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首页
家族回忆录
名人堂
时光故事汇
家族百晓生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current)
登录
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全部
#咱家的故事
#著名家族
#官方活动
收起
展开
按时间排序
按热度排序
潮州:一座活着的山水宋城
家族官方
2022-08-18
作者:椰小果 有这样一座城,走进去仿佛穿越历史,零散的历史古迹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那便是有“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名的潮州。 潮州有句民谣流传已久,“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深受游客喜爱。历史至今,潮绣、瓷器、木雕等传统技艺都可充分展现潮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图:潮州老城城楼 图源:摄图网 潮州,别名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既是隋代经略台湾的始发地,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对台的通道。 自宋代以来,潮州文化发展逐步多元化,如今街区格局仍保留了宋代历史风格,为这座小城打下深深的烙印。 1 古建筑群 潮州有“山水宋城”之名,这是源于宋代各种各样特色的古建筑群。 潮州古牌坊是其中一种。有的是由两柱一门构成,也有的是由四柱三门构成,用石雕凿成,周围配上装饰,精致的工艺手法,使得牌坊整体气势轩昂。 一百多座的牌坊,除了起到装饰的作用,更大的意义在于表彰各类具有伟大功勋的人群。 有的牌坊两侧会摆上石狮子,显得威严肃立。地面上深灰色的石板,宽敞平坦,与牌坊色彩相互交映,十分协调。 有人这样说:“载录前朝来古事,源流轶史俱非同。”每座牌坊都有它的历史,每座牌坊都有它的故事,神游其中,犹如感受一波历史变迁。 图:潮州牌坊街夜景 图源:摄图网 还有一种,就是康济桥,后重新修缮从而命名广济桥,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是横跨韩江,衔接东西两岸的要道。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十八梭船廿四洲”用以介绍广济桥结构组成。十八艘梭船与二十四座桥墩的巧妙连接,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结晶。 每每韩江水上涨时,广济桥上的十八艘梭船会伴随着水波不断起伏,仿佛一副动态的江上波澜图。后人也将之称为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桥春涨”。 作为潮州一大特色标志,站在广济桥上眺望远方,碧波荡漾的韩江水,念宋代之幽情,思绪万千。 图:广济桥 除此以外,还有韩文公祠、许驸马府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传承宋代文脉,感受历史遗存。 图:韩文公祠 2 潮州八贤 潮州在唐宋时期有很多德才兼备的贤人,后来便出现了“潮州八贤”的说法。 其中一个是刘允,北宋海阳县人,以"通经史,博极群书"著称,自小就通读经史类文集,相关著作有《刘厚中文集》《幼幼新书》等,而后者,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意义的儿科医学著作。他在登第后历任过户曹、知县、知州等官职,惜民爱民,为民请命,实打实的良官。 宋高宗赠谥他为“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梁之屏在《潮中八贤歌》中用“厚中渊博称书囊,户曹刬弊正输将。谕遣讙卒销剑芒,全活疑狱泽汪洋”赞誉他的伟大功绩。 另外还有许申,同样也是北宋海阳县人,北宋时期应殿试名列榜首,相关著作有《高阳集》。他先后就任过知县、知州及转运使等官职,一生清廉,重视各类建设,关注民生问题,从而深受百姓尊敬和爱戴。 明朝编写的《潮州府志》中用“申姿宇轩特,识见通敏。读书一经目,终身不忘”夸赞他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赵德、张夔、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是“潮州八贤”中的其他六位,后人也采用仿宋风格建设对应纪念馆,以纪念与传承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功勋伟业。 3 民间工艺 潮州有几大民间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包括潮绣、抽纱、珠绣等。 潮州抽纱,被誉为“南国名花”,借由浅色纱线绣出镂空装饰纹路,巧妙的手法让制品显得更为淡雅与独特。 《双凤朝牡丹》、《鳞羽图》等顶级抽纱工艺的代表作,汇聚不同题材和地域风格,展示出潮州抽纱人的审美和聪慧,凸显艺术感染力。 相比潮绣和珠绣而言,抽纱更考验手法的巧妙和灵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抽纱作品了。 流畅的曲线,浮凸的手感,只有亲手感受才知晓当中的精致美,只有亲眼目睹才赞叹当中的淡雅美。 抽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每一位抽纱人都需要恒心和耐力,希望这类民间工艺能得以永久流传下去。 如此古色古香的小城,听了岂不心动?潮州这座古城,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旅游城市,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这里传承着文化,承载着历史,保留着古风。如若置身于其中,感受当地民俗与工艺,也是极具意义的。 到过的人都赞誉道:古朴的小城,慢节奏生活,时光在变,潮州的人文底蕴却难以改变。 参考文献: [1]刘允.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27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5%85%81/7979377#viewPageContent [2]许申.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27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8%E7%94%B3/836475?fr=aladdin [3]抽纱(潮州抽纱).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27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BD%E7%BA%B1%EF%BC%88%E6%BD%AE%E5%B7%9E%E6%8A%BD%E7%BA%B1%EF%BC%89?fromtitle=%E6%BD%AE%E5%B7%9E%E6%8A%BD%E7%BA%B1&fromid=8980842 [4]潮州古城的宋代烙印.潮州日报.引用于2022年7月27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687301512220157&wfr=spider&for=pc [5]图片来源:全历史网、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711
0
0
沈阳: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家族官方
2022-08-16
作者:尔心 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垂暮老人,想要闭关锁国来守护的安宁被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得粉碎,最终用自身的覆灭点燃了中国新的开始。而要谈起清朝的缘起,就不得不提到一座古城——沈阳。 图:沈阳北陵;图源:pixabay 1 帝王都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贺建国之喜修建皇宫。两年后,清太宗皇太极承袭其遗志,扩建沈阳城,修筑盛京八门,并在1637年取“天眷盛京”之意,把此城命名为“盛京”。 图:沈阳故宫;图源:pixabay 随着王朝政权的不断稳固,清朝的首都也从此迁至北京。但盛京的地位却没有丝毫动摇,清世祖福临以首都北京顺天府的规格,为其设奉天府,寓“奉天承运”之意,将此城更名为“奉天”。自此以后,它便被冠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 图:沈阳故宫大政殿 而最终沿用到今天的沈阳之名,代表着此城历经近代炮火后的涅槃重生,亦体现着此城人民在侵略者刀枪之下的不屈抵抗,更是寄托着全国人民盼望辽河两岸和平安宁的虔诚信仰。 民国十八年,南京国民政府取“辽河两岸和平安宁”之意,把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奉天市改为沈阳市。可谁知希望中的安宁之景并没有延续,反而是在侵略者的压迫之下变得动荡不堪。几十年间,此城饱受日本侵略者和军阀官僚的双重压迫,统治政权也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易手,而“奉天”和“沈阳”这两个城名也随之更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辽宁才真正得以安宁,此城也定以“沈阳”之名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2 工业城 沈阳作为“共和国长子”,铭刻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印记,为中国步入世界舞台注入了工业动力。沈阳第一机床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领头羊”,凭借产品质量优良名声大赫,响彻海内外。在一代代沈阳人民的拼搏奋斗之下,它逐渐成为世人公认的“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机床制造厂”和“国家级数控机床开发制造基地”,又为沈阳增添了一份名为“中国机床之乡”的美誉。 图:一五计划时期海报 与此同时,沈阳也为中国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飞机,就诞生于沈阳飞机制造厂(现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歼5飞机的试飞成功蕴含着千万中国人民的喜悦,印证着中国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现如今,此厂历经岁月沉淀,依旧屹立在辽宁沈阳,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除此之外,沈阳铁西区更是具有“东方鲁尔”之美称,具有堪比德国鲁尔的工业辉煌。在这里,工业专用管道高高架起,巨型厂房以此排列开,而具有时代印记的烟囱高高竖起,遥遥望着相互交织的铁路专用线。当下,沈阳铁西区的生产声早已消退,逐渐转型成为各地旅客争相游览的工业遗产旅游胜地,以另一种方式把沈阳沉淀的历史记忆传递给每个旅人,也让世人再次铭记——沈阳工业不仅是映入眼帘的坚固钢铁,更是代表着沈阳人民顽强不屈的脊梁,沉淀着其对国家的万般柔情。 图:沈阳夜景;图源:摄图网 3 文化汇 沈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无论是古代时期的海纳百川,还是当今时代的对外开放,沈阳都从未断绝过多元文化的汇聚,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沈阳文化。 首先,是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史载奉省“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现有习俗或源于满,或移植于汉”。我们从此也能看出沈阳古城的包容之态。沈阳人民用自身的热情招待着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等37个少数民族的同胞们,慷慨地施行地主之谊,终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之境。各民族的百姓聚居在沈阳净土之上,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共创沈阳明日的多彩。 其次,是多元宗教信仰交织。沈阳不仅是佛教和道教的集聚地,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地。此城佛教建筑众多,长安古寺更是以“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之说而名声大振。而沈阳四塔作为守护清朝江山永固的塔寺,屹立于沈阳城四方,仍旧留存着其保佑国家兴旺发达的本真,继续保护着沈阳万民。高耸的佛教塔寺和外来宗教的建筑交相辉映,虽然彼此信仰截然不同,但却能相互尊重,此城兼容中西的包容精神也可见一斑。 图:沈阳小南天主教堂 最后,是沈阳城的历史底蕴。古代沈阳东陵和沈阳北陵分别为清太祖和清太宗两人的陵墓,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殿内布置,都尽显清朝皇族的大气威仪。让我们翻阅时间长卷至近代,沈阳大帅府赫然映入眼前。其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的私宅,流露着一代枭雄的霸气和汇集多元文化的包容气度。府中的标志建筑大小青楼,其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淡淡地青色,无时无刻地不在与“青楼”之名交相呼应,诠释着隐匿在军阀傲气之中的几分庄严典雅。 图:沈阳东陵清福陵;图源:摄图网 图:沈阳大帅府大青楼;图源:摄图网 清朝道光皇帝在东巡祭祖时亲临沈阳,留下豪迈的诗句,“巍峨殿阁延千禩,巩固城闉启八门。愿我后人勿忘俭,钦瞻满目旧风存。”其在字里行间描绘出了沈阳故宫的庄严巍峨,流露出道光皇帝对先人的倾佩之意和定将续其伟业的鸿鹄之志。相信这一代沈阳人也定会“勿忘俭”,必将手捧着先辈的荣耀,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胡玉海,郭春修. 沈阳建市彰显的精神文化[C]//.张氏父子与东北城市现代化建设暨冯庸抗战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12-21. [2]渝文.畅游沈阳古城,邂逅燕东胜景[J].祝您健康,2021(05):51-54. [3]刘桂珍 张奇玥 辽宁记者站 周凤文."看沈阳工业旅游也精彩"中国旅游报 2008-11-07,010,专项旅游. [4]沈阳.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22日:https://mbd.baidu.com/ma/s/5yctONso [5]图源:全历史、pixabay网、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834
1
1
九江:九派浔阳群,分明似图画
尔心
2022-08-11
九江,简称“浔”,屹立在江西省的最北方,以庐山为屏障,尽揽天下诗人之浪漫。此外,九江北接长江水,东环鄱阳湖,这二者共同汇聚的充沛水汽,也使得庐山常年雾气缭绕,更为此城增添了几分超脱尘世的仙气。 图:庐山风景 九江山水情 庐山又名匡庐,其九十多座高峰接连不断,伫立在九江北部,守护着此城的青山绿水。 诗仙李白曾多次游历庐山,把心中对此山的赞美和热爱化成诗篇流传至今,用笔墨为世人勾勒出庐山之秀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短短两句是李白赐予庐山的浪漫,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阔,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瀑布似银河飘落九天的生动画卷。 图:《庐山瀑布》艺术作品 在庐山半山腰处,一座座西式别墅隐匿在青翠树木之间。与中国典雅含蓄的古建筑不同,其一砖一瓦都透露着西方人的热情和张扬。这,就是牯岭镇所特有的风华。 图:牯岭街小剧场 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窥见此地的清凉,建造一幢幢避暑别墅,又特取“cooling”谐音,为此镇命名为“牯岭”。今人细说牯岭,就不得不提到那座“美庐别墅”。蒋介石夫妇在此别墅居住良久,并取宋美龄女士名字中的“美”字,将其命名为“美庐”,更是与庐山的秀美遥相呼应。自此以后,它便以“美庐”之名留存,为庐山多添了几分人文风韵。 图:美庐别墅 除此之外,在庐山五老峰南麓中,一座孕育世间英才的古代书院依旧绽放着知识的光辉。白鹿洞书院占地三千亩有余,其中多为葱郁林木,人字形硬山顶和洁白瓦墙被片片绿叶遮掩,更显书院之清净淡雅。游客置身其中,仿佛也能感受到古代师生于青山绿水之间高谈鸿鹄之志,阔论治国之策的模样。 图:白鹿洞书院 九江襟山傍水,其山尽显雄起壮丽,其水更是美不胜收。庐山西海就是九江湖光美景的代表之一。其水域面积可达308平方公里,80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彼此相伴,共同构成庐山西海的动人美景。而其中有一座岛屿,更是生来就带着浪漫之感。自然形成的心形岛屿似翡翠般散落于湖面之上,映入千万旅人的眼帘,成为情侣游客来往九江必备的打卡地,为此地留下了爱情的甜蜜气息。 图:庐山西海 图源:摄图网 若是庐山西海的美在于山与水的默契配合,那鄱阳湖的美就在于其的包容辽阔。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秋末冬初,成千只白鹤迁徙至鄱阳湖境内,与此地山水融成一幅动人画卷。阳光倾洒至湖面,白鹤头颅高高扬起,洁白的羽毛上浮出一片金光,尽显此地的清丽典雅。鄱阳湖也因此被冠以“白鹤世界”的美誉,吸引无数游客纷沓而至。 图:鄱阳湖 图源:摄图网 九江人文册 九江之美,不仅美在景色秀美宜人,也美在此地的人杰地灵。 一代隐士陶渊明出生在九江。义熙元年,他又一次出仕为官,本想造福一方民众,却又收到向百姓加赋征税的命令。这也让陶渊明的仕途梦彻底破裂。他在满怀失望之下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了“带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隐士陶渊明在九江留下的独特记忆。每每品读此句,世人都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自己衣襟沾露水,手采一朵菊花,细品其中芬芳,享受着岁月流逝。 由此也不难看出,陶渊明不仅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隐士,也是在文坛上颇负盛名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更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他也因此为陶氏家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陶氏族人。 图:陶渊明 江西九江不仅孕育了“独爱菊”的隐士陶渊明,也滋养了“独爱莲”的周敦颐。熙宁五年,周敦颐身患重病,辞官归隐在庐山莲花峰下,并在这一隅之间抒发隐居之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节操,给九江凭添了几分高雅之感。 图:周敦颐 周敦颐告诫后代,从自己这代开始便是九江濂溪人,后代依旧如此。由此,濂溪世家便在九江诞生。随着一代代濂溪周氏后人的拼搏奋斗,其名声便愈发响亮。每逢祭祖之时,濂溪周氏后人定会从各地赶来,共同表达对先祖的崇敬,昭显濂溪周氏后人的初心未泯。现如今,九江市有很多以“濂溪”命名的道路、街道、刊物等,都透露着濂溪周氏后人对其的追慕之情,也体现着九江人民对濂溪世家的崇高敬意。 九江,古为“吴头楚尾”,汇聚多元文化;今为历史古城,尽展历史之风采。相信新时代的九江人定能续写新的篇章,使九江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辉,在此城刻下专属于新时代的印记。 参考文献: [1]高平,李勤合.九江文化世家传承脉络及意义[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4):35-38. [2]帅安.九江赋[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07):19. [3]九江.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28日:https://mbd.baidu.com/ma/s/PH3EmpFz [4]图片来源:全历史、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0
595
1
1
秦汉之后的巴蜀文化
雾霭
2022-08-09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在李白的《蜀道难》中,秦蜀长久以来都不与外界相通。虽然这是一种为了突出过蜀道的艰难而夸张的说法,但在秦统一巴蜀地区以后,此地确实鲜有战事发生。文天祥也曾感慨:“蜀自秦以来,更千余年无大兵戈”。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秦统一巴蜀”是一大历史转折点。公元前316年,秦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先后灭了巴国与蜀国,统一了巴蜀地区。此后巴蜀就长期处于平稳状态,少有兵戈。 图:秦灭巴蜀之战 然而这一历史转折,也意外成为了巴蜀文明的转折。在此之前,古蜀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存续了两千多年。秦统一巴蜀后,古蜀文明就湮灭了。 不过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没有就此断绝,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保障下,巴蜀文化在秦汉后期再度崛起,并持续发展至今。那么秦汉之后的巴蜀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图:蜀南竹海日出 ;图源:摄图网 移民文化 我们之前讲到古蜀文化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地域文化,而秦汉以后的巴蜀文化则是一种移民文化。 秦灭巴蜀后,掌握了巴蜀地区的实际控制权。秦政府在当地大力推行了秦文化,并以中央政府的管理模式来管辖和建设巴蜀。许多北方移民也在这时涌入巴蜀。这使得巴蜀地区原本的文字、语言、习俗等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古蜀文明渐渐就衰落了。据考证,在西汉早、中期时,具有古蜀特色的传统墓葬、花纹图案、器皿器物已经急剧减少,甚至消亡。 虽然中原文化对巴蜀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外来文化想要在一个地域形成主导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古蜀文明消逝而中原文化还未扎根的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文明处于一个混沌状态,可以说巴蜀文化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断裂。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史料曾有“时(巴蜀)人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地辟陋有蛮夷风”的记载。 不过自秦汉开始,中央政权就没有放弃对巴蜀地区的开发与建设,随着都江堰的建成、文化教育的兴起,巴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一路猛进,移民而来的中原文化终于在此地生根发芽。这里不仅在经济上取代关中成为“天府之国”,而且在文化上成为了全国最先进的地区之一,与孔孟之乡“齐鲁”并驾齐驱,时有“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之说。 图:维护都江堰 除了移民文化之外,巴蜀地区还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仙道文化。 仙道文化 实际上,道教的思想复杂多端,且起源并不单一,但无人能否定巴蜀地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且与古蜀文明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古蜀文明在秦灭巴蜀之后消亡了,但其残存的一些文化特质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道教的发展。比如对神灵的崇拜和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据学者蒙文通考证,上古奇书《山海经》正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而《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和宗教信仰都被道教文化所汲取了。典型如《山海经》中所提到的黄帝与西王母,后来都成为了道教所供奉的重要神仙。另外,道教中最重要的长生信仰也与《山海经》中“饮丹水而不死”、“登昆仑而不死”等神话的主旨内涵不谋而合。 图:山海经 图:道教崇奉的神明——西王母 此外,巴蜀地区还是早期道教政治实践的根据地。比如道教最早的派别之一——五斗米道,就起源于巴蜀,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领导者的政治纲领。时东汉末年,中原割据,军阀张鲁占领汉中(属巴蜀范畴),并在此以五斗米道来实行政治管理。他不仅宽待“行路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米肉粮食,还对犯法者宽惠三次,如若再犯,才加以严惩。这一系列的政策不仅使巴蜀成为人民避难的“乐土”,还让五斗米道扩大了影响,奠定了巴蜀仙道文化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道教在政治实践上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图:张鲁画像 尽管巴蜀文化曾在秦统一巴蜀之后发生了断裂,但其又在中央政权的支持下再度崛起,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时至今日,天府之国的美名仍然响彻神州大地,相信巴蜀文化必将源源不断地发散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 何俊华. 论巴蜀文化在秦汉时期的断裂与崛起[J]. 文史杂志,2017(5):67-73. [2] 卿希泰. 道教在巴蜀初探(上)[J]. 社会科学研究,2004(5):59-65. [3] 卿希泰. 道教在巴蜀初探(下)[J]. 社会科学研究,2004(6):58-65. [4] 图片来源:趣历史、全历史、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0
460
0
0
绵延千年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
家族官方
2022-08-05
作者:昭武 截止到2022年,全国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多万,是中国的第六大姓氏。 其实自古以来,杨姓都占据着较高的人口比例。在宋朝时期,杨姓大约就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是宋朝第7大姓。 而在诸多杨氏家族中,弘农杨氏最为出名,其以弘农郡(陕西省华阴县)为郡望,又称华阴杨氏。 据南宋的史学家郑樵编写的《通志氏族略》一文记载,弘农杨氏起源于姬姓,是春秋时期晋国地位赫赫有名的贵族羊舌氏的后代。 其家族兴起于秦汉,在五代十国时期快速发展,至隋唐达到顶峰,至今延绵一千多年,培养了许多能人志士,不仅有功臣,也有文学大家。 1. 家族发迹 根据《汉书》记载,祖籍弘农的杨喜因为斩杀西楚霸王项羽有功而被汉高祖封为赤泉侯,是为西汉开国功臣。 自此弘农杨氏便在两汉朝廷中有一席之地,涌现了许多名士名臣。 图:杨喜 其中杨敞因为家居弘农郡华阴而被认为是弘农杨氏的一世祖。他也是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同时也是文学家、太史令司马迁的女婿。 汉武帝后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辅佐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执掌朝政,杨敞因为人谨慎小心受到了霍光的青睐,至此在政治道路上青云直上。 后来,杨敞的三代孙杨震任东汉安帝时期的太尉,因“四知说”被称为"关西孔子"。 杨震的儿子杨秉和他的孙子杨赐、二代孙杨彪也同为太尉,所以他们被时人称为"四世太尉"、"东京名族",弘农杨氏的声名愈发显赫。 图:秦汉时期弘农杨氏世系表 除此之外,弘农杨氏在东汉末年有一位为我们所熟知的谋士——杨修。 我想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那个"一合酥"的故事感兴趣,那个让曹操又爱又恨的主簿就是杨修。杨修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他的才能让曹操也自愧不如,说出"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的话。 后来,杨修参与到了曹丕与曹植的魏王继承人之争中,曹操大怒,遂起杀杨修之心。建安24年秋,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 罗贯中也曾在《三国演义》中对杨修写道:"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来表现对杨修的惋惜,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 杨修的经历也为后来弘农杨氏的沉寂埋下伏笔。 2. 沉寂之期 作为两汉时期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魏晋动荡之期并没有像其他氏族如琅琊王氏那样成功转型成为著名的门阀士族。 东汉末年,杨秉后代的杨彪、杨修父子因为政治立场与当权者有所差别而遭到当权者的猜忌甚至杀戮。 西晋之时,弘农杨氏虽然有"三杨"——即以外戚的身份专揽朝政的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其中杨骏甚至还曾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但是因为朝局的动荡,再加上他们的专权不得人心,很快就被朝廷诛灭。 东晋时期,杨氏一族又由于渡江太晚,在南方没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所以家族便逐渐衰落了。 3.重展辉煌 到了南北朝之期,弘农杨氏的族人不得不弃文从武,当然在乱世之中这也不失为生存之计。 在西魏政权的内部,弘农杨氏依靠着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了"关陇贵族"的重要成员,他们与河东裴氏、河东柳氏、京兆杜氏等世家成为当时北方著名的大族。弘农杨氏家族终于从衰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而到了隋朝,弘农杨氏进一步扩大了家族势力,稳固了家族根基。 当时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的第十四代世孙。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杨坚的父亲杨忠虽然是弘农人,但他并非出身于此前辉煌一时的弘农杨氏家族。据历史考究,他与弘农杨氏之间有关系的可能性不大。 但不管怎么说,以弘农华阴杨氏自称的杨坚在总揽朝政、夺取政权并建立隋朝之后,重用了一部分弘农杨氏族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杨素,他这一支在扩大弘农杨氏的影响力上举足轻重。 杨素是正统弘农杨氏的后裔,他跟随杨坚平乱、灭陈,被杨坚拜为荆州总管,封越国公。后来杨素主张支持时为晋王的杨广取得太子之位。 杨广即皇帝位后,让杨素讨伐平汉王杨谅的叛乱,因此杨素被任命为尚书令、太师和司徒,之后杨广又封其为楚公,权倾一时。 图:杨素 虽然隋朝只历经了三十余年国寿,很快就灭亡了。但是弘农华阴杨氏的地位却并没有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就此衰落。 李渊建立唐朝后,采取了与"关陇士族"联姻合作的政策,弘农杨氏通过政治合作与联姻的方式巩固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在唐朝,弘农杨氏前后有11个人拜相,因此也被当时人称作为是"十一宰相"之家。 毛汉光先生曾说:“弘农华阴杨氏是隋唐三百年的宠儿,子孙有较高的仕宦率。”这也说明了弘农杨氏家族在隋唐的政治舞台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4.细水长流 随着历史变迁,真正的弘农杨氏到底去哪了,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弘农华阴杨氏在全天下的杨氏族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地位,弘农杨氏的名号在当时有人追捧,于后世也受到尊敬。 因此有很多杨氏家族的族人放弃本来的族系,把自己家的家谱追溯到弘农华阴杨氏里。 后世杨家也是名人辈出,杨氏子孙开枝散叶。正是"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弘农杨氏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引领者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延绵不绝。 同时,我们从弘农杨氏的发展史中体会到了杨氏祖先勤劳善良、不骄不躁、百折不挠的家族文化。 历史长河缓缓向前流淌,弘农杨氏的故事仍然在流传。 现在仍有许多人以弘农杨氏自称,赋予这个传奇名号新的故事,正如过去的千百年,默默地在史书中留下印记。 图:杨氏宗祠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氏族略》 [2]龙仕平、毛远明.隋代弘农华阴杨氏家族再考述[J].文献,2010,(01):119-127.》 [3]魏宏利.中古弘农杨氏发展再评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6):83-87. [4]孟子勋.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研究[C].陕西理工学院,2012. [5] 隋唐弘农杨氏家族与文学研究.道客巴巴.引用于2022年7月18日: https://www.doc88.com/p-7088332535982.html [6] 图片来源:全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5953
0
0
吕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家族官方
2022-08-03
作者:尔心 歌唱家郭兰英老师在《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唱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将吕梁和太行山并列,共同成为山西好风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世人再度认识了这个山西省最年幼的孩子——吕梁。 作为山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吕梁仍留存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纯净稚气。与尚未长大的幼稚不同,这份稚气是吕梁坐拥“黄河第一湾”的霸气依旧,是吕梁历经革命炮火后的返璞归真,是吕梁人民不畏艰险,踏实肯干的不忘初心…… 图:吕梁李家山;图源:摄图网 01吕梁山水行 吕梁在晋陕大峡谷中诞生,在黄河流域内成长,延绵起伏的山峦和奔腾流过的黄河水是构成吕梁山水美的核心。 吕梁境内的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当,以“雄、奇、险、秀”之景被众人熟知,被誉为“三晋第一名山”。除此之外,北武当山也是道教活动的集聚地,相传道教尊神“真武大帝”的行宫定于此,真武当之名也源于此。北武当山上的龟蛇石也如道教记载的“天之北方七星形似龟蛇,亦即玄武”一般,为这座道教之山增添了几份神秘的色彩。 图:《北武当山》艺术作品 吕梁境内石楼县的黄河大拐弯从九百九十九道弯的万里黄河之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黄河水从北流入此地,再绕山而形成如圆盘般的奇湾,最终从奔流向东。碧绿的山峰配上九曲黄河,化成“一土黄水绕,两山碧林陪”的奇景。 图:《黄河逆流》艺术作品 入冬后,白雪皑皑遮掩山峰,入目即是雪白,黄河水安静地围绕在周围,磅礴之气却丝毫不减。1936年冬,毛主席率红军东征,从陕西清涧县奔走直吕梁辛关镇,并在旅途之中创下响彻世间的诗篇——《沁园春·雪》。如今的“天下黄河第一湾”更显雄伟壮丽,“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景越发令人震撼。 02吕梁美食录 吕梁人民依山而生,除了带有北方人的豪放热情外,又留存几分心灵手巧,奶白的面团在吕梁人民的手里变成了形态各异的花馍。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是重要的日子,就有花馍的身影。吕梁人民依照当地风俗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面花,将其蒸熟后再精细上色,让色调单一的面食变成兼具观赏、供奉、食用多重属性的花馍。所有见过吕梁岚县面塑之人都不由得称赞其为舌尖上的艺术,是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 图:花馍;图源:摄图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吕梁杏花村的酒香让杜牧沉醉,不顾风雨赶路只为品其滋味。此酒便是中国“老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其取地下纯净之泉水,凝聚自然人文之灵气,清冽甘甜中又透露着几份绵软,只一口即可使人回味悠长。梁衡先生曾赞道,“汾酒是中国的红高粱,是中国的清泉所酿成,是中国母亲的乳汁。”由此可见,汾酒不仅仅是中国名酒,更是沉淀千年人文风韵的瑰宝。 图:杏花村汾酒作坊 03吕梁英雄传 自古以来,吕梁便是一个名人荟萃的英雄乡。一代女皇武则天生于吕梁,凭借“治国之才、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延续大唐盛世,巩固江山社稷。现如今,武则天汉白玉石雕像伫立于则天庙内,依旧显露着中国唯一女帝的王者威严。清代廉吏于成龙生于吕梁,他科举失意却未弃治国鸿志,大器晚成亦清廉自守,被康熙帝称赞为“天下第一廉吏”。 图:武则天 图:于成龙 近代以来,吕梁以革命老区的身份进入到公众视野,红色革命文化点染着吕梁的人文风情。作为红军东征主战场的吕梁刻有东征战役的印记,这是工农红军和吕梁人民共同创造的胜利之举,流露着红军和吕梁人民共同凝聚的坚毅和不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等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曾踏过吕梁的黄土地,为吕梁赠予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红色光辉。 革命英雄刘胡兰生于吕梁,她年仅十五却早已把吕梁人民的顽强不屈深刻骨髓,宁可倒在地方军阀的铡刀之下,也不向黑暗势力屈服,当真就如毛主席的题词那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如今,刘胡兰纪念馆留存于吕梁故里,承载着抗日战争的记忆,更激励着代代吕梁人民。 图:刘胡兰 除此之外,前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也是吕梁人,华国锋同志生于吕梁交城,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终承光辉功绩魂归故里,守护着故乡万民。每逢清明,各地人民就会手持菊花,登临卦山,为华国锋同志扫墓凭吊,以虔诚之心感谢着这位终生为民奔波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当踏上吕梁的黄土地,望吕梁山水之时,我们能看出山水背后承载的革命文化;当称赞吕梁英雄辈出之时,我们也能看出吕梁人民的精神风貌。作为山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吕梁拥有着并不逊色其他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如能亲临山西,愿君游历吕梁! 参考资料: [1]【天下黄河第一湾_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2022年7月13日,网站地址:https://mbd.baidu.com/ma/s/dq2QHucx [2]【吕梁概况_吕梁市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2022年7月13日,网站地址:http://www.lvliang.gov.cn/zjll/llgl/llgk/200701/t20070130_228804.html [3]【历史名人_吕梁市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2022年7月13日,网站地址: http://www.lvliang.gov.cn/zjll/mlll/lsmr/ [4] 图源全历史、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586
1
1
樊锦诗:守护敦煌,从青丝到华发
家族官方
2022-08-01
作者:芷素 它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黄沙满天,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无人烟,是“攲倾怪石山无色,零落圆荷水不香”的戈壁断石; 也是“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的春寒料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阔,“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的梦幻飞天……它——就是甘肃敦煌。 古今为之提笔作词之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或揭露其自然环境之艰难,或赞美其特色风光之壮丽。而今,有这样一个人,甘愿奉献半生年华,在敦煌写下属于她的飞天神迹。 锦心如诗,匠心筑梦。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京,籍贯杭州,汉族。1963年,樊锦诗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正式毕业,随后服从指令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基于她对敦煌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功绩及她几十年来的兢兢业业,她被人民大众亲切地誉为“敦煌的女儿”。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人如其名,在樊锦诗的身上,你可感受到其经历世间沧桑,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诗意气质。这份恬淡宁静,似水晕开了墨迹,悄然无声,却有迹可寻。 书香门第的家族熏陶 1938年,樊锦诗出生于北京一家较为殷实的家庭。优渥的家庭背景,为樊锦诗少年博览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樊锦诗的父亲叫樊际麟,是一位工程师,但在文学上也毫不逊色,他毕业于清华,还曾在北大教过书。身为开明的知识分子,樊际麟十分重视女儿的学识教育。他分别给两女儿起名为“樊锦诗”“樊锦书”。 父亲潜心研究历史文物,爱好古代文学,樊锦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对历史文物兴趣颇深,博物馆,美术廊是樊锦诗心中的“舒适小屋”。 早在少年时,她父亲就告诉樊锦诗,历史是北大最好的专业,这也更坚定了樊锦诗专研历史学的决心。 樊锦诗的母亲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知识人才,对其女儿的教育从来都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而在初高中时,历史书上所呈现的世界最大的佛教圣地--莫高窟更是紧紧抓住樊锦诗的心。魂牵梦绕之下,敦煌莫高窟就像一盏星灯,远远地呼唤着樊锦诗的前来。 相知相依的夫妻情谊 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从来都令人羡慕。 樊锦诗与其丈夫彭金章相识于北京大学。说来也是缘分,布满书香卷气的图书馆成为了两人的姻缘圣地,或许正是这份同心所向使得两人修成正果。他们的爱情远超乎现在小年轻们的想象。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没有鲜花烂漫的午后时光,他们有的,是长达19年的分离,他们的爱,跨越时空,可抵海枯石烂。 彭金章生长在河北的一个边远农村,为人淳朴老实,却细心周到。他没有花言巧语,就以他的质朴与樊锦诗的简单相碰撞,燃烧出炙热的火焰。 好鸟共鸣临水树,幽人独欠买山钱。毕业后的他们,一个在甘肃,一个在湖北,空间的距离丝毫不能阻隔他们的爱情。 一句“我等你”就等了19年。樊锦诗热爱敦煌,彭金章就甘愿当起“月嫂”,甚至最后离开武汉大学,来到敦煌与妻子一起守护敦煌。他们心心相惜,虽分隔两地,却都心系彼此,热爱祖国,一腔热血甘愿为祖国事业奉献。 合则天下无双,分则各自为王。两人分别在敦煌,武汉为国家考古事业默默奉献。 源远流长的家风继承 虽然樊锦诗家庭条件优渥,但他父母绝不是溺爱儿女之人。他们时常教导女儿,可不花的钱就不花。“我们去看电影,一毛钱一张票,除此之外,一分钱都不多给”。这样的简朴之风在樊锦诗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旧的被褥,缺腿的座椅,草席的床垫……这一用,就是几十年。“缝缝补补,这些东西都还能用”。 前有贤人种树,后人自当茁壮成长。受到父母从小的影响,彭予民和彭晓民也从不乱花一分钱,不贪一分钱。 樊锦诗夫妇得过的大大小小的奖项,奖金,多数不是用于敦煌文物修护,就是捐给慈善机构。她对儿子们说,这些钱,妈不拿,你们也不能拿。对此,兄弟二人无丝毫怨言。 他们把节俭落实到光盘行动,他们把家风遗存在生活当中。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谈及樊锦诗,无人不惊其守护敦煌的坚韧决心,无人不叹其夫妻感情的双向奔赴。樊锦诗在追随她向往的光时,俨然,她也成为了万千学子的光。 参考文献: [1]敦煌女儿樊锦诗:北大才女,守护敦煌50年,感动中国的国宝级老太太,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7.16 https://my.mbd.baidu.com/r/IV1JRKFoVq?f=cp&rs=178643030&ruk=MEanPqRSYA3XFEr8JggCsg&u=2ebfb343fc952db4&urlext=%7B%22cuid%22%3A%22j8S0i08kvt_NaHfHl8Sv808IBa0faHuAluSdilauHtKk0qqSB%22%7D [2]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孝感女性,引用于2022.7.16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54806 [3]樊锦诗的家风,中国网,引用于20227.16 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o3FeHlDp.html [4]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7.16 https://mbd.baidu.com/ma/s/1vDp6r0E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1343
0
1
传承千年,支叶硕茂的钱氏家族
家族官方
2022-07-28
作者:墨染倾城 中国姓氏自古以来都是人文历史的璀璨代表之一,中华巍巍5000年,其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众多姓氏的由来演变和背后故事,也都特别耐人寻味。 相信大家应该都对那一句“赵钱孙李”耳熟能详了吧。钱姓在中华姓氏中,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自古为大姓,其下名人的丰功伟绩让人称道。 以官命名的钱氏 据考证,钱姓是由彭姓演变而来的,并与“钱府上士”这一官职有着深厚的渊源。 所谓“钱府上士”指的是经管财务的官名。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颛帝的孙子陆终有一子名为彭祖,其后裔彭孚在西周被分封为“钱府上士”,之后彭孚的后代便开始以官名为姓,即以“钱”为姓。 钱氏的发展史 在唐宋年间,钱姓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是由于吴越王钱镠在临安建立吴越国并称帝后,进行了有序的治理,使得国家国富民安,富甲一方,为钱氏在江南的繁华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有很多吴越王的臣僚们被赐以“钱”这一姓氏,就以钱为姓,从而对钱姓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 后来在明代时期,朱元璋下令向中原地区移居,这一举动使得钱姓宗族遍及大江南北,钱姓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质的飞越从53万增加至270多万,从而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 在这鼎盛时期中移居在浙江地区的宁波海盐钱氏家族最为亮眼,这一家族是钱氏分支中的一个大家族。在五代十国时就有“干载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之称且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这一家族正是吴越时代钱氏宗族主要支系,他们的祖先即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帝王钱缪。明代初期,明太祖下令向中原地区移居时钱镠的孙子、钱弘叔的后嗣从江苏宜兴蒙山的家眷中分裂。 第一批游离出来的是钱镠的后代名叫钱富一的高官,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加就将这一家族命名为“海盐钱氏”。 这个支系家族在经历了近几百年风雨沧桑的艰辛岁月之后,终于成为近代人才的聚集地,被潘光旦先生誉为“清门硕望”,被世人称颂为嘉兴的“居首之大家”。 图:海盐钱氏祠堂 如今这些钱氏人口以聚落的形式分散在全国各个省份,钱氏足迹遍布全国。 当然,不仅是汉族人中有钱姓,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交融也为钱姓的发展出了一份力。就如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政府极力推广“羁糜政策”和“改土归流”这一系列活动让很大一部分的少数民族汉化,并赋予姓氏“钱”,且世代相传。 由此可见钱姓发展的繁荣快速。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中华大姓氏,钱氏出过的名人可不少。 图:钱氏世系源流图 钱氏名人 历史上有名的钱姓官员、科学家、进士等等不计其数。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乐之、隋唐五代的大才子钱起、宋元时期的文人钱惟演和钱易。新中国成立后,钱氏也仍旧辉煌。 踏实勤奋——钱学森 钱学森,一位心中装满祖国的才子,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他为回到祖国经历重重磨难,但是从未放弃,一直苦苦坚持,直到最后得以踏上回家的轮船,用日复一日的刻苦研究来实现自己报国之志。 图:钱学森与蒋英夫妇 勇于创新——钱三强 钱三强,一位伟大的核物理专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的领导者,他是一位将学术看的很重,将国家看的更重的人!他前往国外学习,学成后回国,将所学知识贡献在中国的核事业上,为中国的核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与努力,将毕生精力都投入中国的科学行业,也是是一位伟大的两弹一星勋章的获得者。 图: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 心系祖国——钱伟长 钱伟长,一位具有丰厚知识的革命者!他由于杰出的教育才能,担任许多著名学府的名誉校长,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担任教授一职,多次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他具有着高度的革命热情,及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却积极参加抗日革命运动,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他也尽己所能,带领着青年学生们一起抵抗日本对我国的侵略。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国的学术和国防才能兴盛强大,我们才能有如今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这几千年来,钱氏全体族人们始终牢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句训,正是这句简短的话,才使无数钱氏子孙得以教诲,共同组建起了属于钱氏之人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钱氏的起源,全历史,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04c3855b542257a010f94 [2]司马懿《史记—楚世家》 [3]钱姓的发展,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2%B1%E5%A7%93/626909 [4]海盐钱氏,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cs.zjol.com.cn/zjbd/jx16506/201904/t20190419_9940308.shtml [5]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全历史,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 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834077605c3fbc775ed4b96 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adb2055b5427dfa02037a 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0686b55b542257a03b165 [6]图片来源于:趣历史,全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1110
0
1
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
家族官方
2022-07-25
作者:婆娑 “笑声波中撒,渔歌浪里飘,水面荡起紫竹调。” ——苏州小调《紫竹调》 苏州像一个撑着油纸伞的窈窕女子,哼着吴侬软语,步步生莲地向我们走来。姑苏又像一个苍老的老妤,一颦一笑都是韵味,随口一吐就是锦绣画卷,一幅《江南百景图》就为我们揭秘了明朝苏州城的繁华都市;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绿柳垂杨的郊外风景,黄发垂髫的人间烟火,苏州究竟如何引人入胜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图:苏州拙政园俯视图;图源:摄图网 地理人文 苏州别名姑苏、平江。不仅有小桥流水的江南诗意,还有“东方威尼斯”的别称。苏州地处江苏省的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抱太湖,南接浙江,北依长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颉刚所撰《苏州史志笔记》有言;“苏州城之古为全国之一,尚是春秋时物。”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国君阖闾为了实现称霸诸侯的伟业,听从大臣伍子胥迁都阖闾大城的定国安邦之举,而这个阖闾大城就是现今苏州。 唐代时,苏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白居易曾为她写诗;“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安史之乱后,张继在《枫桥夜泊》里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传达了深处乱世的漂泊无依;宋代时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晚明时,文人墨客曾在此逍遥生活,唐寅就在《桃花庵歌》里自称桃花仙。 图:苏州寒山寺;图源:摄图网 璀璨民艺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庵歌》明唐寅 桃花坞年画和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寅有着极深的渊源。唐寅,字伯虎,明朝时期,明代著名画家。 唐伯虎在文人雅士之中声望极高,他出身平民,画作卖价不高质量颇高,因此也受到平民的喜爱,唐伯虎晚年时期在桃花坞一带隐居,她的画作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桃花坞年画制作重要的“参考”对象。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地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 图:水墨江南苏州山塘街;图源:摄图网 其制作技艺继承了明代一版一色的套印方法,制作工艺考究,精细秀雅。 说起制作精细,品质优良的苏州民间工艺,苏绣必须榜上有名。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按使用功能划分,主要有欣赏品和日用品两类。欣赏品主要用于室内装饰,比如屏风、地屏、和壁挂,日用品主要用于穿戴,比如服装和剧装戏衣。苏绣以精细、雅洁闻名于世。 历史名流 经过千年的文化更迭,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璀璨的民间艺术,也为华夏孕育了无数名人。 范仲淹就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少时家境贫寒,划粥断齑,26岁考中进士。几度宦海沉浮后,转任苏州知州。原来的鱼米之乡,现已变成汪洋一片,百姓民不聊生。范仲淹经过多次实际考察,兴建“修围、浚河、置闸”的水利工程,涝期积极蓄水,及时排水,旱期有水灌溉,在旱涝保收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耕种任务,造福苏州居民。不仅如此,他兴建的义庄,具有学校、公田、祠堂等配套设施,乾隆帝下江南时,不仅亲自到范氏义庄参观,还兴建了“高义园”牌坊来表彰范仲淹这种慈善精神。范仲淹在诗词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时而有碧云天黄叶地的悲秋乡愁,时而又长烟落日的边塞悲凉,他心有壮志难酬难以一展抱负,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的诗篇才能传诵至今。 千古名篇传诵至今,苏州园林富甲江南。苏州以私家园林驰名中外,拥有“园林之城”的赞誉。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的祖籍也是苏州,他所属贝氏家族被称为传承十五代的世家望族。贝聿铭自小在苏州园林里长大,他的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金字塔和苏州博物馆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特别是苏州博物馆,是他将血统文脉的传承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巧妙的融入其中,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图:苏州博物馆叠石理水;图源:摄图网 正如杜荀鹤在《送人游吴》里写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吴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船。” 载着这满船的绮思,赏雄丽风物,一梦枕姑苏。 参考文献: [1]吴恩培.伍子胥筑阖闾城之相关问题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2);10-18. [2]徐耀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苏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 [3]王稼句.乡愁城市系列纵横姑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4]汪长根,蒋忠友著.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5]侯朝阳.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深厚的中国情怀[J].世界文化,2019(09);13-16. [6]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756
1
2
西安:千年古都,盛世长安
家族官方
2022-07-22
作者:婆娑 “我一个人走过千万里,从没觉得孤独。开始觉得孤独,那是到长安之后的事了。” ——国风歌曲《不见长安》念白 听着配音演员叶青缓缓念出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背包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地到了的万里秦川,抬头仰望这个故事听过、书上写过、梦里梦过无数遍的长安。让我们不禁发问,长安为何让人如此心驰神往呢? 图:西安钟楼鼓楼;图源:摄图网 长安,今西安,相传在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之时,因为长安乡的寓意,取名“长安”,有“长治久安”的定国安邦之意。唐朝时期,也有东都洛阳,西都长安的政治布局。明朝时期改称西安府,为“安定西北”之意,“西安”之名由此而来。唐朝时,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商贾往来,万朝来贺,甚至有“西有罗马,东有长安”的赞誉。到了元朝,西安又改名为“奉元城”。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三王朝在此建都,古丝绸之路起点,十三朝的文化积淀和盛衰兴废都在这座城里,让我们解开盛世长安的神秘面纱吧。 地域优势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是历朝历代通往西北、西南的门户,八百里秦川的核心地带。关河险要、八水环绕的说法。在西安城南有一段秦岭,峰峦迭起,巍峨耸立,终南山坐落于此。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秦始皇帝陵所处的骊山,骊山北麓,渭水之滨,说的就是秦始皇帝陵极为优越的风水布局。 图:秦始皇帝陵;图源:摄图网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中,西安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马蹄声声,驼铃阵阵,丝绸、茶叶、瓷器......载满货物的商队从长安出发,沿着幽幽古道,出嘉峪关辗转敦煌等地,途径中亚国家抵达地中海,最远能走到古罗马。长安的故事从丝绸之路走向欧洲,长安的诗篇也从古流传至今。 千古名篇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四位有作为的帝王,其中三位的政治生涯都在长安度过。此外,在西安的文化厚土中,孕育了张骞、司马迁、李白、白居易等多位名人。西安有凌云壮志的帝王将相、闻名遐迩的世界名人,也有霸气豪爽的诗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帝京篇·山河千里国》 骆宾王 图:西安夜景;图源:摄图网 我们且将功名利禄隐藏,将思绪流放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傍晚,涉江而来的琵琶声,惊醒了醉卧客船的江州司马,凛冽古月穿越了前年,踏着万户捣衣声,李白从长安街头打马而过,闯进了大唐的繁华盛世。映着苍茫的夜色,辗转到了大慈恩寺的雁塔下,玄奘起身点亮了译经的青灯。月色隐去,孟郊一早站在大雁塔下看放榜的名单,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图:西安小雁塔桃花;图源:摄图网 说起看花,那孟浩然必然当仁不让,他曾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意思是,我在灞桥冒雪骑驴的时候,文思泉涌。这一行为,也引得李贺、孟郊、贾岛等争相效仿。灞桥风雪源于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起先是描绘春天灞桥折柳作别,柳絮纷纷扬扬的状态,后来灞桥风雪中的场景就换到了冬日的寒风冷雪,以此彰显寒冬凛冽下,生命也有孤独与决绝的姿态。 图:灞桥遗址;图源:摄图网 长安自是有风情万种的一面,也有小家碧玉的一面。“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日花朝节,杨贵妃邀三五好友,马蹄轻踏,湖边春色尽入眼底。笔锋流转之间描绘出温润宜人的长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与心仪的姑娘惊鸿一面,隔年再也找不见。风流婉转之间描绘出温情脉脉的长安。梦回故里,魂魄相依,构成了文人墨客们心驰神往的长安。 人文古迹 说完了故事里的长安,我们来看看现在的西安。作为千年古都,西安的地上文明和地下文明都很突出。有坊间传言,在西安修地铁,最忙的是考古队。西安就像一个巨大的盲盒,每一铲子都有惊喜。施工人员跨界文博考古,纸上得来哪有实践操作学的记忆深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藏着的历史厚重感,十步一墓的特色,西安又被戏称为墓光之城。 得益于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出土的文物都安放在各个博物馆中,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等等。截至2021年11月,西安市正式备案的博物馆已达134家,西安也当之无愧的也被誉为博物馆之城。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的藏品数量在全国博物馆藏品中名列前茅,看过《国家宝藏》的同学想必都知道,商周青铜器、汉唐金银器和唐墓壁画都能在这里一睹风采。 图:大唐芙蓉园;图源:摄图网 正如电影《长安道》里的历史教授万正纲所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把我的所思所想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仿佛我就是古人、我是皇帝、我是诗人,我多么希望你跟我一起分享这大唐盛世”。 参考文献 [1]史念海.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04):33-54. [2]吴艾怡.浅析《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艺术特征[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8):68+70. [3]开头引用《不见长安》歌词念白.作词:Finale. [4]“灞桥风雪”典故介绍出自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1%9E%E6%A1%A5%E9%A3%8E%E9%9B%AA/6117473?fr=aladdin [5]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0
1129
1
2
« 上一页
1
…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