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家族

发布文章

存储照片

案例展示
从“桃花源”出走后,我来到武汉江夏的砖瓦厂工作,虽然在努力奋斗之下,工作和生活都慢慢好转,但梦想着改变命运的我还憋着一股劲,想要见识更广袤的天地。 那时我在砖瓦厂厂部做宣传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赏识,也小有名气了。有一位老师很看重我,想推荐我到农场总场当小学老师。 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老师的工作稳定,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不过我心里却有些忐忑,我只有初中学历,底子薄,给小学生教书确实还做得来,但文凭就成了限制自己上升的硬伤了,难道要做一辈子小学老师吗? 几乎在同一时间,伯父建议我换个厂去开拖拉机。他觉得开拖拉机再怎么说也是一项有些技术含量的工作,我就不必再做没有技术傍身的体力劳动了。 两边的选择都可以进一步提升我的工作环境,但人生的上限好像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不甘心就此稳定下来,出人头地的梦想还远远没有实现。 正在两难之时,另一个想法正悄然占据着我的内心,并随着我想改变命运的心愿一同变得愈发强烈。 这个想法就是——当兵。   图:敬礼的军人  图源:摄图网   刚到砖瓦厂上班的第一年我就在街上看到国家征兵的队伍了。当了官的战士穿着四个兜的军装,连脚上的凉鞋都是分了叉的,手上还带着手表。“真神气啊”我想“他们和普通的士兵穿得都不一样。” 从那个时候起,想要当兵的种子就埋在了我心里,我也想穿“四个兜”,想带手表,想像他们一样意气风发。我还幻想着到部队既能保家卫国,又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或许通过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自己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进步提升,从而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 但当时我刚来江夏,人生地不熟,也不好和伯父交代,于是就没有报名。直到一年后又一次在街上看到来征兵宣讲的战士,我愈发心潮澎湃,连心跳的节奏都在告诉我,那是跃跃欲试的兴奋感。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征兵不看文凭,在军队中做干部也是各凭本事,靠实干、靠组织能力取得首长的信任。这不正好可以弥补我在学历上的不足吗? 于是我不再犹豫,回绝了做老师和开拖拉机的邀请,参与了第二年的征兵考核。通过征兵办一系列面试、体检、政审等合格后,我正式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然而当兵更非易事,想要出头,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还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觉悟。这个过程同样也是艰苦、艰辛的,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那是1976年3月,我通过征兵考核后被分配到河南。一开始我们新兵还没被正式编入战斗班,需要在新兵连培训三个月。训练营地在大山里,各方面条件并不比农村和砖瓦厂好。留给我们新兵睡觉的位置十分随意,地上铺点稻草,再往上搭一层被褥就当是休息的地方了。 即便条件简陋,我们新兵也不敢懈怠,因为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新兵培训三个月后,必须通过考核才能留下来。组织一般会根据士兵的身体素质和考核情况重新分配新兵的去向,不合格的将被淘汰,合格的会被分去做坦克兵、炊事员或通讯步兵。抱着想让人刮目相看的心态,我想着既然选择来当兵,那我不仅要留下来,还要当最厉害、最风光的坦克兵。   图:我的梦想是当坦克兵   坚定了信念之后,我便拿出干劲来,踏踏实实训练,服从组织的各种安排,同时找机会积极表现自己。我想这么多的新兵,大家刚进来时水平都差不多,只有自己的实力和优势能被看见,才有出头的可能。 军中以遵守组织纪律为准则,那么我就认真执行部队的“三大条例”,即内务条例、队条例和纪律条例。在内务上,我们需要保持宿舍的干净整洁,如叠方块被、各项有关训练用品放置整齐等;在队列上,我们需要保证像正步、齐步、跑步等各种队列阵型的整齐划一,变换自如;在纪律上,无论是外出请假还是病假休息,都得按规则来执行……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我严格执行各项条例,一举夺得了队列标兵和内务优质典范,没有犯任何纪律错误。 而我的积极表现也不光体现在认真执行“三大条例”上,还体现在日常训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时我们的训练有跳马、翻单杠等,我的个子不算高,只有1米68,这些训练对我来说都有难度。不过我知道勤能补拙,所以总是在大部队训练结束后又多花一些时间出来练习。   图:练习单杠  图源:摄图网   不过即使我训练得非常认真,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回跳马时,我向前冲刺的速度很快,临到要起跳时却失误了,高度不够,肚子毫无防备地撞向了跳马桩。结果可想而知,我狠狠地摔倒在地,条件反射般地蜷缩起身体,剧痛感瞬间席卷而来,额头浸出了细密的汗珠,牙关也不自觉咬紧了。 通常这种情况是可以请假暂停训练的,但休息片刻后,我觉得疼痛感减弱了一些,看了看身体,感觉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就跟着同伴们继续投入到训练中了。我这么做其实早已超越了想要展示自己的心态,更多的是对自己意志力的磨练——在高强度训练下,面对可以请假休息的“诱惑”,我还是选择了拒绝。我想如果就因为这么点小事知难而退,以后又如何能承担得起更大的责任呢?另外,这么做也蕴含着我自己对于军人的理解,那就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除了在训练场上,在生活上我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之后,我还常常帮助有困难的队友们。每天我5点就起床,抢扫把去打扫卫生,帮所有战友把洗脸水都打好排整齐,还帮动作慢的战士叠被子。这样不仅能团结战友,带动战友们一起行动,一起完成任务,也能让班长、排长看见我为大集体着想的思想态度。 除此以外,当时每天饭点的时候,政治指导员还会安排大家写一段思政小作文,要求我们每天观察部队里的作风不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个绝佳的表现机会,我的文笔不错,平时也勤于观察思考,写写思政作文算是得心应手。另外,我偶尔还会主动指挥战友们在饭前集体唱军歌。政治指导员见我思维活跃,表现积极,还有唱歌的才艺,时常对我赞赏有加。 综合在训练期间的一系列表现,连营首长认为我是个当兵的好苗子,于是在新兵训练结束后把我分派到湖北孝感的坦克训练基地,我如愿以偿当了坦克兵,任驾驶员职务。回想起来,若不是当初选择当兵,拒绝了伯父让我去开拖拉机的工作,我这辈子哪还能有机会开坦克呢?   文章跳转: 出走“桃花源” 搬砖也能搬出一番天地 磨练心志的不止艰苦的环境,还有人情世故 无奈转业开启生活新篇章 苦尽甘来,初心不改 人情世故向来是平衡的艺术   受访者:闲云 整理人:家族事记编辑 图片/封图来源:摄图网、pixabay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小孩都能拥有这样一个守护神,在正值最爱幻想的年龄带你领略周遭的世界,呵护你的天真懵懂,并把你最小的心愿当作他最大的任务。   一、那双穿旧了的老布鞋,引领着我踏过古城的许多地方 我的爷爷是土生土长的荆门人,荆门地处湖北中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被誉为“荆楚之门户”,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过无数历史演变,荆门也自然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地方。 在荆门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老城区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路牌,就是一部历史书,尤其是上世纪30至40年代,祖国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而我的爷爷便成长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图:荆门市区全景   图源:全历史 老一辈的人常常怀旧,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喜欢抱着我去城里闲逛,那双穿旧了的老布鞋引领我踏过了许多地方,而他滔滔不绝的言语也为我掀开了这座古城的历史篇章。 那条最繁华热闹的中天街原来曾经被称作“解放街”,因为在1949年的时候,就在这条街上,老百姓获得了荆门战役的胜利,他们激动地迎接解放军进城,古老的荆门迎来了自由,从此得以换了一番天地;与解放街毗邻的建设街,则见证了荆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漳河的改造历程,在爷爷20岁左右,政府建设漳河水库之前,两岸每逢暴雨就会洪涝成灾,当时灌区还流传着一首民谣,爷爷时长俏皮的哼唱:“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他每每走过漳河边,嘴里不自觉地就哼唱了起来,直到布鞋越穿越破,直到我的小皮鞋也在旧布鞋旁落下了地。 图:水库 我从未见过漳河泛滥的样子,在我的印象里,漳河里的水总是清澈干净得很,爷爷常一大早就把我从暖和的被窝里拉起来,带我去河边里捞几筐小虾,洗净后再赶忙把这小河虾浸在带来的小酒碗里,下次再去的时候就把上回泡好的醉虾带上,坐在河边吃。有一次,我好奇地掐头去尾尝了两口,不料没一会儿脑袋就开始犯迷糊,爷爷在旁边笑得涨红了脸,说我真是人小鬼大。 图:醉虾   图源:摄图网 不知道是起的太早,还是酒醉的太沉,眼前的水库在清晨的薄雾中安静得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后人实在看不出它曾为祸四方的模样。我对爷爷以及儿时的记忆也像一个沉睡的小狮子,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一回忆起来,情绪却久久难以平复。 儿时的记忆里,爷爷是一个活力十足的“探险家”,他老是骑车带着我,去野地里摘各种说不上名的野菜,我坐在老式二八自行车的前杠上,靠在爷爷的怀里,小脑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他给我介绍了好多野菜,但那些名字好像都随风飘散了,回想起来,我现在也就依稀记着一个独特的名字——“水蜡烛”,这也许是因为它可以捧在手里把玩而让我记忆深刻吧。 图:水蜡烛   图源:包图网 我常在塘边见到四处支开的水蜡烛,它长在水下的那截根状茎可以掰下来当菜吃,白嫩的样子有点像大葱的葱白,炒起来吃特别清香,拿来做汤味道也不错,家里人一有谁上了火,爷爷就带我去塘边摘,他说这野菜能清热解毒,懵懂的我半信半疑。   二、儿时自以为的“偷”,其实都是他们的心甘情愿 “小时候你去偷5毛钱,你以为奶奶不知道。奶奶的钱永远在枕头下面,既不挪,也不藏。她一直知道钱在少,但她永远不挪那个地方,她就是指望着你在酷热的夏天能去买个冰棍。她害怕换地方你找不到了……” 之前总记得“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话,所以会心虚得不大愿意触碰小时候的某些记忆,直到听到董宇辉在直播间分享一些他小时候与家人之间的故事,才发现原来儿时自以为的“偷”,其实处处包含着长辈的爱意,只是自己不曾用心去体会。 不过,和董宇辉故事不同的是,我不曾偷5毛钱。因为5毛钱能买到的东西,爷爷家里都有。爷爷家早些年开了个不大的零食铺子,泡泡糖、辣条、干脆面……各种零食应有尽有,所以我通常都是直接偷零食。小时候因为学校离得远,我总是起的很早,尤其是冬天,天还没全亮就要爬起来,爷爷奶奶也自然是都还没起床,但每次路过爷爷家的小卖部时,那扇门总是微开着的,里面冒了点亮光,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爷爷为我偷零食默默地提供了可趁之机。 图:晨间开着的零食铺子   图源:unsplash 后来爸妈去外地做小生意了,哥哥也搬走住校了,为了照顾幼小的我,爷爷特意让我搬过去住了几年,这铺子里的零食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些不起眼得零食当时在学校里可是“炫耀的资本”,所以每当下了课,我屁股后面总是跟了一长串馋嘴的同学,我觉得神气极了。 有时候,我还是会从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些家里没有的零食,奇怪的是,虽然小货摊的资金有限,每次进货也有限,但只要我从学校带回来的喜欢的零食,迟早都会出现在爷爷的货摊上,爷爷就是这样默默的宠着我,给我一切他所能想到的东西。 图:小时候的北冰洋汽水   图源:unsplash   三、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呵护我的小小梦想 在家里的几个兄弟姊妹中,就属我和爷爷相处的时间最长。也就是在同住的那几年时光里,爷爷渐渐成了我难舍难分的依靠,他也成了我可以分享秘密的朋友,我不敢开口跟爸妈说的那些话,爷爷都心知肚明。 小时候放学,我会赶紧把作业写完,然后趁着父母不在,偷偷地把那辆高大的老式二八大杠自行车推出去骑,也还真是印证了爷爷说的“人小鬼大”,我因为个子太小而够不到座板,所以只能用一条腿从自行车的三角横梁里穿过去,然后咯噔、咯噔的站着蹬踏板,父亲笑着说我这是“掏裆骑”。无奈腿不够长,每次只能半圈半圈的蹬,结果车头扭来扭去地走成了个S型,怎么也骑不远,每到这时,我就总是缠着爷爷能载着我去附近的小路兜兜风。 图:二八大杠自行车 只要看到别的孩子骑着漂亮的小自行车去上学,我就特别地羡慕。心里多么渴望也能拥有一辆自己的小自行车。可是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我很清楚家里没有钱买这样的非必需品。但是想要小自行车的想法在我年幼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终于忍不住还是对爷爷说了。爷爷非但没有责怪或敷衍我,而是慈祥的摸着我的头说:“好啊,等年底杀了猪,卖了钱给你买一辆!”可每每越临近年底,需要用钱的地方就越多。年年盼,盼过年…… 图:心心念念的小自行车 后来,爷爷也曾经多次尝试想从收废品的地方帮我买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他没事就去家附近的回收站外晃晃,有好几次我放学回家的时候,都看见爷爷站在微弱的暖黄色灯光下,弯腰询问那个正在踩汽水瓶的叔叔。可在那个年代,废品那就真的是报废用不了的东西,即使能买到二手自行车,也破烂不堪,根本骑不了,爷爷总是边叹气边背着手走出那个废品站。 我的童年似乎稍纵即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好像明白了爷爷的苦衷,也可能是因为已经长大住校而不再需要自行车,所以就再也不提自行车的事了。 再后来,爷爷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我共享儿时的这个小小的心愿了。但是一直到大学,我都时常梦见爷爷四处张罗着为我买自行车的样子,或是在放学的路上,我欢快地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回家的场景。想拥有自行车的心愿,像一颗小树苗在我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茁壮生长,转眼间,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的模样。 终于,直到我参加了工作,即使共享单车已经变得普及,我还是兴高采烈地去了自行车店,精挑细选地买了一辆儿时梦想中的自行车。在骑回家的路上,由于骑车的水平实在是有限,车身的平衡,使用刹车的时机和轻重以及脚蹬的力度配合不好。全身肌肉紧张,吓得我时时叫出声,电瓶车摩托车都躲着我,马路牙子电线杆被我撞几次是不可避免的。回到宿舍,衣服脏就不用说了,胳膊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同事们问我疼不?我边擦汗边呵呵的笑着说不疼。溢于言表的喜悦已经把疼痛驱赶的无影无踪了。 我把那辆心爱的自行车放在了我的房间里,我喜欢睡前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它,此刻我多希望能够做一个穿越时空的梦,在梦中拉着爷爷的手,告诉他,我已经实现了儿时的心愿。 图:梦   图源:摄图网 虽说已经搬过好几次家,可这辆自行车却仍一直伴随着我,它俨然成为了家中的成员之一。尽管现在难得骑一次,家里却总是留有它的位置。   受访人:官官 整理人:家族事记编辑
作者:向虎雏 2015年5月9日的莫斯科,激昂的战歌在红场上空回荡,欢呼声响彻云霄,国家主席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在这里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万众瞩目中,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队伴着《喀秋莎》乐曲,雄赳赳,气昂昂通过红场。“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阅兵式结束后,习近平主席等来到长明火炽烈燃烧的无名烈士墓,向为正义与和平献身的烈士们献花。 向浒(李铁根)和他荣膺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 70多年前,德意日轴心国悍然挑起第二次世界战争,东方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西方战场的俄罗斯卫国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5月9日是欧洲战胜德国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我的伯父向浒(李铁根)当年参加了卫国战争保卫列宁格勒的全过程。这场俄罗斯人民付出2700万条宝贵生命,历时1418个日日夜夜,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殊死战斗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是座永恒的山,让我们挽紧臂膀,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伯父向浒,字伯虎,湖北汉川人,李铁根是到苏联后共产国际赠给他的俄文名Нимкин的中文译名。伯父受祖父向岩思想影响,1924年春在上海大学由刘华和徐梦秋(此人后叛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常到附近的中华书局工人宿舍散发党的宣传品,与邓中夏一起被学校开除。1925年经祖父联系,伯父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1团8连,由于学习刻苦,其野外演习笔记被印成教材供全校使用,毕业后分配到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当排长。 向浒(右一)和他黄埔军校的战友合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各地进步学生涌进尚未公开反共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当时驻汉的叶挺24师其实是我党掌握的部队,立即成立教导队收容这些年轻人,不到半个月就有了一千多名学员,粟裕就是其中一员。1957年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在建军30周年之际,于7月25日同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纪念文《南昌起义前后》,他回顾自己如何从常德逃出虎口经长沙跑到武汉的经历,深情款款地写道:“党组织十分重视这批新生力量,派了坚强的政治、军事干部来领导。记得当时大队长是孙树臣同志,副大队长是申朝宗同志,中队长是向浒、李鸣科等同志。”学员们住在武昌宾阳门外一所原来的大学里(即现在的武汉市第15中学),武汉的夏天特别热,经过教导队严格军事训练,粟裕接着写道:“再也看不出在一、两个月以前,我们还是自由散漫的学生了。” 粟裕:南昌起义前后(载1957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需要讲述的是,1997年10月我利用出差机会携史料到南昌参观刚刚维修一新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受到热情接待,馆长专门为我一个人从一楼讲解到四楼。在馆的后院一间平房会议室休息时,军事史专家陈洪模先生拿出一篇李逸民将军写的回忆文,指着上面教导队“大队长孙树成,党代表李鸣珂。……我所在的第三队辖三个排,队长叫向虎,三个排长都是共产党员。”认为向虎就是我的伯父向浒。后来我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偶尔发现1957年刊载粟裕文章的这张报纸时,顿感陈先生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教导队只有三个中队,不会再有第二个也姓向的中队长;向浒字伯虎,浒虎同音极易混淆;时隔久远,两篇文章间三个人的名字均有差异(臣与成、科与珂、浒与虎)在所难免,不过粟裕是正确的,因为他和后文中刘伯承的记忆是一致的。 教导队的军事训练非常紧张,武汉的风声也日益紧张,有人要收缴他们的枪。7月中旬,利用武汉汪精卫政府“东征讨蒋”之名,教导队奉命向南昌集结。从武昌出发时大雨滂沱,战士们浑身湿透就挤进轮船底层货舱抵九江,又换乘刚卸下牲口的闷罐车到南昌,伯父用他的战马驮起相继病倒的战士风雨兼程一路前行。当历史的时钟指向1927年8月1日凌晨二时整,三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伯父颈系红领巾、臂扎白毛巾和他的中队参加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东方破晓时,鲜红的旗帜在江西大旅社楼顶高高飘扬,“八一”南昌起义胜利了,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此时,宁汉合流已成定局,蒋汪公开勾结联手反共,形势十分险恶,起义军主动放弃南昌,除朱德率一部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外,伯父随南昌起义主力迅速南下。在会昌城附近经数小时激战击溃敌军,夜幕降临,叶挺命令教导队搜查敌人的指挥部。伯父和李逸民带着战士,在一城隍庙内发现敌人的一个师部,进去一看,满地丢着文件,桌上摆着的烤鸭、炒鸡蛋还冒着热气,敌人逃跑了。伯父命令部队火速前进10余里追上敌人,枪一响,敌人如惊弓之鸟四处逃散,枪支弹药丢满一地。年轻的战士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洋财”,捡枪的捡枪,捧弹药的捧弹药,竟耽误了追击敌人的时间,让敌人跑光了。当他们每人背着四五条枪回到会昌城,自然受到叶挺的批评:“你们捡这些破枪干什么?主要是消灭敌人,你们打死多少敌人?”伯父说打死了不少。“到底多少?”叶挺较真起来,“派几个人去数一数,再向司令部汇报。”叶挺又问伯父:“你们俘虏了多少?”伯父胸脯一挺:“抓了两名排长。”叶挺笑着说:“太少了!”会昌一战,缴获钱大钧部5000多条枪,都由粟裕带的一个班装上船,运往东江,最后也丢掉了。起义军在广东遭遇敌人围追堵截,终因敌强我弱于潮汕地区失败打散。瘦成皮包骨的伯父辗转来到上海,在街头邂逅党的叛徒,险被认出。经党中央研究决定,选送他与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乘船赴苏联学习。因为在海参崴过的年,苏联认为他们是1928年入境的。 刘伯承分配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送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伯父则学习炮兵。1929年他俩“同到远东作军事工作”,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亲笔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道:“向浒同志(同)在南昌起义,同到苏联学习,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都是事实。吴老(吴玉章)可能还记得,恩来同志可能也记得,其人当时是个较胖的人,做事较稳重,现在还可以脑子中回忆过来。” 刘伯承1955年11月15日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信(复印件) 刘伯承提及的“同到远东做军事工作”是指1929年夏秋之交发生的“中东铁路事件”。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它是沙俄侵华的产物,由沙皇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铁路支线。根据1924年的条约,中东铁路仍旧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这条铁路年年盈利,苏方局长主张用于建设,修建新的铁路;中方铁路督办吕荣寰则要按股分红,以饱私囊,于是怂恿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铁路。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效仿其父张作霖1927年在北京武装搜查苏联驻华大使馆,把李大钊送上绞刑架的做法,也武装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挑起“中东铁路事件”。张学良调动10个旅的兵力挑战,苏联则派出“远东军魂”布柳赫尔的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应战。布柳赫尔是1935年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曾化名“加伦”两次来华担任孙中山的军事总顾问,在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还指导中国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这次冲突双方投入兵力共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从7月一直打到11月,持续近5个月之久。结果张学良败北,苏共中央为了息事宁人,急迫从正在莫斯科学习的众多中国共产党员中,遴选出伯父和刘伯承,穿越万里茶道赶到远东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做军事工作”,以求和平解决两国武装冲突。被打怯了的张学良不得不在12月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恢复中东铁路中苏两国共管的原状。此事以后,苏共对张学良的任性耿耿于怀,从不原谅他。“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在欧洲旅游,曾提出访问莫斯科,遭到苏联拒绝;张学良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又被苏共控制的“共产国际”断然否决。 “中东铁路事件”平息后,伯父和刘伯承留在远东工作。1930年夏,伯父与刘伯承在中俄边境的红河握别,伯父独自一人送刘伯承回国统帅千军万马。而他自己则因为在远东党委机关报《红星》发表了宣传画作品,人们才知道他有绘画的才能,远东党委惜才,1932年送伯父进久负盛名的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向浒儿时习画的启蒙教材———1897年出版的《汊湖渔子画稿》(已捐汉川市博物馆) 伯父学画,具有很大偶然性。其实我家并无习画的传统,但我们老家湖北汉川近现代出了个大画家黄石(1861-1898),亦名汊湖渔子。黄石隐居刁汊湖区,致力诗画,笔触酣畅,构图新颖,登门求画者不绝。后经亲友学子赞助,其《汊湖渔子画稿》全册72幅,于1897年在上海刊发面世。次年6月3日,黄石先生因贫病交加逝世,年仅38岁。我祖父向岩有感于家乡这位才华横溢画家的英年早逝,当时就购《汊湖渔子画稿》一本作为纪念。没想到这本画册与祖父随后到日本留学4年期间寄回的彩色明信片一起,为孩提时代的伯父开启了外面精彩世界之窗,触发了他的兴趣,从小爱上画画。《汊湖渔子画稿》是伯父学习绘画的第一本启蒙教材,伯父终身珍藏,曾带到苏联27年。伯父逝世后,我在清点遗物时,发现《汊湖渔子画稿》,并于2014年8月7日将这本118年前出版的画册捐赠汉川市博物馆。 1935年伯父预科毕业,转入该院本科专攻油画。1934年徐悲鸿赴欧洲巡回举办画展,次年6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展出,并应邀到列宾美术学院学术交流,从而结识了伯父并成为挚友。伯父传给我保存的7封半徐悲鸿书信中,徐悲鸿称他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徐悲鸿致李铁根的信,称李铁根为“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伯父在列宾美术学院拥有正式的学籍,同时担任该校附中党支部书记,按月领取工资,享受分配住房等待遇,苏共是把他作为该党储备干部在执行特殊—291—任务时才抽调使用。1936年春,伯父娶俄罗斯女子克拉娃为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的短暂日子。可是,日本侵略军荒谬宣称长城是其卵翼下的伪“满洲国”的国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7年4月,伯父奉苏共中央令,告别新婚妻子,再次通过万里茶道到达与伊尔库茨克隔贝加尔湖相望的赤塔军区作军事特派员工作,为收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训练侦察人员,然后秘密派遣潜伏伪“满州国”。 在赴赤塔万里茶道途中,伯父望着列车窗外一派北国春色,思绪万千,第一次尝试着将俄罗斯名诗《春水》翻译成汉语,表达人们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共同美好愿望。 俄罗斯著名诗歌《春水》 《春水》(李铁根译) 雪还在田野白着, 春水已经响了, 跑呀,响呀,惊醒着沉睡的边岸。 他们跑,流着汗,到处叫喊: “春来了,春来了! 我们是新春的飞报员, 她派我们向前!” 春来了,春来了…… 红紫光华的轮舞, 快乐地涌现在她后面。 1938年伯父圆满完成任务,从赤塔返回学校,喜添女儿飞霞。哪知天有不测风云,这年5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伯父突然被捕,未经审讯直接投入监狱。罪名是诗人肖三请伯父帮助一个名叫王洪的人(又名胡满,系鲁迅生前托付的)进美院,还要解决其住宿等生活问题,几个中国人无非多聚了几次。原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遇刺,全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此事至今仍是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疑案。而号称“铁手套”的公安部长叶若夫在被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称之为“大疯狂”的肃反斗争中大搞扩大化,成千上万的人被处决,人间蒸发,外国人首当其冲成为怀疑对象,伯父遭到了迫害。危难时刻见真情,列宾美术学院伸出营救之手。伯父经一年的牢狱之灾终于逃过一劫,1939年5月无罪释放,恢复了党籍、军籍,还应邀到列宁格勒市公安局帮助工作。为此,他对美术学院心存感激了一辈子。可是,他的患难之妻克拉娃因病已于这年的春天撒手人寰,伯父又当爹来又当妈,与女儿飞霞相依为命。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伯父向共产国际要求回国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共产国际解散了,卫国战争爆发了。伯父决定放弃回国的打算,同苏联人民一起并肩战斗。他在《四十一年》俄译汉的诗中写道:时局更恶化,战云满欧亚,决心回祖国,四十一年夏,信刚送莫京(莫斯科),大战即爆发,留守列宁城,勒缰回意马,爱我新故乡,誓死保卫她。 1941年6月22日也是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曾经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的65岁莱布元帅率领70万北方集团军群,配备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按罪恶的“巴巴罗萨”计划,从东普鲁士出发,迅速驰越涅曼河,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妄图于7月2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为中央集团军群北攻莫斯科廓清后顾之忧。希特勒叫嚣,届时他亲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还要在该城“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庆功宴,甚至连宴会的菜谱都拟定好了。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众志成城,粉碎敌人惯用的闪击战术伎俩,遏制了强盗的嚣张气焰和疯狂进攻。希特勒恼羞成怒地切断列宁格勒与各地之间的交通线,实行长达900天惨绝人寰的封锁,旨在饿死300万城内军民。法西斯向该城发射瀑布般的炮弹,还丧心病狂从飞机上倾泄大量破铜烂铁和建筑垃圾,扬言要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抹掉这座伟大的城市。 我有一本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56幅海报的剪辑集,这是伯父当年亲自收集、剪辑、整理装订成册传给我的反法西斯战争教科书,具象记录着卫国战争的场景。2014年6月19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开幕式上,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陶米恒看后说:“真是太珍贵了!” 向虎雏保存的其伯父卫国战争56幅海报剪辑集中的4幅 伯父将女儿飞霞送到离远列宁格勒的岳父母家,他拿起枪杆参加近卫民兵军,随部队转战各个战场与匪徒战斗。8月下旬,德军兵临城下,英勇的保卫者们誓死坚守,决不交出“卢加防线”这把列宁格勒城大门的“金钥匙”。9月10日,斯大林在最危急时起用“全国只有一个人敢反对自己”的朱可夫为列宁格勒最高首长。朱可夫临危受命,一到列宁格勒,当即中止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制定守城计划: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登陆上岸和军事院校士官生组建数个步兵旅;预备民兵补充正规部队;各阵地深挖战壕,埋设地雷、架设电网,构筑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调部分射击敌机的防空高射炮,对地面德军坦克直接实施致命平射轰击。在“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的口号鼓舞下,朱可夫15日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击溃德军企图迂回强攻的阴谋,重创顽敌,迫使德军终结战略进攻。希特勒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从而转入列宁格勒战役第二阶段———在封锁中死守城市。 着苏联红军军装的李铁根 由于伯父参加过中国“八一”南昌起义,又两次到远东伯力、赤塔“做军事工作”,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在艺术家成堆的美院里,他临危受命,10月奉命任列宾美术学院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全权维护辖区内的战时秩序,保美院一方平安,带领全校师生度过列宁格勒保卫战艰难的900天,这是俄罗斯人对他这个中国人的最大信任。此时,全城粮食奇缺,最困难时士兵、工人每天250克黑面包,居民只有125克。正如伯父在《保卫列宁城》诗中描叙的:“罗雀掘鼠尽,吃草草不深”一样,全城找不到一只活着的狗和猫,连麻雀和老鼠也捕来充饥,树皮草根吃得一干二净。死神随时夺走人们的生命,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警察饿死在岗亭里,抢救危重病人的医生饿死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市民饿死在购粮途中……仅从1941年11月至次年12月间,饥饿夺去了63万列宁格勒人的宝贵生命。 李铁根的1941年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任命书 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吠:列宁格勒将出现人吃人的场景!列宁格勒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伯父亲口向我讲述当年街头出现感天动地的一幕:老人们捧着赖以活命的125克黑面包,四处寻找带枪的年轻人并将黑面包塞到战士手心看见他们吃下,才返回家中坐以待毙。列宁格勒人从不放弃有尊严的生活,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影剧院天天夜晚开演,彩色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学校书声琅琅。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作为“防空监视队”的普通一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气势恢宏的《列宁格勒交响曲》,1942年3月5日由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对全国及世界现场直播,鼓舞士气,宏扬国威,并获得当年“斯大林奖”。 李铁根诗:保卫列宁城 伯父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没有一粟一粥被接济的可能,每天全靠250克黑面包维持生命。他率先垂范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构筑工事、扑灭火灾、搬运物资、抢救伤员等繁重工作,体能严重透支,终于被饥饿击倒。40岁的壮年人,满口白牙一夜之间全部脱落,终身再也不长新牙。1942年7月5日,苏共中央认为,列宁格勒城内人口不应超过80万,妇女、儿童、伤病员及珍贵文物必须尽快撤离。重病中的伯父谢绝疏散到城外的生存机会,决心留在城中与列宁格勒共存亡。“拉对湖,结成冰。妮娃河,并不深。为什么钢甲铁翅,飞不过列宁城?这座钢墙铁壁,英雄骨肉造成。”列宁格勒人神奇般地在拉对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之路”。这条通道亦称“死亡之路”,运送城内物资的卡车随时可能被德军炮轰造成湖面冰层的开裂而沉入湖中,所以司机开车是不关车门的,以便跳车。视死如归的80万列宁格勒人在列宁的名字鼓舞下,依靠拉对湖“生命之路”的补给,从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长达近900天的孤立中解放出来,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军事计划,紧紧牵制着敌人重兵,为夺取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鉴于伯父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表现出的献身精神,他荣获了这份当之无愧的荣誉。伯父创作的《胜利日》,表现了5月9日这一天,人们含着喜悦的泪花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跑上街头,到处是迎风招展的红旗,“乌拉!列宁格勒!”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的胜利景象。 5月9日胜利日画稿(李铁根1945年绘于列宁格勒) 冯天瑜先生赞颂祖父向岩是辛亥志士、抗日英雄。“七七事变”后,祖父秘密访问延安,一是送次子向仲豹参加八路军,二是寻找长子向浒,受到党中央的精心接待。当得知伯父健在,祖父十分高兴,回到湖北,就以古稀高龄助创天汉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受到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的战地采访和敬重。新中国成立,由于祖父的强烈召唤,党中央通过和苏共中央联系,伯父携恢复了的中国国籍和中共党籍,只身回到阔别27载的祖国,回到武昌花园山麓幽静的家。如同列宾那幅著名油画《不期而至》出现的情景一样:8旬老祖父见到万里之外归来的长子,流下欣慰的泪花,而8岁的我相见不相识。我看见祖父高兴之余还有遗憾,因为伯父没给老人家带回他的长孙女飞霞。老祖父担忧:这个一岁丧母、现又与父亲生离的具有二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孙女将会如何生活下去?伯父从苏联归来没有什么金银财宝,除了书籍还有一只油画箱。他拿起画笔给祖父作画,老祖父当模特的时间一长,就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至今这幅油画仍挂在我的卧室,成为永久的记念。祖父礼佛,长年食素,在湖北人士中有“向菩萨”的美誉。伯父请他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欧洲百岁老人的故事成功地劝说祖父喝上牛奶、蜂蜜,还吃上近50年没吃的鸡蛋。伯父讲话时已有电影中外国人摊手耸双肩的习惯,他特爱小院的那口井,一天要到井旁擦几次澡,仿佛找回了儿时的记忆。伯父在等待,等待着老战友刘伯承的最后意见。 1955年12月29日刘伯承给向浒的信 刘伯承在南京办军校,缺的就是师资。当他得知伯父还健在已经回国的消息,喜出望外,向浒学过炮兵,谙悉俄文,正是军校急需的难得人才呀!1930年伯父一个人一直把他送到中苏边界线回国时,两人红河岸边握别的一幕浮现在刘伯承元帅眼前,刘伯承热情邀请,期待着伯父来南京一起工作再续友谊。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伯父赴南京军事学院报到。可是,伯父却给刘伯承去信,畅叙离别思念之情后,就坦诚相告自己的身体状况经亲自给列宁治过病的名医诊断,已不再适应军旅生活,希望以油画作为晚年最后的专业,因为油画最适宜他对保卫列宁格勒900个艰难日日夜夜的缅怀和眷恋。12月29日刘伯承复信,不无遗憾地取消他以前的建议,同意伯父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1965年,我考上武汉大学物理系,伯父非常高兴,给我写来一封3页长信,表示祝贺。他回顾自己年轻时的艰难求学经历,告诫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刻苦学习,戒骄戒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向虎雏2014年在《卫国战争的爆发》展览上 伯父回国后重新建立新家庭,又生一子取名飞星,这是他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不幸的是飞星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智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伯父增添极大的困难。1983年伯父病重,伯母将要独立面对智障儿子,感到万分恐惧,她不得不向国家主席李先念书面报告了家庭实情。李先念才知道李铁根(向浒)原来就是抗战时期鄂豫边区敬重的汉川县长向岩老先生的长子,感叹辛亥革命家庭出了这样一位传奇的共产党员,并立即指示文化部长朱穆之务必在伯父谢世之前,解决好其残疾儿子生活保障问题。 伯父弥留之际,我带着5岁的女儿向菲来到北京医院,在病榻前侍奉多日,想给他些许安慰,因为伯父思念远在俄罗斯的女儿飞霞。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与飞霞失联,直至伯父离世,也未恢复联系。所以伯父去世后,他的重要遗物全部由我带回武汉保管。 1983年8月19日3时伯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国这位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的国际主义战士,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意。 如今,伯父逝世32年了;他的儿子飞星也于2010年故去;不知道77岁的飞霞今安否?飞霞姐知道我这个比她小8岁,从未谋面的弟弟的,记得我刚上小学、伯父办理回国手续期间,在大人们的安排下,我俩还通过书信。 飞霞姐如果还健在,今生今世我俩能够见上一面吗?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在万里之遥的东方———中国武汉呼唤着你!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裴高才 向岩(1872-1959年)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四川同梁耀汉运功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出任川南宣抚使,并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促成四川独立。南北统一后,以“神州大布衣”的平民身份,自荐竞选担任大总统,开民国民主之先河。继而,投身反袁、护法、北伐与抗日战争,美国著名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曾对他战地采访并为其拍摄照相。 向虎雏和作家裴高才(右)在一起 “渝巴蜀檄”震四川 向岩原名寿荫,字少蒨,佛名音深,同治辛未腊月初六生于湖北省汉川市田二河镇神灵村垸子台一个耕读世家,5岁丧母,赖其祖母鞠养长大。自幼随父读书,向往新学,学成后执教于乡邑。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他立志以身报国,毅然投笔从戎。1905年10月,在父亲向纯金的支持下,东渡日本,入东斌陆军学堂专攻兵科,并任该校学生同志会会长。次年由余念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6年5月初,他目睹日本明治天皇在靖国神社例祭阵亡军士,而神社内以甲午海战掠夺中国之物最多,还有一块李鸿章所书“海军公所”匾额……顿时,向岩“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复仇之念勃然而起”[1]。 同年秋,向岩预科毕业转入本科求学,时孙中山派朱子龙、梁钟汉、胡瑛速回国策应萍浏醴武装起义。他在家信中及时通报,此次革命党“檄文明书不侵犯百姓,不仇杀外教”。望父老乡亲“切勿无端惊恐,以为将有兵燹之厄也”。 1908年8月中旬学成回国,正值其父辞世,他办完丧事就在武汉秘密运动革命,因起事泄密而避走四川,任陆军速成学堂兵学教官兼督练公所一等科员。时同乡党人梁耀汉,亦因丙午日知会党狱案逃入四川,二人因此协力同心在四川共谋革命。四川官绅蒲殿俊、朱庆澜即在官方文书中称:“四川新军,业经梁耀汉、向少蒨运动成熟。”[2] 辛亥武昌起义成功后,向岩受命担任川南宣抚使,他不辱使命,及时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十九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司令西部长向奉军政府命檄告我国民》。文中首述满清奴役人民,次叙起义情形,末尾强调指出:“本部长客于西土,亦纠合精英,冶铸国魂,满族及汉军安心归化者,军政府一视同仁。”此檄文出后,对川南清官吏大起分化作用,促使人民倾向民军。 四川军政府统一全川各地之后,向岩与梁耀汉奉命返回湖北。归途中,梁耀汉立于船头,行至奉节,忽被乱兵流弹所害,向岩悲痛不已。 向岩抵汉时,受到热烈欢迎,钟祥籍革命党人赵鹏飞[3]作《欢迎向岩先生》诗纪事: 清风飒飒柳深深,士女争看大旆临。 万叠青山生佛面,一江白水故人心。 雄兵出峡空天地,豪气千霄无古今。 手举太阿光似月,沉潭定可老龙擒。 1912年初,向岩出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师长系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为了悼念阳夏战争烈士,向岩首先发起公祭活动,继而致电中央稽勋局湖北调査会,为湖北革命先烈刘静庵、朱元成、余仲勉、梁耀汉、刘立群、王恕涛、宋开先等人[4]请恤。在首义周年祭辛亥烈士会上,他慷慨陈辞:“吾为诸烈士悲,又为诸烈士幸,吾为生者幸,又不禁为生者悲”。“揽权窃位者流、又复淫刑以逞,不恤舆论,吾恐幸存之身,不被戳于党祸,即见枉于非法”。 神州大布衣”自荐当总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为换取南北统一,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袁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后,对湖北实行裁军,向岩、季雨霖等一批党人去职。为此,向岩在1912年秋天,以天下为己任,毅然以“神州大布衣”的平民身份,挑战北洋军阀袁世凯,自荐担任大总统。他在发表的《自请为公仆之通知书》中,把前任与现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与袁世凯评论一番,认为自己比孙、袁更胜任。他说:“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弃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 1913年3月,袁世凯阴谋刺杀宋教仁,又不惜出卖主权,大搞善后大借款,以此购买武器镇压南方革命党。为此,向岩同年6月在著述的建国奇书《新中华民国》中,旗帜鲜明抨击袁世凯:“中华民国者,犹胎产初堕地呱呱而泣之小儿也,袁氏、黎氏非其生母,故不甚爱惜之;夫既不甚爱惜矣,又安能望其乳养之,长成之!”又作《哀中华民国》诗一首: 独登帕米尔,矫首时东望。 衰象古国古,长蛇强邻强。 河海千年塞,伊蒙万里荒。 喧啾失母鸟,孤骞来凤凰。[5] 这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向岩赴南京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与师长王宪章原属旧好,相得甚欢。他们协力同心,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举击溃盘踞于雨花台的敌军,袁世凯的“十三太保”之一、敌军骁将雷震春被打得凫水落荒而逃。由于各地讨袁步调不一致,有的甚至倒向袁氏,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向岩因此被袁政府通缉,再逃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讨袁工作。 正是包括向岩等有识之士的不懈斗争,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也遭到国会议员的反对。在同年10月6日举行中华民国国会正式选举大总统中,前两轮选举,袁世凯得票均不足法定人数。在第三轮选举中,投票是在袁世凯和黎元洪之间对决。为此,袁氏一手鼓动京师报界制造舆论,一手行使他的法宝,策动军队及各省都督向国会施加压力,同时收买部分议员,最后才勉强当选。 向岩回国后,于1914年至1915年间在襄河流域组织农民讨袁。袁世凯帝制自为,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向岩立即建议成立中、朝、琉、台反侵略大同盟,同时发表讨袁檄文:“檄告全国父老、昆弟、诸姑姐妹及我海陆军人:鸣呼!惟天降袁贼,祸我邦家,复昕夕沉迷于帝制,用颠复我艰难缔造之共和,不惜国亡种灭,以求遂其私欲。稽古今中外奸宄篡逆,未有若袁之甚;又征我汉满蒙回藏人,其数逾五百兆,岂其使一夫肆虐于上,而卒莫敢谁何,不亦大为祖宗羞,永为万国所腾讪乎?今者西南诸省先张义旗,本总指挥亦以我有众,恭行天罚,我众士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一十四年大中华神武军总指挥。” 袁世凯暴毙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向岩上书黎,请速定国家大计,于内政、外交、军事、教育、经济、交通诸端,言之甚详。黎虽称其善,只是无力采用实施。 护法北伐建奇功 护法军兴,向岩出任靖国军联军第八军参谋长兼混成旅长,与军长叶荃合力同心,转战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各省再回师四川、贵州、云南,屡建奇功。尤其是在陕西境内一役,长驱500里生擒、后又义释北洋政府陕南镇守使管金聚,尤为世所称道。时孙中山在桂林讲军人精神教育,向岩获悉后,再次毛遂自荐上书,请“委以‘大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旗下狙击队统率者’十九字名义,谨率虎贲貔貅之士,荡扫妖氛,长驱河洛,直捣幽燕,一吐胸中数十年未吐之奇气,以安我数百兆惨怛无告之同胞”。又说:“自留日学陆军,加入同盟会,二十年来,仗三尺之剑,提一旅之师,呼号奋斗于大江南北及秦陇滇黔之境,虽志士未逮,而为国杀贼,为民请命之心,一息向存,不容稍懈。” 1922年,北伐军兴,他在广东韶关任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复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次年随许崇智军入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1925年至河南任国民第三军左冀督战官,黑石关一战打得直系军阀刘镇华部憨玉昆师长狼狈逃窜自杀身亡。且在追击中,拾得吴佩孚所制豫、鄂、皖三省十万分之一军用地图一份,向立派专人送广州粤军参谋长李济深备用。 此间,向岩长子向浒因1924年春在上海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与邓中夏一起被学校开除回汉。次年,经向岩介绍其进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去的还有邻村书香子弟胡宗墉和四弟胡宗堃(黄埔四期)。后来,向岩到学校检査三人学习情况,见校内用白竹布拉满条幅,上面写着马列、孙中山的语录。 为实现北伐在湖北会师,向岩于1926年回鄂组织北伐别动军,扰敌后路出奇兵,为北伐军成功攻克武汉清除了障碍。 大革命时,革命浪潮激荡全国,向岩于此时撰《衣食住》一文,称马克思为阿弥陀佛。又撰《大同之新义》一书,说马克思、恩格斯是知者,列宁、斯大林是行者。以马列之知行,镕铸出无古无今,宜中宜外之新黄金世界。1928年,张难先生主持湖北财政,邀其屈任荆宜施鹤催收专员兼宜昌征收局长,当时日进银元4万,向岩一文不染,两袖清风。1930年充汉冶萍债捐处董事[6]。1934年任天、汉疏浚河工委员会委员长,襄河视察专员。 “向菩萨”之“莽苍庐” 在九一八事变至卢沟桥事变期间,他特撰《忧危论》二十一篇,其中对苏联备致赞扬,在发表对日见解时,主张积极抗日,坚决反对所谓缓冲、协调、共荣圈等论调。他在文中将蒋介石当局的不抵抗政策讥讽为“如龟如鳖”。他说:“抗之云者,小国对于大邦,遇其暴力之来,抖擞挣扎之辞也。我巍巍华夏,际彼蕞尔小邑,僭窃入寇之秋,直斥逐之已耳,诛讨之已耳,抗云乎哉……其对国人也威以猛,其对外人也宽而柔,其对内战也如彼其勇,其对外战也若此其怯。待国人之威猛刚于铁。待外人之宽柔软如棉。勇于内战,如熊如罴,怯于外战,如龟如鳖。”[7] 1937年,他以看望留日同学、长期辅佐杨虎城的匡厚生的名义,携次子向仲豹前往西安,继而只身一人秘密访问延安。董必武亲自接待,并反复叮嘱炊事员:向岩先生礼佛,是我们湖北的“向菩萨”,炒菜时锅一定要刷洗干浄,不能有荤腥。同时,董赞赏向再次亲送次子参加革命的举动,指示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迅速接收向仲豹和匡厚生之子匡福华来延安学习。向岩参观抗日军政大学时,对董表示,回到湖北后,自己也将投身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大业,炼石磨斧补苍天。 抗战期间,鉴于向岩具有留日背景,日人丸山少尉曾函邀其见面,他断然复信拒绝,说:“予万不得已时,杀身成仁,义如泰山之重,非可苟安已也。”[8] 1939年,年近古稀的向岩,带着“在汉川搞一个国共合作的典型,为全国军民示范”的蓝图,决计出山,自荐请缨担纲汉川县长,同时兼任县兵团团长。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认为,这位辛亥老人的到来,将使“边区政治形势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转折”,于是在田二河组织4万群众参加的“拥戴向岩”大会。向岩用高昂声调,慷慨陈词:“抚今昔兮,蹉跎!瞻国事而长吁……今后,惟有追随吾挺公、念公(即叶挺、李先念),及诸大豪杰大名士之后,风翥鸾翔,龙骧虎步,为吾中华民国最后写一页有声有色有趣有味之光荣史也”!万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赞扬说:“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他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9] 向岩上任伊始,就任命中共天汉工委书记、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生童世光为主管武装保甲的一科科长;又破除国民政府县兵团不设副职的清规戒律,特别任命共产党员、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吴师筑为副团长。尔后,因吴轻率枪杀混入国民兵团的两名痞子兵,一生以呵护黎民百姓生命财产为己任的向岩对此非常生气,边区党委遂另派李先念部第六团政治部主任谢威接任吴的工作,这样从组织上保障了共产党直接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合法性。不久,向岩又决定原汉川县直区属8个中队尚剩的300条枪,统一参加新四军整编,创造了在无成建制大部队为依托的条件下,李先念部第四团迅速扩充为拥有千余条枪的正规部队。 1940年春天,豫鄂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启程前往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并出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临行前,陶铸特地前往田二河给向岩拜年,随行的有县政府科长童世光。两人徒步走到垸子台,进入一栋三间低矮狭窄、阴暗潮湿的小瓦房,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陶铸首先对向岩说:“您作为汉川的县长,为抗日救国做了许多工作,真诚地与我党合作,我们党和人民感谢您!”向则谦恭地说:“我为抗日救国能做一点事情,这是共产党和爱国人士支持的结果,做得还不够,我很抱歉。”陶铸惊叹辛亥老人的住所如此简陋,当即叮嘱陪同的童世光,回边区行署提款三千,盖一小楼供向岩安度晚年。楼盖好后,向为此楼赋名“莽苍庐”,寄寓着他“心事浩荡连广宇”的情怀。[10] 当天晚上,向岩夫人特意为陶铸准备了高铺高枕,陶却婉言谢绝了,竟自己动手,在堂屋中间地面上铺了两捆稻草,住了一夜。次日清晨,向夫人又请客人吃了荷包蛋下的清汤面。向岩送到村头分别时,亲切地对陶铸说:“慢走,慢慢走,抗日胜利后我们再见面!” 史沫特菜访谈录 1940年阳春三月,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菜,冒雨赴田二河对中国战区作最后一次的告别战地采访,受到向岩的盛情款待。当向岩在欢迎词中,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时,翻译却卡了壳。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引领大家高唱起《国际歌》。史沫特莱高兴地举起相机,精心为老人拍摄一幅手捧诗卷读书照,在重庆时面交陶铸珍藏,历经枪林弹雨,终于保存下来。史沫特莱在其代表作《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是这样描写这次采访的: 三月中旬,我在敌后作了最后的一次旅行,穿过湖泊,在倾盆大雨中去访问年高德劭的老县长向岩。这位老人已经建立了一支非常坚强的地方武装,尽力用他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我在田二河见到他,这是座荒凉凄惨的集镇,反复多次被日寇扫荡过。老县长和他的县政府过着戎马倥偬劳苦勤奋的生活,国民党县政府的车轮还在运转,与他坚持守土抗战和誓死殉职报国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给我看了一个名叫丸山的日本军人写来的一封乖巧的劝降信,赞扬老人经世卓识,学贯古今,皇军佩服得五体投地,有请大驾出山,“走马上任”屈长汉川傀儡政府。……老县长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用一首古体诗,给予轻蔑傲然的回绝。复函中写道“予万不得已时,杀身成仁,义如泰山之重,非可苟安己也。”风骨凛然,日寇虽暴,奈何以死惧之?[11] 同年农历五月初五拂晓,隐藏在一二八师的汉奸、杀人不眨眼的古鼎新三八四旅2000余人,突袭田二河。田二河镇顿时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县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有的被害,有的被迫离开田二河,向岩的县长生涯宣告结束。这就是鄂豫边区史上的“田二河事变”[12]。 解放后,向岩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后转任湖北省人委参事室参事,湖北省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委员。1956年和1957年,著名辛亥革命史学家贺觉非曾两次造访其武昌宜孝巷寓所,见室中供奉佛像,8只书柜藏满儒、释、道各家书籍,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则置于书桌近处。贺觉非是这样评价他的:“可见其原以佛治心,以法治事,而后归于马列主义。就其一生言行看来,真如金刚化身,反清、反袁、护法、北伐,以及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抨击蒋介石政权等,非有卓识大勇,安能如此。”李先念多次鼓励向岩争做新中国的“百岁老人”,但因沐浴着凉,于1959年1月24日无疾驾鹤西去,享年88岁。 向岩为人无疾言厉色,晚年尤温厚可亲,擅长诗文。他写诗不是叹老嗟卑,也非吟风弄月,而是关心民瘼,其传世代表作《斯民》就是一例。全诗云: “三步一起佇,五步一却顾,问余何独然?为念斯民故。复露无广厦, 蔭暍无樾树,拯溺无慈筏,救寒无厚布,疗病乏医药,疗饑乏橡芋, 以兹心不宁,痴立孤若鹜。安得秦蒙恬,北筑长城固,拔剑斩封豕, 边境得依怙。安得古神禹,导水使东注;江河不泛滥,人得干土住。 安得慧日出,照破诸妖雾,铸鼎象其形,魑魅魍魉惧。安得亢旱时, 大雨滂沱澍,千畦复万垅,嘉禾普畅遂。垒垒粟如山,废疾穹饿哺。 耳边断哀鸣,吾罪庶乎恕。”[13] 向岩育四子:伯虎、仲豹、向刚、德渊,三女:德蓉、向捷、德曼。长子伯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和苏联卫国战争,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奖章。1955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伯虎娶苏联妻克拉娃,生一女名飞霞,留俄罗斯。次子仲豹由其亲自送到延安,1938加入共产党,历任兵工厂厂长、西安市经委主任。三子向刚,共产党员,湖北省航运学校校长。唯一健在的四子德渊,共产党员,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享受国家首批政府津贴教授,现和子女居美国。 向岩一生著有《新中华民国》《大同之新义》《忧危论》《弭战痛书》《拔剑擎柱阁诗稿》《莽苍庐文稿》《念三红树草堂诗文集》等,其中《忧危论》《弭战痛书》毁于“文革”。 辛亥百年之际,其嫡孙、武汉大学教授向虎雏撰《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向岩》一文,将收入《武昌首义纪实》一书上。   [1] 向虎雏提供的向岩于1906年的家信。 [2] 见《中华民国公报》蒲殿俊、朱庆澜致鄂军政府电。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南充人,与湖北汤化龙为同科进士,任四川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被推为都督,兵变弃职。汤化龙任教育总长,蒲曾任次长,后依四川军阀以终。朱庆澜,字梓桥,以第十七镇统制任四川副都督,解职出川,历任黑龙江、广东省长,后以办慈善事业终老。 [3] 皮明床、何浩:《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赵鹏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所列诸人,均有传。刘立群附见梁耀汉传中,籍贯未详。 [5] 向岩:《新中华民国》,南京印刷局,1913年6月版。 [6] 汉冶萍公司例向湖北省缴纳捐税,逐年积累,因成立债捐处进行清理,至解放后不了了之。 [7] 向虎雏:《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身岩》。 [8] 贺觉非:《辛亥革命湖北人物传·向岩(注释),湖北省档案馆档案资料编辑室、湖北省地方志资料室合编,1983年版。 [9] 向虎雏:《辛亥老人助创天汉抗日根据地》,《长江日报》2002年7月29日第10版。 [10] 向虎雏、向妙萍:《史沫特莱敬重的中国老人》,《长江日报》1987年1月13日第4版。 [11] 王晓鸣、杨乃伦:《向岩对开创天汉抗日根据地的贡献》,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合编《湖北抗战》,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 [12] 吴金香:《田二河时间始末及其影响》,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合编《雄师奇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 章绍嗣、张晓钟:《中华百年爱国诗词·向岩·斯民》,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原载于《辛亥首义百人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给你的第一封信
亲爱的外公,你好,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提笔给你写信。想到这里,心里竟然有些紧张。 在我五年级时,你就悄悄地走了,最后一面也未曾见着。 儿时记忆里最为深刻的,是你和外婆一起在田间地头忙忙碌碌,你偷闲时跑上山顶的小店过一把牌瘾。 傍晚村子里炊烟袅袅,外婆站在庭院,大喊一声吃饭了,没一会儿你就出现在了灶房门口。 其他关于你的故事,大多是从旁人口中听说的。 你曾经是村子里有名的知识分子,你爱读书也读得好书。但在当年先填志愿再出成绩的高考制度下,你因为错误估计了自己的成绩而落榜了。 家中无力负担复读的学费,你只能回家耕地养活自己。 后来,你遇见了外婆,开荒了一块平地,一砖一瓦造起了一间小平房。为了生存,你不得不扛起锄头放下笔,只能在闲时打点牌喝点酒以解心中之郁闷。 后来,你在疾病的折磨中挥手人间。 那年远在广东的我回家过年,葬礼的热闹与痛哭都消散了,仅有你一张黑白的照片挂在客厅正中央。只看了一眼,眼眶便湿润了。 年前挂亲烧纸钱,返回的路上,外婆偷偷走在我前面抹眼泪。你和外婆吵吵闹闹一辈子,可谁知道在你离去的日子里,她又哭湿了多少枕头,视力也因此下降了许多。 听闻,你在临终时,说我是一个可靠、孝顺的孩子。因为你这句话,也因为外婆日渐长出的白发,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家。 也请外公,远在天空也要好好地生活,照顾好自己。若有来世,还想当一回你的外孙女,希望你不要忘记我和我们。
平凡的三角梅
昨夜好大的雨,雨打一片红,虽零落一地,但枝头仍繁。这便是那株三角梅。院子里,从我的童年长到青年的三角梅。 是故乡的四月。不同于林徽因笔下轻灵柔风、暖气袭人的人间四月天,我的家乡——一座被北纬25度标记的南方小城,记忆里儿时的四月天总是带着一股奔放的、急促的热气,但又不像夏天炎炎直白的暑气,四月天的热气是迂回的、被春雨的魂氤氲着的。 正当我在这顽皮的四月天里纠结穿短袖亦或是长衫时,爷爷院里的三角梅已骄傲地在枝头绽开。你可曾仔细观察过这种随处可见的花?它没有花苞,只三瓣叶子般的花瓣,从初生之时便是三瓣花翼然张开的模样。 只等南风一吹便徐徐展开,一夜之间指甲盖大小的红色“翅膀”便扑棱成花蝴蝶一般,呼朋引伴地停在枝头,用压倒性的暖色向绿叶宣示主权,中间的黄色花蕊——便是这蝶的皇冠。只不过我家这一株不是花色,而是玫红色的。   那也是一个四月,那个才上幼儿园的小女孩,不及爷爷的自行车高,话都说不全,只咿咿呀呀地站在一旁。爷爷提一个大大的红色塑料袋,笑脸盈盈地走进屋来。小女孩见状立马屁颠屁颠地拥上前去—— “爷爷,什么?好吃的!”女孩欣喜地叫着,两双豆豆眼直勾勾地盯着那红色塑料袋,嘟着嘴巴作出咀嚼状。 爷爷蹲下,把塑料袋轻放在一旁,一只手作势捏了捏女孩的娃娃脸。柔嫩和衰老,红润和蜡黄,在这一瞬间交织在一起,流淌出暖暖的爱意。爷爷随后笑道:“好吃鬼哦!擒到什么东西都要吃哦!”虽然带着浓重的乡音,但咿呀学语的女孩不会说却已心领神会。不等爷爷再开口,便转向那红色袋子,笨拙地手指纠缠着袋子口,意欲拆开看看。 爷爷也不说话,只握着孙女的小手,一点点扯开,“树!叶,叶子。”女孩见到袋子里的东西便脱口而出。 “对咯,崽崽,这是树,一棵会发花的树嘞。”爷爷一边说着,一边从柴火棚里拖出一个大花盆,铲子等工具在院子里也一应俱全。爷爷围着这株花树忙活了起来,小女孩也围着爷爷忙活了起来。一层沙土,透气又透水;一层花生枯(花生榨油剩下的残渣),肥沃可护苗;一坨原生土,护根好长大。一层又一层,这棵花树可算在这棵大花盆里安家了。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玩乐,在女孩忙活下,花盆四周尽是散土。可是爷爷从不认为是女孩在胡闹,总是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慢慢地、不熟练地用小手堆砌只属于爷孙俩的秘密花园。“ 人人都说这花命贱,好养活。干什么要这样子讲哦,好养活不是很好的吗?越是普通越是有它的好处哩!”这个没读过什么书的老人,不懂专业的园艺知识、更不了解什么科学育儿经,质朴如斯。可就是这一份难得的简单,繁茂了那一课花树,也撑起了小女孩纯真的童年。   仍旧是四月,爷爷中风,卧床不起。女孩已经到了要上小学的年纪,已经可以用笔写出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里带一个“凡”字,老师说那是“平凡”的“凡”。女孩也不懂所谓文字的含义,她只知道爷爷可能等不到她能够理解就要离开自己了。窗外的那株花树,她知道那是叫“三角梅”的树,三年的时间,那棵树已经亭亭玉立,绿叶映衬着红花,奋力地伸出枝条探出屋檐去抓住那一角阳光,可是阳光从不为单棵树停留。 八月,那个四月之后的八月。艳阳高照,檐下的三角梅不需要伸出枝条乞求就可以盼来阳光,很烈的日光。可是爷爷长眠了,病榻没拘住他,他永久地放开了手,数月的病痛折磨,褥子上满是流脓的血水。因此在女孩眼里,离开是爷爷的解脱,爷爷终于可以换一副康健的身体,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快乐地活着了,继续种他的花。真正的生离死别,是没有过多语言的。 十五年,那个八月之后的十五年。这个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那个院子,去到北方的一个城市求学。这个城市有女孩没见过的雪,但却没有熟悉的三角梅了。离开之后,故乡只剩冬夏,冬夏的院子是没有发花的。去年冬天因故去广州办事,有幸见到了花城的三角梅,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三角梅可以全年毫无顾忌地盛放,三角梅可以不只有玫红色。很美,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但已经不是童年里的那一株了。童年里的那一株,是平凡普通的,和我一样,和我的名字一样。“越是普通越有她的好处哩!”爷爷在玫红色的花瀑下,注视着我,坚定地说。 和三角梅一样,我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做一个简单平凡的人,一个快乐盛放的人,也“有好处哩”。内心的力量不假外求。
“即使生生不见,也愿岁岁平安”
每年清明节,建刚都拎着一大包装有彩带,鲜花和香火的袋子,来到一个嵌有漂亮姑娘相片的墓碑前。 他慢慢地系好红色的彩带,摆放鲜花水果,上好香火后,连鞠了3个躬,还不忍离开,嘴里仍在自言自语些什么。 这场面不是我亲眼见到的,而是我在叔公和奶奶的聊天的时候,趴着墙角听来的。   建刚是我表叔,他每年刮风下雨都上山去看望的,是他二十年前在医院认识的女朋友,名叫小萱。 “好好地一个姑娘,就没了。”“她母亲气疯了,事情发生两年后就去世了,她爸后悔了一辈子,经常打自己的耳光说‘是我害死了女儿’。” 叔公讲起这件事就连声叹气,话语里充满了可惜,下面就是我听到的叔公的讲述。 图源:unsplash ......   早年间,我因为厂里的生产事故,手骨折住了院,我的管床护士就是王萱。 有天下午,工友王师傅领了一大袋水果来医院看我,他是我原来技校的老同学,好多年没见了,直到那年调到我们厂,我俩才好不容易叙了叙旧。 他看到正在给我打吊针的小萱护士说:“小萱,这是我老同学,你要好好照顾,争取早点康复出院!”小萱点头说:“爸,我会的,你就放心好了。” 我才知道原来小萱是王师傅的女儿,先前只听他说有个女儿在医院工作,没想到就是小萱。我连忙说:“你真的养了个好姑娘,她平常工作可认真了,细心负责,谢谢你们父女俩,等我出院之后,一定请你们来我家做客。”   小萱护士长相青春靓丽,漂亮单纯。我儿子建刚很孝顺,天天来医院看望我,他有职大学历,在厂里是个生产骨干,从小模样就长得干净秀气,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帅哥,他们两人一见钟情,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两个年轻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相处久了就无话不谈,感情更加深切,小萱因为经常要在病房值班,总是忙得顾不上吃饭,建刚就时不时从家里给她带饭过去。 因为我们家离医院不远,走路也就10分钟的路程。她上中班的时候,建刚就从家里带两份中饭来医院,一份喂给我吃,一份带给小萱。她值晚班的时候,就会在早上下班后来我家吃个早饭,休息一下。 住在我们小区的大多都是厂里的工友同事,他们俩这一来二去的,谈恋爱的事情就传到了王师傅的耳朵里,结果问题就来了……   我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小萱和建刚把我照顾的很好,日常用手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很就出院回家了。我心里总惦记着泡杯珍藏好久的茶,做顿好饭好菜,请王师傅他们一家来作客,但出院之后正好碰上厂里上级要求工作考核,我一时忙得脱不了身。 有天我正在车间里忙,王师傅急匆匆跑过来叫我出去,我说我做完手上的事就去找他,让他在外面等我一下,但他还是拽着我往外走。 图源:unsplash 车间里很吵,正常说话都听不见声音,所以他大声地跟我说:“我有大事,有急事,你现在就跟我出来一下!” 走到外面之后,安静了许多,王师傅很严肃的看着我,压低声音说:“你知不知道建刚和小萱在谈朋友!”“我知道,才不到1个月呢。”“1个月?几天也不行!你好好管住你儿子,不许和我女儿谈朋友!” 我说:“我回去问问他俩处的怎么样了,但两个孩子都大了,工作生活和感情都是自己做主了,他们的选择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啊,你说是吧?” 王师傅听到我说这些更生气了:“我不听你说那些大道理,你不管是吧,我来管,我女儿就是一碗水泼出去,也不会让他和你儿子谈朋友!”说完就气冲冲的走了。 我也很无奈,但我怕这事如果当面跟建刚和小萱说了,小萱会跑回去和家里人吵架,我就私下和建刚讲了些大概,让他先和小萱两个人好好商量一下,别伤了感情。   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左右,他着急地跑来找我,上气不接下气:“医院其他护士说小萱有3天都没去上班,好像是被她父母锁在屋子里了!我怎么也联系不上,怎么办?她父母在家里我也不能去救她呀!” 我一下子也慌了,没想到事情变得这么严重,冷静下来仔细考虑了之后说: “我晚上带你去王师傅家里,跟他们道歉说我已经不让你和小萱交往了,让他们别再关着她了,好好劝一劝。现在救小萱出来是最要紧的事!”建刚难过得很,但他还是答应了。   晚上,王师傅和他爱人听我说完后气消了不少,看着建刚很着急小萱的情况,就让我一起跟着王师傅去小萱房间安慰安慰她。 但门锁打开后,房里没有人,房间对面是楼道的一个狭窄的走道。我走到小萱房间的后窗户看,窗户和那个走道之间有1米多一点的空隙,凭感觉,一个大男人是能够抓住窗旁的扶手趴过去的,但不知道小萱能不能。 我趴在窗户上外下看,发现小萱倒在了楼下的血泊里,我吓傻了,她父母哭疯了,建刚魂都没了,救护车的鸣笛声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哭吼。 图源:unsplash   ...... 听到这里,奶奶他们和墙角偷听的我都沉默了。 后来,警察和医生都赶到了现场,调查显示确实是摔落致死的,救护车送去医院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 但直到今天,他们都不知道小萱是想要逃出去结果没抓住摔下去的,还是感到绝望自己跳楼的。叔公也没说,王师傅为什么拼了命似的硬要拆散他们,我们也不愿再多问了。   奶奶后来问叔公,“建刚在墓前跟小萱说了什么?”, “他说,宁愿当时永不相见,也希望你能岁岁平安。” 表叔如今已经结婚十几年了,他和表嫂是相亲认识的,叔公说他们两个都是格外重感情的人。 表嫂隐约知道些小萱阿姨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多问,还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提前买好鲜花让表叔带去;表叔向来是个闷葫芦,但前些年回老家的时候,得知家里要重修家谱,特地找来了修谱师傅,说服家里人让他把表嫂的名字加上去。 他们都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的家,不敢让它散了。 图源:unsplash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字贞素,生于苗族家庭,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军、军事家。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一品诰命夫人、忠贞侯。 秦良玉出生于一个贡生家庭,父亲秦葵文武兼备,虽然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儿,但秦葵将秦良玉和其他儿子一样教养,让他们学习典籍、骑射。秦良玉天赋极高,不论是书史典籍还是戎马骑射,都比同族同辈的男孩要出色。秦良玉成年后,嫁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石柱宣抚使、石柱土司马千乘为妻。秦良玉认为石柱处于军事交界地区,必须训练军队以为屏障,她同丈夫马千乘一起训练军队,成立了日后以骁勇善战闻名的“白杆兵”。这支军队都持一种特制的长矛,他们的矛杆是用无漆的白杆制作成的,由此得名“白杆兵”。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土司杨应龙反叛,秦良玉夫妇率三千人随四川总督李化龙讨伐叛军。秦良玉自率五百精兵,与副将周国柱扼守邓坎(今贵州凤岗)。次年正月初二,在明军放松警惕,庆祝战绩,欢度新年之际,叛军发动突袭。秦良玉早有防备,命白杆军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要关口,大败叛军,在此次平乱中“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虽然秦良玉性情为人低调,并不言功,但川贵总督王象乾向皇帝上书,夸赞其功绩,女将军秦良玉也因此为世人所知。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为太监丘乘云所陷害,横加罪名入狱,在狱中病亡。明朝的土司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采取世袭制。因丈夫马千乘去世,孩子尚幼,又因秦良玉作战有功,朝廷令秦良玉承袭了马千乘的官职。自此,秦良玉正式成为了具有朝廷官职的女子。 泰昌元年(1620年),后金(即清)入侵辽东,朝廷命秦良玉出兵援助,并赐其三品官员的服饰。次年,秦良玉受命镇守山海关,以功加二品官员服饰,并受封为二品夫人。同年九月,秦良玉回川时,适逢永宁地区的彝族土司奢崇明叛乱,秦良玉率兵平叛,解成都之围,在重庆连战连捷并收复重庆,因功升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崇祯三年(1630年)春,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秦良玉奉诏率兵赴京勤王,为收复四城立下战功。后金军退去后,崇祯帝接见了她,赐诗四首表彰她的功绩,其中一首诗曰: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1634年至明朝灭亡的十几年间,秦良玉率兵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交战,并多次击败以张献忠为首的叛军。即便后期因寡不敌众被张献忠击溃,仍然坚持率兵分守卫石柱各境,张献忠招降各地的土司,却唯独不敢踏入石柱一步。明朝灭亡后,秦良玉依然高举抗清的旗帜。隆武二年(1646年),南明隆武帝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同时西南的永历帝朱由榔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永历二年(1648年),秦良玉去世,终年75岁,谥号忠贞。 纵观秦良玉的一生,当得起一个忠义女将的名声。《明史·秦良玉传》评价其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秦良玉虽是一个出身乡野的女子,却能够带兵打仗,不惜自己提供军粮参与战斗,她保卫国家的大忠大义令人敬佩。那些手握军权却在国家危难之时临阵观望的人,与她相比更应该感到羞愧!   参考文献: [1]杨从吾编.中外杰出女性故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38,39. [2]王小红.巴蜀历代文化名人辞典 古代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262.
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1505年即位,在位16年,明孝宗朱祐樘和孝康敬皇后张氏的长子。由于明孝宗朱祐樘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两人仅生有二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朱厚照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14岁即帝位,年号正德。 年少聪慧,富贵安乐 没有争斗的后宫为朱厚照创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生长环境,朱厚照自幼聪慧,待人有礼,刚入学时十分用功,学习子、史、经、籍,常常一听课就是一天。 明孝宗勤政爱民,是一位专心搞事业的皇帝,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父亲朱祐樘忙于政务,疏于对儿子学业的管教,但每次出游也都想着带上朱厚照,为的是让儿子多了解民情、增长见识。再加上朱厚照本性自由活泼,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常陪其游戏取乐,种种缘由为朱厚照后期多次尝试出宫的出格行为埋下了伏笔。 深知儿子脾性的明孝宗临终之前,始终放心不下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托孤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想让几位老臣辅佐朱厚照走上正路。 宠信佞臣,纵情玩乐 即位之后,朱厚照不愿意上朝处理政事,宠信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和张永八个随侍宦官,号称“八虎”。 朱厚照还身为太子的时候,宦官刘瑾便一直伴其左右,投其所好变着法为朱厚照提供歌舞、猎犬、杂技等玩乐,深得朱厚照宠爱。刘健、谢迁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朱厚照“忍痛割爱”,严惩八虎,也并未能够撼动他们的地位半分,反而是进谏的大臣遭受了惩戒,刘健、谢迁也因此告老还乡。 自此之后,刘瑾权倾朝野,横行跋扈,朝内朝外遍布他的党羽,最后因宦官内斗死于张永之手。后朱厚照又宠信佞臣钱宁、江彬等人。正直之臣告老还乡,奸佞之人常伴左右,再加上朱厚照本人沉溺玩乐,明孝宗辛苦建立的中兴局面,就此戛然而止。 除了宠信佞臣,朱厚照还大兴土木,声色犬马,他不满足于宫内的生活,还建了一座“豹房”,养有花豹一只、土豹三只及美女无数,甚至连处理政事都不愿意离开。 自贬为臣,四处游乐 朱厚照执政后期,受佞臣江彬鼓动,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间多次微服出游宣府,期间在宣府的时间比在京城的时间还长,甚至还在宣府营造镇国府,以为久居之计。 正德十二年(1517年),蒙古小王子进犯明朝边境,自小就喜欢弓马骑射的朱厚照为了能够御驾亲征,自封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至宣府亲征,击溃蒙古鞑靼小王子,加封镇国公,史称“应州大捷”。此后,朱厚照多次下旨表彰朱寿,“朱寿”这一凭空捏造的名字,作为朱厚照的“臣子身份”,为朱厚照多次出巡提供了荒唐的借口。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给了朱厚照一个南下的借口,他决定亲自出征。宁王之乱很快就被南赣巡抚王阳明平定,朱厚照于八月十六日收到捷报,此时大军抵达涿州,但朱厚照选择隐匿捷报,一路遍游扬州、南京,在南京住了大半年才正式受宁王降。然而在返京途中,朱厚照突发奇想,要释放朱宸濠再亲自捉拿,在众人的劝阻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一路游玩返回北京。 除了多次出游宣府、组织南巡,朱厚照在位期间,还西巡远至大同、太原等地。为了出游不惜称臣的行为,可见其耽于玩乐的心性。《明史·武宗本纪》对此评价为“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纵观朱厚照的一生,虽然有纵情玩乐、听信佞臣、做出不少史无前例荒唐事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他天资聪慧、颇具军事才能,在处理逆臣刘瑾、外御强虏等问题上,都体现其刚毅果敢的处事风格。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在返京途中染病,逝于豹房,年仅31岁,葬于康陵。由于朱厚照没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帝,孝宗一脉从此终结。
赵章成
赵章成(1905-1969年),河南洛阳人,红军历史上著名的神炮手,不仅有着精准的迫击炮操作技术,还总结出一套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法,首创研制出曲射、平射两用82迫击炮。赵章成1927年7月参加了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1931年,他随军围剿江西苏区,由赵博生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改编成红五军团,由此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炮训队队长,第九师炮兵连连长,红一军团炮兵营营长,红军学校教员。1934年参加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炮兵主任,一二九师司令部炮兵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炮兵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炮兵旅长、第二野战军炮兵第三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炮兵第三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农村出身的赵章成从未带过兵,也不识字,却凭炮击技术成为开国少将。也正是凭借自己的炮击技术,赵章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年初,在红军突破贵州乌江天险的战役中,由于国民党守军炮火猛烈,红军先头部队的渡江任务难以完成,而长征中从苏区带来的炮弹仅剩下5发。赵章成临危受命,用两门迫击炮总共发射了4发炮弹,其中2发炮弹就炸掉了对岸敌人的两个碉堡,另外2发则精确地投入敌群中,保证了渡江的成功。 而在1935年5月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第一船过河的“十八勇士”排除万难登上对岸后,第二船到中游时中弹漏水,加上敌人的火力压制一时间难以登岸,已经登岸的“十八勇士”也因敌人的火力压制难以前行。在这种危机关头,指挥战斗的团长杨得志急令赵章成开炮支援。在没有试射、没有助手、没有炮架的情况下,赵章成用手托住炮身,全凭经验瞄准射击,仅有的3发炮弹均准确无误击中敌人的火力点,为扭转安顺场强渡战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因此在军中闻名。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385旅按纵队首长的部署,准备攻取管头据点。赵章成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虽然多发炮弹均命中目标,但由于威力不够,僵持了7天仍然没有摧毁敌人坚固的堡垒。赵章成凭借自身对迫击炮结构的了解,和战士们一起将炮弹内的部分弹药替换成辣椒面,改装出了20发“辣椒炮弹”。这20发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到了敌军的据点,辛辣的气味呛得敌人弃堡而逃,管头据点也因此顺利被攻下。百团大战的最后一战关家垴之战中,赵章成带了一门迫击炮和十几个战士,打算在一处断崖下攻击占据山头的日军。为实现攻击目的,他采用近乎垂直的88.5度射击角,以一秒半一发的速度进行超速射击。在射击过程中,8个炮兵准备炮弹、4个同志装引信都赶不上赵章成的射击速度。 除了百发百中的操炮技术,赵章成还善于总结和创新,不仅总结了迫击炮的射击方法,还研究出了实用的拉发装置。1942年6月太行军区,日军在我军根据地周围修筑了大量碉堡实行军事封锁,在我军缺少平射炮和炸药的情况下,很难摧毁敌军的碉堡。在这种情况下,炮兵主任赵章成接收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想办法用小炮代替大炮攻打碉堡,突破敌人的封锁。赵章成带领各部队的炮兵干部组成研究班,试验了用大锤打击钻头击发、高粱杆击发、拉火击发等方式,成功改装出了平射迫击炮,并且总结出了一套迫击炮的简便射击法,在诸多攻坚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在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在检阅军队时还会教导炮兵们如何开炮,他所发明的技术和方法,至今在中国的炮兵部队当中流传。他虽为开国少将,却从不曾有半分领导架子,他虽农民出身,却凭借出色的技术立下赫赫战功。毛泽东曾授予他“神炮手”的光荣称号,林彪也曾评价他“使技术达到了艺术的水准”。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报社,深圳市档案局编.红色档案揭秘 上[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259. [2]马广志.“神炮将军”赵章成[J].党史纵横,2009(04):44-45. [3]纪万明.“神炮手”赵章成带领我们搞创新[J].军事历史,2004(01):56-58.
向岩
1872年 1月15日(清同治十年辛未腊月初六)生于湖北省汉川县田二河镇垸子台村。 1877-1881年 △5岁丧母,由祖母鞠养长大,在父亲身边启蒙识字读书。父亲向纯金是私塾教师。 △10岁到回龙湾私塾就读。 1891年 △20岁受聘任私塾教师。从此在本县邹家堰、夏家塌、张池口教书,直到34岁。 △其长子向浒晚年在一篇题为《我第一次认识了阶级斗争》文中讲述他半岁时坐在地上被县衙役用水淋的故事,表现了向岩疾恶如仇、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1898年,我村一贫农费尽很大气力才娶妻成家,邻村财主见此女有几分姿色便霸为己有。当时全村只有两个读书人,这个贫农欲请求本村东头小地主的秀才儿子写张状纸却遭拒绝。父亲得知后不仅主动为他写好状纸,还帮他递进县衙门,但没钱孝敬县太爷。财主闻讯连夜用钱买通官府,第二天一群衙役涌进村子抓捕父亲和那个贫农。父亲事先逃脱,这帮衙役见半岁的我赤条条坐在地上,就用冷水淋我出气取乐,因为我未哭,搞得他们很没趣,结果害得我大病一场。而那个贫农下落不明,不知死活,新娘子也上吊自尽,家破人亡,喜事反成丧事。父亲由此萌生外出学本事的念头,而半岁的我第一次“认识”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向岩在教书期间,关心国事。1894年中日战争失败;1898年“戊戍变法”流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向岩与全国革命志士一样,认识到要拯救中国,必须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推翻帝制。 1905年 10月,向岩投笔从戎,赴日本学习军事,其父深明大义,将田产变价,告贷于亲友,竭力支持向岩出国留学。20日从上海乘轮渡海,29日抵达日本东京,受到同乡留日学生匡厚生、李实生、陈荷香等迎接。11月10日进入东京东斌学校兵科学习,因所带用费仅剩20余串,不够人学费用,由匡厚生代借50串,交付3个月学杂费。(【按】东斌学校是由孙中山和日本革命家头山满、宫畸寅藏等,针对清廷不准自费留学生入军事学校而设立的。此校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如熊克武、焦达峰、陈铭枢、夏之时等。辛亥革命中,东斌学生殉难最多。) △向岩致钦臣兄书:“今幸有东斌学校(系陆军科)开校,弟即入此肄业。以海枯石烂,万劫不変之坚心,学铁马金戈,陷身不顾之学术,他日得志,定将为我国干一二件有光史册,有益社会之事也。” 1906年 3月,向岩与东斌学校同学数人、振武学校学生2人,合译《兵事法令大全》共20册,后印1200套,在国内发行,以促进中国各省营制、军规的建立和健全。 5月,向岩致父书:“5月初,日皇例祭战亡军士,其祭所即在彼国之靖国神社,神社内藏甲午之役所夺于中国之物最多……使人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复仇之念勃然而起也。” △向岩致父母书:“接表弟罗子衡书,乃欲考究纺织机器之事,其志深可嘉尚,其识诚为远大……棉花我国之土产,而纱与布仰给于人,则以我国纺织制造之机器不多。外人因购花而去,制成纱与布,复售于我,获利数十倍,此大漏卮之一也。今子衡弟能见及于此,男不得不为之赞美。” 6月,按规定,东斌学校普通科毕业后不能转入士官联队学习。为了中国自费留学生在军事上的深造,向岩与部分同学多次恳请校长寺尾亨,在本校自办联队士官课程,陆军省允准寺尾亨之请。但欲组织联队,备办器械,人愈多则愈易举。为此,向岩与匡厚生等商写启事,印刷4000张,散发至留学生界和中国内地15省,于是来校报名者络绎不绝。为我国培养高等军事人材,振兴祖国,起了推动作用。向岩亦受到校方器重,此时,向岩已由余剑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东斌学校兵学同志会会长。 11月,同乡李寿萱回国,作《归国留别》诗,流露苦闷消沉心情。向岩和诗一首,雄放激昂,自誓为国捐躯,以“炼石补天”互勉,诗云:“男儿生已卅余年,未复国仇心欲然(原注:《孟子》若火之始然),雌月无光强可挽(原注:《左传》吕铸梦射月),雄峰之顶藤能缘。拚将马革吾尸裹,笑和虫吟君耳传,请急还山炼自石,待同磨斧补苍天。” △向岩写信回家,嘱小女远生不可裹足,已裏足的两个女儿要放足。另通报湖南湘潭、醴陵、浏阳武装起义情况,说明是革命党起事,嘱家中“切勿无端惊恐。” 12月30日,向岩写家信通报全国水灾情況,全国有江西、湖北等7省受灾,饥民共二千余万,灾区出现“十八、九,二十岁成人之女以八斗麦易之”的惨事。在日本报纸上记载一件更惨的事:丈夫卖了儿女,妻说夫狠心,“其夫怒,以足踢其妻于河,而己亦随投于河者”这等惨事,“盖饥寒迫之而不得已尔也。” 1907年 1月15日,向岩在东斌学校兵学预科毕业,转入兵学本科学。 2月15日,向岩因欠校方学膳费200元而被停学。后由匡厚生及其他同学代为借款,得以交清学膳费。 6月5日,向岩写的家书中有五言古诗一首,是勉励儿子包清(即:向浒)的。诗中有“焉得庭阶兰,出为天庙器。叫回四万万,雄狮起勿睡。白种不敢骄,红髯侧献媚,谁是身率者,吾能毋惴惴”等句。 12月,向岩送友人冯镇东、陈克钦去南洋爪哇,有诗句云:“社学发奇响(原注:近世有社会学者,主均贫富,共产业,冯君喜谈之),国事担铁肩,今朝飞轮去,万里天南天。因系同乡,特嘱家人,冯君陈君往南洋之事,皆不欲其家人遂知之,望家中秘而弗传,勿使其父母妻子闻之而愈切眷恋也。 1908年 1月,东斌学校兵学本科第二期试验揭晓,向岩成绩特优,校方发给特别证书和书物。 △向岩接家书得知农所三月五、六两日,“汉水陡涨,潮头高一丈六尺,两岸居民溺水毙者数千,破船千余支。 5月7日,竭力支持向岩出国留学的父亲向纯金老先生逝世,向岩悲痛不已自责曰:吾不孝不义,无端凭半点热潮,竞自忘家力之困乏,亲之老而子之幼,携一囊一履一剑一书,披发东游三载于兹,苟非父亲大人竭力经划于内,几何不葬穷骨于荒岛哉! 8月中句,向岩回国抵家。 1909-1910年 向岩在湖北新军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事泄,去四川,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担任兵学教官,并任四川督练公所编辑、制度等科一等科员,利用职务之便,与当时在四川的汉川人梁耀汉(化名梁栋),在四川新军中宣传革命,运动新军官兵,准备举义。 1911年 四川省原清政府咨议局局长蒲殿俊、原新军统领朱庆澜响应武昌首义,在致湖北军政府电文中说:“四川新军早为梁(标)、向(岩)运动成熟。”起义后,向岩任川南宣抚使,蜀军第一纵队队长。 11月,向岩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司令部西部长名义发布《谕巴蜀檄》,安抚川南地区官吏和人民。《檄文》首述清政府劣政,次叙起义情形,最后谓:“本部长客于西土,亦纠合精英,冶铸国魂,满族及汉军安心归化者,军政府一视同仁。”此檄文对川南清官吏起分化作用,促使人民倾向民军,促进四川军政府对全川的统一。 △驻四川合江之清军抗拒不降,向岩率蜀军第一纵队与南路司令王培菁部会同攻克之。 △川东起义军占领重庆,建立“蜀军政府”。向岩兼任北路支队长。 △成都官绅策动四川省独立,组成“大汉四川军政府。”向岩由第一支纵队长改任南路支队长。 1912年 2月,向岩离蜀返鄂,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 △向岩致电中央稽勋局湖北调查会,为刘静庵、梁耀汉等烈士请恤。并发起公祭阳夏战斗中辆牲的革命烈士。 10月10日,辛亥革命周年,各省代表聚集武昌,在烈士祠追悼首义烈士。向岩撰写祭文云:“吾为诸烈士悲,又为诸烈士幸;吾为生者幸,又不禁为生者悲……揽权窃位者流,又复淫刑以逞,不恤舆论。恐吾幸存之身,不被戮于党祸,即见枉于非法……”革命成果转入军阀之手,向岩万分愤慨。 △向岩发表《自请为公仆之通告书》,自荐担任民国大总统。 云“中华民国者,犹胎产初堕地呱呱而泣之小儿也。袁氏黎氏非其生母,故不甚爱惜之。夫既不甚爱惜矣,又安望其乳养之,长成之。且袁氏黎氏亦非真能乳养人,长成人,堪为众人父母之人也”。向岩自荐大总统曰:“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弃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并发誓:“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时袁世凯为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向岩敢以笔伐。 1913年 3月,袁世凯暗杀革命党人宋教仁,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向岩在南京任讨袁军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大败袁军于雨花台,袁氏骁将雷震春凫水而逃。 6月,由南京印刷局出版向岩著作《新中华民国》。 9月,二次革命失败,向岩被袁世凯通缉、借夫人蒋佛元亡命日本,并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4年 回国后,在襄河流域组织农民,继续反袁,受到袁世凯进一步的迫害。向岩在《丙辰除夕述怀百韵》诗中记载袁世凯1914(甲寅)年对他的追杀:甲寅八月初,亭午日移晷,贼谋密擒予,罦罿正离雉,居然脱漏飞,衔予天凰嘴。1918年在《哭(胤)母文》文中通过母子对话,再次回忆袁世凯对他的迫害:犹忆甲寅八月,男患创初起,脱险出走之前一日,阿母杖竹伛行而问男曰:儿患处愈乎?贼袁氏不踪迹儿乎?男谨答曰:母,儿愈矣,贼袁氏谅不释然于儿矣。 1916年 袁世凯帝制自为,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向岩立即建议成立中、朝、琉、台反侵略大同盟,同时以“大中华神武军总指挥”名义,发表讨袁檄文:“檄告全国父老、昆弟、诸姑姐妺及我海陆军人:呜呼!惟天降袁贼,祸我邦家,复昕夕沉迷于帝制,用颠覆我艰难缔造之共和,不惜国亡种灭,以求遂其私欲。稽古今中外奸宄篡逆,未有若袁之甚;又征我汉满蒙回藏人,其数逾五百兆,岂其使一夫肆虐于上,而卒莫敢谁何,不亦大为祖宗羞,水为万国所腾讪乎?今者西南诸省先张义旗,本总指挥亦以我有众,恭行天罚,我众士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一十四年大中华神武军总指挥。” 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任大总统,向岩上书黎元洪,请其速定国家大计,书中对于内政、外交、军事、经济、交通、教育诸方面言之甚详,黎氏府懦无能,未予采纳。 1917年 秋,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建护法政府。此时,向岩任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参谋长兼第二混成旅旅长,率师参加“护法战争”,与叶荃军长同心合力,转战川、鄂、湘、豫、陕、甘等省,身经50余战,裏创苦斗,善于智取,以寡胜众,迭奏奇功。口子头役,右腿负伤不下火线,仗剑麾师,所向披靡,战宝鸡、击马营、攻大散关、破红花堡、克草凉驿、夺白石铺长驱500里,于山河秀美的凤县生擒、后又义释北洋政府陕南镇守使管金聚,尤为世所称道。 后在军中病倒,回昆明就医。 1919年 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向岩登记转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 6月,离开滇军回武汉,奉孙中山专电赴,参加筹划北伐军事。 △孙中山在桂林讲军人精神教育,向岩上书孙中山,请“委以‘大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旗下狙击队统率者’十九字名义,谨率虎贲貔貅之士,荡扫妖氛,长驱河洛,直捣幽燕,一吐胸中数十年未吐之奇气、以安我数百兆惨恒无告之同胞。” △向岩奉孙中山命,组编部队,扩大兵力,活动于沪闽豫等地。 1922年 向岩在广东詔关任孙中山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后改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 1923年 1月,向岩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随军长许崇智讨伐盘踞在闽边、东江之陈炯明叛军。 3月,向岩随许崇智率军返粵。上书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后政权落入官僚军阀之手,深表惋惜。特别揭露了黎元洪庸懦无能,迎合军阀,长乱毁法,误国祸民的行为,当时就有这种远见卓识,实为可贵。 △向岩长子向浒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924年 △向岩奉孙中山密令,赴陕西榆林指挥革命军事行动,图谋威震北京军阀政府,以为民军声援。乃先会晤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及靖国军第三路司令杨虎城,当时杨虎城患病,在榆林疗养,其所属部队远驻定边、靖边、横山、延安、延川等地。杨请托向岩代为指挥,移师至张家口,逼近北京。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倒戈,在北京发动政变,推翻了军阀曹锟、吴佩孚政府。但北京政府继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北伐仍需进行。 是年春,向岩长子向浒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 △向岩任国民军第三军左翼督战官。黑石关之役打得直系军阀刘镇华部的憨玉昆师长狼狈逃窜自杀身亡。且在追击中,搜得吴佩孚所制豫鄂皖(一说湘鄂赣)三省十万分之一军用地图,向岩立即派人将图送往广州,影印万份,配发给北伐军使用。 △向岩送长子向浒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8月,向浒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 △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向岩改任国民军第三军游击司令。 1926年 1月,国民军第二军军长岳维峻(兼河南督办)与所属第十师师长李云龙讨论“伐鲁军事”。向岩力言:“伐鲁不如攻鄂。以难易较,鲁难于鄂;以轻重衡,鄂重于鲁。”岳、李不从,向岩去沪。不久,岳、李攻鲁失敗。岳复与吴(佩孚)战,急电召向岩,因交通阻绝迂回前行,未至而岳被吴军击溃。向岩遂赴粤。 6月,向岩奉令返鄂,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别动队”,扰敌后路,使敌军上下隔绝,促进北伐军胜利会师。 8月,向岩有感于国共两党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撰写《衣食住》一文,称马克思为阿弥陀佛。又撰《大同之新义》一书,说“马克思、恩格斯是知者,列宁、斯大林是行者,以马列之知行,熔铸无古无今、宜中宜外之新黄金世界。” 11月,向岩长子向浒随北伐军从广东打到武汉,在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任排长。 1927年 3月,向浒任中共中央秘密军事教导大队第二中队队长,8月,参加南昌起义,11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与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赴苏联学习军事。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変。向岩宣布与蒋介石及其控制的国民党脱离一切组织关系。 △程养吾先生(汉川县城人)的一子一女,在武昌张贴“拥护共产党”标语被捕,经向岩营救,免遭杀害。 1928年 3月,向岩应鄂省财政厅长张难先之请,出任荆宜施鹤催收专员兼宜昌征收局长。此时,因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共产党人遭到迫害,向岩利用工作之便,竭力为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提供隐蔽场所,如王作正、许子西、覃理东、刘立之、匡友之、胡屏垣、王作大、童世秀等,都在向岩住处隐蔽数月之久。 1930年 △向岩任“清理汉治萍债捐处”董事。对汉治萍公司应例向湖北省缴纳之捐税积欠,进行清理。 △向岩帮助共产党人杨质钦在汉口日本租界购买枪支,藏在木船夹缝内运至汉川韩家集和虾子沟等地,一直坚持到1932年。 △向岩忧国忧民,写《斯民》诗一首。诗曰“三步一起佇,五步一却顾;问余何独然?为念斯民故。复露无广厦,荫暍无樾树,拯溺无慈筏,救寒无厚布,疗病乏医药,疗饥乏橡芋,以兹心不宁,痴立孤若鹜……耳边断哀鸣,吾罪庶乎恕。”等句,情辞恳切。感人至深。 1931年 向岩著《忧危论》凡二十一篇,痛斥“九·一八”事变时的蒋介石,讥讽其不抵抗政策为“如龟如鳖”。在发表对日见解时,主张积极抗日,坚决反对所谓缓冲、协调、共荣圈等论调,他说:“抗之云者,小国对于大邦,遇其暴力之来,抖擞挣扎之辞也。我巍巍华夏,际彼蕞尔小邑,僭窃入寇之秋,直斥逐之已耳,诛讨之已耳,抗云乎哉!……对国人也威以猛,其对外人也宽而柔,其对内战也如彼其勇,其对外战也若此其怯。待国人之威猛刚于铁,待外人之宽柔软如棉。勇于内战,如熊如罴,怯于外战,如龟如鳖。” 1933年 11月,李济深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向岩应邀由鄂赴闽,拟襄助李济深抗日反蒋。途中闻福建政府失败,遂隐蔽在浙江普陀山,普陀寺方丈为向岩取法名“音深”。此间,向岩著《普陀游记》刊行于世。 1934年 向岩任天汉疏浚马港河工程委员会委员长。因辛未年(1931年)大水,马港河淤塞,连年发生水灾,人民生活困苦,无力负担疏河费用。向岩出面担保借得农民银行银币3000元,工程得以开工,而借款无法归还,至解放前夕,借款本利已近万元。幸新中国成立,此项债务才被免还。 1935年 7月,汉江上游水涨堤溃,汉川大水成灾,沟渠淤塞,向岩与田二河士绅商民组织民众疏浚沟渠,恢复生产。 1936年 向岩任襄河上游修筑遥堤视察专员,为工程奔走筹划,不遗余力。 1937年 4月,向岩亲送次子向仲豹赴延安参加革命。住西安同乡匡厚生家,寻找去延安的关系。“七七”事变后,只身亲往延安,会见董必武、林彪等中共领导人,经研究批准向仲豹来延安学习。8月中旬,向仲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 1938年 武汉沦陷,向岩率家人进四川成都双流祭扫完向氏先祖后,返回鄂西。 1939年 10月,汉川县长龚薰南辞职,向岩为拯救国家于危难,躬行中共团结抗日主张,毅然自请担纲汉川县县长。到汉川南河渡(当时县政府设在南河渡)上任时,受到热烈欢迎。向岩在会上表示决心与共产党合作,团结各派力量,抗击日寇。组建县政府时,委任共产党员童世光(中共天汉特委委员)为第一科科长,主管武装保甲。 11月,日军进攻南河渡,向岩力排“逃往沔阳,投靠王劲哉一二八师”的错误主张,坚决率领县政府军政人员转移到自己的家乡——田二河镇。同时,组建抗日武装汉川县国民自卫兵团,向岩兼任团长,共产党员吴师筑、谢威任副团长。向岩说:“如能在汉川办成一个国共合作的典范,死亦瞑目。” 1940年 1月,向岩在汉川县政府召开绅士、保长会议,宣布“坚持团结抗战,实行民主政治,是本届县政府的施政纲领”,“抗日、困结、进步为正确之政治方向”。会议决定:调整乡保机构,肃清土匪,增设粮柜,整编自卫队,严禁贪污和抽丁。会后,及时向各区、联保派出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恢复区、乡政权,很快打开了局面、使汉川成为鄂豫边区抗战斗争的战略支撑点、战斗桥头堡、给养的生命线。 3月,美国著名女作家、记者史沫特菜在豫鄂边区听说汉川有一位70高龄的老县长向岩,坚持同共产党合作抗日,慕名前往田二河镇战地采访,史沫特莱高兴地举起相机,精心为老人拍摄一幅手捧诗卷读书照。她在其代表作《中国的战歌》(1943年在纽约出版)中写道:三月中旬,我在敌后作了最后的一次旅行,穿过湖泊,在倾盆大雨中去访问年高德劭的老县长向岩。这位老人已经建立了一支非常坚强的地方武装,尽力用他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我在田二河见到他,这是座荒涼凄惨的集镇,反复多次被日寇扫荡过。老县长和他的县政府过着戎马倥偬劳苦勤奋的生活,国民党县政府的车轮还在运转,与他坚持守土抗战和誓死殉职报国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给我看了一个名叫丸山的日本军人写来的一封乖巧的劝降信,赞扬老人经世卓识,学贯古今,皇军佩服得五体投地,有请大驾出山,“走马上任”屈长汉川傀儡政府。……老县长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用一首古体诗,给予轻蔑傲然的回绝。复函中写道“予万不得已时,杀身成仁,义如泰山之重,非可苟安己也。”风骨凛然,日寇虽暴,奈何以死惧之? 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亲临向岩家看望老人并赞扬说:“您是革命的老前辈,您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并送金3000元,为老人盖了一栋住房作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纪念。 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以“年老昏庸,勾结共匪”的罪名,罢免向岩汉川县县长职务,派王连山接任县长。全县4万多民众在田二河集会,高呼“拥向反王”口号,王钻承慑于群众运动的强大威力,不敢到职。向岩在会上慷慨陈辞:“抚今昔兮蹉跎,瞻国事而长吁!……今后惟有追随吾挺公(叶挺)、念公(李先念)及吾诸大豪杰、大名士之后,为吾中华民国最后写一页有声有色有趣有味之光荣史也。” 后国民党一二八师驻军田二河,欲控制县政府,向岩辞去县长职务。7月,汉川县临时参议会在韩家集召开,选举向岩为议长。在参议会上,选举产生了汉川县抗日民主政权——汉川县行政委员会。 1943年 向岩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委员。因距边区政府甚远,不履职责而坐享俸禄,尸位素餐,乃致信郑位三、陈少敏诸公,请辞边区行政公署委员一职也!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随后,蒋介石集团调集20多个师和9个游击纵队,进击豫鄂边区,夺取中原。国民党汉川党、政、军、警联合稽察处以治安为名,疯狂捕杀革命同志。国民党汉川县长杨干,亲自率队到田二河,“围剿”刁汊湖区,彻査向岩在抗战时期将300多条枪送给新四军的事,并扬言要追捕向岩参加“共党”的儿子,矛头直指其身边与新四军关系亲密的三子向刚。新四军首长极为关切向刚安全,送他进共产党办的荆州干部学校参加革命。向岩为免遭杨干的迫害,不得已到武汉面见国民党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后经国民党省政府解释,杨干才罢休。 新四军第五师突围时,向岩全家冒着极大风险掩护有特殊困难不能随军突围的新四军干部和家属脱险。 1949年 5月,汉川全境解放,汉川县人民政府成立。 12月,汉川县人民政府聘请向岩为汉川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 8月下旬,大雨成灾,刁汊湖区民垸发生险情,77岁高龄的向岩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知本亲临险区指挥抢救。 1950年 向岩全家迁居武汉。 1月25日,向岩的战友、曾逼蒋介石抗日的杨虎城将军,于1949年9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之中美合作所,其灵柩运往西安,途经武汉,中南军政委员会举行公祭。向岩作挽杨虎城将军联曰: 临潼首义,巴郡成仁,华夏同哀,芬苾千秋矣; 追思往事,慷慨磊落赴庐山,早与椒山遥相辉映。 夫竟活埋,妇同饿死,儿则腰斩,草菅众命焉; 发掘阴谋,罪恶贯盈纵贼羽,实彼贼魁自速灭亡。 5月20日,向岩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行政11级)。 7月17日,向岩为汉川县茨湾等地堵口复堤工程贷粮问题,前往省人民政府会见李先念主席,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会见时,李先念说:“你老精神矍铄,还可活二十年。”再次鼓励向岩争做新中国的“百岁老人”。向岩给李主席信中说:“岩已年八十,若再活二十年则百岁矣,……倘当耄耋之年,几根铁骨尚在,一盏无油灯未灭,则或犹有从吾诸大豪杰、诸大圣贤之后,亲执夫鞭弭,与世界侵略者相颉颃,致美乎冠服,共我黄帝子孙乐太平不亦休哉!” 1954年 7月,向岩在郧县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 2月3日,向岩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出席政协湖北省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 1956年 著名辛亥革命史学家贺觉非两次到武昌宜孝巷寓所访问向岩,见室中供奉佛像,8只书柜藏满儒、释、道各家书籍,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则置于书桌近处。贺觉非是这样评价他的:“可见其原以佛治心,以法治事,而后归于马列主义。就其一生言行看来,真如金刚化身,反清、反袁、护法、北伐,以及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抨击蒋介石政权等,非有卓识大勇,安能如此。” 1958年 向岩在郧县第三届人民代表会上,当选为湖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 1月24日,即农历戊戌年腊月十六日,向岩逝于武昌宣孝巷寓所,终年88岁。归葬于原籍汉川市田二河镇垸子台村。张难先由北京寄来的亲笔挽联曰: 搀手才三月,别去九泉矣; 吾侪剩几人,又弱一个焉。 此联挂在向岩遗像两侧7年之久,直至“文化革命”才被毁失。   资料来源: ①向岩本人填写的《干部履历表》(1954年11月1日)。 ②向岩《东瀛家书》手稿。 ③贺觉非著《辛亥革命湖北人物传资料选编》《辛交革命首义史》。 ④《巴县志》。 ⑤汉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汉川文史资料》第一辑。 ⑥《汉川县革命斗争大事记》(汉川党史办公室编,油印稿)。 ⑦《湖北历史人物辞典》。 ⑧《史沫特菜文集》中文版第一集。 ⑨向岩亲属的回忆录和访谈记录。 ⑩《中共党史大事年表X(人民出版社1971年10月版)。 ⑪周谷城著《中国通史》。 ⑫米暂沉著《杨虎城传》。   文章作者:张弦、向虎雏 文章来源:《向岩纪念集》
家族事记

官方公众号

Email:jzsj@genealogies.net

QQ:169065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