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414
1
天贶节?洗晒节?最不为人知的重日节——六月六
时光故事汇

我国有七个传统的重日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其中,六月六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不同其他重日节一般为人所熟知。实际上,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因各地起源和习俗不同,又有天贶节、洗晒节、尝新节、姑姑节等多种名称。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在布依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仍保留了大量的特色习俗。

有关六月六的起源,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带有传说色彩的说法,其中以盘古忌日说为代表。布依族祖先“盘古”死后,其子新横遭受了继母的虐待,忍无可忍的新横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栽培的水稻秧苗让继母挨饿,继母知道后痛改前非,与新横重归于好,并于每年六月六盘古忌日这一天,杀猪宰鸭、打粑粑,祭祀盘古。不仅是祭祀盘古,这一天还会举办祭祀祖先的活动,以祈求五谷丰收。

还有一种说法,据《宋史》记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书《大中祥符》三篇降于京城左丞天阙之上,当年六月初六,天书再次降于泰山醴泉,真宗亲往泰山封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三年后,真宗下诏,将六月六再降天书日定为天贶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天需上香、设坛祭祀并禁止屠宰。天贶节的“贶”,就是赐予的意思。宋朝灭亡后,天贶节虽然流传下来,但不再作为法定节假日,过节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起六月六的习俗,不同民族的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甚至不同民族六月六节日的名称也有所不同。汉族称六月六为天贶节,除了祭祀祖先,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所谓“红绿”,指的就是各种颜色的衣物。除了衣物、被褥之外,六月六还有晒书、晒龙袍的说法,这两种说法背后分别蕴含着唐三藏晒经书及乾隆下江南途中因雨淋湿龙袍、将龙袍晒干后再穿的故事。六月六这一天又有“洗晒日”之称,不仅是晒,洗浴也是六月六重要的一环。

除了人洗浴之外,还要给家畜洗澡,比如洗马、洗象。这一风俗多见于元明清三朝,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六月六洗马的习俗,而洗象,则主要见于宫廷之中。宫廷养象以在礼仪活动中“壮威仪”之用。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每年六月六,宫廷内的象群都会到宣武门外的护城河洗澡。每当这时河两岸都会有大量百姓围观,甚至附近还临时会设有茶棚、小摊,如同赶庙会一般,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因此,六月六又有“洗象日”之称。此外,六月六还有将已经出嫁的老少姑娘请回娘家的习俗,俗称“六月六,请姑姑”,故这一天又被称为“姑姑节”。

少数民族中六月六过节最为隆重的,当以布依族为代表。六月六对于布依族而言,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又有“小年”之称。每当六月六这一天,除了祭天、祭祖之外,布依族有吃粽子、狗肉等美食的习俗。布依族喜欢吃狗肉,认为狗肉是第一美食,六月六这一天凡是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杀一条狗。有的村寨还会在这一天组织“浪坡”活动,有歌舞、赛马、武术等比赛和表演。

于苗族而言,六月六是唱歌、赛歌、跳舞的日子,有赶歌节之称,因此每逢六月六,都会举行歌会。满族则将六月六这一天称为虫王节,节日当天每家都会派人到虫王庙拜祭,祈求不生虫灾、庄稼丰收,还会晾晒衣物、以防虫蛀。部分地区的土家族、侗族又将六月六称为尝新节,也是与农事息息相关,人们会在这一天摘取新成熟的谷物煮成米饭,伴有鸡鸭鱼肉等荤食一同供奉祖先。

同样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却有着不同的起源传说和风俗人情。祭祀、洗晒、赛歌等不同活动背后所共同蕴含的,是人们对于五谷丰收、生活幸福的美好祈愿。即便今日六月六不再为众人所知,其依然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名片被继承和弘扬,对于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明政,樊敏.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107-110.

[2]文明.六月六洗晒日[J].紫禁城,2008(07):188-193.

[3]陶润来.节日故事选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50-52.


1
1
414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