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一生共经历两段婚姻,一段是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一段是由朋友介绍的自由恋爱。而他的两位妻子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原配武仲谦传统贤良,续弦陈竹隐新潮独立。
两者听起来似乎势同水火,有着天壤之别,但实际上朱自清与两位妻子间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在那个时局动荡、战火不断的年代,朱自清与妻子始终互相扶持、患难与共,成就了一番伉俪情深的美谈。
包办婚姻下的一往情深
民国时期,虽然社会上的民主之风渐盛,但仍有许多老一辈的父母遵循旧制为子女安排包办婚姻。不少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都曾经历过没有感情可言的包办婚姻,比如鲁迅与朱安、徐志摩与张幼仪、郭沫若与张琼华……
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朱自清与武仲谦的感情就很深厚。
十四岁时,朱自清在父母的安排下与武仲谦订了婚,但直到五年后的新婚当天,两人才初次见面。虽然朱自清也曾抱怨这是不由自己做主的婚姻,在父母安排下只能无奈接受,但他没有将心中埋怨发泄在武仲谦身上,而是在相处中逐渐发现了妻子贤惠善良、活泼爱笑的个性与优点,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真挚。
图:朱自清画像
后来为了武仲谦,朱自清甚至不惜与父亲“决裂”。
当时武仲谦刚嫁到家里没多久,朱家就因朱父的个人问题遭遇了变故,但迷信的朱父朱母认为是儿媳带来了灾祸,于是对武仲谦总是冷眼相向。而内心传统、性格温柔的武仲谦面对无端地指责,没有向朱自清抱怨,一个人隐忍了下来。
只可惜隐忍并没有换来尊重,朱父愈发看不惯武仲谦爱笑的性子,时常对她冷嘲热讽,还因此责备朱自清没有管教好妻子。看着武仲谦逐渐收敛起笑容,偶尔还偷偷掩门抹泪,朱自清十分心痛自责。原本就与父亲有矛盾的朱自清,愈发与家庭划分了界线。
于是朱自清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扬州老家,在杭州安置了新的小家庭。他还以妻子在老家的遭遇为原型写了篇小说《笑的历史》,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承受了太多委屈,逐渐丧失了笑的意愿,再也笑不出来了。小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细腻而深刻的语言中,句句饱含了朱自清对武仲谦的深情与维护。
图:朱自清在扬州的故居
而武仲谦也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份深情。即使家里经济压力再大,各种琐事不断,她也毫无怨言地忙前忙后,将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朱自清在外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在《冬天》一文中,朱自清就曾回忆到,虽然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但“家里老是春天”,仿佛天地空空,只有温馨的一家四口。
如果在和平年代,这对伉俪情深的夫妻必然能够相守一生,白头到老。只可惜战争无情,世事无常。在常年奔波逃难、过度劳累之下,武仲谦的身体越来越差,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一直隐瞒自己的病情。等到朱自清察觉,陪她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她的肺已经烂了个大窟窿。可为了省钱,加上担心孩子又丢不下家务,武仲谦还是放弃去西山疗养,回了扬州老家,一个月后便撒手人寰。
武仲谦的突然离世,让朱自清悲痛不已。他常常觉得愧对妻子,不仅让她在家里受了气,还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
往往这种未能实现的遗憾,最是折磨人心。几年后,难以忘怀的朱自清写了一篇《给亡妇》来悼念武仲谦,文中他回忆到——“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筹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
自由恋爱中的情意绵绵
武仲谦去世两年后,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同事们见他孤身一人,家务事料理不过来,于是便张罗着为他物色续弦。在一次由同事组织的饭局上,朱自清与陈竹隐相遇了。
那时朱自清不善打扮自己,衣着朴素,为人低调。在饭局后被陈竹隐的同学调侃为 “一个地道的老土”,但陈竹隐却觉得外表和服饰都是身外之物,朴实正派的人格最重要。
就这样,两人有了一面之缘后便开始通信,也在相处中渐生情愫。自由相恋两年后,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完婚。
婚后陈竹隐本打算在清华大学找份工作,但由于当时学校规定教授家属不能在校做事,而在外校所挣薪金又不够应酬,于是陈竹隐在思虑之下放弃了外出工作,选择专心照料家庭。
图:朱自清与陈竹隐
不过与武仲谦不同,陈竹隐并非封建家庭出身的传统女性,而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独立女性,有着优秀的履历。父母早亡的她,个性坚韧要强。她先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开始独立生活,后来又考入北京艺术学院,学习工笔美术,师从齐白石、肖子泉、寿石公等名家,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
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注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陈竹隐在婚姻中不会处处忍耐谦让,把所有烦恼和委屈都咽进肚子里,如果有不满和牢骚便会直接说出来。但对朱自清来说,他早已习惯武仲谦那样为家庭毫无保留地奉献与默默付出的样子,面对陈竹隐的牢骚反而有些不适应。新婚不久,夫妻二人就矛盾不断,甚至一度想过分开。
但冷静下来之后,两个人都没有在对方身上挑毛病,而是重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尝试着理解彼此。陈竹隐觉得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想要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不容易,而朱自清真诚、稳重,全部工资都用在家庭开销上,是个值得托付的人,自己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朱自清则反省了自身,认为自己忽略了陈竹隐曾是自由独立的女性,没有考虑到她的心情,常常对她“太冷淡”,给予的关心也不多。光是反省还不够,朱自清专门调整了工作时间,陪伴陈竹隐在北京游玩、听戏,照顾她的情绪。两个人的心结终于解开,和好如初。
可惜这样的和睦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战争打破了小家庭的平和与宁静。“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夫妻二人带着孩子辗转多地。后来朱自清随校迁居到昆明,陈竹隐独自带着孩子们回到老家成都,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就这样被战火无情地分开了。虽然分居两地,但是夫妻二人的感情没有因此变淡,他们时常通信诉说近况。细腻的文字有如甘泉,化解相思之苦。
图:朱自清、陈竹隐与儿女们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内战接近尾声,夫妻二人还是没能等到梦想中的好日子来临。在常年过度操劳,食不果腹下,朱自清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最终于1948年8月逝世。于是陈竹隐重新回到社会上工作,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养儿育女的重担。
在往后42的余生中,陈竹隐再也没和儿女们提起过对朱自清的情谊与思念。但在她逝世7年后,儿女们在搬家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小箱子——那是朱自清生前用过的,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75封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战火下的伉俪情深是何种滋味,但透过朱自清写给妻子的文章,透过一封封情书,我们又能窥见文学大师也不过是一介普通人,有着普通家庭间的鸡毛蒜皮,也有着普通夫妻间的情深意笃。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唯有隽永的文字和字里行间表露的情感不会褪色。
欢迎在“家族事记”留下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黄汉昌.朱自清传:清贫与执着[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 朱自清的两次婚姻.道客巴巴.引用于2023年1月13日:
https://www.doc88.com/p-80699887173594.html
[3]辛子.朱自清与陈竹隐的患难情缘[J].湖南文史,2002(01):55-58.
[4]梅寒. 朱自清与陈竹隐的深潭之爱[J]. 各界, 2014 (12): 91-92.
[5]图片来源: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