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775
0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清河崔氏
时光故事汇

作者:李铁柱

我国古代就有“活不过三百,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我国仍有许多名门望族历经百年风霜不倒,留名于历史长河中。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之一。

从东汉末年的纷扰乱世中寻得一片安宁之地;在南北朝的熙熙攘攘中奋斗出自己的华章;至盛唐家族荣耀鼎盛不落。

然而,对于清河崔氏,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次累积的一个成果。

 

图:崔氏宗祠;来源:全历史网

 

1. 家族起势:北方士族豪门的诞生

根据《水经注》记载,崔氏起源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裔,因祖先受封于崔邑,故姓崔。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足鼎立,门阀世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渗透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各方群雄的纷纷崛起,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推波助澜,崔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初露头角。

这一时期较为出名的两大人物是崔琰、崔林兄弟二人。

 

崔琰,为人清正廉洁,性格朴实,谈吐儒雅,气质出尘 ,堪称魏初时代楷模。曹操成为魏公后,崔琰担任魏国尚书令,迁中尉,权倾朝野。不过他品性虽刚正不阿,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情世故的变通,所以得罪了不少人。最终崔琰由于在选用人才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崔琰曾举荐过一个叫杨训的人。起初,杨训品德高尚,深受重用。但曹操做了魏王后,杨训就上奏章,夸耀曹操如何优秀,取得了怎样的丰功伟绩,简直是拍马屁的一大能手,显然与他之前表现出来的样子大相径庭。

崔琰也看了他的奏章,顺口的一句赞扬之词,竟被有心之人听了去,以结党营私的嫌疑被举报。我们也都知道,曹操为人忌刻,宁可我付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崔琰被贬为苦役,又因他态度强硬,不肯屈服,曹操一怒之下就将其赐死。

 

图:崔林画像;来源:全历史网

 

相比之下,他的堂兄崔林就比较沉稳厚重,颇有城府。

崔林与崔琰一样也致仕于曹魏,是曹魏的一个重要官员。他“公正诚信,高风亮节,历代四朝,位至三公”。

“大器晚成”的典故便是出于此二人。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只有崔琰器重他,时常说:“有才能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我相信崔林定是这样的人。”果然,崔林不负所望,成为曹魏的一代名臣。

崔琰、崔林二人在曹魏身居高位,又声望颇高,之后其子孙多在曹魏任职,官阶都不低,为后来清河崔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崔氏受到少数民族政权重用。在崔宏、崔浩父子的“建设”之下,崔氏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时期。他们在政坛上叱咤风云,政绩斐然,称雄于北方士族之林。

在政治方面,他们拥有极高的地位。崔宏是北魏“革新制度”的奠基人,深受重任,权倾朝野;崔浩才艺通博,善于谋计,最终将清河崔氏打造成为豪门中的豪门。尽管家族后来又有起伏,但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然不可撼动。

 

2. 家族风气:好学家风代代相传

清河崔氏家族以学时起家,自形成之日起就有经学传家的家族传统,好学家风代代相传。家风纯正,雨润万物,书香世家正是清河崔氏家风的最好诠释。

例如我们熟知的崔灵恩,他就有着良好的学术修养。据史料记载,他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即使身居要职,依旧会把学徒聚在一起讲学。有《毛诗注》、《周礼集注》等著作。

 

另一个较为熟悉的人物便是崔浩。他有着行远自迩,笃远不怠的从容,在社会的喧嚣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慢慢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拓跋嗣曾言:“崔浩博闻强识,经于天人之和。”

他博览群书,喷珠噀玉,很是擅长作应用性文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个人的独特见解融会贯通,编纂成书,拥有浓厚的儒学底蕴。著有《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等。

 

此外,还有崔融。他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并称初唐“文章四友”。崔融幼年时期就展露出极强的文学功底,能写出一手的好文章。大约在二十岁前后,便科举中第,而后进入朝廷为官。

但据《旧唐书》记载,他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皆若撰文史,鸠聚学徒”,即便是作为太子的侍读,也不过是个无权无势的“闲职”。经几年郁郁不得志后,作一篇《启母庙碑》,一鸣惊人,深得武后之心,自此升迁。

他学识渊博,文采极佳,被武后留任秘书,又兼修国史,做了天下文人都想做的事。即便后来被贬,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依旧能够平步青云,位至高官。可以说,崔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他们入仕为官的利器。

 

图:崔融画像;来源:全历史网

 

但我们究其本源,不难看出,崔融的成功与其家族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崔融的一生永远都在读书、创作、学习,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初唐早期盛行南朝宫体诗,用词多显华丽,内涵空洞,大多歌颂朝廷,形成一股奢靡之风。而崔融是这随波逐流里的一股清流,他将自己细腻的情感融入到诗中,打造出朴实无华的诗风。

一首《关山月》道出这战争的罪恶,思尽这归家的愁绪。“月出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照关山,苍茫非一状。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茄,征人起难忘。”这是一首多么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啊!前四句写出了边塞景象的气势磅礴,战争给这片大地带来了荒凉的气息;后四句抒情,写了征人闻茄,盼望归家的思乡心理。全篇浩然雄阔,感慨万千,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除此之外,崔融的咏物诗、感怀诗也是文笔卓然。若没有长年累月的终身学习,是不可能有如此成就的。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崔氏好学家风的培养。

 

对于女子,崔氏家族里也没有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崔氏之女、郑善果之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年二十其丈夫去世,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在当时不失为一段佳话。

从这可以看出,崔氏注重家庭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崔氏给予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的是这些女性带着所学知识,嫁入到夫家后,有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将读书人的高瞻远瞩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崔姓是一家,团结和谐秀中华。诗书勤耕读,仁爱慈善让。”清河崔氏后人崔相臣在赠与崔之文时所言,道出了自己对家族文化千年积淀的理解。在那个依靠门荫的年代里,他们不被世间浮沉绊住前行的步伐,静下心来安静学习;在崇佛的年间,他们广泛吸收佛学,纳为己用;后来科举制盛行,他们又悉心研读儒家经典,在经史中游弋,保障家族文化地位经久不衰。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崔氏的万千子孙在这大家庭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好学不缀的读书态度。崔氏家族刻苦的学习思想自然形成,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百年传承的大家族,历经几多王朝的兴盛衰亡更迭,在乱世中顽强生存,在太平中探寻新出路,可见实力不容小觑。据记载,清河崔氏仅唐朝就出了27名宰相,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

清河崔氏依靠着自己良好的家教,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使其不仅成为家族内部的文化交流,更是一步步社会化的延续。通过入朝为官,把思想直接带入到正统潮流中去;通过家族联姻,把文化带入到各世家大族中,弘扬自身之长。崔氏的成功,家风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崔氏文化早已经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历经八百年风霜,款款向我们走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中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收. 魏书[M].北京, 1959.
[2]魏征. 隋书[M].北京, 1973.
[3]徐杨杰. 中国家族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 1992.
[4]夏炎. 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5]徐玲玲. 唐代清河崔氏家族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6]图片来源:全历史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家族事记平台


1
0
775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