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父爱的教子篇”,三十多年一直畅销不衰。
但令人惊诧的是,傅雷其实是个家暴孩子的“狼爸”,他将自己童年的惨痛经历重现在儿子身上,撞墙、捆绑、禁食……直到儿子出国留学,他才通过家信的方式反思自己的错误,他曾在开篇就主动忏悔,“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
家信的主人公就是傅雷的大儿子傅聪,是享誉全球的华裔钢琴家,被誉为“真正的钢琴诗人”,他在2020年12月28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郎朗等众多国内钢琴大师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悼念。
因此,与其说《傅雷家书》是饱含人生哲理的教育圣经,不如说他是傅雷的自我忏悔,是父子破冰和解的最好记录。
图:钢琴家傅聪 图源:全历史
图:傅雷家书
一、谁的人生不是浮浮沉沉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可以了。
——《傅雷家书》1954年10月2日
傅聪1934年出生于上海,从小爱听古典音乐,在8岁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钢琴天赋,他拥有和贝多芬、莫扎特一样的“绝对音高”,光凭声音就能听出是什么音符。19岁时,傅聪受邀赴东欧各国演出,一时名声大噪,成为国际认可的钢琴家。1954年,傅聪受到波兰政府邀请,前去留学,并进入华沙国立肖邦音乐学院学习。
即使年少成名,但傅聪毕竟也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他在波兰向远在中国的父亲寄送了一封情绪低沉的信,说自己既不善于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缺乏冷静和勇气,又被练不熟的曲目弄得心烦意乱,希望父亲不要嫌弃自己的抱怨,并能回信告诉自己该怎么办。
图:傅聪弹钢琴 图源:全历史
傅聪收到信后接连写了三封回信,他先是连忙安抚儿子的情绪,“孩子不像父母诉苦那像谁诉呢?你来信里说的痛苦,我都能体会,我也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接着,他把人生比作起起伏伏的潮汐,有高潮和低潮乃是常态,只有平庸且碌碌无为的人才会觉得生活如死水一般平静。因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可以了。”
老是蒙着自己,不正视现实和自己的病根,而拖泥带水,不晴不雨地糊下去,只有给你精神上更大的害处。
该拿出勇气来,彻底清算一下。
——《傅雷家书》1955年12月11日
他也在信中说,每个人的烦恼虽然是无法永久消灭的,消灭了一个还会有另一个,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处理眼前的烦恼。
应该产生一个烦恼,就挖一次根,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彻底地分析感悟,如果不挖除干净,就会有些思想的,意识的,感情的渣滓积淀在心里,久而久之,反而成为一个沉重的大包袱,创造数不尽的新烦恼。当我们能够平静面对过去不好的回忆时,那就成功地战胜了烦恼,也战胜了懦弱的自己。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也可减少负担。
——《傅雷家书》1954年9月21日
在傅聪忙于各种音乐比赛中时,他还经常写信向父母倾诉自己紧张的心情,因为年少成名而备受大众关注的他,面对比赛的结果更是倍感压力。傅雷便劝诫他不要有太重的得失心,成功与失败与否并不重要,当你以平常心面对时,比赛时的状态反而更好。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傅雷家书》1954年4月21日
这句话是其实是傅雷对于傅聪的爱情教育。傅聪是一个在感情上比较早熟的人,他所在的音乐环境又让身边充满了既美丽、又有艺术教养的年轻女子,就连母亲都教育傅聪,“我觉得你的爱情不专,一个接着一个,在你现在的年龄上,不算少了。”
傅聪在经历了一次感情的挫折后慢慢地恢复了过来,父亲傅雷认为这次痛苦的经验能让他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这也是可以在艺术上获得更深领悟的一次好机会,所以他在信中说道,“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时代就可以比较冷静,这也不是一件坏事,经历这次尖锐的痛苦可以让你完成蜕变,很高兴你又度过了一关!”
字里行间,傅雷夫妇既指出了傅聪在感情上的不对之处,又没有过于片面地指责,而是从“度过人生难关”的角度帮助儿子开解情绪,这是一种多么开明且智慧的教育,放到现在看也并不过时。
图:傅雷 图源:全历史
二、学问好好做,恋爱好好谈
我一生中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学问第一,艺术第一, 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傅雷家书》1954年3月24日
和每一位担心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样,傅雷夫妇也希望孩子能够不被青春期的爱情的产生负面影响。
傅聪在去波兰留学前已经开始了一段恋情,傅雷就在儿子出国前的书信中提醒他,要让时间来考验双方的心意会不会改变,“你年纪尚小又出国在即,眼光和嗜好都还可能会变化,我在20岁出国前就和你妈妈订婚了,但在出国的4年里,对她的看法三番五次地改变,你可以用我的例子做一个参考,做出更谨慎的选择”。
同时,他也希望儿子能够不负国人和中国政府的期望,不能因为恋爱影响了艺术前途,于是傅雷用自己的爱情原则要求儿子做到“学问第一, 恋爱第二”,他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和儿子傅聪一样,傅雷也在20岁左右的年纪就一个人出国,他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学会了法语,并考入巴黎大学。“傅雷留学笔记”近年出现在傅雷纪念展览会上,与听课记录的潦草字迹截然不同,傅雷像速记员一样把老师的解说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有些地方连口气也保留,段落安排也极有心思,好像经过专业人士排版的学校教科书,他的认真向学在此表露无遗。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
——《傅雷家书》1960年8月29日
傅聪在侨居英国伦敦后经常到各地登台献艺,他也由此结识了许多知名人士,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他和梅纽因的女儿弥拉也因此互生情愫,很快地发展成为恋人关系,当时,傅聪26岁,弥拉21岁。
傅聪便在不久后的家书中向父母透露了喜讯,傅雷夫妇顿时有着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夫妇二人都在1960年8月29日给儿子写了回信,傅雷语重心长的给予准新郎傅聪许多“过来人”的建议: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自己都不完美就不要苛求别人”,“夫妇到后面会是一种知己的关系,恋爱时的高潮不会在婚后继续维持下去,只有温和、平静的感情方能持久”。
图:傅雷夫妇 图源:全历史
母亲则在信中夸赞弥拉是一个美丽、聪明、直率的好女孩,希望傅聪不可三心二意,要始终如一。好笑的是,母亲还告诫傅聪“以后再也不要怀念童年的初恋,不但想了无用,无意的流露还会增加现在爱人的误会,这是最犯忌的!”如此看来,父母对于傅聪的感情生活属实是操了不少心。
三、待人处事需要兼具智商和情商
只有傻瓜才自己碰了钉子方回头,聪明人看见别人吃亏便学了乖。
——《傅雷家书》1961年7月7日
傅雷让儿子在和师友的交往中多留心去听一些“不入耳之言”,把他们对于自己的建议和批评记在心里,这样才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聪明到不需要听任何人的意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是家里人的奉劝还是其他人的批评,都需要重视并时时温习,只有这样才不会傻到自己屡屡碰钉子。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傅雷家书》1955年5月11日
傅聪在波兰留学时,师从70多岁的钢琴老师杰维茨基,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想去苏联进修,因此就想放弃杰老师而找苏联教授指导。傅聪本想以“回国探亲”为借口换掉杰老师,但是傅雷认为这样做不妥,他觉得应该以诚恳和恭敬的态度向杰老师坦白想法。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叫人疑心,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傅雷还教导傅聪如何礼貌的措辞,既能表达对杰老师的尊敬又能说明自己进一步求学的意愿,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这是傅雷反复教导儿子的人际交往的“智慧”。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两条路放在盘里精密的称过。
——《傅雷家书》1955年4月1日
在傅聪决定换掉杰老师之前,傅雷还专门提醒他:做决定前要平静客观地多方衡量,并用“天平称量法”全面思考后再做决定。
傅雷在天平的“甲盘”中列举了杰老师方面的7个问题,在“乙盘”列举了苏联教授的7个问题,同时,又列出了6个一般性的问题。傅聪在回信中依照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了慎重的结论。
图:傅雷 图源:全历史
傅雷没有停留在“口头教育”,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入剖析选择的利弊,最终让他自己思考后决定,一方面引导孩子在重大事情面前要理智思考,另一方面也引导他们养成了为自己负责的态度。
是什么让傅雷恍然醒悟?是什么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许是儿子的离家激发了父亲的思念,或许是傅雷也在和自己的童年不断和解,但更重要的,或许是一封封往来书信的力量。
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让我们在提笔前反思,在行文时斟酌,在回读中品味,家书也就对于孩子和家长都具有一种教育意义。
家族事记欢迎你在本平台留下属于家庭的文字,让自己有所感,让他人有所悟。
本平台还开通了出版回忆录、个人微传记、编修家谱业务,愿您和您的家人在此保留家族的专属回忆。
参考文献:
[1]傅雷,朱梅馥,傅聪.傅雷家书(2018新版).译林出版社.2018.01
[2]刘洋.《傅雷家书》教育思想与艺术魅力简论[D].河南大学,2013.
[3]李琳. 《傅雷家书》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4]傅聪逝世,重读《傅雷家书》.南都周刊.引用于202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