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
545
2
常沙娜:我永远是敦煌的女儿
时光故事汇

三春雪未晴,敦煌道崎岖行。一去祁连世外河西,千年千里来寻古迹。

——《敦煌道》演唱:云の泣   作词:乘物游心  出自汐音社《敦煌定若远》

 

穿越茫茫隔壁,走过幽幽敦煌道,我们踏沙而行来到了莫高窟。

在莫高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守护者,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跟随父亲手绘敦煌文脉;她是建筑师林徽因的得意弟子,为新中国的国礼填上敦煌颜色;她更是教书育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去这些杰出耀眼的光环,她更愿意承认自己是敦煌的女儿,她的名字就是常沙娜。

图:敦煌莫高窟   图源:摄图网 

 

成长故事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她的父亲常书鸿将女儿的名字定为里昂的母亲河“Saône”,常沙娜的中文名字“沙娜”便是从“Saône”汉化音译而来。

她的母亲陈芝秀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班学习,父亲常书鸿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常沙娜是两位出类拔萃的留法艺术家后代。次年,常书鸿通过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公费奖学金选拔考试,常沙娜跟随父母来到巴黎生活,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幼年生活。

图:巴黎塞纳河畔城市风光   图源:摄图网

在常沙娜6岁那年,常书鸿在一次塞纳河畔的的散步中,偶然发现了《敦煌石窟图录》,书中的敦煌壁画让他既惊又喜。出于传承和保护祖国文化的使命感,常书鸿当机立断:回国寻访敦煌石窟!次年也就是1937年,母亲也打点行囊返回中国,当时日军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刚刚打响,母女俩抵达上海之后,就碰到日军空袭酒店,随后经朋友帮助,二人辗转重庆,最终,一家人在重庆凤凰山团聚。经过战火的硝烟后,母亲陈芝秀极力反对父亲常书鸿去敦煌的计划,但常书鸿不改初心,在1943年抵达了他魂牵梦萦的敦煌。后来父亲常书鸿在信中描绘敦煌这座文化艺术宝库的繁盛,极力说服母亲陈芝秀,终于在1943年,母亲陈芝秀带着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嘉陵,领着刚满12岁的常沙娜,一起前往敦煌与常书鸿汇合。

沙娜后来在央视纪录片《吾家吾国》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敦煌的场景:到敦煌已经是晚上了,父亲常书鸿从屋里端出来撒着盐花的一碗面,不好意思的说明天带你们吃羊肉,沙娜在父亲的脸上看到了局促和不安,一家人各怀心思地度过了到达敦煌的第一晚。原来,父亲在信里没有提到的是,第一批在敦煌生活的守护者们的日子有多艰难,不仅要亲自动手种菜种树、防沙治沙,还要和各路觊觎敦煌文化遗产的异邦人斡旋。

图:敦煌莫高窟    图源:摄图网

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住父亲常书鸿的守护梦想,却埋没了母亲对家庭的最后一丝幻想。长期的物质匮乏引发了无休止的争吵,小沙娜无法调停家庭矛盾,只能眼见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在1945年的一个早上,母亲不辞而别了。年仅14岁的小沙娜辍学来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爸爸。苦中作乐是常沙娜在那段昏暗岁月里的注脚,她常在家务活之外去洞窟里临摹壁画——悲天悯人的菩萨,灵动曼妙的飞天,结构紧实的藻井图案,在常沙娜的手中传承了下来。这也为她后来的艺术设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和造型基础。

 

求学经历

在莫高窟临摹笔画的时候,父亲常书鸿为14岁的常沙娜独门定制了一套课程:每天练字,朗诵法语;学习中西美术史并进洞窟临摹壁画。不同于普通艺术课程的是,她在学习完艺术史后能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找到知识点的来源。每天临摹壁画的实践活动,将她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沙娜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跟着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蜂房般的洞窟临摹壁画——描稿、勾线、着色、渲染......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作画环境和过人的艺术天赋,在五年的光阴里,沙娜临摹了莫高窟二百多个洞窟的敦煌壁画

1946年,《常书鸿父女画展》在兰州举办后,一位参加画展的加拿大籍犹太女士提出愿意资助常沙娜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附属美术学校深造,对于中途辍学的常沙娜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绘画艺术的机遇。在波士顿,她系统的学习了艺术和文化教育。得益于学校从属于博物馆的优渥条件,她了解到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前世今生,由此更加坚定了要回国守护敦煌的使命。

于是在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常沙娜选择中断学业,毅然回归祖国怀抱。

 

再现敦煌

回到敦煌后,常沙娜跟随父亲继续在敦煌莫高窟做壁画研究。临摹、创作了几万件敦煌艺术作品,提炼出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将各类纹样图案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比如各个朝代人物服饰和配饰图案的集合,分割画面的动植物纹样,传统建筑的装饰花砖纹样等等,由此积累下来一大批图案作品。

适逢父亲常书鸿正在北京举办大型的“敦煌文物展览”,常沙娜受到父亲常书鸿的指派,接待了来自北京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林徽因对常沙娜的临摹作品颇为赞许,她当即邀请沙娜来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她的助教,那年常沙娜20岁。

图:常沙娜的老师林徽因

来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常沙娜,受到了林徽因的亲自教导。林徽因鼓励沙娜将敦煌图案与景泰蓝制作工艺结合起来,这个想法在当时鲜有人实践,沙娜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她终于制作出富有装饰意味和使用功能的台灯。也正是这次的探索奠定了沙娜后半生的装饰艺术道路。

随后,常沙娜仿照莫高窟藻井的样式为人民大会堂设计了吊顶,结合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张镈的建议,做出了艺术形式与材料、工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全国征稿的几十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这朵来自敦煌的藻井纹样依然盛开在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之上。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这是常书鸿挂在嘴边,也是沙娜牢记在心中的话。常书鸿用生命五十年的光阴去守护敦煌,常沙娜用另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把父辈的精神发扬光大。常沙娜立足衣食住行,用设计和教育去影响年轻人回归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继承和传承的使命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拓,贾珊.认同民族文化,立足生活本身——常沙娜教授谈设计教育[J].装饰,2019(05):12-17.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19.05.004.

[2]纪录片《生于1978》大国工匠常沙娜  引用于2022年9月3日 链接:https://www.sohu.com/a/509062082_100114191

[3]CCTV-13特别节目  《吾家吾国》20211004常沙娜链接:https://tv.cctv.com/2021/10/04/VIDEyyn05L2qsaNlRXrMjwle211004.shtml?spm=C55953877151.PjvMkmVd9ZhX.0.0

图片来源:摄图网


3
2
545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