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654
0
科举望族,散文鼻祖——桐城麻溪姚氏
时光故事汇

桐城,即安徽省桐城市,属安徽省安庆市地区。清初曾隶属于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改属安徽省安庆府。桐城的姚姓氏族有三个,麻溪姚氏是最为兴盛的家族,为桐城五大世家之一,在桐城历经六百余年,绵延二十世。根据《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记载,桐城麻溪姚氏的一世祖姚胜三祖籍浙江余姚,元朝时随父亲来到安徽,随后隐居于大宥乡的麻溪,故称麻溪姚氏。该氏族也是吴兴姚氏的一支脉,其祖先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舜帝。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著名的科举家族和文化大家,在科举和文学方面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成就。

 

科举家族,重教兴文

学者张杰曾在《清代科举家族》中首次提出“科举家族”的概念,它要求家族中“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的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记载,桐城麻溪姚氏自明朝景泰元年至清朝嘉庆十六年,共三百六十二年间,登科者有四十四人,高中进士者有二十人。桐城麻溪姚氏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

虽为科举家族,但桐城麻溪姚氏并非代有宦仕,在家族演进过程中也衍生出了文学的发展。根据《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记载,家族前四世并没有入仕之人,只是一般的务农百姓,但是家庭富裕注重教育。至第五世姚旭,始中进士。至第十世、十一世,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才初步发展成为科举家族,这一时期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者数量开始增多,为家族往后的科举兴盛打下了基础。

第十二世是麻溪姚氏发展的一个小高峰,也是人才涌现的一世。如姚文然,中崇祯十六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姚文熊,中康熙六年进士,后任西阶州知州;姚文烈中顺治八年举人,后任云南楚雄知府;姚文燮中顺治十六年进士,后任云南开化府同知……除了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之外,这一世的麻溪姚氏族人还多有文学成就。姚文烈、姚文勋、姚文然三兄弟就因文采斐然,被誉称为“江北三姚”。这是家族经过长期治学积累的结果,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十六世至第十八世是麻溪姚氏发展的又一高峰,无论是科举还是文学都达到了鼎峰。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属第十六世姚鼐,他在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殿试名列二甲,先后任礼部主事、乡试副考官、刑部郎中等官职。同时,他在文学上以文章著名,开创了“桐城派”散文,著有《惜抱轩文集》等。姚鼐的文学影响十分深远,他在世时积极教书讲学,培养了大量门生,其自主创立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代代相传,授其弟子与孙辈姚莹、姚柬之、姚元之等人,又经他们传于后世。“桐城派”也成为了清代百余年间的主流文学学派。在思想上,姚鼐推崇宋代的程朱理学,认为其更契合圣人的宗旨,有关乎身心、国家的学问。虽然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理学并不为主流所认可,但在姚鼐和其弟子的努力下,理学在学界掀起阵阵波澜,为学术格局增添了新的变化。

 

图:姚鼐画像

 

第十八世姚莹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桐城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东槎纪略》、《康輶纪行》等。于嘉庆十三年中进士,曾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是鸦片战争时期保台抗英的名臣。姚莹曾在与英国侵略军的对峙中领兵五战五胜,台湾寸土未失,这是中国近代抗击外敌入侵战争上鲜有的功勋。同时,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敌,远在嘉庆年间,就开始求购西域的书籍资料,探究当地的形势与发展,其眼界和思想都颇具前瞻性。姚莹的政治成功使他内受朝廷同僚嫉妒,外遭英军怀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便含冤入狱,被贬川藏。但他并未消极怠慢,而是在此期间详细考察了四川、西藏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同时大量阅读西方各国文化历史源流,最终著成《康輶纪行》15卷。该书提醒世人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以抵御外侵,并防范英国对西藏进行侵略。姚莹所留的记录至今仍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康輶纪行》和姚莹的思想观念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之一。

进入晚清时期,桐城麻溪姚氏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后世考取功名者不多。学者吴婷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晚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并且安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对麻溪姚氏家族造成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麻溪姚氏家族族人的勤学上进之心开始衰减,族人更倾向于捐保入仕而非应试。长久没有中举之例,族人便认为中举一事非常困难,就不去努力争取了。可见大家族的兴起与延续既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也需要族人的世代努力。

 

朴实家风,代代传承

从桐城麻溪姚氏的世系发展来看,家族的兴盛是一步步踏实积累而来,这也跟其注重教育、培养德行的朴实家风有关。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历来深明勤恳治学、言传身教的道义。家族中多有开办学堂,教书育人之人。姚鼐、姚莹、姚柬之等人更是将“桐城学派”发扬光大,传于后人。《姚氏先德传》上还曾记载过麻溪姚氏第八世祖姚希廉悉心培养子孙、传承家学的事迹。他以身作则,广交文儒,以教育儿子们,让他们开阔视野。姚希廉死后,其长子姚承虞子承父责,严格监督弟弟们的学业。正是这种重视教育的家风,使得姚希廉四子皆入郡县学,两个孙子中进士,开启了桐城麻溪姚氏科举家族的发展之路。

在德行方面,桐城麻溪姚氏的先祖立下族训,要求族人之间互相帮扶,时时周济友邻乡邑。史料多有记载麻溪姚氏族人的相关事迹——例如姚文荧时常为贫困的族人供应粮食;姚兴毫立“以德业为先”为家法,凡有人遇到窘迫的情况,他必定尽力周济;姚孔嵚医者仁心,每遇到贫困的族人便暗中救济,不让人知道。而遇饥荒之年,姚氏族人也多赈济灾民。据记载,姚文鳌先后在康熙十年和康熙十八年正处大饥之年的情况下,为百姓募捐粮食,设置粥厂以救济灾民。还有道光二十八年,乡邑间发生洪涝灾害,时任家族主事的姚永康广施粥粮,救活了许多村民。长久以来,大家族的延续都离不开亲友团结、乡邻和睦这一要素。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传承便印证了这一点。

此外,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追崇宋明理学,提倡尽孝道,守贞节。《姚氏先德传》专门著有“贞节”一章,来歌颂家族中的贞孝之人。根据史料记载,麻溪姚氏家族的孝顺、守节已经到了“极致”的地步。多位子孙侍奉患病长辈衣带不解,昼夜不眠,事必躬亲——姚孔釴因父过世哀恸以致失明,直到服丧结束才逐渐恢复视力;姚润放弃仕途侍奉母亲七年不离其床榻,母亲去世之后日夜哭泣,一年后也患病离世。

麻溪姚氏族人的孝顺感人至深,而家族中的寡居女性也多立志守贞守节。《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上记载了多名姚氏女性年纪轻轻便遭遇丈夫离世,为其守节长达五六十年。姚棻之女甚至绝食以表贞烈,七日后也随丈夫离世。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这种程度的孝顺和守节其实是对人性的压迫,并不值得推崇。但是这种家风的形成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族的声望与延续。去其糟粕而留其精华,适度而理智的孝顺和忠贞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品质。

当今社会不再遵从科举制度,科举家族的辉煌也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科举与入仕的背后,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基础支撑。桐城麻溪姚氏勤奋治学的精神仍然值得后世参考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婷.清代桐城科举家族姚氏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汪孔丰.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3.

[3]百度百科.姚鼐

[4]百度百科.姚莹

[5]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图像库


0
0
654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