达了对母亲的追思与感恩:有一天晚上,正在饱餐一顿的美梦中熟睡的莫言被母亲唤醒,“快走,麦场收完麦子了,我们去捡麦穗!去晚就没了!”捡麦穗,被当时的乡亲们称作是“捡秋”,就是当地里的粮食全部收货入库了,饥饿的乡民们会再到田里捡些零碎粮食,在这种真会饿死人的年景,捡秋就相当于保命。   图:麦子   突然,远处一个守卖场的男人恶狠狠地过来,嘴里大喊着“偷粮食的,都出去!”,裹了小脚的母亲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自然是跑不快的,于是母亲被守麦场的男人抓到,硬生生地被打了一个耳光,嘴角被打出血的母亲央求着他给自己留一点保命的麦子,但那个男的丝毫不在意的扬长而去。 多年之后,当兵退伍之后的莫言重返老家,和母亲在街上买菜时竟又碰到了当年那个打母亲耳光的男人,莫言刚准备一拳打上去,母亲拉住了他并说道“儿,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母亲是一个胆小怕事的、没有见识的女人,但莫言却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善良和包容,还有作为中国农民,血液里流淌着的“隐忍”二字,他把这些自豪地看成是自己的“家风”。   图:莫言   无论是饥饿苦难的童年生活,还是贫穷胆小的农民父母,莫言都没有低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反而,他把创作之根扎在“高密东北乡”这块注满自己情感和泪水的故乡之地,将“饥饿和孤独”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理解父亲的严厉,学习母亲的宽容,接纳自己的农民出身,最终才能在“为农民写作”的领域中,闯出“作为农民写作”的一片新天地。   结语   无论是阿甘,还是莫言,他们原本的家庭境况都是那么令人唏嘘,但“原生家庭宿命论”的魔咒却没有成为在他们的成长中生效。“生”和“活”其实不一定是捆绑在一起的,没有人能决定自己如何出生,但如何看待出生以及怎么活,确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英雄”若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其缘由。就像莫言一样,把贫穷当做利器,把严厉化为自律,将宽容融入心里。如此一来就会发现,其实原本出生的家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一个好的原生家庭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家庭存在的意义,是共同守护的齐心协力,家族存在的意义,是优良家风的代代传承。接纳不完美原生家庭,保持良好的心理韧性,学会扬长避短,同样也可以写好新生家庭的最美序章。     文章跳转: 不是每个“英雄”都真的不问出处(上)     参考文献: [1] 贺仲明.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9-85. [2]莫言:在老家看电视得知自己获奖.搜狐新闻. 引用于2022年9月30日: http://news.sohu.com/20121011/n354688225.shtml [3]莫言现状,谁能想到.最人物.引用于2022年9月29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22097460059243016/?channel=&source=search_tab [4] 莫言的“智者老爹”管贻范,才是真正的“莫言”. 齐鲁壹点. 引用于2022年9月30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467000060597214&wfr=spider&for=pc [5] 母亲曾带莫言“捡麦”,遭守麦人怒扇耳光,后母亲让莫言学会原谅.百度.引用于2022年9月30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759453890698844&wfr=spider&for=pc [6]图片来源:全历史、pexels    
  • 0
  • 383
  • 0
  • 4
阆中:琅嬛福地,阆苑仙境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枉凝眉》作者:曹雪芹  (清)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阆苑是个西方灵河岸边的神仙居所,而阆苑仙葩是神瑛侍者(也就是美玉无瑕,代指贾宝玉前世)灌溉的绛珠草,这株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世。曹公寥寥数语就交代了这段木石前盟的往事。 此外,“阆苑”在《集仙录》中也有记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 这些记载都是小说或神话故事,那么现实中真的有“阆苑”的原型吗?后人推测,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阆中就是传说中的“阆苑”。阆中境内的华光楼、中天楼、奎星楼、观星楼、状元楼、凤凰楼等12座桥楼,都与《集仙录》所述的“阆苑”相对。阆中的建筑风格、面貌也与传说中的仙境相似,故而阆中有“天上瑶池,地下阆苑”的美誉。   图:四川阆中古城  图源:摄图网   阆中由来 阆中,又称作保宁,位于巴山和秦岭相交之处,居嘉陵江中游的蜀中地区。其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山水呈蟠龙蜿蜒之势,腾云驾雾,气势宏大,有着“巴蜀要冲”“琅嬛福地”的美誉。 而阆中名称的由来,说法达到几十种,目前相传比较广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因山得名:“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二是因水得名:“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结合这两种说法,地理位置在阆山阆水之中故称为阆中。其山川绮丽,草木华滋的气象,勾勒出蜀中的山水城郭,阆苑仙境。 图:四川阆中古城全景夕阳  图源:摄图网   春节之源 阆中不仅拥有灵山秀水的地理优势,也有浓厚的民俗渊源。说起阆中作为“春节的发源地”的历史,要追溯到西汉时期了。在西汉之前,沿用的是秦始皇统一的《颛顼历》,这部历法规定十月初一过新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命阆中人落下闳主持编纂了《太初历》,落下闳应用浑仪精确的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距度,推算出了二十四节气。在《太初历》中,落下闳将中国人两大重要的节日庆典(“喜迎新年”与“迎接春天”)合二为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恒定了每年的元月初一为春节。于是人们把落下闳的祖籍阆中定为“春节的发源地”,阆中欢度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图:落下闳  图源:趣历史 春节前夕,阆中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年味十足。若是节前到了阆中,行走街头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过年气息:川戏、皮影一字排开,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舞着狮灯龙灯行云流水般地游街串巷,在热闹的鞭炮锣鼓声中,阆中文脉的气韵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旅人聚集的地方,有一位穿着吉庆汉服的白发老人在人群中派发红包恭贺新年吉祥,这位白发老人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新年老人”。这方场景和西方过圣诞时,“圣诞老人”派发礼物十分相似,西方的“圣诞老人”来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春节老人”确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   图:阆中古城夜色  图源:摄图网   阆中名将 在阆中,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风俗习惯,随处可见良将张飞的踪迹:最有名的美食以张飞的名字命名,俗称“张飞牛肉”;以及专为纪念张飞而建的张桓侯祠。走在阆中的街头,总能看到真人扮演的张飞,他身披索字连环甲,手持丈八蛇矛,巡街巡海,与游人热情相邀。 这番景象带领我们穿越到三国时期的阆中古城,探寻这位喝退曹操百万军的武将和这座古城的七年之守。公元214年,张飞接到刘备任命,出任巴西郡(阆中境内)太守,张飞在此地平定匪祸,他率领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作为骁勇善战的将军,张飞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作为守护一方土地的太守,张飞励精图治,爱民如子,被人们誉为“虎臣良牧”。张飞在多次考察中了解到:阆中百姓养殖桑蚕,纺织技艺精湛。他结合阆中当地民情,提出了顺天时、促农桑、顺民心、致民和的治理理念。张飞本人更被阆中人民亲切的称为“张三爷”。时至今日,阆中丝织业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真丝地毯远销海外,阆中持续向世界展现中国东方的蚕桑之美,这盛况的产生,离不开张飞的高瞻远瞩。 图:张飞影视形象 图源:全历史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阆中以洞天福地的气魄,屹立在蜀中大地之上,两千三百年不倒。 山水城郭,人间烟火。阆中一城的烟雨经过千年的涤荡,静候旅人跋山涉水而来,待有缘人打开历史遗存的风土民情。   参考文献: [1]央视纪录片  《地理中国》 20211120 阆中寻迹     引用于2022年9月12日 链接:http://tv.cctv.com/2021/11/20/VIDEfc7YgkABjxrAcuUabHc0211120.shtml [2]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主要成就?2022年9月12日引用于趣历史网   链接: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09/443704.html [3]查有梁.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落下闳传[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20.01. [4]侯开良.阆中巴渝物质文化遗存爬梳[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21(01):47-61. [5]宋森林,侯兴国,彭莉. 落下闳传奇[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6.08. [6]文少林.巴蜀要冲、阆苑仙境:阆中古城[J].集邮博览,2022(05):26-27. [7]巩帆. 阆中古城景观意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6. [8]图片来源:摄图网、趣历史、全历史
  • 1
  • 659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