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据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就叫做“上巳”。上巳原指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至汉代才定型为一个节日,魏以后改在三月初三。上巳节历史由来已久,在古代最盛期一度与春节、中秋齐名。
有关上巳节的来历,民间有追念伏羲氏的说法,也有纪念黄帝轩辕诞辰的说法,如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基于史料记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上巳节源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隋唐,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下,咏而归”描绘的便是上巳节“祓禊”的习俗。
上巳节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祓禊,在水滨举行祭礼,以洗去污垢、驱除灾厄的风俗。祓,指祓除之意,禊,指修洁、净身。《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说明当时的祓禊,会加入草药香薰,以去疾消灾。汉代以后,上巳节水边祓禊活动十分盛行,人们怀着一种消灾除祸的虔诚心理进行活动。而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的娱乐性增强,有采花、野餐、水边嬉游、曲水流觞等活动。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描绘的便是源于上巳节曲水流觞的场景。曲水流觞,源于“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绛枣”活动,即将熟鸡蛋、红枣放在水中,任其随水浮游,拾到者食之。后来演变成文人吟诗作赋的活动,将盛有酒的木杯浮于水上,文人雅士端坐在流水两侧,酒杯在谁面前流连,谁即取饮并即兴赋诗为乐。祓禊的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直到唐宋时期仍然盛行不衰,而唐宋以后随着上巳节的衰落这一习俗也不再盛行。
上巳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高禖。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高禖是具有孕育状的成年女性,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祭祀高禖蕴含着祈求生育、驱灾辟邪的寓意。此外,上巳节还有古代情人节之称,这主要是源于上巳节男女约会的习俗。上巳节正处于春意萌发的季节,这一天男女户外约会并不违反常理规范。因此,上巳节既是一个求育节,也是求偶节。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许多会男女的习俗,如壮族的对歌谈情、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还设置其为法定节假日。上巳节的历史比七夕还要早一千多年,从习俗上来看更符合情人节的寓意,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节日。
上巳节作为起源于汉族的传统节日,曾一度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最盛的几大节日之一,然而今日其身影却多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中得到保留。究其缘由,一是上巳节所带有的巫教色彩在宋以后因理学的压制而渐渐衰微,二是其与寒食节、清明节相近,后逐渐融入清明节的民俗中。虽然祓禊等巫术仪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于自由、对于美好生命的祈求依然值得我们传承纪念。
参考文献:
[1]周卫.论上巳节俗的文化内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4):18-19.
[2]张丑平.上巳节祓禊习俗与水的文化内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4):76-79.
[3]丁武军.从“曲水流觞”到“曲水之宴”——中日上巳节文化源流[J].日本研究,2005(04):78-84.
[4]于水玉.趣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