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
370
0
左宗棠
...
名字 : 左宗棠
出生日期 : 1812年11月10日
出生地 : 湖南湘阴
民族 : 汉族
别名 : 老亮,今亮
代表作品 : 《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全集》
人物故事

“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在柳庄故居的门楼两侧,横挂着这样一副楹联,作者正是一代名臣左宗棠。短短12字,概括了左宗棠谨慎交友、安于寒素、勤奋耕读、力克浮华的人生体悟和家教思想,以及对于子孙后世的谆谆教诲。

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自身修养为先,理好家政为后,而后才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使天下安宁。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在军事、政治等领域功绩卓著,深受世人敬仰。政治素养作为个人之侧面,可以窥见左宗棠之伟岸,而若要全面了解他,则可从其为人与治家来作更加深入的探讨。左宗棠之为人,可究其人生经历,及其传世之家训。

人们常言,家是个人的起点,也是能决定个人能飞多远的地方,左宗棠能成为一代名臣、千古儒将,与其家风有关。如何能够在成为高官后将家风传承接续下去,使子孙不坠入富贵陷阱,亦考量其个人智慧。

 

耕读传家

“好子弟,唯读书与耕田不可辜负。”这是湘阴左家的传家之训。

左宗棠,字季高,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左家先辈自南宋迁居于此,世代居住此地。家族先世以耕读为业,至左宗棠时已是七代秀才传家,因而左宗棠自幼便受到书香熏陶,家人对于左宗棠的教育更是有着殷殷期许。

3岁时,还未谙世事的左宗棠便在祖父的教导下背下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4岁跟随母亲、兄长到法华寺诵经练字,8岁便习作八股文,11岁苦练书法,14岁位列童子试第一,19岁考入长沙城南书院,师从贺熙龄,七次位列聚生员考试第一。左宗棠深受耕读传家思想影响,钟爱读书,生平志向即为在家耕读。而后,左宗棠三次进京科举,均落榜,因而再也没有为官的想法。据他所言,只是后来身陷时局混乱之中,“侥幸立下寸功”。

图:左宗棠

 

左宗棠也常常给子女传授耕读传家的理念,强调“读书非为科名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鼓励左氏子弟要标榜“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弟子,耕田读书”的理念,归纳下来,主要为三点,即:读书之目的、读书之内容、读书之方法。

读书之目的在于明理经世,非为科名计。左宗棠关于读书的理念与前人不同,以前,读书人大多将读书视为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因而能够扬名显亲、光宗耀祖,这也是父母对于子女对大的期望。而左宗棠曾多次在写给儿子们的信中提及读书的目的,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写道“尔年已渐长,读书最为要事。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在得知长子孝威乡试未中时,他也宽慰孝威不需为此事过于忧心,只要作为读书人能够苦心学习,不坠门风,即为幸事。给次子孝宽的家书中,也指出“读书只为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如此主张,实为家教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读书须读儒家经典及经世有用之书。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时,受名儒贺熙龄教导,左宗棠得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儒家理论知识,读“汉宋先儒之书”,习“义理经世之学”。26岁时,左宗棠主讲于醴陵渌江书院,教授儒学。对于自己的子女,他更是要求他们诵读儒家经典;而同时,左宗棠亦受时局影响,侧重读书之致世。在家书中,左宗棠教导儿子若要成为有用之才,则要“多读经书,博其义理之趣,多看经世有用之书,求诸事物之理”。左宗棠主张科举并非成才的唯一途径,他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年至近半百,仍为举人,但在不到几年的时间中,便成为掌握大权的一方督抚,可见其主张并非虚无。

儒家:孔子授徒

 

读书之方法在于立志、“三到”、量力而为、付诸实践。左宗棠教导儿子“读书作人,先要立志”,如果一心向上,没有什么事业是不能成功的;其次在于眼到、口到、心到,应把这种心态置于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反复推寻思所,不可敷衍了事,自欺欺人;再者,读书应当持之以恒,且量力而为。如果因为文章简单而疏于巩固,那么不过几个月,读过的东西便会悉数忘掉,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量力而为,不必急切;读书不仅要穷其理,更应践其行,左宗棠教导子女,嘴里读着一句,心里就要想着一句,还应审视自己能否照样做。如此详细的读书之道,贯穿在左宗棠的处世思想之中,更体现于其写给子女家书的谆谆教诲之中。

 

崇俭广惠

左宗棠虽出身书香之家,但家世极为寒素。他在写给孝威的家书中回忆,自己在襁褓中时,母亲没有足够的奶水,只能用米汁代替,营养不良的左宗棠日夜啼哭,导致“脐为突出,至今腹大而脐不深。”每至灾荒之年,一家人只能嚼糠饼为食。早年的贫苦经历,对他影响颇深,他曾于家书中写道:“吾本寒生,骤致通显,四十年前艰苦窘迫之状今犹往来胸中。”

图:左宗棠故居柳庄前景照片

 

古人教子必有方,左宗棠所秉持的持家理念,得益于祖辈流传下来的家风。左宗棠曾祖父左逢圣“诚孝,居贫好施”,见行人劳碌奔波,便舍义茶亭以解行人饥渴;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亦好行善积德,曾于饥荒年开办“仁风团”“积谷仓”,设厂施粥,散粮赈灾。左宗棠也曾倡导兴办“义学公”,免费教育穷苦子弟。左家祖辈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的家教家风也对左宗棠产生了深远影响,左宗棠耳濡目染,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节俭质朴的生活习惯,即便后来功成名就,也依旧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并言传身教于子孙后代。

家书中,左宗棠同儿子强调,家中钱财不多,不应乱花一分钱,如有多余的银钱,则应当接济其他生活贫苦的人。左宗棠还主张,父母不应给予子女过多钱财,容易使子女沾染欢娱之气,使其不明钱财来之不易之道理。尤其是对于骤然起家的家庭而言,更应当教导子女省吃度用,否则家庭无法承受荣华富贵,便会迅速跌落。他以自己的见闻为例,告诫子女说:“吾自少至壮,见亲友作官回乡便有富贵气,致子孙无甚长进,心不谓然,此非所以爱子孙也。”

“惟崇俭乃能广惠”,这是左宗棠教育子孙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秉行的风度。为官时,清政府给左宗棠的养廉银每年有两万余两,但是他每年寄回家的只有两三百两,其余均随手散去,或用以充军饷,或捐以赈灾。他在家书中说:“用财有道,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左宗棠有一位同年好友,因家中贫苦而早逝,家中仅剩下寡媳和孤孙,乞讨为生。左宗棠听闻后,伤感于其处境,随即嘱托儿子取家中银百两,以恤其孤寡。

 

余韵绵长

手握大权,左宗棠如要发财易如反掌,但他一生清廉,负亘古经天纬地之才,画国家长治久安之策,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并以清廉刚正爱国之气教导子女。百余年来,左宗棠后裔人丁兴旺,目前已延续至第九代,后人达数百人。他们秉承祖训,大多醉心学问,勤奋耕读。

左宗棠虽位高权重,但后代并未沾染官场习气。左宗棠育有四子四女,受父亲“崇俭广惠”“耕读传家”等治家理念的影响,均无“娇骄”之气。长子孝威,跟随父亲在军中做随军文书,衣食住行不受丝毫特殊照顾。前往新疆时,左孝威感染风寒,也并未要求特殊照顾,最终病重,于湖南家中病逝。次子孝宽,潜心医书,成为颇有名望的郎中,并秉承父亲俭以广惠之家风,免费救治了不少乡邻,深受贫苦百姓赞誉。其中只有四子左孝同在军中当过较大的官,曾在甲午战争时任辽宁边关总办营务,战后便退出了军队。左宗棠四位女儿均饱读诗书,文采斐然。长女左孝瑜,著有《小石屋诗草》。次女左孝琪,著有《猗兰室诗草》。三女左孝琳,著有《琼华阁诗草》。四女左孝瑸,著有《淡如斋遗诗》。

“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受这一家训的影响,左宗棠的孙辈以后很少出仕为官。左宗棠孙辈中,左念恒曾为余杭太守,同时是个诗人。至第四代以后,更是学者为多,尤出名医。左宗棠曾孙左景鉴为我国著名肛肠外科学专家,著有《外科学》。左宗棠曾孙左景伊,为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曾任浙大、北科大、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左景鉴之子左焕琮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为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所所长,被选为卫生部突出贡献科学家。

古往今来子女多以父母为典范,形成自身的言行准则和道德规范,左宗棠出身书香之家,又受祖辈“自奉于俭,待人于厚”思想的熏陶,早已养成“笃学”与“去浮华”的品性。因此在子女教育上,他不仅十分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精髓的传承,更要求子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左宗棠所倡导的家规家训,深深地影响着左氏族人。他们不仅因左宗棠这样的“大人物”而自豪,还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诠释着左氏家风。

 

参考文献:

[1]李雷.一代名臣左宗棠的家风[J].档案记忆,2018(08):42-43.

[2]田夏,胡静波.慎交友勤耕读 笃根本去浮华——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家风故事[J].中国纪检监察,2017(09):56-58.

[3]盛健. 《左宗棠家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6.

图片来源:趣历史、维基百科


3
0
370
0
写留言
0/500