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985
0
培养出金庸、穆旦的百年世家——海宁查氏
时光故事汇

浙江海宁查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江南望族、文宦世家。家族经历曲折坎坷,充满戏剧色彩,却始终不改其读书立家的本性。

查氏原为姬姓,周惠王时期先祖受封于查地,后世便以查为姓。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后,查氏演变出两分支,分别为休宁查氏和婺源查氏。海宁查氏便由婺源查氏演进而来,元朝至正十七年族人查瑜为躲避兵乱举家从江西婺源迁居至浙江海宁袁花,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作家金庸(查良镛)、诗人穆旦(查良铮)均为海宁查氏族人。

 

科举起家,惨遭变故

海宁查氏的兴盛起始于科举入仕。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海宁查氏在明代共有6名进士,17名举人,其中查大韶和査继佐分别是明朝崇祯三年和六年科举考试的第二名。査继佐还参与了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后来归家隐居,论著讲学,为海宁查氏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到了清朝初期,家族发展到达最为繁盛的时期,海宁查氏的科举成就到达鼎峰。仅康熙一朝便有10名进士,并且其中有5人供职翰林院,时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一时风光无二。其中最为闻名的是查慎行,其于康熙四十二年供职南书房,授翰林院编修。据传,查慎行天资聪慧,五岁能作诗,六岁通声韵,十岁即作《武侯论》,为同乡前辈范骧称赞曰:“援经证史,论断卓,旷世才也。”查慎行在诗歌上的成就斐然,其诗重白描,不过分华丽,诗风清新隽永,被誉为诗坛清初六家之一,对后来的诗人袁枚和“性灵派”诗歌影响至深。这一时期的海宁查氏家族无论在科举还是文学方面都呈现繁荣之势,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世家大族。

 

穿着西装笔挺的男子的旧照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查慎行

 

然而到清雍正时期,海宁查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打击也导致其科举之名骤然没落,且再也没能恢复往日兴盛。雍正四年,查嗣庭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据传他以《诗经》中“维民所止”这一诗句命题。因“维”、“止”二字正是“雍正”的下半部分,有人向皇帝告密称此题便是暗示取“雍正”之首的意思,皇帝因此大怒。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考据不详。

而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雍正认为查嗣庭借出题讥讽时事,对当局心怀愤懑。其所出首题出自《四书》中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语优秀而推举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雍正认为这与国家的取士之道不符,是对国家举荐人才制度的讥讽。另外有两题出自《易经》和《诗经》,取“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和“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两句,题目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雍正认为这是暗示人们要将题目中的“正”和“止”二字做联想,暗喻斩雍正之首。随后,雍正派人搜查查嗣庭的住处和行李,发现其记载着针砭时事的日记簿,将之列为逆反的直接罪证。查嗣庭因此被判处凌迟,后病死狱中,却仍被枭首示众。而家族中与查嗣庭血缘关系最为亲密的族人若十六岁以上则被判处斩刑,十五岁以下则被流放三千里之外,其他被株连的查氏族人也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此文字狱一案,海宁查氏从名门望族成为了戴罪之门。

 

男人的纹身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查嗣庭

 

查嗣庭一案还牵连了不少与其有关联的官员、文人,还使雍正对浙江文人产生了更深的厌恶,特下诏暂停浙江人参与科举考试,三年之后才恢复。雍正采取的这一系列严厉举措,其实都源自其要巩固皇权的心思。查嗣庭原是权臣隆科多和蔡珽举荐的人才,而彼时雍正正要打击这类权倾朝野的大臣,于是便把查嗣庭一案与年羹尧、隆科多、蔡珽等大案相牵连。此外,在明朝覆灭之时,浙江人或积极抗清,或不配合新政权,雍正本就对浙江人心存不满,于是也借查嗣庭一案来打击浙江人。海宁查氏彻底沦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直到乾隆帝即位,颁布赦令,应许被流放的查氏族人归家,海宁查氏才逐渐开始从文字狱案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海宁查氏经此重大变故,科举业一蹶不振。据资料记载,查嗣庭一案后至乾隆、嘉庆两朝期间海宁查氏中进士者3人,中举者5人,远远不如明末清初时繁盛。但文字狱案并没有改变家族中浓厚的文学氛围,海宁查氏仍培养出不少文人。诸如查揆,据记载其文笔斐然,“每赋一篇,必为杰构”,著有《笎谷文集》、《菽原堂集》等;查世燮,绘画书法具佳,善画人物、花鸟,兼工篆书、隶书,著有《待月居吟草》。直至近现代,家族还培养出了著名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和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可见其家族的文化底蕴之深厚,生命力之顽强。这背后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支撑。

 

图:金庸

 

族家训,细致全面

海宁查氏的家训细致而全面,在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解释,其主要从个人、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对家族子弟做出规范。

在个人方面,海宁查氏家训有志向、言行和教育三个维度。一是“惟立心向上,务做第一等人”,其教育族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流于世俗、目光短浅,要做人上之人。二是“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其告诫族人要谨言慎行,宽于待人,以免招致祸患。三是“励学型家”,“读书为本”,其教育族人要勤奋好学,陶养性情,以文学文化作为立家之根本。正是有了这样的训诫,海宁查氏从耕读之家转变为了文宦世家,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跨越,也使得他们在经历文字狱劫难之后仍然不改其读书治学的根本。

在家庭方面,海宁查氏的家训具有典型的儒家风采。学者黄明毅将其总结为四点:忠信守礼,孝友传家、勤俭持家与和睦安贫。海宁查氏先祖认为忠信守礼可以保持家族世代繁衍延续,所以教育幼小也先从礼仪学起。而孝悌则是调节家族成员关系和形成良好门风的关键,教育家族子弟要孝顺恭亲的训言在海宁查氏留存的家训中十分常见。例如《查继佐年谱查慎行年谱》曾记载:“孝悌为根本,忠厚以周旋”,“出则有方,入则孝悌”等。此外,勤俭、安贫也被海宁查氏视为立家之本。节俭不仅能够避免家庭的铺张浪费,也能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使之不易被欲望所驱使。其家训有云:“食但充口,毋贪美昧;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可见其对勤俭、安贫的要求已细致入微于衣食之间。

在社会方面,海宁查氏的家训教人友善和睦、忠勤敬业的入世之道。首先对待邻里要和睦包容,对待他人要乐善好施。乡邻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的一种人际关系,“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海宁查氏深谙此道,也以此为训。其次要有家国之心,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此乃海宁查氏的为官治国之道。其家训强调“往矣忠勤,毋忘国恩”,这不仅是对国家的回馈报答,也是对自我修养的要求约束。

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彼此支撑,互相影响,这说明海宁查氏的家训已成一套体系,无论是内在修养还是外在修为都有具体详细的解释,可见其务实、笃实的本色。

世家大族的发展演进通常都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海宁查氏却因为遭受统治者的刻意打压而骤然衰落,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流中,荣辱与共,遗憾不已。但是这种遗憾以及一个望族背后传承的家训家风仍然能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一些警示与启发。

 

 

参考文献:

[1]韩逢华.海宁查氏文学家族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黄明毅.清代海宁查氏家族家训及现代传承[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1):116-120.

[3]张毓洲.查嗣庭文字狱案与海宁查氏文学世家的衰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53-59.

[4]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图像库、全历史网


0
0
985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