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首页
家族回忆录
名人堂
时光故事汇
家族百晓生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current)
登录
方琴
关注
0
粉丝
0
文章
3
发私信
关注
所在行业:
会计
教育经历:
-
-
自我介绍:
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失
文章
相册
崇侠重义,诗书传家——杜甫与襄阳杜氏
时光故事汇
方琴
2023-01-20
唐朝是一个好侠尚武的朝代。李唐王朝的建立者来自于关陇地区(今陕北、山西西部、内蒙南部地区),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豪爽精神。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唐朝统治集团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江湖豪侠,如秦叔宝、徐茂公、程咬金等人物,他们被写进《隋唐演义》小说之中,并成为中国民间门神。 唐朝诗人亦酷爱侠风,王维的《少年行》,孟郊的《游侠行》,岑参的《赵将军歌》等,都是侠风的佳作。李白是其中富有侠义精神的代表,他不仅剑术高超,侠肝义胆,而且乐善好施,广交天下豪杰,最著名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唱出了侠客们的盛唐之歌。 而在诗坛与李白并称“李杜”的杜甫,则被明末卢世㴶评价“生来豪气独完…有仙佛气、有将相气、有游侠气。”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的言行与诗文均充溢着侠义。他的诗歌创作多慷慨豪迈,幼年起,杜甫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大志,青年时意气风发,期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所接受的侠风一方面是受唐朝任侠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杜甫所受的刚正侠义的家风、儒家传统教育的濡染更是成为他崇侠尚义,歌颂游侠的精神支柱,也成就了他儒侠互补的个性气质。 图:杜甫画像 家风:崇侠重义,孝悌友爱 杜甫的家族为襄阳杜氏。杜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新唐书》记载“杜氏出自祁姓…京兆杜陵县是也。”京兆杜氏为关中士族的六姓望族之一,西晋末年,北方地区遭匈奴入侵,士族纷纷随晋室南迁,杜氏族人也是星分南北,形成不同的支脉和郡望,襄阳杜氏便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襄阳杜氏有着浓厚的侠义精神,这也是杜甫崇尚侠义的精神来源。《周书·孝义传》记载了杜甫的六世祖杜叔毗的事迹。北魏大统十七年(552年),北周太祖宇文泰令大将军达奚武经略汉州,在南郑将萧循围困。当时,杜叔毗与他的长兄、侄子都在萧循的军中任职,被围困后,萧循派杜叔毗前去求和。就在杜叔毗外出求和之际,曹策竟然将他的兄长及侄子陷害致死,杜叔毗内怀愤志,誓死报仇。不久后,杜叔毗于京城长安白日手刃仇敌,而后自行伏法,请求判死。这种重义轻生的表现,实在侠义冲天。 在中国古代,血亲复仇一般为国法所不容,但如果行为本身带有正义性,而且事后亦能主动伏法,那么这种行为不仅会受时人称论,亦可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赞许。这是因为,血亲复仇是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孝悌伦理道德的体现,若能事后伏法,既宣扬了礼教,又维护了法的威严,实际上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杜甫的叔叔杜并,亦是尚侠的代表。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其手刃仇敌解救父亲的事迹。杜并为杜审言之子,杜审言为初唐大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不仅诗写得好,且在朝为官。所谓树大招风,杜审言遭人嫉妒,竟被人编造罪名,将其告成死罪。当时的杜并年仅十几岁,救父心切,在旁人看来乳臭未干的他,竟然在陷害他家的仇人摆宴当日,混入其中,并手刃仇人。只不过,手无缚鸡之力的杜并,也被仇家的乱剑砍死。好在,杜并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武则天听闻后,感念其孝行,赦免了杜审言的死罪。唐朝宰相苏颋为杜并亲撰墓志,赞其“安亲杨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殁而犹生。” 图:杜审言画像 杜甫的人格在家族先辈的影响下,也展现出崇侠尚义的特质,体现在他的言行和诗文中。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他为房琯辩护一事。《旧唐书·文苑下》记载,房琯还是无名之辈时,杜甫就与其交好。后来,房琯在安史之乱时被派遣运送诏书至凤翔,助唐肃宗登基,官至宰相。而后,房琯由于出兵讨伐失败、门客受贿,以及贺兰进明的谗言陷害,最终被肃宗罢相。实际上,房琯是当时皇室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好友杜甫,当时官至左拾遗,为其打抱不平,挺身而出,上疏皇帝。他在《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中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忠君爱国、为人正直、政绩良好,杜甫言辞激烈,还建议皇帝“弃细录大”,以大局为重,皇帝大为震怒,几乎要将杜甫处死,幸得宰相张镐进言,才保住性命,落得个被贬为华洲参军的下场。在最后关头,杜甫还是不依不饶为房琯辩护,是十分需要勇气的。 对待其他人,杜甫亦是如此。李白曾因永王之案几乎被杀,流放夜郎,杜甫在《不见》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李白之事同房琯一样涉及政治问题,但杜甫并没有唯统治集团马首是瞻,而是站在与“世人”对立的角度,坚持自己的信念,其境界是超越时代的。此外,他还写诗为郑虔、吴郁鸣冤,作品有《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等。可见,杜甫是一位好打抱不平,且重情重义之人。这种崇侠重义的品质,无不是受家族先祖事迹的感染。 图:李白与杜甫 家学:奉儒守官,诗书传家 家风可以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家学则是更能彰显家族底蕴的存在。杜甫家族成员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西汉以来,家族就有通习儒家经典的传统。西汉时期,杜钦成为杜氏第一个儒学之士,东汉杜笃也以儒学名世。魏晋南北朝以来,《左传》成为杜氏家族的家传学问。襄阳杜氏发展至唐代,亦一直保持儒学传统。 杜甫曾自豪地谈论自己的家族“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即以儒学为家学传世,而又以积极入仕行大道于天下。杜氏家族成员历代都有入仕的经历,虽然官位低微,但一直保持着“守官”的传统。 唐代,襄阳杜氏这一支有杜审言进士及第,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而杜甫的仕途则较为坎坷。 杜甫少年便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即辅佐君王使其德声厚重,又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幸落第。但为了保持“守官”的家族传统,更为了实现自己的终生理想,落第后的杜甫在长安滞留十年,写下大量的干谒诗,如《赠韦左丞相》《赠翰林张四学士》《敬赠郑谏议十韵》等,直至天宝十四载(755年),他才被授予右卫率府曹参军一职。不久后,又因房琯之事而被疏远。 即使仕途不顺,杜甫也在坚持“守官”而达到“致君尧舜”的理想。他曾给友人写诗:“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儒家认为,“君子之仕者,行其义也”。主张士人要寻求机会,积极进取,行其大义。对于杜甫而言,这既是家族的传统,亦成为他的毕生追求。 虽然家族历代官微言轻,但是奉承儒学的传统却使杜甫家族在诗歌文学上大有造诣。苏颋在《杜并墓志》中就提到,杜甫家族成员“皆文学俊异,无殒厥德。”杜甫也曾表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作为诗歌大家,杜甫在诗歌家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继承先辈的优秀诗风,还承担着启迪后辈、传承优良家学的责任。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其中雄浑壮阔的诗风最得祖父杜审言真传。杜审言诗歌整体表现为雄伟浑厚,“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赠苏味道》)“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送崔融二十韵》)字字铿锵,境界开阔,感情豪迈。而杜甫的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更是具有雄浑悲壮之气。此外,在律诗题材、章法、句式等方面,杜甫皆对祖父杜审言有所继承,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了令人瞩目的诗学高度。 图:望岳 而在对诗歌家学的传承上,杜甫也肩负起了这样的责任。杜甫给儿子杜宗武建立了“诗是吾家事”家学使命,又为他营造读书的氛围,指导他作诗的具体方法,如“觅句新知律”,“试吟青玉案”。对于家族晚辈,杜甫亦持鼓励和赞赏的态度,他赞赏族孙“经书满腹中”,勉励从侄杜勤“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唯恐家学不能得到传承。 家族对于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家庭中,杜甫接受了侠风的浸染,儒学的熏陶,并使之成为自己一生奉行的准则。生活中,他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政治上,一心想要辅佐君王,关心民生;家庭中,他沿袭祖父诗风并发扬光大,为后世谋出路。杜甫的一生似乎与“侠”“儒”“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种缘分的建立与其家族有很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米志艳. 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研究[D].烟台大学,2018. [2]汪聚应.杜甫的侠义人格与诗格[J].甘肃社会科学,2021(04):89-96.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21.04.012. [3]胡可先.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J].杜甫研究学刊,2018(04):3-16. [4]谭晓晔. 杜甫的家庭教育与亲情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图片来源:趣历史
0
735
0
0
贵学重德示儿知——陆游与陆氏家风
时光故事汇
方琴
2023-01-20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战乱频繁,陆氏族人迁居江南,聚集于吴郡,始有“吴郡陆氏”之称。五代末期,国家陷入大分裂的动乱时期,吴郡陆氏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了新的居住地。至宋代时,形成了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支和抚州金溪支。山阴陆氏家族兴起于北宋,至南宋末期仍旧兴旺。其家族能够在宋代存续发展,正是因为无论族人身份富贵或是贫寒,家族发展顺遂还是阻滞,陆氏家族都能维持良好的家风,坚持严格的家法。 爱国:刚直不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出身于山阴陆氏一支,自幼便受优秀家风熏陶。陆游一生留下诗词作品近万首,其中近半诗词与家国情怀有关。对于陆氏家族而言,“忠孝”是人之大义,“孝”是对父母尊长而言,“忠”则是对国家,君主而言。 图:陆游画像 早年,陆游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以慷慨报国、收复失地为己任。48岁时,陆游迎来了一生中最接近其实现理想的时光,他应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自夔州前往西北,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军旅生活。然而,这样的时光只持续了八个多月。后来被罢官闲居时,他回忆“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晚年,想到山河破碎,时局动荡,壮志未酬,郁愤之情喷薄而出,他写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哀叹。临终前,他给儿子们留下了一首《示儿》,这既是他的遗嘱,也是他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八十五岁的陆游卧病在床,写下这首绝笔诗,嘱托自己的儿子。虽是一首教子诗,但诗中包含的家国牵挂,让人不免心生悲凉,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期盼收复中原的那天,虽然频频遭挫,却未改变初衷。 图:陆游与家人 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的来源,首先要追溯到高祖陆轸。陆轸(979—1055),字齐卿,官至礼部郎中,为官勤政,直言敢谏,廉洁爱民。陆游在《家世旧闻》中记载陆轸“性质直”,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轻易修改谏言。祖父陆佃(1043—1104),字农师,号陶山,为官正直。一日朝廷议事,众人皆对司马温关于“三省法”的言论附和称是,只有陆轸直言反驳,并发表自己对三省法令的看法“三省法所以多,缘并格式在其间”。《宋史·陆佃传》记载,陆佃曾在王安石门下求学,彼时,王安石与他政见相左,当王安石问他对于新政的看法时,他亦直言不讳,谈论新法弊病“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祖辈相传的忠君刚直事迹,对陆游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2:木板画《 宋中大夫知亳州陆公佃》 对于陆游的爱国忠君思想产生直接影响的,当为其父陆宰。陆宰(1088年-1148年),字符钧,官至京西、淮南转运副使。陆宰生活在两宋之交,亲历了靖康之耻,对于家仇国恨念念不忘,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其周围亦团结了一批爱国之士,他们以国仇为念,不忘抗金,每每聚在一起,谈至金人进犯,常扼腕痛哭,这些都深深影响陆游的思想。此外,陆宰结交的志士,皆精通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也为陆游的诗文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贵学:诗书传家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善,“诗书传家”亦成为家训的重要内容。陆氏家族的诗书氛围极为突出,自陆游的高祖陆轸起,陆家世代藏书,至其父亲陆宰时,陆家藏书已有万余卷。 在《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中,陆游自豪地自述家世“宋兴,历三朝数十年,秀杰之士毕出。”祖父陆佃对其学风影响尤甚。陆佃自幼勤奋耕读,《宋史·陆佃传》记载其“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而后又不远千里,投奔王安石门下学习。陆佃刻苦求学,著有《尔雅新义》《陶山集》《礼象》《春秋后传》等书。 陆家以收藏书籍作为家族传统,陆游的父亲陆宰更是爱书成痴,被誉为浙中三大藏书家之一。受家族影响,陆游亦是以爱书著名,他在《读书示子遹》中描述自己“我性苦爱书,未始去几案。”在四川时,陆游购买了大量图书,返乡后,家乡人笑称他“所带尽是书”。陆游一生一边勤奋苦读,一边笔耕不辍,著有《剑南诗稿》82卷、《渭南文集》60卷,《南唐书》18卷等。 图:南唐书影印本 陆家十分重视家教、家训,祖辈已有家训《修心鉴》传世。陆游尤其重视对于子孙的教育,他以诗歌创作的方式,写下百余首教子诗,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写下了家训专著《放翁家训》。在陆游对子孙的教育思想中,贵学思想尤甚。他反复勉励儿孙珍惜时光:“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子孙要做到勤奋、踏实、力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他还常与儿孙一同读书作诗,钻研学问,谈论国家大事,传授自己一生的诗书经验,亦师亦友。 重德:孝悌清廉 重德是陆氏家风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陆氏族人坚守孝道,葆有感恩之心。陆游在《放翁家训》中说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对于孝悌,陆游并未在自己的诗作中过多提及,但从其对先人事迹的记载中可以见得,他更加注重的是言传身教。《家世旧闻》《放翁家训》里都有大量关于先祖生前言行的记载。由于家族为官清廉,陆轸年少时清贫孤苦,幸得伯父陆仁旺的帮助和教养,后来,陆轸入朝为官,不忘为伯父请求追赠。 在唐代,陆氏“为辅为相”者就有六人,宋朝建立后,陆氏文儒继出。然而这样一个显贤之家,却常出现清贫之境,缘是家族坚守的清廉家风。 陆游高祖陆轸(979—1055),字齐卿,官至礼部郎中,为官勤政,廉洁爱民。陆轸在朝廷为官四十余年,一生没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财产,仁宗皇帝曾特赠玉砚以表彰他的廉洁。陆游的祖父陆佃亦是生活简朴,他前赴金陵王安石处求学时,肩背一捆草鞋,步行至金陵,一路风餐露宿,草鞋磨破了再换一双,裤袋断了便用草绳代替。受这样的家风影响,陆游亦是为官清廉,在多地任职返乡时,常常凑不齐回家的路费。晚年,辛弃疾在山阴为官,见到陆游住着老旧的房屋,屡次想为其另遭新屋,但都被陆游婉言谢绝。 陆氏家族虽然鼓励子孙求学以入仕,但并不推崇求取功名,而是希望子孙能够淡然处之。宋代党派斗争激烈,陆氏家族更是常受牵连:陆佃和陆表民曾被列入元祐党人,陆案和陆寘曾同时期在东南地区任职,在朱劻父子被弹劾时受到牵连而被查办,陆游因为与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斗争而受到压制。陆游亲眼目睹了朝廷官员的凶险,因此在对子孙的教育上他也提倡安分守己,不慕荣达。 重德,不仅在于自身追求,还在于待人处世。陆游教育后辈要做“善人”:“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示儿》)他在《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中记录了叔父陆宲仁政爱民的事迹,陆宲在江南为官时,遇到饥荒,便将60万石供米折价卖给百姓。遇到凶年,常常倾仓救济乡邻。乡邻因为困难而无力办理丧葬嫁娶时,陆宲总是在晚上默默送去接济物品。陆游赞其“盖公虽退而家居,然有所为,犹卓卓如此。” 家风家学的形成非为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努力。以先人为榜样,树后世之典范,这是陆氏家族最为典型的特征。陆游一生都对其家世文化称赞不已,祖辈的遗德也时时令他瞻仰,铭记于心。所谓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陆游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有很高成就,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于家庭,他素重家风教育,一生留下家训26则,教子诗百余首,从先辈德行,到个人修养,功名仕途,家族风气,国计民生,陆游的谆谆教诲不绝于耳,绵延后世。于国家,他忠心正直,忧国忧民,爱国热情洋溢在他整个生命中,展现出崇高的气节。 在家风的熏陶和陆游的教导下,他的后人无论是当朝为官,还是征战沙场,都能够做到正直忠贞,为国为民。他的长子陆子虞,官至淮西濠州通判,次子陆子龙,官至东阳丞,均是有名的清官;孙子陆元廷,为抗敌奔走呼号,忧愤而终;曾孙陆传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参与崖山海战,在战斗中宁死不屈,跳海殉国。满门忠烈,一家义士,亦是对陆游的最大告慰。 参考文献: [1]陈其弟.陆氏家风千古传[J].江苏地方志,2015(06):16-19. [2]刘鑫. 陆游亲情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李建英.论陆氏家风与陆游对子孙的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2):18-28. [4]汪晓雪. 宋代山阴陆氏家族文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8. [5]冯丽君.谈宋代山阴陆氏家族对陆游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3):105-109.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03.03.023. [6]王永祥.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7. 图片来源:趣历史、全历史、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图像库、搜韵影印古籍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0
289
0
0
宰相十七位,声势冠全唐——京兆韦氏
时光故事汇
方琴
2023-01-20
“天下膏腴之土,莫若雍州。雍州绂冕之多,莫若韦氏。”隋唐时期的士族之中,京兆韦氏是毫无疑问的名门世族,仅唐朝之时,就出过宰相十七位,且家族仕宦率极高,高品级官吏层出不穷,势冠全唐。不同于其他世家大族出现过的断层情况,京兆韦氏家族自西汉年间到唐末的发展历程中,历朝历代皆有掌握大权的人物。而且,京兆韦氏家族文学十分强盛,韦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亦多为雅俗两届共赏,韦应物、韦庄、韦绚等都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家族成员。京兆韦氏家族不仅谋得了较高的家族地位,且家族文化也十分繁荣。那么,这个家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历经千年而不绝于时,并最终形成花团锦簇的盛况呢? 韦氏家族形成于汉初,而崛起于西汉中期。家族最初登上政治舞台的是韦孟。韦孟为西汉初诗人,精通鲁《诗》,并将之作为家学传世,有《讽谏诗》《在邹诗》流传于世。韦孟先后仕楚元王、楚夷王,宾主和睦融洽,他曾回忆当时“左右陪臣,此惟皇士”。奈何楚元王之孙刘戊为王后,荒淫无道,与吴王刘濞一同发动七国叛乱,韦孟多次对其规谏而不被采纳,无奈之下,韦孟愤然辞官,携家眷迁往山东邹鲁地区。 图:七国之乱 韦孟虽丧失官职,但他对家族日后的发展却影响重大。韦孟徙居的邹鲁地区为孔、孟等一大批硕学之士的文化活跃舞台,无疑使其家族进入了当时中国最富学术盛名的地区,为日后“尊经好学”之家学家风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 经学传家:家族地位的奠定 西汉中期,研习儒学经书之学者在政坛上渐次崛起,韦氏家族也由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韦孟之后,邹鲁大地涵养出韦氏家族的又一位名人——韦贤。韦贤字长孺,为韦孟玄孙,他在研习自家传世之学鲁《诗》外,还精于《礼》、《尚书》,开馆教授,声明远扬。韦贤后来被汉帝征为博士,给事中,本始三年(前71年),七十多岁的韦贤获封扶阳侯,迁为丞相。这是韦氏儒学传家,冠盖相继的良好开端。 韦贤四子,除三子韦舜留于鲁地看守坟墓外,其余子孙皆迁往长安。韦氏家族的第三位名人——韦玄成,为韦贤少子。韦玄成字少翁,少年好学,修习父业,通晓儒经,谦逊侠士,官至丞相。父亲韦贤去世时,玄成佯装狂癫而让爵于兄,后经丞相御史案验,不得已而受封爵。为相七年,韦玄成“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他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示子孙》二首。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贤弟以杜东原为初陵,更名为杜陵,身为重臣的韦玄成随之徙居于此,此即为后世韦氏世代居住的郡望——京兆。同父亲一样,韦玄成也是以通晓儒经而官至丞相的,因而邹鲁一带流传谚语“遗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一部儒经。《汉书》评价“由是鲁诗有韦氏学。”可见,此时的韦氏已经发展为典型的诗礼之家,并且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而后,韦玄成之侄韦赏被封侯,韦玄成子孙亦世袭扶阳侯的爵位。直至王莽改制,战乱再起,韦氏家族的列侯之路也因此中断,韦氏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由以回落。东汉时期,尽管在政治上缺少韦贤、韦玄成父子般显赫的人物,但由于光武帝刘秀“本好学问”,朝廷仍对经学大力提倡,韦氏家族经学传家的底蕴使其在东汉依旧保持着特殊的社会地位。东汉光武帝末年,韦氏家族走出了第四位名人——韦彪。 韦彪字孟达,为韦贤四世孙。韦彪以“纯孝”闻名,又一学术显名于世,“好学洽闻,雅称儒宗。”韦彪一生忠心事君,为国分忧,深得皇帝嘉纳。在职时,韦彪多次对朝政提出修改建议,如主张为政宽厚,反对吏治苛刻;他还建议追禄功臣子孙,以褒显先勋。韦彪在文学上亦多有造诣,曾著书十二篇,号曰《韦卿子》,载于《新唐书》的《三辅旧事》也多以为是韦彪所撰。 虽不复西汉时的显贵,韦氏家族仍旧保持着经学传统,维持着声望权势。纵观韦氏家族在西汉和东汉的发展过程,可以窥见,韦氏家族世代以经学传家,并且以此为根基,名节自励,种种迹象表明,西汉末年以来韦氏家族已初具世家大族之雏形,为魏晋以后家族兴盛奠定重要基础。 武质文化:家族地位的确立 东汉政权崩坏以迄西晋立国,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都占据着有利位置,京兆韦氏家族在名、位、势、时等方面亦皆有出色表现,这其中主要以太仆韦端父子为主。 韦端与当世山东名儒孔融交好,又与当时杜陵金敞、长陵第五巡同郡齐名,时人谓之“京兆三休”,声名显著,因而家族屡次被朝廷征召入仕,韦端最先被召。韦端出身于举孝廉,历任凉州刺史,后又被曹操拜为太仆,进入中央机构。韦端之子韦康后经荀彧举荐,代其父为凉州刺史。次子韦诞,少有文采,善作文,并长于书法,历任郎中、光禄大夫等职。 至西晋前期,京兆韦氏家族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中发展得较为顺利。而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社会进入长期动荡。 十六国后期,韦氏家族文化逐渐转变,形成以经学为基础,以武质为主的武质文化。家族开始强调武功和忠勇,使得韦氏逐渐培养出愈来愈多的文武兼备的人才,上战场能够杀敌,下战场能够传学,这对于京兆韦氏家族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尤为重要。 北朝时期是韦氏家族的上升期,北魏为求长治久安,立国伊始便吸纳和尊重汉族人士。缘此,韦氏不少子弟进入北魏政权并任显职,韦孝宽为其代表。 韦孝宽,名宽,字孝宽,以字行于世,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韦孝宽自幼聪敏好学,经史子集,无不博览。少有壮志,遇事谋划令人称奇。时值东西魏分立,韦孝宽随宇文泰力保西魏,在东西混战中屡建奇功,进爵建忠郡公。后来又随于谨南伐,拔南梁江陵,功拜尚书右仆射。韦孝宽以其杰出才能和卓越战功,一生获取了北朝政府奖掖仕进、褒封赏功的一切名誉封号,成为关陇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地位和富贵无以复加。西魏北周时期的京兆韦氏家族历经数代发展,其势力已经突破关西一隅,开始质变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士族家族了。 图:陆昀绘木板图《射赏还格》,主人公为韦孝宽 师承家法:家族地位的繁盛 京兆韦氏进入隋代以后,延续了西魏北周以来家族发展的强势劲头。载于《隋书》的韦氏成员就有二十一人,且多为高官显职,政治上与隋王室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中以韦世康及其弟兄最为著名。 韦世康,字世康,叔父韦孝宽。韦世康深沉明敏,才干过人,深受左丞相杨坚信任。杨坚篡周建隋之际,韦世康受任绛州刺史。镇绛期间,民称惠政,韦世康亦因政绩出色而一路官升,官至吏部尚书。韦世康不仅为官清廉,而且身居高位时也未尝有骄矜之色,获得百姓称赞。 韦世康之弟韦洸,字世穆,性情刚毅,长于马弓。北周对外战争时,韦洸数从征伐,北周末时随韦孝宽征讨尉迟迥,隋初时统兵北上御敌,均以军功获封,官至江陵总管。世康弟韦艺,字世文,周武帝时屡立军功,官至大将军,入隋后拜为齐州刺史,为政数年,民众皆称其惠政。韦艺还颇具商贾才识,为官时利用有利条件,与少数民族开展贸易往来,获利颇丰,厚积家资。 隋唐两代皆定都于关中地区,而京兆韦氏又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对于世居关中地区的韦氏来说,无疑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其在隋唐两代的兴盛早已成为定局。 李唐王朝时期,京兆韦氏共出了18位宰相。凭借门荫和科举制双轨并行,大量家族子弟入朝为官,造就了京兆韦氏的兴盛。家族成员多与社会名流结交,如诗圣杜甫就与多位韦氏成员交好;同时,婚姻关系也是京兆韦氏用以维系自身家族势力的途径,除了与世家大族联姻,家族女子也多婚配与李唐王室,如唐太宗贵妃之首韦贵妃,以及唐中宗时期权倾一时的韦皇后。 在唐代诗坛上,京兆韦氏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世人熟知的韦应物及韦庄皆为诗坛代表人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著名的《滁州西涧》便是出自韦应物之手,而反应唐末黄巢起义乱世的《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合称为“乐府三绝”便是韦庄的杰作,韦庄后期劝蜀王王建称帝,官至丞相。 图:韦应物画像 一个家族要长久发展,除门第、军功之外,保持家学传统与文化优势尤为重要。从整个家族发展的历程来看,京兆韦氏以经学起家,能够容纳武质文化,而又不抛弃学业之根本,这是使其家族能够历经数百年而不断兴盛的关键。而那些不能保持文化上的优势,仅凭一时机缘或契机而迅速兴起的家族,则会在短暂繁华之后迅速衰落。 参考文献: [1]孟祥娟. 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吉林大学,2010. [2]王伟. 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 [3]图片来源:趣历史、古籍插图库、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图像库
0
336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