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
755
2
蔡元培
...
名字 : 蔡元培
出生日期 : 1868年1月11日
出生地 :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民族 : 汉族
别名 : 蔡振、周子余、阿培
代表作品 : 《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
人物故事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位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在教育救国的漫漫征程上,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毛泽东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士楷模”,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说他“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此人便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一生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他的“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名言警句影响了许多教育仁人,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革新的第一人。[1]

英国学者培根曾言,任何本领都没有比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更易受人欢迎,更易谋得高尚的职位。如果说,一生位居高官,教育事业卓著,是其显名于世的资本,那么,身居高位而清廉如水,思想先进而能以身作则,则是其真正能够受人敬仰与爱戴的底色。

图: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心胸宽厚,坚毅刚强,清廉正直之品性,饱读诗书,吸纳西学之学问,积极改革,教育实践之作为出自为何?先生自己给出了答案。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纵观蔡元培先生的家族历史,无论是其祖辈之德行,还是其父母之言传身教,抑或是从其子嗣的人生经历中,均可窥见非同一般的家族家风。

 

言传身教之家风

幼年的蔡元培常常听闻母亲与诸长辈谈论起他的祖父与父亲,深受他们的熏陶。得益于其家族经商的氛围,蔡元培的家庭环境较为开放和自由。蔡元培的祖父蔡廷桢行事以公正著称,蔡家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家道逐渐兴盛,成为小康家庭。蔡元培的父亲蔡光普经营钱庄,但并未嗜钱如命,反而为人宽厚,常常周济朋友。蔡光普病逝后,家中毫无积蓄,之前借贷的友人听闻后纷纷主动登门归还,可见其为人之敦厚。蔡元培也因着祖父和父亲为人处世的态度而富有同理心。

父亲逝世时,蔡元培年纪尚小,因而母亲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蔡元培也最爱他的母亲。蔡元培在其《自述》中说:“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其母周氏虽无太多文化,但是通情达理,精明慈爱,贤惠能干。周氏为人颇有志气,丈夫蔡光普病逝后,她婉言拒绝了亲朋好友的援助,而独撑门户,勤俭度日,支撑几个孩子读书。晚年的蔡元培也同其母亲一样,选择了自强自立,一直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内,婉拒了朋友的接济。

在教育子女上,周氏的教育方法十分开明。对于孩子的学业,周氏时常给予安慰和鼓励,并常常陪伴在做功课的孩子身边,夜深时便会鼓励孩子休息;对于孩子的品德,周氏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慎言”,而自己每每在同亲友交谈前,必先揣度对方言语,以此来考虑自身应如何应对,事后还能反思交谈之中的言语对错,并选择孩子能听懂的部分耐心讲给孩子们听,为能养成孩子慎言的习惯;如果孩子们有错,周氏也从不采取怒骂的做法,而是指出缺点,耐心讲清道理,直至他们认清各自过失,认错改正。这些开明的教育方式,在年幼的蔡元培心中埋下了教育思想的种子。

 

绍兴蔡元培故居序厅

 

在周氏的悉心教养下,蔡元培学业精进,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愈发对母亲的爱理解至深,并逐渐转化为理智的观念。

除开陪伴和鼓励,若要成材,则离不开知识的启蒙和学识的教育,蔡元培的六叔蔡铭恩便充当了这一角色。自6岁起,蔡铭恩便指导他读书作文,初步立下了蔡元培的学业根基,更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不仅如此,六叔还多次陪同蔡元培参加童试、乡试,对于蔡元培的教育十分重视。

自幼便受到家族长辈在品行、教育等多方面的熏陶,蔡元培一边日益精进学业,一边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往后的理念中多有体现。

 

家庭教育之实践

蔡元培曾出任浙江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代理过澄衷学堂校长,积极探索对传统旧式教育的改造。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其教育实践密不可分。且不论其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宝贵主张,单从家庭教育出发,便可初探其教育理念之先进。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写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3]这种全面发展的德育思想也体在蔡元培对子女的教育上,在他的培育下,蔡元培的7个子女,大多遵循父亲教诲,贯彻实业救国、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众多领域多有建树。

蔡元培首先培育子女的,是他实业救国的思想。孩子们尚在启蒙阶段,蔡元培就常常给他们讲历史名人和爱国励志故事;孩子们稍明事理后,蔡元培又经常同他们玩名为“国际联盟”的游戏,每人轮流发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国际时局的看法,以此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和国际政事。

蔡元培次子蔡无忌,自小深受父亲教导,立志学好本领,科技救国。早在1936年,蔡无忌就发起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并被推选为首届理事会会长。学会的成立,使得中国畜牧兽医工作者更加团结一心,学术交流氛围融洽,新技术推广更加顺利,直接促进了中国畜牧兽医学术的发展。他还促成了我国第一批国外注册食品厂的注册登记,标志着中国外贸和商检工作发展到新的阶段。蔡无忌的论著有《中国的肠衣》《改进中国茶业计划》《中国的猪鬃》《兽医检验手册》等,无论是学业抑或是实干,都在深刻践行父亲实业救国的思想。

生活中,蔡元培十分爱护和尊重孩子们。孩子们有某方面的兴趣和意愿时,他都会尽量创造条件并且精心培养。他对孩子们说:“不论是书法、绘画、音乐,我都赞成。”蔡威廉喜欢画画,蔡元培就带她游览欧洲博物馆、美术馆;蔡睟盎喜好音乐,蔡元培即为女儿请了一位白俄老师;儿子蔡怀新、彩英多也喜书法、绘画,他就让他们拜师学艺,还常常请宋庆龄、刘海粟等大家为孩子们的习作点评。

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的陪伴和指引,孩子们得以在各个领域潜心探索。

女儿蔡威廉研究画作,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油画画家,也是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家,其最为著名的作品《秋瑾绍兴就义图》,场面壮观,震撼人心;次子蔡柏龄,为中国物理学家,与美、法两个科学家首次发现反磁铁现象,获得法国研究发明局银质奖章;次女蔡睟盎,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分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三子蔡怀新,为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最适宜的土壤。

蔡元培对联立轴

 

蔡元培一生清廉质朴,不求奢华,孩子们的衣着也与平民子弟无异。可以说,蔡元培为父的人格力量,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甚至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蔡元培的一番良苦用心,也是蔡元培家族子嗣依旧能够在乱世中求学,谋得不菲成就的基石。祖父与父亲的品德教育,母亲的谆谆教诲,叔父的学识启蒙,皆为其为人、治学、教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曾成栋.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程斯辉, 黄晶晶. 蔡元培的“教育事业综合论”探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19, 第17卷(2):9-14.;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3
2
755
0
写留言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