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成
赵章成(1905-1969年),河南洛阳人,红军历史上著名的神炮手,不仅有着精准的迫击炮操作技术,还总结出一套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法,首创研制出曲射、平射两用82迫击炮。赵章成1927年7月参加了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1931年,他随军围剿江西苏区,由赵博生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改编成红五军团,由此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炮训队队长,第九师炮兵连连长,红一军团炮兵营营长,红军学校教员。1934年参加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炮兵主任,一二九师司令部炮兵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炮兵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炮兵旅长、第二野战军炮兵第三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炮兵第三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农村出身的赵章成从未带过兵,也不识字,却凭炮击技术成为开国少将。也正是凭借自己的炮击技术,赵章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年初,在红军突破贵州乌江天险的战役中,由于国民党守军炮火猛烈,红军先头部队的渡江任务难以完成,而长征中从苏区带来的炮弹仅剩下5发。赵章成临危受命,用两门迫击炮总共发射了4发炮弹,其中2发炮弹就炸掉了对岸敌人的两个碉堡,另外2发则精确地投入敌群中,保证了渡江的成功。
而在1935年5月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第一船过河的“十八勇士”排除万难登上对岸后,第二船到中游时中弹漏水,加上敌人的火力压制一时间难以登岸,已经登岸的“十八勇士”也因敌人的火力压制难以前行。在这种危机关头,指挥战斗的团长杨得志急令赵章成开炮支援。在没有试射、没有助手、没有炮架的情况下,赵章成用手托住炮身,全凭经验瞄准射击,仅有的3发炮弹均准确无误击中敌人的火力点,为扭转安顺场强渡战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因此在军中闻名。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385旅按纵队首长的部署,准备攻取管头据点。赵章成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虽然多发炮弹均命中目标,但由于威力不够,僵持了7天仍然没有摧毁敌人坚固的堡垒。赵章成凭借自身对迫击炮结构的了解,和战士们一起将炮弹内的部分弹药替换成辣椒面,改装出了20发“辣椒炮弹”。这20发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到了敌军的据点,辛辣的气味呛得敌人弃堡而逃,管头据点也因此顺利被攻下。百团大战的最后一战关家垴之战中,赵章成带了一门迫击炮和十几个战士,打算在一处断崖下攻击占据山头的日军。为实现攻击目的,他采用近乎垂直的88.5度射击角,以一秒半一发的速度进行超速射击。在射击过程中,8个炮兵准备炮弹、4个同志装引信都赶不上赵章成的射击速度。
除了百发百中的操炮技术,赵章成还善于总结和创新,不仅总结了迫击炮的射击方法,还研究出了实用的拉发装置。1942年6月太行军区,日军在我军根据地周围修筑了大量碉堡实行军事封锁,在我军缺少平射炮和炸药的情况下,很难摧毁敌军的碉堡。在这种情况下,炮兵主任赵章成接收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想办法用小炮代替大炮攻打碉堡,突破敌人的封锁。赵章成带领各部队的炮兵干部组成研究班,试验了用大锤打击钻头击发、高粱杆击发、拉火击发等方式,成功改装出了平射迫击炮,并且总结出了一套迫击炮的简便射击法,在诸多攻坚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在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在检阅军队时还会教导炮兵们如何开炮,他所发明的技术和方法,至今在中国的炮兵部队当中流传。他虽为开国少将,却从不曾有半分领导架子,他虽农民出身,却凭借出色的技术立下赫赫战功。毛泽东曾授予他“神炮手”的光荣称号,林彪也曾评价他“使技术达到了艺术的水准”。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报社,深圳市档案局编.红色档案揭秘 上[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259.
[2]马广志.“神炮将军”赵章成[J].党史纵横,2009(04):44-45.
[3]纪万明.“神炮手”赵章成带领我们搞创新[J].军事历史,2004(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