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思念是一辆归乡的绿皮火车
这是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冬天白雪皑皑,夏天山间绿叶。帽儿山的朝阳,彩虹桥的余晖,万物点缀着这个城市的美丽。这是一个小地方,小到伸手触摸三国的边界,这是一个大地方,大到一年望不到亲人归来,这也是我的家乡,长白山脚下的延吉。  图:长白山天池      图源:摄图网 我从小就喜欢绿皮火车。不光是因为车窗外那一声声叫卖,五湖四海的旅客;还是那它那巨龙般的笛声,行驶时宛如摇篮的晃动。最重要的,是伴随它的进站,代表在外奔波的父亲要回家了。聚少离多,儿时父亲在上海某外企任职,我对父亲熟悉又陌生,爱他每次带回来的礼物和书籍,恨的又是那假期过后漫长的等待。我选择懂事,期待与父亲的再次相逢,但真正面对时我又不知如何相处,所以我在不断拉扯自己,同时,又喜欢眺望着远方,想着有朝一日坐着心爱的火车,走向更大的地方。  图:呼啸而过的绿皮蒸汽火车      图源:unsplash 后来我才知道,绿皮火车从延吉到武汉,那可要三天三夜,我笑笑,手里攥着早上第一班的经济舱票。那是凌晨六点的延吉,朝阳川国际机场跑道忙碌着,而我在过着安检。我猛然回头,看着父母在向我招手。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我的心一阵刺痛,宛如儿时母亲的针线穿透了心胸,仿佛儿时跟父亲学车时摔倒后的茫然,此刻我的心就像即将升空的风筝,慌乱的把线递给父母。飞机要起飞了,我才明白这个线绷的越来越紧,我痛的难受,不得不望向窗外,如同二十多年前出门求学工作的父母,他们可以望到火车窗外的父辈,而我只能把遮光板拉开。  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我坐着的是儿时最爱的那个绿皮火车,多想在离别时多看看父母的脸,缓缓的与他们告别,那漫山遍野的金达莱摇曳着,我的家乡如午睡般宁静又安详,我缓缓的看着她远去,聆听着悠扬的歌声,伴着触碰铁轨的咔哒声。  图:杜鹃花      图源:摄图网 小孩眺望远方,成人怀念故乡,我们从挣扎着松绑到思念的投降,大概这就是成长,这就是生活。而我终究还是喜欢那个绿皮火车,它是那么缓缓的,慢慢的,进入家乡的站台,但我终究知道,父亲一定会从那个绿皮火车出现。手机信号能迅速传达横跨几千公里的思念,却少了信件伴随的那份浪漫;飞机起飞降落也是一瞬,却无法让孩儿如期而至的归乡。直到长大,直到去他乡求学工作,我突然不纠结了,我选择与孩童时的自己和解,选择与父亲敞开心扉。  月到深秋分外明,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吧,但此刻的我在武汉过得很好,母亲在一线但好在没有疫情困扰,父亲我只求他健健康康且不要喝太多。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从未停歇,我也无时无刻思念着我的故乡,风筝线还攥在父母的手里,能让我勇敢的面对这未知的世界,而我还是想坐上那辆归乡的绿皮火车,缓缓的驶入那个熟悉的站台。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2
  • 486
  • 1
  • 6
待一个中秋佳节,你在何处,我在何乡
“中秋节去哪儿玩啊?”当这个话题在社交环境中被抛出时,问话人满心期待的,就不仅仅是对方的答案了,还有暗暗庆幸未来出行安排又多了一份参考资料。关于去哪儿,也许每一个“不宅儿”都会在节日到来之前暗自思忖:心灵已经封锁在冷漠的电子屏前良久,而值此传统佳节,受古人恩惠特赐“小长假”,这假是万万不可被辜负的,吾身必是要离开这暂时的安身立命之所,去到别人的一亩三分田地欣赏下不同的风景佳肴。于是,在那些“小长假”里,一些冷清的地方变得热闹,而那些热闹的地方也变得喧嚣。 对于爱出门的“不宅儿”,去城市,去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发现城市之间风貌与规划建设的不同,去领会或悠闲或忙碌的城市节奏,听方言赞叹中华语言的多样性;去海边,跟海风撞一个满怀,随着潮起潮落去赶海,在沙滩上留下一排排脚印,去听浪花拍打礁石的声音;去爬山,用脚步丈量真实的距离,去探险奇妙的曲径通幽,待山风拂面,待云海浮现,也待山顶第一缕曙光的出现;去古建,轻抚古人叠砌的砖瓦,聆听千百年前故事的流转,发现被时光雕琢的痕迹,充盈自己生活中的诗意;… 所以,当我们在过中秋的时候,你在何处,而我又在何乡呢? 当我走过的地方多了,发现了城市的包容、大海的广阔、高山的巍峨,古建的静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是他乡的过客。而中秋是一个期盼团圆的节日,可能飘荡他乡的游子很难在这个很短的“小长假”里与家人团聚,也可能会因为疫情的缘故,选择静止在原地。但是家永远是我们的港湾,期盼团圆是十几亿人心中都放不下的牵念。每当这时,总会想起那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上元还是中秋,无论家乡还是他乡,在团圆节,共赏同一轮明月是这天也是永恒的最浪漫的事。 中秋又快到了,希望今年的中秋之夜也是晴朗的一天。毕竟“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 0
  • 362
  • 0
  • 4
挂在枣树上的乡愁
成年人的尴尬就在于,故乡安置不了肉体,他乡容纳不了灵魂。 我们像蒲公英一样,落在了世界的不同角落,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图:院子上空的一轮明月   一 天刚蒙蒙亮,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貌似在为人们吹响今天的冲锋号角。幻想着中秋节可以和妈妈去赶大集,给买个糖葫芦吃,赶上妈妈心情舒畅,没准还能得件新衣裳,越想越欢喜。起床后,看见爸爸已经收拾好了打枣的工具,就这样糖葫芦和新衣裳泡汤了。好巧不巧,几乎每年的中秋节都正值秋收,别人家的中秋是在度假,我们家中秋是在劳动。小时候真傻,总做一些无谓的反抗,说的话挺嚣张,说着说着就来到了田间枣树地。 天那么蓝,叶那么绿,枣那么红,颜色异常分明,一幅水彩画平铺在眼前,任谁看了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没心思去欣赏,也未曾想过这看似寻常的景象竟也成了多年以后的奢望。 图:枣树上硕果累累     图源:摄图网 大家分工很明确,爸爸作为总指挥,也是打枣的主力,妈妈和我们一起铺布接枣,待我们铺好后,爸爸便拿起竹竿,朝着枣树一杆一杆抡去,一颗颗大红枣像脱了缰的小野马到处乱窜,偶尔会砸到头上,就像被狠狠地弹了个脑瓜崩。爸爸打完一棵,我们便将布往前挪一棵,直到布上的枣足够多了,倒进车里,继续铺上接枣。不是所有的枣都乖乖的落在布上,总有一些淘气的,跑的好远,但还是会被我和姐姐捡回来。打完的枣树终于如释重负,挺直了腰杆。 图:红枣铺满一地       二 你以为晚上是不是该赏月了,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没有闲情逸致,只有活计。打下来的枣掺杂了一些树叶,需要把叶子除掉。我和姐姐扶着大筛子,爸爸负责往筛子上倒枣,妈妈负责捡出坏枣。月光洒进院子里,照在父母的脸上,我看到了我和姐姐的未来。 偶尔累了望一眼星空,看看这一轮圆月,再憧憬一下未来,自认为有希望摆脱这种生活。回头看一眼父母,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知疲惫的去干活,何止是不知疲惫,他们希望有忙不完的秋收。渐渐地才体会到,也许这样我们就有学上,家里就有口粮。在他们心里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心情,只不过和刘禹锡的豪迈不同,这是丰收的喜悦。但孩子眼里没有这些风景,也没有这些情怀,有的只是干不完的活,所以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哪曾想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在继续一边在失去。现在的我们体会不到农活的累了,但是我们失去的何止是这份秋收的喜悦,也是月下人团圆的幸福,更是沉甸甸的乡情。 成年人的尴尬就在于故乡安置不了肉体,他乡容纳不了灵魂,我们像蒲公英一样,落在了世界的不同角落,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再看这一轮明月时,只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我们是不是忘记了那个小村庄的袅袅炊烟,忘记了妈妈的叫喊,忘记了村头蛙声一片。我愿做个岁月的拾荒者,捡起那洒落的记忆,重拾那遗失的童真,守护那不变的浓浓乡情。 图:家乡的枣园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pixabay、pexels、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1
  • 399
  • 1
  • 4
“闻”到的母爱:永远欠在心里的那一口肉
“青菜太少啦!”我看着一桌的丰盛晚餐,叹了口气,“猪肉,牛肉,鱼,都是肉啊,太不健康了!” “多吃点肉补补营养啊,你天天上班那么辛苦”奶奶看着我嘱咐道。 “我减肥哪,看着就吃不下,让我爸吃吧,我爸能吃!”我悻悻地说,夹起饭桌上唯一绿色的西蓝花。 奶奶给爸爸盛了一大碗。我注意到,每次吃饭,奶奶都会额外照顾爸爸,哪怕爸爸也已年过半百。 “奶奶,你真疼我爸,老爸都这么大了,你还老给他做好吃的。”“自己孩子怎么不心疼”,奶奶突然若有所思,“让你爸吃再多,还是觉得欠他一顿肉!” 我将椅子往前挪了挪,换成一个更舒服的姿势,准备好了听奶奶的故事。 一、食不果腹的童年 “那时候你爸才十岁不到,从生下来别说肉了,好的都没吃过几顿,能吃个鸡蛋都算好的。但也没办法,能吃的都给他了,还是又瘦又黑的。” 我看了看老爸现在圆滚滚的肚皮,有点难以置信。 “大家都在公社里干活、吃饭,每家孩子都一样。哪里有肉啊,只有牲口,牲口都是干活的,不能干活的也是拿来卖钱的。不可能说杀一头大家吃。但是,好巧不巧,那年夏天很热,公社里负责喂猪的王老二,早晨起来发现有一头猪死了,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热死的。这下大家觉得,可以分肉吃了,赶紧忙活了起来!杀猪放血,烧热水,除毛,切肉,大家欢快得跟过年一样,个个都压不住的兴奋。”奶奶停了一下,喝了口水。 图:生产队在人民公社大食堂 “猪肉刚下锅煮了一会儿,生产队长就来了,马上呵斥道,‘这能吃吗,快停掉!’队长急的满头大汗,‘这么热的天,猪都不知道啥时候死的!早就坏了!吃了非毒死不可!’队长说的也在理啊,这猪说不定还有猪瘟,大家瞬间就静了下来,泄了气,一个个走开了。” “是啊,再饿也不能不要命啊”我附和道。 “人散的比聚的都快,队长赶紧喊上两个,安排他们把肉处理掉,为了不让大家偷吃,干脆直接埋到了地里。 二、猪肉是什么味道 那一天,我都不知道咽了多少次口水。夏季天黑得晚,晚饭大家都吃得没滋味,匆匆回家。天黑了之后,我给你爸洗澡,你爸突然问了一句‘妈,猪肉是什么味道啊?’我听得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奶奶说着,眼泪扑簌而下。 “我想了想,要不去地里看看吧,万一还能吃呢?你爷爷要去,我把他拦着了,‘你大男人,被人家看到了丢脸,我去吧’。我到了地里,月光下还比较亮,看到了上午帮忙处理肉的光棍娃子,他刚拿出刨开的肉,看到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解释‘不一定能吃,我看看,队长刚拿走了几块’,我没说啥,弄开拿了两块就赶紧回家了。” “那时候家里还有个小锅,在屋里支上,大晚上就煮了起来。煮了好久,屋里都是肉味儿,你爸也不说话,眼巴巴地望着,一点都不困。煮得差不多了,闻着还有点怪味,谁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吃。你爷爷说,我先吃吧,孩子不能先尝,万一有问题可没地方看病。” 图:在小锅里炖煮的猪肉     图源:摄图网 “我跟孩子盯着你爷爷吃了几块,既担心又眼馋,黑洞洞的眼睛反射着烛火的光,就像狼在黑夜里狩猎的眼睛,不停的压着口水,寂静中大过咀嚼的声响,就像狼在黑夜里狩猎的呜咽。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问题,可是为了孩子不能冒这个风险,最后太晚了,你爸还是睡着了。我们决定到早晨看,没有问题再吃。”说到这里,奶奶停了下来,叹着气。“没那个口福啊!” 三、闻到的母爱 “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放一宿肉全臭了,这下真没法吃了。你爷爷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能是身体抗造。我可后悔,早知道就让你爸吃了,你爸就这么跟第一口肉错过了。没想到你爸一句话把我说哭了。 ‘妈,没事,昨天煮肉的时候,我已经闻到了。’” 奶奶说完,接过来爸爸递的纸巾,一直擦眼睛。爸爸连忙安慰到:“哎呀,哭啥呀,现在顿顿都有肉,哪里差那一顿呀,现在都享福了,苦日子谁没过过啊。”奶奶欣慰地点点头,但还是不住地往我和爸爸的碗里夹菜。 图:飘香四溢的肉味     图源:unsplash 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那口肉、爸爸的那句“闻到了”,仿佛成了她心里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嵌在了奶奶对爸爸绵延不绝的爱中……     图片来源:摄图网、全历史、 unsplash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3
  • 526
  • 0
  • 6
老马
八月,借着酷暑的由头回了家,期待着自由散漫的生活能够帮我消解长久以来积攒的愁绪,却不曾想这秋意来得让人措手不及。正赶上了父亲归来,便与他约上一顿烧烤,消遣一番。 与父亲相见是在夜晚,路灯下看到他迈着有点陂但是欢快的步伐向我走来。隐约能看到他脸上隐约挂着笑容,那是我每次外出归家都能看到的神情。   父亲点名要去夜市,这一定是他和母亲两个人的秘密基地。酒菜依次上桌,一大杯扎啤下肚,父亲开始与我们聊起了他和工友的琐碎日常。 “老马头我呀,现在都成了厂子里岁数最大的喽,看看那些年轻小伙子真羡慕啊。但是不管咋说,我现在这活干的也还可以,好多年轻小伙子还没有我能干呢。”   我一时有些错愕,不知在何时父亲竟已接受了老头这个称呼。对于一个人来说,五十七岁也许远远算不上苍老的年纪,但是对于一个常年进行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却早已进入了职业生涯的末年,看着眼前这个男人,我惊觉于岁月穿过他身体时留下了如此多的痕迹,黑红的皮肤,刀刻般的皱纹以及斑白的两鬓。   我忽然想到,我从未见过父亲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自打我出生起,他就在路上奔波,回家之后也在不停地跑货运站,跑工厂,年复一年,生活在波澜不惊中慢慢变化着。 从我对父亲年轻时的零星印象和家人讲述的故事中,我试图拼凑出他曾经的模样。小的时候自己骑着自行车跑遍周围几个村子卖冰棍,年少时因为家庭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选择了大专,国企转型后自己跑起了运输,正值壮年遭遇车祸妻子离世,自那以后他的脚一直有点陂,好在他不觉得这些是苦难,然而他也不再年轻了。 我从未想过这个人是否也曾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刻,他是否早已背弃了他的理想,亦或是悄悄地捡起理想偷偷实现。共同生活了二十几年,看着他走遍了八万里路,而我却对这个灵魂一无所知。   或许他也会偶尔怀念曾经的日子吧,想起他的校园,他爱的女孩,他的挣扎迷茫与遗憾。时间眨了个眼,于是三十年便过去了,看着眼前这个被时光雕琢的灵魂,我模糊了双眼,在泪光中,我看到了他年少的模样。
  • 0
  • 461
  • 0
  • 4
我家的故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圆满是人们希冀的生活目标。月是故乡的明,月到中秋分外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2022年的中秋,你想回家吗?你可以回家吗?疫情当下,我想这是很多在外拼搏的异乡人,会思考、会纠结、会惦念的事。每逢节日,家人们即使不说话, 聚在一起,坐在一起,那也是温暖的,开心的,愉悦的,幸福的。今年的中秋,兴致勃勃地打电话给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中秋节我们回家”。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爸爸打电话说,”别回来了,咱们家这边的路封了“。 今年的中秋,只好回顾那些过往的、美好的中秋画面。   妈妈的饺子 最开心的就是妈妈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享受节日的氛围。离家久了, 才发现,妈妈做的饭菜即使是再普通,那也是人间美味, 只因有妈妈的味道。 还记得那年的中秋,我和老公一起回老家,妈妈特意做了水饺,希望我们回家吃的好。爸爸, 边吃边说着,”这次饺子不错,格外的好吃“。吃着妈妈包的饺子, 我自然是即开心又幸福,心想,这也许就是心心念念的妈妈的味道。但东北人和南方人的口味,做饭的形式,差异还挺大的。 饭后,老公悄悄地对我说, “以后咱妈要是包饺子你拦着点,咱以后别吃饺子了,差点没吃吐了。那饺子馅太腻人了,不好吃,都不敢和咱妈说”。此刻的我, 瞬间似乎明白了什么, 就像我第一次去婆婆家吃饭一样,虽然, 婆婆的手艺特别好, 但我吃了三十来年妈妈的饭菜,习惯了妈妈的味道。   父母爱情 茶余饭后,妈妈喜欢分享那个年代的婚姻,简单,平凡, 朴实, 没有轰轰烈烈, 充满了柴米油盐, 但是,知足, 满足,是彼此的依赖和陪伴。妈妈年纪大了, 有的时候倒像个孩子。 她喜欢养养花, 打发时间。爸爸,不喜欢花, 不支持妈妈养花, 但不反对。一次, 我在网上给妈妈买了一盆杜鹃花, 她开心的像个孩子, 每天问爸爸,花什么时候到呀,要不你打个电话问问,是不是没有给我买?花, 终于到了,爸爸收到快递员的消息,立刻跑去镇里给妈妈拿花,后来,爸爸又给妈妈买了一个花盆。一个20元的花盆,妈妈很喜欢, 但是她还是嫌爸爸买的贵,责怪她为啥要花这么多钱买一个花盆。父母爱情就是这样, 没有甜言蜜语,心中却装满了彼此。   爸爸的老伙计  爸爸最喜欢的就是他的老伙计-骡子。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种地, 收庄稼,完全离不开它的帮助,它可是我们家的大功臣。这位老伙计身上可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次, 爸爸误把带有农药的水给它喝了,妈妈发现后, 赶紧请来了兽医。兽医配好解药,但是为了帮助它消化,建议是运动, 促进消化,排出来。爸爸, 整整一晚都在带着它来回跑。 后来, 有惊无险。 还有一次夜里,被贩卖牲口的人, 偷走了。第二天,家人、亲朋好友一起整个村子都找便了,没有任何发现。当天下午, 自己挣脱坏人的绳索跑回了家。它, 真的是个聪明、勇敢的骡子,有灵性。     我家的故事,未完待续!
  • 0
  • 476
  • 1
  • 5
儿时的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多少人儿时背诵的第一首诗啊,年少时只是觉得改编诗读来好玩,现在离开故乡多年才知道那份乡愁和思念是发自内心且又难以言说的。 年少时的故乡是贫穷且热闹的,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孩子,一声呼喊可以找到很多小伙伴去躲猫猫,喜欢那时的夜晚安静且祥和。 平时是吃不到水果的,中秋的时候,因为节日且又逢丰收,人人拿着梨和葡萄在外面边吃边玩,天快黑了才望着大大的月亮,回到各自家中。去和爸爸、妈妈、姐姐过中秋节,那时只觉得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是一个大月饼,嫦娥和玉兔应在广寒宫吃着大月饼。   此时的中秋 不曾分别,感受不到团圆是怎样的感觉。 现在,当年的伙伴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提前几日都已很难约全,坐在一起也不会玩当年的幼稚游戏。提前几日的约票,和姐姐约好哪日回家,提前计划好几日的行程,和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河蟹,话几月的家常,觉得此刻的中秋温馨且治愈。此刻,我很期盼即将到来的中秋,期待着这份团圆。   妈妈的中秋VS我的中秋 妈妈是远嫁的女儿,从山东老家,离家千里,离开她的父母,她熟悉的土地,奔向她见过几面就结婚的爸爸,来之前甚至没有看看他们以后的家是什么样的,妈妈常常说笑,她当年和爸爸结婚就像是隔山卖老牛。 以前,每逢中秋,妈妈总是提早准备好带给姥姥的东西,精心打扮一番,提好行囊,带着我或者姐姐,坐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还要倒不知道几次汽车,来到姥姥家,小时候我觉得这折腾且麻烦,理解不了为什么妈妈回家就待在姥姥身边,连出门一趟都不愿意,走的时候要偷偷落泪。当年交通不便利,姥姥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她甚至都没看过妈妈在东北的家。姥姥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只有妈妈远嫁。 长大后,我也成了离家的女儿,我理解了妈妈的精心打扮与风尘仆仆。我爱我的故乡,但是我知道那是回不去的故乡,和无尽的乡愁,好在交通发达了,曾经的3天车程,现在6小时完成。我要好好发展,尽量把爸爸妈妈带在身边,哪里有他们,哪里就是我的故乡,他们想我随时来看我,想姐姐随时回家。以后不光中秋团圆,想团圆时就团圆。  
  • 1
  • 395
  • 1
  • 3
我的求学之路
在经历了每天除了学习再无其他的高中三年,我立志要报考一所能让我可以悠闲生活的大学生活,让学习不再成我的生活的重心。然后,没有考察,没有调研,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认知,觉得农业大学会是我梦中情校。我选择报考了离家近的农业大学,即使我的家人们认为当个老师可能对一个女生来讲更好,但是我的家人最终还是完全支持我的选择。 开始我的大学生涯之后,我的时间开始完全由我自己分配。我开始了放肆的玩乐,像是要把没有放松过的时间都补回来。然而这种开心的心情,并不能抵消刚上大学对于长时间的离家的情绪,黑色的夜晚将这种思念的情绪渲染到了极致,我也在这时候偷偷抹过眼泪。 图源:摄图网 年轻的我,根本藏不住心里的事,第一时间就将这种情绪传递给我的爸爸妈妈。我能感受到他们的不舍,但是他们依旧是用轻松的语气来化解我的悲伤,甚至用逗笑的方式让我瞬间振作。他们会说,“这么难受的话,那要不然回家来给你出资卖红薯吧。”现在想来,我在像雏鸟一样飞向天空的时候,也得到了家人们温柔的引导与支持。 在研究生期间,我变得自律,变得有规划。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学会了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整个转变过程并不容易,我从原来的熬夜,变成了准时睡觉,从每天睡到自然醒,到自觉定闹钟起床去自习室看文献,设计实验,学习新工具。我甚至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唯一可以确定回家的日子就成了每年的春节。我会定期的与家里通通电话,让他们不要担忧,让他们知道我过得很好。有些思念,我学会了藏在心底,化为动力。 图源:摄图网 家人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底气,更是我求学路上珍贵的记忆。又一年中秋至,借此机会,在这个回不了家的日子里,我想把中秋快乐的祝福送给他们。 图源:摄图网
  • 0
  • 404
  • 0
  • 2
婺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江西婺源作为古代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似一颗纯净明珠般散发着徽文化的光辉。这里的历史印记并没有依随岁月流逝,反而是深深停留在世人的记忆中,激励着一代代婺源人阔步前行。 而在后世,婺源又以新的身份吸引了世人的目光。1987年,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亲临婺源,用相机定格婺源江岭“油菜花田随风动,远处山脉云雾绕”的动人美景,并取名为“天上人间”。作品一经展览便获好评如潮,婺源的美景也逐渐被世人熟知,此地也以“中国最美乡村”的身份而闻名遐迩。 图:婺源美景  图源:摄图网   1. 品婺源春秋 在婺源,油菜花田随处可见,但要论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江岭之景。 江岭作为中国春季四大花海之一,其油菜花田之景也更为辽阔。游客置身花海,全身似被“黄色浪潮”淹没,鼻尖尽是花香芬芳,抬头眺望远处,油菜花田犹如从半山腰处延绵至此,装饰着青山绿水。此时,世人不禁沉醉在这“天上人间”的美景之中,细细欣赏大自然赠予婺源的最美礼物。 图:油菜花梯田  图源:摄图网 与春季油菜花田相比,篁岭晒秋更多了几分人文气息。 金秋时节,婺源篁岭居民把丰收的农作物铺盖在竹匾表面,再摆在屋顶晒架之上进行晾晒。红彤彤的辣椒昭示着篁岭人民生活得红红火火,并与黄灿灿的玉米颗粒交相辉映,构成了篁岭晒秋的核心。除此之外,其他的农作物也纷纷登上了晒秋舞台,共同点缀着篁岭的秋色,成为中国农民丰收的最美符号。 图:篁岭晒秋  图源:摄图网   2. 赏徽镇文化 婺源作为古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之一,孕育了十分深厚的徽文化。 此地是典型的江西水乡,一座座房屋依山而立,临水而建,紧凑却又不失整齐地依次排列着。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和“飞檐翘角”,无一不昭示着婺源的徽镇底蕴。除此之外,这里的民居大多以高墙围起,这也让远望之人无法看见其中奥妙,只能从交错的马头墙之中体会徽派建筑的人文风骨。 图:婺源古镇  图源:摄图网 当世人脚踏在青石板路,走在古巷之间时,便可在壁柱,木门,门楼上看到许多精美绝伦的雕饰。这,便是著名的三大雕刻艺术——木雕、石雕、砖雕。每处的雕刻样式都不同,有的是三国演义的经典片段,也有的是流传千古的人文典故。总而言之,每个雕饰都拥有其独特的含义,都蕴含着婺源的人文情怀,共同承载着此地拥有的那份“古徽州”的历史印记。 图:婺源石城山村  图源:摄图网   3. 忆人才辈出 婺源承历史文脉,育创世英才。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生于江西婺源,为官时造福一方百姓,论学时探寻哲学奥秘。其与二程共同创造的“程朱学派”,更是元、明、清三朝所推崇的官方哲学,也把儒家文化推至新的巅峰。 图:朱熹  图源:全历史 辛弃疾曾评价朱熹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辛弃疾对朱熹的赞美之情,称无论生,还是死,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都会绽放光辉,并随着岁月流逝而愈发耀眼。 若是说朱熹是探索理学思想启迪后人,那么金庸老先生就是用笔墨为世人勾勒出一个充满侠气的江湖世界。 图:金庸  图源:全历史 金庸先生公开承认自己的祖籍为江西婺源,还曾为婺源大鄣山卧龙谷景区题字,用行动支持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展现一位游子对于故土的留恋。 对金庸先生来说,婺源是他百般留恋的故土。而对婺源来说,金庸先生亦是其永远的骄傲。 其小说描绘的武侠世界让千万读者热血沸腾,而书中的侠客洒脱和国家大义更是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婺源子民,促使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奋力拼搏。 2018年,金庸先生逝世,江西婺源的“才士大道”也更名为“金庸大道”,透露出婺源子民对其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意。 江湖虽远,侠气永存,先生芳名,婺源永记。 婺源是中国的最美乡村,更是孕育徽州文化的地方。就如朱熹所言一般,“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婺源山水配合默契,雨雾绕山随心徘徊。愿婺源历史文脉永不泯,婺源美丽景色永长存!   参考文献: [1]【婺源县_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22年8月3日,引用网址:https://mbd.baidu.com/ma/s/s0tmPCPt [2]施广德.婺源古村“晒秋”[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37):6. [3]周雨烟. 江西婺源传统建筑特色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 [4]张志勇. 让美永驻希望的田野[N]. 中国艺术报,2010-12-07(001).DOI:10.28155/n.cnki.ncysb.2010.001254. [5]图片源自摄图网、全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0
  • 607
  • 1
  • 1
南山:爷爷离不开的故乡
小的时候,我以为我住在世界的最南边。 往东,我最远到过东河套,其实就是一个大水坑,现在已经消失了,像那许多无关紧要的记忆一样,随时间蒸发掉了。它的旁边是一片又细又高的桦树林。但这不是最远的地方,沿着这条路再往东走,不久就能到辽宁。 往西,我最远就到过学校了。我在那里上过两年学前班和不满一年的一年级,后来转学到县城。再往西,还有不少的农田和人家,我的一些同学就住在那里。 往北,是一条不太宽广的公路。这条路可以通往县城里的姥姥家,可以通向北京和任何地方,总之,是外面的世界。我爸妈每次回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只有南边,是一座山,叫南山。它的旁边也是山,只是稍矮一些。它的前面是大片的农田,它的上面只有云彩。它的后面,我不知道有什么。如果遇见从南山后面来的人,我一定会问他,可是我从来没遇到过。南山很高,并且陡峭,很多大人都爬不上去,何况是我。我爷爷是爬上过山顶的,他是一个身体矫健的教书先生,在市里的师范学院教理科,五十岁的时候因为心脏病提前退休了,后来一直在家耕田,身体竟也渐渐康复。其实他不必这样辛苦,他的退休金足以支持生活,但是他实在喜欢种地,旁人都拦不住的。我吃过他亲自种的玉米,豆角,白菜,黄瓜,葱和土豆……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喜欢种地——我们称之为劳动的事情。 我问过爷爷,南山后面是什么? 还是山,和这边一样。 小时候的我不愿意接受这个答案。那岂不是山的那边失去了神秘,这边也失去特别了吗?就像我现在也不愿意接受,世界不存在尽头,可是充满了无聊的重复。 爷爷和我 爷爷一生沉默孤僻,听不懂邻里之间拐弯抹角的语言,但由于尊师重道的民风,他在村子里还算受人尊敬。过去每到春节村里都办庙会,也就是敲锣打鼓扭秧歌一系列的热闹活动,有一年在我家门前演了一场,专门送给李老师——也就是我爷爷的。我奶奶拿出了不少糖、香烟、瓜子、茶水作为招待,爷爷却躲在屋里脸都没露一个。他说动静太大,心脏受不了。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反驳又不会害人面子的理由。 爷爷上大学那年已经三十岁了,他的小儿子,也就是我老叔那时两岁,我爸四岁,我大伯八岁。这都是我奶奶讲给我的,我小时候只惊讶爷爷那么晚还可以上大学,后来才知道那正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爷爷三十岁。其实那时候他已经无心再念书了,孩子们都小,奶奶的负担很重,况且做了好几年的农活,知识早就放下了。可他不少中学的同学都来劝他,大家都报名了,万一考上了呢,没准以后还是同学。爷爷自己是没什么主意的,见奶奶也不反对,就跟着报了名。于是白天依然在地里干活,晚上点个油灯,趴在被窝里看复习资料。无心插柳地,竟然考上了。开学的前一天,我大伯背着行李送我爷爷去车站,人们见了都好笑,人都是老的送小的去上学,他这成了小的送老的了。爷爷变成了拖家带口的大学生,再回来时,称呼就变成了李老师。 爷爷师范毕业照片 上了学也教了书,爷爷最后还是回到种地的事业上。他有一个大学同学的微信群,里面有的人当了校长,有的成了书法家,有的已移居海外。只有他,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回到了南山脚下的他从未离开过的普通村落。 我记得小时候大伯买回来一个手电筒,跟我说能照到月亮上去,我知道他在吹牛,但还是拿着拼命地往月亮上照。手电筒的光线直直地照在空中,像有了质量,有了体积,像能切开夜空的剑。不是因为光线太强,是夜太黑了,我长大以后再没有见过这么黑的夜,因为几乎找不到没有灯的地方。 如今再回来,还是能吃到爷爷亲自种的玉米。吃完饭我们去南山散步吧,我对爷爷说。爷爷习惯性地走路很快,一不留神就会被他落下。我干脆停下来,看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隐没在一片参差不齐的绿生生的农作物之间。我想我看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 南山在我们面前,它其实没有我记忆中那么高了。 爷爷的背影
  • 3
  • 592
  •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