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首页
家族回忆录
名人堂
时光故事汇
家族百晓生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current)
登录
小吴
关注
0
粉丝
1
文章
3
发私信
关注
所在行业:
-
教育经历:
-
-
自我介绍:
-
文章
相册
天贶节?洗晒节?最不为人知的重日节——六月六
时光故事汇
小吴
2021-07-29
我国有七个传统的重日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其中,六月六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不同其他重日节一般为人所熟知。实际上,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因各地起源和习俗不同,又有天贶节、洗晒节、尝新节、姑姑节等多种名称。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在布依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仍保留了大量的特色习俗。 有关六月六的起源,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带有传说色彩的说法,其中以盘古忌日说为代表。布依族祖先“盘古”死后,其子新横遭受了继母的虐待,忍无可忍的新横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栽培的水稻秧苗让继母挨饿,继母知道后痛改前非,与新横重归于好,并于每年六月六盘古忌日这一天,杀猪宰鸭、打粑粑,祭祀盘古。不仅是祭祀盘古,这一天还会举办祭祀祖先的活动,以祈求五谷丰收。 还有一种说法,据《宋史》记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书《大中祥符》三篇降于京城左丞天阙之上,当年六月初六,天书再次降于泰山醴泉,真宗亲往泰山封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三年后,真宗下诏,将六月六再降天书日定为天贶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天需上香、设坛祭祀并禁止屠宰。天贶节的“贶”,就是赐予的意思。宋朝灭亡后,天贶节虽然流传下来,但不再作为法定节假日,过节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起六月六的习俗,不同民族的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甚至不同民族六月六节日的名称也有所不同。汉族称六月六为天贶节,除了祭祀祖先,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所谓“红绿”,指的就是各种颜色的衣物。除了衣物、被褥之外,六月六还有晒书、晒龙袍的说法,这两种说法背后分别蕴含着唐三藏晒经书及乾隆下江南途中因雨淋湿龙袍、将龙袍晒干后再穿的故事。六月六这一天又有“洗晒日”之称,不仅是晒,洗浴也是六月六重要的一环。 除了人洗浴之外,还要给家畜洗澡,比如洗马、洗象。这一风俗多见于元明清三朝,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六月六洗马的习俗,而洗象,则主要见于宫廷之中。宫廷养象以在礼仪活动中“壮威仪”之用。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每年六月六,宫廷内的象群都会到宣武门外的护城河洗澡。每当这时河两岸都会有大量百姓围观,甚至附近还临时会设有茶棚、小摊,如同赶庙会一般,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因此,六月六又有“洗象日”之称。此外,六月六还有将已经出嫁的老少姑娘请回娘家的习俗,俗称“六月六,请姑姑”,故这一天又被称为“姑姑节”。 少数民族中六月六过节最为隆重的,当以布依族为代表。六月六对于布依族而言,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又有“小年”之称。每当六月六这一天,除了祭天、祭祖之外,布依族有吃粽子、狗肉等美食的习俗。布依族喜欢吃狗肉,认为狗肉是第一美食,六月六这一天凡是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杀一条狗。有的村寨还会在这一天组织“浪坡”活动,有歌舞、赛马、武术等比赛和表演。 于苗族而言,六月六是唱歌、赛歌、跳舞的日子,有赶歌节之称,因此每逢六月六,都会举行歌会。满族则将六月六这一天称为虫王节,节日当天每家都会派人到虫王庙拜祭,祈求不生虫灾、庄稼丰收,还会晾晒衣物、以防虫蛀。部分地区的土家族、侗族又将六月六称为尝新节,也是与农事息息相关,人们会在这一天摘取新成熟的谷物煮成米饭,伴有鸡鸭鱼肉等荤食一同供奉祖先。 同样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却有着不同的起源传说和风俗人情。祭祀、洗晒、赛歌等不同活动背后所共同蕴含的,是人们对于五谷丰收、生活幸福的美好祈愿。即便今日六月六不再为众人所知,其依然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名片被继承和弘扬,对于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明政,樊敏.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107-110. [2]文明.六月六洗晒日[J].紫禁城,2008(07):188-193. [3]陶润来.节日故事选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50-52.
0
394
1
1
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时光故事汇
小吴
2021-07-29
上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据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就叫做“上巳”。上巳原指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至汉代才定型为一个节日,魏以后改在三月初三。上巳节历史由来已久,在古代最盛期一度与春节、中秋齐名。 有关上巳节的来历,民间有追念伏羲氏的说法,也有纪念黄帝轩辕诞辰的说法,如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基于史料记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上巳节源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隋唐,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下,咏而归”描绘的便是上巳节“祓禊”的习俗。 上巳节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祓禊,在水滨举行祭礼,以洗去污垢、驱除灾厄的风俗。祓,指祓除之意,禊,指修洁、净身。《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说明当时的祓禊,会加入草药香薰,以去疾消灾。汉代以后,上巳节水边祓禊活动十分盛行,人们怀着一种消灾除祸的虔诚心理进行活动。而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的娱乐性增强,有采花、野餐、水边嬉游、曲水流觞等活动。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描绘的便是源于上巳节曲水流觞的场景。曲水流觞,源于“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绛枣”活动,即将熟鸡蛋、红枣放在水中,任其随水浮游,拾到者食之。后来演变成文人吟诗作赋的活动,将盛有酒的木杯浮于水上,文人雅士端坐在流水两侧,酒杯在谁面前流连,谁即取饮并即兴赋诗为乐。祓禊的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直到唐宋时期仍然盛行不衰,而唐宋以后随着上巳节的衰落这一习俗也不再盛行。 上巳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高禖。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高禖是具有孕育状的成年女性,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祭祀高禖蕴含着祈求生育、驱灾辟邪的寓意。此外,上巳节还有古代情人节之称,这主要是源于上巳节男女约会的习俗。上巳节正处于春意萌发的季节,这一天男女户外约会并不违反常理规范。因此,上巳节既是一个求育节,也是求偶节。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许多会男女的习俗,如壮族的对歌谈情、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还设置其为法定节假日。上巳节的历史比七夕还要早一千多年,从习俗上来看更符合情人节的寓意,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节日。 上巳节作为起源于汉族的传统节日,曾一度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最盛的几大节日之一,然而今日其身影却多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中得到保留。究其缘由,一是上巳节所带有的巫教色彩在宋以后因理学的压制而渐渐衰微,二是其与寒食节、清明节相近,后逐渐融入清明节的民俗中。虽然祓禊等巫术仪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于自由、对于美好生命的祈求依然值得我们传承纪念。 参考文献: [1]周卫.论上巳节俗的文化内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4):18-19. [2]张丑平.上巳节祓禊习俗与水的文化内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4):76-79. [3]丁武军.从“曲水流觞”到“曲水之宴”——中日上巳节文化源流[J].日本研究,2005(04):78-84. [4]于水玉.趣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152-155.
0
362
1
1
二月二,龙抬头:有关“古代劳动节”的常识
时光故事汇
小吴
2021-07-29
众所周知,每年的五一是国际劳动节,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这一天为劳动节。有关五一劳动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6年。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随后,事态扩大,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大规模的工人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国际劳动节”的前身。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在中国,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至今已经有72年的历史。然而,劳动节在中国并非近现代的产物,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崇尚劳动的节日,即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 提及二月二,相信“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中的含义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二月二,龙抬头”最初来历与我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用二十八星宿表示日月星辰天空的位置,将二十八个星宿按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七宿,并按照它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东方苍龙。每年一到二月二前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也有人认为,龙抬头的意思是指二月二处于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区开始进入雨季,含有经过了一个冬季,万物复苏、春耕将始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传统上对于龙的崇拜,龙又代表祥瑞、风雨的主宰,所以又称之为“龙抬头”。 龙抬头,有“龙头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踏青节”等多个称呼,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然而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直到元代之后它才广泛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 上古时期,二月二是祭祀土地的节日,民间传说伏羲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每年的这一天都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所谓“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百官都要下田耕作,因此人们称这天为“农头节”,后来谐音为“龙头节”。明清两代皇帝沿袭这一传统,会在这一天举行春耕仪式来祭祀先农。 二月二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其中保留至今较为常见的习俗就是理发,俗称“剃龙头”。有的地区有正月里不能剃头的风俗,到了二月二这天,春节刚过,人们去理发也是期待着能够沾沾龙的喜气,寓意着一切从头开始,希望新的一年诸事顺利。 在北方地区,二月二是一个与龙的崇拜紧密相关的节日,除了“剃龙头”,这个节日还有许多习俗都带有一个“龙”字,比如这一天吃“龙须面”(面条)、“龙鳞饼”(春饼)、“龙耳”(水饺)、“龙子”(米饭),有的地区还会吃爆玉米花、猪头肉等等。 除了这些现存的食俗之外,以前还有引龙、除虫、接出嫁之女回娘家小住等习俗。所谓引龙,就是将灶灰、石灰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绕水缸一周,谓“引钱龙”,祈求风调雨顺、农业增收。由于二月初正是春耕开始之时,也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所以民间多有采取清扫、拍打、撒灰、油煎食物、炒豆等方式进行除虫的活动。此外,还有禁止在这一天做针线活的风俗,据说是怕因此伤害了龙的眼睛。 二月二发展至今,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地区的得到传承,虽然存在着地域物质文化的差异性,但其共有的文化内涵却始终是相通的。二月二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春回大地之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是我们今天依然必须保护和传承下去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杨建峰编.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 [2]李镇瀛编.心在一起 中华传统节日与民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18. [3]张小妮,张隽波编.新编实用万年历[M].农村读物出版社,2018:30. [4]吕红艳.南方北方“二月二”习俗比较分析[J].北京: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4):105-107.
0
344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