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南明政权帝王篇(一):南明首皇朱由崧,半生顺遂浪荡子
新政与旧朝交替的混乱时代,军阀自立、党派斗争、农民起义……秩序就只是口号的存在。诸多当权者的争斗更多的是为了敛财,而不是匡扶正义、维护民生。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明末清初时期建立的南明政权。 将之称为政权而不是王朝,是因为南明存在的18年里,没有相对稳定的疆域和首都,相较于王朝二字,我更倾向于将之称为流动的反清政府。同时,南明政权也是18年间五位领导者执政的统称。南明政权共历经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政权、永历政权。 图:南明政权分布 在南明,领导者不是执政者,也不是作为政治和反清军事活动的发起人,而是作为吉祥物的存在。这一切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明朝正统传承的断绝,朝臣能够扶持的朱家血脉来源于藩王。然而按《皇明祖训》记载,藩王不得干政,所以能继承大统的朱家血脉完全没有经历过帝王的权术教育。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南明政权的开创者朱由崧(弘光)率先向草莽势力低头,让皇室在南明政权建立之初便成为傀儡。   01. 时局乱人心,武力争做首 弘光帝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个儿子。虽是“国本之争”的失败者,但因着生母郑贵妃的圣宠,颇得明神宗喜爱的朱常洵还是在古都洛阳还做了个锦衣玉食、享尽荣华的藩王。 作为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前半生同父亲一样的富贵悠闲。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崧被封为德昌王,崇祯八年,封为福王世子(明制:藩王无嫡子且年过五十者,可册立在世庶长子为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 图:朱由崧画像 若是时局安稳,说不得能靠着父亲留下的基业,一生无忧。奈何局势多变,安逸半生的朱由崧也不得不为自己筹谋。 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构陷洛阳时,举家逃亡的朱常洵身死,而逃过一劫的朱由崧则按祖制承袭父亲朱常洵福王的藩位。但原先的封地洛阳已经沦陷,他只得寄居在怀庆。得知得知清军要攻打怀庆后,朱由崧接连南下,先后逃至卫辉府、淮安府。逃至淮安府的朱由崧长期居于舟船之上。从船上上下来后,朱由崧随即得知崇祯帝自缢而亡,嫡系皇室众人皆被农民军擒获的消息。 图:明末农民战争 这时,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一出,从文武官员、宗室藩王到军民百姓都有些惊愕。而军民百姓在忧心何去何从时,幸存的文武官员已决定按《皇明祖训》再推举一个帝王,延续明朝的统治。 按祖制(明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崇祯帝一脉已断绝,只能按照伦序选择帝王。而按照伦序计算,顺位继承,在世的皇室血脉中,应择福王朱常洵一脉,即朱由崧,为帝。 可是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早在明神宗执政期间就将福王一脉得罪死了,自然不愿让朱由崧掌握大权。东林党大臣钱谦益等人以“立贤”为由,强调朱由崧德不配位,阻挠朱由崧登基称帝。还表示朱由崧在藩期间“贪财、好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政务”,不予当立。史可法也说福王(朱由崧)“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图:史可法画像 不说东林党对朱由崧的评价是否完全正确,但在时局混乱的情况下,这些野心家更希望上位者不是作为实干家,而是精神领袖(傀儡)。虽不能确认朱由崧是否有为帝的潜质,就朱由崧是福王一脉这一点,东林党就直接将他给排除在外了。 但朱由崧也不是任人搓圆捏扁的软柿子,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朱由崧趁着东林党争论不休、无法顾及他时,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联系了江北四镇的将领(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共谋大计。作为流窜军阀出生的四人认为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不仅可以摆脱流窜军阀的身份,还可以得到官方认可,于是背着顶头上司马士英答应了朱由崧的请求。马士英得知后也很快的反应过来,选择支持朱由崧,挣了个“从龙第一人”的称号,这也是他后面深得朱由崧器重的原因。 图:江北四镇势力分布 直到马士英带着江北四镇和一批大军护送朱由崧到南京浦口,东林党不得不吃下这个闷亏。不情不愿的准备起登基大典。按照祖制,登基前需监国,朱由崧监国13天后就登基为帝。可见当时时局复杂,局势瞬息万变。   02. 争位成于武,亡政败于淫 朱由崧前半生随着父亲朱常洵居住在藩地洛阳。没有个正经职业,也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常年的无所事事,所以整日的招猫逗狗。登基为帝后没有立即整合军队抗击农民军,一方面是他对于帝王权术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则是他无心朝政,只顾着寻欢作乐。 拥立他登基为帝的江北四镇依仗着“从龙之功”飞扬跋扈。朝臣也是有心辖制,但效果不佳,而作为帝王的朱由崧则是意识不到军权集中的利害,任其发展。也可能在他意识到军权集中的利害时,局面已无法控制,他也只能听之任之。 其实一开始,朱由崧能够在登基为帝之处就迅速整顿军队,将军权拿在手中,让四镇有敬畏之心,也不会发展到后来军阀权势集中,无人可控的地步。 奈何朱由崧登基后不理朝政,整日想着寻欢作乐。大臣和军阀们看他不管事,野心也逐渐变大,刚开始还只是争权夺利,后来发展到徇私舞弊的地步。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比如阮大铖就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妙方。 大臣如此,除却野心膨胀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上行下效。朱由崧执政期间,为了给太后修建行宫,搜刮民脂民膏。后来又以各种理由直接到安排人员到民众家里拿钱。甚至于在兵临城下时还和后妃在宫殿卿卿我我,完全不顾城中百姓死活。 弘光政权刚刚建立便暴露诸多问题,亡国是早晚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弘光政权只存在了一年就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 图:1645年形势分布 作为南明政权的建立者,朱由崧是失败的。他执政开始便不思进取,仍守着藩王的那套规矩(明制: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不得随意出城,不得私蓄兵士),不去思变。没有祖宗的雄才伟略也就罢了,连守成都做不到。 遇事能退则退,整日活在酒林肉池中,心甘情愿的做起了野心家的提线木偶,毫无皇室风范。而朝廷重臣亦是醉生梦死,更是在清军破城时剃发降清。 图:清军入南京 被俘后的朱由崧还是一副摆烂的状态,被囚禁的一年里仍然酣饮极乐。后有人上疏时为清摄政王的多尔衮,称被囚明朝皇室有人意图反清,多尔衮才下令处斩以朱由崧为首的明皇室成员,朱由崧也结束了他的无时不在享乐的一生。 说实话,南明政权建立之初,百姓和文武官员也是对皇室报有期待的,奈何朱由崧没有经历正宗的帝王权术教育,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同时,朝臣之间党派之争越演越烈,也没有人指导朱由崧如何处理朝政。朱由崧也只能选择做个提线木偶,任人摆布。   03. 初心本为善,习恶源为育 朱由崧至死不忘娱的作为被后世之人大家批判。很多人都在说他如何的淫秽,很大程度上是从东林党反对他登基为帝时列举的“七不立”和史可法对他的评价得出的结论。 但东林党所言很可能有失偏颇,毕竟在利益不相符时,攻讦德行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将人拉下马的手段。而通过史料的相互印证,朱由崧执政期间的作为和他祖父明神宗如出一辙,也和父亲朱常洵在藩期间的决策有相似之处,或许成长的环境彻底改变了他。 朱由崧祖父明神宗,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四十八年,后二十年完全不上朝,整日的在后宫寻欢作乐。朱由崧执政期间的对于朝政的作为可谓是得了祖父的真传。 图:明神宗画像 朱由崧随父亲朱常洵就藩时七岁,也就是说,朱由崧在京城生活了七年。而七年间,因为祖母郑贵妃深得帝王心,父亲朱常洵又备受宠爱,自己又是父亲长子的缘故,入宫的机会较之于他人则多了很多。 常年来往于宫廷之间,见识了祖父明神宗的生活现状,以为帝王便是如此,为人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在随父就藩洛阳后,应祖制不能干预地方政务,不得随意外出……寻欢作乐就成了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好淫的名声就传了出去。 但其实,提线木偶朱由崧也不是如史可法等人所说的那么一无是处,至少他在对待朝臣上是足够宽厚的。 朱由崧继位后,对曾反对他登基为帝的东林党没有做出任何处罚,仍给予重用。一方面是担忧朝廷无人可用,马士英等拥立者一家独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头脑清醒,为人宽厚。朱由崧这为数不多的优点则是得益于父亲朱常洵的言传身教。 朱由崧之父朱常洵作为皇位之争的失败者,没有命丧黄泉。一方面是因为明神宗的宠爱,另一方面则是他并没有太大的野心(或许皇太子之位也只是父亲的一厢情愿)。所以夺位之争后,他急匆匆的就藩洛阳,在藩期间更是悠闲度日,没搞什么幺蛾子。 图:朱常洵画像 但毕竟是接受过帝王权术教育的人,朱常洵虽然整日无所事事,但在大事上完全不糊涂。天启年间还上疏明熹宗朱由校,表示愿意捐银子给朝廷做军饷,更是请求朱由校给宦官魏忠贤立生祠(朱由校需魏忠贤对抗东林党,朱常洵此举正中下怀)。 朱由崧多少还是继承了父亲的一点点眼界。没有对东林党赶尽杀绝。这在降将钱谦益缅怀他的诗词《一年》中也有所体现。之前为臣时的攻讦只不过是政治立场不同时的打击对方策略,跳出了对立的身份,作为旁观者的钱谦益对于朱由崧这人,也不全是贬低。 钱谦益诗中有言:“一年天子小朝廷,遗恨虚传覆典刑。岂有庭花歌后阁,也无杯酒劝长星。吹唇沸地狐群力,嫠面呼风羯鬼灵。奸佞不随京洛尽,尚流余毒螫丹青。” 由此可见,作为南明首帝的朱由崧也并非史料记载的那般不堪,他的贪财好色的或许是祖父明神宗的影响,也或许是他无法内心苦闷(无法承受反清复明的宏愿)的排解。 我更愿意相信,朱由崧的堕落和放纵,是在麻痹自己。作为南明政权的建立者,官员买官卖官,军阀林立不听指挥,这些朱由崧都清楚的知道,但他不会帝王权术,无法力挽狂澜。只能自甘堕落,麻痹自己。这便有了后世记载的荒唐帝王朱由崧。   参考文献 [1]汉程网.朱常洵. 引用于2022/12/7 https://ls.httpcn.com/renwu/zhuchangxun.shtml [2]百度.从落难藩王到承袭帝位,再到被俘遇害——明安宗朱由崧. 引用于2022/12/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430961835483996&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6%9C%B1%E7%94%B1%E5%B4%A7 [3]故宫博物院.【南明政权的兴亡】. 引用于2022/12/7 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159928.html [4]百度.南明在历史上存在了近20年,为什么不被视为一个王朝?. 引用于2022/12/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286399685411885&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5%8D%97%E6%98%8E%E6%94%BF%E6%9D%83 [5]百度百科.朱常洵. 引用于2022/1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5%B8%B8%E6%B4%B5?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6]百度百科.朱由崧. 引用于2022/1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7%94%B1%E5%B4%A7?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7]道客巴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小议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引用于2022/12/7 https://www.doc88.com/p-7476384190511.html [8]趣历史.历史上的弘光帝朱由崧,真的那么变态昏庸吗?. 引用于2022/12/7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09/438863.html [9]百度百科.南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政权的合称). 引用于2022/1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6%98%8E/2207381?fr=aladdin#3_2 [10]图片来源:全历史
  • 0
  • 389
  • 0
  • 1
罗斯柴尔德家族:富可敌国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在历史的滚滚的长河里,能真正称的上富可敌国的家族屈指可数,罗斯柴尔德家族算是其中之一。 图: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宋鸿兵《货币战争》的记载,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的总资产将近50万亿美金。也许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但我们可以等量代换一下,50万亿美金相当于美国常年GDP的2到3倍,相当于近500个比尔盖茨的资产。 可能这时你会问,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他们的名字。事实上,在近两百年的欧洲历史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力,被视为最具代表性且成功的商业家族之一。只不过因为他们低调的处事风格,所以,在我们看来,罗斯柴尔德家族高贵且神秘。但其实,他们家族也不是一开始就堆金积玉。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家族的呢?   白手起家 富甲天下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见地和敏锐的洞察力,白手起家,造就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在德国法兰克林犹太人的贫民窟,有一家犹太人开的小店,门口总挂着一面红色盾牌的旗子。以前的犹太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店主就把门口的“红色盾牌”作为自己的姓氏,译为“罗斯柴尔德”。 图:罗斯柴尔德家族族徽 由于不可抗的政治因素与历史原因,犹太人一直都是西方人民仇视的对象。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特定的住所,饱受歧视。罗斯柴尔德家族那时住的地方十分简陋,不到20平米的地方住着一家30口人,就是在这样拥挤、破败的房子里,诞生了一位国际金融业之父——梅耶•罗斯柴尔德。 图:梅耶•罗斯柴尔德 梅耶和大多数犹太后裔一样,从小便备受欺凌,他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被人诬陷致死。还好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去一家银行当了学徒。迈尔十分好学,几年的学徒经历给他积累了不少金融经验,梅耶还有着敏锐的洞察先机的本领,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商机。 在以前的欧洲,国家数量很多,贵族更多。他们的国土面积小,却有着完整的国家建制。那么问题就来了,18世纪末欧洲手工业比较发达,各国生意往来略显频繁,但货币不通导致彼此交易不便。这时,梅耶看到了机会,他开始做外汇倒卖的收益,依靠汇率波动和小费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随及,他并没有懈怠,而是继续发奋图强。梅耶开始收集许多小公国的货币与勋章,再把它倒手卖给喜好收藏的贵族或者古董店,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甘愿吃苦的品性,他攒下了第一笔商业启动资金,成立了“罗斯柴尔德商会”。 很快,梅耶的名声就传到了威廉王子的耳中。梅耶清楚的知道,接触到皇族会给自己的事业锦上添花。于是,梅耶投其所好,就到处搜集绝版钱币,悉数奉上,深得王子欢心,故被封为“黑森国御用商人”,自此,罗斯柴尔德家族步入上流社会。这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启波澜壮阔商业史诗的最关键的一步。 图:罗斯柴尔德家族花园   几经风雨 绝处逢生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发展旺盛,经济拥有高度发展的活力,资本充分涌流,这时就突显出了银行的重要性。罗斯柴尔德家族最早通过货币买卖以及外币兑换来积累财富。随后又贴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黄金兑换纸币和倒卖古玩进一步致富。事实证明,跟随时代进步的人,会吃到社会反馈的红利。在这个时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信息网逐渐完善,他们站在时代前端,乘风破浪。 一个家族想要延绵下去,始终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19世纪末,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同,罗斯柴尔德家族传统用政府控制经济,来赚取金钱的经营手段,已不能贴合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逐渐下降。此外,由于战争对犹太民族的迫害,罗斯柴尔德家族面临着巨大危机。 二战结束后,他们开始变得十分低调,不过作为曾经几乎垄断金融市场的家族来说,之前世代积攒的财富也足以他们消耗。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在探究新思路。二战后,罗斯柴尔德家族重振旗鼓。家族成员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集团,他们以金融业为基石,深入酒业、服装业以及矿业,涉及领域广泛,且成效显著。 罗斯柴尔德家族给19世纪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巅峰。如果你要问,是什么支撑他们走过这风风雨雨,却毫不退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严格的家规家风。 图:美元   优秀家风 严谨家训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眼中,严谨并严格的家规是他们信奉的准则。梅耶生前为其家族定下森严家规,包括重视兄弟之间的和睦及家族团结的传统;不追求金钱,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忘促使五兄弟和解的“五支箭”的教训等。许多年来,罗斯柴尔德人都严格遵守这些家规,不断进行家族传承。 最著名的当属“五支箭”的教育。它强调,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应该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就像族徽图案一样,一只手臂握着五只利剑,不惜一切代价,用尽所有办法,保持家族兄弟们团结一心。谨遵这条家规,几乎所有的有关家族的交易,都是由罗斯柴尔德族人通力合作完成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有利于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 图:罗氏五虎将 罗斯柴尔德家族之所以传承百年,站在财富金字塔上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家族内部团结和谐。这不仅仅是传承财富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传承智慧、传承经验,并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最终是为了家族能够绵延发展。 家俗话说得好:“治家严,家乃和”。家风家训比家业更加重要。如果一个家族里,没有家风,没有家规,那么这个家族就像浮萍,飘忽不定。能够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常规宿命的,基本上都是凤毛麟角的大家族。优良的家风就是家族里最大的财富,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万丈高楼始于基,家风家训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成长的“地基”。 图:罗斯柴尔德家族 今天,我们不仅要认识了解了罗斯柴尔德家族,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家族要想致富,矢志不渝的品格、愈挫愈勇的态度、严谨良好的家风,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货币战争》,宋鸿兵,中信出版社,20076年。 [2]《金融统治者》,弗格森,中信出版社,2009年。 [3]《罗斯柴尔德家族传》,陈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 [4]罗斯柴尔德家族,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他们如何创造财富的.引用于8月17日: https://mi.mbd.baidu.com/r/L8Pih8J104?f=cp&u=72273927083060b8 [5]图片来源:全历史,趣历史。
  • 0
  • 983
  • 0
  • 3
样式雷家族:中国最厉害的御用建筑世家
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作者:司马迁 穿过长安街,先后途径天安门、端门、我们进入到紫禁城中,再跨过一道金水桥,步入太和门就来到了太和殿前的广场之上。 望着眼前气势宏伟的木结构建筑,面阔十一开间的太和殿,世界仅此一间,其体量之大、形制之高乃世间独有。 让人不由惊叹,是何人的参与,才能建造出如此威仪的宫殿呢。   图:紫禁城特写  图源:摄图网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历时14年竣工。 清军入关之后,开始对紫禁城大兴土木,建筑世家雷氏家族服务于满清帝国两百多年,对紫禁城的重修和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雷氏家族世代供职的皇家设计机构被称作“样式房”,这个样式房”相当于皇家顶级建筑设计院,而雷氏家族因长期执掌样式房,而得名“样式雷”。 建筑史上留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可见,样式雷家族在中国建筑史的非凡地位。   图:“样式雷”家族传承及其主要功绩 图源:笔者根据《文明之旅》 20111024 样式雷的传奇与精彩绘制   发轫:开启两百年的传奇生涯 17世纪末年,一位祖籍江西永修的雷姓江南匠人,不远千里来北京参加皇家宫殿的修建。这位匠人的名字就是雷发达。 他主持重修紫禁城项目时,保留了中轴线上的对称布局,不苛求两侧完全对称,在求同存异中保持细微变化,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政治思想。 他不仅善于揣测上意,而且在建筑营造上技艺精湛。在康熙年间,雷发达受到皇帝重用,为雷氏家族在皇城的崛起打下了根基。   图:雷发达  图源:趣图网   雷发达的长子雷金玉也是一位建筑高手。 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在《哲匠录》中曾提到一个“金銮殿上三锤定殿梁,受封七品官”的故事。 据多方考证,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雷金玉。   除了对现场施工技艺了熟于心,雷金玉还是一位沙盘模型艺术家。 与现代做设计不同的是,在清朝,施工图要先转成模型给皇帝审阅,这个沙盘模型叫做“烫样”。 雷金玉做的“烫样”不仅有微观建筑模型,而且搭配了许多独具匠心的雕梁画栋,就连植物景观造景也栩栩如生。当时皇帝见了“烫样”都爱不释手,啧啧称奇,所以这种精湛技艺也被传承了下来。 雷金玉凭借出众的“烫样”技艺,再加上父亲雷发达的大力举荐,最终,康熙大帝任命雷金玉为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也就是相当于皇家级别最高的建筑总工程师。 自此,“样式雷”家族的名望、声誉,达到巅峰。也正是从二代雷金玉开始,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的官职在样式雷家族里世袭了七代。   图:圆明园  图源:摄图网   家族教育 雷金玉过世时,幼子雷声澂还在襁褓之中。 雷声澂的四位兄长难当大业,工部样式处掌案一职旁落,其母张氏几经波折,为雷家求得了“幼子成年后重掌样式处”的特权。 雷三代雷声澂也不负众望,他在雷氏家族以往的建筑风格上,融入了“康乾盛世”的政治构想,乾隆皇帝对雷声澂大为赞赏。 他不仅在成年后执掌样式处掌案的官职,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家玮、家玺、家瑞,都培养成了清朝顶尖的建筑人才,第二子雷家玺更是三兄弟中的翘楚。   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庆典活动中,雷家玺主持600多个临时建筑,从亭台楼阁到园林景观,错落于大宫门到西华门的道路之上。 雷家玺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辉煌的成绩,雷声澂的教育功不可没。雷声澂对雷四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建筑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培养匠人吃苦耐劳的坚定意志,修习高度的建筑文化自觉。 其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雷家子弟在14岁就在“样子房”做学徒了,主要学习选址勘探、绘制图纸、制作烫样等工匠技能,培养雷家子弟严谨的建筑学习观念。 正是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教育模式,菜造就了雷氏四代的三位高水平建筑大师。   式微:一场大火燃尽了几代人的心血 到了雷氏五代雷景修这里,正值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际,炮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烧杀抢掠无处不在,雷景修指挥家中男丁冒险去圆明园,才抢救下能堆满三间屋子的图纸。 侵略者洗劫之后就是毁尸灭迹,一场大火将圆明园连带雷家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悲痛之余,他终是不愧于祖宅中挂起的“不忘祖业”四个大字,把家族流传下来的珍贵手稿和烫样编辑成册。 现在我们能在国家博物馆里看到了雷家样的资料,雷景修功不可没。   图:清东陵中轴线上的建筑特写  图源:摄图网   第六代雷思起是雷景修的第三子,因技术卓绝而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 雷思起在主持修建圆明园时,接到了慈禧陵墓清东陵的任务,在双重压力之下呕心沥血,连夜作图。 雷思起为了满足慈禧太后对陵寝诸多个人需求,在清东陵竣工之际,最终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雷思起因过劳去世之后,修建圆明园的工作就落到了其长子雷廷昌肩上,雷廷昌接任了样式处掌案后,和长子雷献彩重修圆明园。 除此之外,父子俩还共同主持了清王朝末年的几项重要建筑工程,包括惠陵、崇陵、颐和园等。   图:颐和园  图源:摄图网   随着清王朝余晖的散尽,样式雷家族也沉没在历史的硝烟当中了。 样式雷虽然不在了,但是图档依然抢救式地保留了清朝官式建筑最辉煌的回忆。 现存的古建筑依然保持着与生俱来额张扬与高贵,通过记忆和血脉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著. 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01. [2]王金羽. 中国古典建筑的守望者[D].天津大学,2018. [3]雷发达太和殿上梁传说的真相.引用于2022年9月6日: http://www.jiapuweb.com/html/2018523/n373310805.html [4]《文明之旅》 20111024 样式雷的传奇与精彩.引用于2022年9月6日: https://tv.cctv.com/2011/10/25/VIDE1412071551666435.shtml [5]图片来源:摄图网、趣图网
  • 0
  • 865
  • 0
  • 3
清宫剧中的皇后“专业户”:那拉氏家族
《如懿传》一开场,女主角青樱的姑母就对她说:“乌拉那拉氏,没有前朝的重臣,只有后宫的女人,你我就是要延续乌拉那拉氏的荣耀。”同为清宫剧的《甄嬛传》,剧中的太后也是想方设法的保全乌拉那拉氏的荣誉。那么这个乌拉那拉氏家族有什么荣誉呢?历史上的乌拉那拉氏是那拉氏的一个分支,那么作为清宫剧中经常出现的姓氏,那拉氏,这个家族有哪些传奇女子呢? 图:《如懿传》剧照   那拉氏,是满族的一种姓,也是女真四部的王族姓,包含有乌拉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哈达那拉氏,辉发那拉氏四个大分支氏。那拉氏这个大氏族中,男性角色在历史上闻名的较少,但其中的女性角色总是让后人津津乐道,最主要的女性角色当属孝烈武皇后,以及乾隆的继后辉发那拉氏,另外还有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被逼殉葬:孝烈武皇后 孝烈武皇后,是一位贵族之女,来自于乌拉那拉氏,名为阿巴亥。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阿巴亥是他最爱的女人,被努尔哈赤封为大妃。当时的她陪在努尔哈赤的身边,和努尔哈赤育有三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虽然说母凭子贵,可是好景不长,集万千恩宠于一身的阿巴亥被人告发和努尔哈赤的大儿子代善有暧昧关系,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将她赶回了娘家,即便是不久后又将其接回,但是努尔哈赤又残忍的留下遗嘱,逼阿巴亥殉葬,于是,年仅37岁的阿巴亥自尽身亡。 仅作为大妃的阿巴亥,能被封皇后,也是儿子多尔衮的功劳。皇太极在位时,理所当然的给自已的生母孟古哲哲一个谥号,即后来的孝慈高皇后,皇太极死后,顺治登上皇位,此时的顺治年龄尚小,多尔衮为摄政王,出于私心考虑的多尔衮,将自已的母亲阿巴亥追封为孝烈武皇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过四个月,多尔衮去世,顺治对他怀恨在心,连同孝烈武皇后这个名号也随之废除了,至此,阿巴亥这个名字也彻底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图:多尔衮   未封谥号:辉发那拉氏 辉发那拉氏,为乾隆皇帝的继后,热播剧《如懿传》中的为皇帝断发的青樱,《延禧攻略》中攻于心计娴妃等,原型皆为辉发那拉氏。 乾隆还只是位王爷的时候,辉发那拉氏是他的侧福晋,乾隆登上皇位后,他的首位皇后是后来被封谥号纯孝贤皇后的富察氏。乾隆十三年,富察氏因病去世,乾隆对富察氏用情至深,挚爱的离去使乾隆皇帝非常悲伤,不愿再次封后,奈何后宫需要有一宫之主,再加上当时太后的劝说,还是皇贵妃的辉发那拉氏被选中,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图: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辉发那拉氏 据史料记载,乾隆的这位继后性格刚硬,行事不如前皇后温婉大气,经常做出一些大不敬之事。乾隆想要立皇贵妃,但是当时后宫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皇贵妃是在没有皇后的前提下,替皇后掌管六宫事宜的,此时的辉发那拉氏还是皇后,她觉得此事会让她在后宫颜面尽失,于是不顾一切的剪掉自已的头发,表示愤怒和反对,满族人的规矩,除非家中有长辈过世,其他情况下,是不允许擅自剪掉自已头发的。她的断发行为彻底激怒了乾隆,于是乾隆下令将她打入了冷宫,并废除了封号,辉发那拉氏在冷宫里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自古帝王多薄情,乾隆没有给她谥号,死后甚至连牌位都没有给她,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悲情的皇后了。   垂帘听政: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属于那拉氏中的叶赫那拉氏,是清朝同治帝的母亲,慈禧太后是晚清历史上最具有权利和影响力的女性。虽染她贵为太后,实则为同治和光绪时期的大独裁者,手段强硬。她曾两次垂帘听政,经历了八国联军,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晚清大事件,掌控中国政局长达半个世纪。 图:慈禧太后 虽然慈禧对晚清历史影响很大,但是后人对她的评价大多是否认的态度。她贪图享乐,生活过的极为奢靡,为了满足自已的欲望,北洋水师的经费也被她擅自挪用,导致中国海军严重供给不足,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这一行为使中国受到了更多的压迫,赔款白银无数。另外慈禧独裁时期,和西方列强签定了许多不平等的霸王条款,使中国由盛走向衰,随之也带来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 除了上述三位比较著名的那拉氏的女子,《甄嬛传》中的纯元皇后,原型是历史上雍正的嫡皇后,孝敬宪皇后,以及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也称隆裕太后,皆为那拉氏家族的女人。 在我们看到的清宫剧中,无论是《延禧攻略》还是《如懿传》,亦或是《甄嬛传》,都摆脱不了那拉氏家族的影子。那拉氏的女人无论是受尽恩宠,大放异彩,还是遭受冷落,后人唾弃,她们或多或少都与爱新觉罗氏有着不同的爱恨情仇,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她们的足迹。       参考文献: [1]《乾隆的继后辉发那拉氏为什么要断发?发生了什么?》.趣历史.引用于8月29日: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11/458283.html [2] 慈禧太后. 百度百科. 引用于8月28日: https://mbd.baidu.com/ma/s/7huXH1ga [3]《神一样存在的那拉氏家族,皇后专业户,皇帝造人机,清朝终结者》 百度   引用于8月28日: https://ms.mbd.baidu.com/r/M01CTFpK9O?f=cp&u=81d099ffc2568cb9 [4]图片来源:趣历史
  • 0
  • 545
  • 0
  • 1
孙氏家族:乱世之中,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栗子 雄姿英发,鼎足江东,他是纵横四海的英才。仪表堂堂,玉树临风,他是意气风发的俊美儿郎。乱世之中,强者为尊,他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诸侯。他是东吴大帝,他,是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从少年诸侯到盖世吴王,整基业、破曹敌、兴水利、搞农业。孙权稳定江东地区的发展,让百姓免受战争的屠戮。 孙家三代人,子承父业,弟承兄业,三人固守江东,将江南水乡发展成富饶渔乡,统一格局,发展经济,成就一方霸业。孙氏家族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将基业代代相承,和孙氏家族饱含智慧的教育和良好的家庭关系不无关系。   图:孙权   1. 早期创业——孙坚 一个家族从白手起家发展到鼎盛时期,早期创业的理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理念会贯穿整个家族的发展历程,是指导家族未来航向的指明灯。 孙权的父亲孙坚年轻有为,参加过黄巾起义,后来被朝廷征召,连续平定多地叛乱。最后因军功卓越,升迁为长沙太守。 孙坚曾对孙氏子孙说过这样一段微言大义的话:“生于乱世是不幸也是万幸,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为天下安定作出贡献。” 和其他诸侯不同的是,孙氏家族从开始创业之时就确定了宏大的目标——为万世开太平。前期孙坚创业,中期孙策打下地盘,后期孙权稳定发展经济,在位期间制定“免征农民服徭役,兴修水利”等惠民政策。 由此也可以看出,孙氏家族一直坚定“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念。也正因此,才让江东父老免受战争之苦,专心发展农业经济,过一份相对来说安稳太平的日子,在乱世觅得一处平静之地。   图:孙坚画像   2. 中期奠基——孙策 家族子弟内斗是造成家族败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族中子弟相处融洽,是保证家族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孙策接过其父孙坚的班,继续在乱世之中逐鹿群雄。他非常勇猛,号称“江东小老虎”。数年之间,孙策就带领部下平定江东,就此奠定了吴国基业。 可惜后来他遭小人暗算,中箭而亡。孙策临死其子尚幼,他决定把江东托付给弟弟孙权。 驾鹤西去之前,孙策曾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由此可以看出,孙策临死前没有执着于自己的嫡系血脉,将皇位传给幼子,而是自己的弟弟,甚至还说自己的才能远不及其弟孙权。 其实,这样和谐的兄弟关系在古代贵族世家中十分罕见。有不少兄弟为争皇位互相防备,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反观袁绍、曹操家族,后期袁氏三子,曹家二子的内斗,每一次内斗都伴随着腥风血雨。 正是因为孙氏家族互相信任,相处和谐的家族关系,才让后期吴国少了兄弟叔侄之间的内斗,减少对江东基业的内耗。稳定内部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壮大江东势力。   图:孙策画像   3. 后期勃发——孙权 年仅19岁的孙权承担重任,于公元200年继承兄位。他深知自己肩上背负着父兄遗愿的重任,所以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从后来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孙权的表现确实没辜负祖辈的厚望。 在位期间,他开设招贤馆,广揽贤才,聘求名士。他提倡免征农民服徭役,还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他兴修水利,开发河道。这些利民政策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纵观东汉以前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发展重点一直在长江以北的北方。相比于北方的政治经济状况,南方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三国时期孙氏家族的到来,以及后期东吴政权的建立,各种人才的涌入和政策扶持,让江南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公元208年,曹操二十万万大兵压境,大战即将爆发,江东岌岌可危。孙权没有退缩,为作战做好充分准备。他联合盟友刘备,重用人才周瑜,巧用谋略,充分发挥江南地理优势。最后调动三万江东水军战退曹军,火烧赤壁,逼得曹操仓皇出逃。在历史上留下赫赫有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图:赤壁之战   身为敌对势力的曹操也由衷地发出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能得到竞争对手如此称赞,由此可见孙权的确出众。 富春孙氏,三代人薪火相传,在江东打下基业并发展壮大,为整个江南地区的稳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忆往昔,千古江山,英雄已逝。他们的传奇故事,他们的千功伟业,他们的不朽精神,会留在史册,千古流传。     参考文献 [1]百科.谈笑古今之孙权—中国式家族教育.引用于2022年7月24日:https://mp.weixin.qq.com/s/BsHdPm9WJRy6aZyaNu0PVQ [2]历史人文地理.孙权简介,孙权生平.引用于2022年7月24日:https://mp.weixin.qq.com/s/5juz96s8l9qxXq-qgyj_YA [3]图片来源:全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 0
  • 678
  • 1
  • 1
绵延千年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
作者:昭武 截止到2022年,全国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多万,是中国的第六大姓氏。 其实自古以来,杨姓都占据着较高的人口比例。在宋朝时期,杨姓大约就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是宋朝第7大姓。 而在诸多杨氏家族中,弘农杨氏最为出名,其以弘农郡(陕西省华阴县)为郡望,又称华阴杨氏。 据南宋的史学家郑樵编写的《通志氏族略》一文记载,弘农杨氏起源于姬姓,是春秋时期晋国地位赫赫有名的贵族羊舌氏的后代。 其家族兴起于秦汉,在五代十国时期快速发展,至隋唐达到顶峰,至今延绵一千多年,培养了许多能人志士,不仅有功臣,也有文学大家。   1. 家族发迹 根据《汉书》记载,祖籍弘农的杨喜因为斩杀西楚霸王项羽有功而被汉高祖封为赤泉侯,是为西汉开国功臣。 自此弘农杨氏便在两汉朝廷中有一席之地,涌现了许多名士名臣。   图:杨喜   其中杨敞因为家居弘农郡华阴而被认为是弘农杨氏的一世祖。他也是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同时也是文学家、太史令司马迁的女婿。 汉武帝后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辅佐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执掌朝政,杨敞因为人谨慎小心受到了霍光的青睐,至此在政治道路上青云直上。 后来,杨敞的三代孙杨震任东汉安帝时期的太尉,因“四知说”被称为"关西孔子"。 杨震的儿子杨秉和他的孙子杨赐、二代孙杨彪也同为太尉,所以他们被时人称为"四世太尉"、"东京名族",弘农杨氏的声名愈发显赫。   图:秦汉时期弘农杨氏世系表   除此之外,弘农杨氏在东汉末年有一位为我们所熟知的谋士——杨修。 我想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那个"一合酥"的故事感兴趣,那个让曹操又爱又恨的主簿就是杨修。杨修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他的才能让曹操也自愧不如,说出"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的话。 后来,杨修参与到了曹丕与曹植的魏王继承人之争中,曹操大怒,遂起杀杨修之心。建安24年秋,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 罗贯中也曾在《三国演义》中对杨修写道:"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来表现对杨修的惋惜,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 杨修的经历也为后来弘农杨氏的沉寂埋下伏笔。   2. 沉寂之期 作为两汉时期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魏晋动荡之期并没有像其他氏族如琅琊王氏那样成功转型成为著名的门阀士族。 东汉末年,杨秉后代的杨彪、杨修父子因为政治立场与当权者有所差别而遭到当权者的猜忌甚至杀戮。 西晋之时,弘农杨氏虽然有"三杨"——即以外戚的身份专揽朝政的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其中杨骏甚至还曾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但是因为朝局的动荡,再加上他们的专权不得人心,很快就被朝廷诛灭。 东晋时期,杨氏一族又由于渡江太晚,在南方没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所以家族便逐渐衰落了。   3.重展辉煌 到了南北朝之期,弘农杨氏的族人不得不弃文从武,当然在乱世之中这也不失为生存之计。 在西魏政权的内部,弘农杨氏依靠着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了"关陇贵族"的重要成员,他们与河东裴氏、河东柳氏、京兆杜氏等世家成为当时北方著名的大族。弘农杨氏家族终于从衰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而到了隋朝,弘农杨氏进一步扩大了家族势力,稳固了家族根基。   当时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的第十四代世孙。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杨坚的父亲杨忠虽然是弘农人,但他并非出身于此前辉煌一时的弘农杨氏家族。据历史考究,他与弘农杨氏之间有关系的可能性不大。 但不管怎么说,以弘农华阴杨氏自称的杨坚在总揽朝政、夺取政权并建立隋朝之后,重用了一部分弘农杨氏族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杨素,他这一支在扩大弘农杨氏的影响力上举足轻重。 杨素是正统弘农杨氏的后裔,他跟随杨坚平乱、灭陈,被杨坚拜为荆州总管,封越国公。后来杨素主张支持时为晋王的杨广取得太子之位。 杨广即皇帝位后,让杨素讨伐平汉王杨谅的叛乱,因此杨素被任命为尚书令、太师和司徒,之后杨广又封其为楚公,权倾一时。   图:杨素   虽然隋朝只历经了三十余年国寿,很快就灭亡了。但是弘农华阴杨氏的地位却并没有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就此衰落。 李渊建立唐朝后,采取了与"关陇士族"联姻合作的政策,弘农杨氏通过政治合作与联姻的方式巩固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在唐朝,弘农杨氏前后有11个人拜相,因此也被当时人称作为是"十一宰相"之家。 毛汉光先生曾说:“弘农华阴杨氏是隋唐三百年的宠儿,子孙有较高的仕宦率。”这也说明了弘农杨氏家族在隋唐的政治舞台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4.细水长流 随着历史变迁,真正的弘农杨氏到底去哪了,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弘农华阴杨氏在全天下的杨氏族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地位,弘农杨氏的名号在当时有人追捧,于后世也受到尊敬。 因此有很多杨氏家族的族人放弃本来的族系,把自己家的家谱追溯到弘农华阴杨氏里。 后世杨家也是名人辈出,杨氏子孙开枝散叶。正是"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弘农杨氏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引领者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延绵不绝。 同时,我们从弘农杨氏的发展史中体会到了杨氏祖先勤劳善良、不骄不躁、百折不挠的家族文化。   历史长河缓缓向前流淌,弘农杨氏的故事仍然在流传。 现在仍有许多人以弘农杨氏自称,赋予这个传奇名号新的故事,正如过去的千百年,默默地在史书中留下印记。   图:杨氏宗祠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氏族略》 [2]龙仕平、毛远明.隋代弘农华阴杨氏家族再考述[J].文献,2010,(01):119-127.》 [3]魏宏利.中古弘农杨氏发展再评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6):83-87. [4]孟子勋.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研究[C].陕西理工学院,2012. [5] 隋唐弘农杨氏家族与文学研究.道客巴巴.引用于2022年7月18日: https://www.doc88.com/p-7088332535982.html [6] 图片来源:全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 0
  • 5468
  • 0
  • 0
传承千年,支叶硕茂的钱氏家族
作者:墨染倾城 中国姓氏自古以来都是人文历史的璀璨代表之一,中华巍巍5000年,其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众多姓氏的由来演变和背后故事,也都特别耐人寻味。 相信大家应该都对那一句“赵钱孙李”耳熟能详了吧。钱姓在中华姓氏中,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自古为大姓,其下名人的丰功伟绩让人称道。   以官命名的钱氏 据考证,钱姓是由彭姓演变而来的,并与“钱府上士”这一官职有着深厚的渊源。 所谓“钱府上士”指的是经管财务的官名。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颛帝的孙子陆终有一子名为彭祖,其后裔彭孚在西周被分封为“钱府上士”,之后彭孚的后代便开始以官名为姓,即以“钱”为姓。   钱氏的发展史 在唐宋年间,钱姓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是由于吴越王钱镠在临安建立吴越国并称帝后,进行了有序的治理,使得国家国富民安,富甲一方,为钱氏在江南的繁华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有很多吴越王的臣僚们被赐以“钱”这一姓氏,就以钱为姓,从而对钱姓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 后来在明代时期,朱元璋下令向中原地区移居,这一举动使得钱姓宗族遍及大江南北,钱姓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质的飞越从53万增加至270多万,从而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   在这鼎盛时期中移居在浙江地区的宁波海盐钱氏家族最为亮眼,这一家族是钱氏分支中的一个大家族。在五代十国时就有“干载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之称且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这一家族正是吴越时代钱氏宗族主要支系,他们的祖先即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帝王钱缪。明代初期,明太祖下令向中原地区移居时钱镠的孙子、钱弘叔的后嗣从江苏宜兴蒙山的家眷中分裂。 第一批游离出来的是钱镠的后代名叫钱富一的高官,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加就将这一家族命名为“海盐钱氏”。 这个支系家族在经历了近几百年风雨沧桑的艰辛岁月之后,终于成为近代人才的聚集地,被潘光旦先生誉为“清门硕望”,被世人称颂为嘉兴的“居首之大家”。   图:海盐钱氏祠堂   如今这些钱氏人口以聚落的形式分散在全国各个省份,钱氏足迹遍布全国。 当然,不仅是汉族人中有钱姓,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交融也为钱姓的发展出了一份力。就如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政府极力推广“羁糜政策”和“改土归流”这一系列活动让很大一部分的少数民族汉化,并赋予姓氏“钱”,且世代相传。 由此可见钱姓发展的繁荣快速。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中华大姓氏,钱氏出过的名人可不少。   图:钱氏世系源流图   钱氏名人 历史上有名的钱姓官员、科学家、进士等等不计其数。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乐之、隋唐五代的大才子钱起、宋元时期的文人钱惟演和钱易。新中国成立后,钱氏也仍旧辉煌。   踏实勤奋——钱学森 钱学森,一位心中装满祖国的才子,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他为回到祖国经历重重磨难,但是从未放弃,一直苦苦坚持,直到最后得以踏上回家的轮船,用日复一日的刻苦研究来实现自己报国之志。   图:钱学森与蒋英夫妇   勇于创新——钱三强 钱三强,一位伟大的核物理专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的领导者,他是一位将学术看的很重,将国家看的更重的人!他前往国外学习,学成后回国,将所学知识贡献在中国的核事业上,为中国的核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与努力,将毕生精力都投入中国的科学行业,也是是一位伟大的两弹一星勋章的获得者。   图: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   心系祖国——钱伟长 钱伟长,一位具有丰厚知识的革命者!他由于杰出的教育才能,担任许多著名学府的名誉校长,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担任教授一职,多次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他具有着高度的革命热情,及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却积极参加抗日革命运动,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他也尽己所能,带领着青年学生们一起抵抗日本对我国的侵略。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国的学术和国防才能兴盛强大,我们才能有如今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这几千年来,钱氏全体族人们始终牢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句训,正是这句简短的话,才使无数钱氏子孙得以教诲,共同组建起了属于钱氏之人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钱氏的起源,全历史,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04c3855b542257a010f94 [2]司马懿《史记—楚世家》 [3]钱姓的发展,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2%B1%E5%A7%93/626909 [4]海盐钱氏,百度百科,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cs.zjol.com.cn/zjbd/jx16506/201904/t20190419_9940308.shtml [5]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全历史,引用于2022年7月12日 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834077605c3fbc775ed4b96 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adb2055b5427dfa02037a 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0686b55b542257a03b165 [6]图片来源于:趣历史,全历史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 0
  • 1033
  • 0
  • 1
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常州盛宣怀家族
常州盛氏是江淮一带的大姓。 明永乐年间,盛氏后代盛睿带着家眷从南京迁至常州,至盛宣怀一辈,已有十四世。 清嘉庆年间,盛宣怀祖父盛隆中举,任浙江海宁知州。道光二十年(1840年),盛宣怀父亲盛康中举,四年后,又中进士,后任湖北武昌盐法道、湖北按察使。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盛康曾参与办军需,因此结识了李鸿章,也为其长子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府做好了铺垫。 盛康多在经济部门任职,多年的为官经验培养了其讲究实效的经济头脑。 1868年,盛康在苏州开了济大典当行,通过实物典当的方式为太平天国运动后重新返乡的灾民提供贷款,后又在常州、南京、无锡、常熟等地开办典当和钱庄,积累了丰厚的资产。 在即将告老还乡之际,盛康在苏州买下了一所旧式园林,也就是今天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留园。   盛康有六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的四个儿子,一个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两个英年早逝,唯有长子盛宣怀多寿,且成就最大。 盛宣怀并非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相反,盛宣怀仅考中秀才,曾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 在二十六岁这一年,盛宣怀被招为李鸿章幕僚,为其经办洋务,同父亲盛康一样,开启了亦官亦商的生涯。   图:盛怀宣   一、办实业 1871年,盛宣怀奉李鸿章命草拟轮船招商局的章程,也是中国第一个商本商办的企业章程,次年,盛宣怀任轮船招商局会办。 盛宣怀强调官督商办,凭借高超的筹款能力逐渐扩大经营,并顺利盘下旗昌公司,使轮船招商局成为三大轮船公司之一。 1880年,李鸿章委派盛宣怀统筹全国的电报事业,当时已有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海底铺设电缆营业,但中国人却没有自己的电报。 盛宣怀多次与大北电报公司谈判,令其拆除非法设置的电报线,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至1901年,中国电报局铺设的线路几乎已经覆盖全国,二十年间,中国电报事业从无到有,盛宣怀功不可没。   甲午战败后,盛宣怀受朝廷命,负责办银行一事。从设计银行集资方案到具体的招股工作,历时两年,才促成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诞生。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了七个分行,两年之后就实现了较好的盈利。 早在1896年,盛宣怀就接手张之洞的湖北汉阳铁厂。并于1908年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而成,是中国第一家煤铁事业合办的公司。此外,中国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也是盛宣怀一手促成的。   图:盛怀宣   盛宣怀的成就可以说是造就了鼎峰时期的盛氏家族,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财富和人脉。 守业难于创业,大部分盛氏家业或在动荡时局中、或在子孙挥霍中迅速衰败。 但其中也不乏利用创办实业的佼佼者,如盛宣怀之孙盛毓邮在日本白手起家,经营饭店、创办京剧票友活动中心; 盛宣怀之孙盛毓度在东京创办高级饭店“留园”,并且凭借多年在日本生活的经验撰写了几部中日相关的著作。   二、兴教育 盛宣怀还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路人,他深知,要将洋务事业真正长久地办下去,新式人才必不可少。 早在创办电报公司时,他就办了电报学堂,在汉阳办铁厂时也办了该厂的学堂。 1895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盛宣怀在天津海关道任上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西式大学——北洋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堂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896年,盛宣怀到上海出任铁路总公司督办,就把办大学的理念带到了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如今,在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仍然可以见到创办者盛宣怀的铜像。   图:盛怀宣铜像   上海交大至今仍与盛家人保持着密切联系:1996年,盛宣怀之孙盛毓度一家作为代表来参加交大百年校庆,并且捐献了一座“留园宾馆”,同时设立“盛毓度奖学金”; 2011年,盛宣怀的曾孙女盛承慧向交大捐赠一千万,设立“盛毓绶细胞与免疫学研究中心”。 盛氏家族热心办学始于盛宣怀,却又延续了祖孙四代,为我国的高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做慈善 盛宣怀不仅仅是政治家、实业家,还是慈善家、福利事业家。 盛宣怀致力于慈善事业,颇受其父盛康的影响,盛康曾设立“拙园义庄”,为孤苦百姓提供救济之所。盛宣怀年轻时便协助父亲设义庄、办义塾,主持栖流所、女普济堂等慈善事业。   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间,盛宣怀参与的赈灾活动多达60次,不仅主动捐献财务、多方募集赈款,还深入灾区、查看灾情。早在1877年的赈灾活动中,盛宣怀就提议设立机构收容孤寡妇孺,次年始,盛宣怀在天津、烟台、济南、北京等地设立广仁堂,不仅收容孤寡,还提供义诊。 20世纪初,盛宣怀不仅在上海帮助绅商筹办万国红十字会,还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期间还筹划制定章程。盛宣怀去世前,在遗嘱中设立“愚斋义庄慈善基金董事会”,拿出十分之四的遗产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事业。   盛宣怀父子做慈善同样影响了盛家子孙,其中尤以盛宣怀曾孙女盛承慧为代表。 2003年开始,盛承慧就开始关注贫困地区和受艾滋病侵扰的重灾区,不仅捐款捐物,还亲入当地考察情况。她还资助单亲家庭的儿童,为他们提供生活费和学费,并捐建孤儿院。目前,在宁夏和河南省都设有“盛承慧教育基金会”,资助品学兼优、生活困难的学生。 此外,她还成立“功臣关爱”慈善项目,资助抗日老兵回乡探亲,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费补助。   盛氏家族自盛康起便十分注重个人档案的整理和保存,盛宣怀甚至还建造了愚斋图书馆来收藏档案。 盛宣怀去世之后,留给子孙丰厚的物质财产一向为世人所诟病,这些财富未经两代便逐渐败落,但他毕生收集的档案史料却被精心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材料,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盛宣怀档案收录了盛氏家族1850年至1936年的史料,多达17.5万件、1亿余字,被称为“中国第一私人档案”。据说这些档案是盛家后代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捐献给了上海合众图书馆,解放后图书馆捐给了国家,盛档被带到上海图书馆,并被专门保存、整理和电子化。   图:盛怀宣   盛宣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李鸿章曾评价他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盛氏家族因盛宣怀而显,盛宣怀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的行为也影响了盛氏子孙,也证明了钱财传家不过三代,唯有精神财富才能世代相承、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1]郭娅,曹宁.言传身教 长江流域的家学与家训[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130-132. [2]宋路霞.细说盛宣怀家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3]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史稿2 近代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40-43.
  • 0
  • 1125
  • 1
  • 1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清河崔氏
作者:李铁柱 我国古代就有“活不过三百,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我国仍有许多名门望族历经百年风霜不倒,留名于历史长河中。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之一。 从东汉末年的纷扰乱世中寻得一片安宁之地;在南北朝的熙熙攘攘中奋斗出自己的华章;至盛唐家族荣耀鼎盛不落。 然而,对于清河崔氏,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次累积的一个成果。   图:崔氏宗祠;来源:全历史网   1. 家族起势:北方士族豪门的诞生 根据《水经注》记载,崔氏起源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裔,因祖先受封于崔邑,故姓崔。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足鼎立,门阀世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渗透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各方群雄的纷纷崛起,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推波助澜,崔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初露头角。 这一时期较为出名的两大人物是崔琰、崔林兄弟二人。   崔琰,为人清正廉洁,性格朴实,谈吐儒雅,气质出尘 ,堪称魏初时代楷模。曹操成为魏公后,崔琰担任魏国尚书令,迁中尉,权倾朝野。不过他品性虽刚正不阿,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情世故的变通,所以得罪了不少人。最终崔琰由于在选用人才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崔琰曾举荐过一个叫杨训的人。起初,杨训品德高尚,深受重用。但曹操做了魏王后,杨训就上奏章,夸耀曹操如何优秀,取得了怎样的丰功伟绩,简直是拍马屁的一大能手,显然与他之前表现出来的样子大相径庭。 崔琰也看了他的奏章,顺口的一句赞扬之词,竟被有心之人听了去,以结党营私的嫌疑被举报。我们也都知道,曹操为人忌刻,宁可我付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崔琰被贬为苦役,又因他态度强硬,不肯屈服,曹操一怒之下就将其赐死。   图:崔林画像;来源:全历史网   相比之下,他的堂兄崔林就比较沉稳厚重,颇有城府。 崔林与崔琰一样也致仕于曹魏,是曹魏的一个重要官员。他“公正诚信,高风亮节,历代四朝,位至三公”。 “大器晚成”的典故便是出于此二人。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只有崔琰器重他,时常说:“有才能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我相信崔林定是这样的人。”果然,崔林不负所望,成为曹魏的一代名臣。 崔琰、崔林二人在曹魏身居高位,又声望颇高,之后其子孙多在曹魏任职,官阶都不低,为后来清河崔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崔氏受到少数民族政权重用。在崔宏、崔浩父子的“建设”之下,崔氏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时期。他们在政坛上叱咤风云,政绩斐然,称雄于北方士族之林。 在政治方面,他们拥有极高的地位。崔宏是北魏“革新制度”的奠基人,深受重任,权倾朝野;崔浩才艺通博,善于谋计,最终将清河崔氏打造成为豪门中的豪门。尽管家族后来又有起伏,但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然不可撼动。   2. 家族风气:好学家风代代相传 清河崔氏家族以学时起家,自形成之日起就有经学传家的家族传统,好学家风代代相传。家风纯正,雨润万物,书香世家正是清河崔氏家风的最好诠释。 例如我们熟知的崔灵恩,他就有着良好的学术修养。据史料记载,他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即使身居要职,依旧会把学徒聚在一起讲学。有《毛诗注》、《周礼集注》等著作。   另一个较为熟悉的人物便是崔浩。他有着行远自迩,笃远不怠的从容,在社会的喧嚣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慢慢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拓跋嗣曾言:“崔浩博闻强识,经于天人之和。” 他博览群书,喷珠噀玉,很是擅长作应用性文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个人的独特见解融会贯通,编纂成书,拥有浓厚的儒学底蕴。著有《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等。   此外,还有崔融。他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并称初唐“文章四友”。崔融幼年时期就展露出极强的文学功底,能写出一手的好文章。大约在二十岁前后,便科举中第,而后进入朝廷为官。 但据《旧唐书》记载,他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皆若撰文史,鸠聚学徒”,即便是作为太子的侍读,也不过是个无权无势的“闲职”。经几年郁郁不得志后,作一篇《启母庙碑》,一鸣惊人,深得武后之心,自此升迁。 他学识渊博,文采极佳,被武后留任秘书,又兼修国史,做了天下文人都想做的事。即便后来被贬,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依旧能够平步青云,位至高官。可以说,崔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他们入仕为官的利器。   图:崔融画像;来源:全历史网   但我们究其本源,不难看出,崔融的成功与其家族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崔融的一生永远都在读书、创作、学习,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初唐早期盛行南朝宫体诗,用词多显华丽,内涵空洞,大多歌颂朝廷,形成一股奢靡之风。而崔融是这随波逐流里的一股清流,他将自己细腻的情感融入到诗中,打造出朴实无华的诗风。 一首《关山月》道出这战争的罪恶,思尽这归家的愁绪。“月出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照关山,苍茫非一状。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茄,征人起难忘。”这是一首多么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啊!前四句写出了边塞景象的气势磅礴,战争给这片大地带来了荒凉的气息;后四句抒情,写了征人闻茄,盼望归家的思乡心理。全篇浩然雄阔,感慨万千,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除此之外,崔融的咏物诗、感怀诗也是文笔卓然。若没有长年累月的终身学习,是不可能有如此成就的。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崔氏好学家风的培养。   对于女子,崔氏家族里也没有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崔氏之女、郑善果之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年二十其丈夫去世,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在当时不失为一段佳话。 从这可以看出,崔氏注重家庭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崔氏给予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的是这些女性带着所学知识,嫁入到夫家后,有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将读书人的高瞻远瞩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崔姓是一家,团结和谐秀中华。诗书勤耕读,仁爱慈善让。”清河崔氏后人崔相臣在赠与崔之文时所言,道出了自己对家族文化千年积淀的理解。在那个依靠门荫的年代里,他们不被世间浮沉绊住前行的步伐,静下心来安静学习;在崇佛的年间,他们广泛吸收佛学,纳为己用;后来科举制盛行,他们又悉心研读儒家经典,在经史中游弋,保障家族文化地位经久不衰。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崔氏的万千子孙在这大家庭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好学不缀的读书态度。崔氏家族刻苦的学习思想自然形成,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百年传承的大家族,历经几多王朝的兴盛衰亡更迭,在乱世中顽强生存,在太平中探寻新出路,可见实力不容小觑。据记载,清河崔氏仅唐朝就出了27名宰相,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 清河崔氏依靠着自己良好的家教,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使其不仅成为家族内部的文化交流,更是一步步社会化的延续。通过入朝为官,把思想直接带入到正统潮流中去;通过家族联姻,把文化带入到各世家大族中,弘扬自身之长。崔氏的成功,家风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崔氏文化早已经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历经八百年风霜,款款向我们走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中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收. 魏书[M].北京, 1959.[2]魏征. 隋书[M].北京, 1973.[3]徐杨杰. 中国家族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 1992.[4]夏炎. 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5]徐玲玲. 唐代清河崔氏家族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6]图片来源:全历史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 0
  • 775
  • 0
  • 1
亡魏建晋:魏晋时期的司马家族
公元2世纪,相较于逐渐走向没落的大汉王朝,河内司马家族却在悄然崛起。楚汉相争时期,司马卬曾被项羽封为殷王,王河内,其子孙在河内一代繁衍,至汉末,河内温县司马氏一族已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司马家族祖上数代为官,有东汉征西将军司马钧、豫章太守司马量、颍川太守司马儁、京兆尹司马防等。司马防为人耿直公正,曾举荐曹操为官,对他赞赏有加,这也为其子司马懿入曹操麾下埋下了伏笔。司马防十分注重家教,生有八子,每个儿子都出类拔萃,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故号称“八达”,二子司马懿更为其中的佼佼者。 司马懿,字仲达,自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博学洽闻,才能与家世兼具,虽年纪轻轻,却已经颇有名气。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生于乱世的司马懿,因为战乱远走他乡、颠沛流离。至公元201年,司马懿被郡上推举为上计掾,曹操征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以风痹病为由回绝。七年后,曹操消灭了袁氏的势力,官拜丞相,统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司马懿官拜文学掾,后又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等职,逐渐成为朝廷的中坚骨干。 在曹丕和曹植继承人之争中,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重要名士,为曹丕夺得继承权出了不少力,深得曹丕信任。曹丕继位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丞相长史,封河津亭侯,曹魏代汉之后,又被任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可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然成为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之一,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司马懿曾多次率兵抵御孙吴、蜀汉,先后擒斩孟达、与诸葛亮抗衡、平定公孙渊等,并帮助曹魏平定辽东四郡,还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提拔人才,大大巩固了曹魏政权的势力。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司马懿与曹爽辅佐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二人可谓是手握要权、平分天下。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不满足于现状的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开始架空司马懿的权力,迁其为无实权的太傅虚职。司马懿看透了曹爽的用意,料定曹爽不能成大器,并未与其相争,而是选择不战而退,蛰伏待机。这一等,就是十年。 果然,一时得势的曹爽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心腹,打击报复敌人毫不手软,对待曹魏旧臣也丝毫不留情面。曹爽一党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把朝廷上下搞得乌烟瘴气。与曹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不仅谦逊待人,多次督军迎战东吴,立了不少战功,还做了不少屯田、修水利等有惠于民的实际工作,大大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公元249年,曹爽随皇帝曹芳去祭拜曹叡的墓地——高平陵,司马懿终于等到了翻盘的机会,进宫拿到了郭太后的懿旨,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并带领死士控制了洛阳城的交通要道,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保留曹爽兄弟的侯爵为诱饵,劝说他们放弃抵抗,而曹爽百般思量决定主动辞职、交出兵权,最后落得了满门抄斩的下场。不过几天时间,司马懿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大权,十年隐忍,终于得以俯瞰天下。 早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就注重对儿子的历练,出兵打仗常让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随其左右。随着司马懿在朝中权力的一步步扩充,司马家的子弟也都一个个手握实权,而曹氏诸侯王则受到了软禁和监视。司马懿一生,外辟强敌,内修民政,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司马氏的崛起打下了重要的权力基础。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权力交到了其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手中。虽然这两兄弟成就不如父亲,也并没有像下一代司马炎一样取曹魏而代之,然而,由于常年跟随司马懿左右,兄弟二人饱经历练,其统帅能力、政治手腕都堪称翘楚。 司马师早年担任散骑常侍,后多次升迁,是高平陵之变中重要的参与者,也因此被封为长乡平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了卓越的才能。政治上,司马师整肃纲纪,让朝廷官员选举贤才,教化礼仪,减轻赋税;军事上,司马师用计击灭孙吴诸葛恪的大军,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司马氏的势力在朝中可谓是一家独大,此时的曹芳虽沦为权力的傀儡,却并非易于控制的孩童,这势必就会引发二者势力的博弈。然而曹芳并不能敌过司马家族的权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改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因抱病出征、眼疾加重,在许昌病逝。由于司马师没有子嗣,过继的侄子司马攸年仅八岁,司马昭继其权位。 早在司马懿时期,司马昭就被封为新城乡侯,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更是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期提拔的人才,在司马昭这依然得到了重用,此外,司马昭还不断挖掘新的人才为己所用,扩大自己的势力,尤为注重与名门望族之间的联系。司马昭掌权期间,平定了诸葛诞之乱,灭掉了蜀国,内政上恢复五等爵制度,重订礼仪等等。随着司马昭的头衔和权力的一步步攀升,傀儡皇帝曹髦对此也越发不满。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曹髦率领三百宫人讨伐司马昭,消息败露后,司马昭派兵入宫镇压,曹髦不敌司马昭手下的精兵强将,最终为司马昭部下成济所杀。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五岁的曹奂为帝,后又被封为晋公、加九锡,灭蜀后又被封为晋王。司马昭虽然没有篡位,但严酷打压政敌、铲除异己,维护了司马氏的势力,为其子司马炎建立西晋扫平了障碍。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承其位,不到半年,司马炎就逼迫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也算有所建树,他提倡勤俭节约,农业上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还鼓励生育、赈济灾民,政治上优待曹魏、东汉、蜀汉的后人,颁布《泰始律》,实行依法治国。公元279年,司马炎下令伐吴,次年三月,孙武投降,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西晋成功实现了一统天下。 然而,司马炎认为司马家族能够把持曹魏政权多年,是诸多家族成员身居要职的成果,而曹魏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曹氏诸王之间相互防备,以致大权旁落。因此,司马炎称帝之后就分封了司马家族二十余人为王,同时又让部分诸侯王担任朝廷高官以制衡勋贵重臣,这些举措造成了诸侯王和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如果说司马炎在世的时候,西晋政权还能维持稳定的话,那么毫无才能的太子司马衷继位后,西晋的局面就逐渐失控了。由于外戚干政、诸王发动政变,北方社会逐渐陷入混乱,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统一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不过短短几十年。 自司马懿到司马炎一代,历经三代四人之手,司马家族逐步走向权力的鼎峰,取代曹魏实现了一统天下。虽然司马家族在魏晋时期取得了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四位掌权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前后八十余年,的确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并且成为了三国时代最后的赢家,然而司马家族却始终为后人所诟病。司马氏一族废立皇帝、弑君、取曹魏而代之等行为,为世人所不齿,并且在统一天下之后,却未能守住天下,反而让华夏陷入了比三国时期更为动荡分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益.两晋天下 司马家族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庆柱.三国演义人物谱 6 司马政权[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6.
  • 0
  • 557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