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曲学、女性文学兴盛的独特世家——吴江沈氏
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孕育了许多名门望族,他们大多在文学上具有较高成就。吴江沈氏便是其中之一。其家族兴起于科举,后在曲学领域大放光彩,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沈氏女性文学,为江南文学世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采。   家族演进 吴江沈氏的发展演进大致历经科举起势、持续繁盛和逐步衰落三个阶段。从元末明初至清朝同治时期,其家族共历十七世,绵延四百余年。 吴江沈氏的迁居始祖是沈文,他为了逃避战乱,于元末明初由浙江乌城迁至江苏吴江,并在此扎根。在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吴江沈氏在明朝中期逐渐有兴起之势。第六世沈汉是家族中第一位步入仕途的人。他于正德十五年中进士,后进官户科给事中,开启了吴江沈氏的仕宦道路。自沈汉后,沈氏家族科举繁盛,仕宦不绝,逐渐发展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图:沈汉   明末清初,吴江沈氏发展到达最为繁盛的时期,有着“科名接踵,代不乏人,五凤八龙,誉起江表”的盛况。其中“五凤”是指万历年间沈氏同辈中先后举进士的五人(沈璟、沈瓒、沈琦、沈珫、沈珣),他们科甲蝉联,同朝为官,并且文才不凡,均有诗文传世。此外,他们还兴修家谱,建立义庄,为团结家族做出不少贡献,使得吴江沈氏成为富有名望的大族。而“八龙”则是指沈氏“自”字这一辈的八位人才(沈自继、沈自征、沈自友、沈自籍、沈自炳、沈自然、沈自駉、沈自东)。他们继承了先辈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进了文学方面的发展。沈氏八龙在诗、词、曲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沈自征的所撰写的曲学作品被誉为当世“第一流”,沈自然则因诗名被誉为“松陵五才子”之一。他们将吴江沈氏的文学发展推向了鼎峰。这一时期的吴江沈氏科举兴、文学盛,俨然已经成为声名显赫的世家豪门。 然而在清乾隆往后,吴江沈氏逐渐走向了衰落。这一时期,沈氏家族不仅举业式微,文学上的成绩也难以与先辈匹敌。沈氏家谱中也记载到:“支系虽繁而人则益贫,居则益散。期间能保有世产、廪给裕如、读书自好者不过十之二三。”可见吴江沈氏在当时正处于趋于贫乏、书生锐减的情形之中,家族发展难掩颓势。 究其衰落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外因,也有家族自身的内因。首先是战争的影响。明清易代时期,吴江属于江浙要地,曾有“东南有事,水陆之师必由吴江”的记载,所以此地常常饱受战乱。并且吴江人士大多看重名节,爱国忠君,于是自发掀起一股抗清大潮,沈氏子弟也有加入其中。最终他们不敌清军,而这直接导致了沈自炳、沈自征两支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尽管明末清初是吴江沈氏发展的高峰期,但历经战乱洗礼,便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其次是地区因素。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赋税繁重,但民俗崇尚奢侈。归有光就曾记载:“吴中田土沃饶,然赋税重而俗淫侈,故罕有百年富室,虽为大官,家不一二世辄败。”足以说明吴中地区的家族想要保持富裕是非常困难的,世家大族最终也难逃入不敷出、日益贫困的结局。 最后,吴江沈氏内部衰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从清朝乾隆时期开始,沈氏家族中进入仕途的人数衰减,有官职的也都是一些小吏。没有了高官厚禄的支撑,便无法维持一个大家族的延续,家族从内部开始瓦解。 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沉寂消亡是许多世家大族都难以逃脱的命运,但他们留下的精神文化却会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流中。吴江沈氏最突出的家学文化便是曲学,他们在中国戏曲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曲学兴盛 明末清初时期,吴江沈氏经历了一个曲艺文化兴盛的阶段,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并且这一阶段绵延百年,曲学逐渐成为了沈氏家学。 沈璟是开拓沈氏曲学的先驱,在家族众多曲艺人才中,其声名也最为显赫。原本沈璟顺应着先辈的发展轨迹,积极科举入仕,考取功名。然而他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年仅三十七岁就告病还乡了。官场失意的他寄情于词曲研究,潜心耕耘二十余年,终成一代曲坛大家。 在明代,沈璟与汤显祖齐名,其贡献甚至影响了明朝万历年之后的曲坛。沈璟的主要成就在戏曲音乐理论方面,由他编撰的《南九宫十三调谱曲》完善了南曲音乐的体制,整理了南曲曲谱的规范,为戏曲的音乐编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吴曾梅称其“卓然为曲家不祧之祖”,可见沈璟在戏曲界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图:沈璟   沈璟之后,吴江沈氏继续传承与发扬了曲学文化。其侄沈自晋集合族中众人一同编撰了《南词新谱》,从形式与内容上对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谱曲》进行了修订与更新,并加入了沈氏家族曲家的作品。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沈氏曲学的影响力,还凝聚了家族的力量,共同加强了吴江沈氏的社会声望。 从吴江沈氏的曲学发展中可以发现,其家族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十分注重家学的继承与传播。这一特质同样也体现在家族对女性的教育和作品传播上。   女性文学 吴江沈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人,先后有二十七位的作品流传于世,她们在诗、词、曲领域皆有建树,这在封建社会实属罕见。 并且沈氏家族的女性文人具有鲜明的家族性特征,她们形成了以沈宜修为核心的女性作家群,并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在创作中互相往来,互相倡和。 作为女性作家群的中心人物,沈宜修在诗词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其著有诗赋杂文集《鹂吹集》,当中收录了624首诗,190首词,和19篇骚赋传序,为吴江沈氏女性作家存世诗文数量的榜首。而她的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质量也属上乘,曾有“格调近古,取法乎上,词采清丽,气韵不俗”的高度评价。   图:沈宜修   她的女儿叶纨纨、叶小纨、叶小栾也继承了母亲的文才,均有文集传世。其中叶小纨著有杂剧《鸳鸯梦》,是我国第一位有戏剧作品流传的女作家。并且该杂剧是以她们三姐妹为原型而创作,足见其手足情深。 而这种萦绕于笔端的血缘亲情是吴江沈氏女性文人所展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她们大多为母女词人、姐妹词人、妯娌词人,在创作上彼此吟颂,情感上相互慰藉,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家族女性文学之风。《松陵女子诗征》就曾评价到:“沈叶两家闺秀实足弁冕我邑词坛,非第为明清两朝蝉蜕之中坚也。” 吴江沈氏女性文人之所以如此负有盛名,与其家族重视对女性文学的传播有关。古代女性作诗写词通常只是作为一种文本形态在闺阁或诗友中传播、欣赏,并未被社会所认可,没有系统的记录,所以少有传世。而吴江沈氏家族打破了这种社会偏见,族人十分重视对女性文学作品的记录和保存,并积极编辑出版,以获得更大的流传度。沈宜修和其子女的作品集就是由其丈夫整理集合而成,并有沈氏族人为其作序。第九世的沈彤和沈祖禹也编辑出版了《吴江沈氏诗集录》十二卷,后两卷专门辑录了六世到九世共21名女性的诗歌作品,为沈氏女性文学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在思想封建的古代社会,吴江沈氏能够打破固有偏见,重视女性教育,尊重女性劳动成果,足见其家族的思想之先进。沈氏女性文学也因此在历史画卷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从吴江沈氏的发展中,不难发现文学是贯穿整个家族的精神力量。共同编撰曲学著作,这是文学、文化将家族众人凝聚在了一起;积极传播女性文学,这是族人对家族文化更深更广的拓展。历经四百余年的实践,吴江沈氏为世人展现了一个文学世家强大而独特的精神风貌,值得后人欣赏学习。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冯俊杰,董慧敏.沈璟、汤显祖批评印象谈[J].艺术百家,2009,25(4):134-137,97. [3]陈志勇.沈璟及族裔与明末清初江南曲学格局的变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3):147-153. [4]郝丽霞.明清吴江沈氏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6):68-72. [5]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6):49-54. [6]图片来源:趣历史网、全历史网
  • 0
  • 525
  • 0
  • 0
培养出金庸、穆旦的百年世家——海宁查氏
浙江海宁查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江南望族、文宦世家。家族经历曲折坎坷,充满戏剧色彩,却始终不改其读书立家的本性。 查氏原为姬姓,周惠王时期先祖受封于查地,后世便以查为姓。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后,查氏演变出两分支,分别为休宁查氏和婺源查氏。海宁查氏便由婺源查氏演进而来,元朝至正十七年族人查瑜为躲避兵乱举家从江西婺源迁居至浙江海宁袁花,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作家金庸(查良镛)、诗人穆旦(查良铮)均为海宁查氏族人。   科举起家,惨遭变故 海宁查氏的兴盛起始于科举入仕。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海宁查氏在明代共有6名进士,17名举人,其中查大韶和査继佐分别是明朝崇祯三年和六年科举考试的第二名。査继佐还参与了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后来归家隐居,论著讲学,为海宁查氏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到了清朝初期,家族发展到达最为繁盛的时期,海宁查氏的科举成就到达鼎峰。仅康熙一朝便有10名进士,并且其中有5人供职翰林院,时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一时风光无二。其中最为闻名的是查慎行,其于康熙四十二年供职南书房,授翰林院编修。据传,查慎行天资聪慧,五岁能作诗,六岁通声韵,十岁即作《武侯论》,为同乡前辈范骧称赞曰:“援经证史,论断卓,旷世才也。”查慎行在诗歌上的成就斐然,其诗重白描,不过分华丽,诗风清新隽永,被誉为诗坛清初六家之一,对后来的诗人袁枚和“性灵派”诗歌影响至深。这一时期的海宁查氏家族无论在科举还是文学方面都呈现繁荣之势,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世家大族。   图:查慎行   然而到清雍正时期,海宁查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打击也导致其科举之名骤然没落,且再也没能恢复往日兴盛。雍正四年,查嗣庭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据传他以《诗经》中“维民所止”这一诗句命题。因“维”、“止”二字正是“雍正”的下半部分,有人向皇帝告密称此题便是暗示取“雍正”之首的意思,皇帝因此大怒。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考据不详。 而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雍正认为查嗣庭借出题讥讽时事,对当局心怀愤懑。其所出首题出自《四书》中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语优秀而推举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雍正认为这与国家的取士之道不符,是对国家举荐人才制度的讥讽。另外有两题出自《易经》和《诗经》,取“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和“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两句,题目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雍正认为这是暗示人们要将题目中的“正”和“止”二字做联想,暗喻斩雍正之首。随后,雍正派人搜查查嗣庭的住处和行李,发现其记载着针砭时事的日记簿,将之列为逆反的直接罪证。查嗣庭因此被判处凌迟,后病死狱中,却仍被枭首示众。而家族中与查嗣庭血缘关系最为亲密的族人若十六岁以上则被判处斩刑,十五岁以下则被流放三千里之外,其他被株连的查氏族人也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此文字狱一案,海宁查氏从名门望族成为了戴罪之门。   图:查嗣庭   查嗣庭一案还牵连了不少与其有关联的官员、文人,还使雍正对浙江文人产生了更深的厌恶,特下诏暂停浙江人参与科举考试,三年之后才恢复。雍正采取的这一系列严厉举措,其实都源自其要巩固皇权的心思。查嗣庭原是权臣隆科多和蔡珽举荐的人才,而彼时雍正正要打击这类权倾朝野的大臣,于是便把查嗣庭一案与年羹尧、隆科多、蔡珽等大案相牵连。此外,在明朝覆灭之时,浙江人或积极抗清,或不配合新政权,雍正本就对浙江人心存不满,于是也借查嗣庭一案来打击浙江人。海宁查氏彻底沦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直到乾隆帝即位,颁布赦令,应许被流放的查氏族人归家,海宁查氏才逐渐开始从文字狱案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海宁查氏经此重大变故,科举业一蹶不振。据资料记载,查嗣庭一案后至乾隆、嘉庆两朝期间海宁查氏中进士者3人,中举者5人,远远不如明末清初时繁盛。但文字狱案并没有改变家族中浓厚的文学氛围,海宁查氏仍培养出不少文人。诸如查揆,据记载其文笔斐然,“每赋一篇,必为杰构”,著有《笎谷文集》、《菽原堂集》等;查世燮,绘画书法具佳,善画人物、花鸟,兼工篆书、隶书,著有《待月居吟草》。直至近现代,家族还培养出了著名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和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可见其家族的文化底蕴之深厚,生命力之顽强。这背后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支撑。   图:金庸   家族家训,细致全面 海宁查氏的家训细致而全面,在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解释,其主要从个人、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对家族子弟做出规范。 在个人方面,海宁查氏家训有志向、言行和教育三个维度。一是“惟立心向上,务做第一等人”,其教育族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流于世俗、目光短浅,要做人上之人。二是“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其告诫族人要谨言慎行,宽于待人,以免招致祸患。三是“励学型家”,“读书为本”,其教育族人要勤奋好学,陶养性情,以文学文化作为立家之根本。正是有了这样的训诫,海宁查氏从耕读之家转变为了文宦世家,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跨越,也使得他们在经历文字狱劫难之后仍然不改其读书治学的根本。 在家庭方面,海宁查氏的家训具有典型的儒家风采。学者黄明毅将其总结为四点:忠信守礼,孝友传家、勤俭持家与和睦安贫。海宁查氏先祖认为忠信守礼可以保持家族世代繁衍延续,所以教育幼小也先从礼仪学起。而孝悌则是调节家族成员关系和形成良好门风的关键,教育家族子弟要孝顺恭亲的训言在海宁查氏留存的家训中十分常见。例如《查继佐年谱查慎行年谱》曾记载:“孝悌为根本,忠厚以周旋”,“出则有方,入则孝悌”等。此外,勤俭、安贫也被海宁查氏视为立家之本。节俭不仅能够避免家庭的铺张浪费,也能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使之不易被欲望所驱使。其家训有云:“食但充口,毋贪美昧;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可见其对勤俭、安贫的要求已细致入微于衣食之间。 在社会方面,海宁查氏的家训教人友善和睦、忠勤敬业的入世之道。首先对待邻里要和睦包容,对待他人要乐善好施。乡邻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的一种人际关系,“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海宁查氏深谙此道,也以此为训。其次要有家国之心,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此乃海宁查氏的为官治国之道。其家训强调“往矣忠勤,毋忘国恩”,这不仅是对国家的回馈报答,也是对自我修养的要求约束。 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彼此支撑,互相影响,这说明海宁查氏的家训已成一套体系,无论是内在修养还是外在修为都有具体详细的解释,可见其务实、笃实的本色。 世家大族的发展演进通常都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海宁查氏却因为遭受统治者的刻意打压而骤然衰落,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流中,荣辱与共,遗憾不已。但是这种遗憾以及一个望族背后传承的家训家风仍然能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一些警示与启发。     参考文献: [1]韩逢华.海宁查氏文学家族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黄明毅.清代海宁查氏家族家训及现代传承[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1):116-120. [3]张毓洲.查嗣庭文字狱案与海宁查氏文学世家的衰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53-59. [4]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图像库、全历史网
  • 0
  • 1140
  • 0
  • 0
毁于战火的明清齐鲁望族——新城王氏
在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平民难以摆脱其固有阶层。他们往往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来改变命运。明清时期的齐鲁望族“新城王氏”便顺应着这样的发展路径,逐步从匠户家庭转变为科宦之家,并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兼并儒、佛、道三种学派的家族文化。但在数次战乱洗劫下,新城王氏元气大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百年豪门毁于战火,其命运无常,不免令人唏嘘。   家族演进:命运多舛 新城王氏家族皆尊琅琊公王贵为其迁居始祖,他于元朝末年举家迁至山东新城,在此扎根。自王贵始,其家族演进过程遵循崛起、兴盛、衰落的发展轨迹,在明清两代绵延四百余年,历经十余世。 据王象晋《重修王氏族谱序》记载,其家族在四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于明朝中期呈现崛起之势。第一代即始迁祖王贵,其出身匠籍,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定居新城后,勤恳劳作,务实本分,逐渐使家庭脱离了贫困,为家族起势打下基础。史料记载,王贵生五子,幼子王伍常常周济饥民,乐善好施,从这也能看出王家到了第二代时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而王伍也因善举被后人尊称为“植德公”,其发扬了新城王氏的淳厚之风,提升了家族的民间威望。至第三代王麟,家族由匠户开始向文化、科举转型。王麟14岁考中贡生,之后考选永平郡司训,开启了家族的科宦之路。有了前三代族人的奠基,新城王氏第四代在科举和仕途上的发展更进一步。王麟次子王重光于嘉靖二十年中进士,是家族中第一位进士。其一生清廉为官,与民同心,曾在任贵州布政司参议时亲入深山督办采木事宜,但不幸染病,逝于任上。嘉靖帝感其“忠勤可悯”,追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王重光在科举和为官上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加上皇帝赠恤,更是加深了其对子孙后世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了新城王氏的声名,至此家族已显崛起之势。 明朝中晚期,新城王氏的发展到达鼎峰。五、六两代族人不仅科举兴盛,并且身居高位、达官显宦者众多,时称“王半朝”。其中以王之垣、王象乾父子声名最大,影响最深。王之垣于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授荆州府推官。在政治上,他以办案严明,不畏权贵而闻名,追随首辅张居正多年,得其信任后官运通达,平步青云。而在张居正死后,王之垣急流勇退,疏乞归省。这一举动也使其和家族避免了在“倒张(居正)风潮”中被清算。足以见其政治敏感性之高,为家族的发展与延续提供了助益。 其长子王象乾于隆庆五年中进士,历仕五朝,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总督多地军务,宦仕生涯长达六十余年,是新城王氏中官职最高、政治影响最大的人物。《新城县志》曾载“象乾任,则边衅宁;象乾离,则边衅起”,可见其在稳固边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威望极高。经过两世积累,新城王氏成功跻身名门。明人陈继孺曾称颂道:“今海内推乔木世家,首屈新城王氏,名公卿累累,项背相望。”足见当时其家族声名显赫,风光无二。   图:王象乾   然而到了明清易代时期,战火频发,时局动荡,新城王氏遭遇了三次劫难,使其从鼎盛迅速衰落。这三次劫难分别是“辛未之难”、“壬午之难”和“甲申之变”,其间新城先后被攻陷两次,而王氏一族抱着守卫家国的情怀拼死抵抗,伤亡惨重,仅壬午之难便殉国33人。经过这三次战乱,新城王氏折损大量青壮年人才,而他们本处于人生发展的蓬勃时期。家族遭受重创,迅速凋零。 入清之后,饱含疮痍的新城王氏在第八代族人的努力下又逐渐显现回光返照之势。虽然科举功名已难复往日兴盛,但其家族在文学上却到达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王士禄、王士禛兄弟。他们在清初并称“二王”,名震文坛。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曾云:“我朝以诗文书画致身通显者有人焉。二王先生,众谓之无愧者已。”可见兄弟二人文学造诣之高,为世人所认可。王士禛更是以四章《秋柳诗》闻名天下,被誉为“一代诗宗”,并因此获得康熙帝的青睐。新城王氏的文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王士禛   不过这种回光返照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自二王兄弟之后,新城王氏再无显赫名人出现。这也与其家族精神的改变有关。明末的浩劫给王氏一族带来巨大的精神摧残,他们从最初的积极入仕,转为消极避世,不再追求功名。而在封建社会,仕宦发达往往是维持世家地位的必要条件,没有政治上的支持,家族便无法保持长盛,于是逐渐趋于没落。但新城王氏在清初的文学兴盛,也足以印证其家族底蕴深厚,文化传统优异。   家族文化:兼并儒、佛、道 在几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新城王氏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家族文化——以儒学为根本,兼通佛道二学。 首先是以儒家立身。儒学思想讲究“修身齐家”,而出身匠籍的新城王氏也深知治学与修身的重要性,这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关键所在。王重光就曾在《太仆家训》中告诫子孙“存道义之心”,“言读书之言”,从道德规范和文化要求两个层面对族人做出约束。其子王之垣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宗族化建设和规范。他兴建宗祠,兴修族谱,设置义田,建立族约,令家族凝聚力更强,并使王氏家训更加具体地落实到每位族人的行为准则上。此外,王之垣还将忠孝、恭勤、敦睦等伦理规范加入进来,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儒学为根本的家族文化体系。 这种儒风在新城王氏族人的为人、为官上多有体现。诸如王之垣惩办辽王属下杀人一案。当时王之垣初入仕途,就遇到辽王仗势不法,纵容属下杀害府吏的事件。王之垣依法办案,坚决羁押查办了14名涉事人员,也因此激怒辽王,深陷危局。但他仍不为所动,只是将家人安置在亲属处后,便同州官会审此案,最终将首犯“军一徙五”,辽王也“怒无所施”。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这正是儒家“忠勤”观念的体现。另外,在明末的数次劫难中,从新城王氏族人拼死抵抗、守卫家国的行为上也不难看出其忠君爱国的儒学表现。可见儒家文化对其家族影响深远,实为其立身之本。 其次是思想上出入佛、道,此乃其家族文化的第二大特征。佛教思想向来在新城王氏的文学创作中有所体现。典型如王象晋,其归纳整理了宋代十七家金刚经阐解,融汇众家精华,还原佛学经典《金刚经》的宗旨,进而著成《金刚经直解》。在晚年他还将《迪吉录》中关于善恶报应的内容划分类别,加以自己的生平见闻,编成《普渡慈航》,这种善恶报应的观念便体现了新城王氏的佛教信仰。 新城王氏的道家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养生方面。其养生理论以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为要,注重气息的调养,以达到精神充沛,远离疾病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家族摒弃了传统道教炼服丹药以求长生的迷信,而追求修养心性,精神超越的内丹学。其道家思想信奉内在心性与外在修为有必然的联系。王之垣曾在《炳烛编》中提到:“心本可静,事触则动,动之吉为君子,动之凶为小人。”此句便可印证。 从新城王氏所吸纳的儒、佛、道思想中不难发现其内在的关联,“善恶有报”的佛学思想和“修养心性”的道学思想无不体现在了“忠勤为本”的儒学处世准则上,三者互相支撑,融会贯通。 纵观新城王氏的家族历史,不难窥见其坚定笃实的发展步伐,而战火洗劫却破坏了这样的节奏。或许命运之无常令人惋惜,但这未尝不是一种家族选择的结果。他们用鲜血捍卫着“忠勤为本”的家族文化。如若没有这样的精神和胆量,也便成为不了一个大世族。     参考文献: [1]贺琴.明清时期山左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何成.新城王氏:对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的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2. [3]王焕文.新城王氏家规家训的形成与发展[J].寻根,2017,(5):70-76. [4]图片来源:趣历史网
  • 0
  • 637
  • 0
  • 0
江东豪门,四姓之首——吴郡顾氏
吴郡,中国古代郡名,原属会稽郡辖区,后在东汉时期划分设立,所辖属县13个,分布在今浙江、江苏一带。由于朝代的更替变迁,吴郡的区域划分也多次更迭。春秋战国时期该地曾隶属吴国,越王勾践灭吴后归并为越地。而后秦统一六国,在原吴越地域设置了会稽郡,所辖属县26个。直至东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内钱塘江以西部分为吴郡,此时吴郡才真正被划分出来。据文献记载,吴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培育了大批文人墨客。吴郡顾氏家族便发源于此。 根据《史记》和《吴越春秋》记载,吴郡顾氏为越王勾践七世孙摇汉之后。先祖因功封赏顾邑,于是子孙便以顾为姓,逐渐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东地区的大世族。吴郡顾氏与陆氏、朱氏和张氏家族并称为“吴郡四姓”,其中顾氏为四大家族之首。该家族历经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数朝,绵延三百余年,经数十代人,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都颇有成就,是江东本土世族的代表。   兴衰起落,变化无常 吴郡顾氏家族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彼时孙权欲平定江东豪强以建立政权,在其兄长孙策被吴郡都尉许贡的门客击伤而死后,放弃了以武力诛杀江东豪强的手段,转而采取与江东大族合作的策略。这一时期的世族大家与皇权之间互利共生、互相依赖,皇权在大家族的支持下得以稳固,而大家族因皇室的帮衬更加兴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吴郡顾氏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进入了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治中心。 在孙吴政权持续的五十二年间,来自吴郡顾氏的顾雍便担任丞相长达十九年。据史料记载,顾雍德行端正,忠君忧国,时常走访民间体恤民情,推贤举能不问出身。在他任宰相期间,江东地区国泰民安,无战乱杀戮之难,也无苛税徭役之苦。如此功绩使顾雍位高权重,深受孙权信任,顾氏家族也因此享尽荣华尊贵,顾氏家族的繁荣发展到鼎峰。家族子弟多有担任朝中重臣,风光一时无二。顾雍的儿子顾邵更是与皇室结为姻亲,进一步巩固了吴郡顾氏的豪门地位。 但随着东吴政权的消亡,吴郡顾氏失去了长期以来的政治依附,家族形式急转直下。西晋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至北方洛阳,吴郡顾氏家族的发展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局面。如果北上,虽然能继续入仕为家族复兴谋求一个机会,但也可能要忍受北方人和新政权的猜忌与提防。如果留守江东,家族荣耀将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吴郡顾氏第三世顾荣最终选择了北上入仕,但在备受排挤和嘲讽的环境下,顾荣开始消极为政,并最终返回吴地。 不过后来北方政权南渡,朝廷想要稳定江东局势,顾荣作为江东大世族的代表顺势与朝廷合作,为家族在新政权下赢得一席地位。吴郡顾氏从低迷的局面中复苏过来,迎来了一个小繁盛的时期。顾荣和其后人先后在朝为官,立下功劳。但是这种繁盛远远无法与东吴时期相比,新政权对江东各族仍有所忌惮,东晋后期,江东士族子弟只能担任有名无实的官职,朝廷要臣已被北方大族垄断,吴郡顾氏的发展举步维艰。 后来吴郡顾氏历经南、北、宋、齐、梁、陈等朝代,虽仍不乏入仕为官、德行兼备的人才,但已经难以挽回家族衰落的颓势,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学者郭雨霞认为吴郡顾氏的衰落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东晋政权南渡后北方乔迁世族的实力强劲,江东世族整体政治地位下降;二是因为吴郡顾氏家族一贯沿袭谨慎保守的家族特质,没能另辟蹊径恢复盛况;三是因为常年战乱使许多家族不得不被迫迁徙,吴郡顾氏也因此失去了独有的家世基础和优势。 在时局变幻莫测,朝代更替迅速的情形下,一个世族大家的兴衰起落也随之变化无常。但难能可贵的是吴郡顾氏无论处于怎样的情形中,族人总能保持庄重得体、忠心事主、清廉耿直的心性,这与吴郡顾氏代代传承的传统儒学家风关系密切。   儒学风采,立为家风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由此可见家学家风在世家大族的延续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儒学是不可忽略的起源。 吴郡顾氏家风就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其家族最迟从东汉时期便已儒化。族人虽无儒学专著,但从处事风格、为人做派上来看,皆有儒士风采,并注重对儒家教化的推行与传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属东吴时期的顾雍,他也是吴郡顾氏家风的奠基者。 图:顾雍画像 在政治上,顾雍秉持着儒家仁义治国的思想。当时社会等级观念严重,政治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门学子没有入仕之道。但顾雍打破了地域和等级偏见,善用贤人不问出身,时刻遵循着儒家以国为重和摈弃私利的思想观念。其子顾邵也延续了父亲的儒风,他在出任豫章郡守时,“小吏资质佳者,辄令就学,择其先进,擢置右职,举善以教,风化大行”,可见其选人用人的标准同样不以出身为准。这种德行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史料文献也多有记载吴郡顾氏的后世推贤举能的事迹。 在家教上,顾雍严格要求其子孙恪守礼法,举止得当,不可破坏家风。《三国志》记载过一则轶事:当时孙权嫁侄女,场合极为热闹,顾雍的孙子顾谭“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第二天顾雍便严厉训斥顾谭仗着皇家的恩宠而忘记了尊敬,缺乏谦逊与庄重。 在顾雍以身作则践行儒士标准,以及注重礼仪德行的教化之下,吴郡顾氏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仁智的门风。学者何启民在《中古门第论集》中评价吴郡顾氏家风:“在责已深,待人厚,侍君忠,为主分忧,而不见己功的门风下,顾氏子弟有一种特殊的风格,适当地收敛,非但仁,而且智。”   艺术成就,留名千古 在良好的家族教育下,吴郡顾氏也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家族逐渐走向没落时,吴郡顾氏虽然在政治上不再辉煌,但在艺术领域却焕发生机。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吴郡顾氏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代表着当时画艺的最高水平,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他擅长肖像、历史人物、山水、禽兽等题材,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顾恺之最著名的画作要数根据曹植名篇《洛神赋》而作的《洛神赋图》,此图细致而有层次地描绘出曹植与洛神纯洁的爱情故事。同时,顾恺之还创造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绘画理论,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顾恺之《洛神赋图》   《晋书》上记载着一则顾恺之的奇闻轶事:相传,顾恺之曾倾慕于邻家女子,求爱不得后顾恺之便为女子作一画挂于墙上,以钉刺其胸口,女子便感到胸闷难受,直到女子答应求爱后,顾恺之才拔掉钉子,女子随后也痊愈了。这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被记录于正史中实属罕见,这也说明了顾恺之的绘画之传神、逼真为世人所惊叹。自顾恺之后,直至明清时期,吴郡顾氏家族中先后涌现出如顾宝先、顾骏之、顾景秀、顾野王等绘画名家,画艺精湛,留名青史。 除了绘画,吴郡顾氏在书法和音乐上也有所成就。由于年代久远、战乱不断,吴郡顾氏的书法作品少有存世,但是根据史料的描述,顾氏书法以草书为主,诸如顾琛、顾宝先、顾野王等人的书法均在当时书法界留有姓名。在音乐上,据文献推断吴郡顾氏家族历来有爱好音乐、学习音乐的传统。《世说新语》记载了蔡洪对顾荣的音乐评价:“顾彦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充分肯定了顾荣在音乐和乐理上的成就。 透过吴郡顾氏的演进历史,我们不难窥见一个大家族在政治更迭、战事不断的情形下的无奈,其兴衰起落,身不由己。但也不难发现,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是不会被消灭的精神财富,它支撑着整个家族的文化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家族的延续。     参考文献: [1]郭雨霞.六朝吴郡顾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21. [2]王永平.略论六朝时期吴郡顾氏的家风与家学[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1-25. [3]肖溱.魏晋南朝吴郡顾氏家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许占凤.吴郡顾氏家族与两晋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3. [5]百度百科.顾恺之 [6]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图像库、趣历史网
  • 0
  • 1966
  • 0
  • 0
“甲于全豫”——明清时期的新安吕氏
吕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吕氏先祖本姓姜,为炎帝后裔,因功封赏于吕,后世便以吕为姓。随着历史变迁、世系发展,吕氏分散广泛,具有纷繁众多的支系。其中定居于河南新安的吕氏一族在明清两代熠熠生辉,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世家大族,有着“学术之醇、科举之盛,甲于全豫”的美誉。   家族演进 新安吕氏实际上是名门之后,其演进历程跟随朝代更替、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变化,先后经历崛起、中衰、振兴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新安吕氏宗谱》记载,新安吕氏是宋代中原吕氏的一支脉。中原吕氏曾经也是名噪一时的世家望族,培养了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三位宰辅。家族在北宋时期到达鼎盛,风光无二。然而中原吕氏却成为了宋代新旧党争的牺牲品,再加上北宋末年战事频发,中原吕氏一族被迫颠沛流离,散落各地。随着改朝换代,时局变化,吕氏后裔不得不重新开始发展。 其中新安吕氏一支在定居河南之后便开始以耕读为业,历经几世积累,逐渐在明朝万历年间崛起。成功实现由耕读向仕宦转变的第一人是吕维祺,他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及第,后官至兵部尚书,是家族中唯一一位一品大臣。吕维祺一生端正清廉,心系百姓,不仅在为官期间秉公执法,“不徇嘱枉一狱”,而且还热衷慈善,救济他人。据史料记载,天启六年新安大旱,瘟疫流行。吕维祺与父亲捐钱捐粮,免除了三十多户灾民欠下的钱粮,后来还组织设立饭场,“粥活万余人”。吕维祺的种种善举使其深受邻里百姓的拥护爱戴,为新安吕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奠定了家族基础。   图:吕维祺   然而明朝末年时局动乱,先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祸乱朝纲,后是民间起义风波不断,吕维祺和新安吕氏的命运如浮萍般在乱世中起伏不定。时间回到万历四十八年,吕维祺本来仕途顺畅一路擢升,但是魏忠贤集团也在此时获取了皇帝的信任,开始打压朝野众臣,吕维祺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隐。直到崇祯元年,他才重回朝野。由于其刚正不阿,政绩卓著,崇祯颇为赏识,于是吕维祺重新叱咤官场,成为明朝末世的显赫重臣。但是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吕维祺也不能挽救明朝消亡的局面。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洛阳,吕维祺“从容引颈就刃”,以身殉国,他的两个弟弟和部分族人也于同年殉难。此后,吕氏族人四处逃难,居无定所。新安吕氏在经历短暂的兴起之后,迅速沉寂下来,从此进入长达近五十年的中衰期。 清初局势稳定一些后,于战乱中幸存的吕氏族人又回到了新安定居,凭借之前的家族根基,新安吕氏逐渐显现振兴之势,最终在康乾盛世的百余年间达到鼎盛。而新安吕氏的振兴离不开清朝廷的助益。彼时清朝廷急需恢复社会秩序,争取与汉人合作,稳定民心。新安吕氏正是一个绝佳的合作对象。首先新安吕氏在当地声望极高,民心所向;其次吕维祺并非殉难于对抗清廷的战争中,而是殉难于农民起义,与新统治者间没有深刻的矛盾。于是新安吕氏获得了清朝廷的认可,吕维祺先后被纳入山东、南京和中原地区的乡贤、名宦祠,新安吕氏的社会声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清朝廷还破格重用了吕维祺的儿子吕兆琳,后者官至京师监察御史。在官方的扶持下,新安吕氏重振家业,家族地位和名望得以回升。 清康熙之后,新安吕氏科甲蝉联,连续五世考取进士,晋身仕途,并且文学发展也走向繁荣兴盛。据记载,到乾隆年间,新安吕氏一共培养了22名举人,8名进士,占新安县进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最为闻名的是吕履恒、吕谦恒兄弟二人,他们不仅仕途显赫,并且文才不凡,有“新安二吕并重于时”的美誉。时人还将吕履恒的诗文成就纳入中原文坛领袖之列,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在新安吕氏兄弟和其族人共同的努力下,家族的文化发展占据了新安地区的核心地位,业已成为声名鹊起的文宦世家。 不过在清嘉庆之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新安吕氏也逐渐沉寂于历史洪流。孟子曾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新安吕氏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在历经五世辉煌之后,其家族在仕途和文学方面均出现断崖式下滑,远远不如前代。据《丙辰续宗谱原序》记载,当时新安吕氏整族在三十年间共新增了七百余人,但仅有5人中举,无一人中进士,可见其家族发展颓势尽显。 尽管新安吕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曾经的辉煌仍然昭示着这个家族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这当中离不开良好的家教与家风。   家教和家风 新安吕氏的家族教育和其家风显现出典型的儒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修身、忠义、孝悌三个方面。 首先是修身。这是儒学中最为基础的要求。新安吕氏家族的奠基者吕维祺就曾在《谕子十则》中强调:“读书要存心养性,明道理,处为真儒,出为名士,非为取科第之阶梯而已。”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完全只是为了考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学做真儒名士。此外,他还在言语、饮食和控制情绪等方面对家族子弟做了进一步规范,要求族人严禁吃喝嫖赌,切勿争强好胜、任性动怒。这些修身之学为后世子孙的为人处世设立了准则,也为家族良好的家学风气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忠义。忠义代表的是一种儒家气节和道义。新安吕氏族人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忠烈正是最好的证明。明朝覆灭之际,吕维祺原本有机会逃脱起义军的追杀,但他仍选择大义赴死,以身殉国,其忠君爱国之心昭然可见。吕维祺之后,吕氏族人也多有这样的表现。在清朝嘉庆年间,教匪起义攻陷滑县。时任滑县教谕的吕秉钧仍然坚守城寨,与贼寇斡旋数日,为官兵争取时间。最终吕秉钧和家中十七口人均为教匪杀害,为国殉难。还有吕耀,曾先后担任运输漕粮一类的职务七年,直到六十五岁还奉命运送粮食赈济灾民,最终却累死任上。他们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往往舍生取义,置生死于度外,坚守忠义的儒家本心。同时也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大家族忠烈之至的精神风貌。 最后是孝悌。儒家注重宗法传承,孝悌代表的正是建立在宗亲血缘之上的真挚情感。自新安吕氏发展之初,孝义就是传家之根本。据记载,新安吕氏第八世吕孔学对母亲便是百般孝顺。凡收到馈赠的食物,吕孔学必先带给母亲品尝。并且每到五更天都要查看母亲是否安然入睡,然后才退下。第九世吕维祺更是一生都致力于解读《孝经》,先后著成《孝经本义》、《孝经大全》等,并且身体力行践行孝道,侍奉父母不肯怠慢。还有吕瓒,在母亲生病时尽心照料,不论严寒酷暑还是三更半夜都以侍奉母亲为先……此等孝悌之事在新安吕氏一族中不胜枚举。可以说,孝悌观念早已根植于新安吕氏的发展命脉之中,在家族内部蔚然成风。 一个大家族不仅需要科举来维持其发展延续,更需要优秀门风来作为精神支撑。新安吕氏便是通过坚定执行修身、忠义、孝悌的儒道,终成“甲于全豫”的儒宦世家。 纵观新安吕氏的发展历程,其兴衰演进的两百余年正好与社会时局变化的步伐大致相同,为世人展示了家族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强烈关联。而其坚守的儒道家风则给后世留下了良好的模范标本。历史如明镜,新安吕氏留下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高险峰.明清时期新安吕氏家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 [2]郭微.甲于全豫--明清新安吕氏家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高险峰.明清新安吕氏家族教育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77-80. [4]马凌.试论明清时期新安吕氏家族的家风[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2):5-9. [5]图片来源:全历史网
  • 0
  • 383
  • 0
  • 0
梅西C罗: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2022年的卡塔尔,将迎来35岁梅西的最后一届世界杯; 2022年的卡塔尔,将见证37岁C罗退役前的最后一舞。 被誉为足球界「绝代双骄」的梅罗二人,已经征战了5次世界杯,他们都需要一座大力神杯来为自己完成球王的加冕仪式。双骄之外,39岁的佩佩,38岁的蒂亚戈·席尔瓦,37岁的莫德里奇等一派老将,都将在卡塔尔这座城市迎来自己在世界杯赛场上的谢幕。因此,这是一场被誉为「诸神黄昏」的战争,这也标志着属于一代人的青春即将结束。 很多网友表示,「我才刚开始看世界杯,他们就要退役了」,「真的很后悔没有早点认识他们」。幸运的是,英雄即将落幕,但传奇永不谢幕,西班牙著名足球评论员吉列姆·巴拉格,曾用文字为我们永久地保留了两位球王的英勇过往。 他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亲友访谈和未公开的研究资料撰写了《梅西》和《C罗传》两部传记,向读者们呈现了两位球坛巨星荣耀背后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妨在最终决赛来临之前,一起领略他们的传奇故事。   《梅西》:侏儒症小子的球王逆袭路 12月4日阿根廷对战澳大利亚的比赛,对于梅西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在绿茵场上的第1000场大赛。在每一场比赛中,梅西无论是在球队荣誉还是个人荣誉上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41场球赛冠军,位居世界第二;7座金球奖、6个世界足球先生、6个欧洲金靴奖……几乎所有顶尖荣誉都被他拿了个遍,忠实追随他的球迷也遍布了世界各地。 而梅西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球技,更在于他几乎无可挑剔的球品和性格,他正直、谦逊、勇敢、善良,多年来,他的这些品质在纷乱复杂的职业足球圈里,从未改变。而这一切成就来自于哪里,梅西曾自己回答道,「我的家人,我的邻居,我出生的地方。」 图:梅西与金靴奖 1987年6月24日,梅西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的郊区,那里是典型的邻里相熟、夜不闭户的小村落,每家每户的孩子从小就学习踢球,梅西也一直都是球不离手。从4岁开始,他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足球天赋,父亲说他「没练习几次,他就能让球乖乖地躺在鞋上」,而他第一次站在绿茵场上参加比赛,则是源于外婆的鼓励。 那天,外婆牵着5岁的小梅西去家附近的球场看球,比赛快开始了但一名球员却迟迟未到,外婆指着矮小的梅西跟教练说「让他上」。教练觉得他实在太小,球滚到他脚底看起来都比他大,可教练最终还是拗不过外婆的坚持便让他上场了。 图:小梅西与队员们的合影 这就是梅西的第一场比赛,可这个不起眼的「小跳蚤」却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他得心应手地带球过掉了所有挡在前面的「大孩子」。一击精准的射门,让众人刮目相看,教练真诚地请求梅西能够加入自己的队伍,这便是他足球生涯的开始。 令人惋惜的是,外婆不久后去世了,她没有看到梅西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梅西在外婆去世的棺材旁大哭不止,他后来回忆道,「她永远都是我的忠实球迷,声嘶力竭的加油声总是萦绕在我耳边。」此后多年里,梅西都会在进球后用双手指天的动作告慰外祖母的在天之灵,那是他和外婆共享喜悦的独特方式。 图:青少年时期的梅西 一代巨星的诞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梅西在11岁那年被确诊患有侏儒症,要持续注射生长激素才有可能治愈,否则就只能一直维持在1.40米的身高,之前的俱乐部没有能力为其承担这笔巨额费用,梅西的足球生涯被迫停止。 梅西的父亲豪尔赫年轻时也是一名足球队员,后为了家庭就退出了队伍挣钱养家,当他意识到梅西与生俱来的足球天赋时,比谁都希望儿子能重回足坛发光发亮。可以说,父亲是梅西忠实的后卫和颇具眼光的引领者,他为梅西指明了道路——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   他跑遍大大小小的足球俱乐部,并向世界各地写信,终于,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巴萨俱乐部向他们伸来了橄榄枝。于是,13岁的梅西跟随父亲前去俱乐部试训,并用表现征服了巴萨的一线队主管。巴萨随即承担了梅西的一部分治疗费用。经过治疗,梅西的身高在3年后达到了1.69米。 后来,父亲豪尔赫成为了梅西的经纪人和顾问,他不仅帮助梅西规划了职业道路,还提醒儿子必须每时每刻都要脚踏实地、保持谦逊,不要被琳琅满目的诱惑分散了注意。梅西的母亲也是一个朴素低调的人,从不和人浮夸的炫耀儿子的成就。这个家庭,向儿子做到了言传身教,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众人对梅西的评价都是如此: 「他是一个腼腆的邻家男孩,他为人随和谦逊,从不炫耀荣誉,他只是热爱足球。」 「梅西从不假摔,他总是试图用自己的双脚站在草皮上。他不仅仅是一个足球天才,也是所有球员的一名完美道德模范。」 图:梅西带领巴萨夺得欧冠奖杯 梅西也没有辜负家人的培养,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训练,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扭转了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世界足坛的传说。每当全球亿万球迷为梅西这位足球巨星尖叫呐喊时,很少有人知道他有这么一段悲凉的年少往事,感谢《梅西》,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梅西和他的家人,感谢文字,永久的留存了他的寻梦篇章。   《C罗传》:荣耀的背后全是世态炎凉 相比梅西,另一名足坛巨星C罗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傲慢且偏执,他勤奋又热血,也因此才散发着无可阻挡的迷人魅力。C罗原名「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他是从马德拉岛的「贫民窟」里逆袭翻盘的超级球星,家里有一个终日酗酒的父亲和瘾君子哥哥,但他用足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图:C罗 1985年2月,C罗出生在葡萄牙马德拉群岛,在那里,酒精和毒品随处可见,但也有着葡萄牙底蕴深厚的足球文化。母亲多洛蕾斯怀上他时,已经30岁了,在这之前已经生了3个孩子,贫瘠的生活让家里没有能继续分摊的口粮,于是她通过喝酒后狂奔的「土方子」尝试堕胎,但方法不奏效,小C罗还是幸运地诞生了。 接生的医生把他抱在手里跟多洛蕾斯说,「他生下来这么重,将来可以成为足球运动员,给你们一家带来快乐」。不仅是重量大,小C罗还有着从父亲的祖母那辈传承下来的非洲血统,刻在DNA里的运动神经或许为他本就过人的足球天赋锦上添花。 图:C罗的比赛瞬间 C罗的父亲迪尼斯·阿韦罗年幼时也踢过球,后来在当地规模不大的足球俱乐部当上了装备管理员,这也是小C罗足球之行开始的地方。但父亲迪尼斯可能是受到了战争经历带来的心理创伤,开始沉迷酒吧,不省人事时还会被身材瘦弱的小C罗接回家。或许是因为父亲在家庭角色上的缺位,让C罗从年幼时就缺乏安全感,因此作为一种掩饰的手段,他傲慢的性格应运而生。他也近乎偏执地讨厌「失败」,只有不断地成功才能让他感到满足。 《世界足球》杂志专家在2012年采访C罗时曾问道,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母亲。「她一直在帮我创造机会,无论好与不好都站在我身边,让我大胆追逐自己的梦想。」 母亲多洛蕾斯也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去吧,去为你的梦想拼搏吧」,这正是这位母亲对儿子足球梦想的支持。在某届少年锦标赛开战之前,10岁的C罗患上流感后还是坚持想上场,他恳求母亲说,「感觉不舒服的话我会请求替补,真的会的,让我踢球吧!」母亲虽然担心,但知道阻止他踢球是肯定不可能的,就还是允许他上场了。那场球赛,他赢了,而且那也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团队成就,当时的足球主席称赞他是「在马德拉的这个年龄段最好的球员」。 图:C罗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踢球,即使是没有场地,他也能创造机会。C罗从小就极爱踢「街头足球」,在难以找到一块平坦地面的马德拉火山岛上,崎岖的街道就是球场,两块岩石就是球门柱,袋子和废纸裹成一团就是足球。这种狭窄且充满障碍的球场环境,反而促成了C罗游刃有余的短传盘球技术;那些充满挑衅的街头竞赛,也倒逼他形成了傲慢强硬的个人性格。 1998年,13岁的C罗被里斯本竞技(足球俱乐部名称)看中,他只身一人坐飞机前往里斯本,在青训营里过着严苛的训练生活。当同伴嘲笑他的乡下口音时,C罗就和他们大打一架;当别人嫌弃他太瘦而戏谑称他「面条」时,他就成天霸占健身房练了一身健硕的肌肉;比其他队员小两岁,他就每天踢球12个小时成为青训营中人人追随的精英。   C罗永远不服输,永远争强好胜,但他想要战胜的不仅是别人,更是日益强大的自己。 2003年,他被曼联俱乐部以1224万英镑的价格签走,数年间,他不仅为曼联打进了上百个球,还为自己赢得了金球奖、金靴奖和世界足球先生,一时间震誉欧洲足坛; 2009年,24岁的他又以8000万英镑的转会费加盟皇马俱乐部。在2013年对阵老东家曼联的欧冠联赛中,他以2.87米的高度来了一记头球(球门高度也就2.44米),世界球迷都被这惊人的弹跳力惊呆了,直至今日,世界各国的球迷还在通过「C罗头球挑战」的方式惊叹着这位28岁球王的传奇; 2018年,33岁的C罗又以1亿欧元转会意大利的尤文图斯,成为世界最贵的球员之一。直到2022年,重回曼联的C罗在卡特尔世界杯迎来了他的黄昏之战,成败与否,已经不重要,英雄的传奇故事已经被世人牢记。 图:C罗出席个人自传电影《罗纳尔多》的首映仪式,他也凭借精湛球技获得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两部传记,为我们展现了荣耀与名利背后的世态炎凉。阅读传记的意义,也许是让我们能体会一段未能亲眼见识的人生;而撰写传记的意义,则是将历史与感悟永久留存,每次翻来,都能常看常新。   参考资料: [1]梅西.吉列姆·巴拉格.台海出版社.2018.06.01 [2]C罗传.吉列姆·巴拉格.新世界出版社. 2021-8-1 [3]星光熠熠的C罗,背后全是世态炎凉.环球人物.引用于2022年12月8日: https://mp.weixin.qq.com/s/mBiGiCipLDkYc9wi6ZFUWw [4]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原创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转载需求,请在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
  • 0
  • 365
  • 0
  • 0
中国第一豪族:琅琊王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所说的“王谢”指的是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 而作为“中国第一豪族”的琅琊王氏,在历史上留下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琅琊王氏宗谱 两晋南朝,是一个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大动荡时期。东晋后期政局混乱,而南朝后,掌权者走马观花式被替换,朝政复杂。 此时期的中国,仕族如林,其中的琅琊王氏,无疑是最举重若轻,也是最富有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家族。 即使是和王家共称为“王谢”的谢家,也远没有王家繁荣。王家子弟,总能身居高位,当时的民间,一度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言论。 那么,这个顶级门阀家族,又是如何一步步在这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一直昌盛,一直荣耀的呢?   起源:“四朝元老”王剪 据已有史料记载,王氏先祖起源秦武将“王剪”,作为“四朝元老”,王剪是秦始皇的得力干将,也是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但是,功成名就后,王剪并没有继续辅佐君王,而是急流勇退,“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王剪出征前多次向始皇索要“美田”,这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保证了王氏后裔的繁衍生息,后人就称其为琅琊王氏的先祖。   图:王剪   转机:“卧冰求鲤”王祥 作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以卧冰求鲤的典故为大家所熟知。 王祥处于汉末三国到西晋这个年代,出生时东汉王朝正处于风雨漂泊之中,摇摇欲坠,去世的时候,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天下一统指日可待,王祥一生都在乱世中度过,可是他不仅没有含恨惨死,而且步步高升,这主要取决于他独特的生存哲学。 王祥的生母死的早,父亲娶朱氏,由此朱氏便成为了王祥的继母。继母经常责骂王祥,但是王祥依然以礼相待,孝顺继母。   一个寒夜,朱氏突发奇想,想吃鲜鱼,于是王祥不辞辛苦去河边捕鱼,见河水结冰了,王祥就脱掉衣服,用身体融化寒冰,借此求得鲜鱼,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 当时孝顺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统治者们推崇以“孝”治天下,最有名的就是举孝廉选拔制度,凭借这一点,王祥因此步入官途,平步青云。后来王祥的名望越来越高,官也越来越大,一步步成为帝王师。   他在职期间,不争不抢,顺势而为,最终以高龄去世。 临终前,王祥告诫子孙后代,不论何时,一定要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而王氏子孙一直谨记其教导,使王氏逐渐繁荣昌盛,具有家族名望,真正成为贵族。   图:王祥   鼎盛:“幕后军师”王导 作为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是琅琊王氏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王导是司马睿的得力助手,辅佐司马睿登基。他认为,王氏子弟善于幕后策划,而不应该站到台前,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家族利益。 作为琅琊王氏的长房长孙,王导的才干和见识都超出群人。   他的堂兄王敦也是一名猛将。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扶持下于江东称帝,为“晋元帝”,定都建康。 司马睿称帝后,王敦以强大的军事基础作为后援,帮助司马睿开疆扩土,而王导善于树立权威,他积极拉拢仁人志士,由此获取了仕族对司马睿的支持,使司马睿能够在江东站稳脚跟。 然而,臣子力量过大必使君王忌惮,王氏家族也是如此。   图:琅琊王氏   此时的王氏家族有王敦平息内乱,东晋长治久安,有王导扶持皇帝,出谋划策。然而,王家政权与军权一把抓,司马睿就对二人有了戒备之心,对其愈发厌恶和不满,很快,王氏兄弟便成为众矢之的。 王敦为了性命和权势 ,无奈之下,他开始起兵叛乱,发动谋反,后人也称“王敦之乱”。 但王导为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声誉,在王敦叛乱后带领一众王氏子弟,立即对司马睿表明忠心,并表示自已愿意替堂兄王敦接受惩罚。 由于王导对司马睿忠心耿耿,在平息叛乱后,王导和其所带领的王氏成员,不仅没有被诛杀,反而得到重用。 后来,王导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王家放弃兵权,进而转向幕后辅佐君王,此后,王氏便用这种独特的生存策略屹立不倒。   图:王导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庞大的家族在达到鼎盛时期总是逐渐走向没落,但琅琊王氏就显得非常特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历经汉朝,三国,晋朝三个朝代,就算到了唐代——这个被认为已经没落的家族,也相继出过朝廷命官,世禄不替。 从王祥、王导的经历可以看出,“隐身幕后,保全富贵”是王氏家族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书圣”王羲之也是其中代表,其善书法,时刻与朝廷保持距离,看透官场,看淡仕途。虽然在和平时期,这种生存策略让王氏子弟显的平庸,但是一旦生逢乱世,就能够全身而退,绵延不绝 。 历史上名门望族众多,权位比琅琊王氏高的家族不如其延续时间长,延续时间长的家族不如王氏家族有名望。 不论在哪个朝代,总能如鱼得水,身处乱世而不惊,生逢盛世而不倒,或许,这就是顶级门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琅琊王氏.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8月6日:https://www.baidu.com/ [2] 解读书籍《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哔哩哔哩.引用于2022年8月6日: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Np4y167nR?is_story_h5=false&p=1&share_from=ugc&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ession_id=dd93ffe6-b5fa-4792-8463-9eb6c4f38752&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imestamp=1659774174&unique_k=oqQ58M9&share_times=1 [3]图源:全历史、趣历史  
  • 0
  • 326
  • 0
  • 0
南明政权帝王篇(四):南明末帝朱由榔,一生坎坷苦命人
1646年,绍武帝朱聿键被害身亡,鲁王朱以海虽已在浙东监国,但因其非嫡系传人,不被明朝遗臣丁魁楚、瞿式耜等人承认。朱明王朝的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仅剩朱由榔一人。若要延续明的统治,朱由榔是当之无愧的帝王。 此时,称帝这件事,已经完全由不得朱由榔的意愿。一方面是朱明王朝传承尽断,只剩他一人可担起这个担子。另一方面,野心家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让他们在乱世的所作所为能够名正言顺,不受世人诟病。 登基后,朱由榔虽有参与朝政,但所有的重大决策权却与他无关。他的作用,只是让把控朝政的人在下命令时能够师出有名而已。 朱由榔这皇帝,当得窝囊。 图:1911年云南都督蔡锷以“三迤士民”名义竖立的“明永历帝殉国处碑” 纵观朱由榔的一生,真的应了“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话。朱由榔年少时因庶出的身份不得父亲重视,危难时又不得不为了他朱家的江山奔波劳累。最后又无法善终,呜呼哀哉!从出生到死亡,他都没有随着自己的心意生活一天。一切的决定,不是随波逐流就是逼不得已。   01. 艰难抗清路,湮灭“反清”志 朱由榔,天启三年(1623年)出生在北京桂王府。明神宗朱翊军之孙,桂王朱常瀛的庶长子,生母马太后(昭圣太后)。一个庶字,便决定朱由榔的一生不能出彩,至少不能比嫡兄弟出彩。若非清军入关,时局动乱,哪还有他后面这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半生。 图:朱由榔画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西军统帅张献忠率君攻打湖南,直指当时朱常瀛藩地湖南衡阳桂王府。当时,朱常瀛和其子朱由楥皆在病中,无法指挥大军抵御。整个桂王府,唯一康健的男儿郎便只有朱由榔一人。21岁的他,一人担起来指挥作战和处理王府事宜的重任。 图:大西军 大西军来势汹汹,衡阳最终还是失守了。朱常瀛见状只能举家南逃。期间,朱由榔与父兄走散,独自率领王府卫队迎战前来追击的大西军刘文秀部,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捕。后来才被假意投降的明朝将领杨国威、焦琏救出。后来在梧州与父亲朱常瀛团聚。 1646年,被清军追击逃到桂林的朱由榔来了一招借刀杀人,借由当时驻澳的葡萄牙军队打退了清军。1647年,暂居柳州的朱由榔联合李自成残部攻打桂林,大战一触即发,最后大败清军于全州,清军不得已退守湖南。1648年,两军联合攻入湖南,接连取胜。 图:1648年局势图 这大概是永历帝朱由榔在位15年期间最高光的时刻。虽没有实权,可他却能利用自己的皇帝的身份号召各路反清人马为之战斗。奈何权势也放大了各路人马的欲望,而朱由榔没有隆武帝朱聿键才干,也没有鲁王朱以海的睿智和权衡之力,完全无法掌握野心膨胀的农民军,只能顺其自然,但隐患已埋下,只待时机成熟,一触即发。 朱由榔抵御清军的队伍极其复杂,半路组起来的班子人心不齐,拉帮结派、分庭抗礼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攻入湖南后的暂时性胜利蒙蔽了各党派和军阀的双眼,也加剧了党派之间的争斗,也加速了南明王朝的覆灭。 文臣武将忙着夺权敛财,扩大势力范围,对清军的攻势置若罔闻。这样的朝堂现状,仅凭朱由榔一人完全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听之任之。朱由榔也在一次次的内部斗争中丢了热血,失了初心。   02. 辗转逃亡路,麻木“复国”心 朱由榔颠沛流离的15年里,逃亡之余也不忘联合各地的军队抗击清军,虽效果甚微,但好歹延长了南明的存在时间。他更多的时间在于思考如何将内部矛盾解决掉。朱由榔的南明朝臣班子相对复杂,有以孙可望、李定国为代表的明朝的反叛军,也有以丁魁楚、吴炳等为首的明朝遗将(其中的党派更是复杂)。这也意味着他需要平衡其中的利益才能安然处之。 图:李定国和孙可望 立国之初,朱由榔也曾信心满满的想要反清复明,但快速变化的局势让他抱负完全无法施展。朱由榔监国的第七天,赣州失陷。消息传来,朱由榔召集大臣询问对策,东阁大学士瞿式耜主张镇定,坚守肇庆,监国后准备一展宏图的朱由榔亦然。奈何司礼监太监王坤主张逃难,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丁魁楚也主张逃离肇庆。僵持之下,朱由榔被大臣们裹挟回了梧州。 图:丁魁楚/瞿式耜 这是朱由榔走得最烂的一步棋,不仅失了广州民众的人心,也让这些满嘴忠君复国的文臣武将窥见了朱由榔的优柔寡断、遇事毫无主见的性情。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朱由榔也因此走向了傀儡皇帝的道路。 朱由榔第二步烂棋是派兵讨伐称帝的堂兄弟朱聿鐭。朱由榔撤到梧州后,广东地区民心尽失,堂兄弟朱聿鐭称帝,史称绍武。虽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但却很好的安抚了广东民众的心。但以丁魁楚为首的朝臣对此义愤填膺,认为朱由榔才是正统,朱聿鐭不过是出了五服的无名小卒,没有资格和皇室嫡系争权等等之类的话。一阵怂恿之后,朱由榔又被裹挟着带回来了广州,并于广州肇庆登基为帝,改年号永历。 图:朱由榔称帝处 不仅如此,朝臣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怂恿永历帝朱由榔派兵攻打朱聿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看两人的军队损耗的差不多时,清军的一个突袭,朱聿鐭兵败,只能自缢身亡。而朱由榔这边人员伤的差不多了,根本无力再做抵抗,只能再次逃了。之后几年,边逃亡边组织各路军队抗击清军。这一路有胜有败。也让朱由榔还有反清复明的热血逐渐冷了下来。 图:绍武帝朱聿鐭 他也逐渐认清了现实,满朝文武的相互倾轧,不同党派之间的相互攻讦……这内部矛盾重重的朝堂,他朱由榔掌控不了,反而是他们掌控了他。朱由榔登基后,一边逃跑,一边和清廷抗争,一路有胜有败,败仗暂且不论,单讲胜仗,这胜仗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当然,也助长了领头人的气焰。这其中,又以孙可望为最。 从胁迫朱由榔入贵州开始,孙可望的野心就昭然若揭,他想另立门户。朱由榔也知道,但他不以为意,或者说,他低估了孙可望的野心。经历多年的逃亡,在朱由榔心里,哪怕做个傀儡皇帝,也比没命的好,活着,才是他的道。而反清复明宏伟志愿,早已是昨日黄花。 图:永历帝逃亡路线图 朱由榔在安龙府住了三年,权利完全被架空,他都没有任何动作。直到听闻孙可望准备弑君自立为王,才组织为数不多的忠于南明的朝臣开始反抗,奈何功败垂成,只能继续逃跑。直逃到藩国缅甸被囚,他心中仅存的一点复国的志向也被消磨殆尽。   03. 朱明传承终,永历慷慨死 与伯父朱常洵(弘光帝之父)不同,朱由榔的父亲朱常瀛不得父亲宠爱,所以早早的就已经认命,安安心心的做起了闲散藩王。非嫡非长的朱常瀛,封王后窝在封地上不愿动弹,而永历帝朱由榔也早早随父就藩。没有过多接触祖父明神宗,也没沾染他好淫的恶习。这算是朱由榔一生不可多得的优点。 作为宗室子弟,信奉的是中庸之道。而朱由榔的学习生涯里,没有权术教育这项内容。他所接受的教育是为了明理,而不是帝王权术。后面能登基为帝也不是能力出众,而是遵循祖制(朱明传人俱亡)和野心家们需要一个正经行事的招牌。 图:弘光、永历政权体系/作者后期绘制 朱由榔能在四面楚歌的境况里苦苦支撑15年,说起来就是他能苟活。但凡他正经学过如何处理朝政,掣肘朝臣,历史的走向估计也会发生变化。奈何祖训难违,要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不得不在安乐窝里没有目标的活着,消磨了自身的锐气。 纵观朱由榔的一生,逃跑二字占据了半壁江山。明亡后,他一直在逃跑,也因此得了个“逃跑天子”的名号。但回头仔细看明末时期的历史和南明政权的始末,战乱时期的朱家人,逃跑的不在少数,朱由榔被单独提出来大肆宣扬,一是他逃亡的时间长达15年,可以说,为帝期间,他都在逃亡。二是因为他是末帝,是清军入关后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对比弘光帝的荒淫无道,隆武帝的一腔孤勇,监国鲁王半生奔走抗清,永历帝朱由榔的四面楚歌的境地更显艰难,但他硬生生的坚持了15年,最后慷慨赴死,结束了朱明王朝的传承,也给南明政权的统治画了句号。   参考文献 [1]道客巴巴. 永历帝:南明悲歌,落魄天子. 引用于2022/12/4 https://www.doc88.com/p-4324736179159.html [2]百度百科. 永历帝. 引用于2022/12/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7%94%B1%E6%A6%94/998945?fr=aladdin [3]道客巴巴. 永历帝朱由榔. 引用于2022/12/4 https://www.doc88.com/p-9923957431186.html [4]道客巴巴. 永历帝实录. 引用于2022/12/4 https://www.doc88.com/p-9753323243370.html [5]道客巴巴. 永历帝(南明最后一位皇帝). 引用于2022/12/4 https://www.9982.org/read/24875.html [5]百度百科. 皇明祖训. 引用于2022/12/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A%87%E6%98%8E%E7%A5%96%E8%AE%AD/1995697?fr=aladdin [6]道客巴巴. 皇明祖训. 引用于2022/12/4 https://www.doc88.com/p-5364926434204.html [7]搜狐网.明代皇子们的教育为何如此失败?. 引用于2022/12/4 https://2ly4hg.smartapps.cn/pages/article/article?articleId=590966144&authorId=121161831&spm=smbd.content.share.0.1670034691563wIUg6JP&_trans_=010005_wxhy_shw&_swebfr=1&_swebFromHost=heytapbrowser [8]图片来源 全历史
  • 0
  • 539
  • 0
  • 1
南明政权帝王篇(三):无冕之皇朱以海,奔走一生为抗清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张国维、钱肃乐、李长祥等明朝遗臣起兵浙东,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与在福建称帝的唐王朱聿键抗衡。 和朱聿键一样,鲁王一脉也是出了五服。论亲疏远近,二人差不多,但鲁王朱以海为了大局考虑,在得知朱聿键称帝后,思虑再三后还是宣布了退位归藩。但主和派大臣宣读诏书时却遭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反对,朱以海被迫再次被推上监国的位置上,直到1653年再次取消监国,移居到金门,了却残生。 图:鲁王朱以海 和得到浙东以外各地势力支持的朱聿键不同,朱以海只被浙东地方势力认可。虽然在统治地区上朱以海没有优势,但他监国时期的作为依旧是南明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1. 广纳贤才抗清军,精准谋划“隆中对” 作为明朱皇朝的传承人,朱以海虽然没有前人的睿智精明,但他却是一个以贤用人的上位者。 刚监国时,朱以海手中能用之人甚少,而且大多是文臣。不得已的朱以海只能暂时倚靠武将方国安、王之仁二人。但两人完全辜负了朱以海的信任,两人率军到达抗清前线后,直接接管了原有的营兵和卫兵,自称正兵。看不起由孙嘉绩、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军,一时间,军队内部党派分明,各兵种之间有了嫌隙。 此外,两人仗着手中握着的军队,不顾朱以海反对,自行分配了粮饷,导致浙东各地的义军断绝了粮饷来源,纷纷原地解散。到最后只剩下张国维亲兵营的几百人。 图:张国维像 浙东的一片大好形势被二人折腾没了,这次的跟头也让朱以海意识到军权的重要性。后续的他多次直面清军,慢慢的将军权掌控在手中。只是现实与理想终究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这步棋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朱以海还是在军中积累了自己的声望,这也是他能够利用文臣掣肘部分武将的原因。 不仅如此,朱以海还很会抓时机。他利用绍武政权和万历政权交替的空窗期收服了很多贤才良将,为后续的抗清战争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朱以海还号召隆武朝廷溃散后隐姓埋名的官员积极响应抗清口号。原隆武朝廷大学士朱继祚就做出了响应。 朱继祚从北京回到福建兴化后,暗中接受了朱以海的委任。在兴化城内号召百姓起义,打了当时兴化总兵张应元一个措手不及,只得带着残兵败卒连夜逃跑。兴化就这么再次回到南明朝廷手里。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朱以海在长恒整顿大军时表明了自己“王也不偏安”的决心,同时着手收复失地,短短半年,福建多地府县回到明军手中。1647年七月,朱以海亲征,号召各地军民义起事,共谋大业。一时间,民众反清情绪空前高涨。朱以海率领的南明军队趁此机会迅速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南明军队猛烈的攻势导致省会福州变成一座孤城,也让清廷在福建的统治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而朱以海的这一些列操作,得益于文臣张名振的指导。朱聿键身亡之初,原隆武朝廷官员前来投靠,拥立者张名振更是顺势提出“隆中对”计划。 图:张名振像 只需收复福建、建立根据地,再广纳贤才、积累名望,增强自身实力,处理好海外邦交关系,同时与永历帝朱由榔联手共抗清廷。这计划只要能够顺利实施,天下便会呈三分之势,而鲁王只需待时机成熟,则可一举复兴明朝。 方案很好,前期攻略福建的计划实施得也很顺利。但在形式一片大好之时,郑氏家族的郑彩却闹起了幺蛾子。   02. 唐鲁之争殃鱼池,同室操戈内讧起 鲁王监国期间经历了两次的内部动乱。一是与朱聿键的隆武政权的正统之争,二是郑氏家族的郑彩效仿郑芝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内讧。 鲁王监国之初,恰逢隆武朝廷建立。两个政权同时存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争端。朱家二人所谓正统的争斗,没能计较出所以然,但却埋葬了不少抗清势力。 图:1646年局势图 先是朱以海部将杀害朱聿键派遣至浙东的都御史陆清源,后是朱聿键报复性囚禁朱以海大将裘兆锦和林必达,同时还杀害了朱以海派遣的使者总兵陈谦。 两方人员有来有往,但朱聿键接二连三的动作反而激起了朱以海的反叛之心。坚持与朱聿键的隆武朝廷分庭抗礼。二人的动作给了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事大权的机会,造成抗清义军的损耗。又因着地理的原因,鲁王朱以海所处的浙东出于抗清前线,他不仅要面对朱聿键的军队,还要时刻提防清廷军队狙击。一时间,朱以海腹背受敌,举步维艰。 后来朱以海的监国政权扛过了这艰难的境地,还收了一批隆武朝廷遗臣。但朱以海要面临的风波还不止于此。在他“御驾亲征”之际,郑氏家族的郑彩给他来了一记背刺。 图:郑家军 作为郑氏家族的一份子,郑彩没有和郑芝龙一样选择降清,不是因为他对于明朝的忠诚,而是因为他想要效仿郑芝龙对隆武帝朱聿键的作为,将鲁监国朱以海握在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 若是在朱以海刚监国那会儿,郑彩的一番操作是真的能够架空朱以海并把持政权,但郑彩行动之时朱以海已逐步掌握军权,没把握好时机的郑彩注定是要失败的。战场瞬息万变,一点变故都能影响整个战局。郑彩为夺权无故击杀大学士熊汝霖,逼迫义兴侯郑遵谦投海,甚至在钱肃乐继任大学士后多次进行欺压,导致其呕血而亡。郑彩排除异己的行为也让鲁王朱以海军队的战斗力大减,甚至无人可用。这也是“隆中对”第一步失败的重要原因。 图:熊汝霖/钱肃乐 人才的短暂断层终究影响了大局。清军支援到位后,鲁王军队因战斗人员的内部损耗,而不敌清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收复的失地再次被攻陷。不仅如此,看不清局势的郑彩还忙着和郑成功争夺地盘,失败后又转头向朱以海求救。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郑彩的作为葬送了朱以海苦心经营的局势。所以朱以海没有出手相助,反而趁机收编了郑彩残部。 迫于无奈,失去福建根据地的朱以海只能寓居舟山,调整“隆中对”策略。但前后经历了两次内讧,朱以海已经无人可用,只能依靠忠于朱聿键的郑成功,又先后转移到南澳和金门。   03. 坚定不移抗清志,半生奔走为抗清 从1645年朱以海监国算起,到1653年鲁王取消监国结束,朱以海的鲁王政权存在了八年。但他对于抗清这件事,却坚持了18年。 图:1661年朱由榔被俘后的局势 作为旁支,朱以海在明朝灭亡后,虽没有称帝,但他却一直奋战在抗清第一线,比起弘光、万历二帝一直逃跑的行为,朱以海这个旁支在抗清这件事情上,反而是最坚决的。 1646年五月,清军攻破浙东之际,朱以海让靖夷将领毛有伦护送家人前往台州时遭遇叛将张国栋,毛有伦不敌,朱以海的家眷也因此被清军押送至杭州。 清军派遣使者劝降朱以海却被他斥责。在家国大义之间,朱以海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国家,不仅是因为他是朱明皇朝的传人,也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作为朱明皇朝的传人在剃发降清后会引起抗清队伍的大动荡。 舍小家为国家,作为朱明皇朝鲁王一脉的朱以海没有忘记祖训。在明王朝覆灭之后,朱以海将余生的精力都给了抗击清廷,恢复明朝统治的事情上。 大概从清军入关劫掠到封地山东兖州被攻陷,朱以海目睹哥哥朱以派带着家人自缢身亡开始,朱以海与清廷之间已然不死不休。家人被俘殉难后,朱以海抗清不仅是因为国仇,还有家恨。他也接受了之前的失败,联合万历帝朱由榔共同抗击清军。但之前的挫败已无法挽回,朱以海前往厦门投奔郑成功。 可郑成功之前忠于隆武帝朱聿键,对于朱以海与朱聿键同室操戈的事情心怀芥蒂,不愿为其所用。另一方面,朱聿键死后,与父亲决裂的郑成功只想偏安一隅,做个掌握实权的军阀,不愿再参与到反清复明的争斗之中。 直到1662年6月得知朱由榔殉国后,积郁成疾的朱以海终于也扛不住了,于同年12月病逝金门。 图:鲁王墓 朱以海的这一生可谓是异常坎坷,先是不谙世事是目睹哥哥朱以派自杀殉难的狰狞惨状,后又经历家人被俘殉难。而他,孤身一人为抗清事业到处奔走,最后却抱憾而终。 鲁王朱以海抗清18年没有称帝,是南明政权里最坚定的抗清旗帜,亦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皇。   参考文献 [1]趣历史.鲁王朱以海两次错过皇位,坚持抗清18年. 引用于2022/12/16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1/312976.html [2]知网百科.鲁王政权. 引用于2022/12/16 https://xuewen.cnki.net/R2006080350001477.html [3]百度百家号.鲁王朱以海:南明王朝意志最坚定的君王,身经百战,结果败于内斗. 引用于2022/12/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267898939366744&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B2%81%E7%8E%8B%E6%94%BF%E6%9D%83 [4]百度百科.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 引用于2022/12/1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7%81%AD%E5%8D%97%E6%98%8E%E9%B2%81%E7%8E%8B%E6%94%BF%E6%9D%83%E4%B9%8B%E6%88%98/8310525?fr=aladdin [5]百度百家号.清史: 清军消灭鲁王政权:平定浙东. 引用于2022/12/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091520572475046&wfr=spider&for=pc [6]搜狐网.“海上天子”朱以海的坎坷一生. 引用于2022/12/16 https://www.sohu.com/a/494392915_121080225 [7]百度百科.南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政权的合称).引用于2022/12/1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6%98%8E/2207381?fr=aladdin#3_2 [8]故宫博物院.【南明政权的兴亡】. 引用于2022/12/16 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159928.html [9]图片来源 全历史,趣历史
  • 0
  • 531
  • 0
  • 1
南明政权帝王篇(二):生不逢时朱聿键,反清复国志难抒
若说朱由崧的即位是遵循祖制,那朱聿键登基为帝完全和祖制没关系。 朱聿键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早就和朱由崧一脉的人出了五服。能够在政治动乱的情况下登基为帝,主要还是因为作为伦序传承人的朱由榔当时远在桂林,对于福建等地的战局鞭长莫及。另一方面,清廷的剃发令对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汉民来说极具侮辱性,这导致民众的抗清士气高涨,朱聿键此时登基是为民心所向。 图:历代唐王继承者/作者后期整理绘制 可以说,不是朱聿键选择了监国,而是时局把他推上了帝位。   01. 逆境培丹心,坎坷养性情 早年的朱聿键连基本生活都没有办法维持,更别提衣食无忧的生活和宗室的教育。而这一切的源头,是他的祖父唐端王朱硕熿。 图:朱硕熿画像 朱聿键的父亲被祖父所憎恶,祖父恨不得啖其血肉,却又害怕人言可畏,只能将其一家都囚禁在承奉司(明朝藩王府邸的宦官机构,负责管理责罚王府人员)内,希望他们受尽折磨而死。有好心的小官不忍心如此,就偷偷的将仆人所食糙米饭分给他们,十二岁的朱聿键就这样靠着接济的糙米饭在承奉司内苟活了十六年。 身处牢笼的朱聿键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利用这些时间埋头苦学,钻研儒学经典。积累自己的学识。 继承唐王藩位后,崇祯帝听闻朱聿键喜好书本,还特意赏赐了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等书,以资鼓励。得到赏赐后,朱聿键还在王府内建起了高明楼,用以宴请四方名士,讨论学问。 图:南阳府署 幼时的经历没有打倒朱聿键,反而因为对儒学的钻研,朱聿键自我培养了一颗对国家无比忠诚的心。奈何身份受限,一颗赤子之心因违背祖制,就这么活生生的被辜负了。 清军入关之时,朱聿键担心崇祯帝朱由检的安危,上疏带兵支援抗清。被拒后,其不顾祖训招兵买马,私自带兵上京。中途被斥责后返回。但他的行为惹怒了崇祯帝,所以刚过两年安逸生活的朱聿键被崇祯帝下旨贬为庶人,发配凤阳高墙(朱元璋所建,专门囚禁有谋反之心的皇室子孙)。朱聿键又在凤阳的囚笼里度过了艰难的八年。 朱聿键被圈禁期间,看守凤阳皇陵的太监向其索贿失败后,竟用折磨太监宫女的墩锁法折磨他。期间,朱聿键好几次病重,险些身死。直到1643年,凤阳巡抚路振飞巡视当地拜见朱聿键时现状才得以缓解。朱由崧登基后,朱聿键才得到恩赦。 图:凤阳高墙局部 八年的圈禁生涯,抹平了朱聿键的棱角,却无法磨掉他的一颗赤子心。在国家危难时,他依旧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但也因为八年的囚禁生涯,让他脱离了时局,没有心腹可用,最后只能被各方掣肘。   02. 中兴志难施,抗清意难抒 朱由崧被斩首后,朱聿键登基。登基后的朱聿键吸取了朱由崧的教训。兢兢业业,事事亲为,只为复国大业。 朱聿键登基时,恰逢清军将领多铎在失陷城池实行“剃发令”,引发汉民不满,各地怨声载道,而诸多百姓也因剃发令纷纷逃往当时的帝都福州。 图:清军剃发 当时的抗清军队遇见剃发百姓就直接屠戮,而朱聿键下诏“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 严禁南明军队不分青红皂白屠戮百姓,一时间民心所向。 登基后朱聿键的施政重点在于百姓。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朱聿键不愧是钻研过儒学之道的人,深谙百姓是治国的基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符合百姓的利益。但因为财政大权和军事大全都掌握在以郑芝龙为代表的郑氏家族手上,朱聿键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推行。 对于郑芝龙等人而已,朱聿键的指令就是一句废话而已。 图:郑芝龙画像 作为海盗头子出生的郑芝龙等人,就算接受招安后,依然横行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兼商兼盗。拥护朱聿键,也是打着他的旗号卖官鬻爵,搜刮百姓。 对于抗清一事,郑氏家族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在清贝勒博洛率军攻打根据地福建时依旧事不为所动。一时间,朱聿键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年过花甲明朝遗臣黄道周凭借一腔忠义,自己出钱出力,组织军民抗击清军。这便是有名的“扁担军”。 图:黄道周画像 黄道周牺牲后,朱聿键不顾阻拦御驾亲征。军队刚出发不久,占据福建的郑氏家族又全体降清,福建丢失。隆武帝朱聿键也在逃亡途中被清军击杀。 朱聿键死后不久,天兴府沦陷,又一批明朝皇室身陨。弟弟朱聿鐭在广州继位,延续哥哥朱聿键的统治,同时将年号改为绍武,但因为局势诡变,绍武政权仅四十余天便覆灭了。 作为一个毫无根基的帝王,朱聿键的统治仅存在了一年,但比起朱由崧而言,他的作为更得人心。奈何时局不待,他的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只能含恨而终。 见多了历史上的皇室子弟因为外界变故而扭曲性情的例子,朱聿键这种经历两次囚禁还能保持正直平行的皇家子弟不得不令人佩服。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早年研读的经典史书,是那些曾经的文化熏陶培养了他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是他曾经的引以为傲的博学导致先被崇祯帝猜疑,后被朱由崧所忌惮。 图:隆武帝时期的形势分布图 称帝前已饱经风霜,称帝后又如履薄冰,朱聿键这个皇帝,当得一点也不轻松,内要面对郑氏家族的架空和监国鲁王的掣肘,外要想着如何组织军队抗击清军,挽救颓势。 这本就是一个无解命题,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有心一致抗清,但各自的拥护横在中间,永远无法和解,而掌握军政大权的郑氏家族完全不受控,朱聿键一人又无法力挽狂澜。 郑氏家族本是海盗出生,干的就是烧杀抢掠之事,招安后也忙着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填充自己的腰包。拥立朱聿键也只是扯一块遮羞布,堂而皇之的抢夺百姓财产和土地而不背负强盗的骂名。 没有力量与之抗衡的朱聿键,只能选择避其锋芒。但抗击清军所需的钱、人、粮等都已被郑氏把控。走投无路的朱聿键只能御驾亲征,折了明朝遗臣黄道周,折了忠良之将周之藩,也折了他自己。 一代贤主,就这么在是在一次次的内耗中,磨了自己的满腔热血,败给了现实。 回望朱聿键的一生,半辈子的圈禁生涯后,他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也依旧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他在位的时间不长却依然是南明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朱聿键. 引用于2022/12/8 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B4r7WqEZunj5kF8pe4puh04Wli3Puowyr76bnzWr3kG6_4mJ_BgMdhXgpV1W162erxwNQov10m5R51pugLCces-6zha61hC-RVxBi3TKCewuD8kOm4LQFFRhBKaLuAP4 [2]百度百家号.生不逢时的君王隆武帝,被爷爷囚禁16年,又遭酷刑折磨七年之久?. 引用于2022/1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891658833841910&wfr=spider&for=pc [3]百度百家号.南明隆武帝励精图治,为何未能收复大明河山,认清现实后他认输了. 引用于2022/1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756134338083677&wfr=spider&for=pc [4]道客巴巴.试析南明隆武帝继统原因. 引用于2022/12/8 https://www.doc88.com/p-66916643306549.html [5]道客巴巴.论隆武帝的战略问题. 引用于2022/12/8 https://www.doc88.com/p-7408817061949.html [6]道客巴巴.论隆武帝与郑芝龙. 引用于2022/12/8 https://www.doc88.com/p-6969525119255.html [7]百度百科.南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政权的合称).引用于2022/12/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6%98%8E/2207381?fr=aladdin#3_2 [8]故宫博物院.【南明政权的兴亡】. 引用于2022/12/7 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159928.html [9]图片来源 全历史,趣历史
  • 0
  • 327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