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司徒雷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学课本中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平素装着爱中国也爱美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人。
司徒雷登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事业成就于中国。他用从美国募捐来的钱在中国创办了世界知名的“燕京大学”,为我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栋梁之才。
他对中国土地的情感究竟如何,我们难以评判,但或许能在他晚年的回忆录《原来他乡是故乡》中找到些许答案。
图:司徒雷登在燕园 图源:全历史
01 美国小孩,却长了一个“中国胃”
19世纪70年代,一个美国传教士带着他的妻子远渡重洋,在中国杭州落脚。这两人便是司徒雷登的父母。不久之后的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随着时光流逝,他逐渐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他变得越来越喜爱中国,也在这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时光。
实际上,爱上一个地方很简单,可能是一道美食,一片风景,又或是一群朋友……小司徒雷登爱上中国,就与他自己的“中国胃”息息相关。司徒雷登不同于吃不惯中国菜的父亲,他十分喜爱杭州菜。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吃中国的食物、点心和水果”,这个喜好伴随司徒雷登一生。
后来,他每次回到杭州,都会到当地的“皇饭儿”饭店吃上一顿“门板饭”来解解馋。门板饭又被称为“百年前杭州人的快餐”,店家将卸下的门板,拼搭成长型条案,再往上摆上菜肴,一字排开,门板外侧放有数排长板凳,每列可供七八个人同时用餐。
小司徒雷登品尝了许多的中国美食,也结交了几个中国朋友。这些小孩子仿佛自带磁场般,一碰头就会打成一片。他也很喜欢和中国朋友们玩耍,和他们一起用中文分享趣事。这也促使他以后掌握一口流利的杭州话。
与他对这些的热忱截然相反,他对中文书的兴趣并不高。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始终都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中文书”,这件事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他虽在小时候没有看过中文书,但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童年时,司徒雷登唯一的老师就是他的母亲。母亲教给他很多基础知识,使他再回到美国读书时,也能毫不费力跟上班级的功课。11岁那年,司徒雷登跟着父母回到了美国,这些美好的回忆像一颗种子般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再也忘不了这片土地……
图:杭州西湖 图源:全历史
02 父亲的失败和母亲的成功
后来,时年28岁的司徒雷登在美国博士毕业,他本可以在自己的发达国家大展拳脚,却携新婚妻子一起告别美国,前往中华大地,开启了他的教育事业。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为学校筹资金、建校舍、雇名师、招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但要论司徒雷登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教育事业,还得从他的父母说起。
图:燕京大学 图源:全历史
当时的近代中国,很多家庭都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很少有女子在外“抛头露面”。所以,这一对美国夫妻双双出来打拼也算是一件新鲜事。司徒雷登父母虽然都是传教士,但是他们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在杭州天水堂牧会,他为了培养传教士,经常会选择几名资质好的男孩去接受教育。在当时文盲居多的近代中国,这种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十分可贵的。多年之后,这些学生也成了出色的教会工作者,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图:司徒雷登父亲,约翰·林顿·司徒 图源:全历史
而在这方面,司徒雷登母亲所创下的成就远远超出父亲。
母亲玛丽在杭州创办了中国的第二所女子中学,她规定免除学费,提供食宿和衣物,要求不许缠足,不许包办婚姻,改变了中国女性的教育格局,可以说是推动近代中国女性觉醒的重要人物。她担任学校校长的职务很多年,用双手创造了这所女子学校的辉煌。
在《原来他乡是故乡》中,司徒雷登也略带调侃意味地将这段回忆的标题起作“父亲的失败和母亲的成功”。
但即使如此,他的父母既不因失败而放弃,也不因成功而骄傲,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和不折不挠的精神都对司徒雷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视教育为生命,也从不畏惧人生的波折。司徒雷登的父母不仅“事业有成”,还丝毫不吝啬陪伴孩子的时光,他们亲自带孩子徒步远游,共同览遍被冠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杭州风景。这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成为了司徒雷登最坚固的后盾,让他拥有了不断向前的勇气。
03在燕京大学里,永远留着他的名字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司徒雷登越来越热爱中国。所以,当接到燕京大学首任校长的委任状时,他满怀期待地答应了。
与他极高的热情不同,他即将接手的燕京大学却可谓是个“烂摊子”。学校是北京东城盔甲场改建的,规模小,学生更少,仅有的94名学生,大多还都靠奖学金维持学业。与名家云集的北京大学比起来,这里甚至都算不上是一所大学。
但司徒雷登并没有气馁,为了改变现状,他频频飞到美国募捐筹款十次之多,其中一次募捐就筹到150万美金。在这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选新校址,建新校舍,招聘名师……的工作中。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也乐此不疲。
在他的努力下,燕京大学总面积比原来旧址大了数倍,学校建设也融合了中西文化,其校园美景至今仍是无数世人的美谈。
图:1926年的燕京大学校园 图源:全历史
燕京大学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外表”,更体现在“灵魂”。虽然司徒雷登是一名传教士,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但他并没有因为学校的性质而改变自己想把“燕京大学变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初心。
他坚持“一流教师,才有一流大学”的理念,力争学校自行聘请教师,所有教师不必信教,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被高薪聘用。因此,燕京大学才留下了陈寅恪、郑振铎、谢冰心、钱玄同、费孝通、顾颉刚、张友渔、斯诺等一众名师的印记。
燕京大学虽然仅仅办学33年,但却创造了极高的成就。从1919年到1952年,燕京大学注册学生近万人,诞生的人才数不胜数,仅两院院士就有53人。这是燕京大学的荣耀,更是司徒雷登的荣耀。
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冰心谈论司徒雷登时曾说:
他能够叫出学校里每一个人的名字,不管是学生、敲钟的,还是扫地的。
图:冰心结婚照,身后的主婚人便是司徒雷登 图源:全历史
后来,他在美国去世,却仍希望魂归中国。他在遗嘱中写道,“如有可能,我的骨灰应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与吾妻遗体为邻……”可惜半个世纪之后,燕园变成了北大的燕园,妻子的墓地成为了北大的体育活动场所,而他们相濡以沫居住的临湖轩成为了北大的会客厅。
后人只能将他的遗骨辗转归葬他的出生地——杭州,离他父母最近的地方。
如果你也如司徒雷登般,有一段异国他乡的难忘经历,可以尝试着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永久地保留那段时光。(您可参与有奖投稿活动)
那处有你难以忘怀的风景,有你相交甚好的朋友,有你时常想念的美食……要是将这些经历淡忘在岁月长河中,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遗憾吗?
若在撰写回忆录时遇到了困难,欢迎阅读本平台的【家族百晓生】专栏文章,或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我们看到后将会及时回复,希望能帮助到您。
家族事记永远都是你记录人生的陪伴者。岁月悠悠,家族事记一直在这里,等待聆听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司徒雷登.《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美],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0.
[2]傅国涌.司徒雷登与杭州[J].同舟共进,2017,No.353(11):34-36.DOI:10.19417/j.cnki.tzgj.2017.11.010.
[3]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J].同舟共进,2009,No.248(02):46-49.
[4]李天骅.杭州是你家——写在司徒雷登先生诞辰140周年[J].杭州(我们),2016,No.423(09):53-58.
[5]图源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