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李大钊先生一生的写照。这句诗出自明朝进士杨继盛,为人刚正,后因参劾权相严嵩十大罪状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千古名联。李大钊十分仰慕杨继盛的气节,继而将该诗句作为警句抄在了他所编辑的《晨钟报》上。同时他将“辣”改为“妙”,用以提示报社编辑,作文不应只是言辞犀利,而且要兼顾作文水平、构思独到、有智慧。
秉持这一谨言,李大钊在战乱年代保持依旧正直清廉、严于律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逢乱世,李大钊在为劳苦大众谋出路的同时,也不忘记对自己子女谆谆教诲。在他的教育下,李大钊家族清廉勤俭的家风延续至今已经一百余年,宝贵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苏联出版的李大钊邮票
身教:乐善好学的家庭教育
李大钊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因感染肺病去世,刚过两周岁,母亲又因伤感过度而病逝。他出生于动乱的甲午战争年代,没有兄弟姐妹,由祖父李如珍一手抚养长大。
李如珍虽然出身于农家,但是读过书,青年时闯过关东,很有见识,在当地较有名望,还做过生意,颇有田产,深受乡民重视。李如珍平日请坚持加,又爱与人打交道,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了矛盾,他都会去调解;谁做错了事,他也会出面指责;村里买地募捐时,他都慷慨解囊。祖父的这些品质,对于年少的李大钊颇有影响。
李如珍认为小孩必须接受管教,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对李大钊管教甚严。李如珍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李大钊三岁时,祖父便教他认字,五岁便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上学前已经读完了《千字文》一类的书籍。祖父还要求李大钊不能看人赌博,更不能打架、骂人,否则就会被祖父处罚。
一次,李大钊因为围观赌博而放学晚归,祖父在村口看见了他。回到家,祖父询问他为什么晚归,李大钊不会说谎,便向祖父坦白说,自己并未参与赌钱,只是凑近观看。听罢,祖父便惩罚他整理屋顶的草。当时正值7月酷暑,李大钊很快就汗流浃背。李如珍不理会几位表姑的劝说,一直等到李大钊整理完,才把他叫到跟前,教导说:“以后可要好好读书!要是迷上赌博,你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了。”经此言传身教,李大钊再也没有围观过这类游戏,一心钻研学习,很快考进了学堂。
不仅如此,祖父还常常教授李大钊做人的道理,祖父心系贫苦的百姓,也让李大钊从小就有了为苦难人民谋出路的远大抱负,这也让李大钊最终走上民族解放实业的道路。
实践: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李大钊一生清廉俭朴,却又乐善好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于己,他身体力行做到“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于人,长子李葆华回忆他“只要手头有钱,谁急需就送给谁,不讲究还不还。”只要有学生向他借款,他都会答应,每每发工资时,别人领回家的是大洋,他领回家的却是一把欠条。
1918年,在北大任图书馆馆长时,李大钊的薪资待遇十分优厚,每月有140块大洋,任教授后还涨至200块,他同时还在其他大学兼课,每月收入将近300块。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李大钊还从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组织活动的经费。然而受祖父影响,李大钊生活十分俭朴,始终过着“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生活。为了让李家维持生计,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发工资的部门,每月直接交给李夫人50块大洋,其余再发放给李大钊本人自由支配。
北京大学周年纪念册影像
李大钊认为,为人应“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在当时,两块大洋就能买到40多斤的优质面粉,400银元就能买下一处四合院,李大钊却从未给自己置办过房产,也没有带领妻儿过上富裕的生活,他的子女也同他一样,饮食清淡,粗布衣裳。一次,有人去李大钊家中拜访,却见一个身穿粗布棉袄,土里土气的乡下小孩,谁曾想,这竟是北大名教授的女儿李炎华;李大钊经常和孩子们下军棋的棋子和棋盘也都是自己做的,他教育孩子们说:“这套军棋在外面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是既然可以自己动手做,又何必要去外面买呢?在小事上节俭,余下来以后想必可以做更大的事。”
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至李大钊生命的最后一刻。1927年,李大钊在北京遭到反动军阀的逮捕,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守党的机密,顽强不屈。22天后,他走上绞刑架,高声呼喊“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年仅38岁。
处决前的李
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竟没有经济能力为他安葬,只好举行公葬,向公众募捐。李大钊的高尚品格感染众人,各界人士纷纷为其募捐,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都为其捐款1000大洋。身居高位而不贪图荣华富贵,对待子女教育也同样如此,李大钊的这种质朴作风,深刻浸润着自己的后代。
传世:子孙后代的家风传承
“国计己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李大钊鼓励子女认真读书,参与革命,要求他们勤俭节约,为人本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虽英年早逝,李大钊却为子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所打造的清正勤谨的家风,传承了三代人。他的后代中,出了三位高官,且无一例外的延续了清廉的家风,心系困难群众。
长子李葆华出生于1909年,十几岁时就在父亲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父亲遇害时,李葆华因出游而免遭被捕的噩运,后来又在李大钊朋友的帮助下逃亡日本。然而,父亲的死深深烙在了李葆华的内心深处,他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父亲的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诸多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先后担任水利部党组委书记、中央银行行长,官至副国级,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这样一位高官的生活却简朴得令人诧异,居所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建筑,家中摆放着简陋的家具,老旧的桌椅。在中央部门提出要给他置换新房时,他也以“住习惯了”为由,拒绝了调换。
李葆华的三位后人亦在各自事业中取得了卓越成绩,长子李青担任浙江省委统战部部长,次子李宏塔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三子李亚中成为一名水利部工程师。从几位子女的生活中,便可了解到李家的家风。
李青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每周都要骑1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回家看望父亲,当时的李青已经50多岁,但父亲李葆华并没有因此而照顾他,李青也非常理解,正是李家的勤勉家风,才能让自己,让家人,无论历经何种时势,都能够宠辱不惊,不慕繁华,恪守本分。
李宏塔担任领导工作的20多年间,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往返于安徽合肥的长江路、六安路上,后来因为年龄增大、路途太远,他才改坐汽车。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期间,李宏塔曾4次主持分房工作,分房近200套,却从未给自己谋得一套新房,一直住在一套60平米的旧房里。直至最后一次分房,原本有名额的李宏塔再一次因为主动让给其他同志,而没有分到新房。后来,省里给他补分一套20平米的套间,他正在读研的儿子才有了自己的空间。
李大钊所书对联,改写自明朝杨继盛,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李大钊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又遭遇失去双亲的不幸,但正是祖父在其幼年给予的良好家庭教育,使其年少时就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一生为之奋斗。子孙后代在李大钊言传身教的培育下,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勤俭朴素,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后代出了三位高官[J]. 共产党员(辽宁), 2012, (8):21.
[2]刘桂梅. 李大钊家族史浅考[J].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 (11):16-17.
[3]田娜. 李大钊的百年家风:勤政廉洁,慷慨助人[J]. 现代妇女, 2018, (8):44-45.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