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少年的记忆:与我血脉相连的老宅
转眼已是中秋,每逢这样的节日,总会想起老家的小洋楼。我一直觉得一个家族的老宅也是有生命的。曾记得北方的乡村有一个习惯,如果全家人出远门,许多年可能都不会回来,那么他们走时一定会把大门敞开,欢迎每一位过路的人进来歇脚,因为这样才会让屋子保持生气。 或许每一处老宅都是有生气的,他们都与自己的家族血脉相连,绵延不绝。   一,我与老宅同岁 我的老家是一个只有几百户的小镇,那时还只有一条大街,横贯东西,商通南北。而我家老宅便坐落于这条老街上,它建于母亲怀我的时候,又恰恰竣工于我出生之前一个月。虽然它大我一个月,但每每忆起儿时在老家的“胡作非为”,不禁内疚于应是从来未曾善待过这位哥哥。 依稀记得它的容颜,有两层楼高,水泥铺面,外面贴着红白相间的瓷砖,屋后连着以前的旧木房子,再往后便是一个小小的菜园与水池,菜园的尽头还有一个鸡圈。在农村普遍都还是老木房的三十年前,它真说得上是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了。至于“败絮其中”的旧木屋和菜园子则被前面的洋楼藏地严严实实的,真是“一俊遮百丑”。 图:农村里的小洋房     图源:unsplash 那时赶集的旅人,过路的客商都走这条街,大多都会在我家楼下多看两眼,有时还会聚在一起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这时我外公便会走出去大声吆喝:“买药不啦?不买莫在我家门口挡着客人啦。”其实,我外公一个半吊子土郎中,一年也没几个病人上门。此刻说话却大声得紧,仿佛生意兴隆,宾客满门。话虽然是赶人的“凶”话,说时嘴角却往后快要咧到后槽牙去了,吐字的重音一定要落到“我家门口”四个字,一句咄咄逼人的话,登时却吐出了七分炫耀,还有三分乡下人的朴实。   二,那时年少欢乐 一个老宅,一定会是小孩儿的朋友。春天万物更新,我们便在菜园里挖洞抓出来觅食的虫子;夏日悠悠,我们会在水塘里折了纸船用弹珠打;秋风萧瑟,提醒我们这时要去楼顶上放风筝;瑞雪银装大地,过年的时候我们揣着鞭炮去鸡窝里“打架”。白天小洋楼里书声琅琅,不闻风雨,下午菜园子里大闹天宫,鸡飞狗跳。每每读起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便感觉心有戚戚焉。老宅赋予了我和周先生一样的快乐,四季不曾中断。唯一不曾察觉的是,我们在欢乐中慢慢长大,而它却在慢慢变老。 图:鲁迅绍兴祖居三味书屋     图源:摄图网 一个老宅,一定是家族的纽带。小时我在县里读书,哥哥在市里,舅舅们更在省外打工,远隔山海,心忧千里。但我和哥哥放了稍长一点儿的假便会立马回老宅,城市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却承载不了一个闲人的快乐,而那时的我们便是一等一的闲人。小镇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我们坐在木屋的门槛上看天,听外公抽着大烟给我们讲山里的故事。听得不耐烦了,便跑到土里打架去了,外公只是坐在那里看着我和哥哥打闹。如果被舅舅看见了,舅舅一定会说“要打出去打,吵死了。”这时,我外公便会给他一个爆栗子:“就在家打,在家安全,在家里热闹。”或许那就是耳濡目染之间我得到的关于家的概念。安全,热闹。 家是什么?家就是这栋房子,还有我们。 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所有的人都会回来。那时的春节很长,没到正月十五哪家人都不会开始干活。一家人会在小洋楼里做菜,包饺子。而我们小孩儿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杀鸡取蛋,每次都自告奋勇冲到鸡窝里去抓鸡,最后却被鸡公们撵出来,灰头土脸的。好在那时年少,不谙世事,没有半分成年人的尴尬,只会讪讪得傻笑。直到父母过来帮忙,才狐假虎威地跟在身后,还要揣上两个鞭炮,狠狠地扔到鸡窝里吓吓他们,这才算出了口恶气。一家人做完年夜饭,一定会端到老屋去吃,外婆说这叫不忘老屋的根。可是老屋子里五谷杂陈,我总说味道难闻,还好每年的鸡汤鲜美,一家人总归是吃得其乐融融。大家在老屋里聊天,喝酒,逼着小孩儿表演才艺,看着联欢晚会,到了半夜十二点便到街上去看鞭炮。全镇一起放鞭炮,天空被照成了白昼,通夜不息。那时的春节总是一年最开心的日子,不会像很多年后的我们,会在春节问,年味儿去了哪里。   三,终不似,少年游 一个老宅,一定是记忆的珍藏。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外公外婆老了要到市里和舅舅一起住,老宅就这样被丢下了。搬家的时候,我第一次认真地端详着它,才发现岁月的痕迹不止在我们身上,也同样长在了它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墙角开裂,仿佛几道眼角纹,角落里长满了野草,好似白发丛生,更让我惊讶的是,原来不经意间这条街上的木屋都已推倒换成了大洋楼,以至于这条街窄小的仿佛被挤出来的一般。和它们相比,我们家的这栋小洋楼反倒是最小的了。怪不得外公说,这房子老了。原来房子也会变老,而它已经老到承载不下这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了。 五年前,我最后一次路过老宅,站在门外往门缝里望,黑漆漆的尽是废弃的家具,再里面的菜园或许早已荒芜。站在门外,看着这个孤零零被丢在这里的家人,不禁想起这扇老旧的门内那些悠闲懒散的欢乐时光。我想找个角落翻墙进去,可是忙碌的生活已经在催促我离开,这时我才幡然想起,原来回不去的不止是眼前风烛残年的老宅,还有那年讪讪傻笑的少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图:终不似,少年游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2
  • 1312
  • 2
  • 7
节日闹钟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已经是在北京过的第5个中秋节,中秋可能在人们的心里想的是团圆,而我却想的是这一年又要过完了。 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是一件无忧无虑且非常高兴的事情,可以放假,吃好吃的,跟自己的伙伴们一起玩。同时,每年的中秋也是自己的生日,也会有一个蛋糕出现在餐桌上。不过不同的是,现在成长后是主动去做这些事情,去订一个“尽善尽美”的生日蛋糕。再一个不同是,今年的中秋选择在舅舅家里度过的。晚上乘着夜风,坐在院落里开启BBQ模式,热火朝天。忙忙碌碌了一下午准备晚餐,跟叔叔舅舅们喝酒聊天,从儿时梦想,再到现在的工作。大声欢笑,经久不息,即便是看到了天气预警,还有空中的雷蛇,也是迟迟不愿意早早结束或是进屋休息。 看着那群孩子们高兴的玩,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如今的年纪,二十年如一梦,而这一梦就到了现在。这些节日也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今年或者是每一年的过去。而这些过去就真的过去了,曾经以为而立之年很遥远,但是十八岁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人言三十而立,有人痛并快乐着,有人早睡早起生活规律,有人似醒非醒,也有人压根还没醒过来。或许我们都是繁星下的一粒尘埃,又或许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只是一切还在发生,结局未到。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把握好我们现在的每一天,在合适的年纪做好合适的事,顺其自然,适应人生的变化,努力的提升自己,勇敢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留下遗憾。
  • 2
  • 382
  • 1
  • 5
给你的第一封信
亲爱的外公,你好,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提笔给你写信。想到这里,心里竟然有些紧张。 在我五年级时,你就悄悄地走了,最后一面也未曾见着。 儿时记忆里最为深刻的,是你和外婆一起在田间地头忙忙碌碌,你偷闲时跑上山顶的小店过一把牌瘾。 傍晚村子里炊烟袅袅,外婆站在庭院,大喊一声吃饭了,没一会儿你就出现在了灶房门口。 其他关于你的故事,大多是从旁人口中听说的。 你曾经是村子里有名的知识分子,你爱读书也读得好书。但在当年先填志愿再出成绩的高考制度下,你因为错误估计了自己的成绩而落榜了。 家中无力负担复读的学费,你只能回家耕地养活自己。 后来,你遇见了外婆,开荒了一块平地,一砖一瓦造起了一间小平房。为了生存,你不得不扛起锄头放下笔,只能在闲时打点牌喝点酒以解心中之郁闷。 后来,你在疾病的折磨中挥手人间。 那年远在广东的我回家过年,葬礼的热闹与痛哭都消散了,仅有你一张黑白的照片挂在客厅正中央。只看了一眼,眼眶便湿润了。 年前挂亲烧纸钱,返回的路上,外婆偷偷走在我前面抹眼泪。你和外婆吵吵闹闹一辈子,可谁知道在你离去的日子里,她又哭湿了多少枕头,视力也因此下降了许多。 听闻,你在临终时,说我是一个可靠、孝顺的孩子。因为你这句话,也因为外婆日渐长出的白发,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家。 也请外公,远在天空也要好好地生活,照顾好自己。若有来世,还想当一回你的外孙女,希望你不要忘记我和我们。
  • 0
  • 398
  • 0
  • 5
家的味道 一一记中秋节全家聚餐
每天忙于工作,吃着单位的工作餐:面条、烩菜、包子、油面,还有三菜一汤,每天同样的味道同样的节奏,三点一线,演绎着平凡的日子,很少在家做顿像样的饭,中秋节回老家让我又真正尝到了家的味道,久久回味着、久久温暖着……       早已打电话说好,中秋节回固阳和婆婆过节,十五一大早收拾东西梳洗好就出发了,老张一边稳稳的开车、一边默默地听着放了八百遍的老歌,我和姑娘呢,在车后大座,坐一会儿,躺一会儿,享受着难得的放松,不时看看窗外的风景,盘旋在周围的大山像慈详的老人慵懒的蹲在远方,望着来去不多的车辆。路边偶尔有几片绿地,大概是油菜地,开着金灿灿的小花,我闻着花香,仿佛也嗅到了菜籽油的味道,远处的葵花地一大片一大片整整齐齐,正是结籽儿的时候。天很高很蓝,难得的悠闲宁静,觉得很惬意! 两个小时的车程没觉得多久就到家了,一进院子,就闻到了浓浓的炖羊肉香味……邻居家的羊群看来没出坡,咩咩的叫着,砖砌的小院光溜溜的,只有屋子旁边种的几棵土豆苗和两畦葱静静的长着。婆婆这两年岁数大了,有点耳背,没听见我们进门,也没听见我们打招呼。我冲到厨房揭开锅喊:“哇!一大锅炖羊肉,快炖烂了!还有鱼哎!”  “嘿!你们回来了,我还没看见。”我们边拉着家常边开始张罗午饭,羊肉锅上蒸着虚腾腾的蒸饼,大哥一家大包小包拎着东西回来了,外甥建强一家和三弟一家也相跟着把车开到了院子,舅舅老两口也笑吟吟地来了,邻居听说我们回来了也过来串门,家里人多了,也热闹多了。哥带回了糕面,又开始蒸糕炸糕、拌凉菜,饭菜香气弥漫在人们的说笑声中,感觉这才叫正式做饭,这才有家的味道。大家热火朝天的忙乎了好一会儿,饭菜上桌了,大盆羊肉小盆豆芽,炸糕飘散着香气,各色凉菜露出喜气,对了,还有婆婆早做好的绿豆凉粉,白嫩爽滑,真是好吃极了!全家人围在桌前,品尝着美味,聊着吃饭穿衣的家常话,感受着平常日子的快乐…… 我们常常奔波在上班下班途中,车辆拥堵,人群拥挤,燥热的空气中混杂着汽车尾气,笼罩着身心,感觉心也是燥热的、嘈杂的。回归乡下和家人有滋有味吃顿饭,让家的味道抚慰疲惫的身心,再走下段旅程,真好!   作者:丰收
  • 2
  • 471
  • 2
  • 7
中秋团圆,也怀念
我的家族,是个大家族。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家族。如果要拍个完完整整的全家福,可能要三四排按小家庭分组。老人坐,小孩抱,剩下站,站着的还需要倾斜一下肩,整体队形还要排列成半圆,才能保证全家都在镜头里面。 ---------- 姥姥家,是县城农村里的一个小院——院子里羊叫鸟鸣,小狗转圈,小猫找个宝地晒着太阳可以睡一天。 屋子里姥姥姥爷又有不同意见,小吵小闹好像总也不断,她嫌他听不清,他怨她走得慢。 ---------- 小时候的中秋,只意味着团圆。每到这一天,小家庭陆陆续续来到姥姥家,屋里院里瞬间全都是人,床上,桌边,床沿,门前...... 大人们聊家常聊孩子聊一切,小孩们逗猫咪追公鸡玩冒险。 羊圈里一只羊会在这一天永别,变成了桌上的花样美味。 中秋这天,四世同堂,有多少双碗筷,就有多少个笑脸。 ---------- 后来才发现,中秋不仅仅是团圆,还有怀念。 小院还是那个小院,只是姥爷再也没法出现。姥姥还是这个姥姥,腿脚走的更慢的姥姥。从前老两口的争执再也听不见,姥爷不在的日子,姥姥不和谁吵了。 老太太爱上了打电话,她给子女们设置了电话快捷键,从老大开始一个个打电话闲问问,一天打个好几遍 。 ---------- 以前年轻的大人们,也已经步入中老年。以前的孩子们,第三代最小的已经工作了开始赚钱,第四代最大的已经步入大学校园,还有几个二胎宝宝来到这个世界。 四世同堂见,最萌年龄差——祖姥姥九十多,重孙孙几个月。 ---------- 我的家族,是个大家族。大家互敬互助相亲相爱,爱的团结温暖,爱的简单朴素。 家族中有人在本地,但也有人很远,不是每次聚会都能到场,但是每次视频都会在线。 中秋这天,四世同堂,有团圆,有怀念,有欢笑,有泪水,有继承,有传承...... 时间有限,爱无绵
  • 3
  • 498
  • 2
  • 7
我的奶奶:那个扎麻花辫的姑娘
我的奶奶,代号老魏,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酷的女人。   关于奶奶的青春 我们俩相识于她的中年时期,在我小时候她时不时和我讲她年轻时候风采飞扬的故事,短发的奶奶回忆起自己的过往,总是提及她的辫子。对于错过了她青春里最闪耀的时刻,没有亲自看过她的两个大麻花辫,我觉得很遗憾。以至于想要看到奶奶的麻花辫是我非常神往的事情。 有次在家里的老相册里,找到了她的照片,年轻的时候的奶奶一下子飞跃到了我的面前,她干净的白衬衫,大粗辫子黑又亮,在学校的领奖台上拿到乒乓球第一名的奖状。 小时候,我爸妈忙,奶奶替他们参加家长会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奶奶是一束光。她坐在一堆青年家长里,长出些许银发格外的耀眼。虽然奶奶已经不是那个编着麻花辫的姑娘,但是她是却成为了我在这个世界里最坚定的依靠。 图一. 有着麻花辫的漂亮奶奶和她的帅老公   关于奶奶口中的死亡 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她也老了 她时不时会给我来点死亡教育,我总会立马留下眼泪。这时候她就开始安慰我,希望我不要伤心,千万不要哭。 但是每次家里去祭拜太姥姥的时候,她是哭的最伤心的那个。 在我读研期间,老魏突然生病了,一场大病,在她拍完和爷爷的金婚纪念照以后。 图二.  爷爷奶奶的金婚纪念照 那时候我们全家都陷入阴影之中。在她做手术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哭也很少交流。大家唯一开始集体会谈,是组织检验结果是恶性的时候,全程只是和医生探讨。没有一个人哭泣。 我永远记得手术室外寒冷的空调以及死一般的寂静。 在漫长等待的过程中,我在害怕,全家人都在沉默着害怕。害怕死亡,更害怕亲人死亡。 奶奶上的这一堂课好难啊。 好在手术非常成功。奶奶出手术室的时候,我看到一向坚强的叔叔,眼眶红了。而我爸和姑姑特别着急的去推奶奶的病床。那个时候抓到病床的扶手,就是抓住了妈妈的手。 后续的化疗她和家人们一起互相扶持坚持了下来。 特别是我爷爷时时刻刻陪伴在她身边。 图三.  手术成功啦!   关于全家的爱 所有的故事都会以爱结尾的,因为爱是希望,是温暖,是阳光。 她有一个很爱她但是从来不善言辞的老公,我的爷爷,老郭。老郭是一个神人,我觉得他一个人就是一场脱口秀。曾经他问我,微信转账的密码是要输入自己的密码,还是输入对方的。我的爷爷奶奶很相爱,但是他们从来不说爱。爷爷为了熟悉微信转账的功能,每天一毛一毛一块一块的给奶奶转钱,我奶奶非常开心的照单全收,还劝他多转点,金额大点。奶奶生病的时候是爷爷一直陪伴左右。 图四. 在叔叔家我们一起吃早餐 奶奶的孩子们非常之争气,人人走上了正途。我奶奶对他们最低的要求就是,做个好人。逢年过节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和我的弟弟妹妹们都会一起聚餐。 奶奶很疼爱我们这些晚辈。我的名字就是她起的。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孙子辈,奶奶在我的名字里加了悦,她说是想告诉其他人,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很开心的,我为这个家带来了喜悦。然后因为上户口当年建议三个字,她就加了明,因为是光明。我很喜欢我的名字,是充满爱意的奶奶赋予的。 爱是年少的相知相许 是白发苍苍相互扶持 是守护一家人的勇敢与坚强 谢谢老郭和老魏撑起来了一个家,给了我安放灵魂的地方
  • 13
  • 888
  • 10
  • 19
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扬州的别名。诗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了咏叹扬州的千古绝唱,扬州自然也成了无数文明墨客的春日踏青的理想之地。无独有偶,宋朝诗人黎廷瑞在《水调歌/水调》中写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究竟扬州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秘吧。 图:扬州市地标建筑:流光溢彩的文昌阁;图源:摄图网   地理位置 扬州市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境内水网纵横交错,湖泊湿地不胜枚举。说起湿地生态,自然就少不了水鸟聚集。“水清岸绿,白鹭成群”成为扬州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这里不仅有野鸭、白鹭等多种野生水鸟在此常驻,而且在此越冬的鸟类,也不乏东方白鹩、丹顶鹤、这样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历史上的扬州伴因漕运而得名,有无数文人墨客到扬州赋诗一首,这个举动类似今天的到此一游的网红景点打卡。号称“第一扬吹”的隋炀帝三下扬州,甚至留下多首诗篇赞美扬州,直到生命终结前的一段时间,还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在扬州城反复游览,只求能记住这美景,至死也不想忘记。隋炀帝一生的确功过参半,他滥用民力,骄奢淫逸,但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委实为扬州的发展助力至今。 正如朱志泊先生在《扬州上下三千年》中提及的那般鲜活:扬州是一座“先运河而城,有运河而名,因运河而盛,倚运河而新”的城市。回顾历史上扬州画舫的发展,我们更能发现其中端倪。 图:江苏扬州京杭大运河夜景;图源:摄图网 画舫风物 “花潭竹屋,皆为泊宅之乡;月屿烟汀,尽是浮家之地。” 出自李斗 清朝 《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作为作为清代扬州社会的百科全书,生动的记叙了扬州的画舫江湖。文人墨客也是这地方江湖的风流看客,垂柳和桥,莲步笙歌。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曾这样描述清代扬州明城的面貌:“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 图: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图源:摄图网   盐运轶事 漕运和盐业的兴盛,让扬州一跃成为东南一大都会。自西汉以来,盐铁官营制度的推广,让历朝政府获取了大量税收,甚至到了清朝,盐业税收有全国税收的一半之多,足见盐业在财政税收中的地位。“两淮盐,天下咸”,扬州作为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是两大产盐区的管理中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扬州盐商在瘦西湖两岸“斗富”的事件可就不足为奇了。盐商凭借雄厚的财力,在扬州兴建私家园林,何园就是其中的典范,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一千五百米的廊道景观,回环变化又四通八达,让何园在江南园林中脱颖而出。 图:4A风景区扬州何园航拍;图源:摄图网   历史名人 碧波荡漾下的亭台楼阁体现了扬州这座城郭所具有的温柔似水,也诞生了“孤篇”名世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意伴随着春潮洋溢于海,月升月落间时光流转,张若虚的背影仿佛就浮现在眼前,辞藻愈是华美,游子思归之情愈是落寞。 除却江南水乡的浪漫柔情,扬州也有忠勇刚烈的一面。明朝兵部尚书史可法誓死抗清,他的尸骨就埋在广储门外的梅花岭。 扬州是个兼收并蓄的城市,有柔有刚还有怪。画家别出心裁的起名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八大山人,其实是一个人。而扬州八怪可不是八个人,他们泛指在康雍乾三朝在扬州卖画的文人,他们和正统画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保留了文人画的大部分传统。扬州八怪的出现,让职业画家文人化,又让文人画家职业化,壮大了画家群体。 图:扬州文昌阁;图源:摄图网 行走在扬州的古巷,这座城市的时光总是比往常要慢上一些。望着古老的运河,日夜奔流,飘摇着归乡的盐商,也涤荡着画家的尘心。于碧波浩荡中穿越古今,于文人墨客口中薪火相传。今日的扬州,是个古韵遗风犹在,现代文化滋长的城市。我们引用曾客居扬州的诗人崔致远在《酬杨赡秀才送别》中的一句诗来祝福扬州:“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   参考文献: [1]央视纪录片:《扬州盐商》 [2]李斗著王军译.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9. [3]刘畅.《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南京艺术学院,2021. [4]图片来源:摄图网
  • 0
  • 582
  • 1
  • 4
工人艺术家,画不尽生活的酸甜苦辣
外公,我们家里叫爹爹,一生历经了许多苦难。 爹爹小时候还没记事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为了吃饭,将年幼的外公过继到了叔叔家里,改了嫁。叔叔家孩子多,加上战争影响,东西也不够吃。饥饿的外公有一天走在街上,发现自己的亲娘在街边摆摊。他走过去,想和亲娘打招呼,要点吃的。可亲娘看见他后,马上把他往外赶,不想认他。 外公只说自己当时特别伤心,没有过多的描述,但这是他对儿孙们提过的,几乎是唯一的儿时记忆,可见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之深。是啊,他想找妈妈,何错之有?而妈妈也有自己的新生活,新的夫家不愿意她和过去的家庭保持联系,也是出于无奈。母子之情在贫穷与饥饿面前,是那样脆弱,怎不叫人唏嘘感叹。   后来外公成为了一名钳工,在长江边的机床附件厂工作。工作之余他最爱画画,喜欢素描,也爱话漫画。 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画的鲁迅,惟妙惟肖,像极了老式的黑白照片。他性格和善,脸上常挂着微笑,厂里的同事时常请他给自己画像,外公也从不拒绝,也不索要报酬。这为他在厂里赢得了许多朋友,也招来了一些祸患。 他有个“毛病”,喜欢用漫画针砭时弊,批判一些他看不惯的现象。在动荡年代,这给了一些人把柄。他在一天晚上被几个人轮流殴打,满身是血地爬了一晚上爬回了家里,捡回了一条命。家人怕他再惹祸,不让他再画了,他也只能作罢,把作品集藏在衣柜里,偶尔拿出来翻一番,然后满眼不舍地放回去。 外公晚年为了照顾身患糖尿病而半身不遂的外婆,长时间睡眠缺乏,不幸罹患胰腺癌,外婆去世后半年他也走了。外公吃苦吃了一辈子,在好日子来临时却离开了我们,让人一方面感到惋惜,另一方面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
  • 2
  • 479
  • 1
  • 10
记忆中的外婆家
从记事起,便是在姥姥家。小的时候,父母为求生计,不得已外出打工,那个时候,村里是鲜有父母在家的,孩子均在在老人身边长大。每到过年之季,才能见到父母。由于爷爷去世的早,奶奶家人孙女多,对我也不多喜欢。姥姥心疼我,便被父母送去姥姥姥爷家。 不记得具体是几岁了,只记得还未上小学时,便跟着姥姥一起生活了。回想起那段在姥姥家的时光,是我记忆中的最美好的回忆。 姥姥的家早先是在河堤上,房子应该是用砖和泥搭成的土房子,屋檐上还盖着茅草。房子周围是姥爷中的果树,有梨树,杏树,桃树。在树下面和房子后面还种着一些蔬菜,像大葱,韭菜,土豆,西红柿。家里还养了一只大狼狗,很是聪明。在早上,总能在它周围看到绑着药粉的小骨头,它都没有吃过。村里有吃狗肉的习惯,所以也有很多狗贩子半夜出来做不干净的事。万幸的是,我家大狼狗一直都陪伴着我们。 春天,我们就摘一些杏花插在瓶子里,给屋里增加一些春意。带到梨花开放时,我们就踩个高凳,为梨花做杂交,爷爷说,这样结出的果子会好吃。夏天,我们就去河堤下的河里撑舟采荷花荷叶,待莲蓬成熟,自莲茎折断,播出白白胖胖的莲子放入口中。秋天,梨子成熟,便和姥爷把摘下来的梨子拿到庄子上的集市上去卖。赚的钱姥爷会买一些猪肉回去。冬天,大雪漫漫,姥爷会背着一个背篓,手里拿着一个小铲,出去寻找绿色化肥。把它们埋在梨树下,让来年的梨子更甜更大。 如今姥姥已经离开许久,临近中秋,愿姥姥在远方也能与我们共赏圆月,以解相思。
  • 1
  • 463
  • 0
  • 5
听爸爸的话:领悟“温和”的智慧
我爸的名字是我爷爷取的,灵感来自文成公主,所以我爸就叫刘文成。 在遗传这一块,我跟我爸长得很像,在后天培养上,他对我影响极大。小时候去他单位,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小刘文成来了”。   一 文成公主她人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但是我爸很温和。因为温和,很多时候他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里的很多长辈都抽烟。有一次我和他在老家的江边聊天,旁边有人点了一堆不知名的草驱蚊,他问我: ”你觉得烧这个草好闻么?“ ”不好闻。“ ”太呛了,蚊子都能被熏跑。“ ”可不么。“ ”欸?你说烧这种草,跟抽烟有啥区别,不都是把草点了,吸这个烟么?“ ”嗯,不理解“ 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段对话,当时的我似懂非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对话我记了很久。长大再回顾整个对话,我悟了。 图:点烟     图源:摄图网   二 高一时有一次数学补习班老师有事,没法上课。我跟着补习班另外几个同学去了网吧。那是我第一次去网吧,我回家也没瞒着,直接摊牌了。他和我妈当天晚上做了好几个大菜——庆祝我第一次上网吧。 ”网吧电脑,跟咱家电脑配置哪个好?“ ”好像差不多“ ”赢了输了?网吧环境咋样啊?“ “输了,环境也就那样,空气不好,有点吵。” “那还不如搁家玩。” “确实” 我好像很吃这套,感觉已经去过一次了,甚至庆祝过一次了,再去也没啥意思了,即使到了大学没人管,我去网吧次数屈指可数。 图:网吧     图源:摄图网   三 我以前拿筷子的姿势不太对,不美观不说,夹菜还很吃力。我又不愿意配合纠正。我爸在跟美术老师的聊天中得知,国画中的倒笔起手式就是拿筷子的姿势…… 他可开心坏了,每天给我拿一碗黄豆,我早上起床先把黄豆从一个碗里夹到另一个碗里。他陪我一块夹,碗里的黄豆越来越多,我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后来美术班的师娘跟我说,其实当时我学倒笔还有点早,但是我爸说他会帮我想办法克服,老师就答应让我提前学了。   四 观察力对于画画还蛮重要,他送我去美术班的路上会让我观察树随季节的变化。 “你看,树发芽了,过几天就长叶子了”; “我前几天怎么说的?叶子长出来了吧”; “秋风扫落叶了”; “等下雪就有树挂了”; “你看,多快,去年这个时候还说树发芽了”。 有的话不知道说了几次,隔一年就重复一次。送了我不知道多少趟,数了好几个春夏秋冬。而我们在一个个循环中,观察了四季,也体验着时光的飞逝。 图:秋天的落叶     图源:摄图网   五 他会亲自带我去探索很多“为什么”:为什么小区里有人回收旧手机,他会过去跟人聊天,用几句就套出来别人的话,然后开心地告诉我“虽然对咱们来说确实没啥用,但是又多了解了一个行业内幕,你还记得我刚才的话术不?”;吸油烟机快坏了,他带我一起拆,一起看里面的结构,“虽然没修好,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里面长啥样。”;打台球时没进:“即使不进,也要养在袋口,还好还好。” 我很感激他传递给我的这些“温和”,大概就是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坐下来好好谈的心态,是言传身教,是“虽然,但是”的乐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unsplash、摄图网 免责声明:部门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8
  • 1605
  • 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