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首页
家族回忆录
名人堂
时光故事汇
家族百晓生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current)
登录
雁落南山
关注
0
粉丝
0
文章
6
发私信
关注
所在行业:
学生
教育经历:
-
-
自我介绍:
酷爱文学,喜欢法律
文章
相册
自诩平凡的季羡林,书写了怎样的不平凡人生?
时光故事汇
雁落南山
2023-03-14
“像你我一样平凡的人,如何有了不平凡的一生。”这句话出自《季羡林自传》。 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季老先生并没有所谓的大家“架子”,相反,他为人亲近且幽默,称自己为平凡的人。那么他又是如何书写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呢? 01 顽童上学 想来人们的记忆里总不乏肆意贪玩的少年时光,上课时出神看窗外鸟兽嬉戏,下课后聚作一团玩老鹰抓小鸡,下河摸鱼抓虾,上树折柳看燕,少年时代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是一抹最靓丽的色彩,那么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少年时代是怎样的呢?他也有跟我们一样的童年趣事吗? 季羡林年幼好动,上课时他或在书本上画画,或用小刀在书桌上刻字。他亦常常上课走神,窗外的繁花鸟兽、蝴蝶蝉鸣、秋叶冬雪都是他观察的对象。 除此之外,小顽童季羡林还十分爱看“闲书”,而且看闲书的瘾极大,夜深的时候常常会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季羡林的书桌上也时常出现这么一幅场景:四书五经盖着闲书,子曰诗云下隐藏着另一个奇异的世界。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回忆起了自己上晚自习时偷偷地读“闲书”的经历,夜晚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课外书的孩子里是否也有你的身影呢? 还有很多童年趣事,季羡林都用文字将其记录了下来,他曾说回忆年少时期的趣事让他“仿佛又回到了七八十年前去,又重新生活了十年”。在写回忆录的时候季羡林重新体验到了年少时的喜怒哀乐,也再度拥有了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想来这也是记录人生的意义之一。 图:年轻时的季羡林 图源:全历史 02 大师养成 除了回忆童年时光,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里亦记录了很多他大学时期的趣事。 关于校园活动,季羡林在日记里如此记述:“所谓讨论会务简直是胡诌八扯。终于茶点吃到了,于是一哄而散,不混蛋者何其少也。” 倘若遇到考试和论文,季羡林则会激发他的毒舌属性,“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也就算是毕业论文”......诸如此类的记述在《清华园日记》中几乎随处而见。 这样接地气的抱怨,想必很多大学生都深有同感吧!原来文学大师写论文的时候也会“抓耳挠腮”,写不出来。 不过虽然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抱怨”与“牢骚”,但在这20多万字的日记中,与学业有关的内容至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 粗略翻看日记,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早晨,阅读某书”、“过午,前往图书馆”、“晚上,翻译某书”等文字,由此可见季羡林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绝不是仅凭口头抱怨就能达到的。 同为平凡人,我们也和季羡林有着一样的烦恼,一样的埋怨,但不平凡的一生还是要以刻苦用功来书写。 图:季羡林在清华时的留影 图源:全历史 季羡林不仅青年时代十分努力,他的耄耋之年亦值得称赞。 1974年新疆出土了几千年前的吐火罗文卷宗,当时世界上能读懂这种古老文字的人不超过30个,而七十多岁的季羡林就是其中一位。当人们把卷宗交给季羡林请他翻译的时候,73岁的小老头喜出望外。之后季羡林用了整整17年的时间成功破译出了全部的卷宗,而他据此整理的《弥勒会见记》一经出版便震惊了整个中外语言学界。 图:吐火罗文 图源:全历史 很多人不敢相信如此浩大的工作竟然是一个耄耋老人独自完成的,一时之间赞誉纷至沓来,人们称季羡林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然而当季羡林得知这些称号之后却说“我不过是一介平民,恳请摘下我的大师桂冠。”这些都可见得季羡林谦虚、幽默的一面。 03 家庭经历 在季羡林的回忆录和自传中,还有一个深刻的话题,那就是家庭。 季羡林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早逝,母亲赵氏在他读大学的时候也去世了。季羡林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她的死亡对季羡林而言是一场沉重的打击。 图:季羡林 图源:全历史 季羡林年少远行游学,在母亲身边只待到了六岁。母亲在世时一直盼望自己远游的儿子能回来,然而她至死也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这是季羡林听同村人回忆的,母亲的肺腑之言。 母亲简短的一句话里透露出了无数的辛酸与悲伤,她盼望儿子在外闯出新天地,但母亲的天性又让她私心地想让季羡林回来。然而最终她的愿望却随黄土一同被掩埋到了地下,到死也没能再见儿子一面。 这也成了季羡林一生的悲痛,他在极度痛苦中写了一幅挽联抒发自己的悲切心情: “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他也曾在日记中写道:“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像无数平凡人一样,季羡林遇到痛苦的事情也会悲痛难解,但他将自己对母亲的深厚情意化为文字写在日记中,用这种方式缅怀自己的亲人,排解苦闷心情,也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记忆财富。 或许你也曾为亲密之人的离开而深感遗憾,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执笔记录自己与亲人的温暖点滴,保留下这份美好的情感,让记忆永不褪色。 图:季羡林 图源:全历史 季羡林与父母相处的年岁并不久,所以长久以来是叔父季嗣诚承担了季羡林家长这一角色。 季嗣诚对季羡林的管教十分严格,他非常重视对季羡林的教育,经常花大价钱送季羡林去学习英文和古汉语。在叔父的影响下,小季羡林对英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以往贪玩逃课不同的是,季羡林主动请求叔父让他跟随一位英文教师进行课后补习。甚至于到了晚上,季羡林也沉迷在单词和语法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也正因为对英文的喜欢和对其产生的浓厚兴趣,季羡林的英文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几乎总是班里的第一名。 季羡林后来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和叔父,他试图通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来回顾岁月,怀念亲人。与亲人相伴,总是会有一些难忘而又感动的故事,当时光流转记忆模糊,何不尝试像季老先生一样用日记或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呢? 并不是只有大师才可以写回忆录,平凡人的经历亦可以启发他人,也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么为何不回忆那似水流年,执笔讲述你我的故事呢? 家族事记欢迎你登录官网记录下自己和家庭的真实故事,愿您和您的家人在此保留家族的专属回忆。 参考资料: [1]梁志刚.季羡林:大师顽皮少年时[J].同舟共进,2022(04):14-18.DOI:10.19417/j.cnki.tzgj.2022.04.001. [2]李丽峰.国学大师——季羡林[J].中等职业教育,2010(01):28-30. [3] 季羡林著作披露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网易新闻 引用于2023年2月17日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5DVAL21L0001124J.html [4] 季羡林的日记,毒舌、轻狂,但也坦荡 引用于2023年2月17日 https://mp.weixin.qq.com/s/m1przMGkfg8kIo4QIEjTdA [5]季羡林:都以为我是闷老头,其实我一生放纵爱自由 引用于2023年2月17日 https://mp.weixin.qq.com/s/Rv0PYScii3rokaEoUQFbIQ [6]图片来源:全历史
0
381
0
1
民主运动之闻一多:是诗人,亦是斗士
时光故事汇
雁落南山
2023-02-08
民主运动的文学论坛中不仅有鲁迅先生执笔筑国之脊梁,且有闻一多化身诗人、化身民主斗士引领着民主运动的接续发展。 闻一多与鲁迅可谓是文坛上的两朵奇葩。民主运动期间他们以笔墨为武器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颇有仇敌见面分外眼红之势。然而当鲁迅去世时,闻一多先生却在人们面前承认:鲁迅是对的,我们错了。 那么,跟鲁迅相爱相杀的闻一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有着什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呢? 图:闻一多 图源:全历史 最后的呐喊 云南昆明市五华山南麓有一处名为翠湖的风景区。每逢冬季便有成千上万只鸟儿飞来这里过冬,翠湖也由此变得分外热闹。相比较于热闹的翠湖,西仓坡街道就显得有些冷清。在这条街道内部,有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然而当我们沿着小区的道路走到尽头的时候便会发现,这里,并不普通。 七十多年前,这里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暗杀事件,民主斗士闻一多就在此地被特务枪杀逝世了。 时间回到1946年的7月15日,那一天是李公仆殉难会举办的日子,同时亦是闻一多先生的被害之期。殉难会举办之前很多人都劝闻一多不要参加大会,因为据可靠消息:当时国民党拟定了一个亲共黑名单,李公仆排第一,第二赫然就是闻一多。李公仆被特务密谋暗杀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昔日热闹的昆明市,而此时黑名单上的第一名,已经变成了闻一多。 尽管面临死亡的威胁,闻一多依然出席了李公仆的殉难会,不仅如此,他还在会上发出了最强的怒喊:”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闻一多慷慨激昂的陈词振奋了在场爱国青年们的心情,但也引起了特务的愤恨。报告会结束后不久,闻一多就在回家的路上被特务杀害,时年47岁,举国悲鸣。 梁实秋曾这样评价闻一多:“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而世人对闻一多的印象又大多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民主斗士,那么真正的闻一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又是如何走上民主斗士的道路的呢? 用生命捍卫民主自由的斗士 闻一多几乎一生都在为了民主运动的胜利而奔走呼号。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闻一多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的一员,参与并领导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他大声疾呼 :“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 !”在五四运动的风雨锤炼之下,闻一多熊熊的爱国之情呈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一段还算平静的学习时光,后来他便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 1922年,闻一多来到了美国留学。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深受异国种族歧视的困扰。他追求自由民主,反对种族歧视,歌颂平等,在留学期间写出了《洗衣歌》来表达对美帝国主义的不满抗争。留美学习的第二年闻一多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后来他更是成为了新格律诗派的代表,引领着我国近现代诗歌的发展。 图:闻一多与红烛 图源:全历史 留美学习结束后闻一多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面对着国内帝国主义横行其道、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政局,闻一多满怀愤懑与忧郁,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爱国民主运动之中。在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广泛阅读《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鲁迅全集》等著作,他的爱国民主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除此之外,闻一多还参加了西南文化研究会和民主同盟等爱国组织,不论是讲演还是写文章,不论是修改政治文件还是基层宣传,闻一多都不辞辛劳地去做。每一个重要的民主活动中都可以看到闻一多的身影,他义勇当先,走在前列;他讲演振奋人心,行动铿锵有力......在一次次运动的磨砺之中,闻一多从诗人蜕变成了一个民主斗士,他扛起了民主运动的大旗,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演讲 图源:全历史 民主与诗化的家庭 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便十分喜爱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十三岁的闻一多便以湖北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在校期间闻一多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历史文化书籍,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是当时有名的才子。 在闻一多醉心学业之时,他的父母已经为他寻觅了一个良配,她就是高孝贞。 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民主、自由等进步思想的影响,闻一多逐渐脱离了封建旧思想的束缚。他不仅自己积极汲取先进思想,而且还向妻子传授自由、平等等进步理论。闻一多鼓励高孝贞走出家庭去上学读书,增长学识。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婚后不侍奉公婆反而在外读书实属一件奇闻异事,而这也正能看出民主进步思想对闻一多家庭的熏陶。闲暇时,闻一多便经常教高孝贞读唐诗,二人一同沉浸在美妙的诗境中,时常乐而忘返。 闻一多的民主进步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他的妻子,亦影响了他的子女们。闻一多在生活中时常给孩子们讲解民主思想,民主的教育使闻一多的子女有了跟时代同频共振的机会。不仅如此闻一多还经常给其子女讲解唐诗,他很重视对子女诗的教育。闻一多要求孩子们把学过的诗都能背熟,背不下来的就惩罚他们给自己捶腿。闻一多之女闻铭曾分享了一件趣事:她说二哥(闻立雕)因为有几次没有背过父亲教授的唐诗而给闻一多捶了好几百次的腿,听闻不禁令人莞尔一笑。 在一次次的民主斗争中闻一多始终走在队伍前列,他把生命抛在了后头,从一个唯美主义诗人蜕变成了一个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战士,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民主斗争的大旗。他将生死视作浮云,面对现实身体力行地走在了民主革命的前沿,如勇士般承担起了民主运动的战士职责。他是民主之光,亦是永远的先生! 参考资料: [1]闻铭.父亲闻一多“诗化”家庭二三事[J].群言,2006(07):23-25. [2]李曦沐. 民主斗士闻一多[C]//.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2004:8-50. [3]房向东.闻一多对鲁迅的误解与忏悔[J].鲁迅研究月刊,1998(12):55-58. [4]图片来源:全历史
0
169
0
0
民主运动之鲁迅:执笔筑脊梁,国魂犹堪当
时光故事汇
雁落南山
2023-02-08
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不仅在林觉民等起义者手中发展壮大,它亦在文坛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陈独秀主创《新青年》、引领新一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之时,一个青年人也加入了文学革命的浪潮之中,他,就是鲁迅。 图:鲁迅 图源:全历史 走上民主之路 鲁迅,原名周树人,光绪七年(1881)生,家乡是浙江绍兴。 鲁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曾担任过内阁中书,是那个时代标准的京官,周家也因此显赫一时。 图:祖父周福清 图源:全历史 自古官宦人家便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周家亦不例外。在祖父和父亲的教育之下,鲁迅从六岁时起便开始读书。父亲周伯宜非常重视对鲁迅的家庭教育,他会在鲁迅和朋友们玩耍的时候抽背课文,背过了方可作罢。鲁迅在父亲严苛的教育之下学习刻苦努力,学业终有所成。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光绪十九年(1893),周福清因行贿浙江乡试主考官事发被革职下狱,判处“斩监候”。周家为了救周福清,每年给官府输送大量钱财以疏通关系。接连多年的钱财支出让周家逐渐走向衰落,鲁迅一家也因此被迫寄居在外。然而祸不单行,在周福清入狱的第二年,周伯宜就生了一场大病,在鲁迅十五岁那年便病故离世,少年鲁迅因此失去了父亲。 家庭的巨大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族少爷沦落为寄人篱下的乞食者,从天堂跌落地狱的落差感让少年鲁迅早早就见识到了世态的炎凉,这也是促使他将来冲破封建束缚、参与民主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使家徒四壁,鲁迅的母亲仍鼓励他继续读书。鲁迅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陆军矿路学堂学习读书,1902年他远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亲眼见识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猛发展,对比当代的中国社会,鲁迅不禁感到悲从中来。鲁迅在日本住了七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汲取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他的眼界和学识逐渐地跟上了世界发展的大潮,这也为他后来在文坛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坛的脊梁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不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那段时间正是民主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之际。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创办《新青年》报刊,引领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钱玄同等人的动员下,鲁迅慢慢走进了民主斗争的舞台中央。 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和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共同奋斗,他们以《新青年》为利刃,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推动着新思想的传播。他们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积极团结工人、团结民众,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进步潮流。在这一时期,鲁迅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阿 Q 正传》、《药》等大量文学作品,他用犀利的文笔批判封建腐朽的旧社会礼教,深刻揭露了旧社会产物对国民思想的毒害。不仅如此,鲁迅还发表了一系列紧随时事的白话新诗,他还与新月派的闻一多等人展开过思想上的论战。在一篇篇小说、论文和新诗中,鲁迅塑造了众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以笔为刃,深刻传达出了自己对国民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和期盼民族新生的希望。 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以林纾为首的复古派却登台高唱反调,提出了“保国粹”的口号。复古派借助报纸等媒介大肆宣扬封建旧思想,鲁迅不甘示弱,他创作并发表《孔乙己》等白话小说,批判旧社会科举制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同时他还联合陈独秀等人创办《每周评论》《新潮》等报刊,在社会上掀起了传播新思想的潮流,将新文化运动推到了高峰。 鲁迅在民主运动中的作用历史永远铭记,然而就当他在文坛大展风采的时候却忍受着婚姻带来的痛楚。 婚姻的幸与不幸 鲁迅的两段感情一个是封建旧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却是与民主运动共同起舞的时代之歌。 鲁迅与原配妻子朱安是一场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 图:朱安 图源:全历史 朱安是一个深受旧社会思想毒害的女子。在妇女们不再缠足、追求恋爱自由时,朱安依旧缠着长长的裹脚布,信奉着男尊女卑的思想。相比之下鲁迅却接受了新式教育和民主运动的洗礼,他已然突破了封建旧礼教的束缚,在民主运动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鲁迅曾劝说朱安解足、走出家门去学习新思想,然而朱安却依旧固执地囿于旧世界之中,不愿走出来。 思想的巨大差异和包办婚姻的结合使鲁迅与朱安的婚姻被冷清所淹没。他们二人没有感情,婚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鲁迅都在外奔波教书,回家后也只是分居,独自一人待在书房,与朱安没有什么交流。鲁迅和朱安之间是冷漠无爱的,二人思想的巨大差异和无爱的结合使这场婚姻以悲剧的形式上演。 鲁迅的原配婚姻令人唏嘘,然而他之后却遇到了能够和自己进行民主思想交流的爱人,她就是许广平。 图:鲁迅和许广平 图源:全历史 一开始许广平与鲁迅只是师生关系。随着民主运动的开展,关心国事的许广平经常写信给鲁迅,向他请教民主运动的有关问题。在一次次的书信交流中两人的思想碰撞出了无数火花,后来的民主运动中鲁迅和许广平更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一起寻求中国的进步之道。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鲁迅和许广平情愫渐生,成了彼此的爱人。随着时间的发展,鲁朱二人的感情日益深厚,情比金坚。 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承担起了整理出版鲁迅全集的责任,她还撰写了许多介绍鲁迅生平和研究鲁迅的文章。在许广平的努力之下,鲁迅先生的生平得以被后人熟知、研究。 执笔筑脊梁,国魂犹堪当。鲁迅用笔墨划破了旧社会暗黑的幕布,带给世人新思想的曙光。他执笔筑起了国家脊梁,在民主运动中大战四方,他是民主斗争的旗手,是我们的国魂担当! 参考资料: [1]刘明钢.“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J].文史春秋,2022(01):31-35. [2]孙玉祥.鲁迅与朱安:决绝中的眷顾[J].同舟共进,2018(05):81-85. [3]央视连续剧 《觉醒年代》 [4]图片来源:全历史
0
336
0
0
民主运动之林觉民:啼血家书表深情,革命道义担在肩
时光故事汇
雁落南山
2023-02-08
犹记得领导维新运动的六位少年在北京菜市口引颈就戮,他们的生命结束于嘈乱的街巷,他们的牺牲悲惨而又壮烈。 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停住国人们追求富强民主的步伐,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民主运动的舞台上相继绽放着自己的光芒。他们或在革命中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或在文学论战中以墨代枪、挥笔执剑传播新思想;亦或化身成为民讴歌的战士,推动民主运动接续发展...... 历史的钟声再一次被敲响。听吧,广州的黄花岗起义爆发出了惊天巨雷,革命者摇旗呐喊,林觉民就此登上了民主运动的舞台。 图:林觉民 图源:全历史 背景:革命种子发芽 林觉民,别号抖飞,光绪二十三年(1887)出生,家乡是福建闽侯。 福建的革命气息非常浓厚,当时福州新式学堂积极宣传新思想,林觉民等很多少年志士都受到了西方进步思想的冲击和洗礼,对八股取士失去了兴趣。不仅如此,福建的变革者频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就生于此,而且他就住在林觉民家的附近。也正因如此,林旭变法救国最后却含恨饮刀菜市口的壮烈场景对林觉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少年也从那时候开始就在内心埋下了一颗革命救国的种子。 光绪二十六年(1900),林觉民在父亲林孝颖的陪伴下前去参加童生考试。在革命氛围和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年仅13岁的林觉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童生考试,他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之后便扬长而去,徒留给世人一个潇洒恣意的背影,也在那个时代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反叛色彩。几年后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继续在学堂中学习新思想、接受新教育,而新式的思想文化亦不断地浸润着少年的心灵,林觉民逐渐走上了一条未知但充满豪情的救国之路。 起义:家书深情,勇担道义 1905年,14岁的林觉民在父亲的安排下与陈意映成婚。陈意映自小便能书善文,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林觉民还是被妻子的才华所深深吸引,他们夫妻二人婚后同住双栖楼,感情很是甜蜜。婚后一年,陈意映诞下一子林依新,林陈二人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然而幸福美满的家庭并没有成为林觉民在革命路上大步前进的束缚,他依然坚持着自己内心的革命思想。 图:林觉民一家 图源:全历史 光绪三十三年(1907),林觉民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写了《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论今日人心宜重古道》等作品。不仅如此,他还结识了林文、林尹民等爱国青年,三人后来一起加入了孙中山领导创建的同盟会,共同宣传民主、自由等进步思想。 1911年4月,林觉民重回祖国。林觉民回国后的那段时间里黄兴、赵声等人正在香港密谋筹划广州起义一事,林觉民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回到福州召集革命志士一同参与起义。起义枪声正式打响之前,林觉民便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知道自己此次的革命之行可能会遭遇不测,于是他便提前写下了两封绝笔遗书——《禀父书》和《与妻书》。 图:《与妻书》节选 图源:全历史 在《与妻书》中林觉民落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满怀悲壮,以“阴间一鬼”称呼自己,已然是抱定了慷慨赴死的决心。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舍转化成了刺向暗黑政局的一把利刃,剑锋直指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那时的中国风雨飘荡,万民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清政府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在这个时候,无数像林觉民这般的仁人志士振臂高呼,以书生之肩担天下道义,虽殒身喋血亦在所不惜。 牺牲:啼血的绝唱 1911年,黄花岗起义爆发。然而不幸的是,起义军里出了奸细,起义的行动清军全都知晓,这导致城外的起义军无法进城,购买的军火也无法运进去。当时许多人想放弃,但林觉民却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绝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林觉民慷慨激昂的陈词让革命者们坚定了起义的决心,4月27日,黄花岗起义正式打响。 由于敌我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在巷战中,林尹民和林文不幸中弹,当场牺牲。林觉民也腹部中弹,但他仍强忍伤痛,继续战斗。经过一夜的激战,起义军终力尽兵败被俘。林觉民被捕后审讯他的人是水师提督李准。 林觉民面对审讯丝毫不惧,他镇定自若,甚至将审讯堂当成了自己的宣讲所。他对在场的清兵们说:“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如果国人再不觉醒,再不起来抗争,泱泱中国就要亡国灭种了!”林觉民的话打动了主审官李准,他告诉林觉民只要他愿意归顺清朝就可饶他不死,然而林觉民却拒绝了李准的提议。后来,包括林觉民在内的七十多位起义志士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清军杀害,当时的林觉民,年仅24岁。 林觉民牺牲一个月后其妻子陈意映产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抑郁而终。他们的长子林依新也因思念双亲成疾,9岁便离开了人世。林孝颖带着唯一的小孙子离开了这个令他感伤的三坊七巷,再也没有回去过...... 广州白云山南麓有一烈士陵园,“七十二烈士之墓”下掩埋着革命战士们的铮铮烈骨,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牺牲的勇士们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精神,却永世长存。 一腔热血洒在了天字码头,深情的家书亦感动了中国百年。林觉民将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他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仰永远不曾泯灭! 图:七十二烈士墓 图源:全历史 参考资料: [1]李承明.既是“与妻”书,亦是“与国人”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6):132-133. [2]吴志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J].初中生世界,2011(16):49. [3]潘钰宏.林觉民与黄花岗起义[J].江苏教育,1985(02):27. [4]道客巴巴.林觉民.引用于2023年1月6日: https://www.doc88.com/p-37739879436981.html [5]图片来源:全历史
0
590
0
0
衡阳: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
时光故事汇
雁落南山
2022-11-16
云收夏色,梧叶惊秋。带着凉意的秋风送走了夏日的炽热,天空上留下了大雁的痕迹。北方气温逐渐下降,而祖国的南方却保持着温暖。每逢秋季,鸟儿们便开始了南飞的旅程,大雁就是其中的一员。古人说大雁飞到南方的时候便会休息,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再飞回北方,衡阳就是鸟儿们南飞旅途中格外喜欢的一站。北宋范仲淹就曾有诗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说的就是大雁往衡阳飞去,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那么这么一个跟大雁有着不解之缘的美丽城市,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 图:衡阳 历史文化传统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因为地处衡山以南,属于阳面,所以得名为衡阳。衡阳历史悠久,它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境内的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盛名。衡阳茶产业十分发达,古代时南岳茶就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几乎每年都要大量上贡。除了皇室青睐之外,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十分爱喝南岳茶,饮南岳茶几乎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爱好。除此之外,衡阳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的种类十分多样,茶的品牌也颇负盛名,其中“云雾茶”和“塔山”两个茶品牌不仅历史悠久,二者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由此可见,茶文化无疑是衡阳的一张闪亮的代表名片。 除了茶文化之外,衡阳书院文化的历史底蕴也十分深厚,被誉为衡阳四大文化高峰之一。衡阳书院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它一路走到现在,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衡阳书院文化曾经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它们分别是初创阶段的滥觞之水、繁荣阶段的绚烂之花以及传承阶段的薪传之火。衡阳书院不仅起源早,它的数量也很多,曾国藩就曾对此赞誉道:“天下书院,衡为盛”。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明清时期,衡阳书院数量都在全国排名前列,宋朝时期衡阳书院数量更是全国排名第一,其中比较著名的石鼓书院、文定书院、南轩书院和双蹲书院都是在宋朝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中石鼓书院更是培养出了哲学大家王夫之和画家齐白石等在文学艺术领域大放异彩的名人。衡阳的众多书院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在现代也有深远的文化影响,从古至今都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与游人前来欣赏游玩。可以说,衡阳书院文化就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灿烂了衡阳的历史文化天空。 图:石鼓书院 人文景观 衡阳是一个南方城市,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当秋冬季北方冷风肆虐、气温骤降之时,衡阳一年四季的气温却普遍都在零摄氏度以上,十分适合南飞的动物们度过凉秋与寒冬。值得一提的是,衡阳多水又多鱼的环境为大雁提供了舒适的住所和充足的食物,十分适合大雁栖息。大雁“飞时疑是天上万朵云,落后恰似河边千堆雪”,实在是美得灵动而又如梦似幻。每到秋季北雁南飞之时,大雁几乎都会在衡阳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的回雁峰,衡阳也由此得一雅称——雁城。 除了雁城之外,衡阳还有抗战名城的美名,其境内有南岳忠烈祠,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青山埋忠骨,南岳祭忠魂”,南岳忠烈祠是中国最大的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在这里掩埋了无数为抗战胜利而英勇牺牲的将士和士兵。除此之外,南岳忠烈祠还与衡阳保卫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南岳忠烈祠 图源:摄图网 众所周知,我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进入了抗战的历史时期,在长达14余年的中国抗战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有胜利的也有失败的。在众多的战役中,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战役。衡阳保卫战发生于1944年,它是长衡会战的主要战役。在衡阳保卫战中,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由于日军拖住了前往衡阳的援军,衡阳第10军只能孤军奋战。在浴血搏杀48天之后,许许多多的士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衡阳第10军的士兵们重创了日本军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南岳忠烈祠中埋着他们的铮铮烈骨,他们的精神和勇气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著名人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衡阳的水土养育出了哲学大家王夫之。 图: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县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同时期的顾炎武、黄宗羲和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家”。在统治阶级号召僵化腐朽的程朱理学时,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他反对程朱理学所倡导的禁欲主义,转而支持人们解放自己的天性。王夫之被称为“哲学思想五百年来第一人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爱国思想、气一元论、知行之辩与人性论等等,这些思想在解放人们的僵化思维、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夫之也因此深受当时和后世人们的敬佩。 茶道文化、北雁南飞、红色大地、哲学大家......一个又一个的标识组成了绚丽多彩的衡阳,而衡阳也以独特又充满着魅力的形象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信息化大时代,衡阳永远是一座纯洁而又鲜红的城市,它的历史将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而它的将来,也将会是一片辉煌。 参考资料: [1]王科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应用研究——以衡阳地域文化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35-36+41. [2]刘志红. 衡阳石鼓书院文化内涵及价值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3]谭耀.衡阳历史文化与衡阳文化产业[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2):117-120.DOI:10.13914/j.cnki.cn43-1453/z.2010.02.040. [4]衡阳.搜狗百科.引用于2022年10月18日: https://baike.sogou.com/v179177.htm?fromTitle=%E8%A1%A1%E9%98%B3%E5%B8%82 [5]王夫之.搜狗百科.引用于2022年10月18日: https://baike.sogou.com/v176399.htm?fromTitle=%E7%8E%8B%E5%A4%AB%E4%B9%8B&ch=frombaikevr [6]图片来源:趣历史、全历史、摄图网
0
346
0
3
承德:城市贵胄,紫塞明珠
时光故事汇
雁落南山
2022-10-31
承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它曾见证过大清王朝的兴衰,同时又承载着新一代人的回忆。 可以说,承德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拥有现代化的先进。历史的承德曾获得康熙帝的题词:“绿里明斜日,青山淡晚烟”,现代的承德又因避暑山庄等人文景观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慕名前来,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盛名,我今天想介绍的就是这么一个历史和现代化交织的充满着迷人色彩的城市。 图:承德避暑山庄 图源:摄图网 历史渊源 承德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原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村落,十八世纪前期时雍正帝根据“承受先祖德泽”之义将其命名为承德,承德之名由此而来。 清朝时期,承德由于地处京师和塞北的连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承德又是连接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地区,因此它承担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任,后来承德更是逐渐演变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然而,承德与清朝的缘分远远不止于此。 1644年,清军入关,这在无形之中打破了长城内外的民族界限,过去民族隔阂的情况开始逐渐改善。史书记载,1691年,有大臣上书康熙帝请求修补位于承德境内的金山岭长城,以此来巩固边防。金山岭长城位于承德市滦平县和北京密云区的交接处,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康熙帝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筑坚固的城墙,而在于修德安民。同一年,康熙帝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多伦诺尔会盟 ”,这次会盟实际象征着蒙古族正式地归顺清朝,从此之后,有形的长城就在承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承德也成为了清朝及至当代实现多民族友好往来的一个历史丰碑,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上影响深远。 地域文化 承德市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东临秦皇岛,西接张家口,南通京津,北达赤峰、锡林郭勒,地域辽阔,总面积约为3.95万平方千米。承德市内拥有许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中“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描述的就是承德境内的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为“热河行宫”,它始建于1703年,1792年时正式建成。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约为八千多亩,大小相当于两个颐和园,这足以可见山庄的规模之大。清代有一个画家曾经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题材画了一幅名为《避暑山庄全图》的画卷,这幅画卷生动地展示出了山庄的宏伟风貌,极具震撼力。 承德避暑山庄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撷塞北江南之风光。山庄将南北特色融合在一起,山庄内山水交融,西北群山环绕,东南水声潺潺,山水相辅相成,南方的古朴典雅与北方的豪迈雄厚在这里展现地淋漓尽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实在是美不胜收。 图:承德避暑山庄 图源:摄图网 除了避暑山庄外承德的木兰围场也极具地域和历史色彩。木兰围场与射猎文化有关,史书记载射猎文化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共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与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以射猎出名的木兰秋狝(“木兰”本系满语,意为捕鹿,其活动在木兰围场内举行,是清朝年间皇帝和权贵们秋季的围猎盛事)可谓是盛名在外。 值得一提的是木兰秋狝并不仅仅包括涉猎活动,它还包括山庄避暑、阅兵、娱乐等。木兰秋狝活动众多,在这其中围猎尤得统治者和王公贵族们的喜爱。清朝的皇帝几乎每年都要率满族八旗精兵与众多的王公贵族来木兰围场举行射猎,王公大臣尽享狩猎之乐,这不难见出木兰秋狝的受宠程度。 图:木兰围场 图源:摄图网 著名人物 承德地处燕赵大地,而燕赵大地自古便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境内更是多慷慨悲歌之士,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总能看到燕赵儿女优秀的身影,他们就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璀璨了华夏的历史星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多地都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蹂躏,承德就是其中之一。在承德民族危机加深、百姓火海挣扎的时候,抗日英雄孙永勤勇敢地站了出来。九一八事变时,孙永勤带领五十多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勇敢地与日寇搏斗,保卫着承德的土地和人民。到了1933年,孙永勤又成立"抗日民众军“,宣誓抗暴杀敌,有死无降。孙永勤领导的抗日救国军作战勇猛,对日军造成了重大伤害,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图:九一八事变 在一次次的作战中,日军不堪其扰,他们将孙永勤和抗日救国军视为眼中钉,企图除掉孙永勤及其部队。为了消灭孙永勤,日军使用飞机、坦克等武器攻击孙永勤及其士兵。1935年,孙永勤在日军的追击迫害下壮烈牺牲。日军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在承德二仙居悬挂示众,人们无不悲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授予孙永勤“革命烈士”的称号,以此来纪念这位英勇的民族英雄。 除了孙永勤之外,燕赵大地还有很多优秀的人们,比如知人善任的刘备、南北朝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历时多年创作巨著的曹雪芹、跳水冠军郭晶晶等。地灵的承德为中国乃至世界都养育出了众多优秀的华夏儿女,这无不令人自豪。 “城市贵胄,紫塞明珠”,在河北省的众多城市之中,承德始终是拥有自己独特色彩的那一个。无论是悠久的历史渊源还是独特的地域风光,亦或是优秀的杰出人物,承德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范例,想来这就是承德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孙继新,孙卫军.历史文化的宝库 民族团结的丰碑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略记[J].中国民族,2021(09):58-63. [2]刘文波.康乾时期的清帝北巡与木兰围场设置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1):42-59. [3]承德概况.承德市人民政府.引用于2022年10月6日: https://www.chengde.gov.cn/col/col395/ [4]孙永勤——不该被遗忘的民族英雄[J].中国老区建设,2012(01):58. [5]古北口长城.北京旅游.引用于2022年10月6日: https://s.visitbeijing.com.cn/attraction/101660 [6]图片来源:摄图网、全历史
0
415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