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557
0
亡魏建晋:魏晋时期的司马家族
时光故事汇

公元2世纪,相较于逐渐走向没落的大汉王朝,河内司马家族却在悄然崛起。楚汉相争时期,司马卬曾被项羽封为殷王,王河内,其子孙在河内一代繁衍,至汉末,河内温县司马氏一族已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司马家族祖上数代为官,有东汉征西将军司马钧、豫章太守司马量、颍川太守司马儁、京兆尹司马防等。司马防为人耿直公正,曾举荐曹操为官,对他赞赏有加,这也为其子司马懿入曹操麾下埋下了伏笔。司马防十分注重家教,生有八子,每个儿子都出类拔萃,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故号称“八达”,二子司马懿更为其中的佼佼者。

司马懿,字仲达,自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博学洽闻,才能与家世兼具,虽年纪轻轻,却已经颇有名气。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生于乱世的司马懿,因为战乱远走他乡、颠沛流离。至公元201年,司马懿被郡上推举为上计掾,曹操征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以风痹病为由回绝。七年后,曹操消灭了袁氏的势力,官拜丞相,统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司马懿官拜文学掾,后又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等职,逐渐成为朝廷的中坚骨干。

在曹丕和曹植继承人之争中,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重要名士,为曹丕夺得继承权出了不少力,深得曹丕信任。曹丕继位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丞相长史,封河津亭侯,曹魏代汉之后,又被任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可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然成为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之一,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司马懿曾多次率兵抵御孙吴、蜀汉,先后擒斩孟达、与诸葛亮抗衡、平定公孙渊等,并帮助曹魏平定辽东四郡,还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提拔人才,大大巩固了曹魏政权的势力。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司马懿与曹爽辅佐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二人可谓是手握要权、平分天下。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不满足于现状的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开始架空司马懿的权力,迁其为无实权的太傅虚职。司马懿看透了曹爽的用意,料定曹爽不能成大器,并未与其相争,而是选择不战而退,蛰伏待机。这一等,就是十年。

果然,一时得势的曹爽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心腹,打击报复敌人毫不手软,对待曹魏旧臣也丝毫不留情面。曹爽一党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把朝廷上下搞得乌烟瘴气。与曹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不仅谦逊待人,多次督军迎战东吴,立了不少战功,还做了不少屯田、修水利等有惠于民的实际工作,大大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公元249年,曹爽随皇帝曹芳去祭拜曹叡的墓地——高平陵,司马懿终于等到了翻盘的机会,进宫拿到了郭太后的懿旨,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并带领死士控制了洛阳城的交通要道,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保留曹爽兄弟的侯爵为诱饵,劝说他们放弃抵抗,而曹爽百般思量决定主动辞职、交出兵权,最后落得了满门抄斩的下场。不过几天时间,司马懿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大权,十年隐忍,终于得以俯瞰天下。

早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就注重对儿子的历练,出兵打仗常让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随其左右。随着司马懿在朝中权力的一步步扩充,司马家的子弟也都一个个手握实权,而曹氏诸侯王则受到了软禁和监视。司马懿一生,外辟强敌,内修民政,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司马氏的崛起打下了重要的权力基础。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权力交到了其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手中。虽然这两兄弟成就不如父亲,也并没有像下一代司马炎一样取曹魏而代之,然而,由于常年跟随司马懿左右,兄弟二人饱经历练,其统帅能力、政治手腕都堪称翘楚。

司马师早年担任散骑常侍,后多次升迁,是高平陵之变中重要的参与者,也因此被封为长乡平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了卓越的才能。政治上,司马师整肃纲纪,让朝廷官员选举贤才,教化礼仪,减轻赋税;军事上,司马师用计击灭孙吴诸葛恪的大军,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司马氏的势力在朝中可谓是一家独大,此时的曹芳虽沦为权力的傀儡,却并非易于控制的孩童,这势必就会引发二者势力的博弈。然而曹芳并不能敌过司马家族的权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改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因抱病出征、眼疾加重,在许昌病逝。由于司马师没有子嗣,过继的侄子司马攸年仅八岁,司马昭继其权位。

早在司马懿时期,司马昭就被封为新城乡侯,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更是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期提拔的人才,在司马昭这依然得到了重用,此外,司马昭还不断挖掘新的人才为己所用,扩大自己的势力,尤为注重与名门望族之间的联系。司马昭掌权期间,平定了诸葛诞之乱,灭掉了蜀国,内政上恢复五等爵制度,重订礼仪等等。随着司马昭的头衔和权力的一步步攀升,傀儡皇帝曹髦对此也越发不满。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曹髦率领三百宫人讨伐司马昭,消息败露后,司马昭派兵入宫镇压,曹髦不敌司马昭手下的精兵强将,最终为司马昭部下成济所杀。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五岁的曹奂为帝,后又被封为晋公、加九锡,灭蜀后又被封为晋王。司马昭虽然没有篡位,但严酷打压政敌、铲除异己,维护了司马氏的势力,为其子司马炎建立西晋扫平了障碍。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承其位,不到半年,司马炎就逼迫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也算有所建树,他提倡勤俭节约,农业上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还鼓励生育、赈济灾民,政治上优待曹魏、东汉、蜀汉的后人,颁布《泰始律》,实行依法治国。公元279年,司马炎下令伐吴,次年三月,孙武投降,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西晋成功实现了一统天下。

然而,司马炎认为司马家族能够把持曹魏政权多年,是诸多家族成员身居要职的成果,而曹魏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曹氏诸王之间相互防备,以致大权旁落。因此,司马炎称帝之后就分封了司马家族二十余人为王,同时又让部分诸侯王担任朝廷高官以制衡勋贵重臣,这些举措造成了诸侯王和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如果说司马炎在世的时候,西晋政权还能维持稳定的话,那么毫无才能的太子司马衷继位后,西晋的局面就逐渐失控了。由于外戚干政、诸王发动政变,北方社会逐渐陷入混乱,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统一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不过短短几十年。

自司马懿到司马炎一代,历经三代四人之手,司马家族逐步走向权力的鼎峰,取代曹魏实现了一统天下。虽然司马家族在魏晋时期取得了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四位掌权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前后八十余年,的确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并且成为了三国时代最后的赢家,然而司马家族却始终为后人所诟病。司马氏一族废立皇帝、弑君、取曹魏而代之等行为,为世人所不齿,并且在统一天下之后,却未能守住天下,反而让华夏陷入了比三国时期更为动荡分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益.两晋天下 司马家族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庆柱.三国演义人物谱 6 司马政权[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6.


0
0
557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