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行业: -
教育经历: --
自我介绍: 不期而遇
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常州盛宣怀家族
时光故事汇
常州盛氏是江淮一带的大姓。 明永乐年间,盛氏后代盛睿带着家眷从南京迁至常州,至盛宣怀一辈,已有十四世。 清嘉庆年间,盛宣怀祖父盛隆中举,任浙江海宁知州。道光二十年(1840年),盛宣怀父亲盛康中举,四年后,又中进士,后任湖北武昌盐法道、湖北按察使。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盛康曾参与办军需,因此结识了李鸿章,也为其长子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府做好了铺垫。 盛康多在经济部门任职,多年的为官经验培养了其讲究实效的经济头脑。 1868年,盛康在苏州开了济大典当行,通过实物典当的方式为太平天国运动后重新返乡的灾民提供贷款,后又在常州、南京、无锡、常熟等地开办典当和钱庄,积累了丰厚的资产。 在即将告老还乡之际,盛康在苏州买下了一所旧式园林,也就是今天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留园。   盛康有六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的四个儿子,一个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两个英年早逝,唯有长子盛宣怀多寿,且成就最大。 盛宣怀并非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相反,盛宣怀仅考中秀才,曾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 在二十六岁这一年,盛宣怀被招为李鸿章幕僚,为其经办洋务,同父亲盛康一样,开启了亦官亦商的生涯。   图:盛怀宣   一、办实业 1871年,盛宣怀奉李鸿章命草拟轮船招商局的章程,也是中国第一个商本商办的企业章程,次年,盛宣怀任轮船招商局会办。 盛宣怀强调官督商办,凭借高超的筹款能力逐渐扩大经营,并顺利盘下旗昌公司,使轮船招商局成为三大轮船公司之一。 1880年,李鸿章委派盛宣怀统筹全国的电报事业,当时已有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海底铺设电缆营业,但中国人却没有自己的电报。 盛宣怀多次与大北电报公司谈判,令其拆除非法设置的电报线,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至1901年,中国电报局铺设的线路几乎已经覆盖全国,二十年间,中国电报事业从无到有,盛宣怀功不可没。   甲午战败后,盛宣怀受朝廷命,负责办银行一事。从设计银行集资方案到具体的招股工作,历时两年,才促成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诞生。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了七个分行,两年之后就实现了较好的盈利。 早在1896年,盛宣怀就接手张之洞的湖北汉阳铁厂。并于1908年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而成,是中国第一家煤铁事业合办的公司。此外,中国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也是盛宣怀一手促成的。   图:盛怀宣   盛宣怀的成就可以说是造就了鼎峰时期的盛氏家族,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财富和人脉。 守业难于创业,大部分盛氏家业或在动荡时局中、或在子孙挥霍中迅速衰败。 但其中也不乏利用创办实业的佼佼者,如盛宣怀之孙盛毓邮在日本白手起家,经营饭店、创办京剧票友活动中心; 盛宣怀之孙盛毓度在东京创办高级饭店“留园”,并且凭借多年在日本生活的经验撰写了几部中日相关的著作。   二、兴教育 盛宣怀还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路人,他深知,要将洋务事业真正长久地办下去,新式人才必不可少。 早在创办电报公司时,他就办了电报学堂,在汉阳办铁厂时也办了该厂的学堂。 1895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盛宣怀在天津海关道任上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西式大学——北洋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堂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896年,盛宣怀到上海出任铁路总公司督办,就把办大学的理念带到了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如今,在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仍然可以见到创办者盛宣怀的铜像。   图:盛怀宣铜像   上海交大至今仍与盛家人保持着密切联系:1996年,盛宣怀之孙盛毓度一家作为代表来参加交大百年校庆,并且捐献了一座“留园宾馆”,同时设立“盛毓度奖学金”; 2011年,盛宣怀的曾孙女盛承慧向交大捐赠一千万,设立“盛毓绶细胞与免疫学研究中心”。 盛氏家族热心办学始于盛宣怀,却又延续了祖孙四代,为我国的高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做慈善 盛宣怀不仅仅是政治家、实业家,还是慈善家、福利事业家。 盛宣怀致力于慈善事业,颇受其父盛康的影响,盛康曾设立“拙园义庄”,为孤苦百姓提供救济之所。盛宣怀年轻时便协助父亲设义庄、办义塾,主持栖流所、女普济堂等慈善事业。   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间,盛宣怀参与的赈灾活动多达60次,不仅主动捐献财务、多方募集赈款,还深入灾区、查看灾情。早在1877年的赈灾活动中,盛宣怀就提议设立机构收容孤寡妇孺,次年始,盛宣怀在天津、烟台、济南、北京等地设立广仁堂,不仅收容孤寡,还提供义诊。 20世纪初,盛宣怀不仅在上海帮助绅商筹办万国红十字会,还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期间还筹划制定章程。盛宣怀去世前,在遗嘱中设立“愚斋义庄慈善基金董事会”,拿出十分之四的遗产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事业。   盛宣怀父子做慈善同样影响了盛家子孙,其中尤以盛宣怀曾孙女盛承慧为代表。 2003年开始,盛承慧就开始关注贫困地区和受艾滋病侵扰的重灾区,不仅捐款捐物,还亲入当地考察情况。她还资助单亲家庭的儿童,为他们提供生活费和学费,并捐建孤儿院。目前,在宁夏和河南省都设有“盛承慧教育基金会”,资助品学兼优、生活困难的学生。 此外,她还成立“功臣关爱”慈善项目,资助抗日老兵回乡探亲,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费补助。   盛氏家族自盛康起便十分注重个人档案的整理和保存,盛宣怀甚至还建造了愚斋图书馆来收藏档案。 盛宣怀去世之后,留给子孙丰厚的物质财产一向为世人所诟病,这些财富未经两代便逐渐败落,但他毕生收集的档案史料却被精心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材料,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盛宣怀档案收录了盛氏家族1850年至1936年的史料,多达17.5万件、1亿余字,被称为“中国第一私人档案”。据说这些档案是盛家后代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捐献给了上海合众图书馆,解放后图书馆捐给了国家,盛档被带到上海图书馆,并被专门保存、整理和电子化。   图:盛怀宣   盛宣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李鸿章曾评价他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盛氏家族因盛宣怀而显,盛宣怀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的行为也影响了盛氏子孙,也证明了钱财传家不过三代,唯有精神财富才能世代相承、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1]郭娅,曹宁.言传身教 长江流域的家学与家训[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130-132. [2]宋路霞.细说盛宣怀家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3]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史稿2 近代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40-43.
  • 0
  • 1121
  • 1
  • 1
亡魏建晋:魏晋时期的司马家族
时光故事汇
公元2世纪,相较于逐渐走向没落的大汉王朝,河内司马家族却在悄然崛起。楚汉相争时期,司马卬曾被项羽封为殷王,王河内,其子孙在河内一代繁衍,至汉末,河内温县司马氏一族已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司马家族祖上数代为官,有东汉征西将军司马钧、豫章太守司马量、颍川太守司马儁、京兆尹司马防等。司马防为人耿直公正,曾举荐曹操为官,对他赞赏有加,这也为其子司马懿入曹操麾下埋下了伏笔。司马防十分注重家教,生有八子,每个儿子都出类拔萃,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故号称“八达”,二子司马懿更为其中的佼佼者。 司马懿,字仲达,自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博学洽闻,才能与家世兼具,虽年纪轻轻,却已经颇有名气。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生于乱世的司马懿,因为战乱远走他乡、颠沛流离。至公元201年,司马懿被郡上推举为上计掾,曹操征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以风痹病为由回绝。七年后,曹操消灭了袁氏的势力,官拜丞相,统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司马懿官拜文学掾,后又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等职,逐渐成为朝廷的中坚骨干。 在曹丕和曹植继承人之争中,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重要名士,为曹丕夺得继承权出了不少力,深得曹丕信任。曹丕继位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丞相长史,封河津亭侯,曹魏代汉之后,又被任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可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然成为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之一,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司马懿曾多次率兵抵御孙吴、蜀汉,先后擒斩孟达、与诸葛亮抗衡、平定公孙渊等,并帮助曹魏平定辽东四郡,还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提拔人才,大大巩固了曹魏政权的势力。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司马懿与曹爽辅佐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二人可谓是手握要权、平分天下。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不满足于现状的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开始架空司马懿的权力,迁其为无实权的太傅虚职。司马懿看透了曹爽的用意,料定曹爽不能成大器,并未与其相争,而是选择不战而退,蛰伏待机。这一等,就是十年。 果然,一时得势的曹爽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心腹,打击报复敌人毫不手软,对待曹魏旧臣也丝毫不留情面。曹爽一党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把朝廷上下搞得乌烟瘴气。与曹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不仅谦逊待人,多次督军迎战东吴,立了不少战功,还做了不少屯田、修水利等有惠于民的实际工作,大大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公元249年,曹爽随皇帝曹芳去祭拜曹叡的墓地——高平陵,司马懿终于等到了翻盘的机会,进宫拿到了郭太后的懿旨,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并带领死士控制了洛阳城的交通要道,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保留曹爽兄弟的侯爵为诱饵,劝说他们放弃抵抗,而曹爽百般思量决定主动辞职、交出兵权,最后落得了满门抄斩的下场。不过几天时间,司马懿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大权,十年隐忍,终于得以俯瞰天下。 早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就注重对儿子的历练,出兵打仗常让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随其左右。随着司马懿在朝中权力的一步步扩充,司马家的子弟也都一个个手握实权,而曹氏诸侯王则受到了软禁和监视。司马懿一生,外辟强敌,内修民政,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司马氏的崛起打下了重要的权力基础。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权力交到了其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手中。虽然这两兄弟成就不如父亲,也并没有像下一代司马炎一样取曹魏而代之,然而,由于常年跟随司马懿左右,兄弟二人饱经历练,其统帅能力、政治手腕都堪称翘楚。 司马师早年担任散骑常侍,后多次升迁,是高平陵之变中重要的参与者,也因此被封为长乡平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了卓越的才能。政治上,司马师整肃纲纪,让朝廷官员选举贤才,教化礼仪,减轻赋税;军事上,司马师用计击灭孙吴诸葛恪的大军,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司马氏的势力在朝中可谓是一家独大,此时的曹芳虽沦为权力的傀儡,却并非易于控制的孩童,这势必就会引发二者势力的博弈。然而曹芳并不能敌过司马家族的权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改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因抱病出征、眼疾加重,在许昌病逝。由于司马师没有子嗣,过继的侄子司马攸年仅八岁,司马昭继其权位。 早在司马懿时期,司马昭就被封为新城乡侯,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更是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期提拔的人才,在司马昭这依然得到了重用,此外,司马昭还不断挖掘新的人才为己所用,扩大自己的势力,尤为注重与名门望族之间的联系。司马昭掌权期间,平定了诸葛诞之乱,灭掉了蜀国,内政上恢复五等爵制度,重订礼仪等等。随着司马昭的头衔和权力的一步步攀升,傀儡皇帝曹髦对此也越发不满。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曹髦率领三百宫人讨伐司马昭,消息败露后,司马昭派兵入宫镇压,曹髦不敌司马昭手下的精兵强将,最终为司马昭部下成济所杀。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五岁的曹奂为帝,后又被封为晋公、加九锡,灭蜀后又被封为晋王。司马昭虽然没有篡位,但严酷打压政敌、铲除异己,维护了司马氏的势力,为其子司马炎建立西晋扫平了障碍。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承其位,不到半年,司马炎就逼迫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也算有所建树,他提倡勤俭节约,农业上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还鼓励生育、赈济灾民,政治上优待曹魏、东汉、蜀汉的后人,颁布《泰始律》,实行依法治国。公元279年,司马炎下令伐吴,次年三月,孙武投降,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西晋成功实现了一统天下。 然而,司马炎认为司马家族能够把持曹魏政权多年,是诸多家族成员身居要职的成果,而曹魏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曹氏诸王之间相互防备,以致大权旁落。因此,司马炎称帝之后就分封了司马家族二十余人为王,同时又让部分诸侯王担任朝廷高官以制衡勋贵重臣,这些举措造成了诸侯王和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如果说司马炎在世的时候,西晋政权还能维持稳定的话,那么毫无才能的太子司马衷继位后,西晋的局面就逐渐失控了。由于外戚干政、诸王发动政变,北方社会逐渐陷入混乱,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统一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不过短短几十年。 自司马懿到司马炎一代,历经三代四人之手,司马家族逐步走向权力的鼎峰,取代曹魏实现了一统天下。虽然司马家族在魏晋时期取得了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四位掌权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前后八十余年,的确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并且成为了三国时代最后的赢家,然而司马家族却始终为后人所诟病。司马氏一族废立皇帝、弑君、取曹魏而代之等行为,为世人所不齿,并且在统一天下之后,却未能守住天下,反而让华夏陷入了比三国时期更为动荡分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益.两晋天下 司马家族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庆柱.三国演义人物谱 6 司马政权[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6.
  • 0
  • 557
  • 0
  • 0
曹氏父子:乱世却有建安骨
时光故事汇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在政局上彼此牵制抗衡,却没有哪个政权能同曹魏一般,在文学领域也掀起了一股发展高潮。曹魏一族虽以军事起家,但同样重视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建安文学。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他们让一度衰微的文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后人将其合称为“三曹”。 提及曹操的出身,还得从其祖父曹腾讲起。曹腾是汉桓帝时期太监集团中的一员,颇具权势,他收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曹操也因此成为了“宦三代”。出身于一个富有权势的家庭,曹操在十九岁就踏上了仕途,任洛阳北都尉,后又任顿丘令、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曾带兵镇压叛乱。公元189年,汉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为铲除宦官势力召集各地军阀进京,董卓由此入京执掌朝政,废除刘辩,拥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表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没有接受董卓封的官职,而是逃到陈留郡征兵起义,讨伐董卓。其时,袁术、袁绍、刘岱等地方势力均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 公元192年,各股势力据守一方,天下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二人合军击败黄巾军,曹操获降卒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组建了“青州兵”。经过几年的打拼,曹操终于巩固了在兖州的势力,建立了自己的领地。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次年,曹操被任命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封武平侯,成为东汉朝廷真正的掌权者。此后,曹操收复了袁术、张绣的地盘,展开了与袁绍正面交锋,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率精兵奇袭袁绍的屯粮之地——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平定袁绍势力后,曹操实力大增,后又收复荆州,一统北方,封魏公,加九锡。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利用攻破敌军缴获的物资,募民屯田,收获的粮食官府和百姓五五分成,既为百姓提供了安稳的环境,又为官军打仗提供了粮食来源。此外,曹操还采取招还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措施,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曹操曾多次发布求贤令,不拘品行、唯才是举,吸纳了诸多人才,不仅有政治人才,还促成了一群有才华的文人共同创作,使文学风气盛行。 作为一个文学家,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之先河,至今存世20余首乐府诗、40余篇散文。曹操的诗歌风格朴实、慷慨苍凉,有表明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短歌行》《龟虽寿》,有与时事相关联的《蒿里行》《苦寒行》,也有游仙诗《气出唱》《秋胡行》等。曹操的散文质实明练、坦率流畅,可分为表、令、书三类,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等。 建安文学的主将除了曹操,还有曹操之子曹丕和曹植。历史上有关两兄弟最出名的就是储位之争,及由此引发的曹植创作七步诗的故事。然而有关七步诗,正史并没有记载,曹丕虽文学上不如曹植闻名,政治上不如曹操闻名,却也并非我们印象里的那样“默默无闻”。 曹丕为曹操与卞夫人的嫡长子,文武双全,文读诸子百家之书,武善骑射、击剑。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曹丕在位短短七年,平定多次地方叛乱、击退鲜卑、与外族修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攘外安内。 政治上,曹丕除了继承曹操的各项理政措施之外,还改革选官制度,启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得到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支持。曹丕还禁止外戚和宦官参政、削弱藩王势力,稳固了曹魏政权,是一位颇具政治手腕的守成之君。 作为文学家,曹丕在三曹之中往往是知名度最低的那个,但曹丕对于文学的贡献不容小觑,他学识广博,尤其在文学批评领域造诣甚高。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领袖,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人建安七子,建安风骨也将不复存在。 不同于曹操的作品风格,曹丕的文风通俗婉转、细腻清越,他在诗歌创作上敢于创新,以五言见长,四言、六言、七言、杂言也不少。曹丕的《燕歌行》是历史上第一首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风气。此外,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集《列异传》和“志人”小说集《笑书》也出自曹丕之手,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曹丕,曹植一生并没有得到多少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机会,而是以文学成就流芳后世。他同曹丕一样,为卞夫人所生,曹操的第三子、曹丕之弟,非嫡长子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就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后来会被边缘化的命运。 曹植的一生,以曹操去世前后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曹植十岁便能背诗赋、著文章,十九岁便写出闻名后世的《铜雀台赋》,他还擅长书法、绘画、乐曲等。在曹操去世之前,曹植是备受父亲器重的儿子,先后被封为平原侯、临淄侯。父亲去世、兄长曹丕继位之后,曹植因卞太后才免于一死,也因其特殊的身份始终无法得到重用,多次被迫迁都,远离政治中心,即便后来曹丕之子曹叡继位,这种境遇也没有得到丝毫改变。 曹植始终将追求政治理想置于文学创作之上,也正因如此,其政治境遇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的文学创作。曹植存世的作品有诗歌、辞赋、散文等百余篇,前期的作品风格开朗豪迈,后期则因壮志不酬变得沉痛愤慨、哀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辞赋《洛神赋》《九愁赋》等。曹植的辞赋风格多样、情感丰富、语言精美,而他的散文包括章、表、书、令等多种文体,尤以书、表见长,极富文学价值。谢灵运曾盛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 后汉三国乱世,曹氏父子穷尽毕生精力也未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但仍然一统北方,建设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然而他们的贡献不仅于此,而是在三国乱世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建安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便三曹未因三国政治纷争而闻名于世,他们的作品也会跨越时代的洪流,在中国文学史上刻下清晰的印记。曹氏父子热爱文学,广纳文学之士,为他们提供安身之所和创作平台,诸多文人也因此从天南海北聚于邺城,从而形成了以三曹为首的文学帝国、形成了流传千古的建安风骨。   参考文献: [1]郑嘉伟,杨益.性情魏室 曹氏家族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潘景岩.三曹与建安七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 0
  • 335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