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在以科举取士的古代中国,流芳百世的家族也多为科举世家,能够留名青史的医药世家更是少之又少,而李时珍家族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中医世家。湖北蕲州为李氏家族的所在地,自古就是本草之乡,素来以素来以生产蕲蛇、蕲艾等名贵药材闻名。李时珍家族世代从医的传统始于李时珍的祖父,其祖父是一名走街串巷的铃医,一生四处行医,为穷人看病。李时珍的祖父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民间流传的名字叫李晓山,可见铃医的社会身份比较低微。 李时珍像   如果说李时珍祖父是一名游医,那么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则称得上是一名儒医。通过科举建功立业大概是当时所有读书人优先选择的出世之路,李言闻也不例外,他在年轻时就中了秀才,但直到晚年才被举荐为贡生,后被推荐任太医院吏目。李言闻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医术高明的医生,深受乡亲信任,曾因救治了已故荆和王朱祐橺的王妃刘氏而声名大噪,成为蕲州地区的名医。他还勤于著述,著有《医学发明》《脉学发明》《医学八脉注》《四诊发明》等著作,但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其著作《人参传》是我国第一部人参研究专著,李言闻也是我国系统研究人参的第一人。 药材——甘草   李家两代行医,但李言闻还是寄希望于李时珍能够在科举路上有所成就,毕竟出仕才是主流的价值追求,医者在当时还属于“中九流”之辈。嘉靖十年(1531年),十四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但在那之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没能中举。李时珍毅然放弃了继续参加考试的打算,而是决定跟随父亲学习医术。 李时珍自小就体弱多病,在二十岁时患了一场重病,几乎危及性命。父亲李言闻根据古人的经验,以中药黄芩进行治疗,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自小受父亲影响的李时珍原本就对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能模仿医书开一些常见的药方。经过这场大病之后,李时珍更是意识到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坚定了自己从医的决心。 在父亲的指导下,李时珍学习了几年时间,掌握了初步的医术,能够独立行医,渐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经过几年行医实践的积累,李时珍发现古人的中草药著作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也碰到过病人因为不认识草药、误食毒药丧命的例子,由此萌发了要重修一部医药学著作的念头。 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医名渐盛,受楚王聘请到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进入太医院任职一年。这几年时间里,李时珍曾多次寄希望于朝廷能够重修一部“本草”书,但皇帝只醉心于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所谓上行下效,李时珍的诉求并没有人关注,他也渐渐对朝廷失望,潜心利用职场环境的便利,考察各种药材,为后期的著述收集材料。 黑漆描金龙纹方角药柜,明万历,太医院专用。李时珍曾于嘉靖年间在太医院任职,出入御药库,见识了各种药材,为他写《本草纲目》积累了知识   太医院任职结束之后,李时珍返乡新建了一座驿馆“薖所馆”,专门用来学习和修书。李时珍度过了几年白天看诊、晚上修书的生活。李时珍不仅参考了八百余部相关著作,还与徒弟庞宪、儿子李建元多次外出采药、访问名医。为了更好地了解药性和用药量,李时珍常常不顾危险以身试药,只为得到最为精确的记录。也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实践精神,才有了明代三大科技著作之一《本草纲目》的问世。李时珍花费十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初稿,又花了十年时间外出访药和查阅资料,初稿完成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前后整整耗时三十年。 《本草纲目》全书52卷、共计190余万字,收集了1892种药物,其中有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此外附方11000余则、插图1100余副。《本草纲目》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学,它所附的丰富的治病药方,对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医药专著,还有大量历史、地理、语言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献价值。除了《本草纲目》之外,李时珍还有《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奇经八脉考》等著作,但其中有一部分没能够流传下来。 本草纲目四库全书 李时珍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从医,两个儿子选择了走科举之路。长子李建中中举人,曾任四川省蓬溪知县,四子李建木也是当地的秀才。三子李建方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医者,也曾选拔至太医院任职。而次子李建元,曾跟父亲学习经、史、文章、医药本草,还帮助父亲整理数目文献、实地考察药物,《本草纲目》中1000多幅药物图谱大多就出自李建元之手。而至孙子辈一代,长孙李树初是李时珍后代中官职做的最高的,颇具声望,而李树宗、李树木、李树勋、李树声都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时珍继承了父亲精湛的医术,并且将家族医业发扬光大,写出了极具价值的《本草纲目》。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不仅有“药圣”之名,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在以科举取士为主流的古代中国,李时珍家族几代从医并且都载入史册,是历史上少有的医药世家,为我国的医药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艳.时代印记 寻找李时珍[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 [2]戴鸿铭.从本草纲目读李时珍[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宋光锐.李时珍和蕲州[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李时珍
在以科举取士的古代中国,流芳百世的家族也多为科举世家,能够留名青史的医药世家更是少之又少,而李时珍家族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中医世家。湖北蕲州为李氏家族的所在地,自古就是本草之乡,素来以素来以生产蕲蛇、蕲艾等名贵药材闻名。李时珍家族世代从医的传统始于李时珍的祖父,其祖父是一名走街串巷的铃医,一生四处行医,为穷人看病。李时珍的祖父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民间流传的名字叫李晓山,可见铃医的社会身份比较低微。 李时珍像   如果说李时珍祖父是一名游医,那么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则称得上是一名儒医。通过科举建功立业大概是当时所有读书人优先选择的出世之路,李言闻也不例外,他在年轻时就中了秀才,但直到晚年才被举荐为贡生,后被推荐任太医院吏目。李言闻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医术高明的医生,深受乡亲信任,曾因救治了已故荆和王朱祐橺的王妃刘氏而声名大噪,成为蕲州地区的名医。他还勤于著述,著有《医学发明》《脉学发明》《医学八脉注》《四诊发明》等著作,但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其著作《人参传》是我国第一部人参研究专著,李言闻也是我国系统研究人参的第一人。 药材——甘草   李家两代行医,但李言闻还是寄希望于李时珍能够在科举路上有所成就,毕竟出仕才是主流的价值追求,医者在当时还属于“中九流”之辈。嘉靖十年(1531年),十四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但在那之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没能中举。李时珍毅然放弃了继续参加考试的打算,而是决定跟随父亲学习医术。 李时珍自小就体弱多病,在二十岁时患了一场重病,几乎危及性命。父亲李言闻根据古人的经验,以中药黄芩进行治疗,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自小受父亲影响的李时珍原本就对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能模仿医书开一些常见的药方。经过这场大病之后,李时珍更是意识到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坚定了自己从医的决心。 在父亲的指导下,李时珍学习了几年时间,掌握了初步的医术,能够独立行医,渐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经过几年行医实践的积累,李时珍发现古人的中草药著作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也碰到过病人因为不认识草药、误食毒药丧命的例子,由此萌发了要重修一部医药学著作的念头。 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医名渐盛,受楚王聘请到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进入太医院任职一年。这几年时间里,李时珍曾多次寄希望于朝廷能够重修一部“本草”书,但皇帝只醉心于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所谓上行下效,李时珍的诉求并没有人关注,他也渐渐对朝廷失望,潜心利用职场环境的便利,考察各种药材,为后期的著述收集材料。 黑漆描金龙纹方角药柜,明万历,太医院专用。李时珍曾于嘉靖年间在太医院任职,出入御药库,见识了各种药材,为他写《本草纲目》积累了知识   太医院任职结束之后,李时珍返乡新建了一座驿馆“薖所馆”,专门用来学习和修书。李时珍度过了几年白天看诊、晚上修书的生活。李时珍不仅参考了八百余部相关著作,还与徒弟庞宪、儿子李建元多次外出采药、访问名医。为了更好地了解药性和用药量,李时珍常常不顾危险以身试药,只为得到最为精确的记录。也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实践精神,才有了明代三大科技著作之一《本草纲目》的问世。李时珍花费十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初稿,又花了十年时间外出访药和查阅资料,初稿完成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前后整整耗时三十年。 《本草纲目》全书52卷、共计190余万字,收集了1892种药物,其中有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此外附方11000余则、插图1100余副。《本草纲目》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学,它所附的丰富的治病药方,对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医药专著,还有大量历史、地理、语言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献价值。除了《本草纲目》之外,李时珍还有《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奇经八脉考》等著作,但其中有一部分没能够流传下来。 本草纲目四库全书 李时珍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从医,两个儿子选择了走科举之路。长子李建中中举人,曾任四川省蓬溪知县,四子李建木也是当地的秀才。三子李建方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医者,也曾选拔至太医院任职。而次子李建元,曾跟父亲学习经、史、文章、医药本草,还帮助父亲整理数目文献、实地考察药物,《本草纲目》中1000多幅药物图谱大多就出自李建元之手。而至孙子辈一代,长孙李树初是李时珍后代中官职做的最高的,颇具声望,而李树宗、李树木、李树勋、李树声都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时珍继承了父亲精湛的医术,并且将家族医业发扬光大,写出了极具价值的《本草纲目》。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不仅有“药圣”之名,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在以科举取士为主流的古代中国,李时珍家族几代从医并且都载入史册,是历史上少有的医药世家,为我国的医药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艳.时代印记 寻找李时珍[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 [2]戴鸿铭.从本草纲目读李时珍[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宋光锐.李时珍和蕲州[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1505年即位,在位16年,明孝宗朱祐樘和孝康敬皇后张氏的长子。由于明孝宗朱祐樘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两人仅生有二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朱厚照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14岁即帝位,年号正德。 年少聪慧,富贵安乐 没有争斗的后宫为朱厚照创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生长环境,朱厚照自幼聪慧,待人有礼,刚入学时十分用功,学习子、史、经、籍,常常一听课就是一天。 明孝宗勤政爱民,是一位专心搞事业的皇帝,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父亲朱祐樘忙于政务,疏于对儿子学业的管教,但每次出游也都想着带上朱厚照,为的是让儿子多了解民情、增长见识。再加上朱厚照本性自由活泼,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常陪其游戏取乐,种种缘由为朱厚照后期多次尝试出宫的出格行为埋下了伏笔。 深知儿子脾性的明孝宗临终之前,始终放心不下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托孤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想让几位老臣辅佐朱厚照走上正路。 宠信佞臣,纵情玩乐 即位之后,朱厚照不愿意上朝处理政事,宠信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和张永八个随侍宦官,号称“八虎”。 朱厚照还身为太子的时候,宦官刘瑾便一直伴其左右,投其所好变着法为朱厚照提供歌舞、猎犬、杂技等玩乐,深得朱厚照宠爱。刘健、谢迁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朱厚照“忍痛割爱”,严惩八虎,也并未能够撼动他们的地位半分,反而是进谏的大臣遭受了惩戒,刘健、谢迁也因此告老还乡。 自此之后,刘瑾权倾朝野,横行跋扈,朝内朝外遍布他的党羽,最后因宦官内斗死于张永之手。后朱厚照又宠信佞臣钱宁、江彬等人。正直之臣告老还乡,奸佞之人常伴左右,再加上朱厚照本人沉溺玩乐,明孝宗辛苦建立的中兴局面,就此戛然而止。 除了宠信佞臣,朱厚照还大兴土木,声色犬马,他不满足于宫内的生活,还建了一座“豹房”,养有花豹一只、土豹三只及美女无数,甚至连处理政事都不愿意离开。 自贬为臣,四处游乐 朱厚照执政后期,受佞臣江彬鼓动,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间多次微服出游宣府,期间在宣府的时间比在京城的时间还长,甚至还在宣府营造镇国府,以为久居之计。 正德十二年(1517年),蒙古小王子进犯明朝边境,自小就喜欢弓马骑射的朱厚照为了能够御驾亲征,自封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至宣府亲征,击溃蒙古鞑靼小王子,加封镇国公,史称“应州大捷”。此后,朱厚照多次下旨表彰朱寿,“朱寿”这一凭空捏造的名字,作为朱厚照的“臣子身份”,为朱厚照多次出巡提供了荒唐的借口。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给了朱厚照一个南下的借口,他决定亲自出征。宁王之乱很快就被南赣巡抚王阳明平定,朱厚照于八月十六日收到捷报,此时大军抵达涿州,但朱厚照选择隐匿捷报,一路遍游扬州、南京,在南京住了大半年才正式受宁王降。然而在返京途中,朱厚照突发奇想,要释放朱宸濠再亲自捉拿,在众人的劝阻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一路游玩返回北京。 除了多次出游宣府、组织南巡,朱厚照在位期间,还西巡远至大同、太原等地。为了出游不惜称臣的行为,可见其耽于玩乐的心性。《明史·武宗本纪》对此评价为“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纵观朱厚照的一生,虽然有纵情玩乐、听信佞臣、做出不少史无前例荒唐事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他天资聪慧、颇具军事才能,在处理逆臣刘瑾、外御强虏等问题上,都体现其刚毅果敢的处事风格。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在返京途中染病,逝于豹房,年仅31岁,葬于康陵。由于朱厚照没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帝,孝宗一脉从此终结。
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1505年即位,在位16年,明孝宗朱祐樘和孝康敬皇后张氏的长子。由于明孝宗朱祐樘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两人仅生有二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朱厚照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14岁即帝位,年号正德。 年少聪慧,富贵安乐 没有争斗的后宫为朱厚照创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生长环境,朱厚照自幼聪慧,待人有礼,刚入学时十分用功,学习子、史、经、籍,常常一听课就是一天。 明孝宗勤政爱民,是一位专心搞事业的皇帝,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父亲朱祐樘忙于政务,疏于对儿子学业的管教,但每次出游也都想着带上朱厚照,为的是让儿子多了解民情、增长见识。再加上朱厚照本性自由活泼,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常陪其游戏取乐,种种缘由为朱厚照后期多次尝试出宫的出格行为埋下了伏笔。 深知儿子脾性的明孝宗临终之前,始终放心不下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托孤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想让几位老臣辅佐朱厚照走上正路。 宠信佞臣,纵情玩乐 即位之后,朱厚照不愿意上朝处理政事,宠信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和张永八个随侍宦官,号称“八虎”。 朱厚照还身为太子的时候,宦官刘瑾便一直伴其左右,投其所好变着法为朱厚照提供歌舞、猎犬、杂技等玩乐,深得朱厚照宠爱。刘健、谢迁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朱厚照“忍痛割爱”,严惩八虎,也并未能够撼动他们的地位半分,反而是进谏的大臣遭受了惩戒,刘健、谢迁也因此告老还乡。 自此之后,刘瑾权倾朝野,横行跋扈,朝内朝外遍布他的党羽,最后因宦官内斗死于张永之手。后朱厚照又宠信佞臣钱宁、江彬等人。正直之臣告老还乡,奸佞之人常伴左右,再加上朱厚照本人沉溺玩乐,明孝宗辛苦建立的中兴局面,就此戛然而止。 除了宠信佞臣,朱厚照还大兴土木,声色犬马,他不满足于宫内的生活,还建了一座“豹房”,养有花豹一只、土豹三只及美女无数,甚至连处理政事都不愿意离开。 自贬为臣,四处游乐 朱厚照执政后期,受佞臣江彬鼓动,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间多次微服出游宣府,期间在宣府的时间比在京城的时间还长,甚至还在宣府营造镇国府,以为久居之计。 正德十二年(1517年),蒙古小王子进犯明朝边境,自小就喜欢弓马骑射的朱厚照为了能够御驾亲征,自封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至宣府亲征,击溃蒙古鞑靼小王子,加封镇国公,史称“应州大捷”。此后,朱厚照多次下旨表彰朱寿,“朱寿”这一凭空捏造的名字,作为朱厚照的“臣子身份”,为朱厚照多次出巡提供了荒唐的借口。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给了朱厚照一个南下的借口,他决定亲自出征。宁王之乱很快就被南赣巡抚王阳明平定,朱厚照于八月十六日收到捷报,此时大军抵达涿州,但朱厚照选择隐匿捷报,一路遍游扬州、南京,在南京住了大半年才正式受宁王降。然而在返京途中,朱厚照突发奇想,要释放朱宸濠再亲自捉拿,在众人的劝阻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一路游玩返回北京。 除了多次出游宣府、组织南巡,朱厚照在位期间,还西巡远至大同、太原等地。为了出游不惜称臣的行为,可见其耽于玩乐的心性。《明史·武宗本纪》对此评价为“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纵观朱厚照的一生,虽然有纵情玩乐、听信佞臣、做出不少史无前例荒唐事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他天资聪慧、颇具军事才能,在处理逆臣刘瑾、外御强虏等问题上,都体现其刚毅果敢的处事风格。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在返京途中染病,逝于豹房,年仅31岁,葬于康陵。由于朱厚照没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帝,孝宗一脉从此终结。
赵章成
赵章成(1905-1969年),河南洛阳人,红军历史上著名的神炮手,不仅有着精准的迫击炮操作技术,还总结出一套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法,首创研制出曲射、平射两用82迫击炮。赵章成1927年7月参加了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1931年,他随军围剿江西苏区,由赵博生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改编成红五军团,由此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炮训队队长,第九师炮兵连连长,红一军团炮兵营营长,红军学校教员。1934年参加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炮兵主任,一二九师司令部炮兵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炮兵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炮兵旅长、第二野战军炮兵第三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炮兵第三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农村出身的赵章成从未带过兵,也不识字,却凭炮击技术成为开国少将。也正是凭借自己的炮击技术,赵章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年初,在红军突破贵州乌江天险的战役中,由于国民党守军炮火猛烈,红军先头部队的渡江任务难以完成,而长征中从苏区带来的炮弹仅剩下5发。赵章成临危受命,用两门迫击炮总共发射了4发炮弹,其中2发炮弹就炸掉了对岸敌人的两个碉堡,另外2发则精确地投入敌群中,保证了渡江的成功。 而在1935年5月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第一船过河的“十八勇士”排除万难登上对岸后,第二船到中游时中弹漏水,加上敌人的火力压制一时间难以登岸,已经登岸的“十八勇士”也因敌人的火力压制难以前行。在这种危机关头,指挥战斗的团长杨得志急令赵章成开炮支援。在没有试射、没有助手、没有炮架的情况下,赵章成用手托住炮身,全凭经验瞄准射击,仅有的3发炮弹均准确无误击中敌人的火力点,为扭转安顺场强渡战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因此在军中闻名。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385旅按纵队首长的部署,准备攻取管头据点。赵章成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虽然多发炮弹均命中目标,但由于威力不够,僵持了7天仍然没有摧毁敌人坚固的堡垒。赵章成凭借自身对迫击炮结构的了解,和战士们一起将炮弹内的部分弹药替换成辣椒面,改装出了20发“辣椒炮弹”。这20发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到了敌军的据点,辛辣的气味呛得敌人弃堡而逃,管头据点也因此顺利被攻下。百团大战的最后一战关家垴之战中,赵章成带了一门迫击炮和十几个战士,打算在一处断崖下攻击占据山头的日军。为实现攻击目的,他采用近乎垂直的88.5度射击角,以一秒半一发的速度进行超速射击。在射击过程中,8个炮兵准备炮弹、4个同志装引信都赶不上赵章成的射击速度。 除了百发百中的操炮技术,赵章成还善于总结和创新,不仅总结了迫击炮的射击方法,还研究出了实用的拉发装置。1942年6月太行军区,日军在我军根据地周围修筑了大量碉堡实行军事封锁,在我军缺少平射炮和炸药的情况下,很难摧毁敌军的碉堡。在这种情况下,炮兵主任赵章成接收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想办法用小炮代替大炮攻打碉堡,突破敌人的封锁。赵章成带领各部队的炮兵干部组成研究班,试验了用大锤打击钻头击发、高粱杆击发、拉火击发等方式,成功改装出了平射迫击炮,并且总结出了一套迫击炮的简便射击法,在诸多攻坚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在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在检阅军队时还会教导炮兵们如何开炮,他所发明的技术和方法,至今在中国的炮兵部队当中流传。他虽为开国少将,却从不曾有半分领导架子,他虽农民出身,却凭借出色的技术立下赫赫战功。毛泽东曾授予他“神炮手”的光荣称号,林彪也曾评价他“使技术达到了艺术的水准”。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报社,深圳市档案局编.红色档案揭秘 上[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259. [2]马广志.“神炮将军”赵章成[J].党史纵横,2009(04):44-45. [3]纪万明.“神炮手”赵章成带领我们搞创新[J].军事历史,2004(01):56-58.
赵章成
赵章成(1905-1969年),河南洛阳人,红军历史上著名的神炮手,不仅有着精准的迫击炮操作技术,还总结出一套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法,首创研制出曲射、平射两用82迫击炮。赵章成1927年7月参加了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1931年,他随军围剿江西苏区,由赵博生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改编成红五军团,由此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炮训队队长,第九师炮兵连连长,红一军团炮兵营营长,红军学校教员。1934年参加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炮兵主任,一二九师司令部炮兵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炮兵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炮兵旅长、第二野战军炮兵第三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炮兵第三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农村出身的赵章成从未带过兵,也不识字,却凭炮击技术成为开国少将。也正是凭借自己的炮击技术,赵章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年初,在红军突破贵州乌江天险的战役中,由于国民党守军炮火猛烈,红军先头部队的渡江任务难以完成,而长征中从苏区带来的炮弹仅剩下5发。赵章成临危受命,用两门迫击炮总共发射了4发炮弹,其中2发炮弹就炸掉了对岸敌人的两个碉堡,另外2发则精确地投入敌群中,保证了渡江的成功。 而在1935年5月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第一船过河的“十八勇士”排除万难登上对岸后,第二船到中游时中弹漏水,加上敌人的火力压制一时间难以登岸,已经登岸的“十八勇士”也因敌人的火力压制难以前行。在这种危机关头,指挥战斗的团长杨得志急令赵章成开炮支援。在没有试射、没有助手、没有炮架的情况下,赵章成用手托住炮身,全凭经验瞄准射击,仅有的3发炮弹均准确无误击中敌人的火力点,为扭转安顺场强渡战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因此在军中闻名。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385旅按纵队首长的部署,准备攻取管头据点。赵章成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虽然多发炮弹均命中目标,但由于威力不够,僵持了7天仍然没有摧毁敌人坚固的堡垒。赵章成凭借自身对迫击炮结构的了解,和战士们一起将炮弹内的部分弹药替换成辣椒面,改装出了20发“辣椒炮弹”。这20发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到了敌军的据点,辛辣的气味呛得敌人弃堡而逃,管头据点也因此顺利被攻下。百团大战的最后一战关家垴之战中,赵章成带了一门迫击炮和十几个战士,打算在一处断崖下攻击占据山头的日军。为实现攻击目的,他采用近乎垂直的88.5度射击角,以一秒半一发的速度进行超速射击。在射击过程中,8个炮兵准备炮弹、4个同志装引信都赶不上赵章成的射击速度。 除了百发百中的操炮技术,赵章成还善于总结和创新,不仅总结了迫击炮的射击方法,还研究出了实用的拉发装置。1942年6月太行军区,日军在我军根据地周围修筑了大量碉堡实行军事封锁,在我军缺少平射炮和炸药的情况下,很难摧毁敌军的碉堡。在这种情况下,炮兵主任赵章成接收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想办法用小炮代替大炮攻打碉堡,突破敌人的封锁。赵章成带领各部队的炮兵干部组成研究班,试验了用大锤打击钻头击发、高粱杆击发、拉火击发等方式,成功改装出了平射迫击炮,并且总结出了一套迫击炮的简便射击法,在诸多攻坚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在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在检阅军队时还会教导炮兵们如何开炮,他所发明的技术和方法,至今在中国的炮兵部队当中流传。他虽为开国少将,却从不曾有半分领导架子,他虽农民出身,却凭借出色的技术立下赫赫战功。毛泽东曾授予他“神炮手”的光荣称号,林彪也曾评价他“使技术达到了艺术的水准”。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报社,深圳市档案局编.红色档案揭秘 上[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259. [2]马广志.“神炮将军”赵章成[J].党史纵横,2009(04):44-45. [3]纪万明.“神炮手”赵章成带领我们搞创新[J].军事历史,2004(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