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每年的五一是国际劳动节,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这一天为劳动节。有关五一劳动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6年。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随后,事态扩大,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大规模的工人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国际劳动节”的前身。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在中国,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至今已经有72年的历史。然而,劳动节在中国并非近现代的产物,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崇尚劳动的节日,即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
提及二月二,相信“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中的含义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二月二,龙抬头”最初来历与我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用二十八星宿表示日月星辰天空的位置,将二十八个星宿按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七宿,并按照它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东方苍龙。每年一到二月二前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也有人认为,龙抬头的意思是指二月二处于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区开始进入雨季,含有经过了一个冬季,万物复苏、春耕将始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传统上对于龙的崇拜,龙又代表祥瑞、风雨的主宰,所以又称之为“龙抬头”。
龙抬头,有“龙头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踏青节”等多个称呼,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然而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直到元代之后它才广泛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
上古时期,二月二是祭祀土地的节日,民间传说伏羲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每年的这一天都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所谓“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百官都要下田耕作,因此人们称这天为“农头节”,后来谐音为“龙头节”。明清两代皇帝沿袭这一传统,会在这一天举行春耕仪式来祭祀先农。
二月二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其中保留至今较为常见的习俗就是理发,俗称“剃龙头”。有的地区有正月里不能剃头的风俗,到了二月二这天,春节刚过,人们去理发也是期待着能够沾沾龙的喜气,寓意着一切从头开始,希望新的一年诸事顺利。
在北方地区,二月二是一个与龙的崇拜紧密相关的节日,除了“剃龙头”,这个节日还有许多习俗都带有一个“龙”字,比如这一天吃“龙须面”(面条)、“龙鳞饼”(春饼)、“龙耳”(水饺)、“龙子”(米饭),有的地区还会吃爆玉米花、猪头肉等等。
除了这些现存的食俗之外,以前还有引龙、除虫、接出嫁之女回娘家小住等习俗。所谓引龙,就是将灶灰、石灰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绕水缸一周,谓“引钱龙”,祈求风调雨顺、农业增收。由于二月初正是春耕开始之时,也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所以民间多有采取清扫、拍打、撒灰、油煎食物、炒豆等方式进行除虫的活动。此外,还有禁止在这一天做针线活的风俗,据说是怕因此伤害了龙的眼睛。
二月二发展至今,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地区的得到传承,虽然存在着地域物质文化的差异性,但其共有的文化内涵却始终是相通的。二月二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春回大地之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是我们今天依然必须保护和传承下去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杨建峰编.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
[2]李镇瀛编.心在一起 中华传统节日与民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18.
[3]张小妮,张隽波编.新编实用万年历[M].农村读物出版社,2018:30.
[4]吕红艳.南方北方“二月二”习俗比较分析[J].北京: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