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行业: 阿尔及利亚
教育经历: --
自我介绍: 婆娑世界众生皆苦,苦中作乐
阆中:琅嬛福地,阆苑仙境
时光故事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枉凝眉》作者:曹雪芹  (清)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阆苑是个西方灵河岸边的神仙居所,而阆苑仙葩是神瑛侍者(也就是美玉无瑕,代指贾宝玉前世)灌溉的绛珠草,这株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世。曹公寥寥数语就交代了这段木石前盟的往事。 此外,“阆苑”在《集仙录》中也有记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 这些记载都是小说或神话故事,那么现实中真的有“阆苑”的原型吗?后人推测,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阆中就是传说中的“阆苑”。阆中境内的华光楼、中天楼、奎星楼、观星楼、状元楼、凤凰楼等12座桥楼,都与《集仙录》所述的“阆苑”相对。阆中的建筑风格、面貌也与传说中的仙境相似,故而阆中有“天上瑶池,地下阆苑”的美誉。   图:四川阆中古城  图源:摄图网   阆中由来 阆中,又称作保宁,位于巴山和秦岭相交之处,居嘉陵江中游的蜀中地区。其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山水呈蟠龙蜿蜒之势,腾云驾雾,气势宏大,有着“巴蜀要冲”“琅嬛福地”的美誉。 而阆中名称的由来,说法达到几十种,目前相传比较广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因山得名:“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二是因水得名:“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结合这两种说法,地理位置在阆山阆水之中故称为阆中。其山川绮丽,草木华滋的气象,勾勒出蜀中的山水城郭,阆苑仙境。 图:四川阆中古城全景夕阳  图源:摄图网   春节之源 阆中不仅拥有灵山秀水的地理优势,也有浓厚的民俗渊源。说起阆中作为“春节的发源地”的历史,要追溯到西汉时期了。在西汉之前,沿用的是秦始皇统一的《颛顼历》,这部历法规定十月初一过新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命阆中人落下闳主持编纂了《太初历》,落下闳应用浑仪精确的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距度,推算出了二十四节气。在《太初历》中,落下闳将中国人两大重要的节日庆典(“喜迎新年”与“迎接春天”)合二为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恒定了每年的元月初一为春节。于是人们把落下闳的祖籍阆中定为“春节的发源地”,阆中欢度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图:落下闳  图源:趣历史 春节前夕,阆中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年味十足。若是节前到了阆中,行走街头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过年气息:川戏、皮影一字排开,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舞着狮灯龙灯行云流水般地游街串巷,在热闹的鞭炮锣鼓声中,阆中文脉的气韵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旅人聚集的地方,有一位穿着吉庆汉服的白发老人在人群中派发红包恭贺新年吉祥,这位白发老人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新年老人”。这方场景和西方过圣诞时,“圣诞老人”派发礼物十分相似,西方的“圣诞老人”来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春节老人”确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   图:阆中古城夜色  图源:摄图网   阆中名将 在阆中,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风俗习惯,随处可见良将张飞的踪迹:最有名的美食以张飞的名字命名,俗称“张飞牛肉”;以及专为纪念张飞而建的张桓侯祠。走在阆中的街头,总能看到真人扮演的张飞,他身披索字连环甲,手持丈八蛇矛,巡街巡海,与游人热情相邀。 这番景象带领我们穿越到三国时期的阆中古城,探寻这位喝退曹操百万军的武将和这座古城的七年之守。公元214年,张飞接到刘备任命,出任巴西郡(阆中境内)太守,张飞在此地平定匪祸,他率领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作为骁勇善战的将军,张飞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作为守护一方土地的太守,张飞励精图治,爱民如子,被人们誉为“虎臣良牧”。张飞在多次考察中了解到:阆中百姓养殖桑蚕,纺织技艺精湛。他结合阆中当地民情,提出了顺天时、促农桑、顺民心、致民和的治理理念。张飞本人更被阆中人民亲切的称为“张三爷”。时至今日,阆中丝织业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真丝地毯远销海外,阆中持续向世界展现中国东方的蚕桑之美,这盛况的产生,离不开张飞的高瞻远瞩。 图:张飞影视形象 图源:全历史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阆中以洞天福地的气魄,屹立在蜀中大地之上,两千三百年不倒。 山水城郭,人间烟火。阆中一城的烟雨经过千年的涤荡,静候旅人跋山涉水而来,待有缘人打开历史遗存的风土民情。   参考文献: [1]央视纪录片  《地理中国》 20211120 阆中寻迹     引用于2022年9月12日 链接:http://tv.cctv.com/2021/11/20/VIDEfc7YgkABjxrAcuUabHc0211120.shtml [2]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主要成就?2022年9月12日引用于趣历史网   链接: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09/443704.html [3]查有梁.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落下闳传[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20.01. [4]侯开良.阆中巴渝物质文化遗存爬梳[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21(01):47-61. [5]宋森林,侯兴国,彭莉. 落下闳传奇[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6.08. [6]文少林.巴蜀要冲、阆苑仙境:阆中古城[J].集邮博览,2022(05):26-27. [7]巩帆. 阆中古城景观意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6. [8]图片来源:摄图网、趣历史、全历史
  • 1
  • 633
  • 2
  • 3
样式雷家族:中国最厉害的御用建筑世家
时光故事汇
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作者:司马迁 穿过长安街,先后途径天安门、端门、我们进入到紫禁城中,再跨过一道金水桥,步入太和门就来到了太和殿前的广场之上。 望着眼前气势宏伟的木结构建筑,面阔十一开间的太和殿,世界仅此一间,其体量之大、形制之高乃世间独有。 让人不由惊叹,是何人的参与,才能建造出如此威仪的宫殿呢。   图:紫禁城特写  图源:摄图网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历时14年竣工。 清军入关之后,开始对紫禁城大兴土木,建筑世家雷氏家族服务于满清帝国两百多年,对紫禁城的重修和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雷氏家族世代供职的皇家设计机构被称作“样式房”,这个样式房”相当于皇家顶级建筑设计院,而雷氏家族因长期执掌样式房,而得名“样式雷”。 建筑史上留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可见,样式雷家族在中国建筑史的非凡地位。   图:“样式雷”家族传承及其主要功绩 图源:笔者根据《文明之旅》 20111024 样式雷的传奇与精彩绘制   发轫:开启两百年的传奇生涯 17世纪末年,一位祖籍江西永修的雷姓江南匠人,不远千里来北京参加皇家宫殿的修建。这位匠人的名字就是雷发达。 他主持重修紫禁城项目时,保留了中轴线上的对称布局,不苛求两侧完全对称,在求同存异中保持细微变化,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政治思想。 他不仅善于揣测上意,而且在建筑营造上技艺精湛。在康熙年间,雷发达受到皇帝重用,为雷氏家族在皇城的崛起打下了根基。   图:雷发达  图源:趣图网   雷发达的长子雷金玉也是一位建筑高手。 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在《哲匠录》中曾提到一个“金銮殿上三锤定殿梁,受封七品官”的故事。 据多方考证,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雷金玉。   除了对现场施工技艺了熟于心,雷金玉还是一位沙盘模型艺术家。 与现代做设计不同的是,在清朝,施工图要先转成模型给皇帝审阅,这个沙盘模型叫做“烫样”。 雷金玉做的“烫样”不仅有微观建筑模型,而且搭配了许多独具匠心的雕梁画栋,就连植物景观造景也栩栩如生。当时皇帝见了“烫样”都爱不释手,啧啧称奇,所以这种精湛技艺也被传承了下来。 雷金玉凭借出众的“烫样”技艺,再加上父亲雷发达的大力举荐,最终,康熙大帝任命雷金玉为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也就是相当于皇家级别最高的建筑总工程师。 自此,“样式雷”家族的名望、声誉,达到巅峰。也正是从二代雷金玉开始,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的官职在样式雷家族里世袭了七代。   图:圆明园  图源:摄图网   家族教育 雷金玉过世时,幼子雷声澂还在襁褓之中。 雷声澂的四位兄长难当大业,工部样式处掌案一职旁落,其母张氏几经波折,为雷家求得了“幼子成年后重掌样式处”的特权。 雷三代雷声澂也不负众望,他在雷氏家族以往的建筑风格上,融入了“康乾盛世”的政治构想,乾隆皇帝对雷声澂大为赞赏。 他不仅在成年后执掌样式处掌案的官职,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家玮、家玺、家瑞,都培养成了清朝顶尖的建筑人才,第二子雷家玺更是三兄弟中的翘楚。   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庆典活动中,雷家玺主持600多个临时建筑,从亭台楼阁到园林景观,错落于大宫门到西华门的道路之上。 雷家玺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辉煌的成绩,雷声澂的教育功不可没。雷声澂对雷四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建筑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培养匠人吃苦耐劳的坚定意志,修习高度的建筑文化自觉。 其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雷家子弟在14岁就在“样子房”做学徒了,主要学习选址勘探、绘制图纸、制作烫样等工匠技能,培养雷家子弟严谨的建筑学习观念。 正是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教育模式,菜造就了雷氏四代的三位高水平建筑大师。   式微:一场大火燃尽了几代人的心血 到了雷氏五代雷景修这里,正值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际,炮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烧杀抢掠无处不在,雷景修指挥家中男丁冒险去圆明园,才抢救下能堆满三间屋子的图纸。 侵略者洗劫之后就是毁尸灭迹,一场大火将圆明园连带雷家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悲痛之余,他终是不愧于祖宅中挂起的“不忘祖业”四个大字,把家族流传下来的珍贵手稿和烫样编辑成册。 现在我们能在国家博物馆里看到了雷家样的资料,雷景修功不可没。   图:清东陵中轴线上的建筑特写  图源:摄图网   第六代雷思起是雷景修的第三子,因技术卓绝而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 雷思起在主持修建圆明园时,接到了慈禧陵墓清东陵的任务,在双重压力之下呕心沥血,连夜作图。 雷思起为了满足慈禧太后对陵寝诸多个人需求,在清东陵竣工之际,最终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雷思起因过劳去世之后,修建圆明园的工作就落到了其长子雷廷昌肩上,雷廷昌接任了样式处掌案后,和长子雷献彩重修圆明园。 除此之外,父子俩还共同主持了清王朝末年的几项重要建筑工程,包括惠陵、崇陵、颐和园等。   图:颐和园  图源:摄图网   随着清王朝余晖的散尽,样式雷家族也沉没在历史的硝烟当中了。 样式雷虽然不在了,但是图档依然抢救式地保留了清朝官式建筑最辉煌的回忆。 现存的古建筑依然保持着与生俱来额张扬与高贵,通过记忆和血脉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著. 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01. [2]王金羽. 中国古典建筑的守望者[D].天津大学,2018. [3]雷发达太和殿上梁传说的真相.引用于2022年9月6日: http://www.jiapuweb.com/html/2018523/n373310805.html [4]《文明之旅》 20111024 样式雷的传奇与精彩.引用于2022年9月6日: https://tv.cctv.com/2011/10/25/VIDE1412071551666435.shtml [5]图片来源:摄图网、趣图网
  • 0
  • 865
  • 0
  • 3
常沙娜:我永远是敦煌的女儿
时光故事汇
三春雪未晴,敦煌道崎岖行。一去祁连世外河西,千年千里来寻古迹。 ——《敦煌道》演唱:云の泣   作词:乘物游心  出自汐音社《敦煌定若远》   穿越茫茫隔壁,走过幽幽敦煌道,我们踏沙而行来到了莫高窟。 在莫高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守护者,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跟随父亲手绘敦煌文脉;她是建筑师林徽因的得意弟子,为新中国的国礼填上敦煌颜色;她更是教书育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去这些杰出耀眼的光环,她更愿意承认自己是敦煌的女儿,她的名字就是常沙娜。 图:敦煌莫高窟   图源:摄图网    成长故事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她的父亲常书鸿将女儿的名字定为里昂的母亲河“Saône”,常沙娜的中文名字“沙娜”便是从“Saône”汉化音译而来。 她的母亲陈芝秀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班学习,父亲常书鸿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常沙娜是两位出类拔萃的留法艺术家后代。次年,常书鸿通过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公费奖学金选拔考试,常沙娜跟随父母来到巴黎生活,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幼年生活。 图:巴黎塞纳河畔城市风光   图源:摄图网 在常沙娜6岁那年,常书鸿在一次塞纳河畔的的散步中,偶然发现了《敦煌石窟图录》,书中的敦煌壁画让他既惊又喜。出于传承和保护祖国文化的使命感,常书鸿当机立断:回国寻访敦煌石窟!次年也就是1937年,母亲也打点行囊返回中国,当时日军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刚刚打响,母女俩抵达上海之后,就碰到日军空袭酒店,随后经朋友帮助,二人辗转重庆,最终,一家人在重庆凤凰山团聚。经过战火的硝烟后,母亲陈芝秀极力反对父亲常书鸿去敦煌的计划,但常书鸿不改初心,在1943年抵达了他魂牵梦萦的敦煌。后来父亲常书鸿在信中描绘敦煌这座文化艺术宝库的繁盛,极力说服母亲陈芝秀,终于在1943年,母亲陈芝秀带着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嘉陵,领着刚满12岁的常沙娜,一起前往敦煌与常书鸿汇合。 沙娜后来在央视纪录片《吾家吾国》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敦煌的场景:到敦煌已经是晚上了,父亲常书鸿从屋里端出来撒着盐花的一碗面,不好意思的说明天带你们吃羊肉,沙娜在父亲的脸上看到了局促和不安,一家人各怀心思地度过了到达敦煌的第一晚。原来,父亲在信里没有提到的是,第一批在敦煌生活的守护者们的日子有多艰难,不仅要亲自动手种菜种树、防沙治沙,还要和各路觊觎敦煌文化遗产的异邦人斡旋。 图:敦煌莫高窟    图源:摄图网 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住父亲常书鸿的守护梦想,却埋没了母亲对家庭的最后一丝幻想。长期的物质匮乏引发了无休止的争吵,小沙娜无法调停家庭矛盾,只能眼见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在1945年的一个早上,母亲不辞而别了。年仅14岁的小沙娜辍学来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爸爸。苦中作乐是常沙娜在那段昏暗岁月里的注脚,她常在家务活之外去洞窟里临摹壁画——悲天悯人的菩萨,灵动曼妙的飞天,结构紧实的藻井图案,在常沙娜的手中传承了下来。这也为她后来的艺术设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和造型基础。   求学经历 在莫高窟临摹笔画的时候,父亲常书鸿为14岁的常沙娜独门定制了一套课程:每天练字,朗诵法语;学习中西美术史并进洞窟临摹壁画。不同于普通艺术课程的是,她在学习完艺术史后能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找到知识点的来源。每天临摹壁画的实践活动,将她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沙娜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跟着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蜂房般的洞窟临摹壁画——描稿、勾线、着色、渲染......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作画环境和过人的艺术天赋,在五年的光阴里,沙娜临摹了莫高窟二百多个洞窟的敦煌壁画。 1946年,《常书鸿父女画展》在兰州举办后,一位参加画展的加拿大籍犹太女士提出愿意资助常沙娜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附属美术学校深造,对于中途辍学的常沙娜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绘画艺术的机遇。在波士顿,她系统的学习了艺术和文化教育。得益于学校从属于博物馆的优渥条件,她了解到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前世今生,由此更加坚定了要回国守护敦煌的使命。 于是在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常沙娜选择中断学业,毅然回归祖国怀抱。   再现敦煌 回到敦煌后,常沙娜跟随父亲继续在敦煌莫高窟做壁画研究。她临摹、创作了几万件敦煌艺术作品,提炼出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将各类纹样图案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比如各个朝代人物服饰和配饰图案的集合,分割画面的动植物纹样,传统建筑的装饰花砖纹样等等,由此积累下来一大批图案作品。 适逢父亲常书鸿正在北京举办大型的“敦煌文物展览”,常沙娜受到父亲常书鸿的指派,接待了来自北京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林徽因对常沙娜的临摹作品颇为赞许,她当即邀请沙娜来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她的助教,那年常沙娜20岁。 图:常沙娜的老师林徽因 来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常沙娜,受到了林徽因的亲自教导。林徽因鼓励沙娜将敦煌图案与景泰蓝制作工艺结合起来,这个想法在当时鲜有人实践,沙娜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她终于制作出富有装饰意味和使用功能的台灯。也正是这次的探索奠定了沙娜后半生的装饰艺术道路。 随后,常沙娜仿照莫高窟藻井的样式为人民大会堂设计了吊顶,结合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张镈的建议,做出了艺术形式与材料、工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全国征稿的几十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这朵来自敦煌的藻井纹样依然盛开在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之上。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这是常书鸿挂在嘴边,也是沙娜牢记在心中的话。常书鸿用生命五十年的光阴去守护敦煌,常沙娜用另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把父辈的精神发扬光大。常沙娜立足衣食住行,用设计和教育去影响年轻人回归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继承和传承的使命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拓,贾珊.认同民族文化,立足生活本身——常沙娜教授谈设计教育[J].装饰,2019(05):12-17.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19.05.004. [2]纪录片《生于1978》大国工匠常沙娜  引用于2022年9月3日 链接:https://www.sohu.com/a/509062082_100114191 [3]CCTV-13特别节目  《吾家吾国》20211004常沙娜链接:https://tv.cctv.com/2021/10/04/VIDEyyn05L2qsaNlRXrMjwle211004.shtml?spm=C55953877151.PjvMkmVd9ZhX.0.0 图片来源:摄图网
  • 0
  • 545
  • 2
  • 3
张掖:张国臂掖,八声甘州
时光故事汇
八声甘州浅唱宜珠玉山野,意动提笔赋长句七言。 ——《缘生意转》演唱:司夏  河图  词作:照墨 伴着国风音乐人音乐人司夏和河图悠扬婉转的曲调,让我们不禁发问,八声甘州是什么呢? “八声甘州”最先出现在宋代柳永的词牌中,由唐代的教坊大曲《甘州》演变而来。《新唐书》云: “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而乐曲亦多以边地为名,有《伊州》《甘州》《凉州》等。”这甘州位于大唐帝国的边陲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张掖一带。 张掖,在汉代意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作为边地,自古是战乱频发的地带。得益于张骞凿空西域的创举,张掖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路畅通之时,张掖以“张掖互市”名闻天下,让我们随着驼铃声声,跟着往来的商队去张掖一探究竟吧。 图:张掖日出;图片来源:摄图网   自然地理 从地理位置上看,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的西北部地区,东渡黄河抵达中原地区,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远赴中亚和欧洲。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核心地带,境内景观层次分明,山河纵横。祁连山大部分山体都位于张掖境内,被称作“弱水”的黑河也流经张掖,张掖还拥有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和黑河湿地。张掖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金张掖”、“桑麻之地”和“塞上江南”等诸多美誉,是久负盛名的文化旅游名城,也是西北旅游沿线上值得一去的景观城市。 图:甘肃张掖祁连山油菜花;图片来源:摄图网 清人张联元的《苇荻秋风》诗云:“金风萧索冷秋容,潋滟清波势渐溶。祁岭峰头云欲散,蒹葭洲上露初浓。涨浮皎月芦花白,烟锁寒枝翠影重。碧水长天连一色,盈眸爽气霍心胸。”张掖境内地形地貌丰富,有“塞上江南”之称。如果说江南是一个浪漫的隐士梦,那么西北的张掖七彩丹霞便是一场震撼的七彩梦。七彩丹霞云蒸霞蔚,多种颜色交织丘陵上,这里俨然成为张掖的形象名片之一。 图:张掖丹霞;图片来源:摄图网   历史渊源 汉代时,张掖是匈奴的聚居地,少年将军霍去病西征至此,这片蛮夷之地有了大汉帝国官方认证的名字——张掖。长河落日的荒蛮之地也褪去了褴褛旧衣,换上了新袍。中原文明自此向西扩展,张掖也有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气象。 图:甘肃张掖马蹄寺;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骞开启丝绸之路后,河西走廊和中原王朝的命运开始联系在一起。满载丝绸和瓷器的商队从长安跋山涉水途径这里;成吉思汗的军队从中原地区一路西下,无情的铁骑踏碎了西夏王国偏安一隅的黄粱梦;左宗棠亲手栽下的杨柳和胡杨在抵御风沙……这座城市在千古淘沙中威名远扬。   名人轶事 张掖穿过历史的尘烟,传来沙场的刀戟声,折戟沉沙后便化为虚无。 在甘肃省张掖市,诞生了一位有名的帝王,那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自幼树立远大志向,勤学苦练武艺,造就了他能征善战,戎马倥偬的中年时代,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图:元世祖忽必烈 张掖不仅诞生了大一统的帝王,也有许多的民间故事。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座城市与《西游记》也颇有渊源,衍生了许多关于唐代玄奘法师西行的民间传说。比如,猪八戒的高老庄传说就位于张掖市的最西端;沙和尚的洞府流沙河是流经张掖的黑河;观世音菩萨帮助孙悟空收服白龙马这个故事的灵感,则来源于山丹军马场的白龙马......古往今来,这些故事都吸引着诸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前往张掖仿古寻踪,来寻访现实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时空节点。 张掖这座城市承载着历史的恢宏记忆,就像前人留给今人的历史盲盒,静候有缘人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石佳彦,朱惠国.论《八声甘州》的词调起源及声律特征[J].中国韵文学刊,2021,35(02):60-67. [2]陈玉福,程琦,任玲.张掖传 千年丝路八声甘州[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06. [3]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 (三集纪录片)  引用于2022年8月18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x411S783?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4]图片来源:摄图网、趣历史网
  • 0
  • 843
  • 0
  • 3
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时光故事汇
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扬州的别名。诗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了咏叹扬州的千古绝唱,扬州自然也成了无数文明墨客的春日踏青的理想之地。无独有偶,宋朝诗人黎廷瑞在《水调歌/水调》中写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究竟扬州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秘吧。 图:扬州市地标建筑:流光溢彩的文昌阁;图源:摄图网   地理位置 扬州市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境内水网纵横交错,湖泊湿地不胜枚举。说起湿地生态,自然就少不了水鸟聚集。“水清岸绿,白鹭成群”成为扬州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这里不仅有野鸭、白鹭等多种野生水鸟在此常驻,而且在此越冬的鸟类,也不乏东方白鹩、丹顶鹤、这样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历史上的扬州伴因漕运而得名,有无数文人墨客到扬州赋诗一首,这个举动类似今天的到此一游的网红景点打卡。号称“第一扬吹”的隋炀帝三下扬州,甚至留下多首诗篇赞美扬州,直到生命终结前的一段时间,还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在扬州城反复游览,只求能记住这美景,至死也不想忘记。隋炀帝一生的确功过参半,他滥用民力,骄奢淫逸,但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委实为扬州的发展助力至今。 正如朱志泊先生在《扬州上下三千年》中提及的那般鲜活:扬州是一座“先运河而城,有运河而名,因运河而盛,倚运河而新”的城市。回顾历史上扬州画舫的发展,我们更能发现其中端倪。 图:江苏扬州京杭大运河夜景;图源:摄图网 画舫风物 “花潭竹屋,皆为泊宅之乡;月屿烟汀,尽是浮家之地。” 出自李斗 清朝 《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作为作为清代扬州社会的百科全书,生动的记叙了扬州的画舫江湖。文人墨客也是这地方江湖的风流看客,垂柳和桥,莲步笙歌。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曾这样描述清代扬州明城的面貌:“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 图: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图源:摄图网   盐运轶事 漕运和盐业的兴盛,让扬州一跃成为东南一大都会。自西汉以来,盐铁官营制度的推广,让历朝政府获取了大量税收,甚至到了清朝,盐业税收有全国税收的一半之多,足见盐业在财政税收中的地位。“两淮盐,天下咸”,扬州作为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是两大产盐区的管理中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扬州盐商在瘦西湖两岸“斗富”的事件可就不足为奇了。盐商凭借雄厚的财力,在扬州兴建私家园林,何园就是其中的典范,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一千五百米的廊道景观,回环变化又四通八达,让何园在江南园林中脱颖而出。 图:4A风景区扬州何园航拍;图源:摄图网   历史名人 碧波荡漾下的亭台楼阁体现了扬州这座城郭所具有的温柔似水,也诞生了“孤篇”名世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意伴随着春潮洋溢于海,月升月落间时光流转,张若虚的背影仿佛就浮现在眼前,辞藻愈是华美,游子思归之情愈是落寞。 除却江南水乡的浪漫柔情,扬州也有忠勇刚烈的一面。明朝兵部尚书史可法誓死抗清,他的尸骨就埋在广储门外的梅花岭。 扬州是个兼收并蓄的城市,有柔有刚还有怪。画家别出心裁的起名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八大山人,其实是一个人。而扬州八怪可不是八个人,他们泛指在康雍乾三朝在扬州卖画的文人,他们和正统画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保留了文人画的大部分传统。扬州八怪的出现,让职业画家文人化,又让文人画家职业化,壮大了画家群体。 图:扬州文昌阁;图源:摄图网 行走在扬州的古巷,这座城市的时光总是比往常要慢上一些。望着古老的运河,日夜奔流,飘摇着归乡的盐商,也涤荡着画家的尘心。于碧波浩荡中穿越古今,于文人墨客口中薪火相传。今日的扬州,是个古韵遗风犹在,现代文化滋长的城市。我们引用曾客居扬州的诗人崔致远在《酬杨赡秀才送别》中的一句诗来祝福扬州:“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   参考文献: [1]央视纪录片:《扬州盐商》 [2]李斗著王军译.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9. [3]刘畅.《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南京艺术学院,2021. [4]图片来源:摄图网
  • 0
  • 582
  • 1
  • 4
拉萨:藏式风情,雪域明珠
时光故事汇
“拉萨雪纷乱了几千年,安静的堆积到红尘湮灭。手中的香燃得明明暗暗,雪地上的脚印深深浅浅。” ——《拉萨乱雪》演唱:河图  词作:枕石听泉   迎着歌词里的风雪,国风音乐人河图婉转的唱腔牵动着我们的思绪,来到传说中的“朝圣者天堂”——拉萨。 图:西藏布达拉宫  图源:摄图网 拉萨旧称卧塘、逻些,有“暮光之城”的美誉。在藏语中,拉萨有“惹萨”之称,有“用羊驮土填平的地方”之意。拉萨在雪域高原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发挥着文化交流线路的交通枢纽作用,神秘的茶马古道和青藏高原丝绸之路都曾汇集于拉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拉萨,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几经兴衰沉浮,拉萨确立了“圣城”的地位,名称也从“惹萨”改为“拉萨”,在藏语中意为“神佛之地”。它不仅是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新时代的拉萨具有“藏风新韵、山水圣城”的建筑风貌,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他们不在西藏就在去西藏的路上,或骑行,或自驾,或坐火车……拉萨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人日思夜想呢?   人文地理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东临林芝,南靠山南,西连喀什则,北接那曲。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高原农牧业的繁荣,冰川、琥珀、雪山、湿地等丰富的自然生态在这里巧妙组合,形成了拉萨特殊的自然景观和游牧文化。群山环绕的拉萨就是雪域高原上的明珠,吸引着众多背包客前来。如果想领略不同地域的美景,坐火车是极为方便的出行方式。 旅客公认的去拉萨最美的火车路线是Z164/Z165次列车,这趟列车从上海始发,途经江苏、安徽、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沿途路过苏州、南京、西安等十四个独具特色的的城市,全程耗时将近48个钟头,最终抵达拉萨。 图:西藏拉萨经幡  图源:摄图网 一路上随着火车摇摇晃晃,打开车门的刹那,周身就被太阳的圣光包围了。拉萨是日光之城,在冬日也是碧空万里,暖阳高照,在这里即使下雨,也会留到晚间,白天总是晴空万里的祥和。在这片祥和的碧空之下,旅人捧着酥油茶,看着转着转经筒走过八廓街的僧人,心神也能在此刻得到安定。 藏式景观 提到拉萨,最先让人想起的是布达拉宫。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建筑和山体连成一片,红的炽热和白的清冷,五彩经幡随风摇曳,同样摇曳的是来到这里的旅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青藏高原的光照为布达拉宫披上了神秘色调,产生了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 在中国首批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只有两座来自少数名族地区,其中一座就是拉萨。拉萨的建筑多藏式建筑为主,如果想看宫殿建筑就去布达拉宫,观赏园林建筑就去罗布林卡,如果旅客有藏传佛教的信仰,还能搭着“朝圣班车”,穿梭于各大名寺之间。 图:西藏大昭寺  图源:摄图网 与坐火车、飞机来拉萨观赏驻足的游客不同的是,朝圣者从遥远的故乡而来,他们手绑木板用身体丈量着朝圣之路,一跪一拜间,把虔诚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信仰在某一时刻得到了安放。环布达拉宫、环大昭寺、各寺院经堂前,他们的身影处处可见,已经成为了拉萨的标志景象。   名人轶事 拉萨能有今日的繁荣,吐蕃王朝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可谓是功不可没。松赞干布执掌吐蕃王朝政权后,以雷霆手段平复内忧外患,出于军事防御和地方经济的考量,他将逻些(今西藏拉萨)定为都城。他对周边各国采取睦邻友好的邦交政策,不仅如此,还派出使者远赴大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已是家喻户晓,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在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向唐太宗求娶公主的场景。 图:《步辇图》阎立本(唐)绘 在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国富民强,万朝来贺。前来求娶大唐公主的婚使络绎不绝,各国国君都以娶到贤惠睿智的文成公主为荣。面对诸国的婚使,唐太宗下令让各国婚使来一场智力角逐,优胜者就能将文成公主迎回本国。“六试婚使”的典故由此而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的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物品不仅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还有各类医书、占卜用书和农作物种子,极大的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友好往来。 图:西藏拉萨民居的门饰  图源:摄图网 有人在敦煌找到了自己的前世,有人在拉萨安放了自己的今生。正如仓央嘉惜在诗中说的那样:“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大多在红尘中辗转的行人,在匆忙一瞥之后,就把信仰放在了心底,接着在俗世中讨生活。就这惊鸿一面都弥足珍贵,指引着游人去而复返。西藏是个最终和最初相见的地方,在它的面前,所有人类都温和淳朴,所有希望都单纯虔诚。     参考文献 [1]晚红主编.最拉萨(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3.7. [2]文藏藏主编. 视觉特写 西藏的拉萨八廓街[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11. [3]焦自云. 拉萨城市与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04. [4]图片来源:摄图网、趣历史
  • 0
  • 964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