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735
0
朱自清与父亲:温情的“背影”之下是积怨已深的父子心结
时光故事汇

“爸爸,你走吧。”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段经典对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讲述的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细腻却复杂的感情。而这段话也曾在一段时间里风靡社交媒体,“买橘子”即暗指“我是你爸爸”的意思,被大家视为开玩笑、占对方便宜的父子梗。

但你知道吗?《背影》中看似温情的父子之间其实积怨已深,甚至到了绝交的地步,他们的摩擦就像新、旧两派的碰撞一般,看似无解,最终却因一封家书化解了恩怨。

 

男子的脸部特写与配字图画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背影

 

封建大家长与进步新青年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长,在他的思想观念里,多娶几房姨太太、控制儿子的生活和婚姻都是理所应当的。而朱自清是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进步青年,他追求自由与独立,不认可父亲的权威。

1917年,朱鸿钧还在徐州做着榷运局局长的美差,朱家彼时还算一个不愁吃喝的小康之家。这时,朱鸿钧不顾儿子的反对,偷偷在徐州纳了一房姨太太。在扬州老家的另一位姨太太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刻赶往徐州大闹了一场。结果事情不但没有解决,还愈演愈烈,登上了《醒徐日报》的头条。虽然那时候不少男人都不止一房太太,但当时也是新文化、新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闹得满城皆知的纳妾事件在社会上影响不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朱鸿钧又被查出曾经挪用公款,于是就被革职查办了。美差没了不说,挪用的公款还得补齐,否则就会有牢狱之灾。为了摆平此事,朱家不得不变卖家产,一时间家境急转直下。经此变故,朱鸿钧的母亲一病不起,很快就含恨而去了。这便是朱自清在《背影》中交代的背景——“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自小与祖母亲近的朱自清在这时便生出了对父亲的不满。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则让他们父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一群人站在人的黑白照片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中间坐着的老者为朱鸿钧;身后穿着西装的为朱自清

 

彼时约莫20岁的朱自清刚在父母的安排下迎娶了原配妻子武仲谦。妻子进门后朱家便发生了这些变故,于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朱父朱母便认为是武仲谦给这个家带来了灾祸,所以在生活中从不给她好脸色看,甚至将她赶回了娘家。但在那个年代,社会上仍然普遍认为被夫家赶出门不光彩,所以武钟谦在娘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那时朱自清在北京还有学业要完成,很少回家,不清楚家里发生的这些事,而妻子武钟谦是一个传统贤淑的妇人,她也选择了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直到朱自清从学校回家了解了情况,才将妻子接了回来。看着妻子无端遭受委屈,朱自清深感愧疚,他深知是朱家的腐朽与偏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所以与家庭的裂痕愈发深了。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辗转回到家乡的中学任教,每月给家中寄一半的薪水。然而朱鸿钧并不满足儿子只给一半的薪水,便利用自己与学校校长的私交,取走了朱自清的全部薪水。在他看来,儿子的便是父亲的,他有权支配和掌控儿子的一切。但追求自由的朱自清完全不能接受父亲的做法。于是,父子二人新、旧观念的冲突在此刻爆发了。

朱自清愤然辞掉了家乡的工作,前往杭州任教。几个月后,朱自清没有过问父母,又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组建了小家庭。朱鸿钧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被儿子如此践踏,也气愤地不肯再见朱自清,坚决断绝了父子关系,二人彻底失和。

 

嘴硬的父亲与叛逆的儿子

如何与自己的亲人和解?这或许是困扰着无数中国式家庭的问题。子女们不认同父辈的旧观念,父母们也不理解子女的新思想,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始终难以割舍。朱自清父子在失和后也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彼此。

1922年暑假,离家大半年的朱自清想要缓和与父亲的关系,于是带着妻儿回了老家。然而父亲朱鸿钧还未消气,不肯让朱自清一家入门。在家人劝说下,朱鸿钧作出了让步,但仍然对朱自清不理不睬。朱自清自觉在老家无趣,没过几天便离开了。

过了一年,朱自清再次回家探亲,朱鸿钧仍然没有原谅儿子,甚至因为不喜欢武仲谦爱笑的性格而责怪他没有管教好妻子。朱自清觉得妻子都没有因为之前在家所受的委屈责怪父亲,父亲却反过来责备她,简直不可理喻。父子二人不但没能和解,矛盾反而加深了,朱自清也愈发叛逆,此后几年都不再回家。

 

男人的黑白照片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朱自清

 

而父亲朱鸿钧这边,虽然他表面上碍于面子始终不肯向儿子低头,却借着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通信,还默许朱母到朱自清的小家庭去帮儿媳料理家务。

1925年,感到身体不适的朱鸿钧给朱自清寄了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其实朱鸿钧在写这封信后过了二十年才过世,只因膀子痛便想着大限将至,实在有些言重。况且在传统观念里,谈论死亡是一种忌讳,朱鸿钧这么做,无疑是一种服软,尽管仍然嘴硬不肯言和,却字里行间希望儿子能来看看自己。

朱自清在收到信后,内心深受触动,他意识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可割舍的,于是不再追究过去的恩怨,逐渐在心里放下了过去的恩怨。百感交集之下,朱自清提笔写下了《背影》。

 

建筑的摆设布局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背影》中的南京浦口火车站

 

1928年,《背影》散文集出版,父亲朱鸿钧在靠在窗前的小椅子上,一字一句地诵读着《背影》这篇文章。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在回忆这一情景时写道:“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这一刻,嘴硬的父亲和叛逆的儿子终于冰释前嫌,谁都没有说抱歉,却都在心中达成了和解。

 

《背影》回溯

实际上《背影》写于1925年,而文中的火车站之别发生在1919年。当时朱家刚遭遇变故,父亲到火车站送朱自清去北京念书。那时的朱自清对父亲已经有些不满,也并未即刻将这件事记录下来。

时过境迁,经历了那么多矛盾与纠结之后,朱自清再次回想起父亲的背影,不禁心生感慨,自己又何尝理解了父亲既唠叨又拧巴的爱呢?即使自己对父亲再多埋怨,父亲还是不放心,坚持亲自送儿子一程,一路上细细叮嘱儿子要照顾好自己。

与其说朱自清父子原谅了彼此,不如说他们都与自己和解了,放下了内心中一再坚持并要求彼此也必须接受的东西。朱鸿钧可能还是无法理解儿子的叛逆,朱自清也不会转而赞同父亲封建的做派,只是爱与亲情化解了所有怨念。

 

一群人站在一起合影的黑白照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朱自清家庭

 

朱自清父子的矛盾或许就是大部分中国式家庭的缩影,父辈与子女之间总是会因为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分歧,但是和解可能也就是一通电话、一条微信、一句问候的事。

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矛盾吗?是如何和解的呢?又或者还没有和解……或许尝试着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细节,将点滴撰写成文字,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和自己和解。

欢迎在“家族事记”留下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吴应海.《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为何与父亲闹别扭?[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3(06):13-14.

[2]冯明涛.朱自清父子关系摭谈[J].书屋,2020(07):14-18.

[3]汪少龙.重读《背影》:复杂的父子情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03):33-35.

[4]李自国.《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J].名作欣赏,2018(26):129-131.

[5]图片来源:全历史


0
0
735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